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专业的认识

化学专业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专业的认识

化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烹饪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其培养的人才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成和发展。技能人才是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型、应用型的管理人员和技能人员。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中职学校沿袭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偏重学科知识的教学,理论无法与实践融合。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做合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成为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现为不少学校运用。

这里所说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中职烹饪专业教师依据培养目标、联系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法。强调师生双方合作互动,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一、中职烹饪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分析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我校烹饪专业的实践运用究竟有什么优势呢?

(一)使烹饪专业的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得以更好地结合

通常情况下中职烹饪专业的教学是先教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学完理论知识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时间相隔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这样一来,学生实习时不少理论知识已差不多忘记。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有的学校是理论知识教学在课堂进行,而实习在操作室进行。方法是先理论后实践。也有实行改革的学校是先实践后学习理论。从直观性教学原则出发,先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论。实践和理论是在两个时空中进行。

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在同一时空中同步进行的,学生的学习与动手操作都在实习室进行。实习室的左面是学习室,安装有多媒体设备、大屏幕电视机、电脑、课桌椅、黑板等。教师一面进行理论教学,一面让学生亲眼目睹教师的操作示范;然后就是学生分组探究、动手实践。实习室即课堂。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更好的结合。

(二)有利学生手脑并用,配合默契,提高学习效率

理实一体化教学始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它不单是教学场所的转换,更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它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更是学生手脑并用,有机结合的过程。学生须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思考如何在实习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具体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事;如何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实现“知、行、能”的有机统一;达到“学会―能做―做好―做精”这种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有利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明确,体系清晰,项目分明,理论知识的学习紧紧围绕实践技能展开,由很强的针对性。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按理实一体的项目进行。每一个项目由师生按照学期总目标、单元分目标、章节小目标共同讨论确立学习项目。每一个学习项目按理实一体的教学要求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示范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师引领下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的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品尝、共同评价、共同完善、共同提高。如此一来,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的参与者。这样,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挖掘,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学习欲望得以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那么,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应把握哪些环节呢?

二、中职烹饪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应把握的环节

在烹饪专业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把握好项目的开发、项目的实施、项目的评价等环节。

(一)理实一体化项目的开发

以《中餐烹调技术》的教学为例。在本学科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应熟悉大纲、教材、学生,明确培养目标,熟练掌握《中餐烹调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技术。根据教学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将一学期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分成一个个学习项目。一个项目一般按一课时到两课时来设计。每一个项目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学中有做,做中有学。那么,如何开发理实一体化学习项目呢?

如“玉米鱼排”的制作这一项目的开发,应让学生明确,该项目应准备哪些原材料、哪些设备,要用到哪些专业知识等。在这一项目中还应让学生了解“玉米鱼排”所用的主料是净鱼肉,辅料是玉米片;所用调味品,可以是各种酱品辅助调味蘸食,还可根据食用者的口味有选择地调配。该项目所用的烹调方法主要是炸。该项目在工具和盛器上可根据制作者的设想挑选。这一项目所涉及的课程知识有哪些?如“原料知识”、“烹调技术”、 “营养与卫生”等都应让学生明确并有所准备。

又如“红烧狮子头”的制作这一项目的开发,“清蒸鲈鱼”的制作这一项目的开发等等。

总之,理实一体化项目的开发与设计应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角度去思考,应从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哪些内容可使用理实一体化学习项目进行教学,哪些内容不适合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等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可死板硬套。

(二)理实一体化项目的实施

仍以“玉米鱼排”的制作这一项目为例说明。这一项目的实施需提前一天布置,让学生有学习、查资、思考和合作讨论的时间。实施该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人员一般以4至6人为宜,选一名组长。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各组做好分工。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一项目的实施可将学生分为采购组、器材准备组、原料加工烹饪组、烹饪美工组、销售组等。

1.负责采购组的学生事先要通过上网查资、市场调查等了解任务中所需要的鱼肉品种、鱼肉和玉米片的比例关系及气质量、价格。哪个菜场比较好。采购中应明辨质量,看清数量,注意钱物两清等。这一步骤学生要用到的知识与技能有:“成本核算”、“市场预测”、“数学知识”、“语言运用”等。

2.负责器材准备组的学生须对炉灶设备进行检查、整理与清理;准备好煤气、刀具、餐具、铲、勺、油、盐、酱、醋及有关配料等。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准备。在这一步骤中学生要用到的知识与技能有:“原料的品质鉴定”、 “烹饪设备检测与维修”等。

3.原料加工烹饪组主要负责对原料的清洗、切块成型、烹调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鱼肉片形的大小、厚薄是否均匀、上浆是否到位;玉米片的质量如何;滚粘原料是否均匀;玉米片可否用其他原料代替。如果主料换成鸡肉、鸭肉、猪肉等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有:“原料加工技术”、“成本核算”、“营养与卫生”等。

烹调时,将组配成型的菜肴原料进入烹调间进行烹调。学生应懂得识别油温,正确控制油温,掌握“火候”。最后做成像样的“玉米鱼排”。需用到“烹调技术”中“火候”的相关知识及烹调技术。进行围边点缀的学生应对“鱼排”的造型进行构思,充分运用“厨房美工”知识与技能对菜肴进行修饰,使成品更加完美。

4.销售组负责成品销售。主要是销售到学校食堂,由食堂卖给学生。要用到销售的有关知识。

(三)理实一体化项目的评价

对理实一体化项目实施的结果应作出客观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反思、总结与完善。评价的内容包括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程度,理实一体化项目的开发与设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作品的成功与失败等。评价的方法包括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互评、教师点评、消费者评价。对菜肴质量评价不能仅限于口感,还应从色彩、香味、营养价值、卫生安全等方面作全面评价。最终教师公布评价结果,学生以组为单位写好项目实践的总结报告,交实训处归档。

总之,中职烹饪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应从专业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精心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做好分组与分工,认真组织实施,客观公正做好评价与总结反思,以利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才能。

参考文献:

[1] 陶劲松.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 [J].新课程学习下,2012.(09)

化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首先说的是化工工艺在化工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把化工厂比作一个电脑的话,化工机械设备相当于电脑的硬件设施,那化工工艺就相当于是电脑运行的软件系统。如果没有化工工艺操作,那么化工厂里的所有设备都是无意义的摆设。化工工艺是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是一门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学及化工机械等多门学科的综合课程。强调化工生产的产品类别和操作单元,并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综合性,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学化工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对典型的化工、石油化工的生产有较深入的认识。

对于初中毕业生来学习这门课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一,这门课程涉及面广、理论多,实际工作当中动脑多于动手。本门课不仅涉及到基础的化学理论知识,还有机械、电器自动化方面的知识。因为化工生产以工艺流程为核心,确定一个工艺路线和工艺条件需要综合考虑温度、压强、流速、物态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所有课程设计面比较大,初学这门课常感觉摸不着边际,没有主线和思路。第二,学习这门课要把握好化工生产特点。对一个化工生产过程或一个具体的工艺流程,起初从表面上看很复杂繁琐,但都有规律可寻。其实任何一个化工过程都由三大块组成,即原料的预处理、核心反应和净制为成品这三部分组成。只要遵循这个规律,让学生用这三步工艺过程去学习看待任何工艺流程都会简单明了了。第三,单元操作的学习很重要。这门课的名字虽然叫化工工艺,但每个工艺过程都是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操作组成,即使同一产品有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但其基本的单元操作都是相同的。第四就是这门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在平常生活中不容易见到的,只讲理论显得很生涩枯燥,如果有直观的物体或多媒体课件的话,会使学习效果和兴趣有极大的提高。

对化工工艺这个专业的就业状况和工厂的实际岗位状况,近几年我参加了一些招聘会,也关注过很多化工企业的网站和网上的一些招聘信息。化工企招聘,从专业上看:需求最多的就是化工工艺,其次是化工机械设备,再者就是化学仪表电器自动化。从学历层次上看:招聘的人数多少与学历层次高低成反比。也就是说,中专中技类的人数最多,通常占到六成以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加课堂上的信息量,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减少实验教学的演示、验证性,增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工艺性、综合性内容。建设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相结合,能够形成教学、生产、管理培训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课程设置中的每一门课程,都要与能力培养相对应,即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同时,也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上应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讲座式、提问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对于专业课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重新整合、削枝强干,突破学科性的束缚,形成了讲、练、操作融为一体的课程结构。如:打破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学科界限,从职业需要出发,从文化素质着眼,整合为化学基础课;将原来的工业电器和工业仪表及自动化两门课程整合为工业电器与仪表;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课程是在原化工原理课程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了操作技能的教学和练习,对于一些理论推导做了适当的削减,形成了化学工艺专业融理论、实践和技能训练于一体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与操作交互进行;化学工艺课程纠正专业理论偏多、偏深的倾向,增加主要工艺操作技术和分析处理一般故障等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等。

化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班主任工作专业化 实践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是学生由系统学习向社会工作岗位转折的重要时期,而中职班主任是这一时期关键的引路人,对其走向社会将产生重要影响。职业学校的生源基本都是经受不了升学压力、文化基础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厌学,没有上进心,叛逆心强,不服管教。同时,中职学校专业种类设置较多,学生所学专业各有不同,加之专业实习的需要,与社会接触广泛,思想活跃,自主性强,所以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显得更加艰巨。如何克服困难,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好是每一位中职班主任必须研究的课题,同时引领学生学好专业,做好就业准备亦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班主任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耐心和责任心来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融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具体工作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

由于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导致了中职校学生目标定位缺乏科学性,部分学生虽然天天都在努力,但最终还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贻尽,剩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因此,首先班主任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同时还要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班主任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醒学生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是现代企业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班主任要精心组织活动以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为能力,比如球类比赛、群体性文艺活动、辩论赛、暑期社会实践等。现在的中职学生热衷于组织这些活动,而这些活动的组织、开展需要社团成员的分工、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正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才逐渐凝聚起较强的团队精神。另外可组织班级利用暑假到工厂、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设备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经济收入。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有效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三、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的目标不是继续升学,而是择业、就业。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中职生,首要的一点是要先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个性、天赋、生活方式、习惯、长处、不足等等。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各方面的真实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职业更替频繁,一个人不太可能终身只从事一个工种、一种职业。同时,中职生的潜能是难以估量的。如果他们的职业生涯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他们身上的潜能就会得到发展,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四、要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能力素质

如今科技技术发展快,知识更新更是不可想象,或许现在学生正在所学的东西,到就业时已经是不适用了,这就要班主任引导学生在空余时间不断学习,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不管未来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自己能够好好地适应过渡。学生毕竟阅历浅、知识面窄,认识问题不全面。为了配合校企合作办学,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五、要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帮助学生加深对职业意识与道德意义的理解,体验丰富而具体的行业职业道德内容。将具体行业的职业道德内容融入学生管理中,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职业道德习惯。学校按企业生产车间标准建设实训场所,同时引进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掌握现代企业的需求,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打造新时期具有较高素质的生产一线员工队伍。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学习了解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验企业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念,管理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感悟企业文化中的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的丰富内涵,并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平稳快速过渡。

六、建立学生成长手册、激励学生勇于成长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学生成长手册》为学生记载成长的“故事”,展示学生的最佳成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激励学习热情,激发多方面的潜能,调动学生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自信,给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自我、鉴赏自我、欣赏成功和张扬个性的机会,描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使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使学生乐在其中,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全面而真正贯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精神要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个性特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促使每位家长和班主任都能去关注学生的成长。

化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非正式学习初任教师专业化发展一、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困境

初任教师是指获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证,通过岗前培训后走上教学岗位1~3年的年轻教师。离开校园,他们由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经历着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务的现实冲击。由于个体能力与环境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初任教师对于各种技能的学习有强烈的需求。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方法的选取等一系列教学情境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存在较大的困惑。常规的岗前培训多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内容,理论性较强,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相脱节。职后培训也往往偏离他们亟需解决的教学实践问题,忽视他们的真实需求,难以调动起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训流于形式,成效甚微。

从专业成长的过程看,这一阶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会对其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初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涉及行为习惯、价值标准等方面,他们一般需要通过一至三年的过渡期,在与社会和教育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及体验,确立与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体系,表现出与教师专业角色相适应的角色行为[1]。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傅乐就对教师成长与专业化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将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景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了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到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处于“早期生存关注阶段”的初任教师刚接触教学工作,面临着自我成就水准与现实危机的冲突,常常会感觉力不从心。他们更加需要从工作环境中获得鼓励、支持和帮助。如果在这一阶段所受挫折过多,会大大降低他们作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初任教师进行的岗前或职后培训对其确立专业方向、夯实专业基础有很大的价值,但对于教育价值体系的完善以及现实中面临的种种教学困惑却收效甚微,难以使他们顺利度过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

二、非正式学习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规的学历教育和培训活动而言,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真实情境下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或深度反思养成态度、形成价值、获取知识、习得技能的学习方式。其形式可能是观察模仿、亲身实践、相互交流,也可能是主体对自身及客观现实的理性审视。非正式学习看似随意自然,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但它通常是有意图的,是学习者自主产生、自我调控,为解决学习者所面临的实践问题而进行的学习活动。

与正式学习方式相比,非正式学习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首先,非正式学习没有外部的考核评价,由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宜的内容来进行,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动机也更为强烈和持久。其次,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正式学习方式对于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较为适用,而结构不良领域的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则更多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习得。非正式学习的开展有助于初任教师广渠道、多途径地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第三,非正式学习形式灵活,不受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场所,随时随地获取主体所需的知识技能,使得教师的学习有充分的自主性,拓宽了初任教师进行自我发展的途径。

初任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是教师素养的养成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各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是教师实现专业自主的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需要通过正式学习来掌握知识技能,更应采用形式灵活多样的非正式学习方式习得经验、技巧、方法等隐性知识领域。通过非正式的学习,初任教师更容易根据自身的困惑和疑问,针对性地观察模仿、探讨交流,通过自主的实践探索及深度反思,促进教育信念的不断深化,理论知识的不断内化,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自我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专业化发展。

三、初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非正式学习方式

非正式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或是主体对自身及客观现实的深度反思来获取知识。

1.指向外部的环境交互式非正式学习

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重要意义。美国学者利伯曼指出:“教师专业化还意味着在学校中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文化,在这一文化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行为受到鼓励和支持”[1]。开放的、宽松的、支持性的环境氛围有助于拓宽初任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渠道,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在良好的自然合作的文化氛围下,初任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对话,探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而在我国学校组织内部,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他们的同事是正直、值得信赖和互相体谅的,但是愿意和同事交流经验、分享知识的比率很低[2]。这是由于教师劳动具有个体性、独立性的特点,学校教师之间缺乏相互合作的机会,教师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场所和氛围以及学校提供的教师交往活动十分有限。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利用非正式学习的方式,积极为初任教师构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1)遴选专家型导师

为初任教师遴选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专家型教师担任导师,带领他们深入教学实践,熟悉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方法,参与教材研讨,并讨论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激励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导师通过榜样示范,让初任教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观察学习导师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班级管理。还可通过观课后的点拨、指导,直接找到初任教师的教学症结,通过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能力上有所提升。

(2)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

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让初任教师有机会充分的将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呈现出来,引发教师思考讨论。在交流分享过程中,优秀教师的经验、灵感、教育信念和教学态度等隐性知识都会在交流对话展现,对于养成初任教师的职业素养有着积极作用。而初任教师的新理念、新视角也会与其他教师思想擦出火花,引发大家思考,利于良好教师文化的形成。

(3)鼓励新老教师共同承担课题

鼓励专家型教师带领初任教师共同承担课题研究,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优势互补的教研团队。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参与课题研究,促进初任教师运用理论反思教学,习得专业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形成团队意识,利于初任教师更快地融入环境,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教师团队也更利于课题的研究,使得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在实践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4)建立初任教师社团

在初任教师内部建立各种社团组织。其形式可以为青年教师举办联谊会,也可以利用网络建立QQ群、微信群等。尽管来自于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但由于年龄经历相仿,又面临相似的任务和困难,初任教师很容易形成统一体。在社团活动中,他们可以在工作环境外通过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将每位教师的差异转化为教学资源,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交流对话、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2.指向内部的反思式非正式学习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3]。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Posner提出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对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考,才能顺利实现专业化发展。因此,初任教师要对教育现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等保持高度敏感,及时发现问题,深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并通过思考和实际行动来验证假设。通过理性审视、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将反思之后的感悟记录下来,应用于教学再实践,当自觉反思形成习惯时,就会成为其专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促成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形成专业文化特质与人格特质。

(1)成长自传

初任教师刚刚由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当他们有意识地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回溯亲身所经历的教育实践,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教育事件,并深入分析、评价、检查、重构,最终将其对教育活动的观察、思考、感悟汇总成教师成长自传,有助于其实践理论的扩展。通过对教育过程的真实记录观察,或是对教育事件的诠释、评价以及对自身的心智模式、教育理念的剖析,教师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现实中的自己,促进教师积极探寻和形成新的实践性知识,有效地提升知识水平,构筑专业发展历程。

(2)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对教学预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情况进行的反思、追溯和记录,是对教材内容、教学习惯、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在梳理教学过程中的得失、遗漏、亮点,以及今后教学再设想的过程中,教师自我教育行为的监控能力得到提升,有助于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

环境交互式学习与自我反思式学习都是非正式学习的方式,两者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在与外部环境互动过程中,初任教师对自身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和修正;而教师又将反思之后的感悟应用于教学再实践。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专业的螺旋上升式发展。

尽管非正式学习对于初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式学习仍然是教师获取本体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主要方式。他们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正是在两种学习方式相互补充的前提下,教师的知识结构逐步完善,教育信念逐步稳固,自我能力的逐步提升。因此,我们应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学历教育和职后培训的形式,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有机结合,淡化界限,构筑起初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

参考文献

[1] 张淑芳,张熙君.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反思与实践.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3).

[2] 祁玉娟.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调查.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化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主持人 翻转课堂 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是在特定的教育条件和课堂教学环境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学生个体是否实现预设目标的衡量和评价过程。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业考评的科学实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学业考评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发展,学业评价的焦点逐渐由学生“知道什么”转向学生“做什么”;学业评价的功能从“证明(prove)”转向“改进(improve)”。评价过程更开放,评价方法趋于多元化。学业评价的视域范围逐渐扩展到考察、评价和改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推理构建能力、创新能力等一系列内在综合素质上,突出学业评价的过程性、动态性、发展性的评价理念[1]。然而,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是多元化学业评价实施的障碍。尽管近年来出现了诸如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2],但对于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最近几年,我们以动物生理学的课堂教学为例,提出主持人型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业成绩的多元化过程评价。通过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动物科学等专业的实践,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主持人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目标

近几年,对于动物生理学的课堂教学,我们先后尝试过案例式、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效果虽然有所改善,但总体上仍差强人意。为此,我们在前期小范围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主持人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试点,力图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学业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

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外在压力。但是,由于应试型教育的惯性思维,绝大多数高校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仍然是统一的书面考试。这种评价的实质,其实是对学生学习(记忆)结果的考核,主要反映了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每位学生所取得考试成绩,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并非是决定性因素。这一评价模式所导致的后果,实质是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临考前的突击复习上。由于缺乏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及对过程评价的忽视,一些学生“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进一步加剧了“教”与“学”相分离的矛盾,学业评价结果每况愈下。是否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日渐成为教学活动讨论的热门话题[3]。只有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加大学业成绩的过程评价,才能有望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二)由被动接受知识向综合素质训练的转变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显然,重传授轻探索、重统一轻多样的传授型课堂教学模式背离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价值定位。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定位应与大学培养具备独立思考人格的人这一目标相一致,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努力、独立判断能力,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联系。虽然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是一个从中学甚至更早就开始讨论的教改方向,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直至高校课堂教学,依然还是采用以传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尽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但是没有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根本变革,就无从改变教训与受教、灌输与接受的本质过程,就很难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综合素质。因此,彻底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定位于“导演”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二、主持人型翻转课堂基本流程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进度的掌握和课堂气氛的调整,授课教师承担核心调度作用。具体主持人型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一)目标分析与任务安排

实现预设的课程教学知识目标,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把握的准则。按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所制定的教学大纲,以及据此所制订的授课计划,是主持人型课堂教学的核心脚本。我们将动物生理学的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和“构建模块”两大部分。对于“细胞的基本功能”、“神经系统”等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和大学先修课时没有深入接触,而且内容较为抽象。不仅学生难以理解,即使是教师在备课时,也颇感吃力。这些内容作为“基础模块”,由授课教师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课后学生分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于下次上课前反馈给教师,通过必要的回顾和重复确保学生打牢基础。在此阶段,着手安排学生分组和布置各自的讲解任务。血液生理、血液循环、呼吸生理、消化与吸收、排泄生理和内分泌生理等内容,可归类为“构建模块”。这部分内容,就课程的知识目标而言,尽管也存在一些难点,但学生在先修课程和“基础模块”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基本不存在新知识自主建构的障碍。该部分内容由教师根据授课计划细化为若干个单元,分配给各小组分头准备,并给予必要的专业指导。

(二)准备与预审核

学生准备与教师的预审核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授课计划和课件设计总体要求,自行收集素材,制作PPT课件,并走上讲台展示,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第一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把握展示重点,如何讲述课程难点,如何设计课堂讲授内容。首次布置任务时,授课教师给各组学生分配基于授课计划的授课内容要点,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PPT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素材准备团队协作要求,等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下准备,再次召集学生进行首次预讲。根据学生在预讲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逐一提出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建议。学生修改后的PPT课件再次提交给教师审核,并协调不同分组之间的内容衔接及其与授课计划的符合度。

(三)课堂展示的主持

课堂展示与主持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环节,要求授课教师娴熟地把握授课内容和适度掌控展示与讨论的节奏。每一位同学的展示时间设定为20分钟之内,一次课安排2位同学上讲台讲课展示。尽管经过准备与审核,但鉴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深度和表达水平差异,展示内容与授课计划难免会有所出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随时记录下学生漏讲和未能充分展开的知识点,合理把握学生提问环节,留足时间补充讲解所遗漏的知识点,确保授课计划的完成。

(四)提问及过程考核评价

学生互评及提问和答疑是实现过程性学业评价的重要环节。两位学生讲课结束后,由同学投票选出优胜者。所得票数即为该同学所在学习小组的平日成绩基本“点数”。胜出的小组进入下一轮的PPT准备和讲课展示,所获得票数累加。同学提问环节,讲课的同学所在小组针对其他同学所提问的内容答辩,由任课教师根据对所提问题的回答是否充分、合理,决定提问者和答疑者所在小组成绩点数的增减。每个学习小组平日的学习活动由小组长组织,并记录小组内每位同学的参与情况及对小组成绩点数的贡献等。课程学习结束,由小组长根据平日记录评定小组内各同学的学习等级并公示,以一定比例计入平日成绩。

三、教学效果反馈与总结

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学生总体上反馈认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新体验。通过PPT课件的准备、演练和课堂展示,锻炼了学生协作学习和课堂表述的综合能力。尤其课堂讨论环节,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一)体现了学业成绩的多元性过程评价

通过主持人型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实现了学生学业成绩的多元性过程评价。为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们一般将动物生理学课程的平日成绩比例设定为50%。课堂展示环节中,每个小组所获得的学生投票数、互动提问和答疑准备的质量,作为该小组学生平日成绩的“点数”。这样,学生对每一个小组所准备的PPT课件、讲授展示的水平的评价,就构成学业评价的一部分。只有课下全面掌握并精心准备PPT课件,小组内经过数次演练的小组,才能更精彩地展示所准备的课件,获得多数同学的投票认可。因而,以学生的视角相互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效。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掌控10分以内的平日成绩,对小组内各成员在共同准备PPT、提问等环节的表现作出评分。该评分与学期结束后小组所获得的成绩点数相加,就得到每位同学平日成绩的点数,进一步换算成百分制的平日成绩。与一般的翻转课堂模式下,由教师仅仅根据学生讨论问题的情况评定学生的平日成绩相比,这无疑更体现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多元性和过程性。

(二)促进了团队协作与合作学习

由于只有在第一轮比拼中胜出的小组,才能进入下一轮比拼,只有进入下一轮比拼才能实现自己小组投票数的再次累加,从而提高平日成绩的点数。因此,大多数小组对准备PPT非常重视。在自学、理解所分配任务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搜集素材予以展现,需要小组各成员团队协作。有的小组在第一次预讲之前先经过小组内筛选,选派最优秀的成员负责PPT的讲课环节;有的小组多次演练,相互提问,逐步提升讲授的水平;有的小组分工协作,预设各种问题并收集解答方案。在讲课准备阶段及课堂展示和回答质疑阶段,都充分锻炼了团队协作与合作性学习的能力。

(三)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

受长期以来教师传授、学生接收的习惯局限,一般的课堂上学生很少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质疑和提问。这是开展“问题引导式”课堂教学常会遇到“冷场”的原因。由学生上讲台讲解,可以打消学生质疑的顾虑。再加上质疑和提问环节增加成绩“点数”的激励,学生在提问环节格外踊跃。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打开了学生思路,有利于学生将日常生活现象与理论知识衔接。

当然,通过主持人型翻转课堂实现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性、多元化评价,尚有待对一些细节进行优化和完善。由学生讲授的内容,是否会影响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知识目标达成等,尚待进一步设计调研表格对比分析。我们认为,主持人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成生.《中国现代史》课程多元化考核改革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0:63-64.

[2]李强,宣昌勇.大学商科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5,(49):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