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1)
【摘要】为了适应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干,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模块式创新教育模式。本文重点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课程结构及开发程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等内容。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模块式;课程体系
1问题提出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可置疑的,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学科本位的培养。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偏低,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比较欠缺。反映在教学上:一是教学内容只注重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的学科联系,忽略了将这些知识与学生未来职业劳动实践的直接联系;二是课堂教学上还是以教师灌输为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未能有机结合,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三是教材的编写各自为政,人为地割裂了学科间的交叉联系,不仅局限了知识的汲取,束缚了思维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安排不能有效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特色,教学执行缺乏新意;五是考核考评仍是以笔试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实习、实践和学习态度等综合表现。这种传统本科的教学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主要障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结构、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重新构建。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一个必然选择。
2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建设
2.1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是在模块化课程开发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它以职业活动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职业分析归纳出的技能点和知识点分别加以组合,构建不同的模块课程。这种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教学内容,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重构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的模块化。本研究认为,课程模块化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模块的搭建,课程模块是一个个项目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用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一门模块课程可以设计为若干个模块,一个模块又可以分为若干项目,项目之间,模块之间,依据工作逻辑和工作任务的不同而有差异,可以通过多条路径来选择,如工作对象、产品、岗位、操作程序、系统和设备的解构等;二是模块组合,模块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和任务的组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三是任务要求,主要是针对职业工作岗位过程所需要的单位任务,对需要采取的动作和行为进行描述,包括了实践技术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内容;四是技能训练,明确训练的项目名称、工具、材料、场地及操作步骤通过这种动态学习方式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2.2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教学队伍,既要求在个人素质上秉承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指导专业实践教学,成为课程专家和技术工程师,又要求整个教学团队团结协作、能够承担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技术应用研究的研发任务。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师的社会地位、学历、职称及“双师型”比例都有所提高,但离教育部对高职教师的总体要求仍有差距,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双师型”教师少,纯理论教学的教师多;二是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经验;三是兼职教师队伍缺乏相对稳定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科研意识比较薄弱,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五是职称结构不合理,各专业间不能平衡发展;六是职称评定工作体系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七是高尖端、紧缺型人才匮乏,引进难度大等问题。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扰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关键还是要从内涵建设入手,要通过课程建设拉动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模块式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打破原来固定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动态、实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可用新型的互动式教学和开放型教、做、察、学及一体化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开发和培养,强化学生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技术发展能力,强化学生的创业精神;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突破局限于以岗位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的教学口径,拓宽到职业或行业,并顾及职业生涯。其次,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不断更新知识,这样才能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并为学生提供动力,给学生注入信心,不断对学生的成就进行评定与鼓励,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3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学生依照模块选修学分,通过学分制实现对教学的目标管理,通过模块式实现对教学的过程管理,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模式是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依照学科需要进行设置,教师依照学科方向进行组织,学生依照学科专业组成班级。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并不适合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因为教师对职业岗位没有认知,课程体系也不是针对职业岗位,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岗位必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必然要从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能力为本位。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本课题组在模块式教学模式实践中形成了适合模块式教学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其内涵是:课程以能力模块为单位进行组织,依照职业岗位形成体系;教师根据职业岗位群进行组织和管理,每个专业教师均有自己主攻的职业岗位倾向,重点研究该岗位的发展状况以及专业技能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职业岗位的兴趣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取得课程模块所对应的学分。学生在符合学校要求的前提下,兼顾自己的爱好与个性发展,修完所有学分,取得毕业证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2.4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实用化、综合化和模块化;基本思路是以技能考核为中心、不同的模块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主要方法是教考分离、实行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评价考试的结合;主要途径是校企合作共建考核评价体系;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以考试为主,存在模式单一、目标狭隘和命题陈旧的弊端,不仅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考试目的功利化、题型的标准化和评分精量化还严重阻碍了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虽说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和工作性,减少了人为误差,但由于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且答案多是唯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穿心的机会少,不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正因为传统的“一考定成绩”方式让师生注重分数结果,忽略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过程,不适用于模块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考核评价。因此课题组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选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采用口试、开卷考试、操作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考察学生能力,注重实践教学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其中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评价”为主,“终结评价"为次的评价模式。
本研究认为,构建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实用化、综合化和模块化三个原则。“实用化”指按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和知识能力结构来确定考核方式,即改传统的学府化考核方式,完全按市场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以最能考核学生实用型能力的考核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综合化”指学生的最终评定标准除课堂考核外,还包括实习实验考核、社会相关能力考核、技术创新考核、相关设备操作与维护考核,以及国内外相关前沿性知识、法律知识的考核等。“模块化”指将学生考核中的项目根据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然后再依主次轻重给各个子项设定一定的权重和分值,让学生自由选择参考的项目,这种考核方式即可以让学生据兴趣和特长选报考试项目,又可避免重理论轻技能考核面窄的弊端,确保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多面性。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是以技能考核为中心,注重对体现本专业发展前沿的知识领域能力和实际工作职业技能领域的知识的考核,二是不同教学模块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采取开放式考题,校内实训的考评成绩由学生之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进行。
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教考分离,这种方法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实施成绩评价体系改革的同时也响应了国家提出的“双证书制度”,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举措。二是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评价考试相结合,国外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平时考核,教师经常采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次考核,通过考核检查和改进教学质量,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较大。模块式学生考核评价的实施途径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考核评价体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工作及实训环境,充足的实训耗材,完善的实训设施,使学生得到职业技术鉴定所需的训练,充分落实考核。
参考文献
[1]廖克玲.促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5).
[2]艾晓杰,魏先军,李伟.大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C]//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2008,7.
[3]徐晓娟.对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2):118-120.
终身高等职业教育指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和社会机构为学习者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学习机会的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广泛的国际教育理念之一,实施终身教育,使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概念,有利于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1.1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现行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以青少年为对象的职前学历教育体系”,非常不利于就业后人员的继续学习。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逼着在岗人员千方百计地奔高学历,却对提高职业技能的非学历培训不感兴趣,造成了近几年由“人才结构性缺失”形成的“用工荒”。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特别是大批新兴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对从业人员技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劳动者必须根据劳动岗位的需要不断学习和补充相关知识,以增强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终身职业教育要求人们学会学习,学会适应职业的变化,具有新的职业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1.2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角度分析
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角度看,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打破职业教育自我封闭的学术壁垒,根据社会生产对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及教学内容,打破教育时限,使其面向人人,为各类人群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对受教育者年龄、资历、职业背景没有任何要求,对学习时间、地点、形式和手段等没有任何限制,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独立选择,终身职业教育承载了“有教无类、学有所用、随时随地、资源丰富、个性定制、灵活方便、交流共享、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可以通过终身职业教育,实现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乃至文化休闲、自我完善教育的目的。网络开放式的终身职业教育承担着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管理和教育服务的职能,对每个受教育者来说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电子教师,一个有求必应的专家系统,一个无处不在的学习场所,将成为每个受教育者的日常必需品。
1.3从企业员工岗位能力提高的角度分析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员工职业能力和素质的竞争,提高职工队伍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需要对人力资源实施深度开发,加强对员工岗位胜任力的持续培养和管理。终身职业教育可以为企业人员提供面向职业的培训教育,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培训时间,终身职业教育能够为员工的职业能力与社会同步发展提供平台。
1.4从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角度分析
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必须是相互衔接、分工明确的有机整体。各种形式的教育之间能够横向沟通、纵向流通,形成一个终身教育的立交桥,能够为社会每一个成员随时提供各种学习帮助,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时间的各类人员的不同教育需求。
2发达国家终身职业教育特点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瑞士、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我国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均是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体系,学制弹性,既可以是全日制学习,也可以是业余时间学习。德国、瑞士等国家实行的双元制体系,非全日制学生占比达到40%以上。在美国,约有1200万名学生就读于全国1200所社区学院,学生可选学分课程或非学分课程,可作为全职学生或兼职学生,学习时间安排灵活、学分可转换成大学学分。近年来,美国的社区学院出现了一股逆潮流:有些成功地完成了4年大学教育的毕业生进入社区学院学习市场需要的技能,2000年这一群体的学生占到社区学院学生总数的16%。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生回到社区学院就读的原因有很多种:寻找新的职业(占56%)、获取发展第二职业增加收入所需的技能、更新职业和技能、丰富个人知识体系以及探索不同课程以确定职业生涯等。美国的社区学院作为一种新形态的高等教育形式,是终身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得以延伸的载体,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之间的连接很明显。职业科技教育被看作是技能水平升级的标志,消除了学生是被普通教育“选剩”下来的偏见。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简称TAFE),通过灵活的课程安排,为来自不同群体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重新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在校学生、失业者、辍学者、大学生和成人,提供了一套多元、开放的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很灵活,TAFE学院毕业生可以转入普通高校就读,双方建立了学分互认的通道。如今,欧洲的发展趋势是在终身学习体系下认可各种类型的学习和经验,包括正规的、非正规的和非正式的学习。在亚洲,日本允许获得某种职业资格的“专门士”进入高一级院校插班学习,这实际上是承认了职业资格的能力水平,打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链接,拓宽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出路;韩国则建立了一套在终身学习框架下的非正规教育模式,为那些在正规学校系统中错过了最初学习机会的人提供第二次学习机会。
3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的终身教育相比,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在其终身性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3.1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纵向流通的机制未形成
目前,云南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途径主要有2种:一是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途径升入普通本科院校继续就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跨界升学;二是部分高职专科学校的强势专业通过“3+2”或“2+2”等模式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共同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走“专升本”途径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就读的比例极低,高职院校的强势专业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途径也还在探索中,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到高职院校提高技能的途径还未开通。这些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既阻碍了大部分高职学生跨界进入本科院校就读的愿望,也阻碍了普通本科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提高技术技能的需求。
3.2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尚未融通
正规教育不是扩大学习机会的唯一途径。在很多情况下,正规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非传统学生的需求。而非正规教育,通过灵活的课时安排,兼职或网上学习等形式,可以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为那些在正规学校系统中错过了最初学习机会的人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继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教育形态,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国的继续教育形式主要有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夜大、高等函授学院、开放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大学、普通大学的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等。目前,云南省的高等院校中,除了云南开放大学试点探索宽进严出、学分银行、终身学习“立交桥”三大制度,按照“大学+平台+体系”的总体构架,建设立体式覆盖城乡的办学体系外,全省高职院校的办学形式主要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其下设的职业与继续教育机构也主要以成人学历教育为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指出,各类职业院校是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应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终身的学习机会,国家顶层设计已要求高职院校承担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责任,但目前满足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体制机制尚未建成。
3.3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待进一步拓展
目前,在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和省级示范(骨干)院校的带动下,云南省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拥有相当数量的校内实训基地,有些还是实力较强的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为学生在学校期间培养动手能力、获得职业培训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提供了重要保障。但这些实训基地在继续教育方面的功能还没有挖掘出来,一方面很多专业没有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开发实训项目;另一方面利用实训设备对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面不够广,往往只承接与学校有合作协议的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任务,在面向社会各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方面尚未发挥其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作用。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设有职业培训站和职业技能鉴定所,可面向社会进行采选冶、电气类、地质类、测量类、机械类、建材类、建筑类、环保类等100多个职业工种的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近3年学校与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下属企业、云南铜业集团、云天化集团、中建材水泥集团、昆钢嘉华水泥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了11062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年均培训鉴定规模为3687人次,其规模与市场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尚需进一步挖掘其对外的职业技术培训与鉴定潜能,承担起更多人群的继续教育责任。
4实现云南终身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4.1畅通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横向沟通、纵向流通的通道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有很多种方式,在横向沟通方面,一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渗透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二是推动高职学校的课程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开放;三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可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市场需要的技能。在纵向流通方面,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应建立学分互认的通道,允许高职毕业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继续升造,以满足部分高职学生学历层次提升和教育类型的“跨界”意愿。
4.2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机融合的机制
1)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证,通过建立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成果档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推动高职院校与成人高校、社会教育机构之间进行学习成果转换。2)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在服务广度方面,应拓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覆盖面,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民、残疾人、失业人员、转业军人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等群体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平台,让他们能够获得就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服务深度方面,应包括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技术性培训。3)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场所设施、师资、教学实训设备及网络优势,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面向社区所有成员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民主法制、文明礼仪、保健养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教育活动。
4.3建立弹性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
云南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借鉴国外职业与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满足学生终身学习搭建平台:学生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可以选择学分课程,也可选择非学分课程;可作为全职学生或兼职学生,等等,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就业敞开大门。
5结语
【关键词】成人艺术教育 声乐艺术教育 发声观念 呼吸方法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增长,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与提高之后,开始逐渐注重精神文化的培养。艺术教育在整个国民素质教育中体现出至关重要的社会地位,其不再仅仅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艺术团体专业演员所独享的高雅艺术形式。成人艺术教育俨然成为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
笔者在高等艺术院校从事声乐教育10余年,针对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在校学生。随着招生资源的扩大以及课程设置的多元化,高等艺术院校逐渐拓宽艺术教育的受教人群,成人声乐艺术教育成为更多声乐爱好者进一步深造的渠道与途径。而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者,面对不同于在校学生的大龄成人声乐学习者进行专业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倾向于讲解、交流和选曲的方式,要结合成人声乐学习者的特殊性,调整教学思路与模式。笔者在成人声乐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思考教学模式,调整、探索教学方法,积累总结教学经验,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树立正确、科学的发声观念
从声乐学专业角度来讲,音色音量固然重要,但当歌唱上升到专业层次和理论高度之时,我们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使人身心舒适的歌唱观念。
首先,由于成人声乐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经历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等原因,大多数人往往会认为唱歌就应该声音响亮,足够大的音量甚至是震耳欲聋的声音就是好的声音。长期从事声乐教学的教育者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许多声乐学习者总会不自觉地过于追求声音的响亮。一种情况是,声乐学习者喜欢与他人比音量,以为只要声音响亮宏大就可以;另一种情况是,歌者是抒情类型的嗓音,却总喜欢选择戏剧性强的作品,为了表现声乐作品的戏剧性情感,不得不把喉咙撑大,唱出很响、很重的声音。殊不知一味追求音量的演唱方法早已偏离了自然舒适的歌唱状态,与科学的发声方法背道而驰。因此,为成人声乐学习者树立正确、科学的发声观念,使他们通过系统地学习声乐理论,建立科学、自然、舒适的发声体系,从而获得具有充分共鸣的美好声音。
其次,否定原有错误歌唱观念,重新建立成人声乐学习者“从零开始、从头学习”的歌唱观念。很多成人声乐学习者由于自身非常喜爱歌唱,又没有机会受到系统、科学的声乐专业训练,因此只能通过视听资料模仿演唱者歌唱。这样浅显地模仿声音、模仿歌唱技巧的学习方法,必然会造成偏差,甚至背道而驰的错误发声,以至于产生思想上的困扰与麻烦。在教学中,应当及时纠正成人声乐学习者的错误习惯,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科学的发声方法。
再次,引导成人声乐学习者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规范声音,让他们有舒适的演唱状态,并培养鉴别、欣赏高质量声音的能力。对于成人声乐学习者因长期自学歌唱技巧而形成的错误观念,应立即进行纠错与改正。正如马克思所说:“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针对成人声乐学习者,最为重要的是培养鉴别优质声音的能力。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把人最美好、最动听的声音调动出来,达到声音的高、低、强、弱都能随心所欲的发声状态。之所以强调发声方法要科学,是因为其不仅要符合物理发声法的基本要求,更要科学地使用头腔、咽腔、胸腔三个发声源,同时以腹腔的呼吸支持为依托,发出的声音便产生混合共鸣,使演唱者能够身心舒适,并获得美妙动听的音色和音质。
二、训练正确的呼吸方法
人声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语言四个部分。前三者是同时出现、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歌唱者通过练声建立科学的演唱方法体系。训练歌唱呼吸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是歌唱的动力与源泉,如同盖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地基越牢固,大楼盖得越高。在演唱过程中,音域的统一要靠呼吸的连接,而音量的大小要靠呼吸的控制。另外,声音的位置、音准、节奏、速度等都需要强有力的呼吸支持。如果没有良好的呼吸保持以及运用,很难完成不同声乐作品中的要求。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其他歌唱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对成人声乐学习者来讲,前期自学歌唱的过程中则往往忽略了呼吸训练,因此首先应当训练正确的呼吸方法。
歌唱呼吸训练不同于平时说话时的生理呼吸。相对于自然呼吸来讲,歌唱呼吸更加绵长且难以保持,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获得自如的歌唱呼吸方法。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呼吸方法进行训练。
(一)腹式呼吸法
呼吸中的气息支点保持在下腹部丹田位置,这种深入的腹式呼吸方法使得气息比较饱满悠长。教师应当引导成人声乐学习者采用“闻花香”的吸气方法,将气息深深吸入下腹部丹田位置加以保持,再以慢慢呼气的方式缓缓将气吐出。这个吐气过程保持时间越长越好,可以建立“深吸慢呼”的呼吸习惯,使得歌唱者腹肌保持气息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歌唱呼吸的支持力来源于吸进气以后,吸气肌肉群不能放松继续工作,保持吸气的状态使呼与吸相互对抗,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形成的呼吸支持。腹式呼吸法的训练能够增强、促进腹部肌肉群控制保持气息的能力,而“深吸慢呼”的训练呼吸方式,能够满足演唱声乐作品较长乐句时对气息保持的要求。
(二)胸式呼吸法
训练胸式呼吸法是为了在歌唱中使声音富有弹性和独立性,以适应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声乐作品中常常有表现特殊情感的跳音、顿音或断音,这就要求“快速吸气”和“快速呼气”的气息支持符合情绪表现。这样的气息状态依靠胸式呼吸法才能实现。通过胸式呼吸训练“浅吸快呼”的方法,达到吸气呼气肌肉群快速配合协调的自如呼吸状态。
(三)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歌唱中需要复合式、富有控制力的呼吸,这是建立在生理呼吸基础上的人为控制技巧性呼吸。如果单纯运用腹式呼吸或者胸式呼吸,往往达不到歌唱对呼吸的多重要求,也满足不了声乐作品对呼吸的需求。因此,在歌唱中应当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由于大多数成人声乐学习者在前期自学歌唱的过程中,往往追求用音量、音色演唱声乐作品,而忽略了呼吸的长期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侧重于对歌唱呼吸的指导。训练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可以先建立“深吸慢呼”腹式呼吸法的呼吸习惯,再训练胸式呼吸法“浅吸快呼”的呼吸习惯,练习中要将两种呼吸方法自然紧密融合,贯穿在整个呼吸过程中进行训练。
三、纠正学生方言,训练标准普通话
人的嗓音是歌唱的乐器,经过歌唱训练学到一种好的歌唱方法,就是制造歌唱乐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歌唱乐器的语言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天赋。因此,学习声乐演唱必须训练歌唱语言能力。人类语言中的语音,由元音和辅音两种音组成,在汉语拼音中称为韵母和声母。元音是发声时气流在口腔的通道上不受阻碍而发出的音,如“a、o、e、i”;而辅音是发声时气流受到唇、齿、牙、舌、喉阻碍的音,如“b、p、m、f”。许多成人声乐学习者地方口音浓重,往往讲不好普通话,在一些常见相似词语中的发音会混淆错误。多数人在鼻化读音的掌握以及舌前音和卷舌音的运用上,更加容易出错,情况如下。
第一,两组容易出错的声母发音n-l、g-k。
很多学生在声母n-l、g-k发音时容易产生错误读音。例如,在一次成人函授班的声乐集体课教学中,有位男学生演唱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像雪花天上来》,在唱到“我的眼中写着无奈”乐句时,原本的读音是“奈(nai)”,但这个学生却读成了“赖(lai)”,于是由于词语读音的改变,这句话出现了非常戏剧性的滑稽效果,即“我的眼中写着无赖(奈)”。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作为声乐教育者应当及时纠正读音错误,鼓励、训练成人声乐学习者多读、多讲普通话的正确发音。
第二,三组容易混淆的舌前音和卷舌音:z-zh、c-ch、s-sh。
在拼音“z、c、s”和“zh、ch、sh”的发音中,前者的发音位置是舌尖轻轻顶着下牙齿,而后者的发音位置则是舌尖轻轻顶着上腭。多数成人声乐学习者在这两类拼音读法上特别容易混淆,将“再(zai)见读成债(zhai)见”;“财(cai)产读成柴(chai)产”;“撒(sa)了读成傻(sha)了”。这样相互混淆的读音造成词语意思的转变,严重影响了演唱效果。
第三,三组复合读音:an-ang、en-eng、in-ing。
复合读音“an、en、in”和“ang、eng、ing”是发音错误最多的拼音。许多人在读两类拼音时,唇部发音状态基本没有变化,从而造成读音的混淆。其实两类拼音发声状态差别很大,在读“an、en、in”时,唇部口型微微张开且发声较轻柔、较简短;在读“ang、eng、ing”时,要将下巴完全打开且发声较响亮、较冗长。只有理解了两类拼音的发声状态,才能真正读好、唱好有关的词语。
四、引导学生注重演唱中的情感表述
真正打动人心的声乐演唱,不但要有自如控制的呼吸、美妙动听的音色、适合作品的音量大小,更为重要的是要源自于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声乐演唱是所有艺术表现形式中,最能直接抒发人物自身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情感的有效调动是歌唱者所要具备的声乐演唱能力之一。将声音作为传递情感的媒介,表现歌唱者的内心情感,更加能够以自我理解和诠释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法国作曲家弗德雷里克・柏辽兹曾经说过:“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时代背景,以及不同流派的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都不尽相同。那么,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演唱方法和表达方式上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种变化的根本在于对歌唱情感的充分理解、控制与调节。而所谓“声情并茂,心声为歌”,也就是指演唱者表达诠释声乐作品的能力。
五、选择适合成人演唱的声乐作品
选择适合成人声乐学习者演唱的声乐作品,也是教学中关键的实践环节。教师在为成人声乐学习者选择作品时,应当把握三个原则:第一,根据他们年龄、身份、职业以及所处环境,选择大众认可度较高的、旋律传唱度较强的声乐作品。第二,根据他们嗓音条件、声乐基础、乐感优劣程度,选择容易掌握内涵、容易表现情感的作品,不要选择艺术性过强的声乐作品。第三,选择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嗓音特点、音色特征、声部特长的声乐作品。
结语
无论面对哪种年龄阶段的声乐学习者,作为高校声乐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都应本着“因人而异、因嗓而异”的教学理念,区别对待每位学生。正如知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所说:“好的声乐老师有好的耳朵,也有丰富的教学手段。”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为不同嗓音条件的学生选择适合演唱的声乐作品。
总而言之,成人声乐学习者普遍具备以下特点,即年龄层次偏大,但理解能力较强;歌唱协调控制能力较弱,但感情阅历丰富;声乐基础较差,但舞台实践经验较多。因此,声乐教育者要结合成人声乐学习者的特殊性,采用不同于在校大学生的教学方法,给予他们所需要获得的声乐知识。在成人声乐教育模式走进高校课堂之后,声乐教育者应当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专业教学理念,将更多、更好的声乐专业知识传授给成人声乐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高淑娟.“科学发声法”与三种唱法[J].艺术广角,2002(6).
[3]张宝东.心声为歌――论声乐演唱中情感的重要意义[J].吉林教育,2012(16).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教育;创业团队;学长制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080-01
一、应用型高等教育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 应用型高等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结构上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因此,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成为现实的需求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应用型高等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化社会的高科技产业, 在工业领域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科学理论和应用性技术的专门人才。应用型高等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特征, 与研究型学术高等教育在教育类型、培养规格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别。应用型高等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二、探索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之路的意义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探索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之路必然是下一轮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新经济的挑战之下,大学需要勇敢的探索和进取,甚至积极的“冒险”,需要“创新思考”、“创业精神”、“创造传奇”、“重新塑造”等。应用型高等教育要适应和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这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应用型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自身类型丰富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在高等教育进程中, 少数学术研究型大学承担着精英教育和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但大量高等学校应该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三、 探索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之路
(一)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精业,专业者创新业
结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精业,专业者创新业,为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和教育支持的办学方向,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进行探讨,从而对与应用型高等教育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如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本质内涵、组织特征、实施策略等等。 提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寓人才培养于团队建设之中,探索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之路;坚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创业团队为载体,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创业团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寓人才培养于团队建设之中”的有效载体;坚持务实和务虚相结合的道路,在工作实践中要有“问题意识”―“发现问题”;要用理论的武器务虚―“定义问题”;要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二)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创业团队为载体,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以“教练式”学习方法为引领,深刻领会“应用型高等教育、创业型大学、产业、行业、课程、学长制、创业团队、毕业后流动站”等关键词的概念、内涵及逻辑关系,明确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理清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明确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路径,找准所教课程在整个产业、学校、系、专业中的位置。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创业团队为载体,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这种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态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形势, 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 为推进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三)培养应用性、职业性的创业者是探索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之路的基石
坚持应用型高等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坚持工程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多层次人才(包括职业人才、专门人才、拔尖人才),坚持建设创业型大学,培养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为了适应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根据“三差异、三服务”的原则,坚持“政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的办学模式,培养本、专科层次应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雄厚、综合素质突出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努力办好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一条主线、依据双情、双基双技、实践第一是我校探索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之路的基本原则。其中双情是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双技是指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双情是指学情和社情。
(四)探索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之路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 研究方法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15-01
近几年来有少数学者对高等教育期刊、研究课题中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在提高个体研究水准的同时。实现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对于总结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探讨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向,在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研究是指,在构建高等教育科学体系过程中的一系列引导下,深入认识和分析总结高等教育的现象和规律,是高等教育健康稳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
1.1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演变
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在一个世纪前才被系统规范。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额度不断发展,使得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随着指导理论的不断进完善,高等教育受到科学方法的不断规范,高等教育研究水平和质量也不断提高。成熟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演变的梳理有利于我们了解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掌握高等教育研究研究方法的现状。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分为初创时的方法贫乏期,发展时期的方法借鉴期和成熟时期的方法整合期。
1.2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构成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三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研究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活动。可以把整个研究过程分为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总结三个阶段。在高等教育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研究目标,从而确定研究问题,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准确定义研究问题;再次,仔细分析收集的相关材料,运用研究问题相关的知识,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问题分析,最后,对分析的内容进行总结,最终得到一个有意义的结论。这就是真个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构成。
2、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我们对高等教育研究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很多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高等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方法之前,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把握现状是展开调查之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高等教育的研究性质大多属于个体研究,合作研究和集体研究则很少,研究形式主要表现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和实地研究非常少,而且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也比较广泛,以文献法、数模法和观察法居多,其他的研究方法则很少。但是研究方法略显单一,研究方法方面,
3、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过程中,在对研究方法的认识和使用中,还存在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现象与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发展高等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进行有目的地选择、加工、改造和创新,逐步建立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以使高等教育研究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3.1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使得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不够。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依赖实验研究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而理论的实验研究使得实验研究对于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性被忽略。在具体研究方法的使用方面,高等教育研究中理论思辨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大多以较高比例当选学者进行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从高等教育研究的长远发展的需要来说,多元化研究方法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
3.2 高等教育研究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不断趋向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论相融合。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组合才是真实世界的属性,高等教育活动也是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统一,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我们要不断运用复杂性思维方式,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这不仅满足高等教育系统不断朝复杂化、多元化发展的现实,而且符合整个科学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综合利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才能更好的探索高等教育规律。在当今时代,高等教育日显重要,高等教育系统日显复杂,这些不断发展的因素使得科学认识高等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而调查研究足以担当重任,高等教育将会从理论不断走向实践。在未来的发展中,高等教育研究应实现主体多元化,提高个体研究的水准,强化合作研究和集体研究,提高思辨研究水平,注重实地研究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更加开放化、多样化和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