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纵观当今世界,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未来经济无论怎样发达,社会所需的人才,多数是高素质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虽有了长足发展,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发达回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职业教育负担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对发展和繁荣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职校”,请大家不要小看它!它代表的是一种职业教育,大学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虽然方方面面的都涉及到,但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些不足,而职业教育是针对就业的教育,针对社会技能人才的需求和人们工作中需要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相对大学教育来说职业教育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因此,职业教育作用显著。大学教育需要改革,应该把职业教育融入进去,让同学们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技能,学到在社会上谋生的本领,大学教育在这些方面有待提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非常剧烈,就业结构变化速度快。大学教育只重视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技能教育。而职业教育正是具有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需求的特质,因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从东亚经济发展经验看,职业教育在其起飞阶段发展很快,对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这些经济的发展成熟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出现了下降趋势。因此,职业教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倒U型变化的趋势。我国很大一部分家长和学生由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认为读技校可笑,可悲,甚至可耻!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学习差的学生或者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才会读“技校”。现在的孩子一般又是独生子女,家长为了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只考虑眼前去什么学校,有着先读一般大学然后就业时再想办法的思想。
这是一种落后的观念,这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人们往往把大学教育奉为“正宗”,把大学教育看的很高,期望很高,殊不知大学教育被大众化以后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了。而人们习惯性地会把“技校”看低,是对社会需要的认识不足和虚荣心的体现。其实现在“技校”已经发展成为职业教育机构,我们应该正视这种职业教育,它是一种针对就业的培训,是大学教育的完美补充。从就业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已经凸显它的重要性,一般单位招聘人才时把职业教育也就是培训经历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在一些行业或职业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已经成为了一个岗位的充分条件,而高等教育的学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条件。种种事实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人打破职业瓶颈职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一些职业资格认证如用友的ERP认证、思科的网络工程师认证、微软的MCSE等等证书成为进入一个行业的依据,尤其是在信息化行业拿到用友ERP认证就代表着拿到了信息化行业的通行证,你可以去做ERP实施顾问、售前顾问,第三方信息化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等等。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很多职业教育品牌,不仅中高等职业院校日益红火,一些民办技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最有代表性如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孙进技校。这些民办技校年培训能力达3万人之多。现在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由于没有技能,不好就业,不得不上技校重新接受培训。大学教育遭遇尴尬,需要每一个人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质量难保证,百亩良田也难保没有一粒秕谷,加之高等教育本身也有些不完善,出现这样的事并不奇怪。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思想 当今职业教育 启示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运动的先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提出的许多职业教育的思想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现摘录一二与读者共享。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1.职业的含义和意义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2.职业教育的长期性
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指导乃长时期继续进行之事业,非短时期之商榷。职业指导之实施时期,自职业陶冶时期,职业准备时期,专业训练时期,就业后补习时期,至确能自立经营,无需辅导时期,绝非短时间两人晤谈之匆促商量所能塞责。” 黄炎培提出要建立一个包括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和再补习在内的职业教育系统,使职业教育贯彻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其中,小学重在职业陶冶,为职业教育的打基础阶段,初中阶段应进行职业指导,高中设职业分科,或专门职业学校进行系统地职业训练,就业后还要接受职业补习教育。
3.关于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黄炎培认为从广义而言,“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职业教育在教育制度上应有一贯的、正统的和整个的地位。那种以普通教育为正统教育,以职业教育为偏系的教育的陈旧观念应根本打破。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启示
按照现实国家的教育体制,一般公民是在接受普通国民教育后,或接受高等教育或接受职业教育才进入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者的。最近的一项专项问卷调查,以中学生,职教生和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结果令人深思。
1.明确职业的意义,确立正确的职业观
黄先生认为,职业本身不仅要求供需经济,而且要求才性相近,才能使事得人,使人得事,“使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使人“获得职业的乐趣”。教育具有发展人类生活知能与培养服务精神的双重功能。“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的根本性的认识和态度,他包括人们对专业职业根本性的认识,个人选择职业的标准等。这里“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应理解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是物质精神“双丰收”。
在问卷中当被问及从事一门职业的意义时,81%选的是谋生的手段,选个人价值的体现占7%,选其他的占12%。虽然在商品经济发展,人的观念很多被物化的今天,对职业的看法不可能不受影响,但如果只看到职业谋生的意义,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就很难理解职业带来的精神乐趣。
当被问及进行职业决策时,在主要考虑的因素选项中,选经济收入的占79.8%,选升职机会的占7.2%,选事业发展的占6.0%,选工作地区单位名气的占7.0%。这其中,经济收入、晋升机会、单位名气的占到了94%,对名利的追逐可见一斑。
从敬业乐业意识方面,当被问及从事现职业的感觉时,选压力比较大但不快乐的占68%,选很快乐没有什么压力的占9%,选有压力但很快乐的占15%,选其他的占8%。不难想象只有压力而没有快乐的从业者会有“乐业”的想法,既然此间长期得不到乐趣,又还没过多感受生活的压力,跳槽变成为常见的一件事。
在这次调查中,当被问及毕业后更换单位的情况,一年内更换一次的占45%,更换过两次的占20%,更换三次占10%,没有更换过单位的占25%。而在就职者中当被问及是否有跳槽想法时,持肯定说法和可能说法的占到了76%。职业流动周期的缩短虽然在一方面说明劳资双方自由选择度增加了,但会增加资方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的求职成本,这对已经严峻的就业形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关于职业教育的起止期的问题
黄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施加影响的过程。比照当今情况分析,笔者认为,这其中职业准备时期,专业训练时期最重要。但现实是职业教育开始的时间迟滞于学生的需求。初中阶段结束后,有一部分学生进入职教或直接就业,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实有必要,但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很少顾及学生这方面的需求。进入高中阶段后,通过高考上一个重点大学,几乎是每一个学生的理想,至于上什么专业,往往缺乏科学的职业测试,等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或高等学校再接受职业指导方面的教育有一种“亡羊补牢”的感觉。调查中学生当被问及选择专业的信息来源时,选班主任或朋友介绍的占65%,选家长决定的占25%,选其他的占10%,而当被问及班主任或朋友介绍的依据时选专业测试的占不足5%。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现专业时,选“热门”专业的占48%,选个人爱好的占23%,选其他的29%,这更说明了问题。
3.关于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职业教育之重要性今日为更多的人士为之大声疾呼,如何使中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重温黄炎培先生的教诲意义不可低估。他认为“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职业教育的原则,他强调“离社会无教育”,主张施行何种教育,必先考察何种社会。他认为社会化的办学方针应贯彻于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包括如下。
(1)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
(2)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造就适合社会职业生活的各行业人才;
(3)办学过程的社会化——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招生人数、培养规格直至职业道德标准的制订,无不建立在周密的社会调查基础上;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地位;意义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至今已发展了30多年。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大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配合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缓解就业压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高等职业教育,深刻领悟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者至关重要。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1.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在学历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相同地位。《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该法中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确定了下来。《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大学教育(5级)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同属于高等教育,具有同等地位。标准分类的颁布,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权威性的确认。
2.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
3.高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1.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享受高等教育的公平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了无数次验证,广大人民群众也深深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享受高等教育成为了人民的现实愿望。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显然不适合以大多数普通群众为培养对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面向大众的教育形式,它更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为人民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
2.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和扩大就业。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25%,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劳动力规模将继续增大。“十五”期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每年80万人以上,我国农村还有1.5亿以上需要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如果不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和扩大就业,进而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3.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来自农村、乡镇和偏远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给了这部分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4.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新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但随着传统经济模式的不断突破,规模化和各类现代社会分工的结构性格局问题在我国逐步显露出来,特别是在2008年爆发世界性金融危机后,我国原有的优势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行业的变动、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动态变化超乎人们的想象,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使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知识密集型快速转化,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以及层次需求越来越高。
人才从生产和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来分,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具体可分为四种人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中级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以往一般是由普通职高和中等职校培养,从而造成缺乏高级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经济的发展却越来越需要大批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且能够在一线从事直接生产活动的人才。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4,25(19):13-15.
[2]强伟瑾.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及建议[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
关键词:中职;非专业能力;做中学;学中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291-03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和就业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革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需要学校为社会输送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专业技术能力培训。因此,加强以非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全面素质提升成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新的研究方向。从全球化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特点,是时展的需要,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提升自我素质、追求个人最大化发展的必然需要。解决问题能力这一非专业能力,与具体的专业技能相比,确实具有明显的不同,对中职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中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不同学习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状况,不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最大限度发展,不利于培养多种类型的优秀人才,中等职学校学生非常欠缺非专业能力,所以导致毕业生缺乏爱业敬业的职业素养,严重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常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功能作用。我们针对这个情况,提出了“非专业能力培养”的主张。非专业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以及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精神;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珍惜职业生涯,提升就业稳定率。培养学生明白组织与规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不断尝试的信心与耐心。培养学生能够突破自我限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沟通的有序性,并能够有效沟通。培养学生对建议的采纳与执行及初步懂得基本工作流程的建立及组织计划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各地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但如何做到面向中职学生,又如何促进每个职业学校毕业生最大限度的发展,非专业能力培养从理念到策略方法尚未形成提供了一个系统完善的模式。因此对非专业能力培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中国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对非专业能力培养也进行一些探索,各地的中职教师都在尝试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开发与设计,但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实际,此项研究还不多。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以及我校自身的专业设置特点,我们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紧紧围绕非能力培养相关理念进行实践。
二、加强中职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非专业能力概念产生的背景是现代经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经超出了教育界对劳动力培养的需求,要求劳动者具备独立进行计划、实施和检查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很难实现的。如果说专业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经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力,那么非专业能力是运用非专业知识、技能、经验解决那些在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与专业关联不是主要矛盾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在不同场合,不同条件,不同环境运用跨专业的知识、技能、经验对所遇到的问题迅速作出判断和执行的能力。由此可提出了对于“非专业能力”的定义:“非专业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因此,加强中职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可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丰富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职业体能、实践能力,为培养合格建筑类人才提供新思路。职业教育是面对社会的,它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它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创新,去完善。职业教育更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它需要有新的观念形成。非能力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必需,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需。虽然,它在实践过程中会有一些阻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光明的未来。总理在大连考察职业教育时就指出:“ 职业教育的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孩子们求知,而且要培养思想道德,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学校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中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职业能力,对于改善中专生的就业前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应用价值
1.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更新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封闭式的课堂教学的现状,仍是目前诸多职业学校固定的教学模式;只想去教学生学什么,而不去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做,怎样做;较孤立地把教学看做一个单独的存在,而不把它融入“做中学”的范畴,以致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科技素质和科技能力方面欠缺,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不自信,在实践能力方面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以至于失去发展其个性的机会。我校这个探索,志在拓宽教学领域,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点拨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会学、会做、做好的信心。这些促使教师更新观念,变研究怎样教为怎样引导学生做,与学生和谐共进,真所谓教学相长。
2.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通过非职业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这是最重要的方面,指通过加强对学生试验、实训、实习以及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指导,严格要求,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构建校园文化软环境;要增设人文类课程,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对相同目标的认知和行动。亲身体会领导管理的感受,尝试进行合理分工,高效率地完成团队任务。充分培养团队精神,体验分工与合作,增强全局观念。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非职业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注重设立非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针对各专业学生不同就业发展需要的类别,开设专业知识理论、技术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课程,形成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差异培养的策略体系,并摸索出适合未来就业需求的具体可操作的非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善于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积极寻找有效的沟通方式,不断拓展思维空间。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主动沟通、双向沟通的必要性,并且掌握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的不同技巧及其如何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而不是凭借感觉认识问题,不被表象所迷惑。有效的聆听,支持性的倾听。引导学生积极参各类科研活动,增强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际、融入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水平。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应定位于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二)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渗透非职业能力培养内容
1.道德品质,奉献精神。道德品质是社会选拔人才的核心要素。用人单位把道德和诚信作为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情、意、行方面出发,确定具体研究内容,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活动计划,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平台,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奉献精神的培养的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包括正确的择业观、工作观、职业观等,而要形成这些正确的观念,根本性的工作还是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安排学生美化校园的劳动和清扫校园卫生的工作,给学生提供劳动观念,培养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耐劳的锻炼平台。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规范学生行为准则,培养学生谈吐大方的内在修养,塑造学生良好个人形象。注重增强学生主动沟通的意识,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控信息与资源共享的重要性,深入体会奉献精神在工作中对完成全部任务的影响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敢于表现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2.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化处理。当前用人单位对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视,而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存在的某些不足恰恰是重知识传授而轻方法传授,以至于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首先,该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对于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认识以及学生对于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其次,用人单位对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诉求及学生对于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调查研究;最后,在校学生学生对于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
3.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几方面进行培养。首先,本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对于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认识以及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现状的调查分析。在当今社会,应该说没有任何一项工作能在孤立状态下完成,不会交往就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对一个集体或团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团结、和谐、力量和事业的发展,学生只有善于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其次,用人单位对于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诉求及职业人在职场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调查研究;最后,在校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创新之处:为学生搭建一个快乐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自我,增强学生挑战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在各专业教学中,实施非能力培养教学,将传统教学模式和新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教学力度,以课堂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职业技能。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注入非职业能力培养理念,使管理与每一个学生职业需要最大限度匹配,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发展。
(三)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进行非职业能力培养大胆创新
先对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进行调查、分析和整理,发现一些对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产生影响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差异教学和管理方法策略体系、理论体系,形成教学论的一个新的流派分支。培养学生懂得组织与规范的意义。增强学生大胆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突破自我限制,在解决问题方面增加创造性。让学生理解沟通的渐进性,并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同时让学生掌握如何采纳、执行建议,初步了解如何制定基本工作流程及其懂得在活动中组织计划的重要性。
(四)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进行非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方向
实施分两条线进行,一是根据计划的内容划分六个模块,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专题研究,不仅局限教学老师参与该项研究,要求学校学生管理人员也参加了本计划研究;二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专业开展系统的非专业能力培养,并以点带面开展研究,两条线的研究互相配合和补充,使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更好的结合。目标是增强学生间的信任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增强团队整体意识、协作精神和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能力,培养团队应急、应变及预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胆识和责任感。
四、结语
非专业能力是指与专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没有直接关系,并且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能力。换句话说,是一种可迁移的,与职业或专业无直接关系,但对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应该改变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把非专业能力培养放在与专业能力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遵循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原则,在设立专业素质教育模式的同时,构建成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模式,提升学生主动自觉增强非专业素质的实践和培养,使学生做到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同步提高。非专业能力具有相通性和可转换性,它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但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它。所以它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今后培养学生的一个目标,也是全体中职教师探索教学方法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冯云江.非专业素质弱化对职校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
【关键词】艺术素养;职业教育;内涵;创造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提高,而更随之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变得更为突出,有一定文化内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职业教育方式的改革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内涵、社会综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艺术素养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力、创造力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养也可概括为三种能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思维能力。
二、职业教育学生艺术素养之现状
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就目前情况来讲还未能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生审美意识不强,甚至对美与不美没有具体概念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判断;
② 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
③ 艺术兴趣不高,只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艺术形式不闻不问;
④ 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具象守旧。
那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 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源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存在一个普遍特点,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较落后,艺术作品(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等)普及性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大学之前较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艺术兴趣低,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第二,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乐世家,并且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知识及乐器演奏的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苏”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见,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为孩子营造出后的家庭艺术氛围。
第三,小城镇艺术教育和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较薄弱,乡镇一级的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职业从业者,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艺术课程的教育,导致艺术理论基础差,艺术思维无法发展,创造力也得不到激发。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学生自身素质来说,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识艺术、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在精神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能力来看,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生动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创造力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尤其是从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专业知识,个人素质修养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职业教育正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这一阶层的艺术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有着推动型的意义,是我们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提高对职业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开展这项重要的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常识及艺术基本理论的了解
开设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和兴趣社团,以各种形式在学生中普及艺术理论教育,使艺术常识及各艺术门类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2、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学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如组织观看艺术影片、戏剧,参观画展、艺术展、艺术节,听音乐会演奏会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艺术氛围并加以分析和总结,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
3、校园内开展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学校可经常开展艺术节、艺术展等活动,加强同学的参与性,使同学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得以发展的空间,从欣赏者向创作者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创作艺术的主动性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4、艺术学科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艺术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如设计类专业除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的训练、构成训练、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外,还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结合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实践,帮助同学构件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5、 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校方可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开设创新奖学金等方式,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奖励。
五、小结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完全取决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决心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专业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过硬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就能打造出我们职业教育的品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知凡等编著:《教师艺术素养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
[2] 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9.
[3] 王一川:《谈谈国民艺术素养及其意义》,人民政协网 .cn,2011-9.
[4] 汪青松:《加强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光明日报,200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