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旅游调研

文化旅游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旅游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旅游调研

文化旅游调研范文第1篇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大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用线途径**、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的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大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的野菜、豆干、腊肉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大河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顺河绿化,打造“**烟柳”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区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2、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文化旅游调研范文第2篇

一、我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美姑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幅员面积2573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292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其中彝族占98.6 %,农村人口100%为彝族,是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县。县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自然风光迷人,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彝族美食别具一格,享有“毕摩文化之乡”、“美女之乡”、“摔跤之乡”、“熊猫之乡”、“玛瑙之乡”之美誉。

自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联合下达文件,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来,美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协调指挥建设。通过开展彝家新寨、美丽乡村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全县民292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村寨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收入大幅度增长,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民族特色村寨效益逐步显现。2013年9月,我县依果觉乡古拖和四季吉两个村分别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和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绩显著。

(一)科学规划,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美姑县委、县政府始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结合“彝家新寨”“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建设,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工作。为了摸清家底,更好地保护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发展,深入全县292个行政村开展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摸清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数量、类别、保存状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情况。对传统村落进行资源评审,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依果乡古拖和四季吉村、龙窝乡洛木干村、树窝乡大弯村、拖木乡木破洛村、苏洛乡尔格达村、极楚村等传统村落档案册,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的优劣势,明确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科学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2010年,组织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9月,古拖和四季吉两个村分别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和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又申报了尔格达、木破洛和依楚三个村,并启动瓦侯千户彝寨、破洛村、格达村、极楚村和阿居曲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二)加大彝族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几年来,我县整合各类资金投入村寨建设,有效改善了各村寨的公路、通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已建成的古拖、四季吉等民族特色村寨通电、通水、通路率都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等都有了村小,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村寨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不断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不断培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美姑充分利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村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引导开发乡村旅游。目前,在古拖、四季吉和阿居曲等一些传统村落建起了优质高山苦荞、良种马铃薯种植基地,美姑山羊、崖鹰鸡养殖基地,还有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为当地农民群众增加了收入。还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特色,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也通过举办彝历年、尼姆.约沙茨、阿依莫格等各种民俗活动,不断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村民参与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资金短缺。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外来文化的不断冲走,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被改变,村民们也非常向往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喜欢传统落后的居住条件和方式,不喜欢住简陋的瓦板房,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积极性都不高,具有彝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通过这次调研,2013年依果觉乡四季吉村原有100户,现只有78户,短短几年内已拆了30多户,古拖200多户拆了70多户,树窝乡大弯村四组,以前全是彝族传统建筑,现只有十几户。

(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部分传统村落和传统彝族建筑遭到破坏。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因重视度不够或规划建设等原因,有部分传统建筑风貌遭到破坏,原有的彝族传统建筑瓦板房,逐渐被砖瓦房所代替,原来的木材、石材逐渐被塑料、钢板等现代材料代替,原有的纯朴、宁静、有序的传统村落和乡村氛围逐渐消失。

(三)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特色不够明显。在彝家新寨建设、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新建的村寨虽然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清一色的民居都是新式建筑,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但就其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来说,只体现了“新”,没有体现出“特”,彝族文化气息不浓,彝族符号和彝族元素使用较少,甚至没有,直观上没有一点彝族村寨的印象。

四、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保护。特色村寨建设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必须举全县之力,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实现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因地制宜对特色民族村寨进行准确定位,根据我们彝族自身特色,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规划,要进一步与全域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又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着力建设具有彝族特色的村寨。

(二)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发展规划,统筹改善特色村寨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特别是供水、供电、网络覆盖、连户路硬化、停车场、特色民宿、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同时,要积极开展村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村寨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建立健全村寨设施管护、环境保洁、村庄绿化和村容美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三)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要把特色村寨建设与彝族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共同努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特色村寨建设资金投入较大,多想办法,多方面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在整合资源和资金上下功夫,切实为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文化旅游调研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将旅游业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有效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文化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社会协同的视角,对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文化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加强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业;文化在党的十三中全会中,提出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治理方式的提出反应出党对于社会建设的极度重视。就这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的学者在社会协同问题的认识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如何将旅游业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国内对社会协同内涵的探索

社会协同治理概念,是借鉴了西方学者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现状、由社会转型催生、为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而树立的多元化主体、共治共建共享管理理念。社会协同,就是将各个社会组织在社会中的作用最大化体现,并对各类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推动社会协同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有效的融合。这样能够将政府的调控功能与社会的力量进行有效地结合,以推动社会的建设。

社会协同理念主要体现的是治理的理念。关于治理的定义,国内学者俞可平认为治理就是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通过权威的作用来对秩序进行有效地维护,以满足大众的实际需求。李风华从四个方面对治理的定义进行了阐述:(1)治理的主体不一定是政府,也不一定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行使治理的功能;(2)进一步强调政府部门与社会的合作关系;(3)治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强调的是社会公共的参与;(4)治理需要通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管理。

社会协同治理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治理理论更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其要求更加广泛的吸纳社会中的各项力量,并强调各项沟通平台的建立。就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还是一种政府强,社会大众弱的一种格局,在这样的情况下,学者们开始进一步强调政府管理从统治向治理的一种转变,并确定社会治理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发挥出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提升政府治理的能力。

二、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意义

(一)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在少数民族地区,其内的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这些文化资源都是一种原生态的,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产业资源,仅仅是文化产品元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够与文化消费产品画等号。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使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进行转化,并将潜在的文化优势转变为现实中的经济优势,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产业,这可以实现更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发展优势。

文化旅游业依托的是独特的人文资源。民族文化产品,经过现代技术的加工、改进和提高,与旅游“嫁接”,找到了市场需求,明确了市场定位,并通过塑造品牌,形成产品丛、产品链和品牌系统等方式,形成规模效益,培植出新兴的少数民族特色产业。

(二)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协调发展,能够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改善当地的生存环境。

出行方便、安全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当地对外联系通道、客货运输道路、旅游道路、景区道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同时,能促进餐饮、酒店、娱乐等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带动周边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当地大众的生活质量

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增加地区居民的收入,提高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引进来,走出去”是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必然,在引进外来游客并与其不断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引入了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民族地区居民的思想观念实质是走了出去,打破了民族地区一些旧有观念,给当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生活工作观念,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居民生活习惯的健康完善。

(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持民族地区人文资源的特色性和原生态性,当地民族文化的特色越突出,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更多的游客观光、游览。同时有利于民族文化遗产的抢修和保护。

文化旅游业没有在民族地区开展前,因为民族地区经济、环境、教育的落后,造成当地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不重视,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向往经济繁华地区的生活,学习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字、语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使得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字、语言陷入失传的境地。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推崇,使得民族地区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文字和语言,对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为有本民族文化感到自豪,产生责任感,激发了当地人学习传统的文字和语言,给少数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基于社会协同视角存在问题分析

(一)开发商方面

在进行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发商最关心经济、市场和投资。开发商是旅游开发的资金和技术的投资者,其凭借资金或技术优势参与旅游的收益分配。同时开发商作为景区制度的被约束者,目的是投入资金开发旅游产品,并策划在一定时期内收回投入的资金,这也就决定了开发商与其他各方必然产生利益关系。开发商拥有合法的收益权,他们最关心的是投资的高回报率。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利益成本的收回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相关开发商的积极性会出现情绪不高的情况,由于在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关注度较低,使得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经常会出现产品同质化的情况。这使得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竞争力不高,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开发上的短期开发行为对于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政府方面

政府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一般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但是,调查发现,在一些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政府部分工作人员为了相关政绩的需要,他们所关注的是短期利益的呈现,因此,在相关项目开发的选择上,会倾向于对已有的、已经出现部分成绩的产品进行开发,而对于一些未能呈现出足够利益的民俗文化产品,则会出现关注度不高的情况。由于政府部门开发注意力的不集中,使得其在旅游资源的整合方面就会出现各种不利的情况。这种情况使得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目标。这不利于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政府部门在协调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过于关注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忽略了文化的传承,这对于当地的社会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当地居民

发展旅游业,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个巨大的福利,因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的衍生产业,比如景点纪念品等。这些产业的催生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在对一些古镇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保护意识的欠缺,当地居民采取了一些不良的措施,这些措施虽然为其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对于景点的持久发展是不利的。

当地居民在旅游地形象的确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一方面想保护他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不被打扰,另一方面也希望从旅游发中获得收益,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水平。从游客的角度来看,当地居民直接面对游客,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游客对旅游地的整体印象。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开发商经营收益后的利润分配,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参与的积极性。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的旅游规划、征用土地,都得从当地居民的手里获得地皮,这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当地居民是旅游业得以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利益相关者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成员之一。

就民族地区的居民来说,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内容,当地居民的短期开发行为不但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还对当地文化的传承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基于社会协同角度的发展对策

(一)从政府角度

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对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的目标。因此,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政府部门应当依照以下几个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开发过程中应当避免对相关资源的破坏,而且在开发过程中还要保护相关资源的完整性,从而使它可以持久健康的为当地创造收益。2、市场导向原则。在开发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其“引导”的作用,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3、居民利益最大化原则。开发旅游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当地居民创造收益。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应当坚持这个原则,避免出现损害当地居民利益情况的出现。从而使该行业可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

(二)从当地居民角度

当地居民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其行为对于旅游品牌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当地居民希望在开发过程中可以保留其的自身特性,另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资源开发,可以增加自身的收益。因此,在相关的开发过程中,当地居民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当地居民应当合理的对这个矛盾进行处理,避免一些不良情况的产生,如:损害景区形象的行为、产品的自行开发等。

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最大的受益者是当地居民,因此,当地居民应当清楚的认识这点。在开发过程中,积极的配合相关开发部门的开发行为,杜绝损害产品品牌形象的行为。

(三)从旅游者角度

游客是旅游景区最终的服务对象,但是游客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对景区资源进行破坏。游客应当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应当尊重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及风俗习惯,并在旅游的过程中,与当地的居民承担起民俗文化旅游的责任。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游客的教育以使游客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环境的重要性,并能够使游客主动承担起保护民俗文化环境的责任。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强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协调发展,能够使当地的旅游业建立文化差异性,从而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但是,从目前来看,国内民族地区在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还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社会协同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开发商、当地居民以及政府部门三个角度对加强民族旅游业与少数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这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民族研究项目《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社会协同的视角》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NMY2014-033。

参考文献:

[1]罗康智.民族旅游的开发不能忽视非经济制约因素的存在[J].凯里学院学报,2011(04)

[2]钟贤巍.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J].经济纵横,2009(12)

[3]安丰军.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3(02)

文化旅游调研范文第4篇

当前,“公共艺术”已然成为人们描述公共空间艺术创作愿意提及的概念,而“生态旅游”也是国际旅游发展的新潮流。这两个看似不同领域的名词,细读之下却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回归自然、大众参与、促进经济发展等,关键就在于要找寻到公共艺术合理并有效介入生态旅游发展的途径。

一、山东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生态旅游是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山东的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其优势在于:依赖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条件支持、适宜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多,质量高、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并具备较好的适宜生态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不足在于:忽视对人文资源的开发、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和滥用及开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国际客源市场总体不大,分布极不平衡。

二、公共艺术合理介入山东生态旅游的途径分析

公共艺术与生态旅游相互依存。一方面公共艺术能够提升山东知名度和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关于这点可以参考具体“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的描述,公共艺术就包括在其中的“魅力系统”中,虽然只是占据了较小的比重,但是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越来越易于接受和采纳。这与近年来人们对于艺术与城市及生活的持续关注有关,也缘于公共艺术在城市品牌战略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山东丰富的自然及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公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一)公共艺术要以传统文化为土壤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首先要能够代表本民族特点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另外传统文化要对社会实践产生巨大影响,它是文化背景、生活习性不同的民族能够共存下去的前提。2004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成果得出的核心结论说:“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向文化积累厚重的城市转移。”[1]

因此,公共艺术必须要以地域文化、历史文脉为土壤,在相应区域找到历史与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来进行创作,这也是合理介入山东生态旅游发展的途径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王中教授曾在谈到公共艺术的四个维度时说:“公共艺术更强调的是文化性的思考,它不只是美化,还要给城市带来文化的理想,给人们心目中留存城市文化意象,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准和精神追求。”[2]

提到山东文化,就不能不提“儒家文化”。数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在山东人风俗习惯和日常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山东生态旅游开发要旗帜鲜明地亮出“儒家文化”品牌,相应的公共艺术创作也要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的内涵,融入到生态旅游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中,与之和谐共存、融为一体并产生共鸣,从而增强公众对齐鲁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民族身份、民族精神的再建构,提升山东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知名度,间接为城市增值。

(二)公共艺术要以生态观为指导

回归大自然及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是生态旅游的内涵。这就要求公共艺术方案的实施要以高度尊重、珍惜绿色生态的原有自然地貌为前提,以生态观为理论指导。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公共艺术是社会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最直观、形象的综合体现。艺术家怎样介入生态,怎样发挥艺术的真、善、美、慧、能,以独特的视角,找到艺术与其他解决处理问题方式的不同,最终与公众达成目的的一致,是公共艺术家要面对的。正如著名的艺术家袁运甫先生所说:“公共艺术家不仅仅要关注自己的作品,还应当关注作品与大自然或者是与大环境的关系,作品要与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和环境相济;要你我一体,天人合一。这是一个很崇高的要求。”[3]

公共艺术创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体现在材料选择和技术运用上,要充分体现生态观念,尽可能运用无污染材料;其次,生态观能够改变创作思考的程序,为公共艺术家的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另外公共艺术应与整个环境、历史、文脉对话,发挥它的艺术功能,发挥对人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生态优化。

(三)公共艺术不拘泥于具体的艺术形式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是现代民主与人文观念的体现,是民众可以参与的一种生活的娱乐。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采用各种手法来实现,能够在当代文化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能够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与共享的精神和态度是它的价值所在。所以,公共艺术有更广泛更抽象的使命,可以根据不同资源、不同特征的生态旅游产品来采用恰当的形式,以便和谐的融入,与环境共生。

三、公共艺术介入山东生态旅游的价值体现

(一)文化价值

“旅游依靠文化加深内涵,文化依托旅游加快发展”,“文化的内涵是旅游的生命线”。随着文化多样性对旅游者吸引力的增强,人们更愿意到社会文化独特的区域旅游,即文化生态旅游。

公共艺术是个恰当的载体,它将儒家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创作,彰显出地域性鲜明的文化特点,丰富了生态旅游者的活动内容,使其获得更高层次的体验。公共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真正与公众发生联系,提供一条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增添自豪感,从而自觉的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

(二)经济价值

生态旅游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是显著的。它能够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供多种就业机会,还能够创造可观的收入,从而帮助居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质量,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山东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但是国际客源开发相对滞后,想要让更多的外国人来山东旅游,就必须要强化其国际市场的知名度。而公共艺术形成的绿色生态维护和公共艺术建设良性融合的有效机制,恰恰是不用花广告费以及公共关系推广便可以塑造品牌形象的人文战略,在欧美发达国家所成功实施的公共艺术案例足以说明其带来的世界影响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社会价值

一方面能够承担旅游扶贫的重任。生态旅游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强调社区参与,这也是公共艺术所倡导的。它是开放性的、民主性的,尊重参与者的社会权利,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参与者的意见。山东省内很多拥有美丽自然风光和淳朴民俗风情的地域大多比较偏僻并且经济较落后,如若在这些区域开展生态旅游并进行相关的公共艺术创作,能够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使他们获得经济收入,实现脱贫目标。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山东建立“生态省”的战略目标。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天然创作场所和灵感来源的公共艺术反过来与生态旅游资源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四、结语

公共艺术的实施要针对不同特点的生态旅游产品找到了合理的介入形式,并要依靠相关政策的保障和相应财力的支持,因此在生态旅游产品规划之初就应将公共艺术项目参与其中或预留出一部分场地作为公共艺术展示的周期性更换之用。这样才能够营造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建立诗意的都市栖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注释:

[1]马钦忠.公共艺术的制度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 美国?澳大利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61页.

文化旅游调研范文第5篇

受国务院领导委托,由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副会长舒乙先生为组长的中央文史馆“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调研组于2月10日―12日专程来到山东,就“好客山东贺年会”进行调研。调研组对山东省开展的“好客山东贺年会”在春节期间传承和创新民俗文化的组织方式及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好客山东贺年会”经验应在全国推广。山东省副省长才利民,省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分别会见了调研组一行,省旅游局局长于冲、巡视员梁文生与济南市有关领导陪同调研。

2月10日至11日,调研组一行全面考察了济南市的“好客山东贺年会”主要举办场所和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走访了具有济南特色的居民家庭,亲身体验了好客山东贺年会景区、商场、酒店等美陈布置。“泉城新年祈福会”的主会场灵岩寺大年初一过万人的游客量以及府学文庙“开笔礼”仪式引起了调研组的极大兴趣,调研组热情地参观了反映济南深厚文化底蕴的贺年会主题街区芙蓉街、趵突泉迎春灯会以及明湖居“明湖曲韵”文艺演出等,还饶有兴趣地走进银座商城、山东大厦、舜耕山庄等场所亲身体验浓郁的年节氛围。

实地调研结束后,12日,调研组在舜和国际酒店举行了“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座谈会上,调研组对好客山东贺年会做出了很高评价,认为山东围绕“我们的节日”,把过好春节当做政府行为,由政府出面引导、组织,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实现了安定、和谐、幸福感,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贺年会在多个部门的协同推动下,搭建起多方共赢的消费平台、系统创新的文化平台协调统筹的体制平台、内容连贯的时间平台、垂直一体的空间平台,抓好创意、推动和督察三大环节,树立起标识物,贺年会已经成为传承与创新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

会上,舒乙先生代表调研组对贺年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他说,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贺年会中的地位,要在春节期间搭建平台,组织散落在民间的高人大显身手。还要开发文化产业,形成产业链,这既是一项富民措施,又能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在城市发展中,舒乙先生建议济南向城市大花园迈进,建成中国第一大“城市大公园”,建设一个时尚、活泼、宜居、高雅的国际化大都市。他还希望济南市加大对各类博物馆的建设力度,并表示会对老舍故居建设提供大力帮助。

会上,于冲局长作了总结发言。他表示,山东省旅游局将会认真吸纳中央文史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归纳总结后呈报省委省政府,研究落实。他说,山东近年来,要开展“大旅游”战略,这需要加大各行业、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要持续打造贺年会品牌,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出大领域、大旅游、大发展的山东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