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幼儿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对策 建议

在个体发展中,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观、教育方式及家长本身的行为习惯等,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幼儿阶段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理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质对孩子的影响上。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和幼儿园尤为重要。家园要共建科学教育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幼儿心理健康不良现象的分析

现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危机和生活压力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隐患也就如影相随。在教育工作中,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在平时的仔细观察、参考,我发现有以下几种现象:

1.个性孤僻。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在生活中没有同伴与之交流、玩耍,在家陪伴自己的永远是玩具、电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幼儿不善于与人交往、孤僻。例如:我们班上有个孩子上幼儿园2个月了,做早操所有小朋友都跟着做,就她站得直直的一动不动,她在幼儿园一句话不说,让她过来她从来不听,非要拉她才行,问她话回答的声音小得听不见,这样下去肯定跟不上,真的很急人。

2.幼儿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学前儿童总是根据成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有时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交往中认识自己,有时则在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中认识自己。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被歪曲,从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影响了心理健康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常常体现在:(1)入园时大哭大闹,跺脚、往地下赖,拼命拉住家长不放手,不吃饭,不上床睡觉。(2)在活动中不明原因地大哭,有时是因为受了小伙伴的欺负,有时是因为想小便,总之什么事都用哭来解决。(3)不由分说地抢玩具,一边抢一边说:“我的,我的……”当老师告诉他不能抢玩具时,通常都是若无其事地说:“我要玩。”(4)有的孩子远离群体,喜欢一个人玩,经常一个人在班上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5)即使是共同性活动,孩子们也经常各做各的,互不理睬,活动室中安安静静。(6)在合作活动中,大多数孩子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合作伙伴,而是原地不动,等待着别人。(7)在游戏中不让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打人等现象屡见不鲜。

3.畏惧心理,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丰富的心理,有着自己的需求,他们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与认识,得到父母的尊重,而不是以父母的标准,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3]这样,在面对幼儿的一些所谓“不正常”的举动时,我们就不会生气,不会以父母世界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幼儿。例如:一天早晨,陈维民的妈妈来幼儿园问我,为什么在幼儿园不教本领。当时我很吃惊,就问陈维民,我们在幼儿园真的没有学本领,教知识吗?我们学了手工,折的东西怎么没有带回家给妈妈看?待陈维民的妈妈走了以后,我问他为什么要撒谎,为什么不带回家。在我的一再追问下,陈维民才说每天回家妈妈都让他把在幼儿园学的本领表演一遍,他不会,害怕妈妈打他,所以说了谎。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亲子之间的关系也最亲密。父母的人品、教育观念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发展。父母在对子女关心和爱护的过程中自然地塑造了他们的个性。父母的心理障碍也很容易在子女的心灵上留下痕迹,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目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窄。

现在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和他们相伴的大都是玩具、电视、游戏光盘等。生活空间的狭小,造成很多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胆小,独立性差。再加上一些外因,如父母离异、家长心理不够健康、行为表现粗鲁、综合素质差,忽视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等。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举例来说,我朋友的姐姐,从小就生长在“二加一”模式中,由于父母平时对其照顾除生活上的,对于心理上的交流照顾少之又少,幼儿期就反复强调不要太多接触陌生人,长此下来,她就养成了特内向、孤寂的心理状态,我认为想在当今社会中寻求一份稳定又优越的工作,不仅要有学识,口才和人际关系更为重要。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关注和逐步提高,但由于教育观念的滞后,很多家长在教育上存在偏差,他们重事业轻品德,重身体轻心理,重物质轻精神,总是认为吃好穿好学习好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孩子的品德、心理、精神上等方面的教育。[1]有些家长过分依靠书本和专家的见解,只相信权威。凡是书上说的,专家讲的都是坚信不移,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达标”。遇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达不到“标准”,便产生不安情绪。

举例来说,在幼儿期父母对孩子就说:“不要和陌生人走,不要相信其他人,稍大了以后就说别人的事你不要多管,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我认为从小教育的思想将影响每个人的一生,要是父母从小对孩子说“做人要有正义感,当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无论你是否认识他,给予他一定的帮助是基本品德”,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团结起来就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3.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心理的特点是比较幼稚、脆弱和不稳定的,富有极强的心理行为依赖性、模拟性,特别是对所尊重、崇拜的人极其依赖和模仿,甚至连其口音、声调、语气、表情、动作,以及情绪情感、待人态度和行为习惯等都会进行观察,并学习模仿。因此,父母的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幼儿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我认为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甚至所有行为都将影响孩子将来的一生。

三、家庭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1.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引导幼儿与人交往。

交往的需要,又称归原和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往来,进行社会交际,获得同伴之间、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父母要在这一领域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就需要付出时间、情感和智慧。

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同伴、朋友交往。一味限制只能适得其反。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准孩子外出和同伴玩,即使外出也要具体报告去哪里,去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

其次,父母本人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正如一位家长所说:“父母要和孩子真正做到心贴心,你就得用孩子的方式,就得把自己还原成儿童。我不但要参加儿子的生日聚会,还经常在聚会上给儿子的朋友赠送礼物。”

最后,家长还要积极为孩子寻找朋友。如有的家长经常在周末或假日带着孩子串串门,或邀请有孩子的亲友、同事到自己家中来为孩子寻找玩伴,成为孩子的朋友。为孩子寻找朋友,既可密切亲子感情,又可对孩子交友进行指导,主动预防孩子结交不良朋友。

2.引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家长应意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法定的社会责任,要不怕麻烦,不嫌累,理智而合理地安排好教育时间和内容,把教育孩子当作国家交给的任务,严格地要求自己去完成家长的职责。

首先,家长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以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其次,家长应掌握爱与严的分寸,合理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家庭教育的一门艺术。父母热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天然的本能,但是应把爱和无原则的娇惯、溺爱、放纵区分开,爱孩子要表现得有节制、有分寸、有理智,表现在满足孩子的正当需要、听取孩子的合理意见,尊重孩子的人格、抵制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不放任孩子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严是严格执行一定的行为要求,但决不是板起面孔、动辄训斥、打骂、处罚,使孩子望而生畏,退避疏远;[2]赏识孩子,倾听孩子的诉说,控制不良情绪,无疑是建立良好亲子感情的重要基础。

再次,父母应把建立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整洁有序的家庭物质环境,看作孩子受教育的途径之一。家庭气氛愉快和谐,家庭环境整洁有序,家庭成员好学上进,对教育幼儿有特殊的作用,为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幼儿以后正确的待人处事打下基础。

最后,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建立真正的威信,这是家庭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3.提高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新时代的家长,要认识到幼儿不仅是家庭的核心,而且是祖国的希望。因此,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长首先应注意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应该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合理排解工作、生活压力,保持自信、乐观、开朗、向上的良好心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幼儿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宣泄不良情绪,不应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影响孩子,更不应向孩子发泄。[4]一般说来,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认知正常,情绪健康,人格健全,良好的心理适应和人际关系。

影响幼儿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家庭、幼儿园中的影响普遍存在。只有让它们相互融洽,相互配合,才能使幼儿快乐成长,才能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总之,为了祖国的明天,社会、家庭和幼儿园要全方位地给予关注,抓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戚明芳.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伤害[M].幼儿教育,2004:3A版.

[2]张忠山.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资[M].家庭教育,2007:10.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第2篇

心理健康6潜质

我国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根据我国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认为要达到心理健康应表现出以下六方面的潜质。

1 智力发育正常。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育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智力发育正常的孩子,在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能够集中注意力,记忆力正常。在生活中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尤其是对于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东西,会有更多的好奇、兴奋、探究行为。

2 稳定的情绪。情绪是心理健康核心的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的孩子尽管有时也表现出消极情绪,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总体上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的情绪和心境。

3 能合群,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友好相处。能与人尤其是同龄人平等、友好、和谐相处,对人有同情心,无严重的嫉妒心理和孤僻行为,无明显的欺凌弱小行为等;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愿意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4 诚实、不说谎。说话符合实际情况;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如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人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等等。

5 自尊且有一定的自信心。对别人的称赞会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会感到羞愧,做事希望得到别人的欢迎和认可,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6 有一定的与年龄相适应的独立性。如:1岁的孩子有穿衣服的要求;3岁的孩子有自己动手做事的要求,有爱美的行为等。

培育心理健康3原则

如何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呢?父母应至少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

充分的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孩子满足与温暖,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担当起良好的示范角色

心理健康的孩子需要心理健康的父母。为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行为端正,有修养,避免对孩子采取忽视、冷漠甚至粗暴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要避免溺爱的养育方式。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第3篇

心理健康中学生因素影响中学生处在心理状态不稳定的时期,认知结构不完整,生理方面与心理方面的发展不一致。这一时期,中学生对家庭具有依赖性,对社会认知模糊,因此,相比于成人,中学生更容易遭受挫折,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本文简要分析了这些影响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因生理、心理的骤变,中学生难免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而产生困扰,内在因素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精神疾病具有遗传性,如果家族中有过类似疾病史,中学生犯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加;病毒、病菌的感染会对神经组织结构造成损害,引发器质性心理障碍或者是精神失常,阻碍心理健康导致智力迟滞或是出现其它心理疾病;此外,体重较重的中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感,体重数值越大越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嘲笑,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人际交往是中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显示,人际关系受欢迎的中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被同伴拒绝的中学生表现出较多的攻击、退缩行为,被忽略的中学生表现出最多的退缩行为。此外,同伴的支持也会对学生适应学校的能力造成影响。因为中学生的心理、生理日益成熟,中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希望与异往,而与异性正常的交流也有助于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帮助中学生迈向成熟。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对异性产生爱慕心理,有的甚至开始了恋爱关系,但大部分的恋爱最终都是无疾而终,恋爱关系上的挫折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甚至可能相伴终生。也有不少中学生只是处在暗恋的阶段,暗恋中的中学生容易产生情绪不稳、抑郁寡欢、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身心状况,情节严重的中学生还会患上心理、身体疾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学生因自制力不强,易被互联网所吸引不能自拔,容易出现道德意识较弱,因泛滥的网络信息而迷失自我,因沉迷网络虚拟世界而造成现实社交能力障碍等问题。

二、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其生长的地方,家庭成员的态度与观念会对中学生造成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其文化修养、教育方式、教育态度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的影响。在家庭关系中,父亲的理解与温暖,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家长的严厉与处罚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处罚的孩子也许会使用同样的方法攻击他人,把心中的怨气施加到其他人身上,带着敌对的情绪看待他人。这不但会影响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也会使学生产生适应不良、压力增大等问题。来自于父亲的严厉处罚会使孩子产生威胁阴影,一方面,孩子的自尊心、创造性、独立性受到抑制;一方面,孩子的外在行为也会被压抑。在实际生活中,父亲的过度干涉、保护不会明显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母亲的过渡干涉、保护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

家长的文化水平越高,家庭经济水平相对也会较高,在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能够满足孩子需求,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也较好。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在孩子的教育与成才方面有自己的理解,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关注得更多的可能是孩子的分数,或是把自己未达到的目标施加于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抑郁、敌对心理。

2.学校因素

学校是除家庭之外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都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影响。

部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不得不将课余娱乐休闲的时间用于学习,使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的心理。虽然不少学校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成效却不明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教育形式表面化,只是进行概念、原理的讲述再进行考试,或是将心理健康看作道德、健康教育,以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新健康的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不足,不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使得心理健康的教育形式单一;(3)虽然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档案不齐全,且只在固定时间开放,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中学生造成影响。中学生十分敏感,在意他人的看法与评价,希望亲近教师,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希望得到教师的耐心、真诚对待,在自己遇到问题时给予自己帮助和指引。教师的一句话能够让学生欣喜不已,也能够让学生丧失信心。在教学时,为了班级整体的成绩与荣誉,教师会在学生表现不好时给予其批评甚至是体罚,在这些情况下,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对抗心里,或是产生抑郁。另一种情况,教师责任心不足,心胸狭窄,不能接受学生意见,对学生进行挖苦、嘲笑,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此外,教师不理解、不信任学生,教师存在认知偏差等问题也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攻击心理。总而言之,教师的态度、品质、性格对学生影响非常大。

3.社会因素

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容易被社会的负面信息、坏风气影响,使其出现心理问题,使其没有能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未来的发展。

三、结束语

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够使人终生受用。在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中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自我原因是主体,而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外部影响也十分重要,只有各方面给予关注与努力,才能确保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占诗苑,杨智辉.中学生社交焦虑: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1):8-10+14.

[2]孙芳,曹资立,沈菊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7):88-89.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障 学生 心理 健康 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并随之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仅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身体健康,而是“身心”两个方面。具体说:“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显然,“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就是指“心理健康”。作为一名智障孩子的老师,我更加关注于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此,浅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认识智障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是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智力残疾是某些学生的先天不幸,依照“健康”的科学内涵,他们生来就与“健康”无缘了,他们生理方面的不健康——智力残疾,是我们教育者无法改变的,可是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着眼,我们教育者只能也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对智障孩子实施心理疏导,对其行为加以矫正,以减少和避免这些学生从“生理残疾”走向“心理残疾”,从而使他们不断地趋于“健康”。这是我们从事培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它放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高度去认识,去探索。

二、抓住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智力缺陷,导致智障孩子的认知活动一般表现得比较迟钝。他们的大脑神经通常有一种情性,心理上缺乏需要、追求和期待,因而感、知觉的主动选择功能较差,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小,注意力分散,思维水平低,语言能力发展缓慢,甚至没有。能进行语言沟通的孩子大多发音不准,发音困难,口齿不清。他们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依赖性强,惰性严重,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在情绪上表现为易变化,多冲动,行为难以控制,遇事敏感多疑甚至“牛劲到底”。

三、积极探索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教师引领学生向每一个新的起点迈进的同时,每时每刻都要善于发现和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每个教育环节中渗透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做他们生活、情绪、行为的表率。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智障学生由于普遍存在生理缺陷,听觉、感知和心理发展的渠道不畅通,他们往往胆小、害怕、羞于见人……而我们创造一个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抑或是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在这里,有丰富的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广泛兴趣;同学之间友爱相处,老师爱生如子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会使孩子们感觉到在学校有如到家的感觉。渐渐地,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学校,喜欢上班集体,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充满信心,乐于来到学校,以自己能拥有这样的学习生活为荣。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

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教学目标的完成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因此,它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认知、感知能力以及知识经验的积累都是非常有限的。故而,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孩子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提供的教育训练内容尽量要简单易懂,接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看的见,摸的着。活动设计应由近到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主。这些孩子的抽象思维极度贫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内容,要易于孩子们接受、理解,避免晦涩难懂。

(三)尽力满足孩子表达情感的愿望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人总有表达的欲望。智障孩子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遇到高兴的事情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他们保持好的心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把想要说的和想要做的都表达出来或做出来。

(四)引领孩子学会心中有爱,心存感激

作为老师,我们要无私地爱每一个智障孩子,爱他们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学会去爱别人,这样他们才不会以自我的情感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平时多组织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关心他人,学会互相帮助,学会用自己的真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生活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有的孩子会感激地谢谢你,而有的同学却不能意识到,这就要老师多引导。教育孩子在知道别人帮助、关心、爱他们的时候,要心存感激地去面对,而不是表现为漠视。

(五)家长与教师要密切合作

要做好智障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除了老师的积极引导,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多沟通,必要时,也可以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由于家中有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常会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无疑是一个障碍。这就告诫家长,在家中,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杜绝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对家长的指导,教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便正确引导孩子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发展。如此家庭与学校紧密结合,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

2.校园学生心理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 职校生 心理健康

一、影响留守职校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我们这里的留守职校生是指寄养在祖辈、亲戚、朋友等人身边的学生。这种寄养,让学生在生活上得到了基本的照料,但在思想上却严重缺少引导与沟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而言这是一个严重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留守职校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笔者从事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几年来,对留守职校生与非留守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留守职校生有着敌对、默然等特点。例如,在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活动课中,一般学生都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浓厚的兴趣,而个别学生却表现得很漠然,参与度很低。在认知亲情的活动中,一小部分学生最想感谢的人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外婆、小姨、奶奶等等,甚至有的学生憎恨自己的父母。而且,这些学生在“再选我的父母”活动中所选择的不是自己现在的父母,而是自己前面最想感谢的人。了解发现,这些学生都过着寄养生活,都是留守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课程有趣、好玩,而有些学生却认为,这样的课程纯属胡说、无聊、浪费时间等。通过了解知道,这些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学生。

出于各种原因,父母无法亲自养育子女而把子女寄养在别人家里,在孩子长大些且家庭情况允许父母亲自教养孩子的时候才把孩子接回身边,致使留守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有的孩子纠结:父母既然不能养育自己,为什么还要生育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些孩子属于从小没有确立好亲子关系的问题。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孩子一生当中能否走向成功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幼儿时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一旦错过这个时期,是很难弥补的,即使弥补也是事倍功半。我们不少孩子一出生就离开了父母,而寄养在其他人身边。错过了亲子关系确立的关键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膜已经形成,造成了极难弥补的遗憾。

综上所述,影响留守职校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虽然抚养人在生理方面满足了儿童的需要,但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更多需要的是母亲那些抚摸方式的身体接触以及眼神的交流等。如果亲子情感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以至于长大后形成怀疑一切的个性。

二是由于抚养人认为这样的孩子远离母亲,惹人怜爱,舍不得过多管教约束而过度溺爱,造成这些孩子过度自我。

三是抚养人由于养育而产生对孩子的深厚情感,担心孩子离开失去这份感情,而下意识地离间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二、留守职校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上述原因的影响下,留守职校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古怪

留守职校生的年龄主要介于15至18岁,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不成熟,既依赖又独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寄养在他人家庭而无人疏导。这些孩子在初中时,由于升学的压力,学校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明显不够。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职校生源)更多的是压制,甚至体罚,缺少沟通教育,更别谈开设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了。在性格方面,这些孩子内向、孤僻。

2.学习困难

留守职校生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在思想与品行上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教导,导致他们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据调查,留守职校生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极少。社会学家分析认为,留守职校生的抚养者对他们重养轻教,学习上未能给予有效的督促、帮助和辅导,日积月累,导致这些孩子学习成绩差,基础薄弱,最终致使这些孩子学习困难。

3.人际交往能力差

留守职校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极其短暂,很多父母常常是一年才回来一次,和孩子在一起至多十天半个月,父母总是用物质的东西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孩子们内心极其困惑却无人引导。他们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缺少主动性。

4.需要缺失

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指导与帮助,很多需要都无法得到满足。有的孩子特别想要自我表现,但因从小没有人指导而不知道怎么表现,常常以目中无人的错误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能力或压抑自己。有的孩子特别自尊,但因无人指导而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尊,常常以反叛或寻找他人瑕疵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以维护自尊……

例如,在一次课堂上,讨论的问题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特意让一个留守学生来谈他的看法,结果这个学生以一种特别不友善的态度反问了一句,“你能告诉我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吗?”对他能有这样的发问笔者给予了特别的表扬,告诉他,他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好学生,大家要多向他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个学生一改以前那种不屑一顾的态度,特别积极、认真。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这些学生严重缺乏尊重与肯定。

针对留守职校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联系家庭,发挥学校与家庭的合力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做好留守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学校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广泛开展各种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让学生的烦恼、痛苦找到诉说的途径,让学生的彷徨、无奈得到帮助,让学生的不足得到发现的机会。

2.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

我们绝不能让5+2≤0。学生在学校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要发挥这种教育的作用,还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决不能让学校辛辛苦苦的五天教育被家庭两天的不良影响所抵消。学校应经常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向家长介绍教育孩子的理论与经验;学校应该有专人定期与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

3.父母应该克服困难带好孩子

作为父母,既然决定生下孩子,就应承担起养育责任。同时这也是义务,不履行对孩子的养育义务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的行为。自己养育孩子,等于孩子将来成人已经成功了一半。大家不难发现,父母带大的孩子,即使被父母打骂了,但与父母的感情依然很好;而不是自己带大的孩子,一旦你打骂了他,他可能恨你,与你产生很深的隔膜。这些孩子通常认为父母更喜欢在其身边长大的兄弟姐妹,而不喜爱自己。

4.父母应该尽力弥补自己的失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