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的科学素养

生物的科学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的科学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的科学素养

生物的科学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课程 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教学

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它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甚至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科学素养教育已成为新世纪理科教育改革中极为关注的核心和焦点。高中生物教学应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科学素养要求

科学素养的涵义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我认为:“高中生物课程是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新教材与原教材对于学生科学素养要求存在差异,体现在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与教材编制。

1.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在知识方面将“概念”和“模型”列入基础知识中,并要求学生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还提出了参与知识传播的任务;将原来的“态度观念”发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了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能力方面,对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要求更明确,对信息能力的要求更全面,提出了系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2.原教材(人教版)和新教材(人教版)编制的差异。

新课程教材以模块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而且模块之间内容相对独立。在以往的传统教材中,就必修内容而言,是按元素、细胞、代谢、调节、遗传变异、进化及生物与环境七块内容编排。而在新教材中,分成了《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虽然与老教材内容差不多一致,但其内容呈现的顺序发生了变化。例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对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一部分的知识,教材先在第三章中简略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而将细胞膜的结构划分到了第四章,并将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控制物质的进出及实例”另立单独的两节。

二、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生物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不但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还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1.用好新教材的栏目,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新教材大量设置了“问题探讨”“本节聚焦”“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探究”“与生活的联系”“知识链接”“科学前沿”“技能训练”“模型建构”等小栏目。这些栏目是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规定内容,结合高中学生思维水平及特点精心设置的,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上“改变学习方式”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实验与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在探究中学知识,养成探究的意识和精神,动手能力也有进一步提高。因此,教材栏目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不可轻易否定。

但是,每一种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教材栏目同样如此。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校、教师、学生实际和教学情境超越教材栏目开展教学才是正确的选择,即要根据教学实际对栏目本身或内容进行取舍、补充、替换。例如“资料分析”中的“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等内容应补充更翔实的内容及更多联系生活的实例。教学中有时因为时间或环境限制,可对“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等内容做“忽略”或“替换”处理。

2.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成为了“课改”中的一个亮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和选择,并重视解决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积极主动学习代替了被动强迫学习,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发展,探究能力进一步升华为创造能力。例如,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的科学史实验资料,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串:①根据你所学习的化学知识,物质具有相似相溶的特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②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个结论的依据是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③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④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从该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认为组成细胞膜的化学分子还有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时发现单分子的脂质展层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时,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作出什么假设?根据以前所学知识,你能找出该模型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生物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生物实验的进一步要求。生物实验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让学生学会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成结论。同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

生物的科学素养范文第2篇

第一,将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和家长,使他们先转变观念,为进一步实现学生行为方式的转变打好思想基础。

新课标实施的接受者是学生,教师是主导,学生始终是主体。如果我们的学生头脑中没有对新课程中生物课学习新要求的具体认识,而始终抱有“生物课嘛,平时听一听,考前背一背就够了”的陈旧观念,那么任凭我们的生物教师怎么努力,新课程的实施恐怕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在高一第一节生物课上,先不要着急讲授新课,而是主要给学生介绍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给学生先“洗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学科的学习意义,了解生物学科的学习对提高和完善个人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给生物课恢复应有的地位,正确对待这门学科。只有学生了解了高中生物新课程,接受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了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要求,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适应新课程。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生物教育工作者,我们改变不了社会这个环境,但可以通过和家长的交流,使家长对生物新课程的实施有所了解,改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认识,从而提高对孩子生物课学习的要求。所以在高一的第一次家长会上,生物教师也应登台亮相,将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家长,提高家长们对生物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并向家长介绍一些能使孩子生物科学习的轻松有趣的方法,请家长配合教师对子女的该课程的学习加以引导和监督。

第二,改变传统的生物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生物教学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实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靠学生的机械记忆来记住所学知识,然后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方面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却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较重。

现代生物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中学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实际上是注重对学生生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协调融洽,开发潜能,发挥特长。正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新课程所倡导的生物教学方式那样,在这个教学方式中教师不是单向的将现成的生物知识、生物原理与生物规律的结论传输给学生,而是在教给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更注意强调过程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则成为这些学习方法得以实现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使课堂教学应当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些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就表现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能力的有意识培养。

第三,注重建立对学生生物学科的科学评价。

生物的科学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培养

古人云:“三岁带着老来像。”科学素养的培养更应该从小抓起,尤其是高中教育中,就物理学科而言,它不仅是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深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是对基本物理思维、基本科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现实中,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担心强调科学探究会影响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片面强调“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甚至是背实验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忽略了对学生一定的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不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样势必导致学生即使原来有的求实精神也逐渐丧失,科学创新能力殆尽。物理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这样同时也会实现科学探究与知识建构的有机结合,齐头并进。如在“多普勒效应”的教学中,教师大体可通过以下4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抛出问题。教师可先通过放录像,火车在进站和出站时拉响汽笛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听进站和出站汽笛声的区别。

2.知识铺垫,循序渐进。教师可以以质疑的方式提出音调和音响的区别。

3.引导学生进一步分类实验探究。即对现象进一步模型化,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原因和规律,教师不要代劳,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分析,也可把学生分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以降低难度,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学生归纳总结规律。需要强调的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各种想法,哪怕想法是不正确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释新现实的意识和建构新知识的强烈动机。

生物的科学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生物科学素养;视野与渠道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包括:(1)掌握生物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2)理解、探究能力即科学过程和方法;(3)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伦理和情感三部分的内容。

一、注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的职能作用

虽然现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高中阶段社会和家庭还是要高考成绩,教育主管部门以至各级学校领导、家长都以高考作为最终目标,过分地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考了多少个重点大学,多少个本科,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包括生物科学素养在内的培养,这也是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普难以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才能切实地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作的培养和全面提高。

二、家庭教育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仅是专家和教师们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某个热爱此领域的“发烧友”的事情,而应该是学校、社会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大事。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在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果家长的科学素养偏低,很少跟孩子交流科学类的话题,那又如何能让孩子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多数家长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上各种辅导班,他们又认为生物是一个“副科”,使他们难以具有培养青少年生物科学素养的意识。而不少家长的教育方式并不民主,这样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所以加大对家长的宣传的力度,增强家长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部分构成。提高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教师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时代的要求。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必须依靠全体生物教师的团结协作,只有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生物学教师,才能使生物学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主渠道。所以提高生物学教师的素养是实施科学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采取以下这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1)加强师德修养,增强生物学教师的事业心;(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切实重视继续教育;(3)掌握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研究。只有所有生物学教师积极主动地拓展本专业知识和追踪学科发展的动态,才能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获取生物学知识的渠道

有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除从正规的学校教育获取科学信息资源外,还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中获得,学校课外兴趣小组、家庭和社会等的教育功能还未发挥出其相应的功能。因此,可以从拓宽学校、社会、家庭等的教育职能入手。①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②渗透生命科技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③重演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勤奋、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史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④优化教材内容、改革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在生物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各种新奇有趣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⑤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联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⑥城乡差异与生物科学素养的关系。⑦渗透STS理念,教会学生模拟决策。五、结论与建议

总之加强科学素养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该转变原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充分挖掘教材和资源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在一种在课堂和课外加强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以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联系,建立有效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方法体系,逐步形成立体交叉的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网络。

(二)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加强科普知识宣传的力度,建立更多更好的科技活动场馆,增加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种科普活动的普及率,进而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在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同时,已经打破了应试教育原有的单一的教育评价模式,素质教育要真正取代应试教育,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相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评价体系。

(四)课堂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主渠道,所以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生物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生物的科学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目标;过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77-01

一、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板块。教材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实验设计与评价”等内容。教材以科学家们曾经的探究历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非常符合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内容非常丰富,体现出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能准确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经典实验,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并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和分析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的辛苦和乐趣,形成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素的整个发现过程。(2)教学难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特点和分布情况;生物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教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科学家达尔文的故事:有一次他去科研考察,由于实验经费短缺,他不得不在船舱中种植蔬菜。为了获取光源,他打开船的甲板,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植物生长的一种奇怪现象……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这种现象可能是什么呢?学生答:植物弯向光源生长。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些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学生答:光照。这种现象叫什么?学生答:向光性。下面我们给出向光性的概念(展示PPT),那么向光性是如何产生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走进今天这节课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2)展开探究。1)达尔文的实验。下面我们看一下达尔文的这四组实验。四组实验,达尔文均给予了单侧光照射,第三组实验用锡箔罩子罩住了胚芽鞘的尖端,第四组实验罩住了尖端下面的一段。请同学们思考:通过四个实验不同组之间的对照,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学生答:通过一组和二组的对照说明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与尖端有关,通过一组、二组、三组之间对照说明胚芽鞘是否弯向光源生长与尖端是否感受到光刺激。2)詹森的实验。1910年詹森设计了一个实验,他把胚芽鞘的尖端先去掉,放上琼脂片,再把胚芽鞘的尖端放回琼脂片上,给予单侧光照射后,发现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说明什么?学生答: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3)拜尔的实验。时隔4年,1914年拜尔设计了一个实验,在黑暗条件下,他将胚芽鞘的尖端切下来,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发现胚芽鞘弯向右侧生长,放在胚芽鞘切面的右侧,发现它弯向左侧生长。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学生答: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部不均匀造成的。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此时我们可以怎样解释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的原因呢?学生答:单侧光引起了这种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向光侧多,背光侧少,造成了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那这种影响可能是什么呢?根据詹森拜耳的实验启示,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假设。此处需要大胆启发学生的思维,看他们在前几位科学家实验基础上是否也能设计出温特的实验过程,并强调一定要设计对照实验。4)温特的实验。将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块上,几个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放在胚芽鞘上,发现它弯向对侧生长。对照组用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快。

(3)独具特色的总结。同学们,我们通过科学的思维过程,再现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当一回影视明星,分别扮演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我们开一场科研讨论会,向观众们汇报你们的科研结论。

五、教学设计说明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必修三板块所占的内容比例并不多,但该部分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特别是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所体现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设计生物学实验时所要控制的单一变量等问题,在整个高中生物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其内容大部分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的相关实验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由教师提供讨论题材,组织引导学生课堂讨论、课堂活动,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深入、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乃至整个生物科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开放学生的思维,能培养广大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研究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