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粮食危机 原因 博弈
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
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2008年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和农业危机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这次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是在农业工业化程度已相当高之时的一次全球性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场粮食危机,笔者认为必须先从其主要原因入手进行分析。
(一)粮食供需格局失衡引发高价均衡
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众多发展中国家对粮食供给缺乏激励机制。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缺乏供给和需求弹性。在短期内,农产品的供给,主要受制于农地规模、气候变化、生产周期等自然条件。农业满足的,又主要是人们的食物需求,而在短时期内,人口数量是既定的,对食物的需求量,自然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农业是最不容易扩张的一个部门。但近几年,许多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的国际流通,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非粮食经济作物的生产,从而导致粮食供给数量剧减。由于在粮食需求一定而供给减少的情况下,必然引起粮价的上涨,而这又会引起预期上涨的心理恐慌,导致大量粮食的囤积,需求效应进一步放大,于是引发高价均衡的粮食危机。
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粮食,其经济效益逐渐弱化。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面前,粮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粮食越来越表现出公共产品的属性,市场失灵不断在农业部门出现,使得农业投资常常不足。这也是发达国家对农业实施高补贴的根本原因—他们的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同时,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农业悲剧的根本原因,他们无力弥补这一市场失灵。一方面,他们的政府或者没有认识到农业的基本规律,或者无力支付高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在面临本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侵袭时,渐渐丧失粮食供给的自主性。
(二)金融市场冲击对高粮价推波助澜
金融市场对粮价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它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萎缩,各主要发达与新兴国家的CPI指数都在上涨,影响到国家金融的是车市、房市与油市的价格上涨,而影响到老百姓的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是工资没有涨,另一方面是除了工资以外的一切几乎都在涨,短期会导致群众对基础食品的采购量加大,导致粮食的局部产品供不应求。
(三)能源危机使得粮食成为新的能源替代品
生物能源是目前的热门产业,粮食和石油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东西也因此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生物能源产业的出现,必然导致国际粮食价格呈现长期上涨趋势。特别是美国《能源政策法案》推动下,美国政府财政扶持生物能源成为美国新型产业。美国主导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将粮食危机推向了高峰,导致粮价在2008年的4个月内竟然上涨了150%。
全球性粮食危机引发的深层次博弈分析
从上面的原因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引起粮食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粮食供需格局的失调,而金融市场的冲击和能源危机是导致粮食危机的间接原因,是其推波助澜者。笔者认为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技术和生物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全球居民生存需要,而目前导致粮食供需失调决不是什么偶然原因。经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的粮食危机,其深层原因是不同制度安排相互博弈的必然结果。
(一)粮食生产的制度安排
粮价上涨与粮食供应不足密不可分,包括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农民都缺乏生产粮食的热情,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也正是引起目前粮食供应不足的基本原因。纵观国际各种粮食生产的安排制度,不外乎两种主要制度安排:无粮食补贴和有粮食补贴。无粮食补贴的情形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典型,而有粮食补贴以美国和欧洲最为典型,那么这两种制度安排是怎样影响粮食的供给制度,又怎样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热情,笔者将以博弈模型作具体的分析。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本文假定在无粮食补贴或有粮食补贴制度下,所有农民都有两种选择:生产粮食或生产非粮食的经济作物,这里的非粮食作物包括可可、橡胶、甘蔗等系列作物。并且他们的得益因生产作物的不同而相互影响。为了分析方便,笔者首先讨论无粮食补贴的博弈模型,此时,两个不同国家的农民(即A国农民和B国农民)在选择生产粮食或非粮食作物时,其不同得益组合情况如图1所示。
当双方都未获得政府的补贴时,由于粮食需求的非弹性,当所有国家农民都选择生产(粮食,粮食),那么粮食的供给就会增加,但由于粮食需求的非弹性使得农民的收益仍然显得较为劣势,各自收益为(10,10),甚至都低于都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的收益(15,15),这主要是一般非粮食经济作物的需求弹性都比粮食高。进一步分析知,该博弈模型具有两个纳什均衡:一方选择生产粮食,而另一方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此时双方的得益均为(20,20)。
所以,该无粮食补贴的博弈是一个典型的“斗鸡博弈”,一方选择生产何种农作物:粮食或非粮食,完全取决于双方的策略态势,但决不可能构成可信性威胁,即双方都没有自己的上策,无法使对方相信自己一定总会选择某种具体的策略。因此,不同国家的农民在选择生产粮食或非粮食策略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交替进行,在该制度安排下,任何国家在生产粮食策略上都没有优势可言。
但现实中各个国家的农产品制度并非都是无补贴的,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美国和欧洲国家对粮食的补贴幅度尤为明显,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原因对农产品补贴还没有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或者部分国家有些补贴也微不足道,我国便是如此。如是这些就造成了现实中一些国家有补贴,一些国家无补贴。那么此时博弈模型的相应得益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阐述的方便,本文假定B国农民有粮食补贴,并且补贴为15个单位,而A国农民没有任何补贴,此时的博弈模型的得益情况如图2所示。经过分析发现该博弈不再有双纳什均衡,而变成了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即A国农民和B国农民分别选择生产(非粮食,粮食),其得益分别为(20,35)。也就是说没有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会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策略,而有补贴的B国农民会选择生产粮食的策略。同时,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正因为粮食补贴使得B国农民有了上策,即选择生产“粮食”的策略,而没有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却依然没有上策。此时,B国农民的策略选择对A国农民构成可信性威胁,B国农民完全有理由让A国农民相信,自己选择生产“粮食”的威胁已经变成可置信的一种“承诺行动”。而无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却不能让对方B国农民构成类似的可信性威胁,而只能被动地选择自己的策略。 (三)粮食危机的博弈分析
从上面粮食制度安排的博弈分析,现在可以非常深刻的理解为什么美国是这场粮食危机的主要推手,自1996年美国推出新一轮农业政策后加大了农业补贴,1998年后一直稳定在每年200亿美元的规模上。这种大幅度的农业补贴,使得美国农民具有明显的生产“粮食”上策,并对其它无补贴的种粮国家形成可信性威胁。同时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得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可以将其经过高额补贴的商品粮,低价在全球范围内倾销,使得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这使得许多亚非拉国家农民被动选择“非粮食”作物。原有的农地,多数转作发达国家需要的咖啡、香蕉、香料等作物的生产。由此带来了市场交易条件下的大规模生产结构调整和土地兼并,并导致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的国家越来越多。失去了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粮食上,产生了对美国的依赖。其食物体系,同样因美国建立在廉价粮食基础上的工业化食品体系的强大竞争力,也被美国等国家替代。然后,在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的粮食危机便在美国的主导下一触即发,更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抑制和化解粮食危机的对策
(一)消除国际间不平等的粮食补贴机制
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补贴制度,其补贴幅度之高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预期,这是一种扭曲的补贴制度,极大地打击了其他国家农民生产粮食的热情,消除这种不平等补贴机制,只能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才能完成。这需要发达国家放弃巨额农业补贴政策,同时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提供从资金到技术的一系列援助。只有消除不平等的粮食补贴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种粮国家农民在博弈策略上的上策,否则任何国家在生产粮食策略上都没有优势和威胁可言。
(二)发展中国家加强粮食补贴的均衡机制
政府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全国的百姓、土地和财产。它怎么会欠债?因欠债而引发危机更是不可想象。但是,现代社会中的政府是一个有人承担责任的机构,它的财务是有约束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水危机等诸多危机,只要市场还在运作,这些危机都能被市场化解,不过价格可能会上涨。如果东西缺,价格也必须涨,缺而不涨价,那才真是危机。下面试图分析一下为什么金融危机不可避免。
第一个原因是市场的基本规则有时候会逆转。正常的市场中,价格有平抑需求的功能。当供不应求时,商品会涨价,涨价后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供需恢复平衡。但是,在投机需求占主导时,投机者多半买涨不买落。这种违反市场基本规律的现象是造成泡沫的主要原因。泡沫一旦破裂,金融危机往往接着发生。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交换延长到未来,于是引入了不确定性。一般的交换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立刻就完成了。但是,有不少交换会延长到未来,只有双方遵守合同,按期如约实现,交换才算完成。一旦发生违约或情况变化,交换就变了样。受损的一方如果自己能够补偿损失,不再牵连他人,那么交换可以到此结束,也没有更多的不良后果。如果牵涉到第三方或更多的人,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危机。
第三个原因是金融业中常用的杠杆放大作用,就是用一元钱做几元钱的生意。买一套住房不需要将房款一次付清,这就是杠杆的用场。杠杆放大,能够使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是一件冒险的事。尤其在某些金融机构中,操作者负盈不负亏,赚了钱,他和投资者分成;赔了钱,完全由投资者承担。这种赏罚关系鼓励操作者去冒险,这种盈亏不对称的规则也使得市场发生扭曲。
第四个原因是纸币的发行。纸币在许多方面都远优于贵金属货币,但它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引诱有权发行货币的人或集团超发货币。这个引诱力太强了,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其结果就是通货膨胀。激烈的通货膨胀会引发抢购和挤兑银行,造成金融危机。
关键词:建筑节能;保温;能源消耗
伴随着人类的现代化进程,生产力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科技化、自动化、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能源消耗量也是急剧增加,通过长期对全球能源消耗量的研究表明,能源消耗量每一年的增长率约为2%,并且预测到二十一世纪中期全球能源消耗总量将增长到1975年的四倍[1]。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的大国,我国工业生产中的能源利用率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能源问题将成为我国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
1建筑节能重要性
近年来建筑业在世界各国都迅猛发展,能源消耗量约占全球能源总消耗量的30%,并且伴随着人类对建筑环境舒适度的要求逐渐提高,建筑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比重也将持续提高。建筑业能源消耗逐渐赶超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将最终超越工业等高能耗行业,占据能源消耗首位。因此,提高建筑行业能耗利用率逐渐成为当今全球节约能源的首要问题。由此可见,要改变目前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缓解能源供求压力,关键在建筑节能。建筑节能降耗应作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首要目标。建筑物墙体保温结构作为建筑能耗的关键部位将成为建筑节能保温的首要突破口。随着各国的能源危机逐一显现,节能建筑也逐渐成为当今国际建筑业发展的潮流趋势,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能源危机问题。欧洲最早认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且提出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概念,目前欧洲的建筑节能标准平均水平是世界最高的。在这一方面,我国还应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建筑能源消耗的利用率。
2国内建筑节能现状
我国既有建筑中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新建建筑中高能耗建筑仍然达到95%以上,单位建筑面积的耗热量指标是同等条件下其他发达国家的四倍左右,是造成我国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2]。近年来我国对建筑节能实行“三步走”计划,对我国建筑市场的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起到关键作用。第一步,我国在1986年颁布并实施居住建筑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同时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全面启动。规范要求北方地区的民用建筑的采暖能耗应在以20世纪80年代初典型住宅采暖设计能耗的基础上节能30%。第二步,我国在1995年颁布并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建筑的采暖能耗以典型建筑为基础节能50%。第三步,2010年综合考虑我国能源利用率和消耗总量,提出在第二步节能50%的基础上再节能30%,即达到建筑采暖总体节能65%的目标。自从实行建筑节能政策以来,建筑节能保温的范围逐步从单一的居住建筑拓展到公共建筑,从新建、改建、扩建拓展到既有建筑改造。建筑保温节能标准从节能30%到50%再到65%逐步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新型绝热材料、绝热技术及塑料门窗等节能技术,并从税收、贷款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30多年来,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一直在摸索中推进。
3围护结构保温
在建筑能源消耗中,围护结构的能耗量所占比重最大,而围护结构主要包括的散热损失部位为墙体、门窗、屋面、地面等。其中,墙体热损失约占总围护结构总散热量的60%~70%,门窗散热损失约占20%~30%,屋面散热损失约占10%[3]。由此可见,墙体的散热损失占围护结构能耗损失的三分之二,是建筑物能源消耗的首要组成部分,也是减少能耗损失的关键部位。加强墙体保温研究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降低维护结构散热量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我国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与国外标准比较,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加强建筑物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研究与实施迫在眉睫。
4建筑墙体保温节能技术
建筑物墙体结构的节能技术主要分为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两大部分。内保温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灵活,早些年外墙保温施工中绝大部分工程应用的都是内保温技术,近年来,外保温技术逐渐增多,成为建筑墙体结构保温节能技术的新趋势。相比于内保温技术,外保温技术具有热工性能好、技术含量高、降级效益好、可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我国现在主要应用的墙体保温节能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喷涂硬泡聚氨酯外墙外保温是将聚氨酯保温材料喷涂于建筑护结构表面,喷涂的硬泡聚氨酯与一般墙体材料粘结强度高,无须任何胶粘剂和锚固件,是一种天然的胶粘材料,能形成连续的保温层,具有保温效果好,防火性能优良,而且施工方便,有利于缩短工期。
4.2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用聚苯颗粒和聚苯颗粒保温胶粉料作为保温材料,在施工现场加水搅拌成浆状涂抹在建筑墙面上,建筑外墙内外保温均可使用,具有保温性能好,施工方便,施工质量高,抗裂性能好的优点。
4.3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作为建筑物的外保温材料,利用聚合物粘结砂浆把EPS板粘贴在建筑围护结构外侧,然后采用耐碱玻纤网格布作为外罩面,起到抗裂防渗的作用。该系统EPS板具有导热系数小,保温效果好等优点,另外施工技术成熟,工序简便,便于技术推广,现阶段国内外使用较为普遍。4.4XPS保温板就是挤塑式聚苯乙烯隔热保温板XPS具有完美的闭孔蜂窝结构,传热系数低的优点。现场施工时,在建筑外表面基层上刷涂聚合物砂浆,贴到墙面上并粘贴玻纤网格布和抹抗裂砂浆。该技术材料具有隔热性能优,透湿系数低,抗老化性好,造价低廉等优点。
5总结与展望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不仅应大力研究和推广新型墙体保温材料,更应该积极推荐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政策,完善能源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适应现有市场经济的节能规章制度,并且对节能示范工程采取经济奖励措施。
作者:刘璐 殷骥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倪虹,牟磊.借鉴国外经验促进建筑节能[J].节能,2002,5:27-29.
关键词:城市 太阳能 低消耗
一、城市中太阳能应用的背景
现代城市中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对世界上一切能源的根本之源——太阳能的利用。在城市中对太阳能能源利用的首要条件是,保证建筑物或景观暴露在充足的阳光下,由于这个原因,对太阳能利用的同时会对城市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也要求控制建筑物之间的相互遮挡。在建筑密度低的城市中,建筑物之间的遮挡少,有实现利用太阳能的条件,然而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建筑物之间会产生大量的阴影遮挡,导致无法接收到利用太阳光辐射。
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将太阳能应用纳入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针对人口众多、资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把城市紧凑发展和太阳能能源应用相结合,如城市规划中建筑的体量、道路的布局和城市风貌中屋顶的设计。像在城市规划初级阶段,根据自然采光日的照角度设计建筑物的最佳朝向,为以后城市对太阳能辐射的利用提供基础。
二、国外对太阳能应用的概况
目前国外对太阳能应用的研究已经不局限在建筑单体节能,而是从城市的尺度上研究城市空间布局、公共开敞空间、市政设施与建筑结构这个共同的整体。太阳能应用不管是被动式还是主动式,其所需的基本条件是一致的。建筑物上应用光伏(PV)系统,比如安装在暴露在阳光下的屋顶和墙壁,来利用太阳能辐射清洁地产生电力,减少使用非再生能源的需求。光伏系统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元素——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BIPV),跟墙壁、屋顶或遮阳设施系统合为一体,充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各种建设中有着一定经济优势和多功能性。
在德国通过对太阳能研究表明,将光伏发电设施安装在城市光照最充分的位置,可以为城市贡献需要总电量的25%,并将光伏系统和城市的电网基础设施相结合,可以讲把余的电量重新分配,避免产生能源浪费。政府先委托有关机关进行市区重建或建设区域内的太阳辐射模拟和遮阳阴影分析,进而评估规划方案里的建筑体量和布局,对建筑的高度、间距提出建议,以便保证建筑获得理想的日照条件。荷兰是在早起规划中考虑太阳能因素的国家之一,目前在新建项目中荷兰会进行自上而下的规划,将光伏系统规划加入到城市设计的优化调整中去。例如1999年尼乌兰项目是荷兰的首次大型城市光伏项目,在城市土地规划阶段中考虑了地块分配与优化太阳能利用的结合措施,为以后能在适宜的屋顶上尽可能多地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三、对太阳能应用实例分析
德国首都柏林2004年进行的城市太阳能总体规划,是对城市不同片区对太阳能利用潜力的划分。在规划研究过程中,德国可再生能源公司Ecofys依据每个地块不同的历史和用途,测定太阳能辐射数据,将其划分为20个片区类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建立了太阳能分级因子,把建筑的太阳能辐射和净建设面积相联系,用来简化描述一个地区内的太阳能质量的高低。最后将这种评价在柏林的总图上绘成太阳能潜力图,入编为“环境地图集”,根据太阳能分级因子,选定一些区域为优先发展地区进行太阳能光伏集成应用。
在柏林确定城市太阳能总体规划后成立了专业的项目规划小组,其工作的内容是如何将城市中太阳能的利用措施转化为实际项目,为在城市不同的地区实施来实现对太阳能的实际利用。其中的一个试点项目是“新克尔恩-舒丁”工业区,其中存有1980年代建设的工业区和1950~1970年代建设的工业区,对该区内的屋顶和外墙进行了太阳能分级因子计算(表1)。经过计算,整个片区每年通过太阳能发可提供33500兆瓦时,且由于是工业建筑,基本没有对空间的取暖需要,这种类型的区域适合用光伏系统进行发电。
表1 太阳能分级因子计算结果
在方案中,策划发起对太阳能利用的屋顶运动,提供一个平台来动员业主对建筑屋顶和外墙的投资或获取开发的使用权,并提供相关的金融和咨询服务。然而项目的实施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对个人投资来说获益不大,私营公司不愿为现有的建筑进行再次投资;二是光伏系统在公众中还没有获得普遍认识,仍需要提供一定的参与激励沟通,宣传其实现后对太阳能利用的巨大潜力。
四、结语
如何降低城市能耗,已成为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成果,由于在城市环境中太阳能利用存在许多制约,必须在城市规划早期将形体环境和对太阳能的利用统进行一体化设计。在我国城市中太阳能资源丰富,如在济南,通过设置屋面集热器,依靠太阳能采暖可节能73.72%,如果在南墙面面积的1/2和屋面均设置集热器,节能可达到85.05%。如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可以根据被动式的环境处理方法,像根据日照方向设计开放庭院、利用建筑物在夜间自然冷却等。在城市层面上,要求对城市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和营运管理等进行全面设计。
参考文献:
[1]Herzo. T.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应用太阳能的欧洲[J].建筑学报,1999(1):12-14.
[2]甄霞.济南地区居住建筑太阳能采暖节能效果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06(9):61-62.
[3]周晓东.欧盟太阳能热利用发展现状和思考[J].太阳能,2008(4):62-63.
[4] 姚润明.能效建筑规划设计方法[J].建筑学报, 2004( 1): 38 -41
关键字:油田开发 压力系统 调整措施 效果
一、油田开发过程中压力系统不均衡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压力系统的不均衡问题对油田开发过程中套管的完备和开发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石油能源在我国是紧缺型能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石油的产量。因此为了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加大石油的产量,必须加大油田的开发以提高油田开发的效果,所以找出油田开发过程中造成压力不均衡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对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是当前油田开发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以下就对造成压力系统不均衡的主要原因进行概况。
1.油井区砂体发育的差异
纵观我国的各大油田,大部分都位于我国的东北、西南、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是沙漠、荒地,以砂石为主要地质结构的地区,砂体的主体部分多呈现出网格状、破席状、条带状分布,并且由表外储层和泥岩相间分布,砂体几乎没有连续性,较为分散,因此油层存在非均质性,不但在不同的区域内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区域的油层之间,都会因为平面上尖灭区、窄小的河道,以及砂体外援区等不同而存在差异,最终导致了油层在横向的连通性比较差而使得油层的压力传输过程中出现障碍,造成压力的不均衡性。
2.油层中断层遮挡的影响
在我国的油田分布区,由于地质结构的影响,而出现断层。断层的存在会使油层在平衡面上受到严重的切割,而造成了在开发过程中注水压力传导受到阻碍而形成憋压,并且随着近几年对我们主要油田开发过程的实践证明,断层的存在已经成为了造成压力系统中局部区域呈现高压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同样也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套管的损伤。
3.注采结构以及注水层的问题
由于地质和植被的影响,在各油田开发区域内,各种沉积单元的砂体特性不同和发育程度的高低,就很容易引起各油层间吸水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而造成压力系统的不均衡。构成注采结构的注水井套损和吸水的能力比较差,扩边界的发育状况不理想,最终导致了油层之间吸水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引起压力系统不均衡问题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油田开发过程中有关压力系统调整的措施的探究
1.对注采结构进行综合调整对断层区域,要控制断层周边高压井点周围的注水井下调配注,对于高沉没度采油井要进行提液放产的措施;在注水的过程中要有效的控制注水井的注水压力,要确保上覆岩压始终高于注水的压力;对于低压区水井配注方案的制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有关的参数进行修正,如对于无法上调的采油井要实行下调参数的措施;对于注水偏多而采集的油量很少或是没有任何采集而出现的高压层,要通过增设水孔而对注水量进行控制。
2.在压力系统出现不均衡情况时通过钻井降压的过程或是在对压力系统平衡恢复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滚动式的钻井形式,在完成钻井以后,对油井中的注水要分布进行,决不能快速恢复注水,这样反而会增加注水井的压力,造成新的压力系统的不均衡情况。
3.在油田的开采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类型的泵,由于长时间的使用,以及压力情况的影响,而造成油田中出现泵况异常的情形,这对油田的开发过程中压力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大泵检的力度和频度。
三、油田开发过程中对压力系统调整后的效果分析
尽管我国的油田开采过程由于地层地质条件较差和套损井的影响,造成了我国注采结构的不完善,异常高压井的数量偏多等情况,但是通过采用以上的调整措施后,我国的油田开发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
1.通过对注水井的治理和改造,使得大幅度的恢复了地层的压力,修复了注水井套损情况,加大了对注水量的控制,地层的压力上升了16%,降低了高压井的压力,大大的改善了水驱动用的情况,使注水系统的压力得到了平衡。
2.在油田的开发中通过使用滚动式钻井的方式,使水井重复钻关大大的减少了,钻井的钻降时间和钻降距离得到了合理的控制,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地层压力的变化幅度过大的问题。对注水井开井后实施分段注水后,地层的压力逐渐的恢复,对套管的保护和套损的出现起到了预防效果。
3.针对高压井区沉没度比较高的采油井实施上调参数、更换大泵、补孔等措施以达到泄压的目的,对高压油气井、高含硫油气井以及高危地区油气井周围的注水井进行了压力的下调方案,使得注采结构达到平衡。通过对高压井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后,最终油井的产油量日益增多,含水量逐渐下降,平均沉没度也下降的百米以上,地层的压力下降了38%,流压降低了18%左右。而针对异常低压井区则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对注水井进行修理,从而恢复并加强了注水力度,从而提高地表的压力,通过以上对高压井区和低压井区的措施,使得压力系统得到了均衡,油田的开发顺利的进行。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造成压力系统的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压力系统不均衡的现象对于套管的损害有密切的关系,压力系统的调整关系到油田开发效果的好坏,经过分析可知,造成压力系统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地表压力,地表压力的高低与地质构造、注采结构、开采方式以及油层的发育情况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只有对出现异常的高低压井层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合理的调整,以达到均衡压力系统的目的,加大产油量、降低油田的含水量、提高原油的质量,有效的缓解我国石油能源短缺的现状,维护我国石油能源的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