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研究个人总结

科学研究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研究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研究个人总结

科学研究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由读;默读;品读

苏教版四年级课文《第一朵杏花》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在设计教学时,我认为这种悟理的文章,最好让学生多读多思,进而自己总结出文章说明的道理。因此,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逐步明晰课文主旨。

一、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思考,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解决生字词。

二、再读入境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多指的是默读。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文中看杏花的不同场景,可以根据时间的顺序去思考,并注意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在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理清两次看杏花的不同场景以及人物的描写。学生都能快速作答,在人物描写方法上,一般会脱口而出“语言描写”和“对话描写”,因为有了“哪些”这一限制性定语,学生就会更细致深入地阅读课文。细心的孩子会找齐人物的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另外,找到了两次看杏花的场景,课文层次便一目了然了,课文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竺可桢爷爷意味深长的话。

三、品读入情

1.指导朗读

这篇课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语言清新流畅,最适合有感情地朗读。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次看杏花时,抓住对话中的重点词句“您又看花啦?”“弯下腰来”“习惯地问”“奇怪”,这里既有正面描写竺可桢的动作、神态,也有侧面烘托竺可桢的行为。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竺可桢的行为,他原来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不仅说明科学研究需要精确与细致,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便走近杏树数了数”以及最后一段的内容都与之相合。

2.分角色演读

课文中主要就两个人物,竺可桢爷爷和孩子,可以分角色演读他们的对话。在第二次看杏花时,两人的对话均没有提示语,演读前,我引导学生讨论,给每一句加上合适的提示语,结合上下文补上人物的神态、动作。四个人一个小组讨论,比一比看谁加的提示语最符合当时的场景。这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个个摩拳擦掌,表现的欲望很强。请看: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笑眯眯地朝门外的孩子问道。

孩子一脸兴奋地叫着:“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的脸上立刻光亮起来,急着问:“什么时候?”

“刚才。”孩子激动地说。

竺爷爷迫不及待地又问道:“是第一朵吗?”

“是。”孩子快乐而坚定地回答。

这个片段的提示语加得非常巧妙,注意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竺可桢的神态有三种变化:笑眯眯、光亮、迫不及待。这更好地诠释了一个科学家对待科学研究是那么的认真、细致,也生动地再现了竺可桢当时兴奋、激动的心情,更妙处在于细腻地展现出竺可桢慈祥和善、亲切和蔼的一面。

再读竺可桢听完孩子的话后的神态、动作,“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还有“走回”“打开”“郑重地记下”等词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的态度与精神。

四、研读入理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从“不止一次地说过”思考竺可桢说过多少次,可能是很多次,甚至是无数次。“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这里采用了“不能……也不能……”的句式,态度坚决。课文最后一句“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抓住“常年”“精确”“才”三个词语,体会要想总结出事物的规律是多么的不容易,是要付出别人想不到的心血与代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再研读、再感受这一反复的过程,逐渐体会到了竺可桢精确、细致地观察,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精神与态度,从而升华对一个科学家以及他的科学研究精神的理解。

科学研究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评价 评价学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 评价活动

中图分类号: G250.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133-04

2012年1月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1](套装上下册)(以下简称“本书”),是邱均平教授继《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2]之后,又一评价学方面的力作。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05AZX004)的研究成果之一,结项鉴定为“优秀”,被免评审进入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正式出版。本书也是邱均平教授领导的“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团队在近十年的研究及实践基础上撰著而成的,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相关研究成果用于评价实践的著作。本书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实践三个方面创新性研究,从而构建了一个包括理论、方法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细细读来,抽丝拨茧;慢慢品味,高屋建瓴,实感受益匪浅。

1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的创新与价值

1.1 超越科学评价研究,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理论体系

本书作者亲身参与和经历了我国科学评价工作发展的过程,并且紧跟国际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充分把握国外科学评价领域的研究和国内研究现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的梳理看到:目前,科学评价工作偏重于科技评估方面,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领域大多数的论文都是成果评价方面的,且数量相对较少,不全面、不系统,远没有形成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理论体系。

然而,在整个科学体系中,人文社会科学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为突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评估、管理的基本依据;其评价工作是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是重视和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体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迫切要求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建设。但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建设与自然科学相比,与国际通行惯例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已经成为阻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因此,本书超越科学评价研究,建立与完善了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创新。

1.2 创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制,为保障评价公正性提供理论指导

(1)发现信息传导机制,深化评价过程认识。本书强调“信息”要素在评价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信息管理学的角度,对评价过程中的“信息”要素的运动规律加以分析,并通过与典型的通信系统理论模型[3]进行对照,发现评价活动中的要素与通信系统模型中的若干要素存在着强对应关系。在对“评价”作为信息过程进行了重新认识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科学研究对“评价”的需求,以及同行评议、定量评价指标的“”角色。形成了对科学研究评价更为本质、更为深入的认识——信息传导机制。

(2)指出“公正”是评价的根本要求,系统完善了“公正机制”。在详细系统讨论了程序公正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元评价机制等“公正机制”之后。强调了“元评价”对于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的指导与约束作用,指出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中亟待建立有效的元评价机制。提出了对评审专家的专业水平、评审态度、信度等信息,应该纳入一个可以在学术界共享的、保存有连续累积数据的数据库系统中,纳入到一个信誉、信用管理机制当中的思想,并最终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1.3 全面分析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环境,奠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理论的现实基础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要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的研究中对这些外部因素及其影响的研究呈现单向度性,缺乏系统性分析。因此,本书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特点;特殊国情、文化、科技政策、学术规范;科学的整体社会建制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外部环境因素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从人文社会科学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真理性检验的直观性、价值实现的潜在性和间接性、民族性、本土性以及成果多样性和引文的长周期性等特点的分析,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自然科学的评价方法,应该根据其特点进行调整;从“大科学”与科学建制化、“大科学”下的“小科学”、科学承认、奖励、资助与报酬体系几方面的分析,指出在人文社会科学建制化背景下,评价活动必须坚持评价的学术性,恪守“学术自由”这条底线,维护学术共同体内的固有规范和秩序;从人情关系的社会文化和“人治”传统的分析,指出在评价体系别需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则意识,坚持评价标准的学术性、独立性、自主性,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客观和规范性,注意评价标准的质量导向性;从人文社会科研究规范缺失的现实的分析,指出学术规范与学术评价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学术规范的普遍遵循,是学术评价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学术规范缺失影响着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制约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同时要求学术评价本身要规范,在评价标准中要将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列入重点考量,或将研究的规范性作为评价的前提。从而奠定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理论的现实基础。

2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创新与价值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本书分十章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从分析我国现行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入手,探讨了其核心体系,介绍了其要素体系,健全了其分类体系,构建了其运作体系,提出了其指标体系,并对人文社会科学人员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成果、机构、项目的评价体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对我国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对现行评价体系的改进思路。

2.1 构建核心体系,奠定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基础结构

本书基于学科、应用、具体评价活动过程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包括基础理论、评价方法和学科理论的完整的、有机的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着眼于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梳理了包括国际/国内、宏观/外部、微观/内部环境,以及社会评价意识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环境体系;基于科学评价体系选择的标准与模式问题的讨论,构建了狭义的和广义的评价活动体系;从科学评价规范与科学评价管理监督机制的关系分析,构建了科学合理、健康完善的评价规范体系。从而构建了包括理论、环境、活动、规范体系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核心体系,为其他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2 总结归纳评价的要素体系,健全了评价的分类体系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包括了,评价主体、目的、对象、标准、内容、指标、方法、程序,以及评价数据与结果等要素,在之前的研究中缺乏全面的系统研究和归纳总结,本书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这一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归纳总结评价的要素体系,它还是健全和完善评价的分类体系的基础。在评价过程当中对于评价要素的不同偏好偏重、关注程度、要素组合等都对应着不同的评价样式。因此,本书在总结归纳评价的要素体系的基础之上,根据评价要素的属性、特征,以及在评价过程中的表现形态,按照评价方法的量化特征及评价过程的主客观程度,按评价过程的保密性,根据评价主体之间关系,根据评价目的性,按照评价标准要求,按评价对象,按照评价所发生的时间阶段,按照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样式进行了分类研究,从而健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分类体系。

2.3 构建运作体系,为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实务指导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的运作需要建立组织系统、制度规范系统、工具系统来推动。因此本书通过整合执行、参与评价活动的机构和个人等实体要素,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组织系统;通过整合评价活动执行中的法律、法规、行业指导性规范、政策管理性文件等软件环境因素,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制度规范系统;通过整合评价活动执行中供评审专家、机构等使用的查新系统、文献计量分析系统、期刊分级系统、专家遴选数据库系统、数据记录系统、信用管理与反馈系统、评价软件系统、远程网络通讯评审系统等辅工具的硬件环境因素,建立了评价工具系统。

从而构建了以评价活动的有效执行为中心,围绕评价主体及其活动,尤其是评价方的活动而运行的运作体系,其研究结果为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实务指导。

2.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性程序与方法,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提供参考性指标体系

本书至始至终十分强调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要着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益的评价,体现质量和效益是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在这一思想基础之上明确了构建参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和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性程序与方法。并且单辟章节分别详细深入研究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机构、研究项目的评价体系。从而,设计了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着重体现研究质量和效益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参考性指标体系,对于实际评价工作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2.5 反思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

本书对我国现行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的量化考核简单化;同行评审形式化;核心期刊与SCI被误用;学术功利化与浮躁化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术成果效益的不确定性、数据来源与评价成本约束、指标打分法的缺陷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学术研究规范的缺乏、重人情关系的社会文化背景、学术行政化因素的干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日常考核与学术“评价”的混淆、把资源投入当成绩效指标、宏观与微观学术评价挂钩不当、对评价主体和评价目的认识不清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术评价;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推广“代表作”评价制度;放宽评价周期,提倡延迟评议;注重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对学术评价与行政考核作正确区分;减少学术评价中的行政审批层次;正确认识评价主体和评价目的;合理选用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发展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元评价机制与规范;构建专门的学术期刊等级评价方法;推行学术出版认证,加强论著审稿规范等对现行评价体系的改进有启发性的思路。

3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实践的创新与价值

3.1 重实证研究,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实践提供范例

本书不仅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理论与评价体系建构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同时也十分重视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理论与评价体系应用于实践的实证性研究。

通过h指数用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实践探索,详细揭示了h指数应用中的各种问题;通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计量分析与评价实践的介绍,指出了我国期刊工作者和相关管理部门应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中国期刊从数量型发展引导到质量型发展的健康轨道上,以及使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产生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提供了决策参考;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机构评价的实证研究,并详细介绍了大学评价智能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等。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评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等实证研究的思路与基本原则、具体做法、评价结果及分析、改进与优化等方面的详细介绍,为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机构评价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3.2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系统集成平台,使本书的研究落到了实处

本书基于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构建了一个综合性、大容量、稳定安全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数据库,即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它主要是基于数据挖掘的大学评价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系统的集成。它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所有信息通过专题仓库管理起来,大大提高了检索的效率,以满足关心本领域发展的人们的需要,并为分析与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它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机构、项目等各方面信息进行组织、分析评价,以满足项目管理人员和领导管理决策的需要。它为项目申请人员提供浏览本学科领域已申请或批准的项目情况,进行项目,并提供从项目申请、立项、结题到鉴定全过程的自助管理服务。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项目管理与申报、专题信息检索与查询、研究成果评价与发展提供了一个简单易用、安全稳定的平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通过动态追加项目的全程信息,有利于形成一个发展的庞大体系,建立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体系。它通过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进行重组和整合,有利于对高校、科研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从而发现不足,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使本书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理论与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落到了实处。

4 结语

本书构建了一个包括评价理论、评价体系和评价实践在内的、完整的人文社科评价理论体系,从评价理论、方法、实践三个方面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系统研究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相关研究成果用于评价实践的著作,可供管理类专业,如信息管理、情报学、科技管理、科技评估、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评价与管理等许多专业的高校师生以及各级管理和决策人员、科技工作者、社科工作者及广大科研人员阅读使用。可以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对今后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实践的科学、公正、规范化发展发挥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等.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邱均平,文庭孝. 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科学研究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那么,如何快速解答社科文阅读题呢?下面,本文以2013年高考安徽真题为例(选文请登录《高中生》·高考网查看),总结答题技巧。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结合语境去把握。考生应该先根据画线句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再把选项与文本有关语句逐项比对,防止出现无中生有、混淆已然和未然、范围失当、张冠李戴等毛病。

A项范围失当,“不充分表达”应为“不表达”;C项范围失当,“科学家”前应加上“追求真理的”这一定语;D项无中生有,原文是“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并非选项的“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

参考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是“真的或者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得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④⑤⑥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过程;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思路是文章材料和段落的组织安排方式,分析文章思路,要分析清楚文章观点与材料、材料与材料、段落层次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文章内容,要分析出文章的部分和整体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对文章的部分与整体做到全面把握。

回答该题,考生应该先整体阅读文本,概括各层层意,把握文本思路;再把选项与所概括的内容逐项比对,判定对错。A项乱加因果,“推导出”不对,“另外一个特征”不是由“这一特征”推导出来的;C项“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错,原文最后一段是在论述伦理公理的建立与验证;D项,“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理解错误,伦理公理和科学公理的构建和验证并无很大区别。

参考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的概念未必要与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对应。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应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它决不是任意的。

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能对文中有关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并综合、概括。

考生应该先通读文本,逐段概括段意,抓住中心句,把握作者观点,再把选项与原文内容对照,看有没有于文无据、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错误。文中说“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因此D项的“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错误。

参考答案 D

【技巧总结】

第一,通读全文,把握整体大意,前后勾连,思考问题。

第二,将问题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看是否曲解原文意思。锁定曲解项,再详细比对其是如何曲解的。命题者设误的方法一般有:混淆已然与未然、混淆或然与必然、混淆部分与整体、混淆肯定与否定、混淆关系、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范围失当、轻重失当、偷换概念、因果颠倒、主次颠倒……

第三,反推,验证答案。考生答完题后应该回头再进行一番推敲、比对,验证所选的答案是否正确。

科学研究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教育科研年”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重点,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根本,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区”为目标,坚持科研管理科学化、科研组织网络化、科研资料信息化、课题管理规范化、课题研究全员化、科研队伍层次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全面提升我区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行动目标:

以“教育科研年”为载体,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强化教育科研管理,完善课题研究过程,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使教育科学研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引导全局广大干部教师用研究的心态和研究的眼光对待教育工作,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营造“方方面面讲规律,时时处处讲科研”的良好风气,让研究意识深入每个教职工内心,让科学的方法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实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良好的科研氛围,以教育科研拉动教育内涵的全面提升。

三、行动策略:

围绕我区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关键点和区文教体局2013年“五大工程”等开展工作调研和专题研究,在不同层面实施“十九项行动”,切实提高各项工作的科研含量。

1、研究公布教育科研年专项课题立项指南。(教研室)

2、做好教育科研年专项课题申报、立项及研究工作。(各学校)

3、抓质量重安全,做好校舍抗震加固工程。(基建科)

4、建设网络环境,实施师资培训网络化。(进修学校)

5、预留资金,奖励先进,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人事科)

6、规范学校教代会建设,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工会)

7、加强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关工委)

8、加强“一队一品”建设,打造少先队品牌。(团委)

9、深化“两制”工作,形成德育特色。(教育科)

10、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保障。(办公室)

11、以教育艺术节为平台,扩大艺术教育成果,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文体科)

12、以高效作业研究为引领,推动校本教研主题化、课题化”。(教研室)

13、落实“五严十禁”,规范办学行为。(监察室)

14、调研分析边远小学校公用经费缺口问题。(财务室)

15、实施网络化管理,提高科学实验室管理效能。(装备站)

16、拓宽勤工俭学工作思路,为教育发展服务。(勤俭办)

17、完善督导评估机制,以督评促发展。(督导室)

18、开发全区电子备课平台,实现备研一体化,提高备课实效。(电教办、教研室)

19、以“平安校园”创建为抓手,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综治办)

局机关各部门和各学校要以研究的眼光,不断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困惑,切实提高各项工作的科研含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四、措施保障:

为保障“教育科研年”活动的顺利实施,局机关各部门和各校领导要紧紧围绕“教育科研年”活动这一工作重心,按照各自岗位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并坚持不懈地深入工作前沿,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教育科研年”活动的实施情况。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路,逐步建立提升教育科研实效的长效机制。

区文教体局设立“教育科研年”专项奖励,鼓励教职工在教育科研年中积极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努力形成争优创先良好局面。文教体局将根据集体、科室、个人在“十九项行动”中的表现及研究成果、评选表彰一批“教育科研年”优秀学校、优秀科室及先进个人。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

局机关各部门和各学校制定“教育科研年”活动实施方案,营造教育科研的氛围。

(二)宣传阶段

通过不同形式在全局广大干部群众中大力宣传“教育科研年”,使全区干部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年”活动中。各校要召开“教育科研年”动员大会,要求各校在校园内外醒目位置书写关于开展“教育科研年”活动的宣传标语。

(三)实施阶段

机关、学校落实“教育科研年”的活动实施方案;围绕“十九项行动”开展相应的研究研讨活动;强化过程和效果意识;实施信息汇总。

(四)总结阶段

对“教育科研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

六、几项要求:

1.各学校要结合“教育科研年”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意识,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科学部署教育科研年工作任务,严格做到任务明确,分工到位,责任落实。

科学研究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1引言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竞争的焦点已转向有效地占有和支配科技资源。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科技政策,将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服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资助或间接引导相关科技项目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也从早期是一种科学家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兴趣性活动,变成为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事业,并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也不再是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一种个人监督和促进行为,它已成为政府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和复杂度的大幅提高,科学活动的成本不断上涨。要想进行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保持全面的竞争优势,即使对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也不能承受。有鉴于此,有必要加强对科学研究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对于国家投资开展的科技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施高质量的评估,达到确保有限科技资源用于完成最符合国家利益的科研活动的目的。

2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实践总结

2.1重视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前提

制度化是当前国际科技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科技评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活动,制度建设是科技评估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法律,有的以部门法规,有的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来进行制度建设。但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和努力,都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和相应的保障制度,使科技评估活动成为一项制度化、经常化的行为,成为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为科技大国,美国是使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最早的国家。上世纪初,美国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它所进行的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可以认为是科技评估制度的雏形。然而,科技评估工作在美国的大范围开展是在二战以后。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根据GPRA的规定,科技评估的概念与制度、美国国会一级的有关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功能、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确定。此外,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1995)明确了科技评估的地位,《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和《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指南》(1997)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日本科技评估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1985年法国政府做出规定,在没有经过评估之前,任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不能启动。法国议会评价局、国家研究评估委员会,前者通过法律创建,后者由部长会议通过政令任命,评估委员会的任期,评估对象的确定,评估报告的公布,都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规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规定,凡开展科技计划评估活动,均需依据有关法律设立机构,遵照法定程序进行工作,出具评估结论和向有关单位反馈结果。

2.2提高科技管理质量和公众的监督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