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范文第1篇

花旗CEO潘伟迪在员工邮件中称,扣除减记因素,花旗1-2月份实现盈利190亿美元。此后美国三大股指大幅上涨近6-7%。

美国6大金融机构动荡、稳定因素清晰可分

我们对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花旗、摩根大通、美国银行6大机构20个季度各项财务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梳理,分门别类地研判08四季度非同寻常之处。我们发现,6大机构的稳定和波动因素可明确区分。花旗损益状况改善的消息符合我们的预期。

如果说08年第四季度至今是金融动荡引发实体经济的剧烈调整,那么09年二季度以后将是金融体系在国家的支持下稳定下来,并且持续吸收实体经济恶化压力返流的过程,这正是金融与实体先后行关系的下半场。

由于美联储总资产与6机构总负债存在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在6大机构08年四季度负债大幅减少时,美联储总资产增加了48%,但09年初至2月4日联储总资产已经减少17%,这个现象与Libor、Ted指标降至历史低位,美国存款保险额度由10万升至25万美元一起预示着,6机构的负债可能已经企稳,波动传导受到遏制。为此,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发生像08年四季度那样的第二波危机的可能性已降低。

驱动因素弱化 第二波危机可能性降低

6大机构的波动和稳定因素可清晰区分,其稳定因素在08年四季度中依然表现坚挺,负债大幅减少是危机的主要原因。基于我们的观察,负债大幅减少的驱动因素在逐渐弱化,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发生像08年四季度那样的第二波危机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其资产负债规模将逐步趋稳,自营亏损会快速变窄或者扭转,拨备则随着实体经济问题的返流而继续增加,但总体损益将较08年四季度有较大的改善。

风险判断

我们的判断基于所考察金融机构的财报,一个很大的风险在于,07年四季度以来美国金融机构损益情况的真实性。一个现象是,这些机构在公布季度财报的时候,一旦是亏损,往往在同一时刻一个获得注资的公告,而且注资金额与亏损金额基本相符,形成6家金融机构的总股东权益一直非常稳定,多数季度的变化在3个百分点之内,以上现象屡试不爽。这究竟是通过管理层的努力,“窟窿多大,就争取了多大的补丁”,还是管理层在欺瞒,“有多大补丁,就说窟窿多大”呢。在08年四季度,6大机构资产抛售规模是9330亿美元,相应亏损是426亿美元,比例是4.5%,这是否可信呢?如果是后面一种可能,则难以得出第二波不会到来的结论,政府和市场将面对的可能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一些机构也将因欺瞒的暴露而遭致公众反对拯救。

稀释风险令金融体系稳定与金融股价格稳定的问题出现了分化。相对于08年9、10月份,国有化带来稀释风险是目前金融机构拯救的新问题,国际市场对此已经非常重视。一种观点已经在酝酿,认为这类似于在股价底部将老股强行斩仓,而国外又很重视分红,大幅稀释使得未来银行即使恢复元气,老股也看不到希望。于是金融体系稳定与金融股价格的稳定问题出现了分化,而以前二者更多的是一致。

欧洲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近期明显加大。本文的分析仅及于美国大型金融机构,我们的初步判断适用的范围也仅及于此,目前,发生在巴克莱、苏格兰皇家银行、瑞银、汇丰方面的负面消息也较为频繁,由其引发的市场动荡也不容忽视。

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预警系统 预警指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1992一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爆发;1994一1995年,墨西哥Tequila危机爆发;1997一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金融危机不仅对本国的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以及国际收支造成严重破坏。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危机还会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带来持续性的破坏与影响。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及时预测和化解金融风险,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危机预警概述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国外多数学者都将金融危机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三种主要类型。

1.货币危机

Esquivel和Larrain(1998)把货币危机定义为实际汇率连续3个月累计贬值大于等于15%。Goldstein、Kaminsky和 Reinhart (2000)把货币危机定义为:“对货币的攻击导致了储备大量流失,或货币急剧贬值(若投机攻击最终成功),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亚洲开发银行.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及其在东亚地区的运用[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6-27.]。”

2.银行危机

Denirgiic- Kunt和Detragiache(1998)认为“只要符合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就可定义为银行危机:(1)银行体系中不良贷款与所有贷款的比率超过了10%;(2)银行的救助成本至少是GDP的2%;(3)银行救助涉及银行机构的大规模国有化,或者大量的银行存款挤兑,或者其他诸如存款冻结、延长银行假期,以及政府对所有的存款进行担保的紧急措施[亚洲开发银行.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及其在东亚地区的运用[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6—27.]。”

3.债务危机

债务危机是指国家无法偿还其主权债务或私人债务。

(二)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含义

金融危机预警, 是指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测,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和建议。而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是通过某种统计学方法预测某国或某经济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的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及股市崩盘可能性大小的宏观金融监测系统[唐旭,张伟.论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J].经济学动态,2002(6):73-73.]。

(三)国内外关于金融危机预警的研究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包括FR概率模型、STV横截面回归模型以及KLR模型。

1.FR概率模型

1997年,Frankel和Rose以100个发展中国家在1971—1992年这段时间发生的货币危机为样本,以各个国家的年度数据为样本资料,建立了可以估计货币危机发生可能性的概率模型。Frankel和Rose认为,货币危机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他们所选择的变量包括:GDP的增长率、国外的利率、国内信贷增长率、政府预算赤字占GDP的比率和经济开放程度。

2.STV 横截面回归模型

Sachs、Tornel和Velasco在1996年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预警模型。他们认为实际汇率贬值、国内私人贷款增长率、国际储备/M2 是判断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与否的重要指标。

3.KLR模型

KLR模型是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t于1997年创立并经过Kaminsky(1999)的完善。KLR信号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研究经济周期转折的信号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首先通过研究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来确定哪些经济变量可以用于货币危机的预测,然后运用历史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与货币危机有显著联系的变量,以此作为货币危机发生的先行指标。然后为每一个选定的先行指标根据其历史数据确定一个安全阈值。当某个指标的阈值在某个时点或某段时间被突破,就意味着该指标发出了一个危机信号。危机信号发出越多,表示某一个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阈值是使噪音—信号比率(即错误信号与正确信号之比值)最小的临界值。

国内关于金融危机预警的研究则主要基于FR概率模型、STV横截面分析模型和KLR信号分析法而展开。陈松林(1997)从金融风险的形成与传导机理出发,建立了包括非系统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金融风险监测指标和度量模型;刘志强(1999)设计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反映国内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经营稳健性、信贷增长和利率等的指标;二是反映外债投向、偿还能力和汇率等方面的指标[ 刘志强.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世界经济,1999(4):18-19.];唐旭、张伟(2002)在分析比较三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并且讨论了预警模型的局限性,指出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来弥补预警模型的不足。

构建切实可行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一)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选取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KLR信号分析法,设计出以下九个判断金融危机发生可能性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

1.国内信贷增量/GDP

若国内信贷量增量与GDP的比率过高,信贷增长量超过经济发展对投资资金的需求,将会引起游资过多并产生通货膨胀预期。而且过度投资会产生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破灭,银行就会产生巨额的呆坏账,导致银行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2.M2/GDP

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如果超过实际的货币需求,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且货币供应量的过度扩张会使得外资撤离,政府会抛出外汇,导致国际储备急剧下降,最终引发货币危机。

3.实际汇率

实际汇率是将名义汇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本币实际汇率升值,促进进口,抑制出口,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造成经常账户赤字,国际收支平衡被破坏,进而引发国际收支危机。

4.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重

经常项目差额是反映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指标, 若一国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额占GDP比重过大,则说明该国出口不畅,进口过速增长,国内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对国外资本流入依赖性较强,容易导致货币危机。

5.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

外汇储备,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外汇储备对于调节国际收支,保证 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有重要作用。通常用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长短衡量一国的国际收支运行状态。

6.短期外债/外汇储备

若一个国家外债结构不合理,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率过大,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就会造成该国家的货币贬值,最终引发货币危机。

7.外债/国外资产

一国的偿债能力不仅与外汇储备有关,而且与整个国家的实力有关。若一个国家外债总额与国外资产的比例过高,说明该国的偿债能力不足,容易诱发债务危机。

8.资本金充足率

银行资本金与总资产之比即为资本金充足率,它能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资本金充足率严重不足将增大外部冲击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9.不良债权占总资产比重

不良债权占总资产比重是指国内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呆账坏账与其总资产之比。银行等金融机构高的不良资产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严重时会导致银行破产,引发银行危机。

(二)指标临界值的确定

临界值是指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达到预兆金融危机发生的这一水平。临界值的确定即要考虑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也要考虑本国经济的特殊情况。以上所选取的九个指标的临界值如表1所示。

表1  预警指标及其临界值序号

指标名称

临界值

1

国内信贷增量/GDP

10%

2

M2/GDP

15%

3

实际汇率

-

4

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重

在0-5%之间

5

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月)

3-4个月

6

短期外债/外汇储备

45%

7

外债/国外资产

10%

8

资本金充足率

8%

9

不良债权占总资产比重

10%

数据来源:张元萍 孙刚《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理论透析与实证分析》

亚洲开发银行《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及其在东亚地区的运用》 

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在我国的实证分析

根据搜集的我国在2003-2009年的各项数据来预警我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2003-2009年各类指标数据指标名称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评价

国内信贷增量/GDP(%)

23.83

12.25

16.13

18.07

19.79

13.21

34.74

不正常

M2/GDP(%)

16.92

13.16

18.20

13.26

12.17

19.31

23.04

正常

实际汇率

8.26

8.24

8.17

7.96

7.56

6.89

6.83

-

实际汇率升值幅度(%)

-0.1

0.24

0.85

2.57

5.03

8.86

0.80

正常

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重(%)

2.80

3.55

7.19

9.40

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启示

资本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经济危机抗争的历史,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其根源与必然性的探究,西方资本主义此时重读《资本论》也定会倍感亲切。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在《资本论》这样一部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货币产生之前,一次商品交换行为既是买进又是卖出,买卖行为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步进行,鲜少出现生产过剩,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但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买卖成为了两个阶段,商品所有者要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换成货币,再用货币买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商品买卖脱节、生产过剩的情况,这其中也就酝酿着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首先,一方面,每一个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想方设法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这使得企业生产存在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家长期的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越加贫困。因此,市场的发展必定落后于生产的发展。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有其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因此,生产过剩的危机就在所难免了。最后,与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相对应的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意味着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了阻碍者,这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的“被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的生产过剩。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其对资本的无限追求导致了资本积累以及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继而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升级,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出现了,主要表现为: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灵;失业率和利率上升。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一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危机阶段是起点;进入萧条阶段后生产逐渐恢复,逐渐转入复苏阶段;在复苏阶段,没有破产的资本家加紧改进技术,投入生产,加紧对工人的剥削,生产不断扩大,逐步进入高涨阶段。而在繁荣的背后,新的危机也在酝酿之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像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子,只要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存在,这种“周期性现象”就不可避免。

二、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美国金融危机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如今,2008年金融危机余波未了,欧债危机又接踵而至,成为了2012年达沃斯经济论坛的重点议题,但是仍然未能找到解决危机的有效方法,这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一)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与实质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放任金融创新而又缺乏有效的监管。此次金融危机与传统的经济危机有很大不同,表现为消费过度而并非消费不足,而导致危机的原因是金融监管缺失和金融创新过度等金融市场的自身因素,而事实上,此次危机同时存在着物质产品与虚拟产品过剩的问题,金融产品过剩刺激着虚假的消费需求,产生了许多经济泡沫,一旦这些经济泡沫破裂,危机便无可避免。美国金融危机是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次级贷款这种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刺激了消费需求,导致了“需求过度”,出现了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过度的需求导致了违约率的不断攀升,最终导致了经济泡沫的破裂。所以,此次金融危机仍然是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特点

此次源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是一场以银行信用危机为起点,进而扩展到实体经济的有别于以往的新型经济危机。这场新型的经济危机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传统的经济危机由实体经济领域蔓延到金融领域,此次危机是从金融领域进一步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其二,信用对危机的影响已经大大地增强了。其三,以往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的边缘或非核心地带,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影响相对较小,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心脏地带——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影响颇大,甚至还导致了当今的世界性难题——欧债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危机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危机。

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引发了西方社会的“《资本论》热”,他们试图从中找到解决之道。巨额救市方案与《多德一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都只是治标之策。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但是现阶段社会主义仍然有发生经济危机的风险,在我国,市场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也继续存在,贫富悬殊也较大,加之我国经济具有的开放性以及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经济危机也具有的全球性,使得我国也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为指导,提高警惕,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努力防范经济危机风险。

(一)正确认识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以及信用的缺失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这在虚拟经济极为发达的今天尤其引人深思:虚拟经济必须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虚拟经济的发展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讲还处于“幼年期”,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较小,也反映出我国金融业发展还不成熟,开放性不够。美国金融危机给了我们警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虚拟资本的投机性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推动农业、工业、建筑业等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要监督虚拟经济的发展,严格控制虚拟经济泡沫和恶性投机行为,引导虚拟经济走上优质轨道,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实理二者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金融监管

次贷危机暴露出了美国金融监管缺位、金融创新过度以及信息不透明等一系列问题,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是对金融自由化的更正。事实证明,金融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和金融市场自身具有的内在缺陷表明金融行业’需要政府进行监管。我们必须要防范和控制好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在金融创新中应当坚持适度原则,过犹不及,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金融市场将资金带来时,也带来了风险。我国的金融业开放程度不足,这使得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这同时也说明我国金融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也较低,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势必会融入全球金融圈中,这时,加强金融监管就显得十分迫切。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的金融监管经验,加强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控制金融创新,通过立法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三)政府管制与市场调节的有效结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非常具有活力的,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缺陷,如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就孕育着经济危机。所以,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有形之手”也不可或缺,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形之手”既不能缺位,也不能错位,应当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有进有退,实现政府职能的收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弥补市场调节所固有的缺陷。

(四)刺激内需

经济危机表现为消费不足,因此,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成为了应对和防范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在美国,消费者的支出部分大约占总体经济活动的三分之二,因此,消费需求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最值得关注的因素。”当前扩大内需主要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农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当致力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有财产性收入,在小城镇兴办小型微型企业,拉动农村和小城镇经济以拉动内需;合理规划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比例,以需求带动投资,以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五)控制房地产业过度开发

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房地产市场开始蔓延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住房升级换代的需求刺激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非理性繁荣,我国的房价上涨已经超过了收入水平的上涨,房地产市场对我国GDP的贡献非常大。这也是地方政府不舍得割爱的原因之一,相比教育等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房地产业更有吸引力。“次贷危机表明,向本来无住房购买力的人群推销次级抵押贷款并不能真正增加房地产的有效需求。同理,我国人口城市化、消费升级换代等所谓的‘刚性’需求也并不等于有效需求。”所以,稳定房价,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是规避风险,防止美国金融危机在中国重演的重要手段。

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范文第4篇

“热钱”冲击亚洲经济体

以东道主身份主持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研讨会的日本央行行长福井俊彦表示,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推进,亚洲各开放经济体面临的巨额资本流入将持续给地区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冲击。

“事实就是如此,对任何货币当局而言,要同时保持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以及货币政策自主性都是最艰巨的任务。”福井俊彦对出席会议的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央行行长以及被邀出席会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说。

泰国央行行长塔利莎指出,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入,使得亚洲各国的汇率严重脱离经济基本面,并且给进出口部门带来了负面冲击。受“热钱”炒作等因素影响,泰铢对美元汇价2006年年底一度刷新19年高点,为抑制本币过快升值,泰国政府2006年年底推出了严厉的外汇管制举措,但随后因为市场反应强烈而取消了部分限制。

菲律宾央行行长泰谭柯则表示,国际资本大量涌入不仅推动本币大幅升值,还威胁到菲律宾的通胀前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表示,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资金流入所带来的风险日趋上升。拉托还表示,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有助于亚洲经济体更好地应付由资本涌入所引发的潜在风险。

危机重演“条件”不具备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由于大量国际资本在短时间迅速撤离导致泰铢等亚洲货币崩盘,进而引发全面金融危机,不过,参加会议的央行行长们认为,就目前而言,危机重现的可能性很小。

“10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形已经完全不同,”福井俊彦表示,“外汇和金融市场已较上次危机前稳定得多,而各国货币更多面临的是升值,而非贬值压力。”

印度尼西亚央行行长布尔哈努力・阿布杜拉表示,亚洲各国已累积了大笔外汇储备,这“提供了一道防火墙”,可以帮助各国免受资金流入的冲击。

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电费回收;风险

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下,金融危机不仅对金融系统带来了冲击,而且对实体经济乃至居民的生活都带来了直接或间接影响。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电费回收暴露的风险,对于探讨电费回收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冲击,提高电费回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电费回收的冲击

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电费回收的冲击可以分为对生活用电和对生产用电电费回收的冲击。

1、对生活用电电费回收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生活用电电费收缴的冲击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居民失业、降薪等问题出现,这种收入水平的下降使得居民能用于包括电费支出整体支出能力下降了,给电费回收带来挑战。其次,金融危机改变了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甚至当前都还难言已经彻底的摆脱了危机的影响,从而使得居民预期短期内收入不会迅速增加,迫使他们压缩开支,并尽可能的采取延期支付等方式来减少当前支出,这也加大了电费回收的难度。

2、对生产用电电费回收的影响

生产用电电费具有用电金额较大等特征,且更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先,金融危机影响企业销售收入,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最终影响支付能力。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商品销售难度更大,销售货款回收的难度较大,使得当期的现金流量减小,能够用于支出的盈利减少,使得电费回收难度加大。此外,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用电单位一些应收未收款、预付账款都有可能面临难以按时回收的风险,这进一步消弱了企业的支付能力。其次,金融危机可能使部分企业陷入破产等危险境地,一旦发生破产、企业负责人外逃等事件,则包括电力部门或企业在内的债权人难以足额的回收电费。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电费回收的风险分析

    总体来看,电费回收面临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制度风险、外部环境风险等多种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电力消费者包括企业和个人支付电费的能力和意愿下降而带来的风险。一方面,电力消费者支付能力下降可能使得其难以按照既定的契约及时、足额的支付电费,另一方面,电力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可能会随着收入等的降低而下降,这将形成一种潜在的威胁,并带来风险。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于电力生产或者供应单位自身的操作失误或者能力的限制,难以准确的分析预测电力收缴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一方面,电费收缴单位由于没有建立企业或者个人的信用数据库,或者这种数据库不完善,从而难以分析和预测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给电力用户支付带来的不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基层抄表员、电力收缴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及时有效的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从而无法判断出企业是否具有支付电费能力,或者是否会违约,并进而给电费收缴带来风险。

3、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是指由于供电单位与用电单位所签订的契约无法保证电费回收所带来的风险。在"先用电后付费"的制度框架下,用电单位无需提供担保、抵押、质押就可以取得电力的使用权,这就使得一旦发生违约事件,电力供应单位无法先于其他债权人获取资金收入,从而可能遭受损失。此外,受我国长期以来习惯习俗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用电单位和个人遵守契约的氛围还不浓厚,他们在遭遇危机时首先考虑的是避免个人损失,而不是履行契约,这也是一种制度性的风险。

4、外部环境风险

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是指我国供电企业在供电及电费回收过程中独立性不强,可能受到外部环境的干预并进而带来风险。如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在面对金融危机等重大问题时,努力帮助欠费企业发展生产,并要求供电企业继续供电,或者延期支付电费,这可能使得供电单位面临电费难以收回的风险。

三、强化电费回收的对策建议

如何排除干预提高电费回收能力是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具体而言,可以从积极预警提高风险意识,积极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积极善后提高回收能力等方面着手。

1、积极预警提高风险意识

首先,供电单位要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在面对金融危机等重大问题时,要及时的跟踪用电大户、欠费大户等单位和个人的资金流动情况,分析其未来的支付能力,对确定难以支付电费,或者支付肯定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要派专人进行跟踪,加大电费催缴征收力度。其次,供电单位要建立信用备案制度,对企业、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并建立黑名单等制度,从而在面对风险时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存在较大违约风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跟踪。再次,要提高电费收缴人员的风险意识。要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电费征缴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提高电费回收能力。

2、积极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首先,供电单位要建立于用电单位和个人沟通联系渠道,提升服务能力。对于用电企业,可以指派专人帮助企业解决用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难题,如帮助解决用电高峰期如何保障电力供给问题;对于居民用户,则可以指派专人帮助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帮助居民解决电力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换表、换线等问题,通过这种完善的服务来提升客户满意度。其次,在遭遇金融危机等重大问题时,供电单位要主动服务,了解企业和个人的实际困难,在沟通中推动问题的解决。通过这种服务,建立供用电双方关系,有助于推动电费征缴工作的开展。

3、积极善后提高回收能力

首先,供电单位要客观的分析欠费单位和个人未来的支付能力,分析欠费未来回收的可能性,并努力通过谈判等方式就欠费缴纳等问题进行协商,从而提高电费回收水平。其次,要积极的运用法律等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于一些恶意欠费,或者破产清算的企业,供电单位要积极的引入诉讼等方式来解决电费清偿问题,从而提高电费回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