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科学发展

海洋科学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科学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洋科学发展

海洋科学发展范文第1篇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

一是着力做好“好字优先、稳中求快”文章。一方面要继续加快发展,坚持“好”字当头,把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民生改善放到比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位置。要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则要稳中求进,稳中求快,快中求好。要善于利用宏观调控形成的“倒逼”机制,趋利避害;要在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增强发展后劲。

二是着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要注重三个结合:第一,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第二,把工业化与生态化紧密结合起来;第三,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贯彻一项方针,就是要把握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深入研究扩大消费能力的政策措施,提高居民尤其是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健全渔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提高渔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构筑一个体系,就是要着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在立足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一要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突出发展船舶修造业;二要努力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推进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三要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水平,重点是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海岛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和生产业。

三是着力创新氛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创建创新型县域,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新建若干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坚持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相结合,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重点做好海水综合利用文章和省级科技型企业培养工作。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专利技术申请,加强专利技术应用,提高专利技术本土产出效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人才。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创新模式,努力培养一支善经营、懂管理的企业管理者队伍;建立一个有利于安心工作、潜心培训、乐于创业的劳动力市场;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拓展人才中介、人才租赁等服务,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我县急需的中高级人才。积极开展各类劳动竞赛,努力形成尊重创新、支持创新、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百姓进一步分享发展成果。要切实加强就业培训。继续加大渔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实施千万渔农民素质工程,通过与企业联办、为企业代办等形式,多层次举办订单式培训,构建起上下联动的城乡统筹就业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就业率。引导群众更新观念,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自我创业。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大“五费合征”工作力度,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调节能力,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着手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适时推行渔农村劳动力养老保障制度;修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加大渔农村贫困群体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实施渔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大力推进政策性渔农村住房、政策性农业等保险工作,认真发展城镇廉租住房,启动经济适用房建设。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扎实推进“两创一促”,着力发展海洋经济

首先要积极稳妥地发展临港工业,打造船舶修造基地。一是要做大船舶修造业。在适度、适宜、适可原则上,全力推进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船舶项目建设进度,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转产投资船舶行业,实现量的扩张。二是要做强船舶修造业。积极鼓励和引导船舶生产企业采用现代造船模式,引进和培育船舶修造技术、管理队伍,尽快扭转全县船舶行业对外开放和快速发展出现的人才真空状况,向打大船,打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船舶方向发展;引导和鼓励县内船舶企业组建船舶生产联合体,实行兼并、合作,朝资源集约化、生产协作化、经营集团化方向发展,做强行业规模,实现质的提升,着力建设全省著名的船舶修造基地。三是要拉长船舶修造产业链。作为船舶修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加快船配项目的引进建设,更要提升船配的档次,努力提高船配本地化率。

二是要积极稳妥地引进港口物流业,打造海上物流基地。当前,要着眼于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主动对接洋山深水港,高起点规划好岱山港口的开发和利用;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良港优用”原则,着眼长远,加紧做好港口开发前期准备,加快引进和建设港口物流项目,实行多元化的投入、开发和建设,努力形成以大港口引大项目、以大项目建大港口的联动开发模式,推进我县“以港兴岛”步伐。

海洋科学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人才培养钦州学院

21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这已成为各国发展的根本性战略[1]。海洋科学专业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于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和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的应用研究[2]。目前,地方高校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海洋经济建设,就必须准确定位,确定目标,构建平台,打好基础,合理设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改革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海洋人才培养质量。基于这几个方面, 本文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初步探讨。

一、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海洋科学本科教育应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加强基础、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在获得较强专业基础的同时,也尽可能全面发展[3]。各地方高校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广东海洋大学提出以“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 基础理论扎实, 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较强, 热爱海洋事业, 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4]。浙江海洋学院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海洋科技文化背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5]。钦州学院海洋学院作为广西唯一的海洋学院承担起了为广西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6]。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着力培养具备掌握坚实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海洋调查研究基本能力,能够在海洋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涉海类企业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海洋科学复合型人才。

二、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海洋科学类人才的重要前提。钦州学院在借鉴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自身的办学条件,将海洋科学专业定位为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制药两个方向,前者偏重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调查,基于北部湾海洋污染灾害防治方面;后者偏重于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北部湾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方面。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我国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面向21世纪海洋科学教学改革与研究》指导性文件,考虑我校的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地方经济发展对海洋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我校对海洋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讨,优化设计适应21世纪海洋科技发展要求的知识结构和以海洋科学专业基础必修课为根基、海洋科学专业方向模块课为主干、基础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为枝叶的树状课程体系。从而避免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观盲目性,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更加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育,同时调整了部分专业课和实验课,加强了实践环节,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海洋美学》专业任选课程,以发展和丰富学生的海洋审美意识,海洋化学方向增加《海洋生物学》专业课程,使该方向的学生也要具备海洋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考虑到专业课的课程实验,学时数少,不同课程间重复实验多的情况,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教学计划中将几门专业课的实验独立出来,与理论教学分开,形成一门综合的专业实验课程,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三、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地方高校要培养和发展海洋科学人才就必须立足地方服务,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这个中心,重视引进社会资源,做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目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培养,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一是要坚持走出校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例如我校充分发挥北部湾海洋保护开发利用省重点建设实验室的优势科研群体作用与广西海洋局和钦州、北海、防城港地方海洋局等单位在北部湾海洋重大污染监测预警及防灾应急技术、北部湾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北部湾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和有效对接。教育部周济部长曾提出:“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动高等学校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7]。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推动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优秀本科生的分类培养。我校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将优秀本科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培养。对于有志向继续深造的学生,要帮其夯实科学理论基础,加强学术思想和素质训练,走学术型道路;对于动手能力强,且本科毕业后计划工作的学生,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其配备有实践经验的导师,促进其走应用型的发展道路。学校强化优秀本科生导师制,每人每年精心指导一到两名优秀本科生,定期进行交流和讨论,做到精英培养,重点培养,已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优秀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在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部门,学生就业率得到很大提升。

四、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实现创新型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培养高素质、有作为的海洋科技人才积极服务于地方和国家的海洋事业,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我校从自身特点出发,审时度势,构建海洋人才培养的柔性机制和激励机制。学校通过制定相关文件,将“创新训练”规定为必修环节,以及开设第二专业教育等方式,逐步建立有利于一专多能海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使海洋类专业教育拓展为综合素质教育;逐步实行弹性学制,不断完善学年学分制[8]。为避免传统评价体系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端,学校通过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让学生写实验专题、撰写学术文章或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评学,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以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五、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教学组织形式

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地方高校实现海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校针对海洋科学本科专业性质和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课堂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和双语教学等形式, 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灵活化, 以促进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教学效果反映良好。海洋科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同于一般的理科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海洋学科的发展。学校每年自筹经费设立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不仅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素质逐步提升、科研方法逐步掌握,树立了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逐渐积累从事各类创新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通过对学生海上现场调查实践证明:不仅提高了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现场调查的实践技能。总之,多样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获得了较强的实践能力,为地方海洋科学综合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输送提供了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艳, 潘鲁青.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 高等理科教育, 2002, (5): 7-10.

[2]李洪武, 刘志媛, 刘均玲. 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思路[J]. 内江科技, 2011, 32(2): 1-2.

[3]冯士笮, 李凤岐, 顾玉翘. 海洋科学发展对教育改革的需要[J]. 中国地质教育, 2001, (2): 6-11.

[4]刘卫国. 使命、特色与高校党的建设——兼论高校党建与学科建设[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 27(5): 1- 5.

[5]周达军. 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若干思考——浙江海洋学院特色办学的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45-47.

[6]银建军, 李尚平, 韦善豪. 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发展研究[J]. 钦州学院学报, 2010, 25(6): 1-8.

[7]周济.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5-16): 4-7.

海洋科学发展范文第3篇

在优化海域使用管理方面:要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科学规划海域使用,实施海域权属管理,规范海域有偿使用管理,规范围填海活动,强化渔业用海管理,加强海岛管理,推进海域勘界和海岸修测工作。

在强化海洋环境资源保护方面:要编制海洋环境及重点海域区域性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简化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开展重要港湾污染物治理,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

在健全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方面:要制定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建设渔业安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赤潮灾害预警服务。

在提高科技兴海能力方面:要加强重点海域和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加快“863"、“908'’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升级海域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闽台海洋合作与交流,实施渔业科技项目。

在推进海洋渔业结构调整方面:要不断拓展远洋渔业,强化海洋捕捞管理,科学发展水产养殖业,以品牌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加工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构建批发市场为依托的水产品流通网络。

在提升依法管海水平方面:要完善海洋法规和配套制度,理顺海洋执法体制,提升海洋执法水平,加大海洋执法力度。

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直接从海洋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2)直接从海洋获取的产品的一次加工生产和服务;(3)直接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的产品的生产和服;(4)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5)与海洋密切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和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的规定,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无论其所在地是否为沿海地区,均可视为海洋产业活动。

海洋科学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海市;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51-03

临海市地处浙中沿海,是浙江省海洋资源大市,拥有丰富的“港、涂、渔、景、能”等海洋资源。全市海岸线长227公里,海域有大小岛屿86个,开发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作为台州港的中心港区,临海市将成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龙头、温台沿海产业带重要节点。”(梅跃森,2011)[1]海洋经济已逐步成为临海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浙江省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临海市把海洋经济提升到浙江省发展战略之后,我国许多学者从战略角度对浙江省临海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规划和管理海洋经济的现代科学方法,以及实行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的逐渐拓展,如何通过海陆资源开发来更好地发展临海市的海洋经济、如何通过发展“海陆并进”来提升临海市的区域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等问题将是临海市区域海陆统筹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临海市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

临海拥有陆地面积41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 820平方公里。陆海兼备、滨江临海是临海市典型的地缘优势,也是临海市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随着临海市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浙江省发展战略的实施,临海市海洋经济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

(一)陆海一体化经济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借助临海市蓝色经济发展上升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机遇,临海市确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开始打造以“港口引领,陆海联动”的“L”型海洋产业带[2]。一批适宜沿海发展的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形成了一批具备陆海联动发展特质的海洋产业集群,推动港口海运业与临港工业双轮驱动,实现港口、港城和临港产业联动发展的有机结合[3]。

(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三)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培育滞后

2000年以前,临海市海洋产业主要是从事养殖、捕捞等传统海洋经济生产,2004年后临海市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新生产业发展将是带动整个海洋产业新一轮发展的突破点。然而,目前尚未充分利用“渔、涂、港、岛”等丰富的海洋资源,新兴产业培育滞后,海洋产业链偏短。

(四)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研发平台缺乏,产业化水平低

这是临海市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大制约。海洋产业的研发需要先进科技的支撑,目前临海市尚缺乏联结多领域多学科的研发平台,且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产业化水平低。

二、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模型设定

借助灰色关联理论思想,构建基于数列曲线的平均相对变化态势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形状越接近意味着序列间关联度越大,形状差别越大则关联度越小,从而据此判断系统发展的影响因素。其计算公式为:

(二)数据的选取

现实中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选取的样本指标存在差异。为了避免因选用指标的不同给研究结果带来偏差,我们需要先对所选用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标准化处理。为此,本文根据产业聚集和金融发展之间耦合发展的特点,结合浙江省的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的状况,选取规模指标、效率指标、发展指标作为其发展情况的测度指标,用计算熵值法得出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的权重值。本文研究中所用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0—2012)[5]、海洋科学数据[6]、中国海洋信息网[7]、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8]、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9]等。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根据公式(1)(2)可以对临海市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程度度进行测度,由计算结果可知:

1.临海市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 0.695,与陆域第二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04,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 0.717。即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次之,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低。用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经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域经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经计算,各产业间关联度数值如表1所示。

由表1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三大产业的关联度排序从高到低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海陆资源之间的复杂产业体系见图1。

2.临海市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63,与陆域第二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34,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 0.723。即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次之,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低。

3.临海市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 0.779,与陆域第二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65,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0.755。即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次之,与陆域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低。经计算,各产业间关联度数值如表2所示。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临海市海洋产业链不仅产业关联度高,而且辐射面宽,既有规模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广阔。因此,增强海洋经济对内陆的辐射力,从而加快临海市陆域经济的发展,为临海市带来强劲的海陆资源和产业一体化经济的增长。

目前,浙江省临海市正处于海陆资源和产业一体化联动发展阶段初期。因此,充分利用海洋产业,可以推进陆域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市产业系统的整体发展,进而最终实现临海市海陆资源系统的资源最优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四、当前临海市发展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战略的建议

(一)坚持科学发展,转变思想意识

首先,要坚持陆海统筹,临海市海洋经济优势思想意识,将思想从传统的片面追求陆域经济效益思想向多层次、海陆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经济思想转变,建立海陆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及加大海洋文化传播、宣传力度,形成有临海市特色的海洋文化知识理论体系和研究传播普及机制。

(二)坚持陆海统筹,打造现代陆海产业体系

要按临海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优化海洋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大临海市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共建力度,坚持陆海统筹、陆海联动,充分发挥涉海的区位优势、广阔的滩涂资源优势和门头港良好的港口深水岸线资源优势,把这些战略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旅游和其他海洋产业的主导作用,重点推进当前海陆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发展,从而辐射和带动临海市陆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以海洋文化为载体,大力推进传统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浙江临海市传统的海洋产业仍以粗放式生产为主,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要坚持传统海洋经济向新兴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采取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进传统海洋产业集团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的步伐,把传统海洋产业链“做粗”“做长”,着力培育陆海产业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推进海陆产业关联度高的区域建设

陆地区域是海陆一体化发展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产业基地。因此,要以港口为依托,以临港城市建设为支撑,以海洋化工、海洋生态环境工程项目、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工程项目、海洋船舶工业为龙头,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一批港口依赖性强、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关联度高的临海产业群,实现沿海海洋产业和陆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拓展海陆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空间。

(五)完善海洋要素投入保障体系

首先,针对海洋企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政府要加大对海洋资金投放保障力,建立政府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其次,鼓励、引导、支持涉海新兴产业项目,加大对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等企业上市融资,以分散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最后,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同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六)建立海洋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要采取重点扶持与跟踪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领军人物,坚持把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作为临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积极探索保障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陶晓庆,刘绍翔.临海:海洋经济助力大港之梦[N].台州日报,2011-12-25.

[2] 邵燕飞,肖娜.海陆港联动建现代化古城[N].今日临海,2012-07-26.

[3] 梅璎迪.陆海联动、陆海互补——长三角步入城市群合作新领域[N].新民晚报,2012-04-24.

[4] 陈开炳.生态文明背景下临海低碳经济发展策略探讨[EB/OL].http:///html/main/kptdView/2012-03/124411.

html,2011.

[5] 王宏,李强,等.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2012.

[6] 海洋科学数据[EB/OL].http:///.

[7] 中国海洋信息网[EB/OL].http:///.

海洋科学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 海洋药学 本科生培养

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在海洋科学得到蓬勃发展,而海洋药学领域已成为当今医药科学最具生命力的前沿学科[1],海洋药学本科教育承担着新世纪具有综合性学科知识的本科生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将产学研一体化融入到海洋药学本科生教育中,可以快速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海洋药学人才[1]。

1.产学研一体化对于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的作用

产学研一体化对于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产学研一体化应用于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中,可以有效的改变师资队伍的结构,通过将生产、教育、科研的相互作用,真正的实现了实际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其次,产学研一体化可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科研的结合,可以将海洋药物在生产和科研中应用的新技术、得到的新成果纳入到本科生的教学计划中,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海洋药物的发展新情况,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产学研一体化还能有效地提高本科生在遇到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时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今后的科研、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2]。

2.产学研一体化对于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的模式

2.1以海洋药学为基础,建立校内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首先海洋药学本科生以不同的研究方向为目标,成立不同的研究兴趣小组,建立相应的实践活动并联系课堂的教学实际,学生以完成教学计划的实训内容为宗旨,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生产实践及技能训练,建立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师生共同完成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其次,海洋药学以专业为基础建立校办产业,并确立明确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师生不仅可以在其中实习,更重要的是产于劳动生产而不是单纯的实验。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可以赢得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方面的共同受益。

2.2以海洋药学为基础,建立校外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办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的整合教育、科研和企业资源,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充分体现海洋药学高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海洋药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相对于校内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校外的实习基地则更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用性与灵活性。首先,建立临时的海洋药学本科生实习基地,这种模式一般存在不确定性。临时实习基地一般是教师的个人关系或者学生的社会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却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学生的生产实习。是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的一种辅助形式。其次,建立固定的海洋药学本科生实习基地,这种实习基地的建立是基于企业对于海洋药学高校的信任和技术的依赖,学生到企业接受生产教学,将科研与研发结合在一起,使海洋药学本科生可以尽快地适应企业的需要,快速进入工作岗位。

2.3以海洋药学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建立以医药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向导,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综合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培养出适应不同医药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可以使海洋药物得到快速的发展,为更快捷、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快速的人才培养。

3.产学研一体化对于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的困境

产学研一体化在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制约了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的实际效果。首先,产学研一体化的认识不强,很多高校不愿意引入其他工厂、企业进入学校,相反很多企业也不想进入高校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海洋药物的生产中,校企双方的对接存在距离差,直接导致了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环节断裂;其次,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还有待完善,政府针对产学研一体化制定集体配套政策、措施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做出贡献的企业与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了很多海洋药物的项目完成了小试、中试,却止于科研成果产业化上,海洋药物本科生科研的科技转化现象更是少之又少[2]。最后,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的管理制度不够明确,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部分学生成为“无主”学生,使一些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吧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当成了放松自我的途径,这样不但没有达到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的目的,还严重的浪费了资源[3]。

4.产学研一体化对于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的意义

产学研一体化就是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三者的有机结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在知识创新、应用研究和产品研发等不同反面有着不同的优势,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可以将三者的优势有利的聚合在一起,使创新成果及时得到市场的检验,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4]。

首先,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是促进海洋药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海洋药学专业作为海洋新世纪依托药学科学、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发展起来的融合学科,推动和承载着海洋生物药物的发展和进步。将产学研一体化融入到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和教育体系中,使海洋药物的研究焦点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以产定研,以研促产的双向结合,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海洋药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是得到海洋药学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改变了封闭、单一的高校办学模式。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切入点,以校企结合、定向培养海洋医药企业急需人才为结合点,满足社会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以致用的海洋药学实用性人才。而实用性人才离不开实践的培养,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模式为实用性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最后,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可以改进并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锻炼并提高海洋药学师资队伍的水平。教师通过参加不同的科研和实践,使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并且,教师可以把参加科研和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接触的新技术带到以后的课堂中去,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4]。

产学研一体化海洋药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海洋药学专业传统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各海洋院校在本科生培养上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可以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有效地拉近了海洋药学教学与海洋药物生产的距离,使海洋药学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为海洋药物的发展以及人类可持续地开发海洋资源开辟了新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文惠,张朝燕,等.海洋生物制药本科教育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适应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36).

[2]阮美飞,郑荣跃,张佩芬.“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2010,32(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