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次贷危机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内在机理
一、引言
当前方兴未艾的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且大有演化为金融危机之势,次贷危机自2007年4月份新金融世纪公司宣告破产保护以来,一波波的冲击全球金融市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至于何时见底,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尝试对这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行比较,揭示它们爆发的根源及形成内在机理的不同,从而对我国金融危机的预警及防范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
1.东南亚金融危机发展过程回顾。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接着,危机波及到台湾、香港及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因此,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2.东南亚金融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政府隐性担保与政府相关联企业大量借取短期外债资产泡沫大量游资外逃固定汇率机制难以为继货币贬值货币危机亚洲其他国家金融危机。
3.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根源: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因为东南亚诸国国内经济结构失衡;这些国家实行的都是僵化的固定汇率机制。
三、次贷危机
1.次贷危机发展过程回顾。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危机起源于利率的上升,房价由上升转为下降,形势发生了逆转。2008年4月,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即新世纪金融宣布倒闭。这标志着次贷危机开始爆发,次贷危机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尚未见底,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已宣告破产保护,而房地美、房利美及美国国际集团已国有化。并且对世界金融市场造成了百年以来最大的冲击,已影响到实体经济。
2.次贷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长期超低利率刺激消费贸易逆差信用膨胀(主要是次级房贷)资产泡末积聚不断提高利率泡沫破灭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危机(可能)。
3.次贷危机的根源。(1)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当资产证券化以后,经过层层包装,然后由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但由于激励机制的作用,当监管不到位时,就容易产生低估风险,人为的提高金融产品信用等级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所以就有一个“谁来监管监管者”、“谁来为信用评级者进行评级”的问题。(2)美国国内消费与投资不匹配。由于美国国内很多产业转移至国外而导致产业空心化,而且大多数美国国民都是寅吃卯粮,超前消费,储蓄非常少,利用美国的世界货币优势大量印刷美圆和国债,导致消费虚高,推动资产价格上涨,积累了大量泡沫,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本来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结果在美国最近几年庞大的虚拟经济远远超过了相应的实体经济,使得金融资产市场成了赌场,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四、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的异同点
1.不同点。(1)东南亚金融危机属于在发展中国家爆发的危机,它的本质是货币危机,导致东南亚地区金融和经济动荡;而次贷危机是在发达国家爆发的危机,它的本质是债务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和经济动荡不安,破坏性极大。(2)就造成金融危机市场的严重后果来看,次贷危机较东南亚金融危机要严重得多,格林斯潘宣称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是自1929年美国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它已引起全球金融风暴,而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在亚洲造成局部的金融危机,而没有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机。(3)东南亚金融危机根源于过度性生产,而美国次贷危机根源于过度性消费。
2.共同点。(1)都是属于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自由化或金融创新而造成的危机。(2)该国经济结构失衡。
五、我国金融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较高,股市和楼市积累大量泡沫。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且产生升值预期,有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然而随着我国宏观调空、经济周期下行及受次贷危机冲击的影响,我国楼、股市价格不断下跌,且由于新劳动法的实施,我国2008年上半年中小企业已倒闭6.7万家。并且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实体经济受的影响会更大。
六、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首先,金融监管与金融自由化应该相适应,如果在金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开放资本项目,势必积累金融风险,为导致金融危机埋下隐患。其次,固定汇率机制也是一个弊端,它也为货币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最后,不能盲目开放资本项目,给金融危机设立一道防火墙。
关键词:次贷危机;进出口;人民币利率;人民币汇率
自从2006年底以来全球承受着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的金融寒潮,美联储投入7000亿美元救市试图控制金融危机的扩散,但其举措究竟能否奏效?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次贷危机的根源以及扩散层次
1、次贷危机的产生及本质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是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一类,贷款对象为信用等级低于优质客户的贷款人,违约风险一般较高,银行对于这类贷款应该持审慎的态度并要求较高的贷款利率。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美国将金融衍生工具和房地产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连续14次降低再贴现利率,连续13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原来那些信用不佳、收入较低的家庭在超历史低水平的利率和房屋价格不断上涨情况下纷纷购房。而在利率不断下跌的预期下,绝大多数贷款都是选择浮动利率贷款,为危机产生埋下伏笔,到了2004年6月,美联储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两年内连续17次将利率从2004年的1%提高到2006年6月29日的5.25%。次级贷款客户由于收入无法偿付贷款利息因而贷款违约不断,最终不得不交回住房从而大面积引发次级贷款信用危机。因而次贷危机的本质是信用过度扩张引发的信用危机。
2、次贷危机扩展的层次
次贷危机的扩展经历了次级贷款—次级债券—资产担保债券三个层次。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规模约为7-8万亿。而其中的次级贷款存量约为1.5万亿,占整个住房抵押市场的20%。据估计直接损失为4000亿元对于美国13万亿的GDP和25万亿的债权市场可以说影响不会太大,而美联储已对金融机构注资累计超过2万亿,远超过次贷市场的存量,这说明次贷危机的冲击和震荡仍在通过一定体系蔓延,因而不得不探究资产证券化。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是通过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发行的,由于受到资金规模的限制,这些金融机构将贷款资产打包以此为担保发行不同级别的债券,通过资产证券化的途径让各类投资者购买,抵押贷款发行者将利息收入的一大部分转移出去获得流动性。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基础是金融资产的信用,如果原始标的出现了坏账造成现金流中断,以这些资产为担保发行的债券就会大幅缩水,投资于这类证券化债券的金融机构会面临巨额亏损。而更为严重的是其他各类资产担保的证券在绝大多数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处于相似的信用风险级别,一旦次级贷款担保的证券发生问题就会波及其价格。因此从本质上看次贷危机是信用扩张不当所引发的信用危机,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就是其传导的锁链使其进一步延展激增恶化。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使得国内金融机构蒙受巨大损失并使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
进入2008年以来欧洲股市以及亚太股市普遍表现不佳,这与全球金融危机的加深有着密切联系。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也会产生影响:一种可能是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投机性资金会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投资风险进行重新估计,撤资回国,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这样势必会造成中国面临经济的瞬间停滞和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种可能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会成为国际游资的安全避风港,进而加速热钱流入影响国内正常经济秩序。
2、次贷危机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有可能通过外贸途径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出口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占主要地位,贸易依存度相当高而美国次贷危机将会萎缩美国以及相关国家的国内消费需求,减少对中国的进口,从而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国内消费不足的情形下我国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和供给过度的问题进而我国政府会采取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限制产能导致通货紧缩,出口不振增加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续下挫导致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对以相关原料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构成极大压力。同时由于中国的油价与国际油价倒挂,形成了中国变相补贴全球油价的局面,而国际游资会通过FDI境外资金进驻内地的各种能源消耗领域、石油石化下游产业、依靠石油运转的工业领域变相的套利对中国的能源资源进行掠夺。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即对策选择
1、调整贸易战略,推动产业升级
次贷危机使得美国国内以及欧洲市场萧条导致进口需求的减少。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目标推动中国走过了经济两位数增长辉煌的十年,但我国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依托加工贸易等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处于国际贸易价值链下游的贸易支撑,应调整出口贸易战略,鼓励能源节约型、高技术、高产品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扶持相关自主品牌的发展。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人才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生产国内消费升级所需要的产品,以出口支撑进口,以进口支持产业结构优化。
2、刺激内需,扩大投资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消费需求不足源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和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要扩大消费需求让更多的公民能够分享到经济持续高增长带来的好处就要完善社会保障和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一条有效途径是加薪,特别是提高工资增长极低的诸行业中就业者的工资,实现社会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进而配合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建设,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只有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才能有效拉动消费。在收入结构方面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实现国民收入分配从哑铃型结构向橄榄型结构过渡。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政府购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开展,支持经济持续发展。
3、谨慎使用利率政策工具
目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高达1633.32亿美元,美国的降息政策扩大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同时热钱的流入制造的“繁荣景象”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很大压力而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逐步增强。如果我国提高利率不够谨慎很可能会刺破房地产泡沫导致金融危机。2007年央行6此上调存贷款利率,其中五年期以上基准利率由6.84%上调至7.83%,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的最高存款准备金率达17.5%创下20多年来新高,如果继续调高利率很可能使贷款者丧失还款能力。今年以来劳动力市场逐步紧绷,进口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信贷成本不断推升,企业的经营环境逐渐恶化利润增长率开始显著放慢,提高利率对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下转117页)(上接116页)展。提高利率还会造成国际资本的套现。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贸易顺差为414.2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为274.14亿美元,但同期外汇储备新增额高达1539亿美元约有850亿美元找不到出处,可以用热钱来解释,这些热钱着眼于中国人民币年基准利率比美元高约2%,并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中国将成为为国际游资提供稳定预期收入的避风港。
参考文献:
[1]周维良流动性过剩初探,金融经济,2008(2)
[2]唐双宁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经济研究,2007(9)
[3]贾晓薇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宏观经济,2008(8)
[4]刘藏慎美元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经济论坛,2004(21)
[5黄泽民人民币汇率继续改革的理由及其改革方向,国际商务研究,2006(1)
【关键词】马克思金融危机
2006年春,美国“次货危机”开始显现,最后发展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其原因分析,成为理论界研究热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规律,对预测美国金融危机、解释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国宏观调控要以此为鉴,主动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美国金融危机形成和扩散的一般原因
1、次货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触点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市场内因论,认为没有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导致美国次贷市场运转失灵引发金融危机。次贷是美国房产贷款中面向信用纪录不佳或收入证明缺失的持“次级信用”的客户而产生的贷款。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房价2004-2006年上涨了40%-70%。在房价上涨预期下,银行降低信用门槛,推出了“无本金贷款”、 “循环贷”等贷款品种,助长了投机,推动房价继续走高。美联储2005年开始将利率从1%提升到5.25%,促使经济降温,房价下滑。房价下降预期增大和还贷压力增大的双重约束,使次级贷款违约率在2006年底上升到13.3%。违约率持续上升,带来债务状况恶化,导致美国大型次级房贷公司纷纷破产,前者的破产和倒闭带来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和公司破产,造成整个金融市场动荡。
2、金融政策导致金融危机的“政策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政府外因论,认为次级贷款仅占美国房贷市场的7%-8%,次贷危机之所以形成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政策是根本原因。一是金融工具创新过度。次级贷款被房贷公司购买后,资产证券化成为债券在市场发售。经济繁荣期,它们被投行和对冲基金看好并购买,投资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再出售,一元贷款被放大为数十元的金融衍生品。信用链条拉长,导致金融产品的基础价值被忽视,助长了极度短期投机。美国还依靠政府信用成立国家保险公司对债券违约进行保险,总额从2001年的9000多亿发展到2007年底的62万亿美元。这种情形下,总额不大的次级贷款危机产生了规模巨大的债务危机,政府已难以挽救。二是金融监管不力。美国鼓励自由的跨国金融活动。对新金融产品,政府主要依靠市场评级机构的评级、研究报告和资本抵押标准要求来化解金融风险,缺乏审查和监管以及对金融泡沫的预警。这样,当投机盛行时,投机主体和评级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评级机构做出背离信用基础的评级行为,向市场释放错误信息,便会提升系统风险。
3、经济全球化形成全球经济危机的“桥梁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外部条件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活动使美国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一是金融活动全球自由化使美国金融危机向发达国家扩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地普遍购买美国次级债券,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汇丰银行、德国工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花旗集团等相继暴出巨额坏帐,引发本国金融动荡。二是金融危机的财富效应和政策效应使危机延伸到实体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消费者个人财富缩水,银行紧缩银根,消费和投资下降,导致总需求减少。三是全球经济活动依赖性增强使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漫延。美国在全球几大经济体的出口市场中占据很高比例。美国国内经济衰退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大幅下滑,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二、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经济危机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上是生产过剩导致剩余价值无法实现引发的。生产过剩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费者购买力不足;购买力不足在于私有制引发的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资本主义银行制度、信用制度、分配制度等制度结构的冲突把生产过剩矛盾推向不可调和地步时,潜在危机便转化为现实危机。
(2)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一是根本性制度变革。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变革,才能根本化解经济危机。二是政府宏观调节。通过调节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创造新的投资和消费机会、实行信用扩张、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宏观政策,刺激需求,缓解生产过剩。
2、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1)依靠信用过度扩张化解需求矛盾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追求剩余价值。生产力越高,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量越大,在市场上实现的困难也越大。解决这一矛盾,一个途径就是依靠信用支持消费和投资创造需求。90年代末,伴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实体经济投资需求锐减,全球范围内出现大量资本过剩。2007年,全世界有8000多个对冲基金,总额2.8万亿美元,世界各国财富基金达7.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5%,全球储蓄的60%。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开始公开或非公开鼓励房贷公司、金融机构通过过度扩张信用支持消费。所谓信用过度扩张是指不顾信用风险、超过偿还能力的信用扩张,表现为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放松风险监管、放松交易监管等。信用的过度扩张在刺激消费同时,也拉动了投资,更重要的是由于信用被转化为证券出售,为全球巨额流动资金提供了短期投机机会。短期看,信用的过度扩张缓解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但长期看,信用过度扩张把问题从“当前”转到了“未来”,当金融投机不再延续、债务链条无法维系时,危机便会显现。
(2)信用过度扩张的危害。一是增加了不良债权,加剧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对客户信用层级、偿还水平不加审查,会导致不良债务累积。2008年,美国住房贷款达14万亿美元,政府公共债务达10.3万亿美元,金融债务占GDP的比例从1980年的21%上升到116%。信用的本质是债权,如果大家都遵守信用,当然没有问题。但若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特别是信用质量较差时,债务风险就变得十分巨大。二是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虚拟经济背离服务经济职能。虚拟经济本质是使有能力的人利用有资本的人的闲资为社会和资本持有者创造财富,这对于分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信用的过度扩张,使虚拟经济背离了这种职能,产生一种“钱生钱”的错觉,自身迅速膨胀。在美国,企业盈利的44%来自金融服务业,制造业仅占10%。1996-2006年,美国金融公司盈利年增长13.8%,非金融公司盈利每年增长只有8.5%。2004年,美国金融业占据了GDP的20%-21%。金融机构对高管的激励措施也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促使他们利用金融创新技术把金融杠杆率提高到几十倍。房贷机构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金融机构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据统计,美国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就占全球的80%,2005年全球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额为名义GDP的32倍,全球长期证券的总价值超过了100万亿美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使虚拟经济重心转向短期投机,在证券、楼市造成巨大泡沫,最终导致经济危机。三是引致虚假需求,造成虚拟繁荣。信用过度扩张刺激楼市,导致投资性资产价格和证券价格上升,为投资性基金和银行提供了短期投机机会。当生产过剩矛盾得到解决,各类资本竞相追逐高额投资回报时,所有人都受益,进而产生了螺旋式的信用扩张,如果哪一期资产价格开始缩水,消费者和投资人便成了最大受害者。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
市场经济国家经常存在结构性生产过剩矛盾,也就存在着依靠信用过度扩张来化解生产过剩的潜在风险。我国要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既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解决生产过剩矛盾,又要防止走上利用信用过度扩张化解生产过剩矛盾的不良路径。
1、坚持依靠创新刺激实体经济有效需求
一是通过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刺激消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欠缺,国民需要较高的储蓄率才能应对各种风险,导致总需求中消费所占比例一直不高。因此,国家要加快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制度改革,解决百姓后顾之忧。通过转移支付、救济等制度创新,防止贫富差距扩大,刺激消费。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吸引投资和消费。熊彼特指出,技术创新使资本主义在毁灭中重生。技术创新既可以创造新的投资机会,使多余的资本找到生利机会,又可使消费者产生新的换代需求。三是通过市场创新扩展投资机会。要实行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地区间经济均衡发展,特别是开发农村市场。实行优惠政策,鼓励资本到海外投资。积极开展贸易摩擦协调,促进出口稳步增长。
2、以国家为主体有效控制金融系统风险
一是政府承担起风险集中管理的责任。市场经济不可避免会产生信用过度扩张,产生金融泡沫。防止资本经济中的泡沫转化成危机,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协调和制约。由于金融产品很少受知识产权保护,任何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产品的交易情况。政府要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窗口,集中清算,统一监管,准确评估,避免各个金融机构各自为政。二是善用金融创新,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国内金融系统在危机中受到冲击较小,主要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发达,没有投行、评级机构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没有形成危机传递的链条。这种状态虽然安全,但却牺牲了效率。在未来,我国既要稳健地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又要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对新推出的金融新产品,政府要认真审核,对产品的价值、价格要实时监控,避免过度放贷,努力做到多方共赢。三是积极培育理性投资。从强化风险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出发,加强对投资者教育,使投资者的投资趋向更加理性。严格杜绝非法市场操作行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政策透明度,使市场充分相信政府的决心,防止错误信号引发的错误导向。
3、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必须要连贯和平稳,这一点对整个金融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美国在2005年前后的货币政策大拐角就是造成经济危机的一个诱因。当前,我国货币信贷速度极快,一季度新增信贷完成全年的90%,这可能会对后期经济发展又造成通胀压力。应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重点和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并与财政政策、行政手段相结合,互相弥补,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参考文献】
[1] 蒋定之、郑学勤:美国次贷危机研究(两篇)[J].新华文摘,2009(1).
[2] 谢丽威: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环渤海经济望,2009(1).
[3] 王国民:浅谈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启迪[J].知识经济,2009(2).
[4] 苏昊成:试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华商,2008(16).
关键词:信用理论;金融危机;虚拟资本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60-02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进而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演变。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信用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信用的二重作用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对现阶段的金融危机有很强的解释性。
1 马克思信用理论概述
马克思认为,所谓信用就是借贷行为,借者与贷者发生的一定关系就是信用关系。他指出:“信用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的让渡的这种独特形式的运动。”可见,信用就是商品交换中的延期付款或货币借贷,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运动,体现着交易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
马克思在论述信用理论时,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信用的二重作用。他认为信用制度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
1.1 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促进作用
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可以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由于平均利润的形成是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的结果,而信用可以帮助资本的自由转移,因而有利于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第二,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一方面,对于节约因货币流通而产生的费用而言,信用可以通过节约货币而实现流通费用的节约;另一方面,信用加速了资本流通,它不仅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同时还可以使整个再生产过程加快,从而减少准备金,节约流通费用。第三,信用促进股份公司的形成。马克思指出:“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
1.2 信用加剧了资本主义解体的各种要素
信用虽然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信用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 ,因此信用也加速了危机的爆发,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
一方面,信用加快了资本集中的速度。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就是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剩余价值,必然要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但单个的资本家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积累的限制,因此,资本家总是运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最大限度的吸收资本,以突破自身积累的瓶颈,加快资本积累的过程,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使可以伸缩的再生产强化到极限。此外,信用制度使得买和卖的行为可以较长时间在时空上分离,从而成为了投机的基础。
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造成了一种虚假的社会需求,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事实,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大和投机行为,必然加剧生产的相对过剩。
信用制度的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内在的各种矛盾,给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了巨大的伸缩性,在促使生产和消费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生产过剩能力和虚假需求。“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要还有现金支付的方法适用,危机,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就必然会明白地出现。”
2 运用马克思信用理论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解释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产生于虚拟经济之中。由此,在危机的初期,许多人将危机的根源归于信用制度、信用危机。马克思在讨论信用与虚拟资本时就指出,信用不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但是信用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2.1 信用制度下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从表面上看,金融危机的本质就是信用过剩,是次贷及其衍生品为代表的虚拟资本价值泡沫的破灭,其根源在于经济自由主义。但是,从的观点出发,我们就会得到更一步的认识:即使在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仍是生产相对过剩,其爆发的根源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一方面,新自由主义的盛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正是由于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美国政府放松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任由其创造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金融机构肆意发放信用,使得社会信用链条无限延长,经济的不稳定性也随着加强,只要信用链条上有一环发生断裂,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此时,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空前提高,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财富两极分化的加大,进一步限制了家庭的支付能力。据世界银行的资料,美国的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4上升到2000年的0.45,再上升到2004年的0.462,可见,在经济增速降低的同时,美国国内的财富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普通家庭的收入并无明显增长。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集中,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消费能力受限,而不得不依靠借贷的方式,实现消费的虚假繁荣。这种透支消费方式的快速发展,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益,肆意扩大信用,盲目放贷所形成的,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
2.2 信用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1)信用加快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买和卖在时空上的分离,就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创造了可能性,而信用制度的快速发展,则成为了危机爆发的助推器。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整个社会实际上被结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信用链。社会信用链的形成,客观上以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规模放大了社会生产和消费,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消费不足的矛盾。在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链条被无限延长,生产对消费的反应越来越迟钝,商品过剩的信息被信用所创造出来的需求所掩盖,导致生产进一步扩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此外,社会信用的无限延伸也使得社会信用网络变得更加脆弱,一旦社会信用链上某个环节发生断裂,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引发支付危机,从而引发金融、经济危机。
2001年以后的五年内美国房价持续上涨,让银行等金融机构过于乐观,低估了贷款风险,纷纷降低贷款标准,使得大量信用等级较差,收入较低的次级信用者加入了贷款购房的队伍。同时为了转移风险,银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通过金融衍生品,特别是资产证券化,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结成了信用共同体。当利率上调及房价下跌之后,许多次贷者受收入的限制而选择断贷,即不再支付剩余房款。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应该收到市场反馈的信号而减少房屋的生产和供给。可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助各类金融衍生品,在股市和债券流通领取中套取现金,弥补由于次贷者断贷产生的呆账、坏账。银行信用进一步扩大,从而给房地产商造成一种错觉,仿佛市场仍有巨大的需求,进一步导致了生产过剩。此时,支持经济发展的不是现实的需求,而是建立在信用制度上的社会信用网络。当不能还贷的次贷者越来越多,当股市下挫而无法套取现金时,社会信用链条中银行这一环节发生断裂,从而引起连锁反应,爆发金融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言:“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
(2)信用加剧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由于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双重作用,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了生产相对过剩,使得危机的能量不断聚集。此外,信用还促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失衡,资产价格泡沫化。由虚拟资本引发的危机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上产生的,是以能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形式而存在的资本,包括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其它可转让证券等。虚拟资本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同时,虚拟资本的发展也让信用链条有无限延伸的趋势。
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有着原则的区别,它们是虚拟的,本身不具有价值,仅是取得一定收益权的凭证,它的价格是预期收益的贴现。近年来,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在生产结构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远远超过第一、二产业;另一方面,在价值结构上,虚拟资产价值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虚拟资本的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正是在这种经济虚拟化趋势下,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资产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从而由信用链断裂所引起的危机比资本主义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都要严重。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由此崩溃时,会更加严重起来,由此引起强烈的严重危机,突然的强制贬值,以及再生产过程的实际的停滞和混乱,从而引起再生产的实际的缩小。”目前,这场危机正在由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转变,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也说明了信用制度在危机中具有加剧的作用。
3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但信用在其中起到了推动和加剧的作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信用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保证一个国家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因此,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候,要以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信用在生产中的作用;要坚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特别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以防止信用工具的滥用。信用和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会放大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创造出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虚假需求。因此,要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就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个人信贷法律,规范抵押贷款放贷市场,加快金融市场的信息制度建设,从而让金融市场和信用工具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海啸;金融工具;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一、美国金融海啸的形成与实质
美国当前的金融海啸,始于2006年出现、2007年2月首次披露的次级贷款危机。次贷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疯狂追求高额利润的资本主义的痼疾,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无限制地运用杠杆化,资产证券化过度,衍生金融工具过分膨胀,最终致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这是此场金融海啸的实质。
美国的多数居民一贯超前消费、寅吃卯粮。因此在美国,向银行抵押贷款、 贷款买房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原本只有收入可观且稳定的居民才可以贷款,但10年前,美国房市一片大好,在正常的房贷得到满足以后,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利息收入,扩大消费群体,又再次降低贷款的条件,扩大贷款的范围,向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和收入不稳定的一族发放抵押贷款。为使次级贷款者有能力还款,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零首付、利率优惠(前期固定利率,后期浮动利率或是提供一定的低利率优惠期)等。贷款公司成功开拓了次级贷款市场,但因为次贷风险较高,于是找来投行(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等)分担风险。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一再降息,致使房贷资金充裕,购房需求愈增,房价上涨,房地产升值。持有房产者对其房产增值部分,再次申请增加抵押贷款,这部分涨价增值抵押贷款的风险较大,信用等级低,与之相对称,金融机构也就提高它的风险收益的预期,提高它的利息率。其利率曾高达10%―12%,比普通抵押贷款利率高一倍。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扩充它的资金来源,运用杠杆化的原理,再引入资产证券化,运用新产品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其本质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由于CDO是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风险较高,很多投资者不敢问津,于是将CDO分成优先CDO与普通CDO。发生债务危机时,优先CDO享有优先求偿权,因此相对于普通CDO而言,优先CDO风险较小,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普通CDO则风险更大,主要销售给偏好风险的对冲基金。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使得以次贷为基础的优先CDO与普通CDO均市场红火,对冲基金除按照协议从投行处购买普通CDO,更将普通CDO抵押给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加大普通CDO的购买力度。而投行为了分得利益,又从对冲基金处回购普通CDO,同时投行开发出信用违约交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即在CDO中取出部分资金到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分担风险,提高CDO的信用评级,将次贷的资本链进一步拉长,也使得风险级数进一步提高。
由于房价仍高涨,CDS市场销量可观。华尔街在CDS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一种新型基金,专门投资买入CDS的基金。 只是将基金资本分为不同的切片,其中一个部分作为Support Tranche,即在亏损时先由Support Tranche进行垫付,不足时才由其他切片依次支付。Support Tranche其本质是一种保证金。新型基金大卖,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新型基金大量增发,但保证金Support Tranche并没有增加,导致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大为下降。从次贷到CDO,再到优先CDO、普通CDO、CDS、新型基金,这一系列的衍生品的创新过程,华尔街不是在遵循贷款证券化最初的分散风险的目的,而是在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
这些抵押贷款,还有股票、债券、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等等,他们都是实体经济的“纸质复印件”,称之为虚拟资本,他们的运行形成了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以2006年的估计数据为例,美国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万亿美元,而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的价格总额估计为40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虚拟的繁荣令人眼花缭乱。统计资料显示,1994―2007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大幅提高。美国抵押市场全部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由1994年的55.8%提高至2007年的74.2%,而所有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则由1994年的31.6%大幅提高到了2007年的92.8%。据美联储统计,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规模从2000年的3.0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83万亿美元。据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次贷危机报告》,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从2000年的4.8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8万亿美元,年增13%,形成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 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 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发展到2005年的20%。在高度证券化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的呆账和坏账,恶化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的资产池,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收益的不确定性。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率(Delinquencies)在2005―2007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激增50%。
这样连续不断自我膨胀的虚拟资本总有一天要达到充分饱和的状态,泡沫太大终究会破裂的,金融资本的链条也就会断裂。诸如由房产供给逐渐扭转大于需求,房价下跌,房产及二手房卖不出去。房产抵押贷款中原先凭房产上涨增值而增加的贷款,就会难以继续还贷。这种情况逐渐多起来,使信心不足,房地产资本链就会断裂。
美国最大的金融信贷机构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anny Mae)是在1938年根据美国国会颁布的法令成立的;房地美(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Freddie Mac)是1970年成立的竞争机构。他们只收购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上的房贷资产(信贷凭证),然后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取得的房贷资产打包向投资人出售。他们虽然不直接提供房贷,但提升了信贷市场的流通性,使美国中低收入的家庭得到房贷。从1994年到2006年,次级房贷使900万户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从2002年到2005年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升幅一路上涨,2005年上升达17%,累计涨幅超过50%,更加刺激了次级房贷市场的大发展。2005年达到6 250亿美元,比较2001年扩大了5倍,到2006年,美国次级房贷高达12 210亿美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繁荣,使参与房贷的金融机构收益丰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增加信贷资源,也被社会所推崇。
必须指出的是,次贷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等虚拟经济的繁荣是以实体经济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为基石的。但是,自2005年以来,美联储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连续17次提升基准利率,从1%到5.25%。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峰顶摔下,2006、2007年跌跌不休,城市房价跌幅高达17%,最小也有11%。次级房贷的还款额因利率上调而逐步增加,低收入的不能偿还贷款的家庭大增,至2007年6―8月形成冲击市场的次级房贷危机。至2008年,比尔斯登破产、雷曼兄弟公司也被迫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美林也被美国银行收购,扩展为2008年的金融海啸。
二、金融海啸对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美国的金融海啸及次贷危机是金融衍生工具闯的祸吗?这样提问题和看问题是值得再度思考的。因为这种认识,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利于我国的金融创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只是一种工具,其性质是中性的。任何工具,特别是有效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民造福,也可以用来闯祸。诸如在房价上涨阶段,可用来集中资本,让众多中小收入者凭所购房产作抵押取得房贷,拥有住房,繁荣房地产市场,其功不可没;但是在房价下跌阶段,那些凭房价上涨、房产增值取得房贷从而套现者,以及没有提供收入证明而取得房贷者,则成为房贷市场资本链的薄脆环,有断裂爆破引发危机的可能。又如,金融期货,可以用来套期保值,对冲风险,又回避风险;也可以用来投机,追求高风险的高收益,引发高亏赔。这是违规操作追求高收益的贪婪造成的,是信贷缺少应有监管和风险管理不到位所致。在金融资本市场上,如果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力,正常的经营者也会流入投机者流。凭房价上涨增值发放贷款,是种没有实际抵押品的抵押贷款;没有收入证明发放抵押贷款,是将抵押贷款变成了没有信用的信用贷款。滥发信贷,就会使房贷市场的泡沫膨胀,其膨胀倍数大大脱离实体经济,增大了泡沫爆破引发危机的风险。
次贷危机发生后,众多学者、政界和企业界资深人士,特别是一些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按市价调整的会计准则发起猛烈抨击,纷纷指责金融机构实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是引发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国及欧盟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中,一些银行家抱怨由于会计准则规定衍生工具要以公允价值即按照市场价格计量,严重低估了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加剧了金融危机。美国国会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美国政府救市方案中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公允价值计量;10月15日欧盟正式决定第三季度起金融机构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改用成本估值计量。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布对国际会计准则作出紧急修改,允许金融机构对一些以前必须以公允价值或当前市场价值入账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
其实,公允价值计量只是个会计技术问题,与金融危机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而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达到客观、透明、真实的高质量要求。改用成本计量也不能降低实际亏赔,只是账面和报表上好看一点而已,并不能解决价格下跌的问题,也不能改变危机的本质。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例如,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由于资产必须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预期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流量不可能以历史成本方式进行计量, 而只能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这是符合逻辑的。 因此,运用公允价值模式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计量更合乎资产定义。同理,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由于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以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的现值计量负债,也合乎负债的定义。其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物价稳定这一假设难以成立。尤其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随时间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历史成本信息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其决策有用性也大打折扣。公允价值计量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过去的历史信息更有用于决策,从而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获知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其作出理性的决策。因此,按公允价值计量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