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对社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主流看,是朝着比较积极的方向发展的。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思想和行为方式与时展较为契合。但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个性类型的学生,他们在职业理想、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成就抱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难以形成一种统一有效的教育模式。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自制意识不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照搬照抄其他普通高校现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改变人才观,长远谋划,精心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其正视自我,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顺利地完成学业,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单一,不能适应时展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学生、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奉行的是"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未能及时考虑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很难适应时展需求。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实践形式简单化,仅仅以演讲、辩论等代替实践;实践教育重形式轻效果,仅仅是为实践而实践,缺乏综合的行为训练的教育模式,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学生的知能分离、言行脱节,使教学目标落空。

(二)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偏差导致办学目标遭到扭曲

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相比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鲜明特色,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主要标志。高职院校在处理职业技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的不正确引导,造成高职院校重视技能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基于对上述教育目标的认识,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局限在如何加强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上,因而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师资培养、学生教育等方面加以偏重,缺乏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因而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三)、高职生心理素质、政治素质相对薄弱。

学生进入高校后,一般都希望自强自立。在心理素质方面,环境的变化为思想意识的独立创造了客观条件,尤其是集体住宿,独立支配经济开支,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等,都进一步增强和锻炼了他们的自立意识和能力。但在经济上和心理上的不独立性,使他们对家长、老师的依赖过多,各方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容易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盲从性。在政治素质方面,高职生的理论功底明显不足,对党的历史发展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的认识缺乏理论的支撑,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对问题的分析缺乏彻底的理性思考,在思想领域内容易建立起以个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以个人的狭隘认识来判断事物、认识社会,无形之中也就排斥了对政治的学习和需要。

二、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在于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人的内在需求和个性,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观,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中心,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将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熔铸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以现代人的视野和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所在。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的前提,从战略高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育人功能,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引导和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实践,学会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首先,社团活动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实践场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阵地。在社团活动中,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社团活动的整个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还有助于学生丰富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提升道德水平,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尝试校企合作方式,结合专业实习实训,与企业单位联合创建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中,使学生在增长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三)、加强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学院要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指导他们积极探索理论知识向理想信念转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先进知识和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条件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鼓励教师开展调查和理论研究,通过调研,深入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具体特点及身心发展需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认真地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制定符合高职生特点及自身发展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并付之实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其次,学院应积极引进人才,完善聘任制度,壮大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努力建立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两课"师资队伍。

(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基础性教育工作,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座友谊的桥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了解学生特点,制定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在心理状态健康发展的态势下接受教育。目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任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其中,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深对学生的认识与了解,缩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鸣,从而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梅,杨克林,苏钊,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河北学刊,2011(5)

[2]杨曙光,王.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J ] .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4) .

[3]佟艳,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 R] ,调研报告2007,3.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学;高职;思想政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当代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思想活跃,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普遍存在思想不成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清的情况。为了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本文基于社会学视角,探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问题。

一、高职院校社会设置

1.社会设置

社会设置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套稳定而规范的社会体系,是支配人们活动的重要体系。通过社会设置能够有效实现社会价值观。能够有效维护设置权威的是社会的实际承载体系。社会设置分为有计划建立和自然形成两种。从个体角度而言,社会设置能够为其提供有效的服务,能在社会群体与组织之间建立密切联系,但具有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从社会角度而言,社会设置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全面整改,维持社会安定和谐,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提高社会的各项功能。

2.高职院校社会设置

其一,高职院校承担着使高职学生从院校社会设置到社会化设置的转型的任务。为了适应新兴社会形势,需要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和政治素质的培养,以后确保其长远的发展。

其二,高职院校社会设置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高职学生要提升能力和素养,在面对社会的变化时就能够有信心、积极应对,更快适应社会的发展。

其三,高职院校社会设置在于能够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要求,并提出指导意见。学校教育是阶段教育,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应加强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其职业规划能力,使学生在互相交流和互相学习中进一步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文化水平可以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形式得以体现,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其能够适应社会,掌握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进而能够在社会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1.思想教育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实现与社会的互动,养成独特个性和人格的过程,从独立个体转换为社会人,从事社会活动与生产,进而被社会所需要,实现自我社会价值。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维持和发展,这是一个积累社会经验的过程。

高职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军,正处于身心成熟与定型的阶段,也是由未成年向成年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了初步的社会化,对于繁杂的社会,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在从事社会化的活动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社会化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表现在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能力等方面。

在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使得高职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素质教育,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能够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去,进而融入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和谐。

2.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最基本的社会能力,是一种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结合高职学生特点,要从六个方面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即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追踪高新技术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这些能力是高职学生在社会生存和发展必须掌握的主要因素。而面对繁杂的社会,更要学习关键能力中对各项能力的有效整合。

对于社会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的规划及实践必不可少。职业生涯规划是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设定的职业行动方向、行动方案及时间规划,根据本身的情况和制约因素设计的方案,也就是个体对未来职业发展所做的准备和策划,也是个人品格、能力、价值发展的方向标。

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的储备军,要想在社会上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先明确其发展方向,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结合自身,完成职业规划,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高职院校社会体系中,将高职学生的社会化素质教育与个人生存发展的培养内容有机融合,有效处理高职院校社会设置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平衡好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贯穿政治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进而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更加适应社会,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木溪,杨伟莹,练崇权.社会学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探析[J].品牌(理论月刊),2011,02(7):52-53.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模式

随着“90后”逐渐成为高职学生的主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明显变化。“90后”的大学生生长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个性特征。高职学生由于生源的特殊性,其自身定位、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本科生有着一定的区别,面对高职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如何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一种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特定素质的人的教育活动,是构建和巩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软实力。我国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指向性,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理论为指导,必须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高等教育类型。同时,高职生源比较复杂,主要来自“三类生”和“高考落榜生”,他们大多有成长的“失落感”,人生目标的“短视性”明显,价值取向功利性突出,但他们个性鲜明,思想独立、崇尚自由,有渴望成才的愿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生源构成的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因为高职教育突出技能而被忽视,相反,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途径,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

二、科学发展观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1.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性,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把学生的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统一起来,通过机制创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心坎上。

2.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目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这是教育的本质价值。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强大动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全面”就是要求以育人为中心,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全面、健康地发展;“协调”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培养相协调,促使学生知行统一,身心和谐;“可持续”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内化为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3.要坚持统筹兼顾,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要统筹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制订教育计划、落实教育决策,还是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都要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规划,要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统筹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统筹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行为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和深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目标,构建“线、点、面”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即以成才教育为主线,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以“三全育人”为结合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以成才教育为主线,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学生的成才过程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成才愿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学生只有志向远大、成才意识强烈,才会在行动上积极进取。尽管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有体现自我价值的成才愿望,但同时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成才目标不明确,对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信念还不牢固,对“怎样成才”的认识也有偏差。因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学生自我成才的愿望,以成才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解决好“成什么才”和“怎样成才”这两个根本问题,把希望成才的愿望提升为明确的目标和实际行动,从而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转贴于

2.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高职学生的成才规律也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生导航”教育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怎样成才”的重要切入点,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未来,对今后从事的职业进行正确认识和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成才观,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明确并强化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把“人生导航”教育与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与身心素质培养和健康人格教育相结合,与人文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优化相结合,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把“人生导航”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性特征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完善,引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和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的优秀人才。

3.以“三全育人”为结合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学校所有的育人资源,全面渗透、融合,着力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要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全面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单一化”向“立体化”的转变。

一是建立健全全员育人机制。动员全校力量,形成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教职员工要强化育人意识,自觉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和专业课教学的潜移默化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评估考核办法,引导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管理和服务部门要挖掘育人潜力和育人资源,通过提供学生实习、勤工助学、担任成长导师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纽带作用,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二是建立健全全过程育人机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分解成不同阶段的内容和要求,贯穿到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要坚持教育引导的整体性和一贯性原则,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确立阶段性的发展目标。要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从学习、生活、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导航专题,如开展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安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专题,每项专题教育都要制订具体详细的方案,做到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让每一个管理环节、服务细节都有教育意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1.1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共同性

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自身的侧重点,但二者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在培养对象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都是以青年大学生为对象。在培养目标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四有新人”。在教育方法、内容、途径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表现,其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入并贯穿就业指导全过程中能够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效果,既能为就业指导提供新的思路,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载体和平台。

1.2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促进

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从根本上弥补学生主观意识导致的就业问题,为缓解就业问题提供帮助,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式政策教育,通过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可以帮助毕业大学生了解当前国家的就业形式和政策,及时回应他们对就业形式的认识和查询,促使并提高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率。由此可见,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互为完善。

2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客观需要

当今社会很多独立学院在教育培养过程中目标性很明确,通过几年的教育培训可以填补实诚某个空缺,往往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毕业生进行突击的“短、平、快”就业技巧培训和包装,也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乃至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统领作用和保障。

2.1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就业指导政治方向的坚实保障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同自身根本利益关系;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实施办法,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自觉的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把自己塑造成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高校教育的正确方向。

2.2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就业指导全面完善的中心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精神动力,可以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自我,正视现实,摆正位置,还可以帮助毕业生理解和相应国家的方针政策,实现毕业生到基层去,合理的葱及人才流动。但是独立学院通常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第一,为了帮助大学生及时顺利的就业,独立学院可以通过择业观教育向学生传导职业价值观,努力帮助他们处理好索取与奉献的关系;处理好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处理好个人成才与客观条件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衡量自己的能力,参照自己的志趣、特长,选择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充分地发挥并能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大的贡献的职业和工作岗位。第二,独立学院就业指导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意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中华美德的教育为学生走进职场奠定基础。在独立学院就业指导中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强化社会责任感,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3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就业指导

现念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树立就业指导现念需要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社会需求,明确想要立足于当今社会的所必备素质。独立学院学生应注重自身多种能力的培养,通过能力的修炼,提高综合素质,使自己在当今社会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毕业生数量成倍增加,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独立学院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就要求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需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竞争力,以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为保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和方法。

3独立学院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

客观需要独立学院要做好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工作,就需要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依据国家方针政策,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有战略眼光的适合的人才培养的方案,在人才培养培养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3.1思想政治教育是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内容实施的有效途径

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是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一种有目的,有步骤的针对性教育,它以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认真规划职业生涯,从而达到让学生顺利毕业就业的目标的一系列指导。独立学院工作教育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结合,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加强职业素质训练,充分做好就业准备。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就业指导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密围绕着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它符合现实的社会存在和主要社会矛盾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第一,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成为社会竞争的法则。毕业生在面对用人单位的选择的时候,要想成功地进行社会角色转化,必须在迎接社会竞争之前做好积极主动的准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较强的综合素质,是在面对用人单位挑选过程中必须准备的基本功,才有可能顺利用人单位的挑选。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激励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拓宽专业知识面,引导学生注重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坚定为社会主义祖国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共同信念。通过结合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以和现阶段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加强对在校学生进爱国主义教育、马列主义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教育、中国梦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白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内化到学生的日常学生生活中,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的提高,也间接地表现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内心的正能量养成,激发学生的职业愿景并为之奋斗,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应社会需求。

3.2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任务达成的重要条件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就业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独立学院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全面提高对加强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改变过去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观念和方式,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增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和顺利就业。这既是独立学院适应大学生新就业形势的需要,又是独立学院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一,引导独立学院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面对市场的选择,独立学院学生需要比一本二本学生更加清醒的意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天之骄子、社会精英已经不再是大学生的代名词了,独立学院的学生更需要在就业过程中展示出良好的专业知识,熟练地操作技能和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改变社会对三本学生的偏见。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以较低的门槛进入社会,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第二,鼓励独立学院学生怀着平常的心态积极参加就业竞争。独立学院大学生要面对的就业竞争远比一本二本的大学生要艰难得多,这更需要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做好充分的准备,持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和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挑剔和不公正的待遇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万一在择业过程中碰到挫折,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通过心理调适化解,另一方面通过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专业基础在茫茫求职大军中赢得就业机会。第三,教导独立学院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对青年大学生的号召。通过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解读,帮助大学生树立到基层工作,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观念。独立学院可以通过各种正向的宣传渠道,教育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到西部、到基层单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自己的理想信念目标有机结合,教育学生树立肩负国家和社会责任的意识,并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螺丝钉和接班人。

3.3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目标实现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与能力养成的作用越发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的补充。从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入手,提出家庭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着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不力、家长的责任意识缺失、教育方式落后的问题,并从政府、家庭、高校三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家庭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对家庭教育极为重视,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家庭教育的著作,如汉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朝司马光的《家范》、明末清初朱柏庐著的《治家格言》、宋朝袁采的《袁氏世范》等均为家庭教育的典范之作。《社会科学大词典》对家庭教育的定义是: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对青少年进行自觉主动的教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核心家庭是我国当下时期家庭存在的主要形式,父母作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父母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应得到充分重视。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家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视,而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1.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基础。父母长期的正确引导和正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等诸多特点,具有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独特优势,是个人道德根基建立、行为习惯养成的摇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在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大学阶段是人的心理与思想进一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伴随个体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以及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认识,大学生逐渐形成鲜明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其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在我国现行人才培养体制下,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信仰等精神培养相对迟缓,抗压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部分能力发展相对落后。当今网络媒体发达,流行文化不断更新,在多元化的价值导向下,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备受冲击,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中、校内或是校外环境下,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外界信息,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极易被社会风气影响。家庭因其成员共同生活时间之久、父母与子女关系之亲密,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范围更为全面,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核心场所,是影响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教育途径,是先于学校也优于学校的最基本教育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基础。2.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在补充。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文化氛围的多样性、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与道德行为影响深远,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重挑战,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外在补充作用。首先,教育形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以课堂授课为主、实践活动为辅,教育形式较为单调,理论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形式更为灵活,方法更为多样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决定教育,有生活才能有教育。[2]而家庭教育的形式是以实践为主,说教为辅,大学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获得做人做事的观念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将有形的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无形的道德认识与观念,并进而外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其次,教育方法上,学校教育的方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说教,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方式更具直观性,父母的言传身教的直观引导、家庭环境与文化氛围的熏陶均直接影响着子女道德认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务劳动和情感交流互相影响,子女在家庭环境中长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成为其独特的品行习惯与人格特征,并在其为人处世、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得以表现。家庭教育的方法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更为久远深刻,同时也更具稳定性。再次,教育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强且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和缺乏针对性。如: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教育、婚恋观教育方面较为欠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重“共性”轻“个性”,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根据不同性格特征科学开展道德教育;而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对于子女的性格、爱好、禀赋等先天条件和特质了解最为深入,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个性潜能的发现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并且因其教育内容针对性的特点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升学与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敏感多疑、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自闭症等。在流行文化的引导和商业媒体的大肆渲染下,很多大学生道德判断混乱,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虚荣攀比、重现实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恋爱婚姻观混乱,家庭责任心缺失、孝心缺失、诚信缺失、正义感缺失等等。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频发。2002年的大学生硫酸烧熊事件、2004年的马加爵故意杀人案、2010年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以及2013年的复旦大学室友投毒等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而种种大学生心理问题与行为失范以及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发生,父母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高。当今世界各国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一个国家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和全民族综合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3]我国教育界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针对家庭教育的政策制度尚不完善,家庭教育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早在2000年和2004年,我国已就家庭教育了相关文件,具体规定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教育行政部门、妇联的职责,但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非常有限,进行家庭教育培训的机构和组织缺乏,家庭教育培训行业发展严重滞后,家长得不到理念教育和方法指导,全社会缺乏家庭教育培训意识,家庭教育一直处于教育的边缘地带。家庭教育的开展并未达到理想效果,特别是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2.家长的责任意识缺失、教育方式落后。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巨大,一方面由于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心理活动与道德成长,难以投入过多时间与精力在家庭教育上,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逐渐被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学习生活,因此诸多家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完全丢给学校,形成了“养”与“育”的失衡状态,导致一些家庭中父母尽管全力关注子女成长,也仅仅是聚焦于考试成绩和排名等学业问题,或是更多关注于吃穿住行等生活问题,竭尽全力满足了子女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精神需求和道德品质成长视而不见,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教育方式上,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教育知识,同时又缺乏家庭教育经验,教育方式方法落后。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疏于管教;或居高临下、期望过高、要求苛刻;或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供应轻精神培养;重言传轻身教、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这些教育方式阻碍了大学生性格的完善、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人际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禁锢了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3.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个重要的领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意识的形成,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背道而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造成负面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必须坚持不懈传播科学理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则更倾向于大学生个性、人格的塑造和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高校与家庭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交叉,不可分割,互相促进,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个过程。其次,形式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有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尽管一些学者强调高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但事实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仍以显性教育为主;而在家庭教育则以隐性教育为主,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实践证明,家庭中家长重说教、轻身教,未能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家庭教育效果也受到很大影响。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显性教育优势和家庭教育的隐性教育优势,二者相互衔接才能事半功倍。相反,学校与家庭在形式上衔接不利,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和考试合格的层面上。再次,学校和家庭教育时空上衔接不利。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数量的增加,便利的交通为大学生选择院校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家校地域空间距离的增大导致了子女与父母相处时间变得更为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机会减少,沟通不充分,家庭教育很难发挥效力,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严重缺失。

三、加强家庭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完善政府主导的家庭教育机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为全面提高全民族家庭教育的认知和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和坚实的制度保障。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作用,提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积极发展家庭教育培训事业,大力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人才。其次,发挥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发挥社区服务功能,设置家庭教育咨询指导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长期工作计划,开展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与宣传工作,为每个家庭提供贴心可靠的教育技术支持。再次,全国各级妇联与教育部门共同配合,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确保家庭教育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每个家庭开设家庭教育学习必修课,为家庭建设和青少年成长严格把关。2.树立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改进家庭教育方法。首先,大学生家长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一是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学校教育的错误观念,树立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责任意识。二是改进对家庭教育的方法,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沟通、交流中的作用,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发挥家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辅助功能。其次,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影响,主动学习,广泛积累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积极发现问题,纠正以往不当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家长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传承家族优良传统,形成阳光健康的家庭文化,发挥家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向影响。父母要注意自身言行的导向作用,以身作则,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有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方式,化解大学生的内心冲突,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等。再次,大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家长应密切关注子女在校动态,主动建立家校连接,积极参与家校互动,增进亲子沟通与理解,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家庭关系,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为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打下基础。3.高校构建完整的家校衔接系统。首先,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形成亲子互通桥梁。建立学院制师生家长QQ群,解决因距离远、家长繁忙等原因造成的家校沟通不畅问题,同时方便家长之间互通互助、交流分享。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及时学校动态,保证家长及时准确了解学校新闻动态,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同时,提高高校信息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定期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为广大家长提供权威知识和实用指导。其次,高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室,并聘请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师定期为大学生家长提供免费咨询,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家长排忧解难。开放大学生信箱,欢迎广大学生来信咨询,就家庭教育问题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再次,高校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亲子互动活动。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选择适合大学生的线上线下亲子互动活动,寓教于乐,在互动中增进亲子彼此了解,以此开展隐性教育,营造生动活泼的家校互动校园环境,为家庭思想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家庭关系的亲密和谐,进而推动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任重而道远。只有在政府指导下,努力做好大学生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才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2]孙培青.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80.

[3]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1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