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旅游的特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开封旅游业发展现状
据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公布2014年度全市累计旅游接待量为3969.8万次,比2013年同期增长13.6%;2014年度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2.6亿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15.9%.可知,旅游业已经成为开封的主打产业之一,并在拉动开封经济发展中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还要正式我市的旅游现状游客接待总量虽然增加了,但游客停留时间短,过夜少,购物少,旅游收入主要来自门票和餐饮,开封旅游发展还是明显低于全省旅游的发展速度。据统计,我国旅游纪念品消费占旅游总收入的平均水平是22%左右。但是,开封的旅游收入构成中,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仅占游客总消费的15%左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应该审时度势,抓住机遇,顺应潮流,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推进开封旅游业的发展,把开封文化发扬光大,把开封特产做到极致,争取做到让游客开心游玩,轻松消费。
近年来开封旅游商品销售收入约为30亿。且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日益视2013年,“一河两街三秀”齐亮相;2014年,“一湖两巷三园九馆”大部分已建成开放,有的已初具规模;2015年,开封建设十大重点文化项目:开封西湖化景观建设工程、市博物馆、市规划馆、银基水世界、建业铂尔曼酒店、建业东京梦华半亩园、中原明珠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古城文化客厅、双龙巷周边棚户区改造项目和汴京公园提升项目。这些项目大多已顺利开放,剩余项目也即将顺利完工。伴随着开封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宋文化的发扬,开封必然会迎来旅游的热潮,其市场需求空间十分理想。
二、开封特色文化与旅游业结合的优势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方案》中指出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多元投资、有序竞争、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公告中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彰显,“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不少地方发展经济的思路。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进程,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休闲方式。
开封市是七朝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将文化融入旅游业中可以提升开封市的文化产品的内涵,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在拥有自己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也会提升地方的经济实力,已达到双赢得状态。推动文化旅游,使开封文化在整个开封的旅游业中唱重头戏,有利于开封的经济水平提高,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开封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在于,文化融入旅游产业的同时有助于对开封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有机结合发展,是开封文化对人民的吸引力与日俱增,越来越成为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强大动力。
三、如何将开封特色文化融入旅游业
1、生产开封特色小吃相关的纪念品
把开封特色小吃模型化,将其制做成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钥匙扣。开封小吃一直是开封一大特色,但是这些食物大都是不能打包带回家的,不免有点遗憾。将食物做成仿真的磨具,比如,现在市场上已有的那种“汉堡”外形的钥匙扣,我们可以将开封的特色小吃也参考与其相似的方法,将其做成食物模型,可爱又有特色。让游客“吃完了再兜着走”。回到家中可以当做纪念品礼物送给亲戚朋友,间接提高开封文化的知名度。
2、充分发扬开封的“菊城”文化
开封素有盛名,连续多年创下了嫁接品种数吉尼斯记录。每年开封的展都会迎来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看。既然有资源,就应该开发出来。可通过制作仿真手链,满足那些爱美游客的拍照需求,形形手链各有相同,又充满开封特色。在制作手链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制作一些的标本,标本书签在结合开封市市花的基础上,也展现着开封的文化氛围。将做成标本,并制成书签。利用文化地域优势,来向外推广开封的文化。
3、开封今昔对比特色明信片
开封,作为一个七朝古都,每一个角落都有着历史年轮的痕迹。随着年代的更迭,它们也呈现出别样的风姿。为了更好的了解开封的历史文化,可以借助明信片这种形以年代为轴,将各个角落的变化更加真实地表现出来。既体现了当地特色,又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4、加强对汴绣、木板年画和柳编的推广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 地域文化 产品设计要素 创新
引言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更是对带动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2014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181.52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777.9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089.55亿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旅游纪念品尤其是旅游纪念品的品质、特色密不可分。然而在内蒙古旅游业不断壮大的同时,内蒙古的旅游产品还存在很多问题,纪念品发展尚不尽如意,品种少,产品雷同,设计、制作粗糙,艺术品位不高,缺乏地方特色,缺乏民俗含量。下文就当前内蒙古旅游纪念品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内蒙古旅游纪念品设计地域文化的应用展开探讨。
1 当前内蒙古旅游纪念品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缺乏地方特色,缺乏民俗含量
随着内蒙旅游业的发展,自驾游和中高端的游客比重不断加大,以家庭为单位的散客团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就目前旅游市场上存在的纪念品来看,很多产品缺乏地方特色,缺乏民俗含量。对于旅游者来讲,类似的东西在其他地方买过了,就不会再购买了。这种现象就会直接导致旅游业经济的下滑。如草原旅游纪念品内蒙古特色化妆镜(见图1)、北京旅游纪念品便携镜(见图2)。因此,不能体现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的纪念品,不仅会影响旅游者的购买率,更可能影响到旅游者的心情,使之感觉乏味不堪。
1.2 品种少,制作粗糙
事实上,可开发设计的旅游纪念品种类繁多。由于设计缺失,市场上仅存有寥寥无几的种类。由于商家都想赢得高额利润,为了减少成本,多数纪念品都是在小作坊中制作完成的。没有规范标准的工业化生产,制作水平低下,产品粗糙。
1.3 缺乏政府统一引导管理
除了以上因素外,影响纪念品品质特色的因素还包括政府的因素。首先,行业监管体制不完善,商家为了利润最大化,难免会出现“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的竞争。其次,政府在推广促销自己的旅游产品时,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最后,政府应当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艺术审美感。
2 基于内蒙古地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2.1 注重文化内涵
收集本土文化信息,研究开发具有本土地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才能在市场上持续发展。因此,内蒙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必须结合当地地域文化,充分分析地域特点、民俗风情和等,把握设计中的各个设计要素。总的来说,内蒙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充分了解当地地形地貌、民俗文化、食品特色和服饰特色等要素,以每个要素为设计点,以提高纪念品的审美性、创新性以及纪念性。
2.2 纪念品设计要素
内蒙古旅游纪念品首先应该突出的是内蒙古这块旅游胜地,其次才是商品本身。内蒙古旅游景区深厚的人文和草原风光,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促进了纪念品的销售。而景区旅游者购买的是纪念品的虚拟价值,而非实际价值。换言之,消费者购买的是景区的地域文化。那么,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运用内蒙古的地域文化,进而展现出纪念品的独特性、纪念性和文化性。
2.3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构想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内蒙古旅游纪念品是一种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具有符号性和非物质性,它能够传递出这个地区人的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力量。蒙古族广泛分布在,这个民族有兴畜节、篝火节、马奶节、那达慕大会等传统活动。把这些活动加以分析,便可以做出内蒙古印象一系列的纪念品设计。
结语
总之,由于内蒙古的旅游业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相信在未来,基于地域文化设计的旅游纪念品还会得到不断优化,并进一步以鲜明的个性和文化特色凸显出它非物质性的功能。内蒙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始终要遵循的原则是,弘扬和继承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旅游纪念品有持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冯万荣.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太原大学学报,2004年3月.
[2]万三敏.当前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一、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此外还有满、蒙古、白、藏、黎等其他民族成分。在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18%,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在全国居第1位,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39%,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区有12个民族自治县,包括龙胜各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58个民族自治乡。此外,广西还有97个国家民委组织申报命名挂牌的“中国民族特色村寨”。广西历来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传统文化、建筑景观、生态环境、民族风情等具有重要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西入选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都是人居环境优势、经济发展迅速、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优美等特征。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正迎来了最好的时机。
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分析
首先,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其中已经开发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产品包括: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都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其次,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遗产无形的提高了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传统突显了特色村寨的独有魅力。如果没有这些文化遗产,其旅游吸引力将大打折扣。
最后,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提升了旅游开发的品牌,不仅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同时还吸引了大批的客商前来投资,为特色村寨文化遗产的 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
(一)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
旅游开发的目标是实现对特色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社区居民的发展。因此,在旅游开发的规划、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文化遗产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从而形成保护的文化自觉意识,对文化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因地制宜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的种类不同、保护级别不同、特色也有差异,在适宜性开发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时空分布、利益主体异质性、产业特色等方面对相应的指标适当加大权重。
3.整体开发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区域内整体的旅游资源,文化遗产依托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和居民。因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把它们当成一个整体开发形成一个景区或景点,同时在规划范围内合理布局各种基础设施、建筑风貌,形成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统一和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内外对于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研究,并且建立了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尚未发现有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根据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特点,结合旅游开发现状,初步构建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1所示)。
(三)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为了准确确定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通过打分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指标体系构建以后,以问卷的方式征求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42份,有效率84%。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获得一二级指标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表1)。
(四)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u价指标和权重确定后,需要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采用模糊记分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值(表2)。
经过加权计算,可以得出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是否适宜发展旅游,适合开发何种旅游产品及适合程度的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模型为:
R=∑WiwSi
式中,R为评价因子综合得分;Wi为评价因子的权重,Si为指标的得分。
关键词: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吉林省
经济是旅游的外在表象,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产业开始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型。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已经成为多元化旅游业的发展核心。虽然吉林省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开发较早,但经济产值在省内旅游业中所占比重并不突出,旗下与之相配套的旅游纪念品产值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开发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弥补省内旅游纪念品市场空缺,同时对于吉林省旅游经济发展也起到拉动性作用。 笔者就开发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必要性及优势进行阐述,通过分析开发现状,进一步完善开发对策,为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具体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一、 开发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优势及必要性
吉林省是满族的“根”,满族的形成、发展都与这里有着缜密的联系。处于白山黑水间的满族先世在这里创造了不朽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影响了周边民族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为后世探寻满族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吉林省现设有1个满族自治县、10个满族乡(镇)、28个满族村、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地区。省内多处满族遗址保存都较为完整。如:清朝两代皇后的故乡――叶赫、萨满文化聚集地――乌拉街、满族民俗馆――伊通等,这些得天独厚的历史遗迹使吉林省的满族风情独具地域特色,为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提供了资源优势。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愈发重视,满族文化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怎样才能给满族文化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基础,成为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深度开发,不仅是对满族文化的重新梳理和拯救,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大力开发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有着不可小视作用。
二、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概念界定及开发现状
对于旅游纪念品大家并不陌生,但究其概念恐怕很难定义。学术界对于旅游纪念品也暂无明确定义,《旅游商品学》一书中曾指出“旅游商品就是特指旅游者为实现其旅游目的或在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商品,分为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和旅游消耗品三类”。由此可见,从归属角度来看,旅游纪念品从属于旅游商品。而本文所述的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在具有旅游纪念品性质的基础上,又将吉林省满族地域文化融入其中。是物化与满族文化缩影的结合体。
吉林省满族遗留文化资源丰厚,如海西女真文化、萨满文化等。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满族文化,为吉林省开发满族特色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省内现有满族特色旅游产业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旅游景区类如:伊通牧情谷旅游景区、长白山景区等。第二种是博物馆类如:伊通满族博物馆、九台市其塔木镇文化馆等。第三种是文化遗址类如:吉林乌拉街镇、叶赫那拉城等。与三种旅游产业相配套的满族旅游纪念品近百种,这些旅游纪念品,从题材上可分为:满族服饰类如:旗袍、马褂等,满族传统手工艺品类如:满族剪纸、刺绣等,满族类如:萨满图腾、神偶等。通过走访一些满族特色旅游景区,笔者发现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构成体系虽已形成,但并不完善。从产品研发到产品销售依旧存在弊端,提升空间较大,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三、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满族特色文化的缺失
旅游纪念品归根溯源也一种文化产品,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同时也承载着该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随着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旅游景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开始盲目开发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这种只重视形式上的开发,使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简单化、庸俗化的问题加重。加之景区对满族文化宣传力度的薄弱,使游客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感受、理解满族文化精髓。如满族萨满教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开发商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萨满教的图腾及用具进行二次包装,包装后的产品虽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但却丧失了满族传统文化的本真性。这种缺乏文化底蕴的旅游纪念品,不但没有纪念意义也不具备收藏价值。
(二)产品品牌意识薄弱,缺乏质量及创新意识
虽然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但与之配套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发展却差强人意。整个旅游纪念品市场中即具有满族特色又做工精良的产品屈指可数。种类稀缺、粗制滥造、产品缺少针对性的现象屡见不鲜。消费者对于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品牌认知度偏低,在整个旅游消费过程中,如何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成为消费者的一个难题。通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游客对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依旧停留在被动欣赏、被动接受的层面。市场中的大多数产品都以静态展示为主,这种产品开发模式忽略了游客的参与、体验需求。产品设计中缺乏对功能性、时代性的思考,缺少季节性及满族特殊节日类纪念品的供应。这种不具备创新性、互动性的廉价开发,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不利于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产业化、品牌化的形成。
(三)缺乏规模性生产企业及专业性研销人员
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导致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产业链薄弱的原因之一。由于旅游产业缺乏具有规模性的研发投资主体,手工作坊成为主要的输出来源。这种局面促使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产销环节呈现“散、弱”的特征。生产企业缺乏规模性的无组织状态,导致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市场产品良莠不齐,这种生产加工模式不仅不利于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形成,同时也降低了旅游购物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缺少专业性的研销人员。多数产品的研发、生产缺少满族文化研究专业人士的参与,这种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生产必然会导致文化缺失。优秀销售人员稀缺、从业水平偏低,成为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市场开发的又一个弊端。有些景区的讲解、销售人员对满族文化了解甚少,在讲解、销售过程中容易给游客造成误导。这种营销方式不利于满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的进程。
(四)旅游纪念品市场混乱,行业监管不力
购物消费是旅游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弹性支点,而促进购物消费的主要因素是购物环境。因此购物环境的优劣不仅决定着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对旅游经济增长也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吉林省旅游纪念品销售方式多以旅游景点出售和小摊点出售为主。这种规模小而散的经营模式,不仅不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导致吉林省旅游纪念品市场长期处于无序经营状态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监管力度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在旅游纪念品市场中,同款产品价格不一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做工精良的产品更是开出了天价,导游带团购物赚取回扣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这些营销弊端既不利于吉林省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游客对购物消费产生畏惧心理。
四、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对策
(一)深层开发满族特色文化,突出主题设计
要改变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文化缺失的现状,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就应以满族特色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满族文化内涵。首先,在开发选题上,应坚持旅游纪念品的民族独特性。选择满族特色较为突出的事物进行设计,利用游客的猎奇心理,使其通过感官第一时间识别旅游纪念品民族属性,如:满族服饰中的}B鞋、“琵琶襟”马褂、“巴图鲁”坎肩等,这些服饰特色并不逊色于大众所熟知的满族旗袍、旗鞋。再如:满族建筑中的口袋房、万字炕、神杆、影壁等这些满族特色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开发的脚本。其次,旅游纪念品种类扩充上,应遵循有中取优的原则。在现有旅游纪念品的种类、样式基础上,推出满族特色主题的系列精品设计,如:满族原生态设计、满族民俗类设计等。设计产品要真实的还原满族民间风俗习惯,展现满族文化底蕴。最后,在开发原则上,应坚守文化的保真性,在注重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形式美感的同时,保证其所展现的满族文化不受改编、歪曲。只有对满族文化的深层开发和科学引用才能创造出高格调的具有吉林省地域特色的满族旅游纪念品,使满族文化成为长久不衰的活化石。
(二)树立品牌意识,更新研发理念
在旅游纪念品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品牌化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衡量标准。目前,吉林市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市场中所出售的产品多数以个体形式独立存在。旅游纪念品市场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化体系以及具有吉林省地域特色的品牌,此处提升空间较大。政府及生产企业可以把树立品牌意识作为提升企业及产品知名度的一个切入点。
首先,政府应意识到品牌效应对于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产业开发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公关活动对其进行宣传。如通过吉林省规模较大的年会、专题展会、旅游节等活动来促进和提升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影响力,使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名声远播。
其次,生产企业应响应政府号召,成为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的技术支撑点,逐步落实企业品牌化的经营模式。第一,相关企业之间应树立网络联合化的品牌营销模式,通过相互沟通、学习来提升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这种具有品牌意识的联合不仅避免了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种类、样式雷同,也给生产企业提供了相互引导、交流的空间。第二,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应有准确的品牌定位。满族特色旅游也可以说是一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因此所设计的产品应定位在满族特色方面,着重体现吉林省满族地域风情,使满族特色产品在众多旅游纪念品中脱颖而出。在选题上应选择一些具有满族代表性的事物,如:满族刺绣中的荷包、枕头顶等。虽然市场中刺绣产品屡见不鲜,但是满族刺绣不论是在样式,色彩搭配、手工技法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再如:对满族特殊节日的纪念品开发,可以满族民间传说及其为依据,进行具有针对性、纪念性的产品开发。此类产品不但能展现满族工艺也可以作为满族文化的一个缩影。第三、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策略。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生产企业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再延用万古不变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应与时俱进,如满族萨满教的图腾设计,可结合利用构成主义、装饰主义等设计手法将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包装。使其在具备环保性、便携性、功能性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感,设计产品选材上应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不同档次的纪念品。注重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把设计作为旅游纪念品新的特色增长点。让消费者感知与其的互动关系,摆脱被动欣赏被动消费的市场现状。
(三)培养专业性人才及特色生产企业
旅游纪念品研发投资主体的亚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培养专业性人才及特色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是吉林省完善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必经之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建立的基础,其原因在于,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是一项涉及面较广,需要文化理论基础作支撑的开发项目,对于人才的储备和引进都较为严格。吉林省内现已在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及长春师范学院开设了满族研究的相关机构,但目前还没有开设满族特色旅游研究方向的院校。为了满足对人才的需求,应在旅游及历史研究等领域的高校开设满族特色旅游专业,对满族文化习、俗民俗学、文化学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讲授,并提供相应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真正的研销一体化。同时,政府及企业应建立专项基金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那些既懂满语,又对满族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满族后裔及传承人的参与、加盟,从而保证满族文化开发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的实质是将满族特色转为物化形式。其形成有利于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研发生产。从设计定位角度来看,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区别于其他综合类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它所研发的旅游纪念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是以满族特色作为设计宗旨的生产机构,通过设计手段将满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展现给不同层次的游客,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满族文化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吉林省满族地域特色文化历史深厚,旅游产业开发前景乐观,这为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企业可通过产品定位的优势,深化产品内涵及设计风格,以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水准来争取更加广阔的旅游市场。打破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产业规模小而弱的现状。
(四)优化旅游产业市场环境,加大监管力度
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既离不开相关企业的自身筹备建设,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首先,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应因地制宜。根据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产业开发现状对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进行统一的规划部署。其次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产业及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监管力度。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对旅游纪念品市场做出具体的类别划分,规范其销售模式及经营场所。通过建立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购物一条街、满族特色购物中心等形式,来取替小摊位出售优化消费者购物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协调物价部门对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物价进行统一调配,根据旅游纪念品的材质、样式、设计风格等对其进行合理定价,以便杜绝同类不同价的现象再次出现。最后,相关部门还应对旅游纪念品市场进行规范,加大对违法经营的查处力度,减少市场中的不良竞争,对于带团购物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严惩不贷。
总之,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合理开发,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旅游购物的基本需求、提升吉林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格调,同时它的振兴和崛起对于吉林省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都有个重要作用。(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本文系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吉林省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研究与开发》(编号:20130206072SF)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敦荣.旅游商品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 吴广孝.旅游商品开发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 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1相关概念界定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在我国政府的“十五”计划中提出。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分类也非常广泛包括教育产业、旅游业、文化创意、网络传播业、体育产业等。目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正在发生普遍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特色旅游业是在常规旅游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特色旅游业更注重于消费者对某一个旅游方面的兴趣和需要,在一些地区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特点,为消费者推出特色旅游,专题旅游。
1. 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相互依存,共生互融。特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有助于特色旅游业的创新性发展。特色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又可以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和内容,丰富文化产业的内涵。其次产业特性是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由于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业均属于服务产业,其产品具有非实物性,有一定的叠加性。通过这种叠加来实现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的融合。同时,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对特色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作用。产业的融合主要建立在原有产业的关联基础上。最后,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的重要催化剂。科技创新加速了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的融合,为原有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技术平台、业务空间拓展、新的市场空间等。
2.张掖市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2.1张掖市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及基础
张掖历史悠久,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是甘肃省仅有的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张掖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遗产,有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西夏国寺文化产业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等为代表的优势自然资源,有以汉明长城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裕固族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产业带,还有以张掖大佛寺、木塔寺为主的佛教文化产业带。
近几年,张掖市以先后投资近11亿元,实施了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其中包括张掖黑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06.63万元,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697.82万元,总投资3.2亿元的神沙窝城市沙漠公园等。
结合张掖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努力提升文化创意和内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2016年张掖市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8.5%,同比提高8.2个百分点。
从2011年到2017年,张掖市的旅游综合收入增长了近10倍,增长率连续超过30%。张掖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这也为张掖市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2.2张掖市通过裕固族少数名族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业
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境内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旅游景区,例如,马蹄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祁丰文殊寺、玉水苑等。近年来,随着交通的发展,裕固族??特的少数名族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从2012年开始肃南县每年的旅游人数都在大幅度攀升,文化旅游业也成为带动肃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肃南县结合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不同的资源优势,把“一季游”发展到“四季游”,科学性的规划和发展旅游景区,积极推出各种旅游文化特色节和活动,宣传本县的少数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从2016年开始,为了深化旅游业,肃南县还推出了许多创新型产业发展集群,使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升级。
从2012年到2016年,肃南县旅游综合收入也是连续4年保持在30%以上。在“十三五”时期,张掖市政府规划在肃南县建设裕固族特色村寨、裕固族特色餐饮文化开发等项目,多角度、多层次传承和宣传肃南独居特色的民族文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3.张掖市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 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由于张掖市受自身经济条件、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的制约,特色旅游业才刚刚开始起步,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将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还在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中。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张掖市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程度并不高,产业融合缺乏影响力,也缺乏创新型的产品和服务。
3. 产业融合模式单一
张掖市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模式主要是依靠已有的一些旅游景点,风景故迹,然后融入一些当地的文化和民俗。这种产业融合模式过于单一,影响力小,覆盖面低,长期发展这种单一模式,会使产业融合受到限制。
3. 缺乏复合型人才
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由于张掖市地处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人才吸引和引进上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何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也是解决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
4.张掖市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对策
4. 提升产业融合品质
张掖市在产业融合方面还需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发挥文化产业的综合效应,对特色旅游业起到推动作用。政府还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省内企业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将产业融合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加强对张掖市的宣传,提升张掖市在全国的影响力。
4. 拓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
张掖市产业融合模式过于单一,在产业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要拓展、创新出更多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模式。复合型模式的发展需要很多条件,需要企业、政府、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作才能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