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学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8-0122-02
1.分析学科的特点,紧跟时代节奏
分析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推动了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这些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扩充了实验诊断的项目,出现了新的治疗方法,使之在原来经典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提高,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医学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突出。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医学工作者,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深思的问题。进入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限制性内切酶、DNA杂交、测序和扩增技术等许多简便、快速、灵敏和特异的新手段的应用,使某些原来不能培养或培养需很长时间和特殊条件的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成为可能[1]。20世纪末出现了许多新病原体及其引起的新的传染病。人们对新传染病的认识和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同时因为人群无免疫力,疾病来势凶,传播快、途径多、范围广,所以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如0157出血性肠炎、疯牛病、0139霍乱、爱滋病、埃博拉出血热、新型肝炎病毒、埃立克体和肺炎衣原体感染、莱姆病、肠病毒71、手足口病及新世纪出现的非典型肺炎等新传染病均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和范围内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启发学生将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促使其主动思维,同时提高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2]。
2.1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去旧观念认为,只要记忆力好就能学好医学。其实,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医学生将来面对的病人情况往往很复杂,许多病因常会被表面症状掩盖。这就要求有很强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学思结合是思维训练的主要规律,因此,我们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致病性微生物与临床疾病的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授致病性细菌各论和病毒时,有计划地开展几次讨论课。讨论的方式有随堂讨论和布置讨论两种,随堂讨论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由教师出讨论主题,学生随即讨论,然后教师汇总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2.2 病案教学法
医学生的毕业志向绝大多数是从事临床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对其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教学上尽量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避免基础课讲授的枯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临床思维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综合素质[3]。比如:当讲授“病毒”一课时,用“2004年7月在尼泊尔爆发的A型流感(H3N2)”事件引入。再提出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传播方式,是否会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等问题。通过这个病例和几个相关的问题使同学们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又如:讲授“杜氏利曼原虫”时,先给学生介绍本国近期蔓延的一种因利曼原虫所致的黑热病病例,然后提出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特点是什么,生活史怎样,如何致病,如何诊断和防治等问题。
2.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病原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正常菌群”一节内容时,可有针对性提出问题:“医生常常强调避免感染,为何我们还有食用带有细菌的酸奶?”问题提出后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寻找答案,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2.4 理论结合实践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从微生物与寄生虫的形态特征,致病机制到检查方法,都与实验密不可分。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独立性。实验技能训练不仅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抓起。在实验教学中,应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如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细菌形态玻片标本的观察、细菌涂片的制作、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消毒与灭菌、玻片凝集反应、试管凝集反应等。
2.5 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幻灯、胶片投影、多媒体课件、模型、标本及黑板画图等,形象而直观地讲解知识、突出重点,做到声图并行,令抽象的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这对语言交流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对病原生物学教学来说,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主要是语言描述、板书加上挂图,其中挂图的展示基本就算是直观教学了。但毕竟挂图的数量、色彩和变换的速度是极其有限的,缺少声音和动画,不能和电子图片以及多媒体演示相提并论。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进入了多媒体时代,教学方式发生了变革,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及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4]。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微生物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前所未有的提高。首先,多媒体技术使直观教学成为可能。现实世界可以在课堂上生动再现,其效果胜过任何语言的描述。其次,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密度和提高讲课效率。课堂中学生可以观看多幅图片,阅读多篇教学材料,这个数量可以是传统教学的几倍。
3. 分析与思考
病原生物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就其学科特点而言,内容繁杂,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学比较枯燥繁琐,不易记忆,在学习上深感困难。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病原生物学的方法,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或其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讲授的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许多新问题的出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方法,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特点和对教学培养对象,选择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组合,考试形式的合理化,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新型的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段朝晖,梁伟南.新时期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5):670-671.
[2] 李泽生,冼利青,张艳髓.“问题为基础”教育模式毕业生特征与优势分析[J].医学教育,2002,4(6):3l-34.
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个别教师对实验课的认识或态度不端正、不科学[3]。他们往往担心学生实验过程出问题,进展不顺利,对整个实验过程,尤其是注意事项再三强调,生怕学生做不好实验。对他们来说,实验教学过程越顺利,学生完成实验越快,教学效果越好。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场面:整个实验课堂格外安静,秩序井然。学生按部就班地根据书本和教师的部署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没有讨论,没有提问。实验教学开展得很顺利,学生也很顺畅地完成了实验,原本计划需要花费2个小时的实验,不到1个小时即可结束。学生得出的结果非常完美,几乎可以和书本的结果媲美。教师和学生都很高兴和满意。但这种看似完美的表象背后却是令人担忧的结局,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长此以往便会形成这样的心理定势:实验就是简单的重复。细胞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过程太过于一帆风顺会大大降低其探索性、新奇性和趣味性,也很难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很容易丧失对实验课的兴趣,因此也难以产生在未来开展深入科学研究的兴致。
2新方法的尝试
2.1反面示教法
反面示教法也称为错误示教法,简称“示错法”,通过在示教的过程中故意示范错误的方法,增强学生对错误操作的认识,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正确操作方法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反促正,从而实现正确的理解概念,或在真正的操作中避免错误[4]。这种方法对于以方法学教学内容为主的课程尤为适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显微镜的使用。显微镜是细胞生物学实验研究最基本、最为常用的实验仪器,因此,本教研室历来都把显微镜的使用安排在本科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第一堂课进行。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实验教学方法都是正确示教法。也就是在学生正式动手操作之前,由教师以播放视频或者亲自动手演练的方法为学生演示整个显微镜正确使用的过程,同时指出使用过程的注意事项,以期使学生掌握科学使用显微镜的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种种不规范操作。我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让学生记住更多的知识,其实这不仅违背了记忆的规律,也不符合心理学的特点。仔细分析发现,这是因为显微镜正确的规范操作内容太多,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会因为记忆倦怠而产生遗漏,从而出现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因此,从记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利用错误示教法“新”、“奇”和“少”的特点,教师先以反面教学的方式故意示范错误,比如在观察切片时故意不用低倍镜而直接从高倍镜进行观察,关闭显微镜时故意不将光源调到最低,诸如此类,然后再由学生找出教师示范过程中哪些操作是错误的。而学生遗漏的地方往往就是记忆的盲区,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容易疏忽的地方,再由教师一一指出。实践发现,反面示教法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2.2问题导向法
问题导向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即“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的教学模式。最早由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提出并开始实施。其设计理念是以问题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学习,经过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讨论研究和总结反思4个主要步骤获取知识[5]。虽然这一学习方法最早是依据临床医学教育的学习特点提出来的,但也可尝试在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加以应用,因为细胞生物学一样具有知识面大、知识网络性、系统性强以及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问题导向法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可以简化后加以利用,也可称为任务导向法,即由教师提出问题或任务,由学生根据问题或任务选择合适的观察对象或实验方法,对问题或任务作出回答,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这一方法在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一课中较为适用。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提出如下三个问题或任务:①显微镜下的物像与肉眼实际看到的物象有何区别?②根据生物绘图的要求,绘制高尔基体图和中心体图;③根据生物绘图的要求,绘制有丝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图。摆在学生面前的有4张切片,分别是:①字片;②猫脊神经节切片(硝酸银染色);③马蛔虫子宫切片;④洋葱根尖切片。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任务,自己选择合适的观察对象。这样将促使学生对之前课堂上理论学习的知识进行回忆,如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的形态特征,以及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等,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还能训练学生如何根据观察目的或任务选择合适的观察对象。问题导向法教学有助于增强实验的目的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度。
2.3自主探索法
关键词:进化生物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86-02
进化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其研究内容包括生物进化历程、生物形态和特征。进化生物学在生物学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作为生物学学科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进化生物学》是本科院校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我校于2012年开始增设了《进化生物学》课程。进化生物学内容广泛,教学难度大。本文对《进化生物学》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旨在提高教学效果,为《进化生物学》的教学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经典知识与最新进展相结合
生物进化学说由查尔斯・达尔文在鸿篇巨制《物种起源》中首次提出。他第一次提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机制。进化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多样性生物的进化过程,这些过程包括物种的遗传和变异以及新物种的起源。学习经典知识和传统研究手段,是学生学习进化生物学的必要基础。学生对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理论已经非常熟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达尔文的生平经历,重点讲述登上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发现物种起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些知识非常感兴趣。
现实中,经典进化生物学也在经历着现代研究手段的不断考验。现代综合论的奠基人之一,朱利安・赫胥黎致力于将新达尔文主义转变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在朱利安・赫胥黎的关于动物行为进化描述的著作《行为的进化》中,其尽最大努力将新达尔文主义的理论简化,去除一些技术细节,以更为广泛的视角对自然和生命进行描述,其中包括几个原来在不相关领域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包括遗传学、生态学、分类学和古生物学。在此处,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经典进化理论与现代综合论的异同点。在不断的比较与联系过程中,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当前的研究扩大到涵盖适应的遗传结构、分子进化和不同的力量自然选择。进化生物学在全面讲述生命起源、演化历程的基础之上,以辩证关系的观点来看问题,系统分析生物与环境、微观与宏观、表型进化与遗传系统进化的相互作用,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手段应用于现代综合进化论的研究中,揭示隐藏在生命演化之下的基本规律。在课堂上,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不断强调研究手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用科研的思维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去理解已归纳的知识。
当前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应该着重理解生物进化的核心,将现代进化生物学,如分子遗传学和计算机科学,引入课堂。首先,一些领域的进化研究试图解释现代进化中解释不了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物种形成,有性生殖的进化,合作的发展,老龄化的发展和可发展性。其次,生物学家提问最直接的进化问题:“发生了什么?并且什么时候发生的?”这包括古生物学等领域,以及分类学和系统发生学。第三,现代进化综合论出现时,还没有基因的分子基础。
二、注重与其他课程知识相结合
在发育生物学中,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将生物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比拟,认为是该生物物种进化历程的一个简单而迅速的重演,并将这种理论命名为“重演论”或“生物发生律”。所有水生和陆生的脊索生物,在胚胎发育阶段都会出现鳃裂。鳃裂是水生脊椎动物长出呼吸器官的一部分。而对于陆生脊椎动物来讲,在其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鳃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纵观陆生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都经历过鱼的阶段。“重演论”是生物发育学课程中的概念。但与进化生物学漫长的演化历史相比,通过使用这种概念,形象生动地概括了长达30亿年的生物进化史,学生将不同课程的知识串联,印象更深。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将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加深了对所学课程内容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去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所学知识M行联想串联。通过比较分析,从亲缘关系看,我们会发现亲缘关系较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差异较少,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类型生物在进化发展过程中的演化顺序。从生活环境看,陆生生物的进化等级要高于水生生物。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最大的统一理论,在进化理论的框架下,细胞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比较解学、古生物学、胚胎学、分类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层次的研究结果得到了统一。进化生物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生物大分子、基因和基因组、细胞、生物个体、生物群体以至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的发展和变化都与生物进化有关,也就是说在各个水平上的生物结构都有其起源与进化的历史。什么是生命,如何生产,物种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世界有这么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如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进化的……这一切,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世界物资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世界呈现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现象和事物,但其唯一的本源都是物质。从进化生物学的历程来看,经历过化学演化阶段,无机小分子阶段,有机小分子阶段,有机大分子阶段,多分子体系阶段,直至原始生命的产生。组成生命的元素在非生命世界都可以找到。化学元素合化合物都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它们按照一定次序有机组合起来,相互协调才能表现出生命。再者,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群落中出现适应环境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这些个体通过与自然环境进行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这是量的变化;通过自然选择,一代又一代的遗传与变异积累,使生物实现进化,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就体现出了哲学中的质量互变规律。此外,学习本课程,对于当代大学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识别真伪科学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进化生物学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进化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大理论,让学生在了解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同时,充分理解生物与环境、宏观与微观层面、表型进化与遗传进化体系的辩证统一,掌握生物进化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
生物进化一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课程就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进化的理论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对恐龙灭绝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推理。同时,带领学生学习生命进化历程,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生物变异的作用,变异的积累产生进化,进而形成自然选择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为今后的进化生物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同时,应补充视听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兴趣。本课教W宜采取“情境―问题解决―情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围绕关键点、重点和难点,通过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展示动物的进化过程、演变的信息,丰富了演示文稿,提高了认知环境。教师通过即时反馈得到学生学习信息,适时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依此拨动学生思维之弦,在学生对动物进化资料进行抽象整理后,引导学生对分类整理后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使学生自行揭示出动物进化的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初步地认识了“适者生存”的科学真理。利用计算机,穿越时空,还原远古时代的场景,提供动物从远古时代到现在的变化历程,有助于学生获取动物进化的信息,将信息分类、归纳,分析综合出动物进化的规律。
在学习植物演化过程中,课堂上提供各种类群植物中的代表植物的挂图或幻灯片,引导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以及生存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哪类生物比较低等,结构简单,哪类生物比较高等,结构复杂,将知识串联,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在学习动物演化过程中,提供各种类群动物的代表动物,展示动物的挂图或者幻灯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征,归纳动物演化的历程以及进化趋势。
给学生展示关于进化生物学的经典幻灯片,比如英国BBC公司录制的《生命的起源》和《恐龙星球》。学生学习过基础知识之后,再观看纪录片,就会将已学到的知识投影至纪录片中,起到了知识串联与巩固的作用。在迷人的视听体验过程中,重现史前生物的生活情境,栩栩如生的将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即通过将视听素材融入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兴趣。
The Initial Research in Teaching Methods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QI Lin*,ZHAO Wei,HOU Xiao-gai,ZHAO Xing-li
(College of Agricultural,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 471003,China)
[关键词]生物技术 细胞生物学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Q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01-02
一、引言
2001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别强调应在生物技术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率先开展双语教学的文件。[1] [2]生物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为了加强国际的沟通与合作,英语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生物技术人才的重要工具。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英语的驾驭能力与生物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成正比关系。因此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双语教学带来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可以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3]
细胞生物学知识更新很快,新概念、新名词、新技术不断涌现,是目前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但目前欧美等地区处于这一领域发展的中心,高质量的细胞生物学学术论文都用英语撰写,90%以上的新发现都是以英语方式传播,要了解细胞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必须查阅相关英语文献。为培养复合型、开放型的高素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对细胞生物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本文根据笔者在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二、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教材选用是否恰当,对双语教学而言至关重要。教研组首先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了教学大纲及多媒体课件。在进行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时,课程组仍以翟中和等人编写的《细胞生物学》(第3版)中文教材为主,同时,教研组对国际著名院校采用的教材Molecular cell biology、Essential cell biology、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等进行选编,并辅以适量易读、简短的英语材料或文献的阅读资料。
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好坏,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课程组最初就设立了“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以传授专业英语知识为辅”的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并据此精心选择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循序渐进
在细胞生物学的双语教学中,根据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难易,专业词汇的多少、生僻程度来决定多媒体课件中英语词汇的使用量以及课堂讲解中英语的使用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地接触并接受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如在第一章绪论中,我们的双语教学以介绍术语为主,而在“细胞膜与物质运输”这一章,专业词汇不多,也不十分生僻,因此在这一章的双语教学中,无论是多媒体展示还是课堂讲解都可以采用通俗的英语来表达,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全英文+生僻词中文注释”的形式。在整章内容的课堂讲解时,大约55%的内容使用了英语授课。对于难度较大的章节如“细胞信号通路”这一章,其内容本身就抽象难懂,专业词汇非常多且生僻,在多媒体课件中,中英文应各占50%:英语部分主要选择了一些非常基础且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并加中文注解。课堂讲解只采用了10%左右的英语。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前将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资料(包括大量的图片、动画)、阅读材料及参考文献发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二)加强专业词汇的学习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新名词、新术语、新知识不断涌现。双语课堂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和扩充。如果学生对专业词汇量的掌握不够多,势必影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编写了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在掌握基本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在较熟悉的英语环境中更好地理解专业课堂内容。经过我们的实践,一般经过1 / 3的专业词汇的积累,学生往往就能适应和接受双语教学,跨越专业词汇理解这一难关。与此同时,教师还在课堂上随时将遇到的词汇,通过构词法进行简单讲解,降低学生对专业词汇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而且这样的方式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而触类旁通地掌握更多的词汇。例如,前缀cyto表示“细胞”“细胞质”,skeleton学生知道是“骨骼”,那么cytoskeleton就是“细胞骨架”,而cytochemistry是“细胞化学”,cytoplasm是“细胞质”。
(三)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
当今社会网络高度发达,关于细胞生物学专业知识的网上资源也非常丰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师和学生有着极大的帮助。我们课程组的做法是教师提前进行网络搜索,将与细胞生物学相关的国内外网站进行筛选、分类,收集到较适合我们教材内容的网站地址后,在第一节课时就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因很多资源都来自国外网站,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时,除了可以提高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还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此外,课程组还充分利用本校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食品科学技术导论》的平台(http:// / )。该平台包含网络字典、细胞生物学习题、游戏、动画、在线学习、视频等相关资源,方便学生学习,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想维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四)充分利用课堂进行英语互动教学
目前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听力能力,而听力往往就是学生的弱项。教学中教师若不能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性,学生很可能就会因为教师过度的英语讲授而不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师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本课程组在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互动形式有多种,如教师英语提问,学生中文回答,这时的问题要以浅显易答为主,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性,使学生精力更加集中。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用英语自问自答,目的在于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教师最后分别以中、英文加以归纳、总结。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教师评价反馈
教师的评价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包括课前随机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外材料的阅读整理,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和学生上课表现及回答问题情况。定量评价包括笔试和平时考核,将两次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进而做出评价。笔试采取闭卷方式,在试题中有40%的考题用英文描述,涉及概念解析、回答问题等内容,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及理解情况,以及对专业词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学生评反馈评价
学期结束时学生通过评教的方式对双语教学方式给出客观分数和主观评价。客观分数评教双语教学法要高于传统教学法(95.7 Vs 91.4)。学生主观评价主要包括在双语教学模式下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学习的兴趣是否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是否提高,是否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学业压力是否增加等。
五、细胞生物学应用双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
通过问卷调查、卷面考试等方式,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自身的英语学习,特别是因为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而更愿意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更需要转变观念。而缺乏自律性,不能自主预习专业英语词汇和术语的学生,因不能适应双语授课模式而更习惯于传统授课模式。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此外,双语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例如“细胞信号转导”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即使采用母语学习也比较困难,因此这些内容就需要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授。有学生反映学习内容太多、太集中,知识消化不了,这些是我们在进一步改革时需要深入思考的。此外,在闭卷考试中,可将40%的英文部分试题分布在填空、选择和名词解释等单项分值较少的题型上,避免英文问答题。
尽管双语教学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较多问题,实施也有一定困难,但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师资队伍的不断建设、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双语教学必将实现质的飞跃,上升到新的水平。
[ 注 释 ]
[1] 龙莉,李清,陈元晓,等.学生为本、循序渐进的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1).
0前言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基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医学检验在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同时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及临床检验技能的实用性的检验人才。《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内容涉及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为后期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2014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结合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转型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在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从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改变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索。
1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授课总学时为80学时。课程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每篇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分别叙述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归纳为“三性两法”)。内容编排上,该课程的各论部分是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比如细菌学各论部分基本上是按照细菌典型形态来编排的,合计包括了十四类。如果仅仅利用课堂上授课很难把所有内容讲完,而且面对如此繁多的病原微生物,学生也很容易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体设计时,我们确立了以核心知识为主线的原则,选择目前影响较严重或流行性高等的病原微生物作为重点讲解章节,而精简一些相对少见和较易理解的章节。
2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任务驱动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学微生物学》各论部分的每一类病原微生物的内容碁本都是从“三性两法”五个方面来介绍的,我们通过在课堂上仔细讲解一些重要病原微生物后,会将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章节以有奖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学生,学生课后自己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在带着“任务”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髙。
2.2PBL教学法
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将一些实验项目进行了改革,会提前一个月布置实验内容,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设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课上总结陈述和讨论。当然对于较难理解的章节依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法,但是在授课结束后结合经典的习题练习巩固,推荐给学生一些质量较好的精品课程进行再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3改变考核方式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理论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同样重要,我们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1)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都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除了常规的出勤和作业要求外,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如参与小组讨论、病案分析等)都可以作为平时成绩加分项,实践教学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都是平时成绩考核加或扣分点。
(2)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逼”学生在课后多下功夫。学生自己整理课程的重点知识点汇集成题库,根据出题质量给予评分。学生在出题过程中,回顾和梳理了课程的重点知识,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易班平台进行课前预习或期中考试考核,大幅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考核方式更多样,教学质量和效果却得到明显改善。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