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断更新,城市空间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被称为公共艺术,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的说,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现象。
公共艺术在设计的时候不光要符合大众文化,同时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当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等各种城市化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英语单词中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单纯从单词的含义看,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逐渐发展为一种人类生活状态下的一切文化现象,因而也就具有了把城市作为舞台、把人的交往需求作为核心而展开的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空间的体验。
所以,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它本身特殊的艺术价值外,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它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更为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时间的综合感知,从而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
人类是城市生活的主体,而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情感上的愉悦及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处于艺术向生活渗透的边缘地带,与传统相比,由于艺术受众、媒材、艺术展示的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它需要新的评价标准:首先,就公共艺术必须为一般群体的理解特性看,它不适于艺术意义的深度承载和表现,而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一目了然的直观性。其次,就公共艺术的鉴赏与环境的关系看,传统鉴赏建立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孤立的前提下,艺术品被放在画室、画廊或者是美术馆的中心位置,它因为与周围的事物不同而强化了他自身的存在感,从而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但恰恰相反的是,公共艺术往往被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强调它的分离性,而是强调它的融合性。由此,能否与周围环境共构一个和谐的景观,就成了对其艺术价值做出评价的重要尺度。
三、城市的公共艺术的历史性
公共艺术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历史所在,那么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也有它自身发展史,下面讲讲城市的公共艺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通过了解西方的公共艺术,不难发现西方最早的公共艺术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因为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在欧洲公共艺术设计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美国从1959年正式开始实施,国家每年都会拿出1%的建设经费开展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用艺术来提高城市公共建设的文化品味,因此,在某些地方也称为百分比艺术。其实,这和我国建设系统中的某些工作是有关联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大师SLNM曾经说过,城市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城市公共艺术,包括城市中的艺术、文化素养。就中国而言,从20年代初到今天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城市抱负能够解读到什么?有些外国友人来中国工作,他们看到的是中国的海鲜酒楼、夸大事实的房地产广告,因此对于中国的城市建设评价基本上仅限于此。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研究课题,就是为了推进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百分比,这些工作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四、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同城市公共空间相符合
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艺术设计并不像单纯的在工作室或者展览馆里所创作的作品一样,这种艺术作品必须要融入公众的审美要求并满足于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求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现在社会人口的密集,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同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去建设那些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的作品。我们要提倡在我们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从“(下转第57页)(上接第55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角度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们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所设计的,所以它要满足公众的意愿,如果连公众的意愿都没办法满足,?那么这种公共艺术 作品只能说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浪费,不但没起到任何价值,反而却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五、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与不断发展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整体具有价值和利益,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介入和装饰,而是以哲学、美学、历史、城市学等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城市是由众多不同要素组成的话,那么众多的建筑、景观、自然风貌,历史文脉相存一体也就形成了广义的“公共艺术”它强调的是综合的城市设计,将整个设计思想融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之中,运用所有的元素创造出一个艺术化的环境,这些元素包括建筑、山丘、地形、树木、流水、街道、交通等等并以整体的视觉造型为出发点,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将规划设计,历史环境保护以及城市的整治,更新变换归纳到一个大的视觉系统加以考虑使之可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中。
六、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艺术设计
关键字: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
1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视觉艺术形象,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其设计既应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数字媒体打破传统的单项公共艺术交流模式,使观者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之形成互动。数字媒体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活跃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约占GDP的7.9%,是第一大产业;在日本,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较为普遍。数字媒体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仅传播符号多样,而且反馈灵敏、调整迅速,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2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与影视广告、三维动画、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音乐等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凸显公共性
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设计,以视频艺术、音频艺术、编码艺术、交互艺术、网络艺术等手段为基础,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动态艺术表现形态,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在城市广场公共艺术设计中,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传播方式有利于广场氛围的营造,趋向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增强了公共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质。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CrownFountain)就是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的典型实例。设计者将媒体艺术巧妙融入公共艺术,将喷泉的背景设置为多媒体屏幕。由电脑控制的多媒体显示屏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笑脸,以此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时间,多媒体屏幕上从市民的口中会喷出水柱,为观众带来一阵阵惊喜,加强了媒体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凸显了公共性。
2.2增强互动性
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众营造出网上虚拟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性增强。为纪念遇难同胞而建的“国家公祭网”就是很好的例子。网友可通过网络媒体为遇难同胞点蜡烛、献花,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国家公祭网”设计色调以血红、黑色和白色为主,凸显了“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的主题。目前,该网推出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版本。中文版主要分为公祭资讯、海外公祭、在线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识和网上史料馆等七大板块。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为在线公祭、公祭资讯、公祭知识、论坛互动等四大板块。媒体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高科技的设计平台,也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2.3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多媒体公共艺术作为动态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以动态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通过动态媒体艺术手段,融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城市的气质于一体,可以彰显城市个性,营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在部分欧美国家,公共艺术已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不仅形象地记载了城市的历史,而且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策划者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方式将各个国家的国旗以超大电子屏动态传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3南京公共艺术设计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远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清()文化与民国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目前真正能够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且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艺术设计很少。南京公共艺术的设计大多没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合,形式单一,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艺术设计要想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
3.1数字媒体在南京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结合平面媒体、网络交互、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大量采用了数字媒体技术,让南京在交通疏导、安全保障、休闲购物、旅游住宿、文化及运动场馆建设等公共空间的现代化设计方面均展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而给各国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南京多数公交站台的上方设置了显示“XX路公交车离本站还有几站”字样的多媒体电子屏。等候者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清楚地了解等候的时间。
3.2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的对策
3.2.1视频和音频取代传统媒介
借助视频和音频等新媒体表现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可以在南京城中心地段设置多媒体大屏幕,交替播放南京的文化、历史、娱乐、美食。在城市公交站台橱窗中,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手段,交替展示两幅广告,用多媒体动态广告代替静止、单一的传统广告。另外还可以在站台旁设置MP3播放器,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
3.2.2WIFI全面覆盖城市中心
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市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网络数字化系统建设。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网络交互艺术,由WIFI向游客提供手机定位导游。公众可以借助无线网络交互艺术,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及时反馈信息,与他人互动,与公共艺术品互动。
4结语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城市环境的趣味性,增强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凸显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作者:唐丽 黄文静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骏,张新宇.浅析当代城市广场公共艺术与媒体艺术跨界设计[J].装饰,2012,(3):139-140.
[2]唐丽.唤醒城市的记忆———六朝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3).
[3]陆明明.浅谈数字新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J].大众文艺,2012,(10).
置于博物馆建筑上的公共艺术是博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博物馆建筑角度来看,公共艺术能够提升建筑的文化特质,为建筑注入更多内涵,增强博物馆建筑的识别度,如果说地方博物馆是地域文化名片的话,那么置于博物馆建筑上的公共艺术则是博物馆建筑的文化名片,代表着博物馆的品质与文化内涵,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公众对建筑的认可度。从地方城市的角度看,博物馆公共艺术暗含公众对城市文化的整体印象,它对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城市新形象,维护文化多样性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博物馆公共艺术设计属于专项设计,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工程,涉及建筑、雕塑、公共设施、导视、景观、地域文化等诸多环节,在设计中重视公共艺术本身的同时,应当注重分析,处理好与相关领域的关系,从而让公共艺术最大化发挥其功效。下面以江西省吉安市博物馆公共艺术设计为例,探讨公共艺术与建筑主体、馆内藏品的关系。
1.与建筑主体的关系
博物馆公共艺术设计应与建筑主体形成融洽的共生关系,建筑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是建筑的文化装饰,公共艺术应对建筑进行分析,理解建筑设计意图,量体裁衣,这样才能设计出与之协调的公共艺术,对建筑造型进行有益的补充,并且在文化范畴升华建筑内涵。设计过程中需要尊重原有的建筑结构、建筑色彩、建筑材质,在原有设计基础上进行设计,来达到提升博物馆地域文化内涵的目的。吉安市博物馆建筑设计具有良好的建筑功能布局以及内部空间营造,并且预留了大量公共艺术设计切入点,如建筑标示、建筑外墙装饰条、入口浮雕墙、楼梯间外墙空间等,在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中需对这些元素的空间形态、尺度等方面加以深入研究。
2.与馆内藏品的关系
博物馆内的藏品是建筑公共艺术创作的文化来源,而建筑公共艺术是馆内藏品的艺术提炼。在设计过程中,有必要先深入了解馆内藏品的情况,再提取相关文化符号、图形,融合当地文脉进行再创造。馆内藏品注重的是文化展示,而公共艺术偏重建筑装饰,数量应少而精,内容风格与馆内藏品相呼应,取其精华,做到不只是单纯的文化堆积,使人在看建筑外形的时候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细细品味馆内藏品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博物馆公共艺术设计的特性
在吉安博物馆建筑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建筑公共艺术的共性。
1.文化地域性
公共艺术作为文化的艺术载体,其本身就强调作品对于地域文化的表达,有特色的公共艺术才更有生命力,置于地方博物馆建筑上的公共艺术需要能够凸显博物馆本身的文化内涵,强化文化建筑的符号标示性。吉安古称庐陵,是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这里人才辈出,名士荟萃,文化发达,流传至今的“古庐陵八景”是吉安历史文化繁荣的见证。在建筑主入口设计有以古庐陵八景为蓝本的装饰浮雕,通过现代山水浮雕的构成手法将庐陵八景通过云纹与水纹相连接,体现庐陵的文化内涵。而在建筑立面上设计了60块窗型浮雕,内容取材于庐陵文化中极具地方特色的庐陵石窗。庐陵石窗的雕刻艺术,源于古代的吉祥图案,它把远古图腾和民间吉祥寓象,用图案表现在石头上,寄托着百姓追求吉祥安泰生活的美好愿望。
2.形式原创性
公共艺术是强调造型的艺术形式,从某种角度来说作品的形态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在外立面的装饰改造必须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这种装饰性的融合最重要的就是在原有的结构设计上进行再创造,例如吉安博物馆浮雕立柱,原本的立柱只是单纯的装饰性图案,并无任何意义。此次改造我们将“吉安博物馆”五个篆体字设计为大块面的高浮雕图案(图2),远观是浮雕图案,细细品味可看出是“吉安市博物馆”。侧面结合字体的结构,设计为大体块浮雕面。本设计从宏观角度出发着重表现吉安市博物馆整体的文化氛围,粗中有细,以小见大,浮雕立柱为博物馆最醒目的立面空间,此举使得该立面空间在原本大气、稳重的设计下更具标志性和视觉冲击力。
3.功能艺术性建筑的本质可归纳为三点:空间、功能和美学。建筑之美离不开实用功能,而赏心悦目的造型同样会让功能性也能成为一种美学上的欣赏对象。审美与功能的结
合在博物馆这类文化建筑中尤为重要,建筑的文化气质除了通过特定区域的文化装饰展现之外,各种功能性设施的造型也是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的理想载体。功能性设施是建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如护栏、建筑标示牌等,要将博物馆设计成为统一的文化空间须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使之达到“功能美”。在吉安博物馆公共艺术设计中,将台阶两侧护栏纳入设计范畴,创作了卷轴造型护栏,保证护栏防护功能的前提下在卷轴上雕刻反映吉安吉州窑文化的浅浮雕,与文化装饰功能有机结合,在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受与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让建筑完善了基础功能。
4.空间多样性
公共艺术是空间的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塑造创意形态展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展现独特的空间造型语言。博物馆建筑是公共艺术依附的空间主体,为了与建筑造型语言形成一致的空间语境,需要对建筑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设计与建筑相辅相成的公共艺术,避免模式化的设计导致公共艺术空间形态的雷同。吉安博物馆建筑设计一大显著特色便是建筑入口上空大尺度的挑空设计,使得建筑三层局部形成内向庭院空间。针对这一空间建筑特质,公共艺术设计进行了相应的空间设计,在建筑中空顶设计了悬挂装置。(图3)方案造型提取吉安泰镇和蜀口村极具地域特色的“及第门”斗拱造型元素,以吉安本地特色建筑符号体现吉安文化,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其造型加以抽象精练,使之与建筑形式相协调,自上而下的斗拱造型在空间中构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在满足建筑力学的条件下,将建筑空间充分利用,并且丰富了博物馆公共艺术的空间形态。
5.科技创新性
科技与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当今设计的创新往往首先表现为科技手段的创新,尤其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科技元素的加入使得作品的公共特性与创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博物馆建筑公共艺术设计中,合理采用科技手段能够表达异于传统雕塑或者浮雕等静态展示作品所带来的艺术感受。吉安博物馆大门公共艺术设计是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图4)大门造型以竹简为基础元素加以抽象提炼再设计,并且在大门中加入感应设备,在特定时间竹简大门会自动卷起或展开。当卷起时,人们可以通过象征文化之门的“竹简”走入博物馆中,体现的是作为“门”的功能。而当竹简展开时,铜质的竹简上呈现的是吉安博物馆志,向观者展现的是浓重的文化意味,“门”则转换成为文化景墙。科技在隐形中成为公共艺术作品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为作品带来创新的可能,使得原本略显沉重的题材变得鲜活。
四、结语
目前我国公共环境艺术或广告媒体中的模仿比比皆是,俯拾即是。比如:化妆品广告总是找一些皮肤良好的美丽女明星做“微笑”代言。建筑艺术、小区设计千楼一面、百区一景,也是司空见惯。艺术设计的大敌就是模仿、抄袭和重复。模仿意味着艺术创作源泉的枯竭,意味着艺术家创造能力的丧失,当然更说明了设计艺术已处于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状态。
我们当代社会存在的“失语性”在艺术领域也是存在的。艺术设计的“失语”,其可怕的后果是所有的设计都正在失去其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设计的意义,决不单纯在于“认知信息”的表达。认知信息,即直白地告诉人们这个作品想要表达的信息,比如我这个品牌叫什么,今天的广告主要有什么商品内容等。同时,设计的意义还在于能为人们提供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慰藉与灵魂的安慰。这是设计美学所能带给人们的最美妙的感知。现代社会设计已开始包围着人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设计的恩赐:人们或者享受着善意设计的恩泽,或者忍受恶的设计对精神的蹂躏。后者最典型的表现便是在电视上一遍遍播放的廉价劣质的广告,恶俗的视觉冲击让人忍无可忍。社会公众如何才能得到设计的恩泽,即设计对灵魂和精神的恩泽,乃是通过设计之“美韵”等形而下的非物质形态传达出来的。
艺术设计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必然与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一定的价值观念相联系,不论艺术设计者是否自觉认识到这一点,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艺术设计者以什么样的价值观为指导、为灵魂来设计他的艺术作品,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和弱、大与小。有良知的艺术家在从事艺术设计时,心中绝不仅仅想到自我表现和自我发泄,他首先或者第一位想到的就是如何为大众服务、如何引导大众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以及如何抚慰、愉悦、熏陶、感化大众的心灵。现在许多所谓艺术设计者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根本不去求得艺术与大众的共鸣,而是撇开大众在自己狭隘的内心世界里寻求自我倾诉和自我陶醉。可想而知,他们设计的作品与大众之间必然存在欣赏的鸿沟。
由于社会发展迅猛和传统思维的定势,许多艺术设计者把自己关在“象牙之塔”里闭门造车,艺术设计实践与现实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以致社会需要的设计产品少之又少,社会不需要的恶劣的设计产品成批涌现,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此种教训一百多年前就曾出现过。1891年伦敦世博会设计理念与技术实践严重脱节,陈列品的设计实践远远落后于技术的进步。当时的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日后成为震动设计界的大师,针对落后的设计面貌,发起了关于英国设计现状的工艺美术运动。他们摒弃了不合时宜的维多利亚风格的矫揉造作和无病,提出了设计要为大众服务的思想和理念。这成为推动当时设计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们对于设计价值的认知,乃是来自于自身生活的智慧来源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引导这两个方面的构成。大家知道,设计的力量,可以推动相应的社会理念的变革与发展。现代化大生产体制,使民主、法制、和谐观念深入人心,如何建立相应的设计体制,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大工业生产体制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人生真正关怀的设计问题,以及帮助大众养成和提高对于什么是需要的生活、什么是“好的设计”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审美能力,一方面要靠媒体、舆论的引导,另一方面则主要靠艺术设计教育的完善和发展。通过发展高水平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一批批学有专长的艺术设计人才,从而为美化人们的生活、为引领大众的审美能力和消费需求提供必要条件。
【摘要】本文阐述的是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明白公共艺术的设计要注意哪些内容,而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是会与所在城市紧密相联,共同发展的。
【关键词】公共艺术 城市建设 发展
公共艺术,这个词我们有时会和公共雕塑相混淆。比如说广场上的某尊雕塑,有些人就认为那就是所谓的公共艺术,这种说法不严谨。公共艺术所指的是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艺术设计。也就是说单纯的一个雕塑或者景观是不足以称为公共艺术的。雕塑或者景观是要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最终营造出一种美的视觉效果,这才是公共艺术。那么,公共艺术的设计又与城市的建设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首先,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城市底蕴。每个城市都是独特的,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特色。设计师要想在这座城市设计一个开放的公共艺术空间,那就要考虑这个城市的综合情况。举个例子,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虽然是新兴的,但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里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DD宿迁。这里有座桥,我认为它很独特,四个桥柱建筑的很厚重,每个柱面都很宽阔,材质也是仿青石板的,一看就有点古韵,而且每个柱面上都雕刻了项羽生平的重要事件,只看图就把人带到了一个久远的年代,让人有一种想去探索的冲动。但是最近这个城市正在创建卫生城市,于是修建了很多公园,大部分都是沿河而建,而新建的这些公共空间里也有小桥流水,还有供人们休闲娱乐的设施,可是总觉得这些景观的设计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相隔太远。我的建议是在这些公共艺术的空间里加一些历史的元素,那么可能会更有韵味,而不只是一种空间摆设。
第二,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协调城市建筑。现在的城市建筑大部分都是高楼林立,花园别墅,极具现代感。当然,也有江南水乡,复古建筑,但是无论哪种类型的建筑,公共艺术的设计要与周围的建筑群相协调。
在这里,我觉得宿迁的公交站台就设计的很好,外形有点仿古,运用了一些古代家具的镂空花阁的元素,但是颜色和功能都是现代的。站台上面有棚,用于挡雨,下面有木质结构的座椅,供人休息。在站台两侧的滚动的屏幕上可以清楚的看见每班车的到站时间,这给焦急等车的人们提供了方便。这个设计我认为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艺术,既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古风古韵,又能与周围有现代感的建筑相得益彰。
第三,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展现城市特色。公共艺术的设计要结合城市环境,要体现城市文化,要展现城市特色。当今国内的形势,各个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的品牌,各种媒体、网络宣传数不胜数,那么公共艺术的设计也应该朝着这方面发展。
宿迁近年来一直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几乎每条街道都打扫的一尘不染,墙壁,死角的乱贴乱画也有效的得以控制,市容市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值得一提的是d建了很多的公共厕所。这可不是一般的公厕,说它是公共艺术一点也不过份,因为这是集休息、娱乐、学习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里面有崭新的图书分类摆放在书架上,可供人们观看和借阅,有供人休息的长椅,还有免费的无线网络和开水供应处。
外面的长廊和健身设施,与周围小区的环境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就是一件非常美观又实用的一件公共艺术品,它的出现正从一个特别的角度代表着宿迁这个小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了这个突破,以后的城市建设会更加的人性化。
综上所述,是我对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的一点看法,我认为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还有更多的交集,它们是最终会达到一种紧密融合,协调发展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