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交流途径

文化交流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交流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交流途径

文化交流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跨文化;沟通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使得国际商务活动明显增多,跨文化沟通成为国际商务活动的主要沟通途径。通过彼此国家之间的交流,了解彼此国家的习俗、地域风情等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方式,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思想与文化交流。因此,在众多的国际商务活动中,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途径尤为重要。本文就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商务活动的跨文化沟通途径进行了探究。

一、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存在的问题

1.语言障碍

在现代商务活动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最为明显的就是存在语言障碍,语言是沟通的基本方式。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进行国际贸易活动,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消除彼此间的语言障碍。虽说有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彼此之间的沟通,但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达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肢体动作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所以说利用语言进行直接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必要条件。存在语言障碍是当前最为重要的沟通障碍,没有达到最基本的交流条件,那促成国际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几率会大大减小。

2.文化的差异触及对方国家的禁忌

国际商务活动中,与对方进行交谈时,很多情况下由于文化的差异,会触及到对方国家的禁忌,这是最为严重的情况。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小心提及到对方国家的禁忌,就表明没有对该国家的文化习俗、地域风情等方面进行足够的了解,没有做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也会容易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和合作的破裂[1]。

3.思维方式的差异而造成矛盾和冲突

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着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同样也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商务活动中,由于思维方式差异造成的矛盾也是屡见不鲜。如同我们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针对同样的问题,不同国家的人会存在相应的分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会容易引起冲突。

4.文化交流欠缺

对于对方国家的文化明知道存在差异,却没有做到及时有效的交流,不能够清楚的了解彼此之间文化细节上的差异,文化交流欠缺,导致不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去体谅对方的处境,因而造成交流上的障碍和误解,导致国际商务活动和合作的失败,甚至破裂。现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由于文化交流欠缺而导致的合作破裂不在少数,所以说,文化交流欠缺是国际商务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二、国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沟通的途径

1.解决语言障碍问题,进行直接交流

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之前,语言障碍是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尤其是一些不使用英语,而使用本土语言的一些国家,语言障碍问题更为严重。存在语言障碍问题,会使得商务活动不能切实有效的进行,彼此之间不能够正常沟通,影响商务活动的效率。所以说解决语言障碍是重中之重,可以聘请翻译人员进行随身翻译,以至于能够进行直接的沟通与交流,增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使国际商务活动的国际合作得以实现。另外,在聘请翻译时,要选择高级翻译人员,为促成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商务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解决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对该国家的文化、地域等方面进行了解、学习,最终实现国际之间商务的友好合作。

2.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视度

跨文化交流对国际商务活动的进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导着商务活动的方向,决定着商务活动的成功率,是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关键。针对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视程度,如果团队不能够自行汲取文化知识,应当雇佣相应的专家、学者进行培训授课,使团队成员能够直截了当的了解跨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充分的提高团队对跨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知度。经过专家的授课培训,了解对方的地域和风土人情,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以至于能够做到缩小文化的差异。换位思考,转变思维模式,对该国家的文化要始终保持高度尊重,以诚心换诚意,才能有利于促成商务活动的成功。加强对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团队的文化方面的培训,是做好国际商务活动进行的有效方式之一。

3.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学习与沟通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各国的文化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我们要利用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传播媒介区获取有效信息,这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网络信息和新闻实事都是来自于全球的,信息容量之大,范围之广,对我们学习各国文化是绰绰有余。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充分的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了解文化差异之后,对症下药,寻找适合的方法与对方进行友好的沟通,了解对方文化的属性和习惯,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体谅、理解对方,这样,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商务活动的氛围。通过一个简单的网络媒介,可以解决国际之间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促进国际商务活动的产生。

4.换位思考,减小文化差异

一个国家的文化风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国际文化交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了解对方的风俗文化,避谈对方国家的禁忌,换位思考,以对方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减小文化差异。出国之前做好功课,有利于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就是尊重自己的文化,尊重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是尊重一个国家的重要表现。每个国家都特有的的文化习俗、国家禁忌,要积极的进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缩小文化差异,避谈禁忌。例如,法国和意大利拥有共同的禁忌就是避谈“13”和“星期五”[2],因为他们认为它们代表着“厄兆”;加拿大人的食物禁忌是动物内脏和脚爪;法国人喜欢蓝色、白色和红色;意大利人见面时要行握手礼,交谈中不要提美式橄榄球和政治;英国人最为喜欢的就是谈及天气[3]。所以说,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不触犯他国禁忌,是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国际商务活动之前,文化差异是每个国家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国前,做好文化方面的了解工作是必要的。了解该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内容,对于适应该国的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两个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将本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寻找出国家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共同话题,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小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辅助谈论本国的特色文化,加强沟通与了解,有利于国际商务活动的进一步扩展,让对方充分的了解中国文化,放下心里设防,坦然的与我方对话,容易促进两国的和平友谊,从而促成了国际商务谈判、外交等国际商务活动。

5.加强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度

针对跨文化交流,我们应当本着始终坚持的原则,与对方保持密切的文化交流,提高文化交流的频繁度。现在社会存在的现状就是当两国之间存在贸易或其他商务活动时交流频繁,但是当贸易等活动一旦结束,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商务活动会明显减少,使得跨文化交流的频繁率逐渐降低,影响了两国之间的沟通和友谊,这是不恰当的。那样会让对方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会出现一些“叛逆”的心理。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要保持时刻的新鲜度,给对方以高度的热情,坚定不移的保持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够长久的的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使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牢固。加强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度是维持国际商务关系最为重要的纽带,对待每一份国际关系,都要拿出高度的热情给予充分的保护,促进国际商务活动持续有效的进行。

三、结束语

跨文化交流是现代商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国际间商务活动,做好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是关键。本文系统性的探析了进行国际间跨文化沟通途径与策略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强国际商务活动的交流,促进国际之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动了国际间商务活动的发展,从而驱动了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快速发展,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邵亚琦.浅谈国际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差异问题[J].改革与开放.2013,11(22):91-92.

[2]李绍青,侯彦宾.文化移情与跨文化交际中的数字文化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2,12(28):87-88.

文化交流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语能力 跨文化交流 交互性

随着科技、交通、通讯等手段的不断开发与应用,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人们学习并使用英语,也就牵涉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一词是从英文“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而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更多的民族参与到这个国际大家庭中。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点、语言技能的学习,还要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善于发现不同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授英语时,要营造跨文化交流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是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跨文化交流并没有发挥它真正的用途。究其原因,学生跨文化知识的缺乏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学生只会一味地接受知识点,而没有办法扩大知识面,所以导致学习方法的单一和学习的被动,学什么都是一板一眼、中规中矩,从而造成语言上的误解、交流上的困难、文化上的冲突。

牛津英语9A Unit2 Colour这一单元涉及颜色与文化,而很多颜色的使用在中西方是不一样的。例如,green一词在英文中表示“缺乏经验的”,as green as grass意思为无生活经验的;a green hand意为生手,没有经验的人。若一个不了解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单从字面上把这两个习语翻译成“和草一样绿”和“一只绿手”,则恐怕要闹笑话。

上例说明,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注意学生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即使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交流效果也不会理想,甚至导致尴尬与误解。所以我们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注意这些方面的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意识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的功能是不同的,所引起的效能也是不同的,激励学生正确地使用这些跨文化知识,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二、英语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得以提高

学生的英语能力其实包括交际能力。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要熟悉、适应英语思维的方式,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要在跨文化交流的氛围中,提高使用这种语言的能力,也就是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例如,中国人对“关心”他人的个人问题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而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被问及个人问题很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不友好或缺乏教养的做法。如果你具备类似的文化背景知识,你就不会贸然地使用: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Where are you going ? (你去哪儿?) 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而会以“What’s the weather like?”开始你的交流对话,使你的交际显得更加自然,更加妥帖,从而更加地道。

由于母语的影响及缺乏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学生在理解和翻译某些词汇和句子的时候往往只会做简单的字面翻译。如:“狼吞虎咽”,被错误地翻译成“Eat Like a wolf and a tiger”,“吹牛”被错误地翻译成“blow cow”等。当你熟悉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都是与“马”有关系的时候,你就不会受母语的干扰,就会准确无误地把“狼吞虎咽”翻译成“Eat like a horse”,“吹牛”翻译成“talk horse”。只有了解文化背景之后,才会准确地、流畅地表达,从而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的思维、信仰、习俗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在真正了解外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用“活”,在交流中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会引起文化上的分歧、理解上的误差。

三、如何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可以看做跨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呢?学生又该怎么做呢?

1.教师方面

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所引发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教师必须适应这个变化,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转变教学理念,把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

(1)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

要想在英语教学中对比文化差异、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找到这些文化点,了解这些文化点的差异,并对这些文化点加以解释和说明。这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底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就必须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各个国家的概况与文化背景,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区分文化差异的能力。这样,在平时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才能从容自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单一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教师应该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对话、表演、竞赛、唱歌、看原版电影、做游戏、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也可以开展英语角、圣诞派对等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深刻认识,从而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学生方面

学生学习语言与文化知识只是学习的初级目标,最终目标是培养使用英语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单单靠教师的培养是不够的,学生必须学会自我培养。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过于依赖老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习惯应试教育模式,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余时间很少阅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而教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传授的知识也必然有限,这就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不断地接触并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与内涵。

要激励学生积极地拓展各种渠道,积极获取有关跨文化方面的知识,把着眼点放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上。

(2)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中学英语教学中四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固然重要,但是它远不是问题的全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口语练习少,书面练习非常大。但大量的书面练习又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的发展。英语学习者,是听觉类型的学习者,书面练习时间相对少,重视口语表达,学习者才会“轻松愉快”。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教会学生两种本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同时掌握以上两种本领,学生的英语社交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书本知识的学生,一旦脱离书本、面向社会,置身于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让听者不明白。

因此,为了使交际更顺畅有效,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交流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韩剧热;儒家文化;中韩文化交流与发展;思考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27-02

近年来,韩国电视剧在儒家文化圈特别是在中国传媒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并呈现出不断扩张和延伸的强劲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韩流”以其惊人的速度席卷中国大地。

韩剧热带来快速、顺利的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国内同时产生了一系列对韩剧热播引起的问题的反思,也产生了一些非良性的问题,比如文化交流中因缺乏相互深层理解而引起的民族主义情绪、媒体的不恰当报道造成的信息误导等。2013年是中韩建交21周年,两国同属于一个文化圈,地理相邻,经济互补,正视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对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一、韩剧在中国的热播

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1993年韩国电视剧《嫉妒》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韩剧蜂拥而至,在中国不断升温。2002年,中国内地播放了67部韩剧。2004年播出的649部引进电视剧中,107部来自韩国,占引进总数的16.5%,其中《人鱼小姐》近200集。2005年中国又引进了多部韩剧。同年,素有“时尚文化风向标”之称的《新周刊》“新锐榜”因此评选韩剧为“年度时尚”。此年12月12日,在东盟峰会上,韩国总统卢武铉说:“过去2000年或2500年,中国文化对韩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过去一百年,日本文化影响了韩国,但仅仅五年,韩国文化就开始影响中国和日本。”

二、韩剧热在中国引起的反响

韩剧成功打入中国市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影视传播,而是与经济、政治等密切相关,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的文化现象。

第一,韩剧热引发“韩流”。1997年《爱情是什么》的热播带动了韩国娱乐文化涌入中国,并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韩流”。“韩流”狭义指韩国电视剧,广义上泛指在中国文化领域中所涉及的一切韩国文化现象,它包括韩国音乐、韩国电视剧、韩国电影、韩国游戏、韩国动漫、韩国电子及汽车等。中国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韩流”就是浸透韩国特有文化气息的纯粹的韩国式生活方式在国内掀起的新的流行风潮。随着韩剧的热播,中韩歌会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韩流”的蓬勃发展,“韩流”一词成为广大中国媒体和民众口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词汇。

第二,韩剧热引发的抵制思想。一些不了解韩剧及韩国文化的中国人,看到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成功,感觉很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侵略,韩剧在中国风靡之时,也出现了部分“爱国之士””打着“抵制韩剧,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认为中国大量地引入韩剧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侵袭,而盲目地诋毁和排斥一切韩剧。在“2005年电视剧题材市场研讨会”上,中国20名顶尖的电视制片人一致向韩剧“开炮”,要求有关方面减少韩剧的播出量,给国内电视剧“留点空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实际上,盲目抵抗韩剧是不理性的。历史无数次证明,在这样一个思想自由、文化交流自由开放的时代,封闭自己,排斥外来文化,不与时俱进,最终必将导致本民族自身的落后。韩剧在中国的风靡虽然给中国本土影视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总的来说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抵制它。必须看到,这种现象谈不上是一种文化侵略,它并没有使中国人抛弃自己的原有文化传统,相反它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创新。韩剧热的更大的意义,在于启发了中国有识之士对本土影视业和文化发展的反省和探索。

三、中韩文化交流道路上的问题和对策

中韩两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在韩国,人们十分热切地、一丝不苟地接受儒教。韩国电视剧积极融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描写的家庭故事、显现的文化精神多围绕儒家的道德核心进行,如义、礼、孝、诚、信、廉、耻等。充溢着儒家文化的韩剧里,社会单纯、唯美、和谐、有序。这些都能使观众焦躁的内心得以安慰,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在轻松愉快中得以领悟人生真谛,从而对中国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韩剧体现出儒家文化的魅力,也在加深中韩民众的相互了解和交流问题上予以启示。

中韩两国交往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友谊,但是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政治原因,两国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互敌视和隔绝状态。尽管在1992 年中韩实现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文化交流深入发展且范围不断扩大,以韩国影视剧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使中韩民众互相了解,增强沟通。但由于恢复交往时间不长,两国民众之间了解还不够深入,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存在误解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2013年是中韩建交21周年,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加深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两国政府应加强历史文化研究中的沟通,,妥善处理两国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中韩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边界等问题上不存在严重的分歧,但在学术领域还存在有意无意的学术分歧政治化的倾向,从而导致民族矛盾的扩大化。因此,加强政府层面的沟通与协商,尊重历史,尊重学术,就十分重要。如2003年发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问题,如果两国政府在敏感问题上事先加强沟通和交流,坚持把学术和政治问题分开、现实和历史分开的原则,把这个问题仅限于学术领域,就不会不影响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好形势。

第二,两国应加强文化交流的对等性。中国是韩国文化市场很大的消费国,但两国之间存在着贸易不对等现象,中国贸易逆差较大。从数据上看,韩国电视剧近年来在中国掀起了“韩剧热”,但韩国引进的中国电视剧却很少。影视作品担负着极为重要的对外宣传作用,中国的电影电视作品很难与韩国民众见面,也是韩国民众对和中国现状不了解的原因之一。韩国政府应适当开放国内市场,多引进中国现实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改变两国影视交流的不对等现状。交流应该是相互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第三,加强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在交流中坦诚相待。中韩两国媒体间的交流十分必要,应通过交流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尽可能按照事实及早纠正毫无依据的虚假新闻和因相互了解不够而出现的歪曲报道。中韩两国媒体应该引导民众客观、全面地了解对方,处理好民族情绪。文化争端事件中往往夹杂着很多非理性因素,在资讯发达、自媒体流行的网络时代,更是容易出现缺乏深入思考的情绪表达。在这个时候,主流媒体、官方通讯社就更应承担起“防火墙”、“泄洪道”的责任。比如,韩国江原道“端午节申遗”,其实申请的是端午祭,虽然也用了“端午”两个字,但是内容和中国的端午节并不是一回事。但是,由于沟通的不足,而导致理解上的极大偏差,引起了中国人的不满。又如,“东北亚历史财团”前理事长访问北大时,针对“韩国首尔大学历史系朴正秀教授称‘孔子、西施、道教鼻祖张道陵等是韩国人’”的报道,特意强调“在韩国没有一个人讲孔子是韩国人”。韩国驻华大使馆向中国媒体致函称近日流传的“韩国教授称李白系韩国人”,“朝鲜族发明汉字”等报道没有事实依据,并对中国媒体不加核实便转载表示遗憾。韩国使馆称希望中国媒体认真负责,朝有利中韩关系的方向报道。后来证实,这些确实不是韩国人讲的,而是境外媒体在编造,结果在网上一经传播,引起中国网民的声讨。

媒体对民众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双方媒体都必须尽职尽责,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让中韩两国人民互相了解,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并及时应对不利于中韩文化交流的负面事件,化解、消除敌对情绪。

第四,推动中韩民间文化交流,尤其是青少年的交流。中韩两国建交初期,双方交流以政府为主导,官民并举。学生群体是年轻的一代,是与时俱进的一代,也是思想最开放的一代。他们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带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回顾中韩建交20年时,中国驻韩国教育参赞安祥玉说:“青少年交流为增进两国友谊、加深文化方面的了解,特别是在学术领域开展的高校之间的交流,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论坛,都对两国人民间的交流、对对方的了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中韩两国应更加重视青少年间的交流,加强双方理解和信任,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建立多种多样的沟通和联系方式,以加强两国青少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首先,从大学生层面来看,相互派遣留学生是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中韩两国的大学都应该大幅增加名额,扩大留学生规模。留学生在交换的学校生活和学习至少半年以上,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衣食住行都沉浸在异域文化当中,很容易耳濡目染,从而使得他们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度提高,认同感也上升,可以很好地充当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2011年开始的“亚洲校园计划”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其次,就中小学生的特点而言,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开展留学与修学互访是非常必要的。每年暑假,学校和韩方都组织中国学生前往韩国中学、家庭进行住家式修学互访。访问期间,中国学生来到韩国学校,亲身体验韩式教育,真切感受韩国的先进教育理念。更有意义的是,他们入住韩国家庭,与韩国普通民众近距离接触,深入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从点点滴滴中感知韩国文化的魅力,强烈地感受到了韩国人民的热情友好和真诚友爱,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友谊。

中韩两国建交21年来,双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韩流”、“汉风”的吹动,增进了中韩民众彼此的了解,促进了文化的共同繁荣。近年来,尽管中韩两国关系受到历史问题、政治、经济、民间民族主义情绪蔓延等问题的困扰,但本着“尊重独特性,扩大共同性”的原则,两国文化交流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于出现的问题,双方都应客观对待,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途径,以促进中韩文化交流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琳.韩剧热播现象探析[J].新西部,2010(6).

〔2〕何新.论韩流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J].作家,2010(12).

〔3〕沐牧,张曦.论韩剧的流行原因及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1).

〔4〕朴光海.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J].当代亚太,2007(7).

文化交流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旅游资源 开发

一、前言

海峡两岸交流20年来,两岸文化交流从无到有、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为维系两岸同胞情感、推动两岸交流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随着两岸的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促进了两岸经贸的合作;而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强了文化交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现已成为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的纽带。文化交流不但活跃了两岸关系,同时还给我区的旅游乃至整体经济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立,给广西经济发展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大好机遇,同时也使我区面临严峻挑战。

二、广西经济发展现状与优势

广西虽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具有发展经济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国际经济关系优势。广西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圈、大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三位一体的特殊优势,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国家从战略高度把广西推上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立,给广西经济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国际环境与两岸文化交流的作用

两岸交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政治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以往的经贸活动突破了地区、国家界限,甚至突破意识形态和敌对壁垒的制约。改革开放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不同地区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11月6日是两岸交流满20年纪念日,两岸文化交流的内容不断扩展,层次不断深化。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胞来祖国大陆探亲,一些岛内文化界人士和歌手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先驱。据统计1991年~2007年,经文化部同意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达5千多项,5万多人次,内容涉及文学、艺术、教育、文物、民俗等领域。见下表

近年来,文化部所属中华联谊会连续成功举办“情系三峡”“情系黄山”“情系香格里拉”等两岸文化联谊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可见,两岸文化交流成为维系两岸同胞情感、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两岸经贸和政治上的交往。总书记会见连战、宋楚瑜等台湾政党要人是两岸交流深入发展的结果。

四、文化交流和我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其实质是感受、体验一种有别于自己母文化的文化,这样就体现了两种文化或亚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台湾文化源于大陆,在某些方面依然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例如佛教和民间祭祀文化、艺术和书法等。由于两岸长期的隔离,造成同一文化产生了源和流的分歧以及同一民族思想意识上的差异,但这给跨文化交流和发展旅游提供了动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立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区带来有利发展机遇和条件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任何与外界的交流都可能成为发展我区经济的契机。两岸文化交流发展形成跨地区旅游经济是可能的、是文化交流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台湾高校和学术团体直接和间接到广西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除学术交流外,更多的是进行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等。台湾年轻一代同胞对了解祖国大陆的需求胜过了对了解学术的需求,这是一个从两岸文化交流发展成为旅游的极好机遇。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港、澳、台三地的旅游业交往,将为广西的旅游业发展,甚至整体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五、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条件与市场供求关系

目前我区以文化交流为主题品牌的旅游还在酝酿中。广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推动广西经济全面发展不仅要依靠资金和科技,更重要的是创新思想观念和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环境是经济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广西拥有11个少数民族,分布地域零散,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这种经济水平和地域文化的差异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我们要把不利因素转化为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恰恰这种文化差异,是形成旅游需求的外在动力。目前,我区已经形成较系统的旅游产业结构,其中桂林山水和各种少数民族的风情游等,吸引游客留恋忘返;抗日、、湘江战役等红色旅游线路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客来追溯历史。这种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市场虽然还没有系统开发,但巨大的市场需求已经形成,并有待进一步开发。

六、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的策略

1.广告效应

既然文化旅游巨大的市场需求已经形成,市场开发前期的广告、宣传要依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有序地进行。创新思想观念,摆脱区域性规模发展的思想局限,与全国的大旅游圈密切配合。例如,把“牵手08―情系邕城”、“牵手08―情系漓江”等旅游品牌打出来,使我区的旅游成为全国大旅游圈有机整体的一部分。结合我区少数民族地处的不同山水风光、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迫切了解的需求转化为一种现实的旅游消费。在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与宏观指导下,积极地发展台湾各大高校和中学生来我区学校进行相对应的参观访问,加深两岸青少年之间的了解,为吸引更多的海外同胞来访大陆和两岸关系正常发展打下长远的基础。

2.开发项目的建设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整体规划上遵循系统的理论,坚持从大旅游观念出发的原则,以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实力及区位条件为依托进行逐步开发。具体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有机联系。

纵向联系遵循从国家到地区、从中央到地方、从重点到普通的原则。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流一般都是通过文化部、教育部等级别的单位进行沟通的,往往都是从北京国家各重点大学进行访问后才有选择地到各省、市和自治区的大学进行访问,因此要保持我区与中央及其重点大学的密切联系,形成从上到下的一个链条式文化交流与旅游结构。横向联系一方面是指加强与其他省、市和自治区的大学或教育、文化等部门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指依托我区已经较为系统发展的旅游产业结构,将以两岸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旅游整合到我区的大旅游圈中,与纵向联系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状旅游发展结构,并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

3.开发的预期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两岸文化交流的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注重社会效益。但随着交流规模的扩大,以及旅游产业的规模式发展,逐渐转变为政府办和社会办相结合,并以后者为主体,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良好的社会效益会促进经济效益的稳步发展。只要有隔阂,就会有思想、文化的差异,这是产生交流和形成旅游市场的原动力。以文化交流带动经济、政治方面的交流,是产生效益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自形成“三通”以来,两岸的交流不断增加,层次从平民百姓发展到政府和政党要人,发展规模的扩大促使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形成,目前,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台商的投资已遍及我区各地,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给两岸交往树立了榜样,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科学的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他既是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加强在两岸文化交流和旅游活动中组织与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是旅游产业乃至整个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我区特殊的地理及国际经济关系优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已经成为广西经济再次腾飞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茆雷磊:文化部:两岸文化交流20年来从无到有、不断深化[EB/OL].省略/jrzg/2007-11/06/content_797820.htm.2007-11-06

[2]韦耀莹钟燕莫理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广西经济发展对策[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8(4):4~50

[3]李祥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30(2):61~64

[4]李玫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与广西经济发展对策思考[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6):5~6

[5]杜文宏龙:创新区域文化 推动广西经济发展[J].广西经贸2003,(8):16~18

文化交流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字:妈祖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岸交流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53-01

一、妈祖文化的介绍

妈祖文化这个题目,是1987年在莆田举行的《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与会的专家、学者着重从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作了初步的研讨。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的加深,总的趋向是扩大了专家、学者们的共识,缩小了大家的分歧。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她是一种寻根文化、和平文化、爱国文化和美德文化。她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传承,已发展为波及海内外几十万个城乡地方聚落的妈祖文化圈和文化层,转化为广大地区民众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形成了普及万方的中国妈祖文化版图。构成了极其和谐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共享的重要枢纽,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密切了大陆、港澳台和全球中华儿女的同胞亲情。

(一)寻根文化――构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基础。妈祖信仰历经一千多年的分灵, 其宫庙和信众已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前往福建湄洲岛祖庙进行谒祖进香活动, 已成为广大港、澳、台同胞信徒,和海外华人信众的平生夙愿。妈祖不仅被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受到崇拜, 更被作为海外赤子寻根怀祖、文化认同的精神载体。

(二)和平文化――发展两岸关系的和平途径。伴随着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 信仰妈祖的善男信女遍及世界各地。加之妈祖文化的“仁”字精神, 使得妈祖信仰与世界三大容易沟通、理解和融洽。妈祖便又有了“和平使者”的特殊身份, 营造着海峡两岸由文化认同而民族认同、进而走向国家认同的和平氛围, 密切着海内外华夏后裔的精神纽带。

(三)爱国文化――两岸关系源起的历史见证。妈祖精神显著的特点是护国庇民。在中国维护祖国统一和反侵略战争史上,多次留下中国水师依恃妈祖庇护取得胜利的传说。今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冲破“”势力设置的重重障碍,越过海峡到湄洲岛妈祖祖庙进香朝圣,寻根谒祖。

二、世遗下的妈祖文化对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产生的重大作用

(一)增进本源共识。妈祖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播,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移居台湾的移民带去的妈祖神灵是从大陆祖庙带去的分神,而且他们看重家乡创造出来的神,称之为“桑梓神”。在台湾各地的分庙建立之后,立即与大陆妈祖祖庙确立了源与流的特殊关系。为了增强和保持这种源与流的特殊关系,台湾各分庙都会定期到妈祖祖庙去“乞火”、参加祖庙的祭奠等活动,俗称“进香”。定期返回大陆祖庙进香是妈祖信仰最为独特的地方,而进香活动也是台湾妈祖信众最重要的社会活动。1987年的“妈祖千年祭”活动吸引了近10万名台湾妈祖信众前来参加,空前的朝拜热情促使台湾当局部分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谒祖。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对恢复两岸民间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妈祖文化交流,提升了两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显现出台湾与大陆原本一家的至亲关系。

(二)增强民族认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以其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鼓舞,构建了对妈祖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崇拜信奉。近年来,妈祖文化交流的新发展,越来越鲜明地显示出妈祖文化在民族凝聚中的和谐内涵。妈祖文化既是一种广泛的民间信仰,也是两岸民众普遍认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信仰上的源流关系,在两岸关系上有着积极的因素。

(三)促进两岸经贸往来。妈祖文化是发展对台经贸的独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闽商在福建投资兴业、发展事业、壮大实力,为福建的繁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以莆田为例,莆田市运用妈祖文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积极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和“民资、民智回归工程”科学发展战略,在历次招商引资活动中,妈祖文化是一张令人瞩目的名片。市政府印制的招商手册,是以妈祖女神的雕像为封面;众多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建议书上,都提到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文化的多元服务功能提高了海西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撬动着莆田经济板块的抬升。同时,莆田经济的繁荣发展,也积极带动着妈祖文化走向全国、走向未来,为妈祖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