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的防治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慢性病;流行现状;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242-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模式的现代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并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卫生费用支出高和控制率低的“四高一低”现象, 据有关资料报道,全球范围内大约60%的死亡是由慢性病引起的。因此,掌握城乡社区居民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本文结合2006年公众健康调查资料对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慢性病防治对策。
1慢性病患病现状
1.1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社区居民慢性病现患率较高,生命质量较低,全市慢性病患病率为125.0‰,其中城市居民为119.9‰,农村居民为127.1‰。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合计值和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均低于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则高于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1.2性别与患病情况
男性人群患病率平均为105.14‰,女性人群患病率平均为145.78‰,均低于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且调查地区城市女性居民的患病率是全国水平的1/2,但是农村女性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则高于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1.3疾病分类情况
在农村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9.4‰)、肌肉骨骼疾病(25.0‰)、消化系统疾病(14.0‰)、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疾病(9.6‰)、呼吸系统疾病(9.1‰),疾病种类与全国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在城市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60.4‰)、肌肉骨骼与运动系统疾病(17.1‰)、内分泌营养代谢和消化系统疾病(12.0‰)、免疫系统疾病(11.2‰)、呼吸系统疾病(5.1‰)。在农村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6.1‰)、肌肉骨骼与运动系统疾病(27.4‰)、消化系统疾病(15.9‰)、内分泌营养代谢和免疫系统疾病(10.3‰)、呼吸系统疾病(8.8‰)。
1.4 病种分类情况
依次为高血压、其他运动系统病、冠心病、糖尿病、急慢性肠胃炎。城乡比较,城市高血压患病率是农村的1.49倍,冠心病是农村的1.52倍,糖尿病是农村的1.54倍;而农村其他运动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则是城市的2.23倍,急慢性胃肠炎是城市的1.85倍。
2慢性病患病因素分析
2.1年龄、性别与患病率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在2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5岁及以后上升速度开始加快。在55岁以前,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略高于城市居民,55岁和64岁年龄组患病率基本相同,但在65岁及以上人群城市地区增高幅度大于农村地区。
调查结果显示,男女性慢性病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在35岁以后增长速度加快。除25~34岁年龄组外,在35~44岁、45~54岁、55~64岁、65岁以上年龄组均是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对于男性,55岁以后城市居民患病率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对于女性,25~34岁年龄组则是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地区。
2.3 年龄、性别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25岁以前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25~34岁年龄在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和精神病;35~44岁主要是运动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55岁以上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病率显著增高。
2.4 婚姻、职业状况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丧偶人群慢性病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440.95‰和322.15‰。农村地区离婚人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地区,大约是城市人群的1.9倍。从职业状况看,离退休人员患病率最高,为367.05‰。其次为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2.5 受教育程度、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在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不识字或识字少的人群患病率最高,这可能与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收入水平、自然保健意识、卫生保健服务等不同有关[1]。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城乡公费医疗组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社会医疗保险组患病率最低。
综上所述,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危险因素普遍存在 。调查结果显示,一是群众对慢性病的认识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还远未得到解决,社区综合防治的观点远未被社会和广大医务人员所接受,慢性病防治专业人才缺乏。二是慢性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张而繁忙的工作等因素密不可分。三是无论在城市地区还是在农村地区女性群体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男性,表明女性群体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要量均高于男性群体。
3防治对策
3.1 建立健全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政策和法规
创新管理模式,实行目标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协调、多部门合作、多方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领导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订慢性病防治服务规划,提出贴近生活的有害健康行为的干预策略如控烟、限盐、高血压患者,的防治策略,把其真正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列入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2],进一步建全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筹资和补偿机制,拓宽慢性病防治筹资渠道,优先投资社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 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机制,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科学合理的健康行为,有效控制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
3.2 确立“大卫生”观念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两大体系的功能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医院在社区慢性病防治的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意识。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作为医院必须履行职能,发挥医院的优势,为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使医院从单纯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综合型转变,这是医院现代化的标志,是解决群众在医疗过程中“贵而不便”的根本出路,具有大医院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3.3 科学规划卫生资源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科学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发展规划.建立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网络和高质量、高素质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队伍,建全社区居民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网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 遵循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的原则,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健康需求、卫生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状况,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合理配置,科学规划卫生资源[3],加强在职教育, 培养全科医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师资培训规范化及全科医生转岗培训[4],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3.4 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投资力度
普及卫生知识, 控制和降低居民的慢性病发病率。一是应根据社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性质和需求,确定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近、中、远期目标;拟定具有科学性、通俗易懂的教育计划;利用各种传播媒介,通过教材和辅助教材以及影像化工具,强化各种慢性病的预防和卫生知识,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二是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中心的综合干预活动,社区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针对重点人群、不同类型患者,和社区人群的心理、年龄、职业等特点,通过培训、讲座、版面宣传、健康咨询、社区义诊、跳保健操、编唱慢性病防治知识歌曲、开展慢性病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慢性病对人群健康带来的危害,干预和矫正有害健康的行为。
3.5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
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服务对象由患者向社区全居民转变、工作职责由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服务方式由坐堂行向送医上门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城乡社区要大力培育由社工、义工、全科服务团队组成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团队,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筛查,以提高慢性病患者发现率。同时,应对筛查结果进行分类管理,锁定高危人群,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动态管理,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靖康宁,刘佳,罗世坤,等.重庆市中梁山社区主要慢性病现状与防治对策[J].重庆医学,2009,38(11):1284.
[2]苏玲玲,李士雪.潍坊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发展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7,5(6):5.
[3]张全红,贾利高,张俊超,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3):192.
【关键词】科学技术水平;慢性疾病;健康
【中国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19-02
在当今新形势的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是我国医学工作的重心。因此,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重心转移要从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出发点,进而来调整我国现行的防疫策略,强化预防医学机构建设工作,转移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工作的重心。
1.当前我国慢性疾病现状
在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调查组针对我国某一地区人民的健康状况做了调查,其中发现:当地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占40%,由于恶性肿瘤所导致的死亡率占50%,只有10%的死亡率是正常死亡。
根据上述调查显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是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比如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等,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使得我国人民的寿命损失率在不断地提升,因此,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是与慢性疾病的抗争。虽然目前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一些传染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以及我国人口的死亡率也在不断地下降,再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些慢性病在慢慢向我们靠近,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这种趋势在我国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将持续上升。与此同时,这种现象的发生,我国人民对卫生服务的水平要求也在增加。
2.防疫策略调整与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重心转移的必要性以及指导方向
由于近些年来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各类工业也在飞速发展,为此,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因此,造成了一些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另外,随着当今形势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所以,我国防疫策略调整与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重心转移有其必要性。
另外,防疫策略调整与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重心转移的必要性也为我国预防医学工作者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性。因此,新形势的需求与发展也为我国的预防医学与疾病控制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机遇和挑战,所以,有关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应对这种形势变化,积极投入到慢性疾性的预防工作当中来,为我国的疾病防治工作做也更大的贡献,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预防工作的展开可以以下方面作为指导方向:
第一,医学工作者认清当下预防工作的重点以及工作的重心,从我国着重控制传染病的重心工作调整到慢性疾病的工作当中来,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就要放弃对传染病控制的工作,在实现两手抓,要同时抓起传染病与慢性疾病的控制工作,并且要工作当中运用预防医学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对多种慢性疾病实施控制,加大对各种疾病的有效控制,确保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第二,我国社会和相关人员要重视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构建与完善,进而加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要求,今后世界各地的卫生保健服务将是社会服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并且在向社区化的方向前进和发展。因为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所面向的群体是社区人群,而且,我们还在构建社会医疗服务家庭预防以及保健康复的一体化医疗体系,这也是有效防治各种慢性疾病多发的重要手段。
第三,预防工作的展开是以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为指导,大力广泛宣传健康知识,开展社会健康活动,提高我国人民的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将卫生知识得到宣传,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奠定基础。
3.改善和加强防疫策略调整的相关措施
3.1优化我国的卫生资源结构,创建社区卫生服务:要优化我国的卫生资源结构,就要保证有足够的经费。如果经费短缺势必会造成慢性疾病工作开展的限制,所以政府部门和相关人员要加大对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力度,以保证有充足的经费使得预防工作的全力展开。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援,利用一切尽可能的方法来筹措资金,这样,就可以保证预防疾病的一些基础工作和设施的构建,也降低了我国公民医疗费用的开支。
另外,在优化卫生资源结构的基础上,还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展开,这也为实现慢性疾病预防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因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展开,一方面可以使居民与社区医生建立一个种稳定长期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居民与医生的接触过程中,医生还可以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因此,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慢性疾病对我国居民的危害。同时,在医生与居民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对将慢性病的发生做到及时发现和及时治疗,与此同时,医生还可以了解到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进而为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进而有效地控制慢性病。
3.2加强各有关部门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营造良好的防治慢性疾病工作环境:对预防慢性疾病工作来讲,这个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以及广泛的社会性质,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个工作的开展单靠卫生部门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政府部门要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系,提高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和重视,这样,就使得社会各界以及相关部门对慢性病防治工作做到协调统一,进而为防治慢性疾病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3加强预防医学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养,提高医学人员的素质修养:由于卫生防疫策略的不断调整,所以,预防医学的内容和涉及面也在不断地加大,为此,医学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就需要提高,从而来适应新时期医学工作的展开和进行。
4总结:
总之,对于慢性病综合防治要以健康教育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展开,构建我国完善的医疗体系,优化卫生资源结构,从而实现对慢性疾病的有效控制,整体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顾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医大学出版社,2010.36.
【关键词】慢性病;防制;措施;问题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71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93-02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病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是影响劳动力的主要疾病,是居民医疗费用增加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因素,对劳动力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从基层着手做好慢性病防制工作,有效预防控制慢性病已迫在眉睫。
1东至县慢性病防制措施
1.1认清形势,更新观念首先要认识到慢性病发生与流行是富裕了的人们缺乏预防与保健知识,进而受到不健康潮流的误导而采取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而产生的恶果。其次要转变预防观念,充分认识慢性病对人类的危害性,把慢性病作为新型流行性疾病进行预防。象预防传染病一样,用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慢性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病因,以制定防制策略,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1.2加强领导坚持改革,加强慢性病防治的机构建设;慢性病防治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行政领导的观念更新和高度重视,没有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没有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单靠卫生部门少数医务人员孤军奋战,则控制慢性病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
1.3改变和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达到预防慢性病,增进健康的目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包括吸烟、饮酒、不合理的膳食、钠摄入过多、钾摄入过低、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少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吸烟和不合理的膳食。
当今世界已把吸烟同癌症、艾滋病一起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敌人。我国是一个吸烟的“超级大国”,被动吸烟也相当严重,尤其令人忧虑的是,青少年吸烟率日渐增高。到2025年,预计我国每年将有200万人因吸烟而过早死亡。
不平衡的膳食是慢性病的病因之一。WHO专家委员会指出:“在很多国家,脑血管疾患、心血管疾患、恶性肿瘤、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骨关节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与膳食中动物性食品过多,纯糖多,复合碳水化合物少,膳食纤维少有关。我国营养学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调查,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出了一个膳食中各类食物的供给量(按一年计),即:粮食130kg,肉24kg,蔬菜120kg,薯类36kg,水果18kg,糖6kg,鱼贝类12kg,食用油6kg,奶类18kg,蛋类12kg.保持上述比例,是我国人民防治慢性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1.4以健康教育为主导措施,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的干预策略: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战略决策。
健康教育是一项通过传播媒介来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并激励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危险因素,进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标的教育活动。它强调的核心问题是行为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把健康知识教给群众。事实说明,人们的健康知识越多,其健康意识也越浓,健康需求也越迫切和强烈。健康知识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健康问题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显然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和有力武器。
健康教育既重视健康知识的传播,又强调行为的改变。健康知识的传播是改变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而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培养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则是健康知识传播的延伸和发展;把健康知识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则是健康教育的落脚点和追求的目标。
1.5依靠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我县,医疗预防保健网已遍布各乡镇,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慢性病防治中,无论是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还是三级预防都必须紧紧依靠三级网络,发挥其在健康教育、基线调查、干预措施的实施、信息管理、治疗、康复等多方面的作用。
2东至县慢性病防制存在的问题
2.1重视不足长期以来,一谈起传染病,人人都觉得可怕,但谈到慢性病,似乎觉得于己无关,孰不知,慢性病已在悄悄的接近每个人,严重威胁着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但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甚至疾控中心都没有设置单独的慢病科,从事慢性病防制的人员多数兼职。
2.2看重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由于基层工作经费紧张短缺,而慢性病又无特效预防措施,因此对接诊的病人往往只是进行治疗,而不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
【关键词】网络模式;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88-02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201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69亿,与此同时,与老年病相关的慢性病也呈日益增长的态势,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积极探索老年慢性病医疗服务,调整服务意识和服务模式,把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对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病程长、治愈率低,常伴有合并症,给医疗服务工作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挑战。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决定了他们是社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量最高的群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呈多样化,目前的社区医疗服务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因此,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老年慢性病人群提供方便、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模式已势在必行。
2.网络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网络模式可以对社区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健康管理,建立起由社区医生、老年人群共同参与的慢病防治体系,有效实现医生、患者在线的互动交流。另外,也利于社区医生统计慢病管理的相关数据,加强社区慢病防治工作。因此,网络模式能为慢性病患者建立一个新型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帮助老年人群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1 有利于社区医务人员更新服务观念和改变服务模式。老年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防控策略,能减少慢性病发病率,降低慢性病危害。社区卫生医务人员应不断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新思路,转变服务观念,改变服务模式,从单纯医疗护理服务向预防为主、促进健康、防治疾病和身心康复转变,从“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观念,最大程度地满足社区内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完善社区医疗服务。
2.2 推行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一体化。慢性病对社区老人居民的健康影响日益突出,利用网络技术为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提供远程监控并实时诊疗咨询,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逐步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努力推行预防保健、应急救治与预后康复服务一体化模式,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生命质量,也为社区医疗服务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3.网络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社区老年慢性病网络健康管理能提供患者生命体征等基本信息,根据患者的情况为其提供医疗指导,同时也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疗保健提供所需的数据。
3.1 完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加强老年慢性病管理。医护人员通过开展健康调查、免费体检、慢性病的普查和治疗、健康宣传等活动,收集和完善社区老年慢性病相关信息,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社区医务人员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定期访视检查,指导合理用药,控制病情发展。社区、医院、卫生管理等部门通过信息共享获取健康信息的资料,方便老年人的就诊和医疗管理。随着社区卫生网络逐步建成和完善,社区医生将老年慢性病档案进行归类管理,输入病人或慢性病名称,能立即调出健康档案,了解病史等信息。
3.2 实施健康干预,将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社区医生通过网络管理对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主动提供医疗和健康干预,在慢性病高发季节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及健康行为指导,提供切实可行的卫生服务,不断促进社区老年人群强化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实现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有助于提高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水平,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3.3 建立社区家庭监护中心,实现远程治疗和监控。通过网络化管理,在社区卫生站设立医疗信息交互平台,实现社区医生与慢病人群间的互动,改变了传统医患模式,尤其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远程监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建立社区家庭监护中心,通过网络与老年慢病家庭相连通,将远程医疗拓展到家庭,强化了社区保健职能,对慢性患者进行医疗随访和预防保健、健康饮食等方面的咨询,老年患者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医疗服务,提高对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
总之,以个人健康为核心、管理信息为纽带的网络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增强患者与社区医务人员的互动,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和预防,降低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成本,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社区卫生领域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信息化建设,有效地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符定莹.《慢性病和社区健康管理》、《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第36期.
[2] 李红梅.《社区慢性病管理》、《心理医生》,2011年9月第200期.
关键词:中药血型不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47-02
1慢病的现状
现阶段,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较过去已经有了显著的降低,然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率较过去发生的显著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5-7]。据资料显示我国现阶段死亡率在前5位的慢病分别为脑血管疾病(201.38/10万)、恶性肿瘤(176.25/10万)、呼吸系统疾病(138.62/10万)、损伤和中毒(95.44/10万)、心血管疾病(67.03/10万),其余的慢病所引起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如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疾病、神级系统疾病等。
2慢病的危险因素
与慢病的发病存在联系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生活压力、性别、家族遗传、吸烟酗酒、高血压、口味、睡眠质量、肥胖等。年龄大、家族遗传等是所有慢病发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而在其它方面存在差异性。如高血压的发病主要与肥胖、家族遗传、生活压力大、睡眠质量有紧密联系[8-10];冠心病的发病主要与高血压、家族遗传、肥胖、睡眠质量差存在密切的关联;糖尿病的发病主要与肥胖、家族遗传、口味重、高血压有显著的联系;脑卒中的发病主要与性别(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家族遗传、高血压、生活压力大有明显的联系;恶性肿瘤的发病主要与生活环境(长时间接触化学、物理致癌因子)、家族遗传、生活压力大有较大的关联[11]。
3慢病的干预对策
慢病具有病程长、容易复发、预后效果差、存在严重并发症等特点,对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给社会、家庭、个人产生极大的心理和经济上的压力,属于严重的公共问题之一。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做好慢病的干预工作能够有效降低慢病的发生率,提高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12-14]。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宣传海报、广播、视频的形式向广大居民宣传规律饮食、增加体育运动、减少烟酒的重要性,并且让广大居民了解糖尿病、高血压等最为常见的慢病的高危因素以及相关预防与治疗方面的知识;定期举办慢性疾病的咨询、义诊活动,每年为居民进行免费的体检;通过举办“无烟活动”教育戒烟的重要性以及指导吸烟者进行有效的戒烟[16,17];同时政府干预对于慢性病的防治中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强化宏观管制,弥补市场机制所存在的缺陷,而且可以增加对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确保全体居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到公平、公正,最终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水平[18]。
4总结语
近些年,慢病的患病人数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严重存在紧密的联系,对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存在极大的威胁。因此为做好慢病的防治工作,必须从发病的源头着手,找出慢病发病的高危因素,从而给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19,20]。临床研究发现与慢病的发病有着紧密联系的因素包括年龄、生活压力、性别、家族遗传、吸烟酗酒、高血压、口味、睡眠质量、肥胖等,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调整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如减轻生活压力、戒烟戒酒、规律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运动避免肥胖等来预防慢病的产生。参考文献
[1]姜立民,施侣元.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J].疾病控制杂志,2003,7(7):341-343
[2]李立明,吕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新进展[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3):97-98
[3]Hongcai SH,Guohua D, Junhua H,et 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secondary prevention study ( MISPS )[J].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2006,3(2):116
[4]王亚东,孔灵芝.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技术和策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40-42
[5]陈静,商洪才,张伯礼等.重大慢性疾病防治策略、途径与中医药整合调节优势[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5-16
[6]朱荣,马颖,滕芬,等.政府干预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1):984-985
[7]方红,黄俊.新形式下城乡结合部慢性病管理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9(22):66
[8]徐光铮,张惠琴.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相关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8,7(2):107-108
[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Writing Group. 200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ISH) statement on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J].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03,21(20):1983-1992
[10]李丽君,殷堰,黄秋圆,等.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169-170
[11]胡代碧.100例60岁以上老年疾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卫生,2007,8(2):33-34
[12]Mathers C D,Loncar D.Projections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from 2002 to 2030[J].PLoS Med,2006,3(11):e442
[13]王薇,赵冬,孙佳艺,等.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133-1137
[14]万传君.浅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及危险因素[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259-260
[1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a vital investmen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eneva,2005,44-45
[16]张安玉 孔灵芝.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3
[17]Derek Yaeh, C H,C.Linn Gould,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Chronic Disease[J].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4,291(21):2616-2622
[18]McAlister FA,Fiona MEL,Koon K,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trials of disease management programs in heart failure [J]. A 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01,110(4):3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