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儿; 呼吸系统;护理; 咽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53-02

1对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

小儿在不同年龄段其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也各不相同,这些特点都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预后及防治密切相关。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的是鼻、鼻窦、鼻腔、咽、咽鼓管、喉等部位;下呼吸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1.1上呼吸道

1.1.1鼻和鼻窦:在婴幼儿时期,鼻腔相对短小,后鼻道狭窄,鼻粘膜柔嫩,富于血管组织,感染时黏膜肿胀,易造成堵塞,从而会引起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另外,小儿鼻泪管较短,开口部的瓣膜发育不全,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犯眼结膜,引起结膜炎症。由于新生儿的上颌窦和筛窦极小,2岁后才开始发育,至12岁才充分发育。额窦在1岁以前尚未发育,2岁时开始出现。蝶窦3岁时才与鼻腔相通,6岁时很快增大。由于鼻窦口相对较大,鼻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续,筛窦及上颌窦最易感染,所以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易发生鼻窦炎。

1.1.2咽部:小儿咽部较狭窄且垂直,鼻咽部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其中包括鼻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又称腺样体,在4个月即发育,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如增殖过大,称为增殖体肥大。腭扁桃体在1岁末逐渐增大,14-15岁时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少见。

1.1.3喉:以环状软骨下缘为标志,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带及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由于喉腔及声门都狭小,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

1.2下呼吸道

1.2.1气管、支气管: 小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成人短且较狭窄,软骨柔软,血管丰富,缺乏弹力组织导致了支撑作用较差。因黏液腺发育不良、分泌不足而气道较干燥,因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吸入的微生物等的能力差。所以,婴幼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道狭窄与阻塞。左支气管细长,由气管向侧方伸出,而右侧支气管短而粗,较直,异物就比较易进入,随之会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

1.2.2肺: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肺泡数量较少且面积小、弹力纤维发育较差,但是间接的发育较旺盛,也造成了含气量少而含血多,易于感染。感染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坠积性肺炎等。

1.3胸廓:小儿胸廓较短,前后径相对较长,呈圆桶状。肋骨处于水平位置,膈肌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胸腔狭小,但肺脏相对较大,几乎充满胸廓。在呼吸时,肺的扩张受到限制,能充分地进行换气,因此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2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2.1肺炎患儿的护理:肺炎是由不同的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也是我国住院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冬季、春季以及气温骤变时比较多见。另外,支气管肺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治疗时应该先控制好感染范围,对症治疗。

2.1.1护理评估

(1)致病因素

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道免疫功能差、在气候骤变及护理不当的诱因下,病原体容易侵入到呼吸道,从而引起感染;还有的是营养缺乏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时易发生,且较重。

(2)身心状况

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出现鼻翼扇动、唇周发绀,更为严重的还会出现三凹征、点头样呼吸或抽泣样呼吸;全身中毒症状;循环系统常见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常表现烦躁或嗜睡,重者出现脑水肿;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可有焦虑和恐惧;家长可能产生忧虑、抱怨等心理反应。

2.1.2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护理诊断有:活动无耐力;清理呼吸道无效;体温过高。

(2)常见的合作性问题:心力衰竭,也就是潜在的并发症。

2.1.3护理的要点

(1)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摄入,鼓励患儿多饮水;呼吸困难较重者,喂哺同时应给氧;

(2)保持生活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清新,和适宜的温度,避免病人哭闹,以减少氧的消耗;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积极处理腹胀缓解呼吸困难;

(5)减少刺激,处理好心力衰竭,避免小儿患者用力;

(6)听从医生建议,介绍疾病防治知识及护理配合。

2.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侵犯鼻和咽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最多,病毒感染后常继发细菌感染。婴幼儿的症状较重,以全身症状为主。一般病程3-5日,如体温持续不退或病情加重,应考虑发生并发症,如:中耳炎、结膜炎、咽后壁脓肿肺炎等;年长儿有可急性肾炎、风湿热、病毒性心肌炎、脑炎等。治疗时可以以抗病毒和对症处理为主,如有细菌感染发生,应选用抗菌药物。

2.2.1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各种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病毒为主。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营养障碍性疾病,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都将引发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使病情加重。

2.2.2临床表现

(1)一般类型上感

首先,症状方面。局部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烦躁不安、全身不适、乏力等,一部分患儿还伴有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状。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

其次,体征方面。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是正常的。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首先,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同时还伴有消化道症状。体检时易发现咽部充血,白色点块状分泌物;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病程1-2周。

其次,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易发生于夏秋季。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厌食、呕吐,体检可以发现咽部充血,病程为1周左右。

3护理

主要护理诊断:体温过高。常见合作性问题是潜在并发症:惊厥。

护理要点:室内要安静、空气新鲜;保证休息和营养,多喂温开水,食物宜清淡,少食多餐;发热时酌情给予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严密观察有无传染病征兆及严重的并发症;教家长做好家庭护理,加强儿童的抵抗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与多个方面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研究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及护理方面也会做到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呼吸系统;应用

心理护理是通过各种方法调整患者的情绪,优化其情绪来维持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平衡与协调,更好地配合治疗。对患者发自内心的关心与爱护就能将心理护理工作做得更好。[1]患者知道自己患病,入院后在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呼吸系统疾病又大多为慢性复发性疾病,患者面临病情恶化及并发症的威胁,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入院后多少都有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有些人独自消愁、不言不语,有些人故意装作满不在乎,有些人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抵触情绪严重。[2]合理全面地对此类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对提高疗效和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忧虑、烦躁入院后,由于疾病影响,自觉症状明显,对预后情况不了解,往往会产生忧虑及紧张;有些患者病情重,自理能力下降,担心疾病恶化,表现出烦躁情绪。部分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会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生硬粗暴。

恐惧、悲观患者对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由于症状重,生活质量下降,不能感受到病情的明显控制,会对疾病的预后感到悲观。

丧失信心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药物疗效差。在反复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不同程度的了解,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

2心理护理在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中的策略

2.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信心和谐的护患交往能激励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改善对疾病的消极心理,增强向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因此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自始至终对患者保持尊重、理解、同情、鼓励、关心和支持的态度,尊重患者,了解患者的需要,并尽可能给予满足。[3]治疗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经常和患者谈心,多关心体贴患者,使其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对优虑、烦躁、焦急的病人,要工作热情、服务周到,使患者感到亲切可靠.同时要善于控制感情,尽力理解病人,切忌与病人发生口角和冲突.要容忍和谅解病人变态心理引起的异常行为如出言不逊,故意挑刺等。医护人员举止稳重,谈吐适度,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2.2掌握心理特点,加强沟通心理护理目的性明确,由于身份、病种、病情的不同,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也各有差异,在心理护理中,要通过沟通,了解患者主要心理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住院患者中焦虑发生率较高,通常表现为紧张和忧虑的心境,易激惹,其严重程度与疾病本身性质有关。针对焦虑情绪的患者,应多给予疏导,鼓励患者发泄诉说,等患者情绪稳定、心情平静时,再帮助其分析病情及预后,提出当前如何配合治疗,启发和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良好的情绪,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3做好家属工作,协调社会支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病程长,非常需要医护人员、家属、朋友、单位和社会的关心体贴和安抚,而家属因长期服侍患者,也感到身心疲惫,甚至一些病情严重患者的家属有放弃治疗的想法,家属的言行会对患者心理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医护人员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向家属作好解释工作,鼓励克服困难,为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每一名护理工作者,不但应有精湛的业务技术,更要在工作中经常深入病房,善于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深入分析、精心护理、不断探索,以适应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4]

2.4增强信心、激发勇气对那些痛苦、绝望、紧张、恐惧、忧郁孤独的病人,除了精心的护理,周到的服务,精神上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针对不同情绪进行解释、开导、安慰,稳定病人情绪,并将该疾病的医疗技术进展加以宣传,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病情严重,面临死亡威胁的病人,要创造良好的休养治疗环境,病室清洁、安静、舒适、整齐,使病人的精神和物质得到满足,以提高病人的情绪,产生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美感,增加其生命活力。同时要有充分的应急准备,准确观察病情,迅速敏捷、熟练地进行救治[5]。通过医护人员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使其乐于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

3结束语

总之,我们护士经常接触服务于患者,举止言谈,都时时刻刻印在患者的脑海里。多去关心病人,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因情而施,把思想工作做到病人心理活动之前,把握住院治疗心病这一关。配合临床治疗,加速病人身体健康的恢复,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康伟;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18期。

[2]刘晓萍;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8年04期。

[3]王冰;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4期。

[4]杨云慧;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年05期。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儿童;疾病谱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130-02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三峡水库蓄水,秭归县位居坝上库首,气候、环境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本文通过对我院18年来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了解我县儿童疾病谱的构成及变化,从而为该地区的儿童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资源

资料来源于本院信息科,对象为我院儿内科1993~2010年14周岁以内全部住院患儿。

1.2 方法

疾病诊断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疾病分类按照ICD-10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以出院第一诊断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构成

1993~2010年共出院患儿23 124例,其中男13 026例,女10 098例,男∶女约为1.3∶1。年龄构成。

2.2 疾病构成、疾病年度分布情况

见表2、表3。前四位的病种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在1993~1998年占住院患儿总例数的54.67%,1999~2004年为68.41%,2005~2010年为71.51%。呼吸系统疾病其中肺炎所占比例最高,为38.42%,支气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位于2、3位,分别为32.61%、27.15%。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非感染性腹泻及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所占比例很少。新生儿疾病主要是围生期窒息及相关并发症、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为主,其他如营养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已很少见,而儿童中毒及意外伤害性疾病仍时有发生。

2.3 传染性疾病构成

2.4 死因顺位情况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住院患儿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上升明显,这主要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医疗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也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惠民政策。住院患儿中5岁以下儿童占72.66%,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约为10岁以上小儿的两倍,与文献报道一致[1],5岁以下儿童仍然是我县儿童疾病预防的重点人群。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始终占据疾病谱的首位,平均占67.85%,2005~2010年71.51%(9325/13040)。肺炎是疾病谱中第一位疾病,约占住院患儿的26.07%,比国内文献报道稍高[2],也是住院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在住院患儿疾病谱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3]。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也可能与环境、空气污染有关,部分家长的生活护理不当、幼儿园人群密集且照管护理不周也是原因之一。呼吸系统疾病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应进一步加强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减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儿童疾病防治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新生儿疾病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已占住院患儿的14.46%,比1993年的6.68%上升了1倍,新生儿疾病以围生期窒息及相关并发症、早产儿、各种黄疸为主[4],其他如维生素K缺乏症等也较常见,而上世纪90年代常见的硬肿症已很少见到。也正是由于对围生期窒息及黄疸等的早期干预治疗,由这类疾病所导致的脑瘫、智力障碍等残疾儿童近些年也明显减少。

儿童结核、流行性脑脊膜炎(流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麻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在逐年下降,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仍常年散发,而近几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几乎占住院患儿传染病的90%以上。这与卫生防疫工作的努力及国家计划免疫政策的大力推广有关,但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仍在幼儿园、学校内流行,且新的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等正成为主要流行的病种。传染性疾病在疾病构成中位居前列,与文献报道一致[5],所以传染性疾病依然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住院患儿死因顺位也发生了一定变化。2005~2010年,死因顺位分别为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与意外伤害。加强新生儿疾病预防、提高新生儿疾病救治能力仍是我县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工作重点。中毒及意外伤害性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以药物、农药、有毒植物中毒及溺水等为主。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家长(主要为老人)缺乏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识,认为服药剂量越大效果越好,从而导致给孩子服药过量中毒,另一方面可能为农村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增加,缺乏父母的监管,老人又缺乏安全意识,各种药物随处放置,孩子自己玩耍而无人照看,使得儿童药物、农药、有毒植物中毒及溺水等意外伤害性疾病增加。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加强对药物、农药的管理,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减少中毒及意外伤害的发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健康意识的增强,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如佝偻病、营养性贫血等已少见,且病情都比较轻,只需门诊治疗,住院患儿中已很难见到,消化道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已明显减少[6,7],而病毒性肠炎如秋季腹泻仍是消化系统的主要疾病。

综上所述,18年间我县儿童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研究儿科疾病谱,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儿科疾病的变化规律,常见病的防治仍然是儿科工作的重点,部分疾病增长较快应引起儿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希望借此分析能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为儿童疾病医疗研究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2] 贾秀红,杨华琴,朱淑霞. 1997~2004年儿科住院病例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2006,13(3):213-215.

[3] 段玉清,邱杰,李维成. 我院30年儿科疾病谱变迁[J]. 中国卫生统计,2003,20(1):30-32.

[4] 颜莉蓉,黄正东,吴一波,等. 某医院2001/2007年住院患儿疾病谱分析[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2):17-20.

[5] 张姝,黄志,宋萍. 我院10年来住院儿童疾病构成及变化分析[J]. 现代临床医学,2011,37(3):132-134.

[6] 王晓茵,刘雅婧,张春妍. 1994~2001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3):253-255.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4年8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930例急诊抢救患者的救治资料。

1.2方法

回顾性统计了6930例急诊患者的救治资料,主要包括就诊时间、疾病构成、性别、年龄等,统计标准参考国际疾病分类ICD-10.如果患者自身所存在的疾病符合多种类别标准,则取第一诊断标准统计。

1.3抢救标准

①创伤较为严重;②存在循环衰竭、休克情况;③存在心力衰竭、严重性心律失常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情况;④存在肺梗死、急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以及严重性肺挫伤情况;⑤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以及肝功能障碍情况;⑥存在严重性昏迷以及脑伤情况;⑦存在农药中毒,或是药物中毒情况;⑧存在抽搐以及窒息情况;⑨存在潜在性高风险,或是生命危机疾病。

2 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6930例患者中,有2780例为女性患者,所占比为40.12%;有4150例为男性患者,所占比为59.88%。患者年龄介于1d-87岁之间:有638;例80岁。6930例患者中,有2082例为神经系统疾病,1021例为创伤;1007例为循环系统疾病;876为消化系统疾病;852为呼吸系统疾病;641为急性中毒;451为其他疾病,具体构成比详见表1:

除此之外,观察统计结果可知,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多发人群年龄普遍在20岁以上;创伤、急性中毒的高发人群年龄普遍介于20岁-59岁之间;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人群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而且神经系统疾病逐年呈现年轻化。

3 讨论

本次统计表明,急诊救治患者多为男性,且年龄普遍介于20岁-59岁之间,由此可见,急诊救治人员必须对中青年人群的常见病、高发病情、用药原则进行准确率了解,并结合该年龄段患者的生理特点,对其行以有效的抢救措施。分析急诊救治患者的疾病构成比可知,急诊救治患者多存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由此可见,急诊患者多为内科急诊重症患者,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专业的内科急诊重症护理知识,才能有效提高急诊有效率。

综上,急诊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急救意识: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判断力、反应性以及责任感,患者抵达后,可以通过明确分工,有序且有效的救治患者,这样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其次,强化专科疾病护理:①心血管疾病:护理人员要明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应急救方法,指导患者正确休息,并对患者进行有效安抚,保证患者情绪平稳,对患者相关体征进行密切观察,明确相关药物的药性以及副作用[2]。②中毒:护理人员要准确且快速的通过患者中毒症状,掌握毒物的进入时间、进入剂量、名称以及种类;构建静脉通道,确保液体药物可以及时输送,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毒物,确保患者气道畅通;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行呼吸辅助措施;如果患者为口服中毒,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行以洗胃措施,直至洗出液无气味、澄清;如果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可以应用适宜药物对患者进行导泻、灌肠治疗[3]。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③消化系统疾病:叮嘱患者多休息,保证情绪平稳;保证患者饮食健康均衡;如果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构建双通道,补充患者的血容量,并对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进行观察,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④儿科疾病:患者需要卧床休息,确保患者的气道可以实现顺畅呼吸,对患者进行密切监视,避免其因惊厥出现舌咬伤、坠床等情况;如果患者存在高热现象,对其进行药物、物理降温;对患者的颅内压升高、惊厥时长、外界刺激反应、生命体征以及神志进行密切观察[4]。⑤外科系统疾病:要对患者伤情进行及时且准确的把握,给予患者适宜的伤面以及止血处理措施,观察患者的瞳孔、面色、呼吸、心率、血压以及神志变化情况,构建静脉通道,准备随时接受手术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范文第5篇

文/尹伟

寒冷冬季,屋里通风的时间少了,老人洗澡的次数少了,身上的体味往往也加重了,其实,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老人味还可能与一些疾病有关。

口鼻出气辨出处

老人味很大一个表现是体现在口臭上,导致口臭除了口腔问题外,一些全身疾病也可能引发老人口臭。

要辨别是哪里出现的问题,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先闭紧嘴唇,从鼻孔向外吐气,如果这样可以闻到明显臭味,说明是全身性的疾病导致的。如果没有闻到臭味,用手捏住鼻子屏气片刻,再张开口轻轻呵气,这时如果闻到臭味就说明是口咽腔出了问题。

呼出异味辨病变

不同的气味预示着不同的病变,常常可以根据这些气味来辨明疾病的种类。

烂苹果味:糖尿病患者病情严重时,大量脂肪会在肝脏里氧化而产生酮体,并扩散到血液中,致使呼出的气息中带有丙酮,显现烂苹果味。

尿臊味:患有慢性肾炎或肾病的患者,当病程进展到慢性肾功能衰竭阶段,由于无尿,导致一些毒性物质(如尿素氮、肌酐等)不能排出体外,就会使患者呼出的气体发出尿臊味或者氨味,这是病情趋于危重的一个信号。而一些尿失禁患者不能控制小便,身上也常有难闻的尿臊味。

烂白菜味:当体内缺乏酪氨酸转化酶,导致酪氨酸代谢障碍时,身体便会发出一种类似烂白菜的怪味。这样的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晕厥或抽风。

肝臭味:急性肝炎或者其他肝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常呼出一种特殊的臭味,俗称肝臭。出现肝臭味表明肝脏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摆脱异味早治疗

建议老人冬季至少一周洗一次澡,祛除身上死皮导致的老人味。

平日应加强口腔卫生护理,饭后及时清洁口腔,避免残存食物发酵腐败;假牙应及时清洁,如果有牙周病等口腔疾病,也应及时做好治疗。

如果局部治疗口腔疾病后口臭仍不减轻,检查又证明口臭源于内脏,老人应尽快到内科进行就诊,由内科医生明确诊断和治疗。

呼吸变粗要警惕

文/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