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园艺与园林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欧式对称园艺:这在90年代的建设中较为普遍,部分盲目模仿欧陆风情园林的设计特征,开发商一味追求欧陆风格,导致园林设计以整齐划一的树木栽种及修剪为主,景观设计缺乏个性。特别是在一些小区的大型中庭园林中,由于盲目追求西化和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的建设规划效果,缺乏个性,没有特色。但是在欧陆风格中也有较为出色的设计作品,比如广西大学东校园的艺术广场,整体采用欧式园林布局,以简约式园艺风格,使用不同的植被点缀其间,在平衡中见独特,既突出了空旷大气的气派,也不失优雅和闲适,属于较为上乘的欧式山水小品移植应用范例。地中海式泉园:整体采用地中海风格,大面积使用蓝色和白色建筑材料配合多样性植物进行覆盖,偏重于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池泉分为池泉周游式、池泉回游式和池泉观赏式3种。园林景观环池而立,正立面面向水池,同时在陆地上开辟园路,在路边设置景石、建筑、土山、型木、草地等园林景观。这一风格的山水小品也被广泛应用于欧式建筑中。仿古及寺院式风格茶庭:源自于佛教禅宗和茶道的发展,将禅与茶两种文化意义注入山水小品风格设计之中,使园林出现入世之乐与出世之幽两种特点,园林中采用假山和植物来表达枯寂和雄伟。茶庭主要设置在进入茶室的前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园林的气氛是以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以地上的松叶暗示深林茂盛,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圣洁的泉水,以寺社的围墙、石灯笼模仿古刹神社的肃穆清寂。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茶道所讲究的和、寂、清、静。这部分的园林山水小品设计主要运用在会所及临近庭院设计中。多风格应用协调型:随着景观设计的明显分化,部分商业园林更为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强调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的协调与结合,提倡简约明快、低碳环保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更为园林景观设计注入人文内涵,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部分多元化多风格的山水小品移植主要突出了实用性与适用性,采用架空层植被及楼面及墙面植被的方式进行园林造型设计及施工,更增加了园林小品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这类园林不仅能看还能用,是最受欢迎的园林设计应用。枯山水园艺小品:枯山水又称干山水、假山水,与池泉园和真山水相对。枯山水园艺小品是从日本京都产生的一种以沙拟水、以石代岛的园艺做法,由于其充分利用了小型的砂石来替代水样,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同时又能达到模拟真山真水的园艺效果,在房地产项目的园林设计及施工中应用最为广泛。新中式亭台:采用现代施工工艺进行中国传统园林建设,并且运用最新的材料及施工技法进行亭台楼阁的建设,称为新中式亭台。还包括假山叠置这传统园林的主要造园手段。在中式别墅以及私家园林这种面积有限而又封闭的空间中,应用得较为广泛。特别是浓缩型假山叠置,是自然山峦的微缩和典型化,虽然实际的尺度和体量都不大,却仍然能体现其高峻与幽深的境界,宛若自然。特别是现代材料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使得新中式园林比传统园林更多了一份贵气。比如广州的星河湾项目,在湖旁的山石景色以现代化材料代替湖石和黄石等价格昂贵的天然石料,强调整体效果,恰当地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对传统假山的继承与创新。又比如南宁荔园国宾馆的庭院园林设计,以黄石叠成池岸和假山,同时采用平顶的游廊与木栈桥设计,与现代化的建筑外立面取得对应协调,既强调了景色入画,也突破了传统园林径必羊肠,廊必九回的束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山水小品景观设计存在问题
由于受到设计面积及设计空间的限制,大部分占地并不大,因此在进行施工时,较为容易产生孤立无依的设计作品。所设计的山水小品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特别是在铲除了原有的植被之后,一些引种的外来树木花草代替原有的植物景观时,由于水土环境不适应,既破坏了自然面貌,也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缺陷。山水小品景观设计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过于平面化。目前的山水小品景观设计及施工中较为突出的矛盾是,只有美妙绝伦的设计,实际施工完毕之后完全没有意境和融合感。采用大尺度平面布置的园林小品,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由于其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忽视了人与环境空间的交流与对话,导致山水小品设计缺乏灵动性,与传统园林项目缺乏灵气。
3山水小品商业移植及应用要点
【关键词】生态美;园林艺术设计;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美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的一种形态,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重视而提出的一种美的概念。生态美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如今的园林艺术设计中,要把这种理念贯穿进去,园林设计在传统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艺术的延伸。生态美的设计理念就是借助自然的设计力量,减少人为的修整,具有实现人们幸福和减少对自然破坏的重要意义,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和责任。
一、生态美的思想理念和特性
生态美,并不是简单意义的自然美,自然美是对自然的审美价值,而生态美则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产物。生态美体现了人的参与性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关系。生态美与自然环境和人都有密切的联系,生态美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满足人渴望参与美丽构建的愿望[1]。生态美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到极致。生态美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同感,是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参照的对象。目前人类正在向生态文明的社会靠近,是一个崭新的社会进程,在过去的社会,人类都是以牺牲自然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造成生态危机,同时业为自己的生存带来危机,如今人们终于意识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有多么重大,于是形成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于是产生了生态美。
生态审美不仅仅是对人类生命的认知,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美,而是把审美焦点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因此,人对生态美的体验,是参与自然和对自然的依赖中获取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美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一种人生境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生态平衡的秩序感,一份生机盎然的环境。
二、生态美视野下园林艺术的设计
(一)地形的生态美设计
现在园林建设中,地形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将生态美融入到园林景观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地形的因素。在园林设计中,如何将地形最完美的融入到整体布局且融入生态美的理念,是当代园林建设中的难题。地形是固定的,甚至有一些是无法人为改变的,地形是园林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一方面要借鉴环境美,一方面又要采取手段将山水欣赏的空间与外界隔开[2]。当周围的环境比较热闹且整齐,可以选择规则式设计。当周围的环境比较复杂,氛围比较安静的时候,就要选择自然式的设计。土地的面积小,规模整齐的时候选择规则式设计,土地面积较大,外形规则不一则选用自然式的设计。另外,还要从游客的角度来考虑园林的设计,如果园林建设的目的趋于让大家多活动,营造比较热闹的氛围,并且要突出观赏性,就要采用规则时设计。如果园林的建设目的是要营造比较幽静的环境,突出游览性,就可以采取自然式的设计。
(二)植物的生态美设计
园林设计中一定少不了花草树木,但植物的设计是园林设计中灵活性最强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园林建设的目的和人们观景的需求进行布局。花草的分部,或疏或密,高低不一,都是园林中富有变化性的景观。园林中的花草数目虽然布局的灵活性比较大,但也不是可有可无,随意摆放的,也是具有设计意义的。把生态美的理念融入到园林植物的设计中,体现了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植物生态美的设计,不仅包括了对植物花卉的自然学科的认识,还包括绘画、诗词等人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园林植物的生态美,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平衡为出发点的园林设计,不仅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注重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关系。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要做到宏观的把握,以生态学作为指导,植物作为主图,让植物融入到周围的景观,从而形成和谐、统一、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园林环境,做到真正的生态美,达到回归自然的愿望。现代园林在植物生态美的设计中,不仅要满足观赏者视觉和心情的满足,同时也要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经济的要求。
(三)园路的生态美设计
园林中的园路,是说园林绿地的道路以及广场等,也是园林设计中重要的内容。园路就像人的脉络一样,联系着整个园林系统,是园林的交通网络,也是联系园林景点之间的纽带。有诗云:“曲径通幽处。”园路蜿蜒的曲线,具有别具一格的美,同时也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3]。园路设计的图案和走向,给人美的享受,同时园路将园林分隔开,形成不同系列不同类型的空间,对园林的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园路在园林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把生态美融入到园路的设计中,经过合理的设计减少园路对环境的影响,让园路更加自然的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园林中的园路作为特殊的道路,是人类运动最频繁的场所,园路存在于园林中,是一种人工干扰环境的道路,园路在园林中的影响有消极和积极两种影响。积极影响是把作为园林景点间的纽带,把园林景点连接起来,是供人观赏园林的重要交通设施。但同时,园路也把一个大的生态环境划分成几个区域,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有一些重要的物种的生态环境不能遭到人为的破坏,而园路的产生就对这些物种带来危害。同时园路在建造过程中,需要挖土导致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壤结构,从而对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带来生存危害。
(四)水景的生态美设计
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同样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也都离不开水的滋润,水是自然界生存的基础。在园林设计中,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了水就会让园林显得不那么生动活泼,因此,水景是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园林的水景建设中,秉承了传统的观念,对水体进行艺术和自然形态上的加工,最大力度的符合自然水景的地貌和形态,做到水景与自然和谐统一。同样,要在园林中建造一个典雅生动的自然山水环境,还要结合现代的园林艺术,塑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水景。水景是一个园林的灵魂,水景的存在赋予园林生命力,因此水景在园林中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在园林建设中,构建水景要与周围的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证水景完美的融入到园林的景观中。
结语:
当代园林艺术的设计,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的要求,随着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生态在社会、城市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园林设计,生态美已经是园林设计的前提条件。总之,园林的设计不能没有生态美的参与,园林作为一个集生态美和艺术于一体的建筑,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要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生态美是要告诫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减少过多的人工改造,避免对原有环境的破坏,生态美在园林设计中的融合,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发展,相信未来的园林设计会更加的生态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孙娟,张金燕,易年成等.生态美视野下的园林艺术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4,(12):134-135.
Abstract: landscape design of roof greening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etc..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屋顶绿化作为一种不占用地面土地的绿化形式,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能为城市增添绿色,而且能减少建筑材料屋顶的辐射热,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和推广,形成城市的空中绿化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温湿度条件差因屋顶位于高处,四周相对空旷,因此风速比地面大,水分蒸发快。屋顶距地面越高,绿化条件越差。
造园及植物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屋顶承重能力的限制,无法具备与地面完全一致的土壤环境,因此在设计时应避免地貌高差过大,在植物的选择上一般应避免采用深根性或生长迅速的高大乔木。
屋顶绿化的设计
花园形式屋顶绿化可做成小游园的形式服务于游人,多用于服务性建筑如宾馆、酒楼等,能为客人提供游憩空间。小游园应有适当起伏的地貌,配以小型亭、花架等园林建筑小品,并点缀以山石。此类屋顶花园要特别注意在建筑设计时统筹考虑,以满足屋顶花园对屋顶承重能力的要求,设计时还要尽量使较重的部位(如亭、花架、山石等)设计在梁柱上方的位置。
色块图案形式采用大叶黄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观叶植物或整齐、艳丽的各色草花配以草坪构成图案,俯视效果好,多用于屋顶高低交错时低层屋顶的绿化。应季布置形式采用盆栽花卉,根据其盛花期随时更换,并可在楼的边缘处摆放悬垂植物,兼顾墙体绿化。此法多用于低层屋顶绿化。
二、造园层的结构
结构层一般分为保温隔热层、防水层、排水层、过滤层、土壤层、植物层等。
保温隔热层:可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铺设时要注意上下找平密接。
防水层屋顶绿化后应绝对避免出现渗漏现象,一旦出现问题,将使房屋的使用者产生排斥心理,直接影响屋顶绿化的推广。最好设计成复合防水层。
排水层设在防水层上,可与屋顶雨水管道相结合,将过多水分排出,以减轻防水层的负担。排水层多用砾石、陶粒等材料。
三、屋顶绿化的几种成熟技术
屋顶草坪
轻型屋顶绿化或纯生态式屋顶绿化,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屋顶草坪。屋顶草坪对屋面负荷的要求比较低,增加重量
调查承重:屋顶承重每平方米≥70kg,即可实施。
闭水测试:清扫屋面,闭水测试后屋面不漏水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若屋面漏水则须先做好防水层。
园路、排水口的铺设:按设计图排水定格、砌种植围档和作业通道,特别要注意水的流向和排水口的通畅。
铺设分离滑动层:用专用塑料布和无纺布在种植围档内铺满,搭接宽度10cm以上,并向围档处延伸,与围档砖同高。要选择合适方法生产的无纺布,同时要注意无纺布的重量规格。
铺设轻型营养基质:厚度在8cm-10cm;基质配制应根据各地气候条件,从试验中得出合适的配比。
植物种植:屋顶草坪要选用景天科食物,如佛甲草,耐干旱、抗高温、节水性能好、冬季耐寒、宿根轮生、养护管理粗放。
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近似地面园林绿地。采用国际上通行的防水阻隔根、蓄排水等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乔灌花草、山石流水、亭廊桥榭合理搭配组合,点缀园艺小品,但硬铺装要少,且要严守建筑设计荷载。空中花园施工的一般流程如下:
调查承重:屋顶承重每平方米≥300kg,即可实施。
闭水测试:清扫屋面,闭水测试后屋面不漏水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若屋面漏水则须先做好防水层。
铺设阻根防水层,这是做好空中花园的关键技术。重点是做好女儿墙和屋面设备的节点防水。目前,应用最好的产品是聚脲高强保水防腐涂层,该产品是两种液体同时喷向屋面形成固体膜,由于没有缝隙和处理节点的困难,防水寿命延长至50-70年。
铺设排蓄水层。重点是做好排水口,保证排水流畅。
铺设过滤、隔离层:用专用无纺布在排水板上铺满,搭接宽度在10cm以上,并向围档处延伸,与围档砖同高。要选择合适方法生产的无纺布,同时要注意无纺布的重量规格。
种植池、园林小品、园路的施工。
植物固定支撑处理,树高超过2m应做好支撑处理,避免发生强风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清理打扫施工现场。
恢复期养护。
3.屋顶菜园、果园
屋顶菜园、果园既有很好的生态效应,又具备农业丰收的经济效应,增加了植物种植的新渠道,是我国屋顶绿化带有方向性的新途径。
安全第一位,荷载最重要
安全是屋顶绿化的保证,决定屋顶绿化的成败。屋顶绿化的安全,包括建筑结构承重、防水设施的安全使用,以及屋顶四周的女儿墙、防护栏、人员进出口、大型植物的安全牢固等。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安全中最重要的就是屋顶的荷载,它由静荷载和动荷载组成。静荷载是屋面构造层、绿化构造层、植被层等所产生的屋面荷载。
做好防水、排水是关键
防水层施工完成之后,应进行24小时蓄水检验,经检验无渗漏后,在其上再铺设排水层,排水层可用塑料排水板、橡胶排水板、PVC排水管组成。
基质要营养环保,更要轻
根据屋顶绿化的立地条件,基质除了满足植物生长条件外,还需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能、蓄水能力和空间稳定性的轻质材料层。一般土壤很难达到这些要求,因此屋顶绿化一般采用各类介质来配制人工土壤。目前应用最理想的是珍珠岩人工土壤。
(4)屋顶花园植物品种的选择
屋顶花园植物选择应符合屋顶立地条件的特点,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遵循植物多样性和共生性原则,以生长特性和观赏价值相对稳定、滞尘控温能力较强的本地常用和引种成功的植物为主。
以低矮灌木、草坪、地被植物和攀援植物等为主,原则上不用大型乔木,有条件时可少量种植耐旱小型乔木。小乔木最好种植在木桶或木箱等容器中,并放在承重墙或承重柱上。
关键词:园林 建设 设计 发展 展望 巴黎 公园
17世纪的法国在园林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谓是当时古典园林的典范,其给后人留下了较丰富的园林设计历史遗产,对现代园林的建设设计也有着极强的影响。为了能更深刻的解读其设计的特点与内涵,笔者选择了巴黎的雪铁龙公园、维莱特公园和贝尔西公园等三个公园园林设计加以分析,希望从中能为中国的现代园林建设设计找到一丝灵感或者感触。
一、雪铁龙公园(Parc Andre Citrone)
从相关的研究资料研究,我们发现法国巴黎的雪铁龙公园在园林设计上被誉为法国现代园林中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品之一,其主要的设计特点可以概括为勒?诺特尔式的光芒。该公园的建设设计方案是1985年的国际竞赛中两个获一等奖的方案的融合,因此在设计上具有相当高的国际水准。通过环视整个公园的建设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其多位的园林设计者不同程度的都借鉴了传统的园林布局特点。之所以说雪铁龙公园的设计是勒?诺特尔式的光芒,主要原因有三。首先,从设计的点状上来说,雪铁龙公园东部的大温室就好比勒?诺特尔式园林中的宫殿一样成为公园设计中的主体性建筑。其次, 从设计的线形上来看,公园中心的大草坪周边的环形水渠设计是法国园林有的水壕沟的再现。最后,从设计的面状上来看,公园温室前下倾的草地仿佛宫殿前大花坛的简化,环形水渠中间的大草地如同勒?诺特尔式园林中的“绿毯。
二、维莱特公园 (Parc de la Villette)
对于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有学者对其评价为解构主义的辉煌,笔者认为这一点也不为过。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占地有55公顷之多,在总体设计上设计者屈米强调的是变化统一的原则,设计由点、线、面三层基本要素构成。首先,在“点”的要素上设计者把公园的基址按照120米乘120米规格做成了一个方格式的网,并在网内的40个交汇点上设置为“Folie”。其次,在公园中“线”的要素上是两条长廊和几条林荫路与一条游览路共同组成。最后,在公园设计中的“面”上,设计者将其设计成由10个主题园。从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出这和凡尔赛中的小园林一样,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及年龄游人的需要。
三、贝尔西公园 (Parc de Bercy)
巴黎的贝尔西公园在设计风格上被后人称之为记忆的烙。1987年,巴黎市政府在总结了雪铁龙公园和维莱特公园的基础上,试图将贝尔西公园的设计打造成利用城市工业荒地的典范。在1997年设计家于埃(Bernard Huet)等人以“记忆的公园”为设计主题对贝尔西公园进行了设计与建设。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公园在设计上风格和特点上主要表现为多时期性建筑风格的并存,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的中世纪乡村风格。这样说的原因有三,首先,表现在设计的结构框架上。设计者将公园基地历史上的仓储道路变成公园设计的基本骨架,并保留了垂直于塞纳河的历史路径,将公园合理的分为了三个组成部分。其次,设计者将场所文化内涵也赋予其设计上。第三,在场所重塑的方面上设计者将公园葡萄酒厂的酒窖区改造成为步行街使公园和新建的贝尔西经济区联为一体。
以上,我们共同分析了巴黎的三个公园设计, 可以是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雪铁龙公园的古典的设计风格、拉?维莱特公园的解构主义设计和贝尔西公园的历史记忆风格等。这些为我国的园林设计带来了许多的灵感和启示,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园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于公园内的设计更是有着高水准的要求。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有着博大精深、内涵与形式多样,这些都是当今设计者应该去认真专研和践行的主要方向。通过对巴黎三做公园的设计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在设计中要科学的继承与发展,不能盲目性的进行设计。要对历史中的经验进行分析比对后再运用于现代的设计作品之中,只有这样做我们设计才能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才能适合现代人对园林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洪成,陈侃.园林景观中的自然要素[J].中国园林. 2005(10)
[2]李春娇,董丽.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广东园林. 2007(02)
[3]王奉慧.浅析禅宗与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 2004(05)
[4]孟维康,郭春生.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 2008(04)
关键字:江南园林;枯山水庭院;禅意
1、前言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支,是一种中国化的精神现象哲学,禅宗保留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人格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禅宗主张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用空的观点去面对一切世俗的烦恼和迷惑,体悟宇宙万物、人生,从而达到体认心灵本真、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
参禅者能够借助静悟及修禅这种途径,实现自身内心的澄明和自由。摆脱世俗造成的束缚,回归自身本真状态,最终达到顿悟。所以参禅场能够展示的禅学意境同样和参禅者内心世界存在紧密联系。
意境为“意”和“境”的完美统一,为情和景的结合。借助自身禅学感知和实际自然景象完美结合,营造产生“缘起性空”的灵境。江南园林及禅境存在非常相像的地方,同时存在部分和禅学意境相违背的地方。作为禅寺景观的主要表现风格,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的禅意进行了比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的禅意比对
2.1历史思想文化比对
中日古典园林存在非常明显的不同,主要是儒、释、道不同思想体系互相影响的产物。中日园林均将道法自然观念当作基础,恰恰由于道家此类观念推动了东方园林体系慢慢由模仿及取法自然提高到象征自然但是超越自然的实施手段。不过之后中日因为观念的不同开始出现差异。中国比较侧重儒,充分展示了出入世性质及仁者理想观;日本比较侧重佛,通过智者观念。中国园林设置思维通常保持在具象思维及形象思维范围中,日本往往保持于形象与抽象范围中。中国园林普遍采纳文学艺术展示,日本往往比较侧重于采纳比较晦涩的语言。中国园林生动形象,充分展示了乐天爱人思想,但是日本园林往往能够通过山林充分展示孤独禅意及自主反思。
日本在室町时代之后,朝廷贵族、禅宗僧侣非常热衷于建造庭园,通过这种方式陶冶性情,感受“物我合一”思想。日本枯山水园林作为禅寺园林的一大代表风格,也被称为“禅心之园”。
2.2不同的景观表现方法
从园林游览的动静、交通、功能等方面上看,中国江南园林偏向于动观性,表现为以动游、路游为主的游览路线。游览江南园林水景,感受处于水中央的美感;站在小桥上观景,抑或穿梭于小桥与河岸之间,或是嬉戏,或是吟诗——江南园林追求的是移步易景的美学观以及可居式、可触式、四时四季游等特点。
而日本枯山水园林则偏向于静观性,属于参悟式、敬畏式的游览方式。园林所造之境是供人们静观、为人们冥想提供的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和江南园林进行比较,枯山水园林如同非常立体的水墨山水画,呈现了非常明显的二维效果。并非真正的山水,观众无法从中浏览游玩,仅仅能够让观众产生非常悠远的遐想。非常简单的景物之中包括了非常深刻的内涵,充分展示了淡泊、玄远、寂灭、往生等思想,应当细心感悟方可感受到其中的禅意。
2.3禅意思想的完美结合
江南园林尤以苏州园林出名,这种园林的产生即带有明显的文人文化和老庄的烙印。东汉时期,苏州地区即有私家园林的记载,直至明清为盛,这其中要以拙政园最负盛名。因为古典江南园林所针对的通常为文人,所以从建设环节之内,文人士大夫往往积极投身其中。因此导致古典江南园林能够和中国古代士大夫群体性格彼此影响,彼此推动。恰恰像计成从《园冶》内提到的“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借助园林景物,深深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境。此类非西方式的完全建筑化,充分展示了自然意境和人之境界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示了其高超的设计手段。
江南园林“疏水若为无尽,断处开桥”的理水艺术要求疏浚水源有无尽之感,即在视觉上看不到源头和流向,有水体无限延展的自然之感。江南园林追求水景深邃藏幽,因此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若干互相连通的小块,并可因水的来去无源流而给人以深邃藏幽的感觉。这些手法使水景看
起来自然、和谐,体现江南园林所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点与禅宗追求自然的观点相同。中国园林“山以水为血脉”,从规划过程中,即使无法产生池沼涧溪之设,不过“涵碧”之泉的开凿,同样能够创设“水贵有源”韵味,能够和大池一脉之水实现完美的结合,营造了非常良好的意境,从中能够发现中国园林达到了“无水不园”这种水平。另外还有拙政园,水景变化多姿多样,非常的动人。
简单而言,江南园林的水景给人以华丽、闲雅之感。虽然出奇的美丽动人,但与平淡、单纯的禅学意境有所出入,也很难为身处其中的人们营造一片悠然之境。
日本枯山水庭园自身审美观念充分展示了禅学意境,禅宗非常关注内心反思和枯山水审美情趣实现完美统一,所以应当在枯山水园林内相关意境开展深入的研究。
枯山水造园手法突出特征,能够为观众营造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一生命一非生命,一永恒一短暂,一实一虚;荒野空山和乡村古刹为寂,无色无欲和清凉世界为清,云埋老树和一鸟不鸣为静,充分展示了平淡、单纯、含蓄及空灵思想,能够通过自然营造产生深刻的禅意。
日本枯山水庭园不愧为“禅心之园”,可谓是一种纯净、抽象的极致。所有元素虽然简单,却都深含禅意。比如枯山水庭园中的白砂和石组,在宗教思想中,卵石、白砂被视为明净之物,认为洁净的白砂具有咒力和神力,铺在道路上用以驱邪,在神圣的场所里仿佛神在注视一样。从庭院之内,白砂及石组是非常重要的媒介,往往从空白内合理设置,营造产生“观空如色,观色如空”的意境。通过白砂代替江河湖海以石头和石块代替山峦等。通过简单的景物营造产生深远的意境,能够充分的展示自然精神,营造非常明显的空明感,实现无欲、无为状态,也就是禅宗“缩之千里,程于尺寸”的“空境”!
在水景观上,日本枯山水园林也与江南园林的曲折迤逦不同。它不求丰富、华丽,但求简单、传神。园林追求粗朴纯洁,力求使用直线条,摈弃一切曲线。且与中国园林轻灵飞扬感不同,园林空间刻意营造“老树白云,一鸟不鸣”的淡泊境界,给人以孤寂、荒芜、悲悯感,以利于沉思与反省。
3.结论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的代表,江南园林和枯山水庭的种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自然环境是基础,社会文化,宗教环境是其产生的重要土壤,而设计者,使用者以及当权者的社会层次差异则是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此类复杂的力量导致内在合力存在非常明显的不同。在上述不同进行系统的研究除了能够在园林建设规划方面产生关键影响,另外能够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顾致农.东方古典园林艺术比较[J].浙江工艺美术.2007,(01).
[2]王珏.从江南园林到现代景观[J].美术大观.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