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 思想品德教育 途径

技工学校的生源大部分为各个初中院校的收底生,因此,有关学生发展的各方面都有待提高。而学校在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思想品德是学生内在意志力的体现,如若没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学生的每一项活动都会被引入歧途。技工学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面临一定的心理困境,因此,技工学校不仅要担负起教授文化知识的重任,还要将思想品德教育列为重中之重,让学生甩掉心理包袱健康成长。

1 技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技工学校的招生主要面对的是初中毕业生,因此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社会经验也明显不足;又加之技工学校生源一般文化基础的底子都比较薄,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品质也较差,面对五彩斑斓、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制诱惑,因此他们成长的道路较之其他院校的学生更多了几分困惑与彷徨。而技工学校一般都以培养学生真切的工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这种与技能学习没有显性联系的教育工作则日益被边缘化;家长一般也都以学生在校的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进步的唯一标准,对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配合也不是很足;本身年龄小、生活阅历少的学生更是难以对自身的思想品德进行很好的控制、拿捏。因此,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技工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2 加强技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分析

2.1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技工院校招收的为年龄偏小的初中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更需要受到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尊重来培养自信心。最起码的尊重是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由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在过去的学习中曾受到过学校、家长或其他人的心理打击,再加上这一时期的学生自身就比较敏感,自尊心受到伤害,很可能对学校的教育或学习本身产生逆反或淡漠心理。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需要给予其充分的尊重,让他们重拾自信,真正从内在的心理上产生被需要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取得进步,而不是被人强加驱赶前进。

2.2 家长与学校配合教育

家长一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技工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因此,对于成绩达不到家长理想状态的孩子,一般家长都会对他们表现出失落、失望甚至放弃、放任自流的态度,这就使得本身自控能力就差的孩子更不知何去何从,甚至会走上歧途。因此,这一特殊群体更应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他们的成长可能会因为家长的鼓励及学校良好的教育而走向美好未来。具体说来,家长可以随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及时反映孩子最近的表现情况,以便学校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家长在家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另外,学校也应在与家长沟通时首先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继而向家长如实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一方面让家长真切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更利于让家长综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总之,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像文化课一样因为几节课而使学生如学习知识一样恍然大悟。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共同努力。

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技工学校不应仅注重学生所学技能的有效培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是最好的思想品德教育阵地。这一阶段的学生有着他们自身的特点,即头脑灵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渴望。学生的这些特质要求学校必须创建相应的文化氛围,避免扼杀学生的学习潜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积极向上、健康丰富的文化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尽量做到在享受中学习。文化的内容之一就是通过文化本身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思想。

3 总结

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学校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们在积极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技工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技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新途径

中等职业院校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学生同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中等职业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的成长,更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顺利推进。因此,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中等职业院校需要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一、中职院校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绝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会直接参加工作,融入社会。因此,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不仅关系着学生的个人素质,更关系着我国社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前景,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当前社会对于中职教育工作普遍存在偏见,中职院校本身的工作重心是职业技能的培训,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这直接导致了中职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政治热情、法纪意识,学习目的不清、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言行举止不雅、缺乏诚信等思想品德问题,因此中等职业院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很有必要,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意义重大。

二、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途径

要想改变当前中职院校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就必须通过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供中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对当前中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理念和方式进行革新,加强中职院校与学生家庭、个人之间的联系沟通三个方面来解决。

1.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不仅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法律政策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更需要中职院校与社会建立联系。中职院校教育的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技能和品德的培养,只有中职院校与社会建立良好的联系,建立适合中职院校学生寻找工作、参加工作的用人机制,才能保证中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能有合适的工作机会,促进形成正义公平的社会竞争制度,而不是让中职学生误以为工作一定要依靠家庭背景,从而端正中职学生对工作岗位的态度,促进中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务实进取。

2.革新中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理念,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有才无德和有德无才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中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需要双管齐下,同时推进职业技能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这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提高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视。在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要提高重视程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而不是空谈。中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德育工作组,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把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况纳入班级考察、学生个人考察和教师考察中,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并提高师生配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2)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任何教育工作而言,理论都不能脱离实际,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一旦脱离了具体实践,就变成了一纸空谈。因此,中职院校要积极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同校内校外的具体活动联系起来,例如在校内举办德育辩论赛或者演讲活动;利用校外实习,关注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加强中职院校与学生家庭、个人的联系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中职院校应该重视的工作,也是家庭教育和个人素质培养的重要工作。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属于留守少年,因而中职院校要特别关心学生的家庭情况,给予学生必要的关怀,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通过互相了解,引导家长提高对子女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的重视,加强双方对学生的教育。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加强对学生自身素质培养的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加强中职院校与学生家庭、个人的联系,加强三方的协调配合,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各处。

当前,中等职业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只要加强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大力推进中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途径的革新,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中职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现状一定会得到改善,中职院校的学生也会得到全方位的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泓.请留一点爱给中等生:浅谈中等生的教育[J].民营科技,2009(03).

[2]刘侠.少数民族地区中职生职业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基于湘西地区中职生的调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7).

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范文第3篇

一、优化教学内容,利用教学中的体育因素进行教育

新编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思想性很强,如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部分,教学中只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懂得身体好与工作好、学习好的关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再如教材中游戏部分,绝大多数有主题,有生动的情节,有严格的规则,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较为明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游戏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组织教法,就可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爱护集体、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纪律等思想品德教育。

二、针对教育对象,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教育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带情节的游戏和竞赛性活动,对具体事物感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高,体育知识的增长,运动技能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对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感兴趣,但对理论知识还是不太感兴趣。另外,儿童情感很不稳定,控制能力差。具体表现在进行游戏或比赛时,胜利了就喜形于色,失败了就垂头丧气,意志上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坚持性比较差。

针对儿童在体育与健康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体育教师可适时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根据儿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的特点,把所讲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新闻故事化、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乐于接受,从中受到教育。在练习枯燥的耐力跑时,一方面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延长跑的距离。另一方面用走跑交替、比赛或集体跑步等方法鼓励学生坚持到底,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等。

三、优化教学方法,通过精心组织进行教育

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方法单一,会导致组织松弛,纪律涣散,这样不仅大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会出现不安全的隐患,更不利于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变,精心组织,以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教法灵活,手段多样,形式活泼,不仅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快地学会动作,调动积极性,培养优良品质。如上投掷课,在教师必要的讲解、示范、讲评外,可以通过对墙投掷小皮球、沙包进行分组练习。在反复练习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个人、小组对空抛降落伞的游戏练习,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评价,敢于自我表现,勇于克服困难。在教师辅导下用胶皮管,小木棍投过一定高度的横绳,投向一定远度目标的集体练习,教育学生听从指挥,发扬勇敢顽强的精神,认真练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的精神。这样既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活动机会,又贯穿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

四、强化教学管理,运用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在体育健康教学管理中,一些通常的要求与规定都要制度化、规格化。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常规,不仅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的教学组织,同时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常规是教学管理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时间,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宣传,严格执行,严格训练,严格考察,严格考核。只有严格要求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严格要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严得适当、严得合理、要严而有度。提出的要求只有经过努力才能实现、才有效,严格不是严厉,更不是训斥、体罚。亲切关怀、耐心诱导,多鼓励多表扬也是“严”的一种方式。当然批评也是严的一种方式,但是批评教育要出自关心和爱护,真诚地指出缺点和错误,切不可借题发挥,以免挫伤自尊心,打击积极性。

此外,在利用常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充分发挥体育骨干和集体舆论作用。教师更应是常规的带头执行者,常规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都应首先做到。这样才能保证常规顺利地贯彻执行,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会更大。

五、注重自身修养,用“身教”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师的榜样既是无声的命令,又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更新知识,注重个人形象,这样对学生的教育才有更大的说服力。如冬季上体育课前,教师衣着适当,情绪饱满,不畏严寒,事先到操场等待学生,上课时口令洪亮,动作规范,坚定果断,举止言行充满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所有这些对学生将产生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的有机过程。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时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融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会培养出一大批思想情操高尚、道德品质优良和身体素质良好的合格接班人。

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范文第4篇

在我国这一概念最初被应用于文学理论研究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才被引入教育领域,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焦点。不过,多数研究者将研究侧重点放在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而忽视了从这个角度研究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本文拟从主体间性视角探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寻求提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某些问题

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将教师视为思想品德教育行为的主宰者,而将中学生视为纯粹客体,忽视了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接受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单向灌输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关系和教育效果。

1.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体现在等级观念上。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将教师与中学生看成“主体—客体”的关系。在这种不太平等的关系中,作为主体的教师始终高高在上,处于支配地位。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学生被视为有待改造的对象,中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得有所忽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被忽略。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中学生有时被边缘化,只是听众,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曾有学者指出:“主体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与客体间的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塑造、甚至征服。也就是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强调的是受教育者(中学生)个体对教育者(教师)的服从、认同,教育者占据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只是被驯服的对象,或者把受教育者看做被改造、被填充的对象,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至于把受教育者客体化、物化、非人化,由此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完全被动的局面而难以受到应有的效果。”[1]可见,教师与中学生地位的等级差异,使得他们之间不易实现相互理解并形成良性互动,往往导致双方关系的欠和谐。

2.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体现在教育模式的单向性上。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对象是未成年的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育活动片面夸大教师的作用,教师成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主宰者,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教育模式是由教师传入中学生的单向活动。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互动性差。思想品德教育基本通过“灌输”实现,中学生被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其主观能动性被忽视。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与中学生不是平等和谐的互助关系,而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哈贝马斯指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方理解”的交往作起点。[3]缺少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忽视与中学生的良性互动,单向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无法取得好的成效。

3.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还表现在教育效果低。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不太重视中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只告诉中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却不解释中学生所关心的“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该那样做”,因此不易取信于中学生,不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实现真正的内化。其结果便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偏于形式,课堂成了教师空宣讲的地方,中学生缺少积极性,也不易有所感悟,产生共鸣。

三、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4]从中不难看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由教师、中学生、教育媒介和教育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将该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在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承认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重视教师与中学生的互动。

1.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与中学生之间是“主体—主体”的和谐关系,而非“主体—客体”的对立关系。传统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将教师与中学生视作“主体—客体”关系,即作为主体的教师对作为客体的中学生的教育、塑造改造,二者间时有紧张的关系。显然,教师与中学生之间不应是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这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取得预期教育效果。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与中学生是一种“主体—主体”平等和谐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修订上。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并及时反馈自己的真实感悟。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5]有必要指出,我们在呼吁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淡化了教师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2.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积极沟通交流,实现良性互动,而非单向的压迫性灌输。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教师的单边行为,缺少中学生的参与。教育模式只是由教师到中学生的单向活动,教师负责“教授”,中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二者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与互动。不难看出,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影响了教师与中学生的关系,不太符合教育规律。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交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亦如此。至于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十九世纪就有过如下阐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6]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顺应教育实践规律,确立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将教育行为视为双方的知识共享与情感共鸣,重视彼此良性互动,有助于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辩证继承与发展。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有其缺陷,但并非一无是处。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对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全盘否定,它是对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是一种扬弃,即既克服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足之处,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升级。具体表现为: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继续重视教师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强化教师在此过程中的组织能力与监管能力;同时关注中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参与与能动作用,积极推动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促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生的内化过程,切实强化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虽然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是只要我们下定决心,采取恰当的途径就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我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进步,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

1.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所以在举步维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过于夸大教师的作用,忽略了中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教师与中学生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对立关系。要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首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承认中学生的平等地位,重视中学生的能动作用,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者,而是中学生的朋友、知己、榜样。中学生也不再是令教师“头痛”的冷眼旁观者,而是教师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合作者。

2.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实现由单向灌输教育向互动式沟通教育模式的转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并最终实现中学生自我道德内化的过程。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原因在于忽视了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并不是一个被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7]要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即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而应当充分激发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唤起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中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批判,真正实现教师与中学生双向互动,建构互动式沟通教育模式。

3.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摒弃脱离实际的空洞乏味的教育内容,实行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深入地解答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思想品德的困惑,挫伤了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易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汲取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某些教训,摒弃脱离实际的内容,精心选择中学生感兴趣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积极实行中学生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品德要求,并逐步外化为个人自觉行为。

五、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范文第5篇

>> 美国学校的品德教育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美式德育理念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借鉴意义 浅析美国中小学的惩罚教育 探析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 浅析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五举措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其启示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学视野 生命视野下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增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儒家文化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略论 美国中小学服务学习与品格教育 美国中小学教育财政公平模式研究 浅谈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浅谈美国中小学自主性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3-10-2.

[4]Alan L. Lockwood.The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9.

[5]Thomas Lickona.“Character Education: Seven Crucial Issues”[J].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1999(4).

[6]Thomas Lickona.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M].New York: Bantam,1991.

[7]David Isaacs.Character Building:A Guide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M.Portland,OR:Four Courts Press,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