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危机的解决方法

能源危机的解决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危机的解决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危机的解决方法范文第1篇

国外最热门的五大绿色职业

据国外媒体报道,2011年最热门的五种绿色工作,即太阳能安装、建筑改造、风力发电设备安装、公共交通、电动汽车制造五个方面的工作。太阳能板安装人员的平均起薪(年薪)为3.5万美元;建筑改造工作人员的平均起薪在3万至6万美元之间;风力发电设备安装人员的平均起薪在5.2万至6.2万美元之间;道路工程师的平均起薪为5万美元;电动汽车制造方面的从业者的平均起薪在5万至6万美元之间。

4个最具潜力的绿色创业领域

在新兴节能产业中,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四大子行业: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二是光伏发电和LED照明节能,三是智能电网,四是清洁能源技术、洁净煤技术等。预计今后的创业、就业新高点会在这些地方。新兴产业最大的风险就是估值比较高,技术变革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都会被淘汰。

最后一个热门职业

一份英国政府的报告显示,在接下来的20年里,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最热门职业列表将翻新,绿色农民、空间飞行员以及改良人体工程师将成为最热门的职业。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加重,垂直农业技术将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能够使用和操作未来农业设备与管理绿色农业产业的人,将改变传统农业对人才的要求。

对于未来的医药与医学行业,由于科学技术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两个领域的职业变化趋势非常明显。医药业将更多地依赖使用电脑和机器人,针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疾病的研究将成为主流研究方向,相关的药物研究和基础研究都将围绕“人适应环境”这个主题。而医学界主要是向人体器官改造方向发展。可以预见:新器官和四肢制造技术将会成为现实,这就意味着需要“制造身体零部件”的工程师;随着攻克人体致命癌细胞的纳米技术的开发,纳米医疗工作者也会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工作。

除了新类型工作外,老领域也会推出新种工作,这也是受到了环境和科技的影响。如: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未来可能会出现给环境保险的职业;全球变暖导致瘟疫变种,检疫人员也会成为热门职业;地球环境最终不能适应人类生存,那么太空飞船飞行员就将成为“最后一个热门职业”。

欧盟绿色经济计划创造600万就业岗位

2011年2月,波茨坦气候研究所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欧盟到2020年的绿色气体排放量将从20%增加到30%,这将增加近600万的职业机会,推动下一个十年大约5000万亿欧元的GDP增长。

能源危机的解决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材料;检测技术;改进方法

目前,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全球范围内产生了能源危机,节能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建筑行业能耗占到了全社会总能耗的40%~50%,因此,建筑材料的节能降耗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中国城镇新建40~50亿平方米建筑。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四个直辖市执行65%的节能标准,到“十二五”全国范围内执行65%的节能标准。受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限制,过去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工业化过程中的节能工作,建筑节能、交通节能未被充分重视!随着建筑面积的扩大和能耗的增加,建筑节能已成为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建立符合中国特点的节约型住宅建设和消费模式。为了能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对建筑节能材料进行符合标准的检测。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建筑节能材料以及其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方法以及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1建筑节能材料简介

1.1建筑节能材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外保温材料工业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建筑节能通过保温材料来实现的占绝大多数,如美国从1987年以来建筑保温材料占所有保温材料的81%左右,瑞典及芬兰等西欧国家80%以上的岩棉制品用于建筑节能。我国的建筑保温材料工业发展相对较晚,但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迅猛发展以来,建筑保温材料产品品种己达30类,几千个规格尺寸,适用温度范围在-180℃~1350℃。己基本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温材料行业和保温材料技术体系,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行业。21世纪,能源短缺仍然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在建筑上采用保温材料进行保温,是最有效的节能,其效果也是最为显著的。目前国外保温材料发展的趋势是提高现有保温材料产品性能、改进生产技术和降低生产成本,如聚氩酯泡沫塑料向无氟里昂发光及提高阻燃性方向发展;硅酸钙保温材料向超轻质全憎水方向发展;纤维素绝热制品向解决阻燃剂硼酸盐的渗透问题强度方向发展,以及提高各种保温材料使用寿命,从而节约原材料及生产的能源。保温材料生产是需要大力发展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利用的节能材料工业,国家在政策和税收上应给予支持。国家应对节能产品进行阶段性的减免税收,以利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科技部应拨专项资金进行节能产品的基础科学研究。

1.2建筑节能材料的种类

目前,传统的建筑节能材料已经逐步被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取代,新型建筑材料指在制造过程中使用新的工艺技术,产品具有节能、节土、利废和保护环境的特点,能改善建筑功能的一类建筑材料。建筑节能材料则突出在产品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具有节约能源的特点。新型建筑材料是建筑节能工程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关键环节,新型建筑材料产品层出不穷,大体上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和门窗节能材料三大类。

1.3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方法

节能材料和产品其性能测试方法可以参照产品的国家标准。

2建筑节能材料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1建筑节能材料存在的问题

在常用的墙体材料中,据统计,福州市90%以上的项目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填充墙、内墙等,但是有部分项目没有采用保温砂浆等外保温墙体。我司采用沈阳合兴公司的建筑门窗及墙体保温性能测试设备进行检测,该设备数据采集、存储及温控全部由计算机控制。热室采用交流稳压电源供电的电暖气进行加热,冷室采用变频调速制冷机组制冷,室温波动小,能耗低,控温精度高。对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普通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灰砂砖进行检测试验,只有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在不需要做保温层的情况下可以满足节能设计要求传热系数低于1.5W/(m2•K),而混凝土普通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灰砂砖均需增加保温层或内部填充保温材料才能满足要求。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砌体施工的灰缝厚度和灰缝材料等因素对外墙的整体传热系数影响非常大。现在的砌体市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用量占比很大,我司采用同批生成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A5.0B06600mm×200mm×200mmAGB11968,采用相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根据《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中对灰缝要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当采用水泥砂浆、水泥混合砂浆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浆时,水平灰缝厚度及竖向灰缝宽度不应超过15mm;采用8mm、10mm、12mm、15mm不同灰缝厚度进行比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施工单位即使是采用相同的材料和工艺进行施工,因为施工水平的差异都会导致墙体保温效果有较大的差异。

2.2建筑节能材料检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加强建筑节能工程的材料入场检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统一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3建筑节能材料检测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3.1建筑节能材料检测过程存在的问题

(1)人工操作误差大,对试验结果影响很大。保温砂浆是以膨胀珍珠岩与膨胀蛭石、胶凝材料为主要成分,掺加其他功能组分制成的,施工时加水搅拌均匀,或喷在基层墙面上形成保温层,其保温性能和力学性能都与干密度由很密切的关系。根据《建筑保温砂浆》GB/T20473-2006,标准中规定测试保温砂浆抗压强度、导热系数、干密度所用的拌合物是按照附录B中规定进行的。拌制拌合物时按产品说明书中规定的比例和方法,将水和保温砂浆搅拌均匀。由于制备拌合物时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搅拌,就容易产生搅拌不均匀而使上下密度不一致,另外,制备干密度试件时要求将拌合物一次注满试模,并用捣棒均匀地由外向里按螺旋方向插捣25次,插捣时并能用力过大,否则会破坏其保温骨料,从而降低保温性能。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由于制样时插捣不实,试件表面不平整,使其力学性能无法满足;压得过实,干密度过大,保温性能大大下降。由于试件制作不好,使其性能达不到要求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控制保温砂浆试件的制作十分必要。(2)规范中规定的判别条件区分难度大。根据《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建筑外门窗的水密性能检测存在判别条件区分难度大,尤其是判别渗漏状态中:局部少量喷溅和持续喷溅出试件界面的区别在波动加压状态下很难区分,这也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判定。(3)国家、地方、行业节能标准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检测方法的选择不容易确定。比如增强网中耐碱网格布的耐碱断裂强力检测,在《增强用玻璃纤维网格布第二部分:聚合物基外墙外保温用玻璃纤维网布》(JC561.2-2006)、《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JG158-2013)、《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JG149-2003)、《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JC/T841-2007)、《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等标准中都阐述了其检测方法,但是,各种检测方法在试件的制备过程、试验周期等有所不同,如果在选择检测方法时,不明确产品标准的要求、外墙外保温系统类型,很容易选产生混乱,选错检测标准。而且不同规范对检测项目的命名也不尽相同,容易产生混淆。(4)墙体节能保温材料试验报告形式无固定格式,导致检测公司出具的试验报告各种各样,信息不够全面,规范性较差。常规检测项目如水泥、砂石、钢筋等在《建设工程检测试验管理规程》DB11/T386-2006中规定了试验报告的模式,在使用工程管理软件出具试验报告时,模式固定,便于管理。而在节能保温检测项目中,从GB50411-2007国家标准到JG149-2003、JG158-2004行业标准都没有给出标准模式,试验设备软件只给出了通用材料检测报告,其信息及格式不能满足使用的要求,从而导致了多种多样的试验报告的模式的出现。

3.2建筑节能材料检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方法:(1)希望国家及地方进一步完善标准规范,明确检测参数和判定指标,尤其是试验过程样品制备的细则;(2)加强节能标准规范的学习,作好人员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的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技术水平,总结试验经验;(3)选购较为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或是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4)通过检测协会等组织,明确节能保温材料的标准格式。

4结语

我国的能源资源相对匮乏,对节能型的建筑材料要大力倡导,并积极加以引导和支持。在节能材料检测方面应该更加重视,加强监督,严格执行节能材料的检测标准,促进节能材料质量的提高,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GB/T20473-2006建筑保温砂浆[S].

[2]GB10294-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S].

[3]JG149-2003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S].

[4]JG158-2013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S].

[5]JG/T547-2005陶瓷墙地砖胶粘剂[S].

[6]JG/T298-2010建筑室内用腻子[S].

能源危机的解决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能源;参照建筑;外墙保温;建筑节能;保温材料

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增大,节能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要求与手段,更是当前国家的长期性和强制性的政策。建筑节能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性的强制性推广政策。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各种物质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之中,如何实现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绿化与节能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流,更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各种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不断加剧,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节能与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已成为当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做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要手段。

1 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现实意义

居住建筑采用节能措施是改善室内热舒适环境和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重要手段。随着当前各种建筑方式不断增加,更是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过程中的主要方式,是实现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住宅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规则与制度逐步的出现在建筑业发展和设计的过程中,对住宅节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发展的作用。随着城市的进程及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的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程施工单位与周围居民因噪声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居民投诉逐渐增多。如何加强城市建设施工噪声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噪声污染,给居民一个宁静的生活环境,已成为当今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2 综合考虑建筑节能和隔声的围护结构

节能方面,不论从冬季保温还是夏季隔热方面,建筑能耗构成主要是通过围护结构(墙、楼板、屋顶、门和窗)的传热和空气渗透。围护结构的传热效果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紧密相关。要解决空气渗透主要是增强建筑的密闭性,如建筑物的门和窗,门窗要有很好的气密性。噪声控制方面,主要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为了使设计的建筑达到允许的噪声标准,必须使围护结构具有足够的隔声性能,以防止外界噪声的干扰。同时建筑的密闭性对建筑隔声也有明显影响,墙体等围护结构上的孔洞会使其隔声性能有明显下降。

外墙保温系统在技术和施工工艺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期是将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技术和施工工艺比较简单,主要采用聚合物粘结砂浆将聚苯乙烯发泡板材直接粘贴在墙上,将玻璃纤维网格布贴在聚苯板上,然后再抹3~5MM厚的聚合物抹面砂浆。而聚合物粘结砂浆和抹面砂浆所用聚合物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较贵,但这些材料和施工工艺在外墙外保温中的一些质量技术问题很快暴露出来,容易出现开裂,脱落问题。近年来,为了稳固聚苯板,在粘贴好聚笨板后,用膨胀螺丝钉铆固。这样,在几年之内抹灰层是掉不下来,但保证不了数十年、上百年。外墙保温系统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保温层的承重问题,确保保温层达到安全稳固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

门窗的大小对能耗有很大影响,不同朝向的窗墙比对能耗的影响很大。随着窗墙面积比的增大,外窗的传热系数要求更小,以达到相近的节能效果。窗墙比对护结构的综合隔声能力是有很大影响的。在适当范围内减小窗墙比可使节能和隔声均更易满足要求。

3 建筑绿化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危害人类的各种有毒气体大量增加,使城市居民深受其害。不但降低劳动生产率,还使人的劳动年限和寿命缩短。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就是减少和最终消灭污染源。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还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我国有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为了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必须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

绿化可以调节温度,尤其是可以降低夏季温度,树木枝叶形成浓荫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和地面、墙面和相邻物的反射热。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比如东北地区综合生态效益好的乔木树种有:柳树、榆树、银杏、杨树等。在大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首先要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这样对改善城市的生态效益能起到关键作用。

在噪声源与建筑之间的大片草坪或是种植由高大常绿乔木与灌木组成的足够宽度且浓密的绿化带,是减弱噪声干扰的措施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当运用绿化来防止和减少噪声对建筑的干扰时,应考虑到噪声的衰减量是随植物的配置方式、树种及噪声的频率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来说,绿化对于低频噪声的隔声能力优于高频,混植林带的隔声能力优于纯植物带,而植物本身的吸声能力一般以叶面粗糙、面积大、树冠浓密的为强。在建筑绿化布置方法上,临街绿化对减噪的作用较大。

4 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措施

首先对施工单位应进行有关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向施工单位传达国家、省、市有关噪声管理的规定,增加施工部门的环保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治理噪声所带来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而在工作中采取一切可能降低噪声的措施,自觉进行噪声治理,将施工噪声污染降到最低水平。

然后针对城市建设,首先要重点抓好建筑施工工程登记、注册和审批工作,切实把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纳入制度化轨道。在城市建设中,各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必须到环保部门登记注册,实事求是地申报工程建设的阶段性情况、工程规模、工程期限和容易产生噪声的工程设备的安置地点,从而预测施工噪声可能对居民造成的影响,同时加大建筑施工噪声的监测工作,加强建筑施工的现场检查,针对建筑施工噪声事件集中的地区,要重点检查。

能源危机的解决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节能设计;重要性

一、引言

建筑节能提高建筑施工中各种材料应用的主要手段,更是保证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前提。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出现,建筑节能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指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与有效的设计手段和设计措施,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通过在施工的过程中的节能标准进行建筑设备的管理,提高建筑施工中各种材料的利用率,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使得建筑在施工和运行的过程中能够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有效的增加各种建筑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建筑施工的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二、建筑节能的概念

建筑污染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逐步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的扩大和增加。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建筑施工要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在施工中,采用新型的能源为基础进行施工。近年来随着我国住宅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建筑施工手段和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也被广泛的应用,成为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施工措施,对住宅节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发展的作用。

三、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节能设计是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方式,是提高建筑施工材料应用率,增加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建筑施工过程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有利于从源头上杜绝能源的浪费。

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1.合理选址

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 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2.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

在建筑位址确定之后,应研究其微气候特征。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主要方法为:①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遮阳、降噪;②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如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来平衡环境温度、降风沙及收集雨水等。

3.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

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它包括对建筑整体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确定。像蒙古包的圆形平面,圆锥形屋顶能有效地适应草原的恶劣气候,起到减少建筑的散热面积、抵抗风沙的效果;对于沿海湿热地区,引入自然通风对节能非常重要,在规划布局上, 可以通过建筑的向阳面和背阴面形成不同的气压,即使在无风时也能形成通风,在建筑体型设计上形成风洞,使自然风在其中回旋,得到良好的通风效果,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尽量减少太阳辐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总平面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同时满足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通常是困难的,因此, 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适合这一地区气候环境的最佳朝向和较好朝向。

四、绿化建筑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危害人类的各种有毒气体大量增加,使城市居民深受其害。不但降低劳动生产率,还使人的劳动年限和寿命缩短。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就是减少和最终消灭污染源。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还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创造者,植物是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市绿化在各行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我国有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为了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必须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

绿化可以调节温度,尤其是可以降低夏季温度,树木枝叶形成浓荫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和地面、墙面和相邻物的反射热。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五、节能设计措施

1.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

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功能的同时,通过对各部位(屋顶、楼板、墙体、门窗等)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屋顶的节能设计。屋顶是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节能措施为:①采用坡屋顶;②加强屋面保温措施;③根据需要,设置保温隔热屋面(架空隔热屋面、蓄水屋面、种植屋面等)。

楼板层的节能设计。主要是利用其结构中空空间,以及对楼板吊顶造型加以设计。如将循环水管布置在其中,夏季可以利用冷水循环降低室内温度,冬季利用热水循环取暖。

建筑护墙体的节能设计。墙体的节能设计除了适应气候条件做好保温、防潮、隔热等措施以外,还应体现在能够改善微气候环境条件的特殊构造上。

2.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

合理的空间设计是在充分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平面分隔和竖向分隔),以改善室内保温、通风、采光等微气候条件, 达到节能目的。

能源危机的解决方法范文第5篇

校企合作汽车职业教育教育模式一、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非常迅速,行业的蛋糕越做越大。在这一形势下,汽车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逐年快速上升。曾经有专家对该状况表示担忧,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汽车科技研发人员供需缺口达到50万人,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人员缺口达到80万人。虽然人才缺口非常巨大,但是存在这残酷的现实矛盾――大量的接受了汽车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中却仍然存在就业困难与就业不理想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长久以来这一问题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近些年来,校企合作模式针对以上的难点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法与解决思想,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新兴教育模式,解决现阶段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中的难点与瓶颈。

二、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汽车发明至今已有上百年,其设计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外很多先进汽车进入了我国市场,我国的汽车交易市场日益繁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汽车制造与维修行业在近几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从我国汽车行业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现有的技术手段、技术人员素质还是相关技术人才的储备,我国仍不处于世界一流的水平。并且世界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日益显现其重要新,国内的各大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纷纷致力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究上,这为我国的汽车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但也是更大的挑战。在国外有许多国家探索了职业教育发展个新型模式,其中有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度”。而澳大利亚则在国家培训的框架下,建立了“行业指导”。而英国职业教育则采用了“合作教育”的新型模式。这些新型的教育模式推动着职业技能学校教育不断地向前继续前进。

但是,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却存在一系列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相互矛盾,难以同时解决。一方面,汽车产业的人才缺口很大;但从另一方面而言,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遭遇工资待遇低、未来发展不明朗等问题。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由学生的素质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现状造成。由于很多学生存在专业能力不足、工作不踏实、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毕业的学生刚到企业,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不能为企业产出足够多的价值。而汽车职业教育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却是学生素质差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现存的这些问题,本文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入手,试图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以真正实现高等职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据”的教学理念。

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1.观念上的瓶颈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从观念上说,可以分别从企业方面与学校方面上进行讨论。由于企业和学校分别属于制造业系统与教育系统,一般认为,在职业教育发展以前,这两个系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集。就教育系统而言,通常意义上认为专门指学校而言;对于企业,通常联系的是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技术提高等,对于企业在汽车职业教育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有人提及。由于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看重的只是短期的既得利益,所以企业不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不愿为我国汽车职业教育承担责任,传统意义上企业主要负责技术人才的雇佣,所以在这一直接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并不想关注也不想参与人力资源的培养。但是,根据我国“十一五”计划期间的规划,学校在面向经济转轨与产业转型中承担起培养高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其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怎样能够获得企业的支持,进行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而由于学校对于这方面上的问题而言,则是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不长的职业教育历史,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并不能充分接受,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企业参与教育中来,会将很多不好的商业元素带进校园中,从而导致这些教育工作者对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角度来看,中国汽车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相关的职业教育学校与汽车产业中的企业建立坚固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与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但是现阶段,我国并不重视汽车职业教育,大部分企业的领导与员工仍然不知道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与汽车产业相关企业联系,争取学生的实习岗位,并与相关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

2.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瓶颈

除了对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社会观念的滞后,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缺失更是造成了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中的障碍。近几年来,我国推出了相关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但是对于指引汽车行业企业参与相关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却缺乏具体的引导的政策机制。这些汽车企业往往认为对于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培养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这样便是校企合作中出现各种阻力的根本原因。而对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汽车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权力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引,特别是关于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的权益、劳动安全与劳动保障等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指引。在这一情况下,出现了一部分汽车企业假借给相关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借口,将学生作为廉价或者无偿的劳动力进行使用,这些情况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甚至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却少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指导,是造成其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与相关的企业处于不同的体系,也就是说对于职业技术学校与相关的企业各自拥有自己的管理体系,相互的需求显而易见是各不相同的,而信息渠道互不相同的问题造成了职业技术学校与相关的企业合作中的阻碍,这一体制上的问题约束着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对策

如何解决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政府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相关扶持政策,如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使汽车行业中的企业可以看到直接的利益,从而鼓励企业给相关汽车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提供具有真正有价值的实习岗位,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分担一部分学校的相关职能,使得毕业生的培养仅仅追随市场发展的需要,也使得企业参与汽车职业教育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如何保护实习学生的权益,免除学生的后顾之遥,需要政府通过立法建立相关的劳动保护制度。只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才能有章可循,而校企合作的方式也可以正规化。

由于汽车产业的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负担对股东的责任,对企业普通职工、消费者、社会、环境等的责任。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使汽车企业意识到不仅仅要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还应该从长远出发,追求技术进步与社会长远的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与学校一同承担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

五、总结

进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改革,是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巨大的创新。但这一模式,不仅仅需要汽车职业技术学校起到其应起的作用,还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与社会观念的不断引导,来帮助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只有如此,才能解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我国汽车职业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国职业教育也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叶立群.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2]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