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旅游产业

农业旅游产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旅游产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旅游产业

农业旅游产业范文第1篇

1.1两国农业旅游内容对比

韩国游客在选择农业旅游景点时,对优美风景的青睐程度高于农村生活体验,设施较为完善的农业旅游景点更易受到游客的欢迎,因此韩国政府自2001年起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旅游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韩国农村实现了以旅游观光为重点的产业转型。韩国农业旅游形式主要包括体验型、逗留型以及复合型3种,2010年全国范围内民办庄园已经达到了18858个,观光庄园也达到458个。与韩国游客相比,中国游客较为注重农村生活体验,中国农业旅游形式主要包括农家乐观光、人造农村景观以及农业生产基地3种。现阶段韩国农业旅游产业在生活基础设施和休闲基础设施上较中国还存在一定差距。首先,韩国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形态过于单一,自然休养林区、青少年锻炼设施、渔村休养地等设施不齐全的现象较为严重。其次,在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而韩国国土面积狭小,农业旅游资源远远少于中国,且由于韩国农业旅游起步较早,目前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已所剩无几。

1.2两国农业旅游政策对比

1990年韩国政府颁布《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将农业旅游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是农业景观开发和农村民俗体验,开发了以绿色农业体验村庄、传统主题村庄、信息化示范村、渔村体验为代表的农业旅游项目。韩国政府通过农村资源多样化来刺激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附加值,最终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政府制定了以保护环境为发展核心的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2002年中国重点推进以村庄为单位的农业体验旅游,打造“绿色农业体验村庄”产业;到2008年,全国绿色农业体验村庄已经达到了364个;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这些村庄的农业产业各具特点,农业体验旅游环境各不相同,这种发展模式与韩国相比更符合中国农村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2.3两国农业旅游市场对比韩国农业旅游产业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从观光农园、农舍村、度假园区起步,依靠农村自然景观和农村生活体验吸引游客。20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农业旅游开始多元化发展,综合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地区节日作为农业旅游主题。2010年,韩国振兴厅对7个城市2000名18岁以上的成年人进行了农业旅游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100个市民参加农业旅游的比率为14%。而2004年的比率只有7.7%,反映出韩国民众参与农业旅游的意愿在不断提高,韩国农业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农业旅游产业起步比韩国晚,1995年中国正式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民众拥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为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02年颁布了《国家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评价标准》,选定203个示范点,中国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步入正轨。但目前中国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很不均衡,在经济发达地区开展较为顺利,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比较缓慢。

2中韩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共同问题

2.1政策方面

中韩农业旅游政策都存在系统性不强、操作性差、执行力弱的问题。首先,农业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科学、系统的农业旅游管理标准,各地都制定了本地区的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导致各地农业旅游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次,政府对农业旅游规划的干预较多,缺乏民间旅游协会及旅游专业人士的参与。最后,在农业旅游内容开发方面,现有开发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地区的资源和文化特点,过于看重快速获取产业利润,从而造成农业旅游景区重复建设,特色不突出。

2.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韩国农村休闲娱乐设施匮乏,而且随着农村人口数量的持续减少,新增农业旅游景区较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而且没有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而是重点开发礼堂、练歌房、酒店和饭店等,农业旅游与农村自然生活的关联性较差,没有突出农业旅游的特点,导致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以庆尚北道奉化郡为例,虽然当地的美食、清凉山登山以及沿江风光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光,但是景区经营者过于注重开发商业性项目,忽略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农事体验、钓鱼等特色项目发展落后。中国也存在农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由于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属于长期投资,不确定因素较多,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较少,社会资金也极少介入,严重阻碍了农业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3管理方面

首先,中韩农业旅游经营者环保意识薄弱,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注重环境保护,致使当地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其次,中韩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就盲目地开发旅游产品,不仅缺少地方特色,同质化现象也很突出,还存在捆绑式销售、仿造其他景区纪念品等问题。以海南农业旅游为例,其旅游内容多为“垂钓、摘果菜、休闲、看生态”,形式较为单一,没有深度挖掘旅游产品内容,难以打造农业旅游品牌。

3中韩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3.1完善农业旅游政策制定及实施

中韩政府在制定农业旅游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各地经济水平差异和国民实际需求,以及地区资源和文化特点,在部分地区试行,积累经验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同时,建立科学、系统的农业旅游法律体系,对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人员、项目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缩小各地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差距。

3.2有针对性地开发农业旅游项目

中韩农业旅游要摆脱与城市旅游景区同质化的问题,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加强与农村自然生活的关联性,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城市旅游景区的形式和内容。新建设施尽量与当地传统建筑融合,结合当地自然、历史、文化特点建设购物街、风味小吃街、夜间观光街等主题项目,并加大对农业旅游景区的宣传,吸引更多消费群体。以哈尔滨近郊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园为例,当地政府利用资源优势分别开发了绿色种植基地、农业高科技园区以及山区景观,同时还对现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进行了改造和美化,融入当地民俗特色,建立起集观光、休闲、学习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旅游景区。位于韩国庆州郊外的良洞民俗村也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朝鲜时代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建立了玉山书院和独乐堂,让游客充分体验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礼节。

3.3扩宽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与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密不可分,中韩都存在农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公路、停车场、水电、住宿等基本条件还有待提高,而资金投入力度对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在银行贷款方面为农业旅游项目提供绿色通道;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吸引社会资本,采取分红形式提高其投资积极性。

3.4注重培养农业旅游专业人才

首先,政府和农业旅游景区经营者应当重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因为农民是农业旅游开发的主体,针对其服务意识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不足,应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其次,公开招聘业务知识及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推广企业化、产业化管理模式。最后,与农业高等院校合作,开辟农业旅游专业,定向培养适应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3.5健全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及管理体系

农业旅游产业范文第2篇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省积极开发农业和农村蕴藏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农业资源,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1.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加快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步伐

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近几年发展迅速。据统计,全省现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2720户,规模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已达58个,休闲农庄16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20个,农家乐1500户,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6.5万人,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多亿元。休闲旅游农业不仅使传统农业直接受益,还带动了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重要的是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为了把这新兴产业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我们在工作中合力推进以休闲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1.1科学规划,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紧紧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农民文化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培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突出生态特色,增加科技和文化内涵,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使其成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坚持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市民,依托农村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品。

1.2政府引导,合力推进发展 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投入机制,即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各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扶持力度,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并被评为五星级休闲旅游农业项目,视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列入信贷扶持范围和相应的贷款计划;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积极鼓励工商企业、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搞好自主经营、股份经营和联合经营。

1.3以农为主,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农旅结合、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园区化、区域化、产业化进程,大力引导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向园区和优势地区聚集;注重培育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全面发展;坚持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坚持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文化和乡村遗产保护,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休闲旅游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明确目标、强化措施,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快速高效发展

按照我省的《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要求,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规范提升休闲旅游农业业态为重点,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方针,全面推进休闲旅游农业文明高效发展。

我省休闲旅游农业总体发展目标是:全力实施“551”工程,就是用5年时间创建5个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打造5条特色休闲旅游农业路线;发展100个三星级以上示范企业(园区),其中20%进入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行列。使我省的休闲旅游农业步入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结合我省农村实际,重点开发城市依托型、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民俗特色型、农家体验型等休闲旅游农业产品。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把这一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抓出成效,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强化领导,加强统筹协调 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意见》的要求,我们召开了全省休闲旅游农业工作会议,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加强休闲旅游农业行业管理,把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作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作为提升农业、致富农民、发展农村、拓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相关单位加强配合,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对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形成推动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对乡镇企业协会进行换届的同时成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充实了省级协会的领导力量,增添了新的活力,完善了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休闲旅游农业的组织领导。

2.2加强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为了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指导,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我们重点强化了对基层工作的指导:一是加强休闲旅游农业基础工作的指导,我们从休闲旅游农业规划入手,加强规划指导,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思路指导开发、建设和发展。二是加强项目开发指导,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准确定位休闲旅游农业规模、档次和水平,开发出各具特色的休闲项目,避免雷同化、单一化。三是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休闲旅游农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研发、掌握现代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四是充分发挥省休闲旅游农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合作交流。五是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同时按照《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办法》规定的标准,认真开展星级企业审核评定,切实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2.3营造氛围,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品牌 我们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加强宣传策划工作,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洽谈会、节会、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扩大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知名度;各新闻媒体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休闲旅游农业的品牌,努力构建具有北方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品,营造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农业旅游产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融合;现代农业旅游;规范管理;凝练特色

1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居民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为了缓解来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方式进行精神和情感宣泄,旅游则成为了其中较受欢迎的方式。旅游具有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及带动大规模就业等优势,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地区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

2浙江省景宁县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优势

2.1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农业旅游内容丰富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景宁县的农业旅游涉及种类不断扩大,经营类型也得以丰富。目前较为主流的几种发展模式有:以展示畲族民族服饰(凤凰装等)、畲族农业作业设施、畲族土特产(惠明茶、茯苓等)等为主的民族农业特色旅游模式,以展示景宁县特色蔬菜(高山茭白、高山茄子等)产业生产加工为主的蔬菜产业旅游模式,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过农家节”为主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模式等。各项旅游内容都与景宁县当地的农业生产特色相结合,即满足了游客舒缓心情、放松身心、纵情娱乐的现实需要,又在旅游娱乐中将景宁县的特殊文化传播出去,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双重发展。

2.2宣传形式新颖

景宁县在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旅游宣传推广的重要性,并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新兴的社交平台、新闻媒体,彻底转变了景宁县原来的口口相传模式。第一,创办了景宁县专门的农业旅游网站,并与多个知名网站进行了互动链接。第二,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着重突出了景宁县农业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第三,结合了新兴的社交平台和手机互动软件,成立了专门的宣传推广小组,展开网上预订等特色功能。

2.3政府大力支持

在省级和市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景宁县的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已经初具规模,自成体系。从整体上看,初步形成了管理科学标准化、招商引资多元化、景点类型丰富化的产业融合特征,从2014年的年度统计上可知,现阶段全县登记注册的农业旅游景点22家,大型的农家乐80余家,农业旅游业的年收入高达6.8亿元人民币,不仅带动了景宁县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有效提高了周边地区的各项产业经济效益。此外,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六个一”改造工程,真正把景宁县打造成了现代化的农业旅游景点。

3浙江省景宁县未来现代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3.1加大投资,改善交通

交通不便一直是阻碍景宁县农业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关键。景宁县地处浙江省南部,县内多山地,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相继铺设了多条公路和柏油路,形成了县内的交通框架,但是整体交通状况不够理想。因此,景宁县要想实现农业旅游业的突破性发展,首先要加强交通设施的优化改善[1]。一方面是各级政府要加大相应的财政支持,尽快完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在县区内形成完整性的交通道路网;另一方面,县内旅游部门还要做好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为景宁县的农业旅游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3.2规范管理,提升水平

要进一步明确休闲观光农业管理的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并尽快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做好休闲观光农业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2]。大力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要把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增长,促进农村改革快速发展的大事来抓。

3.3凝练特色,打造精品

景宁县大均乡是“中国畲乡之窗”,近年来大均乡坚持以“打造洁净大均共享宁静家园”为工作主线,按照市级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取得了较好成绩,大均乡的伏叶、大均、泉坑、李宝和梅山5个村自被确定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以来,大均乡既凸显一村一品,又让美丽风景串点成片,赋予每个村一个精品“故事”,打造“五朵畲花”。

3.4农旅结合,强化促销

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旅游部门和旅游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以便于结合景宁县的农业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3]。要强化“两个资金”引进,一是当地工商企业、私营企业和民间个体企业的资金吸引。二是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招商优惠力度。同时,当地农业旅游部门也要做好旅游发展与推广工作,在原有传统的旅游项目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增加农业发展的名、特、优、新与奇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高效种养模式、高新农业技术及先进农业设施,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特色内涵。

4小结

现代农业旅游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农业发展方式,在不破坏地区环境、占用较少资源的情况下,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必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各地区在发展农业旅游产业时,要注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各方面工作的统筹规划,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实现地区经济的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戚永欢.浙江省诸暨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探索与实践.甘肃农业,2006(6):145.

[2]宗四弟.浙江省观光果园现状与发展对策.浙江柑橘,2006,23(1):2-4.

农业旅游产业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长岛位于胶东、辽东半岛之间,黄海、渤海交汇处。全县由32个岛屿和8700平方公里海域组成,岛陆面积56平方公里,海岸线146公里,辖8处乡镇,5万人口,是山东省和环渤海唯一的海岛县。长岛旅游资源、海洋资源和环境生态资源既独特又丰富。海岛生态环境优良,岛屿海岸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为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提供了原生态、高品质的山海人文景观。在长岛众多的旅游项目中,渔家乐旅游独具特色。长岛“渔家乐”旅游以“吃住在渔家,娱乐在渔村,览胜在景点,游乐在海上”为主要内容,文章总结了长岛旅游业的发展及经营特点,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长岛旅游资源独特丰富渔家乐模式

长岛“渔家乐”旅游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时期

20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山东长岛渔县养殖业处于低谷,渔民收入逐年减少的情况下,1999年由长岛青联旅行社提出初步设想,王沟村的11户渔民将自己家多余的房间进行简单的改造,自发组织开办了吃在渔家,住在渔家,做一天渔民的“渔家乐”项目。2001年,南隍城乡组织举办了第一届渔家乐民俗文化旅游节,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给予了全面报道,对该旅游项目的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发展时期

1999年至2000年, “渔家乐”的发展一直处于自发状态,从2000年年底开始,由县旅游局牵头研究制定“渔家乐”管理办法,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又对“渔家乐”旅游项目的申办条件、经营管理、软硬件建设、管理体制、接待及违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 了促进“渔家乐”旅游事业的发展,2003年举办了第一届长岛“渔家乐”民俗文化节,获得巨大成功。

(三)打造度假品牌时期

2004年,长岛因“渔家乐”项目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渔家乐)”,成为全国306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唯一带"乐"的农副业项目,也是国内著名的非物质(实物)旅游品牌之一。自此,长岛渔家乐旅游全面进入了打造度假品牌时期。为进一步打响“渔家乐”品牌,长岛县决定利用2004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在烟台召开的有利时机,于4月隆重举行第二届长岛“渔家乐”民俗文化旅游节。文化节紧紧围绕“2004年中国百姓旅游年”主题活动,开发并推介长岛旅游资源、线路产品和特色项目,充分展示长岛渔家民俗、妈祖文化和海岛风光。到目前为止,以不同的形式组织举办了七届长岛“渔家乐”民俗文化旅游节,全方位的宣传了长岛的“渔家乐”,成功打造了长岛“渔家乐”知名休闲旅游品牌。这种由县政府宏观调控,旅游局行业管理,乡(镇)、村、户三级垂直运作的“渔家乐”经营项目正在蓬勃的发展起来。长岛“渔家乐”有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其形成的政府主导、业户自主经营的“长岛模式”,成为其他同类产品的标杆和榜样(见表1)。

长岛“渔家乐”旅游的作用

(一)“渔家乐”有利于增加渔民收入和拉动就业

2006-2009年,长岛“渔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共接待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游客逐年增加,收入也不断增加(见表2),成为渔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同时,“渔家乐”特色旅游项目的推出,为长岛的各类海产品在家门口找到了销售市场,许多海产品通过“渔家乐”所接待的游客销往外省市。三是“渔家乐”项目专业技术要求较少、操作简单,容易更好利用当地的闲置资产,并能解决渔民转产无出路、无平台的问题。据统计,目前“渔家乐”直接从业人员已达 1200多人,有从事养殖、捕捞业的,有家庭妇女,有刚毕业的学生,还有下岗工人等,40-50岁妇女约占总数的37%,每个业户平均拉动3-4人就业。

(二)“渔家乐”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餐饮、休闲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业和加工、运输制造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长岛“渔家乐”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创造了经济新的增长点。长岛以传统养渔业为主,投入大、风险高、劳动强度大、很多渔民打算另寻出路。以北长山乡店子村为例,对于养殖户而言养3000-4000笼扇贝,工作接近12个月,收入约为2-3万元,还要支付船舶维护费、管理费等,年景不好时,效益会更低。而“渔家乐”业户每年仅工作约3个月,平均收入就可达2-3万元。“渔家乐”特色旅游项目以其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显著特点,很好地符合了渔民急需开发一种发展经济新渠道的要求,成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平台,使渔民在家里就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

(三)“渔家乐”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旧渔村变成新“花园”,以连城村为例,该村现有村民85户,以海珍品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渔家乐”旅游业为主,是山东烟台市首批“小康示范村”。从2001年开始,村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旧村改建,积极推进花园式公寓化新村建设。目前村里已拆除旧房1万多平方米,新建村民公寓楼8000多平方米。连城村旧村占地80多亩,住宅小区的整体规划不到26亩。在村容村貌发生巨变的同时,渔村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和提高。目前,渔民养老保险的投保率达到88%,保险金及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2006年的第四届“渔家乐”民俗文化节的主题为“新渔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把各项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串联起来,形成“渔家乐”民俗文化节的系列活动,向游客们展示了长岛县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长岛“渔家乐”旅游发展规模与经营模式

(一)发展规模

长岛“渔家乐”旅游项目兴起于1999年,最早全县只有一个村、11户渔民从事该项目,到2009年已有14个村681户从事经营“渔家乐”项目,接待床位已达13000个,负责接待的每个村均成立了“渔家乐”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村经营业户的接待服务监督工作(见表3)。

(二)经营模式

“渔家乐”旅游采用的是分散的自主经营模式。是以渔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渔民所拥有的渔船、庭院和海岛资源为依托,以服务游客为手段的渔村家庭经营方式。

2007年,长岛县政府召集有关的乡镇、村主要负责人和部分“渔家乐”业户代表就“渔家乐”经营管理进行座谈,并提出了在“渔家乐”的经营管理上由松散的个体经营转向公司化经营、集约化经营之路,乡镇、村分别成立“渔家乐”协会和分会,统一接待、统一分配、统一结算、统一食谱,并要求业户对居室进行民俗化装饰,在庭院内悬挂渔网、蟹子笼及养殖浮泡等渔养生产用具;进一步丰富游客的夜间文化生活,组织游客开展织网、系各种绳扣和卡拉OK等比赛活动,真正让游客“乐”起来;在目前评选的AAA级示范户的基础上,2007年评选30户接待档次高、服务质量好、饭菜独特、达到小双标间的AAAA级示范户,进一步提升了长岛“渔家乐”旅游的服务质量。

2008年,长岛县旅游局制定出台《“渔家乐”经营管理办法》,实行集约化经营和吃住价格分离,所有的旅行社“渔家乐”团队在游客集散中心统一结算吃住费用,进一步完善“渔家乐”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推动长岛“渔家乐”特色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办法》规定,长岛“渔家乐”将实行三统一经营管理模式,即“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统一税收”。旅游社组团“渔家乐”旅游的游客进岛前,应该与长岛游客中心或村级服务中心对接,确定食宿标准,实行食宿分开报价制度,游客在村级服务中心统一结算吃住等费用,“渔家乐”经营业户与村级服务中心一周一次进行结算。

长岛“渔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

应以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为目标,充分展现长岛渔村的海岛特色,形成长岛“渔家乐”的“一村一特色”和“一家一技艺”民俗文化旅游特点,形成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和氛围,引导“渔家乐”向品牌加特色的方向发展。同时,考虑到区位、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等诸多因素,应作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开发,突出特色,实现人与海岛自然资源和谐利用发展。

(二)注重开发新产品,延伸传统渔业产业链

以优良的生态人居环境为依托,以“渔家乐”体验为主导,在现有旅游产品“吃住在渔家,娱乐在渔村,览胜在景点,游乐在海上”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充实“渔家乐”产品内涵。同时,继续拓宽渔村和渔民增收致富门路,促进生态渔业、海特产品加工等传统渔业与现代休闲居家式旅游的联动发展,进一步延伸休闲渔业产业链。

(三)注重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优良的海岛生态环境是“渔家乐”旅游产业得以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有效的规范和管理才能使“渔家乐”旅游产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并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长岛具有面积小、生物种群多样性低、环境承载量有限等特点,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破坏。在旅游开发中,应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充分考虑海岛环境承载量,以保护为主,在保护中开发,以确保海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四)加强宣传,突出海岛文化特色

整合力量宣传,统一进行旅游产品促销,通过优化组合“渔家乐”旅游精品,策划推荐旅游线路,参加各种旅游交易活动,提高宣传和促销的效果。充分发挥旅行社的中介职能,利用旅行社的网络系统为 “渔家乐”提供稳定、优质的客源,进一步打造“渔家乐”民俗文化旅游品牌。长岛有丰富的海岛文化资源,如亿年地质文化、万年史前文化、千年妈祖文化、百年渔家文化以及现代海洋文化等都会对外来游客产生巨大吸引力。

(五)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渔家乐”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

渔民是“渔家乐”旅游建设的主体,提高渔民的素质,对于促进“渔家乐”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应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方式,加强对“渔家乐”经营户的法律和思想道德教育,使“渔家乐”经营业户树立长远发展的思想,自觉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服务、营销知识的“渔家乐”旅游业从业人员,尤其加强从业人员海岛文化的了解,通过服务向游客渗透海岛文化,用海岛文化感染游客。

参考文献:

农业旅游产业范文第5篇

一、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开展的旅游活动,是集农业生产、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民俗节庆、田园风光以及旅游者参与于一体的一种旅游方式,具有明显的体验、休闲特征。它采用的是一种“农业+旅游业”的产业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保持生态平衡,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现旅游的转型升级。

二、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6月,海南省注册运营休闲农业的企业已经有175家,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9.3%。以农业旅游产业居多的琼海为例,在2013年10月,其接待人数同比增长了18.96%,而三亚为9.04%,海口为5.21%。

近年来,海南为了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功能,促进农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田园城市”,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将休闲产业与农业结合到一起。通过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把城市的居民吸引到农村,在丰富了旅游业的同时,也完成了农民本土就业的目标,并且促进农民增收。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海南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多以农家乐的形式存在,缺乏特色性。海南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多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和澄迈附近,与当地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普遍规模偏小,缺乏科学的规划,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以农产品的采摘、垂钓和单一的观光为主,个性化不强,从而使得游客的回头率偏低。

2、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休闲农业旅游除了能让人放松身心外,还能让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感受农村的独特风情和文化气息。就目前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来看,其对于农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尚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对农业区的基础设施、农业用具、农耕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对于农村的节庆活动参与性有待提高。

3、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有待提高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可进入性和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基础设施。某些农村尽管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缺乏良好的可进入性,城市居民到来后发现公路条件太差,没有停车的场所,餐饮的卫生条件不达标,甚至连公共的洗手间等基本设施也异常简陋。这样的农业休闲旅游目的地,尚未达到批量接待游客的标准。

4、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普遍不高

除硬件建设之外,游客在享受休闲农业旅游时,还需要优质的服务。农业休闲不仅仅是待人热情即可,以度假为目标的农业休闲,也需要让游客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但是以目前的服务质量来看还有一定差距。

现在的农业休闲良莠不齐,大多打着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牌子。而服务人员多是当地农民组成,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另外,由于休闲农业旅游存在一定的淡旺季特征,在旺季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当地的服务人员对游客的接待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当旅游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时,由于服务人员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对于一些紧急问题的处理往往会有偏颇,这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加强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1、重视当地农业资源的开发与科学规划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农业资源,农业是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农业旅游资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还包括了农业发展、农业文明本身。因此,海南省应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区域进行积极地科学规划,首先应对当地的农业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估,然后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从而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海南澄迈县在近几年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由于对当地的资源和文化挖掘比较成功,重点开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如福山的咖啡风情文化小镇和桥头的地瓜采摘成为了澄迈县旅游的招牌,也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

2、提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具有鲜明地方和休闲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消费的关键,也是休闲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产品理念的创新不仅影响经营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向高端化发展。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应坚持产品理念创新,针对消费市场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发出个性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休闲农业旅游的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观光活动,还应该包含以体验为主的度假休闲活动。海南应利用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例如热带水果的观赏、采摘、加工与酿造等活动,另外可以融入摄影、绘画与节庆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靠近海边的农村还可以开展例如赶海、海产品的养殖与加工等活动,使得农业、旅游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多产业的融入更加的深入。

3、加大科学技术的运用,丰富产品,提升档次

当今是知识经济、高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微电子技术、生物工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农业上,引起了农业向知识化农业时代迈进。因此,加大科学技术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的应用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开阔游客视野的农业高科技园旅游是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新的趋势,如深圳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业展示园,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体验,对旅游者了解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过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具备接待游客的硬件条件

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硬件”,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讯供电、给水排水等系统相关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应加强休闲农业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等设施的建设投入,与政府和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要与农村发展、城镇规划相结合,为游客出行提供快捷方便的旅游通道。

5、提升当地村民素质,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主体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参与和配合。针对目前农村接待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的情况,政府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在淡季和平时对其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不断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同时让村民参与当地旅游的开发,使其享受到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给他们带来的经济上的增收,生活上的便利。

以海南的琼海市为例,位于琼海塔洋镇的景区“七星伴月”,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的一个由农民自己创立起来的景区。该景区提倡“一片果园就是一个景区,把农庄当景点建,把农业基地当公园办”的模式,在大力发展休闲设施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情况下,应当让农民直接参与旅游的开发,包括从景点的设计安排到日后的经营管理。让农民自己做主,这样农民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员工。对于当地的村民而言昔日的一种收入变成如今的五种收入:打工的工资收入、土地出租的租金收入、农业种植收入、自主经营收入与大合作社分红收入,村民成为了景区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受益者,而这些身份,真正让他们把景区当作了自己的景区。

6、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营销推广

游客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生命线,因此加大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促销是招揽客源的重要手段。农业旅游资源大多具有比较分散、实力不强的特质,因此应当由当地政府牵头来推动当地的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的推广和介绍。同时可以通过与旅行社及各种社会团体合作进行推广和介绍,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积极的进行营销。

琼海市政府在推动琼海农业旅游资源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琼海布局智慧旅游市场中,政府主导是必然。让商家不再单兵作战,而是形成网络营销战线,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生产旅游产品的各商家、遍布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汇总在同一网络营销平台,集中向消费者展示。而这种做法只是琼海旅游委实行网络营销的部分内容其系统化的营销理念、思路和路径将琼海旅游营销融入到了城市营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