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许多方面前所未有的各种消极因素聚集。围绕“以培养技能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改革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大胆地进行内涵建设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重大转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内涵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和创作良好的外部条件,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目标,体现自身价值。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困难大,把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后备力量的任务,当成是农业职业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才能对农业职业学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内涵建设 技能培养 服务社会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经过职业学校的培养使其具有了一定专业技能的中等技术人才,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同时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也得以实现,价值得以体现。所以,初中生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环,关乎职业学校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图表反映初中毕业生流向,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功能在哪个环节起到重要作用。

1.职业教育发展一般过程

初中学生毕业后,有三个流向,第一是进入普通高中学校学习,之后考进普通高等院校,或者考进高等职业学校,考进高职学校之后进入社会高技能群体为社会服务。第二是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经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作用,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观念等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进入社会为社会提供实用的技能服务。第三是进入社会,成为没有明显技能的“社会无技能群体”的一部分,这部分人数量不小。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优势,经过教育作用使其变成具有社会技能的群体是对社会贡献的显现,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应该得到强化。

2.中等职业教育一般教育职能

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是中等职业教育重要任务。除此之外,“十一五”期间和2011年的实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走出学校实施“送教”功能也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域扩大,承担社会功能得到加强,今后职业学校的发展在这方面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3.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体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对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人群进行培养方面上,当然,主要方面还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般教育功能。中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宽,是学校发展战略调整的要求。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在办学经验、师资等许多方面有大量的积累,内涵储备丰富,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碰到了发展中的困难,需要有新的突破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处于金字塔底端的有一定技能要求的技术型人才,企业的自身培训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同时也造成宝贵的教育资源的浪费,这就必然要求学校参与企业的发展,参与社会服务,并且提供服务水平,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二、农业职业学校发展战略浅议

1.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方面

从农业职业学校总体情况看,表现出几个特点。第一,优势方面,农业职业学校开设较早,办学经验丰富,师资队伍较强,专业开设和储备较多,办学自主性强,办学模式多元灵活,从以往的办学经历看,社会声誉较好,社会影响大。第二,劣势方面,随着普通高校扩招、高职扩招,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尤其是农业职业学校数量锐减,导致学校数量减少,由原来的每地(市)有一个甚至几个,缩减到目前仅存为数不多的具有实质性的农业专业类学校,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对农业职业学校的发展起着淘汰选择的作用,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稳定,在校生人数逐年下降,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类型日益复杂,管理体制不规范,运行机制不调配等。第三,方面外延条件。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政策落实的好;社会服务能力重新得到认可,社会贡献率有所提高;专业重复建设,办学经费少,保障性差等弊端。

2.内涵建设的重点

第一,办学理念的转变。相对其他类型的职业学校,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更显弱势,传统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农业劳动者,造成农业职业学校在招生、培养、就业方面都存在着困难;社会上不正确的认识和宣传,加剧了困难局面。改变这种状况,固然需要综合措施解决,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必须首先从自身出发转变理念,在正确的办学纲领制度下,摆脱困境。

第二,体制建设。农业职业学校从成立以来一直延续着带有行政色彩的管理模式,存在着层次多、针对性差、责权不明,效率低下等弊端,思想上“等靠要”,行动上“机关模式办职校”明显不适用社会要求,构建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在新的框架下,建立管理体制二级管理全面铺开,在教学上,形成了“学校—教研部”管理模式,转变职能,突出服务功能。

第三,课程改造。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直接因素,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影响到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办学的优劣最终从社会的反映而映射到课程上来。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脱胎于传统的“大一统”思想下的办学理念,不管南北区域、经济发展、人群素质等都使用同样的教材,使用同样的方法,另外,课程的技能性不突出,学生到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要求。对于一些侧重技能培训的课程,以服务社会为目标进行改造,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活动。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素质提升中起着引导、熏陶、持续的教育作用,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等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往往是决定学生选择职业的转折因素,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新时期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农业职业学校的学生从行为习惯、学习目标、择业动机等很多方面出现“反校园文化”现象,以德育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发展任重道远。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徐州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

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对于继续保持徐州高效规模农业在全省龙头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徐州与外省的教育竞争实力,提升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1是建成现代农业基地,继续保持徐州高效规模农业在全省龙头地位的需要

2008年11月19日,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苏发[2008]19号),《意见》明确指出,徐州要建成“三大基地”,加快发展“四大产业”。“三大基地”是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四大产业”是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商贸物流旅游业。《意见》要求徐州要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把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作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特色蔬菜、优质果品、畜禽养殖等优势产业,加快实施一批高效设施农业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品牌农产品,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和服务社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成现代农业基地,继续发挥徐州高效规模农业在全省的龙头作用迫切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技术人才的层次和规格,培养一大批农业管理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种养大户,建设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2]。目前,徐州市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现代高效规模农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匮乏。据统计,目前徐州市共有镇农技站114个,全市农技推广在岗人员2400人,其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占21.4%,中专学历占46.8%,高中学历以下的占32%。乡级技术推广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7%。农业基层干部的学历层次也偏低,分管农业的书记、乡(镇)长中,专科只占44.5%,与苏南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农牧业生产受地域性因素影响明显,江苏省地域呈南北走向,跨越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南北差异突出,除大宗的粮食作物外,淮北与沿江、江南的农作物、畜产品生产种类迥异。农业类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教学内容、生产实习项目也不相同,势必会出现南方所学,到北方难用、无用的现象。此外,苏南、苏中的高校毕业生不愿到苏北工作,高级人才外流现象相当严重。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当地农业高校和中职校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且适销对路的人才。

2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高标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任务的需要

省委领导多次指出:“实现苏北大发展,徐州要走在前列;加快全省发展,徐州要做出更大贡献;推进富民强省,徐州要尽快赶上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规划到2012年,徐州市在切实达到省定4大类18项全面小康指标要求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但是徐州是一个拥有940万人口的大市,其中农业人口达614万,占65.3%,各项经济指标的人均占有量离宽裕型小康社会的标准差距很大。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还必须尽快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去。目前,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非农劳动技能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就业能力差、就业观念落后、依赖性强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农民脱离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主要瓶颈。此外,已经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也存在着整体素质继续提高的要求。因此,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增强农民职业培训,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协调城乡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3是增强徐州教育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的需要

徐州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4个特大城市和3大都市圈之一。目前徐州的教育实力与大城市、大都市的要求还有距离,和苏南苏中相比还有差距。目前,全省81.5%的高校集中在苏南、苏中地区,苏北高校明显不足,而农业类高校(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100%都在苏南、苏中。在全省的80所职业技术学院中,苏北12所,徐州仅3所。徐州地处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是周围20个城市、17万km2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淮海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所覆盖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目前只有1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如果徐州能利用现有的城市地位、办学条件等优势加大对农牧业职业技术学院支持力度,必将使徐州市在这个区域参与教育竞争增强相当的实力,赢得主动。

徐州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战略措施

1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政策引导

(1)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力度,构建层次分明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要统筹研究发展规划、学校布局、招生办法、毕业生安排原则、经费筹措渠道等重大问题,特别要定期对企业、乡镇、村庄和农户的文化科技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种类齐全、稳定与急需相统一的专业体系。

(2)政府搭台,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农、科、教结合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教发展的根本出路。目前,徐州市的农业产业已经有一定规模,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产业与农业教育相结合,能够产生双赢的效益。其基本路子是大搞联合办学,即由农业部门提供实习基地,保证部分经费供应,由教育部门负责教育教学,既能拓宽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子,又能满足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自身吸引力

(1)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农业职业学校要为徐州市经济建设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农民致富服务。职业中学的涉农专业应该以培养新一代农民为目标,衡量它最重要的标准是所培养的人在当地经济建设中能不能发挥作用,有滑过硬的技术及经营能力和致富本领。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人,农业劳动力超过4.5亿人。“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三农”问题既是困扰我们多年、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世纪性问题,其影响的严重性和全局性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想办法、出点子、拿措施。农村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服务“三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将为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创新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更为有效地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成为当前一个极为紧迫的课题。

1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解决“三农”难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又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而我国的农村还很落后,农民重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加之广大农村地区科教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担。

1.1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人才培养的贡献

受长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民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弱势群体。农民整体素质低于城市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文盲率较高。因此,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新型劳动者,即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职业技术素质和掌握适当的专业实用技术为着眼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对初中级人才的要求与成长规律,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不仅能塑造现代的新型劳动者,培养出大批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而且职业学校还是科技传播的重要阵地,是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纽带。它能通过教学和多种宣传途径,把新科技传播、普及、推广到全社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搞“实验田、示范田”,建立科技辐射联系点,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遍及整个社会的科技推广网络,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4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继续教育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文化素质低,满足广大农民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对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求将是农民群众的重要需求.因此.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难以使职前教师的教育素养得到充分发展。本文对模拟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效果等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模拟幼儿园教学是职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中,职前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等教育素养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传统教师教育可以培养出‘纸上谈兵’的教师,他们可以把书本上的新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中却不知所措。”“长期以来,不管师资的职前培养采用何种模式,是定向式还是非定向式,毕业生都很难避免带有一些共同的缺陷,即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而使工作适应期延长。”

舒尔曼教授认为:“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允许职前教师参加从观察到有限的参与直至最后全权负责管理的全过程,能促使职前教师学会实际的、有判断力的、智力性的工作。”为了更好地促进职前幼儿教师教学实践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等教育素养的发展,我们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等教法课中,对模拟幼儿园教学(以下简称“模拟教学”)这一职前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模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模拟教学是指职前幼儿教师模拟幼儿园教师教和幼儿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它主要在职前幼儿教师的五门教法课中进行,每个班模拟教学的时间约为so课时。

模拟教学借鉴了微格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重视教学反馈、反思和合作,重视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一般说来,微格教学强调导人、讲解和提问等单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对教学时间、设备和场地等要求较高。而模拟教学则是多种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是教学实践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等的综合训练。与微格教学相比,模拟教学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促进职前幼儿教师多种教育素养的发展,更符合职前幼儿教师培养的实际情况。

(一)教学目标

模拟教学的目标是促进职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等方面得到初步发展。

(二)教学内容

模拟教学内容涵盖学前儿童的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五大领域,职前幼儿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领域的内容,也可以选择两个以上领域的整合内容。

(三)教学过程

经过教育理论阶段的学习,职前幼儿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模拟教学活动。模拟教学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观摩

观摩是职前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教师教和幼儿学的观察或学习。通过观摩,职前幼儿教师可以积累教学经验,能够加深对幼儿的理解和认识。观摩包括在幼儿园教学现场观摩、借助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进行观摩两种方式。观摩之后,我们一起对这些课进行了评议。教学观摩开阔了职前幼儿教师的视野,为她们扮演好教师与幼儿的角色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2、备课

职前幼儿教师的备课主要是设计教案和制作教具,主要目的是锻炼教学设计和教具制作技能。备课时,职前幼儿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并制定完整、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根据教学需要,职前幼儿教师往往要准备一些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法课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职前幼儿教师设计出较为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并制作出合适的教具。

3上课

上课是模拟教学的中心环节。一个职前幼儿教师扮演教师角色,登上讲台授课,其他职前幼儿教师则扮演幼儿角色。上课期间,“教师”要扮演好教师角色,努力促进“幼儿”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则要扮演幼儿角色,要思想幼儿的思想,体验幼儿的体验,按幼)L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幼儿”也是教学活动的观摩者,要注意观察、分析和借鉴“教师”的教学经验。一般说来,每个职前幼儿教师有1-3次上课机会,每次上课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教法课老师要注意观察“教师”和“幼儿”的表现,并做好记录,为教学评议做好准备。

4评议

评议的内容是“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其中,“教师”的教是评议重点。评议时,一方面要肯定“教师”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以培养其教学自信心和积极态度;另一方面,要针对其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指明改进教学的策略。

5反思

反思是职前幼儿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和行为的思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人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他认为,教师的成长二经验十反思。的确,通过反思,教师可以确认、坚持和推广正确的教学思想与行为,可以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合理。

我们非常重视职前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每一位“教师”上课后要及时回顾、分析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并写出教学后记。我们把每一位“教师”上课过程用摄像机拍摄下来,通过看录像,职前幼儿教师可以更好地反思教学。

二、模拟教学的效果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硬件实力;“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95-02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技能人才缺乏是市场的客观表现。为了加快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从侧面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政府扶植力度在加大,发展也比较迅速,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制度体系不完善,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难点。如何图片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度不高。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是高考的失败者。这些思想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也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达不到社会需求的标准。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要求人才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并且“术业有专攻”,这是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不高,所学的知识领域太过狭隘,技能过于单一,不能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其所长,学习到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企业所需。

3.高职院校硬件设施不完善。硬件实力是评判一个学校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为了能够招揽到更多的学生,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扩建学院面积,美化校园环境,提高学生住宿环境。大量的经费花在了美化校园上,却使一些实验用的器材、先进的教学仪器、大型的案例设备迟迟不到位。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缺少硬件设备的辅助,从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

4.高职院校缺乏与社会的紧密合作。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是沿袭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封闭式教育模式往往会堵塞学生了解相关行业变化的途径,而使教学内容落后,不具有时代性。学校并不能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这使得学生即使学富五车,也在进入岗位后面对工作感到无从下手。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转变社会观念,增加特色教育。转变社会观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学校和政府通力合作。政府需要加强其职能,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改革制度,提高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度,尊重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学校要转变办学理念,从以“数量”为中心向“高质”的方向发展,明确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高职院校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2.实行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改革,建立能够突出职业能力、技能特色的课程标准。改革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整体性培养;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第二,课程设计应该工学结合。高职学院应该和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开发实训课程,共同承担培养任务。第三,课程内容应该面向技能及综合应用。第四,课程设计应该达到“三位一体”,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重视对高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评价和课程本身价值的评价。

3.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化”发展。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师时应该侧重选择经验丰富、在企业有一定时间的实践经历的教师,而不是追求高学历、高文凭,或所谓的“小洋人”。对于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学院应该重视其专业培训,建立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系统,使教师能力达到专业化、多元化的标准,并最终适应社会需求。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要求理论上进修,在实践能力培养上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从而锻炼出一支既有雄厚的理论知识又有非凡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缺少了国家的扶持,将很难长久持续的发展下去。到2011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家GDP的3.66%,也未能完成在2010年之前完成4%的目标。而其中,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少之又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仅占GDP的0.7%。因此,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府不仅要加大财政投入,还要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合作,对实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对参与企业合作的院校给予政策,提供必要的方便。与此同时,国家可加大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实验室或实习基地的力度,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为我国输送栋梁之才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总结经验,丰富其教学内容,改革其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如此才会达到各方共赢的目标。学院应该重视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系统,使教师能力达到专业化、多元化的标准,并最终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