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个体的概念

生物个体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个体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个体的概念

生物个体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提高 生物学概念 能力

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是判断推理的基础,科学认识的成果首先是通过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科学中的原理、规律等都是以概念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教学中的概念亦是如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使学生正确、准确地理解生物学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的基础,但是,要理解和应用生物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总感觉很难,毕竟生物学概念不像日常生活用语,使用频率低,而且多抽象,要让学生上完一节课后就能理解和使用这些概念,确实不易。一到考试,学生最怕的是简答题,从批改学生的试卷和作业中简答题高错误率不难发现这一问题,多是概念的乱用现象,因此,提高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认真指导阅读教材中的概念

教材中对概念的表述,语言都具有简练、明确、严谨的特点,而且表意十分准确、完整,确定概念的范畴严格。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首要方法是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分析概念的语句,对概念中的每个字眼和词都要注意分析,并提醒学生用笔作上记号(比如打圈圈)或注解,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避免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错误。

例如:必修②《遗传与进化》教材中对“单倍体”的概念的描述是“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概念中的关键字眼是“体细胞”、“配子”、“个体”。其中,“体细胞”强化判断几倍体是以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为判断依据,不能以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为判断依据;“配子”强调该变异体是不是单倍体的参比对象是正常个体的配子;“个体”强调单倍体是指个体而不是某个细胞。从概念中反应出有的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不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六倍体小麦的单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以下列一道题为例,如果学生不理解单倍体概念,出错的可能性就极高。“下列不属于单倍体的是(?摇?摇)。A.蜜蜂的雄蜂 B.人的细胞 C.由花药离体培育成的个体D.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马铃薯植株”,很多学生错选D,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单倍体的概念。

二、通过具体事物或图片等理解概念

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有时单靠文字上的解释还不够,还必须配上一定的图解、实物或动画的课件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才更容易理解。美国的教学界有这样几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 一个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师的详细解释,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直观的图片、实物等所形成的概念远比纯文字的解释要有效得多。

例如:必修②《遗传与进化》教材对“染色体组”的概念描述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课本中还有 “多倍体”的概念:“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除外还有“二倍体”、“单倍体”、“三倍体”或“四倍体”等概念。就这几个概念,学生一直无法搞清,因为概念太抽象,而且容易混淆。为了便于他们理解,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个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的图形(如图),让他们辨析,请学生思考回答,该图有几个染色体组?并请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组成?如果某个体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的组成是如图所示,那么该个体是单倍体、三倍体还是四倍体?通过对学生回答的纠正和肯定,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教学中如果常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学概念,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也会掌握得更牢。

三、通过导学提纲指导学生理解概念

作为教学第一环节的“预习”是很重要的,学生如果能提前自觉预习下节课中的内容,不仅可以对要学的知识有所了解和心中有数,直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培养自学能力,增强求知欲望。在预习过程中,新的生物学概念往往是预习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教师的设计的预习导学提纲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在为学生的设计的导学提纲中,要突出概念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抓住概念的含义和本质。

例如:在选修③《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并没有专门的描述,可是理解这样的一个概念对该节课的教学确有重要的意义,我针对“单克隆抗体”概念,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题:“什么是单克隆抗体?是指由单一的B淋巴细胞,经过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大量增殖而产生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抗体。”这样学生对“单克隆抗体”概念中的“单”、“克隆”,以及“该种抗体的特性”等就自然理解了。如果学生在自学中能理解这个概念,那么这节课的教学也就会变得更轻松。

四、通过比较易混概念准确理解概念

在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单从概念的名称上就足以让学生混淆不清,如: “生长素”和 “生长激素”、“核苷酸”和“核酸”、 “细胞液”和“细胞内液”、“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还有一些概念是由于比较抽象,原理复杂,不易理解,使用少,容易忘,如“转录”和“翻译”、“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这些是学生在解题中使用错误频率较高的不易分清的概念,要使学生牢固理解和记住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比较,找出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区别概念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区别。比较概念的方法通常是采用列表的形式。比如:“转录”和“翻译”就可以列出这样的表:

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区别就会更加清楚,减少用错概念的机会。

五、通过概念图的方式掌握概念

生物学教材中基本概念繁多,而生物学中每个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要搞清繁多的不同生物概念之间区别和联系,可以通过构建生物概念图的方法来实现。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也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之一,利用概念图可以处理每一章节的知识结构,再现相关生理过程,总结章节内相关知识的联系,它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必修②《遗传与进化》教材中的“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脱氧核苷酸”、“转录”、“翻译”等概念如果用一个概念图来组织复习,学生就很容易区别和使用这些概念。

生物个体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概念 高考

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式学习,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让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自主探究,但教师的讲解与点拨仍然非常重要,特别是基本概念。生物学科是一个文字性特别强的学科,一直被学生称作是理科中的文科,概念也特别多,如果全靠死记硬背,学生会感觉负担很重,其实概念教学也可采用探究式,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概念掌握学习这一类概念的方法,下面谈几种模式:

一、拆分式

拆分是将一个复杂的整体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各个击破,再重新组合在一起。拆分的魅力在于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讲解生物概念时,可以充分利用概念的字面意思,将一个概念分成若干部分,不同角度剖析概念,最后重组概念,让学生根据要点,自己编概念,以至于达到学生灵活应用。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酶的产生场所:活细胞,酶的功能:催化功能,并强调这是酶的唯一功能,它没有调节功能,也不能提供能量,酶的化学本质:有机物。又如减数分裂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复杂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少一半,可分为四个部分,发生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发生时间: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到成熟的生殖细胞(和卵子),特点:染色体复杂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结果:染色体减半,经过拆分学生会很快明白细菌和病毒等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是46条,生殖细胞是23条。拆分式可以扩展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概念的饱足感,其实很多选择题都是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这样拆分概念使学生做题时更能得心应手,也可培养学生对非选择题题干的理解能力。

二、简化式

简化式可以理解为将概念核心化,挑出概念的关键词,组成一句易懂易记的话。研究表明,一个人对符号记忆的极限是,如果是毫不相干的符号短时间内最多能记住11个,但是如果把11个符号编成一句有意义的话,即使是普通人也很快能记住。概念有长有短,文字间也是有意义的,但若能将其简化,用更少的文字呈现出来,可为学生节约更多记忆空间。如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概念中有两同一不同,两同是同种生物和同种性状,不同是不同表现类型,只需让学生记住两同一不同,这个概念便迎刃而解了。若要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概念,还有一个妙招是举例让学生纠错,如兔子的长毛和白毛是不是一对相对性状,学生会很快用概念尺度否定这句话。又如种群是指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概念中也有两同,同一地点和同种生物,同种生物很关键,像鸟是一类生物而不是一种生物。

三、方程式

方程式原本是化学中常用的呈现方式,化学上将复杂的化学变化用原料、条件、产物表示出来的一种方式,此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生物中的某些概念。如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又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也同理可得。又如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种群出现的比例,可表示成:基因频率= 该基因数基因总数。出生率是指某种群单位时间内单位数量的个体产生的个体数,可表示成:出生率= 出生个体数个体总数。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同理可得。方程式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知识一目了然,相反也容易让学生看到方程还原概念,可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四、图示化

图示可以将知识直观的展现出来,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由此可见直观的重要性。某些生物概念也可用这种方法展现,如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含有控制该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套遗传信息。以雄果蝇体细胞图为例,讲解染色体的组成,并画出不同细胞让学生染色体组的个数,巩固该知识点。又如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只需要用图表示出来学生会非常明白,此外纠错式的举反例也很重要,让学生判断DD、dd是不是等位基因。又如细胞周期是指有连续分裂能力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结束为止,这个概念很难理解,至少有三个图形可以降低它的难度,扇形图、线段图和细胞分裂图。图示化可以增加直观形象感,生物教材上也有许多图形,现在高考注重能力考查,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将文字信息转变成图形信息,反之也可增强学生将图形转变成文字的能力。

五、表格化

表格化实际上是采用来了比较法类比概念,比较法是指通过两个或多个相似或相关概念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类似点、不同点或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方法。生物学中相似的概念很多,如转录和翻译可以列表比较场所、模板、原料、酶、产物。又如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可以比较形成时间、刺激、参与的神经中枢、持续时间。还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等。表格可以化繁为间,使知识要点明了,提高学生对易混淆知识的掌握度。

生物学科的概念数不胜数,教会学生学习概念的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抓住关键词,即使是忘记概念的情况下也能自己编写概念。

参考文献:

[1]苏宏鑫.生物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概述 教育学文摘 2013. 9

生物个体的概念范文第3篇

《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此处的生物科学素养应当包括基本的“生物学科思想”,“生物学基本观点”即生物学学科思想。思想指导行为,生物学学科思想是“生物知识”背后的“灵魂”。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稳态、层次观、系统整体观等学科思想是贯穿生物学学习的核心知识。

一、通过观察生物学事实发现生物学科思想

生命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对大量的生物学事实、现象的观察,可以说生命科学始于观察。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源于达尔文细致的观察与记录,细胞的发现源于显微镜的发明,可以帮助人们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所以说学会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首要前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让学生在观察前对将要观察的对象有意识有目标,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随意观察;其次要引导学生有方法的观察,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有序的观察方法;最后要引到学生有思想的观察,即能够将观察到的事实、现象等与生物学概念相联系。例如在教学“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要引导学生首先直观观察根尖结构,形成整体认识,然后进一步通过显微镜进行微观观察,观察过程中不仅要观察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结构,而且要联系根尖的功能进行分析。如分生区细胞很小且排列紧密,是因其功能是通过分裂不断产生新细胞;紧邻分生区的细胞停止分裂,只进行生长,越向上越大,因此称为伸长区;成熟区细胞停止生长,开始分化形成根毛、导管等,而细密的根毛增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所以成熟区是植物的根吸收水分无机盐的主要部位。通过这样的联想观察,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科思想,意识到任何结构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是因为结构的功能性。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在生物学科中普遍存在,如鸟类适行的结构特点,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细胞膜适于物质交换的结构特点等。

二、通过建构核心概念提炼生物学学科思想

自然科学的学科核心概念是指课程中能够展示当代学科图景的概念和原理,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学科核心概念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生物学核心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概念是客观事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应,因此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丰富的事实支撑,更重要的是需要经过大脑的分析、总结、抽象的过程。例如“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核心概念是高度抽象概括的,需要通过一些生物学事实和次位概念来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如通过“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等活动,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再通过“观察各种组织永久装片”、分析归纳生物体结构层次等活动,可以建立“多细胞的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的概念;再通过学习细胞各结构的功能,观察、分析单细胞生物等活动,理解“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这一次位概念。基于此,学生就会建构起“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核心概念。再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时,学生需要建构个体、种群、群落的概念,并通过分析综合这些次位概念抽象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以上概念的建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层次观思想,生命物质只有组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完成生命活动,生物结构从微观到宏观的层次是:组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单位,生物个体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是生物结构的最高单位,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三、通过解释生命现象运用生物学学科思想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生物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生物学科与生命世界的密切关系,因此,在学习生物学过程中有很多生命现象和规律都会蕴含着生物学科思想,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观察、总结生命现象和规律中感悟生物学科思想,更需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科思想去解释生命现象。如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动物的主要类群时,向学生渗透生物发展进化的观点。现存的生物是经历了千百万年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发展进化的产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生理功能由低级到高级、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到学习生物的进化时,学生就会自觉运用生物发展进化的观点来解释生物进化的历程及原因。再如对于让人望而生畏的癌症,为什么那么可怕,学习了生物学后学生可以运用稳态的思想解释,癌细胞由于遗传特性的改变发生非常快速的无法停止的分裂,并形成肿瘤或是进行转移,导致人体失衡。还有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让学生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物质流动等相关知识,运用稳态的学科思想解释,某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引起与其相关的食物链失衡,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通过生活体验感悟迁移生物学学科思想

生物个体的概念范文第4篇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不应该也不会排斥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但他在团队中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维。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1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1)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

(1)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一、种群增长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

(4)两种情形: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

(3)意义: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2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其中互利共生体现了种间互助,其余三者为种间斗争。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①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②意义: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植物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内因:(1)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

(2)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外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3、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因而有:“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线。

4、K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生物个体的概念范文第5篇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生物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生物变异是指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出现差异的现象。

(2)类型: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种类型,如图所示:

由以上可见,不可遗传变异仅仅是由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而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后者主要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种来源。因此,判断这两种变异的主要依据是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

2.基因突变的概念、本质及判别方法

(1)概念: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弊多利少性和不定向性、可逆性的特点,经突变后产生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

(3)本质:基因突变是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结果产生了新的基因,改变了基因的“质”,出现了新性状,但没有改变基因的“量”。

(4)判别方法:主要依据基因中碱基对的种类、数量或排列顺序是否改变,而不是依据基因的数量是否改变。

注: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叫隐性突变(如Aa);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叫显性突变(aA)。突变的碱基对是3或3的倍数时,对生物性状的影响较小。若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影响的是亲代本身。突变发生得越早,生物表现出突变性状的部分越多。

3.基因重组的概念、本质及判别方法

(1)概念: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狭义的基因重组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单体之间的自由组合,以及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广义的基因重组还包括受精作用、基因工程和细菌转化过程。

(2)本质: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内部的结构不改变,不会产生新的基因,但会产生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

(3)判别方法:自然状态下的基因重组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但在基因工程中,基因的数量会发生改变。

4.染色体变异的概念、类型及判别方法

(1)概念:是指染色体结构或者数目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生物的性状改变。

(2)类型: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主要包括DN断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是指染色体数目发生的改变,包括个别染色体增减和成套染色体(染色体组)的增减。

(3)本质:无论是染色体结构还是数目发生变异,基因的结构都不会改变,即不会产生新的基因,但基因的数量或基因的排列顺序可发生改变,会产生新的基因型。

(4)判别方法:①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②依据基因的数量或基因的排列顺序是否发生改变。

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问题。

①关于“互换”问题。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②关于“缺失”问题。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DNA分子上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③关于变异的水平问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属于亚细胞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④关于不同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类型。病毒的可遗传变异唯一来源是基因突变;细菌等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所以不存在染色体变异。在真核生物中,上述三种类型都存在。

5.染色体组的概念和判断

(1)染色体组的概念。

①从本质上看:染色体组的所有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即在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的存在;

②从形态上看: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所有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

③从功能上看: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信息;

④从物种类型上看:不同种生物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同,但是数目可能相同。

(2)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①根据染色体的形态来判断: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②根据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就有几个染色体组。

③根据染色体的个数和形态数来推算:染色体组数=染色体个数/染色体形态数。

注: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比较。

单倍体是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多倍体是由合子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对于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属于单倍体还是三倍体,要从其来源上判断。若直接来自配子,就为单倍体;若来自受精卵,则为三倍体。

二、命题热点探究

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试题大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能够很好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而体现生物试题的区分度。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具有从遗传基本定律向生物变异偏移的趋势,特别是减数分裂与生物变异的结合已成为命题的亮点。

热点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理解

【命题解读】本专题涉及概念众多,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组、基因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等,是渗透考查知识理解能力的良好命题素材。如2010年福建卷第5题、2011年安徽卷第4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理解,2011年海南卷第19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理解等。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改变对生物性状所造成的影响,一直是命题的关注点;同时,结合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进行综合考查是今后命题的趋势。

【例1】(2011年海南卷)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种类、数目的关系。染色体数目变异不会产生新基因,故基因种类不会改变,但会改变基因数量。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DN段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能够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