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媒时代的特征

智媒时代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媒时代的特征

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第1篇

陈国权在《寻找适合报纸的场景》一文中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导致报纸的场景价值被取代,报纸也就失去了媒介竞争力。面对此种困境,报纸应重拾优势,为自身寻找到合适的“场景”。

江鸿在《融媒体时代党报转型路径探索》中认为, 2010年后开启了党报转型的2.0时代,各级党报(包括党报下辖的都市报)在转型实践中摸索出了4条转型路径。

在2013年至2016年我与腾讯网合作的网络媒体趋势研究中,每一年我都在试图描绘出网络媒体的进化过程。我把这个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如下图所示,其中每一个阶段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门户时代,虽然也是新媒体,但事实上还是传统媒体的延续,包括它的传播模式、传播者的构成等等。到了WEB2.0时代,用户参与是主要特征,这也是众媒出现的基本前提。而众媒阶段,是多种媒体形态、多种传播主体的共生。

众媒表现为什么?2015年的“网络媒体趋势报告”中我梳理了5个“众”:其一是媒体形态的 “众”,即媒体表现形态的多元化;其二是生产主体的“众”,即万众参与;其三是传播结构的“众”,今天的大众传播变成了一个新的模式,它是基于人际关系的网络、以社交传播为基础的,这种社交化的传播使每一个人成为了传播网络中间的节点,社交化传播变成大众化传播新的模式,虽然它没有替代传统大众传播,但是毫无疑问是和过去不一样的模式;其四是媒体平台的“众”,新媒体不仅仅要重视内容,也要重视怎样把用户关系结合在一起,怎样把服务和社交结合在一块,某种意义上关系平台和服务平台也成为了媒体平台;其五是多屏跨界的“众”,从终端角度来说,终端多样化也是一种“众”。

2016年我们看到了新媒体发展的另一种动向,这个动向可以称为“智媒”或者“智能化媒体”,其主要特征是三句话:

第一,过去以人为主导的媒体将发展到未来万物皆媒的时代。

第二,未来的媒体将是人和机器的智能融合。

第三,这样的智能化媒体具有自我进化的可能。

智媒的技术基础,我仍把社会化媒体放在核心位置,即使是谈人工智能也离不开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社会化媒体的铺垫,当然还包括其他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R/VR等。

未来所有新闻生产环节里都会出现智能化的影子,这种智能化对用户分析环节带来的影响就是场景化的分析和精准判断。在写作环节,智能写作、机器化写作,在未来都可能普及。传播的体验方面除了无所不在的泛在传播还包括新闻体验的临场化,在用户反馈环节,当我们用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做未来用户分析的时候,可能把用户反馈深入到生理层面。

未来新闻生产模式5个动向

无论是众媒还是智媒,都意味着未来是一个泛传播时代,这个时代会带来新的新闻生产模式。从智能化角度看,未来的新闻生产模式可能会有5个方面的动向:

第一,个性化新闻。除了已经普及的个性化信息推送外,未来的个性化新闻还可能有一种模式,即对话式新闻呈现,也就是让社交机器人和你对话,慢慢琢磨你的个性,为你ふ摇⒊氏趾鲜实母鲂曰的信息,这是国内外媒体正在尝试的事情。未来还会产生所谓的定制化信息的生产。

第二,机器新闻写作。现在基本的共识是机器人在有现成模版的情况下可以用循规蹈矩的方式完成新闻写作。但未来有一天机器也可能做有温度的创作,即使那样,人的写作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地方。但更关键的是我们需要探索人和机器相互融合的创作的能力,机器应该更多是帮助我们去发现选题、帮助我们挖掘深层次规律、帮助我们预判传播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只是在目前的这个层面上做一个写消息的机器。

第三,传感器新闻。首先我们要注意传感器作为一种新闻采集的手段对我们新闻生产的影响。当每个人戴着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时,拥有这些设备数据的技术公司对某个地区的居民的身体状况的深层次动态的了解可能会比媒体要了解得更多。所以,可能未来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些新的合作的伙伴为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从更广的广度获取新闻信息。传感器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在“用户反馈”方面,它可以获得用户生理上的数据来准确判断信息在用户那端产生的影响。

第四,临场化新闻。很多人喜欢网络视频直播,更多是因为可以超越电视记者的视角、超越导播的视角看过去媒体看不到的视角。 “你所见即你所得”,就像看剧场表演和看电影的区别一样,看话剧时人们注意力的焦点不一定在主角身上,有人可能被角落里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小配角吸引。电影和电视把我们的观察限制在某几个焦点上,而未来媒体的临场感和电视塑造的二维平面中的临场感不同,用户参与的视频直播,以及AR/VR,会重建我们对现场的观察能力。

第五,分布式新闻。我们可能有很多的新闻的题材、报道是所谓的分布式的。分布式是借用的计算机的术语,是从“分布式计算”来的。分布式新闻意味着在报道进展过程中包括报道深化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主体共同参与,这里一定会有专业媒体的核心的地位,但是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用户、甚至未来来自于智能物体信息资源的贡献。

以上是智能化媒体时代可能产生一些大的新闻模式。我不认为这些模式是未来的唯一,我们需要的是关注这些动向并且及早为这些动向到来以后如何确立人的价值做相关的思考。

未来“生态”的四个维度

第一,用户平台的重构。关于新媒体的认识不应完全建立在用户平台等概念上,但是无论如何,未来我们的根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会和用户相关。用户平台这个部分,是影响未来整个传媒生态的非常重要的维度。

过去我们谈的用户平台都是“人的平台”,尤其是今天语境中的社交平台,但我们可能需要注意到,在物联网技术推动下,未来的用户平台,是人、物体、环境三者融合的平台。有的时候人的行为与需求的观测需要借助新的参照物,一个人的数据化需要借助物的平台,比如说人的活动轨迹更多用手机GPS数据来描述,我们需要把物体平台的数据纳入到我们关注的范围。还有环境相关的数据,以及虚拟环境的营造,物体、环境这些都是用户平台的构成要素。长远来说我们要实现的是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更复杂的连接关系。

第二,新闻生产系统的重构。在未来的新闻生产系统中,专业媒体、自媒体以及其他机构将共同作为传播者。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加工的系统将有可能从专业媒体中独立出来。一些技术的强势者在自己的技术平台上去搭建一个为媒体提供服务的平台。例如谷歌去年推出的News Lab,这一系统的优势就是数据的分析。2016年推出的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在进行产品推广的时候,特别当面向媒体人做推广的时候,也在强调自己的数据的势,媒体人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去分析最近几天热门话题大概是哪几个,如果做选题策划还可以从数据系统里寻找资源,并且当你完成报道需要做可视化生产的时候,系统里都有相关的工具。这一变化的影响需要我们的关注,并且我们需要做出自己的回应。

第三,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与重构。“分发平台”这个词新媒体用得很多。从过去传统媒体时代的我们自产自销的局面到今天多元化新闻分发平台共存,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不断入侵的典型线索。第一代新媒体分发平台是门户网站,把多来源媒体内容进行了聚合再以人工方式进行分发。到了搜索引擎时代,我们看到的是搜索引擎用技术进行多来源信息搜索,并且通过算法进行分发。社交媒体用人际网络完成大众传播,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这样一个人际网络构成的大众传媒的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前的大众传播时代、人际传播时代没有办法企及的。

接下来出现的分发平台是个性化分发平台。个性化推送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信息茧房”,也就是人们被自己所关注的小小的信息天地所包裹,最后变成“井底之蛙”。未来算法需要提升以达成一种平衡,个性化服务和公共化信息服务的平衡。

接下来新一代的平台也会出现在VR/AR、视频方面。

另一个现象是,我们现在很多平台看上去是解决生活、工作需要的,比如说淘宝、地图、天气服务平台等等,但是这些平台慢慢出现了部分媒体化的痕迹,某种意义上他们也在抢夺我们的用户,也可能成为未来的新闻分发平台,特别是在专业新闻领域,这种动向值得我们关注。

第四,信息终端与生态的重构。在智能终端领域,除了可穿戴设备之外,未来在物联网领域中家居内部发生的智能化的变革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信息的模式。家居类每一个智能物体可能都变成对人的一种数据化描绘,或者需求的外化。这个似乎没有涉及到公共信息的层面,但是个人信息活动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车也将是未来的信息终端,从传媒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关心的不仅仅是无人驾驶技术。无人驾驶技术包含了车和人的互动、车和车之间的互动,而未来车可以和交通系统互动,例如车和红绿灯系统互动,可以挑选一个堵车更少的路径,车还可能和急救系统连接在一起,可能和保险公司系统联系在一起,可能在警察系统连接在一起。车也可以为公共信息系统,例如路况信息,贡献自己的数据。

以上这些动向,都意味着未来的传媒格局与生态的变化,我们不能无视这些变化,我们也需要在已经变化的版图中调整自己的坐标,在这种坐标下重新建立起我们的价值。

“为了让机器时代人还具有价值”

关于人的价值的思考,是我们最终必须要思考、要面对的问题,甚至最后会成为我们最核心的问题。我们对于技术的驾驭能力最终取决于我们对于技术认识的深度,以及对人和机器未来关系的思考。

算法开始大行其道的时代,我们可能需要更多警惕,我们对这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陷阱的思考,甚至是判断陷阱和风险的能力需要逐步提高,否则我们在某一天会因为算法而迷失。我们还需要在机器给我们描绘的现实图景之上的解读能力,包括对信息的价值判断、信息的真伪判断的能力。

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第2篇

格力是一家特征非常明显的公司,主要特征有二:其一,基本上以单品——也就是空调——争夺市场,虽然也有电风扇、电暖气、电饭煲、饮水机、电磁炉等产品,但并非主要的;其二,它的渠道模式非常特别,基本不走模式,而是用“股份制销售公司模式”或者开设专卖店。前者是由欲销售格力电器的人或组织与格力共同出资设立销售公司,后者则由经销商自行投入建立,但必须专卖。大致上可以用图1来说明:

上述两个特征,构成了一家公司最重要的两面:产品、渠道。而在这两面上,其实格力和小米大有相似之处。

产品:单点突破是两家公司共有的特征。主要靠一个单品的经营手法,有利于将该单品做到最好,从而树立这个单品中的品牌效应。虽然格力一直在宣传它在空调上的技术投入,但也不得不看到,小米在手机上也有大量的投入。只是宣传上,格力注重所谓产品技术,小米注重所谓用户体验。总的来说,后者的方式,可能更适合今天这个时代。但我一向认为,这个只是表面上的,产品质量如何,才是根本。两家的产品都不错,而且都是有广泛需求的大众市场。

渠道建设上:小米是直销模式,中间没有商。格力有商,但格力对商的掌控力度远远超过其他电器生产商。这就意味着,小米和用户(消费者)的关系极近,而格力与用户(消费者)的关系也不远。这一点,在我看来,可能是格力最大的底气和本钱。

用户管理的逻辑

有一家体量非常大的计算机厂家,今天的产品线已经不再仅仅限于生产电脑了。一年轻轻松松的十几亿、几十亿出货量,但他们的忧患着实落在一个根本点上:这些出货到底卖给了谁,一无所知。当我问及他们的渠道商们不上传消费者名单吗?得到的回答只是苦笑:他们不做或懒得做这个事,我们有什么办法?

不知道自家的用户(消费者)是谁,是这个互联网时代下商业组织最大的危险。互联网第一个击溃的产业传统媒体业,就是输在了这上头。

曾几何时,大牌的纸媒也是百万甚至千万的发行量,但很遗憾的是,看似规模庞大,纸媒对自己的消费者知之甚少。固定订阅用户他们倒是有名录清单,但几乎不加以研究分析——事实上,一份名单也的确很难分析。纸媒这个载体天然就很难在上头做什么用户行为分析的事,纸媒就越发不知道它的读者是怎样读自己的文章——偶尔可能会有一些读者来信,吐槽也好赞扬也好,算是管中窥豹。至于纸媒对它的读者和读者的关系,那就更是一笔糊涂账,想知道都无从知道起。

一个很抽象的路径就此展开:用户用户行为用户关系。互联网能够帮助很多商业组织在这条路径上做文章,同样也就意味着,不这么做文章的商业组织,将来就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小米的雷军说自己就是一头站在风口上的猪,移动互联网大潮使得这头猪飞了起来。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格力和小米在生产与销售两个核心环节上都有独到之处,可以说是“两头好猪”。但问题在于,小米“这头猪”可能真站在风口上,而格力“这头猪”有可能没站在风口上。飞得起来飞不起来,不完全仰仗“猪”的质量,还得看“大势”,也就是大环境与大趋势。

产品的“势能”

小米目前的核心是“手机”,虽然也涉足电视机(包括电视机周边)与路由器产品,但这个理念恐怕更核心:手机是家用数字设备的中心。比如小米电视机就支持小米手机来操控。这个理念就目前来看,似乎没有什么更优的替代解决方案,毕竟手机距离人们最近。也许将来人们会采用植入芯片的方式来操控其他数码设备,但这个将来过于遥远。

格力的核心是空调,事实上,格力也得到了大环境与大趋势的帮助:人们在上一个十年二十年里广泛地接受了空调这个产品,助长了埋头于产品质量的格力发展。但空调的下一步是什么呢?可能是智能空调?或者概念再大一点?智能家居?我们如何来操控这个智能空调或智能家居?这个问题似乎又兜回去了:用手机。

手机是谁生产的?

掌握“用户用户行为用户关系”这条路径,对于小米来说,增值的空间更大,因为手机不仅仅是一个硬件,它还可以玩出极多的软件花样,以及与其他硬件(比如空调)的通讯操控。而对于格力来说,增值的空间可能相对较小,知道了用户在空调操控上的行为,对于格力的意义又有多大呢?空调作为一个家用电器,可能将来会发展成一个家用数字设备,但似乎很难想象,空调成为智能数码家居的操控中心。

不过格力还有一张牌,那就是toB市场,格力可以面向其他商业组织做更大的市场,比如中央空调的智能化,并以此为切入口,进入到智能楼宇的市场中。toB市场中,的确手机作为操控中心有些过于单薄。小米的过去,从来也不是主打toB市场。也许,小米路由器,可能会toB一点儿,但这款产品直至今日还在工程机阶段,toB市场对于它来说,委实早了点儿。

这3年销售额谁高的赌局,其实不仅要比拼各自的内部运作手法,还要比拼各自所在的行业环境。格力在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是空调,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但它所在的行业却不如小米所在行业那般一路高歌猛进,而且放在3年的短期未来下,移动互联网可能会有起伏,但总体上高速增长是可以预期的。

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第3篇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资源与学术氛围的主阵地,以往主要凭借纸媒介对资源的囊括而实现自身的战略化经营目标,而后媒介时代的到来让知识经济迅速崛起,一方面是资源的重要性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是传播载体的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及用户服务的智能化改革,这无疑对传统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新媒体环境下上海市民阅读现状调查报告(2010-2011)》调查来看,近2/3的市民承认花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相反,手机、网络已经成为市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这说明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步被新媒介与自媒体瓦解,这对高校文化战略实施与品牌标识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后媒介时代,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身多元化信息管理模式建设,实现创新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已经成为时代主流。

1 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概述

1.1 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一词源于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书,具体是指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协调生产与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与技能,以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促进企业全方位快速发展的能力。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文化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厚,对高校文化建设有着决定性作用。

1.1.1 品牌要素。品牌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从高校发展来看,学校品牌机制效应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与人才就业现状。二是高校科研与文化建设的成果。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其影响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校品牌的形成,而高校品牌标识也推动图书馆文化建设与改革,二者具备强烈的交互性。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一级品牌高校,其在图书馆资源、规模等各方面都有着强大的优势,其品牌效应集聚,发展前景广阔。由此可见,品牌要素与高校图书馆建设息息相关,且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1.1.2 资源要素。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构成要素。所谓的资源,是指各学术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性文献资源。就目前高校图书馆资源现状来看,以纸质文献资源为主,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较低,使用现状也差强人意。文献资源要素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基础文化功能的正常发挥,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改革方向依旧是对资源要素的汇集,这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主要方向与动力。

1.1.3 管理要素。管理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重要要素,现代化的管理是图书馆资源能否发挥作用,提供便利、快捷搜索服务的前提。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注重于对文献资源的汇总与分类,是高校图书馆知识整合与协调规划的主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整个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总指挥,无论是传统纸质资源的分类还是信息化资源整合的现状,人力管理是整个图书馆运行的基本条件。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不仅对资源管理、品牌建设以及发展规划有着详细、科学的指导,同时对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1.4 服务要素。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关键要素。当代社会的服务理念是“用户第一,服务至上”,从这一角度来看,服务不仅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层次,同时也体现出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价与满意度,这是扩大核心受众的主要途径。服务要素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信息服务注重的是用户获得信息途径的便捷化,知识服务注重图书馆整体资源要素的丰富与否。

1.2 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2.1 价值性。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特征是价值。价值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知识资源的蕴含价值,二是服务价值。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科研成果关系到社会日常生活与未来社会发展,其价值性不言而喻,而服务价值是用户对图书馆的直观评价,用户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程度。

1.2.2 独特性。独特性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区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主要在于创新,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图书馆,而北京吉利大学图书馆则被誉为最舒适的图书馆。存在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部分所占比重的大小,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献资源丰富,而北京吉利大学图书馆则更为注重用户服务与建设,这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创新的表现,也是各高校图书馆独特魅力的直观表现。

1.2.3 持久性。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无论是文献资源还是用户服务甚至是管理要素的革新,都需要高校图书馆不断建设、改革,摒弃以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创新图书馆建设。由于影响因素较多较杂,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永远处于变化之中,需要图书馆及时发现并解决,因此其本质的特征是持久性,而不是定期或者定量的。

2 后媒介?r代冲击下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

2.1 优化“互联网+”时代媒介创新力

2.1.1 创新多元化媒介传播载体。后媒介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信息资源传播方式应当结合时代主流媒介的特征进行自我优化与升级,以提升网络媒介载体的地位与重要性。手机自媒体与新媒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共享性的进一步加强后,多元媒介传播途径的拓展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传递与文献资源的形式有了极大的变化。如:清华大学2015年在图书馆的文献查询与搜索服务中增加了手机自媒体的使用,即用户在进行文献查询与搜索时可以通过自身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实现快速查阅。不仅如此,部分高校如复旦大学还对图书馆的网络文献资料进行了极大的扩充,使图书馆的传统纸媒信息资源逐渐实现向网络媒介载体的过渡,以创新多元化媒介传播途径,提升高校图书馆在后媒介时代的发展优势,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多元化媒介传播载体以网络媒介为基础,融合多媒体与自媒体网络媒介,创新媒介载体,利用多元化媒介“带宽”促进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机制的快速形成。

2.1.2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媒介创新机制。进入Web2.0时代以后,创新成为信息时代的本质属性,知识社会的必然归宿导致创新2.0时代机制形成,并促进我国信息科研工作快速落实到位,实现了网络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扩大了网络对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有机影响,网络媒介创新机制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充分开发网络媒介的当代信息传播价值既有着时代必然性,也成为图书馆创新机制的主要目标。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而数字化阅读为58.1%,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传统纸质阅读。移动数字图书馆是创新2.0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方向,利用各个移动网络终端的多元化特征,促进文献资源的网络服务速度提升,以满足用户需求,达到建设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的。

2.2 完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2.2.1 优化与扩充信息资源。截止到2015年年底,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传统信息资源载体为纸媒,纸质文献资源总累积量为1,100余万件,而电子期刊与各类数据库的信息资源约为300余万件,电子网络资源载体仅占27.27%,这说明数字化信息资源占有率较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仍以纸媒为主。由于媒介时代与网络经济时代的融合发展,网络媒介在高校中的信息载体逐渐获得重视,全国大部分高校对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载体进行了大容量的扩充,但这种快速扩充并没有配套具体的整合标准与协调设施,导致尽管信息资源得以扩充,却没有一定的优化方案。各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混乱,大多数管理模式以传统纸媒管理为主,扩充的信息资源往往夹杂着较多的网络垃圾或者无出处的资源,没有量化与优化信息资源,导致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杂乱,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2.2.2 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主要组成部分。知识社会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在自我完善与扩容中不断吸收信息资源,以建立多元化、综合化、专业化以及全面化的高校图书馆品牌。然而,高校图书馆在不断吸收信息资源的同时,管理模式却仍旧停留在以?魍持矫轿?主、电子期刊为辅的层面,没有充分开发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让吸收的网络信息资源得以快速、准确、有效地整合分类,达到建设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的。自厦门大学的“移动数字图书馆”目标实施以来,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始着重开发图书馆移动客户端功能,促进传统高校图书馆快速实现网络创新,以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开拓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模式,最终实现高校图书馆在后媒介时代从优化到质化的创新管理目标。

2.3 强化高校品牌文化营销实力

2.3.1 打造高校图书馆品牌文化。图书馆品牌文化是高校品牌文化构建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校图书馆品牌文化主要包含学校文化价值观、图书馆经营理念以及服务规范等。品牌机制的形成是为了达到吸引公众的根本目的,从而培养核心受众,最终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效益。品牌标识的形成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推广,形成一定的“口碑营销”机制,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品牌标识的形成,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与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打造图书馆品牌文化首先应该注重知识要素,即扩充图书馆知识蕴藏量,提升图书馆价值;其次应优化管理模式,以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打造独特的自我服务途径;最后应以高效品牌效应推广图书馆文化效应,促进高校图书馆品牌机制的形成。打造高校图书馆品牌文化在于“精”与“广”,“精”包含图书馆全面、综合及专业的信息资源,“广”在于自我推广及服务范围的扩容,双管齐下才能建立高校图书馆文化机制,并最终生成品牌效应。

2.3.2 强化文化软实力。高校图书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于对使用者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自身素质及文化感召力的重新塑造。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资源的集大成者,高校图书馆以其自身的资源要素与管理要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的学术氛围与文化建设。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在资源要素上,通过高校对图书馆资源要素的管理,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自我价值观、社会观以及意识形态有着积极的塑造与指导作用。在品牌效应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文化感召力不断得到强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多元化网络媒介的作用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省”,从而达到“文以贯道,以文化人”的根本目的。高校图书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表现在对学生的塑造作用上,品牌文化软实力不仅能促进高校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重要的突破与成就,更以其文化感召力为学生“塑形”,这是当代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2.4 打造完美智能用户服务

2.4.1 施行现代化图书馆服务理念。2015年,广西大学图书馆引进了超市服务理念,即“站立服务”“微笑服务”“及时服务”“延伸服务”,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中的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点。从“站立服务”与“微笑服务”来看,要求图书馆在丰富资源要素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以实现完美的用户体验,实现当代高校图书馆核心受众与支持者的扩容,最终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时服务”注重的是时效性,即为了避免资源浪费与优化服务理念而推出的图书馆经营理念,以“及时服务”敦促用户对时间的把握,以提升图书馆的惠及面,促进“口碑营销”机制的形成。“延伸服务”是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优化与延伸,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相关的服务,如环境设施、趣味休闲等,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形式,量化了服务目标与内容,促进其核心受众范围的扩大及独特品牌标识的形成。

2.4.2 普及科学智能的用户服务。后媒介时代集合了创新2.0理念与智能化数字化信息资源模式,综合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现代图书馆用户服务标准。图书馆要结合知识经济时代与网络时代机制的多重影响,在传统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完善服务内容,延伸服务形式,并且以科学手段与智能化使用体验提升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促进当代高校图书馆品牌标识的扩散。科学智能的用户服务使高校图书馆与传统时代有了严明的界限,即利用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结合用户满意度,对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以智能化服务形式为用户提供全新体验,以达到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的。从后媒介时代的社会现状来看,智能化、科学化服务设施是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必经之路。不仅如此,高校文化建设与图书馆品牌效应的双重发展也促使高校图书馆服务趋于智能化、科学化,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图书馆自我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必然选择。

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第4篇

似乎是一夜之间,地处中原腹地、辖区人口260万、市区不足30万人的地级城市漯河就成了纸媒的竞技场。《古城广告》、《大鹰广告》、《精品博览》、《亚太广告》等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报纸式DM(直接免费投递)和未经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的各种广告,以及各商家在店庆、节假日为促销印制的广告单页,靠着自己招募来的投递员,采取或者上门投递,或者路边派发,或者直接在当地报纸里夹带等形式,使这些广告宣传单走进了一个个门店,走进了家家户户。

“我们几乎每天都有报纸夹带,多的时候让人应付不及。”某发行员透露。

“太多了,也不知道都是什么玩意儿。多得让人心烦。”有人反映。

“脆给发行员交代,所有的报纸夹带和不是我们订阅的报刊都不能送进来,要不然,领导会很反感。”某单位办公室主任这样说。

“没啥不好,我单单收集这个,一个月差不多能卖五块钱。”某单位门卫说。

“好事呀,不用花钱,不用求人,就能免费看到些信息,说不定哪一条还真有用。”

“我们的分离信息快被他们击垮了。”某报社广告部负责人感叹。

“好得很,就应该有竞争,有竞争才有发展。”也有人持相反观点。

无论什么样的观点,毋庸置疑,各种各样,合法的、非法的DM的出现在给市民提供便利的商业咨询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突出地表现在管理无序、收费混乱、恶性竞争。

猴子时代的气候特征

这正应了一句俗话: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还有一句:大树底下不长草。没有了大树的地方,杂草丛生也是情理中事。杂草丛生的时代正是呼唤大树的时代。

呼唤大树,首先要了解杂草生长的状态。

目前在漯河市场拼杀的各种广告类纸媒,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商家为促销定期不定期印制的广告单页,以国美电器漯河店为代表。其目的只有一个:借此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客户到商铺购买物品。基于此,他们对广告单页的成本核算不是很严格,主要追求的是广告投放后的效果。二是如《古城广告》者,靠的就是刊登各类广告,一部分收费,一部分不收费,以低价格战略抢占市场,或者说是集腋成裘式的经营策略。每期成本核算下来,只要略有盈余,就大胆地做。基于此,他们的成本核算十分严格,除非前期打市场,否则,决不干赔钱赚吆喝的买卖。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国美们”的存在说明至少在目前的漯河还没有哪一家纸媒在单期对国美商品的宣传方面能够做到既强调其独一性,又有合理的成本负担。

“古城们”的存在说明人们的需求不单是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更细化到对单一商业信息群的需求。足够多的信息量让几乎每一个有信息需求的群众都能满足需要。――《古城广告》已经由两年前的每周两次每次四开四版扩至目前的每周三次每次四开十二版。

蛋糕是大家做的。人越多,蛋糕也越大。――有这么一种市场理论。所以,做广告的商家越来越多了,看广告的也越来越多了。

蛋糕是一定的。分食者越多,吃到的越少。――还有这么一种理论。于是,有的从业者开始挺不住了。

“对于合法的从业经营者,我们一直是积极保护的;对于违法的经营者我们只能按照有关规定,做罚款、警告处理。更深层次的强制措施我们也没有。”对于这种无序的乱象,行政执法部门这样表态。

“漯河的总人口就这么多,商铺就这么多,社会购买力就这么大。这样无序竞争,最后肯定会有人倒下去。死掉的小草的最后归宿就是成为大草、大树的肥料。”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竞争最为惨烈的时候,恰恰是进入的好时机。乱中取胜的意思就是说,混乱的时候最容易获得胜利。”一位股民以其多年的炒股经历评价眼前漯河纸媒市场的乱象和潜藏的商机。

统一“六国”,谁担此任?

漯河纸媒市场的乱象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能持续多长时间?又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知道吗?农民都懂得间作套种。在烟叶大面积成熟的时候间作套种上红薯,或者在大蒜抽薹前后套种上烟叶,等新的庄稼长大的时候,自然就是老庄稼收获的季节。”一位出身农村的记者这样总结。换句话说,老庄稼是否收割,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新庄稼在水、肥、阳光等方面长得是否对老庄稼构成足够的威胁。

漯河的传媒市场同样面临着新庄稼的播种问题

其实,具有“漯河户籍”的《漯河日报》和《漯河广播电视报》已经开始了新庄稼的备播工作。《漯河广播电视报》2007年7月开始,对版式设计、栏目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进一步增加了地方新闻的刊登数量,以期弥补出版周期长的局限。《漯河日报》将原来的《商业咨询》栏目由原来的一个版面扩大到四个版,降低收费标准,目的就是更贴近读者需要。同时,他们积极申办《漯河晚报》,力争在一个新的平台上与对手展开竞争,尽早结束“战国时代”,避免造成更多的无谓的牺牲。

无论最后由谁胜出,通过“国美们”、“古城们”的成长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经验:要想在这个市场有所作为,首先要研究新时期群众对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的新的需求,“大锅菜”式的做法、“喂猪”式的供应早已脱离了时代。个性化服务、低价位竞争是拉近媒体与群众距离的有效举措。比如,对交易类信息只收取成本费,对求职、转让等非交易信息不但免费,还提供上门服务等。

“漯河纸媒市场最佳的结局是通过优胜劣汰,保留下两到三家。之所以不是一枝独秀,在于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有了竞争对手,相比一家独大发展更快,也更符合经济规律。”专家预测。

我们预测,漯河纸媒市场的竞争结果会表现在五个方面:市民的商业意识特别是信息意识会进一步增强;全市的经济成分增加,经济更趋于活跃;市民的阅读习惯逐步形成;纸媒市场会逐步有序规范;市场管理更为科学。

智媒时代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纸媒;网媒;发展趋势

[DOI]10.13939/ki.zgsc.2015.15.193

1 纸媒与网媒的优劣势比较

1.1 报刊新闻方面比较

1.1.1 时效性

毋庸置疑,在新闻播报传递时效性方面网媒占据绝对优势。纸媒因其传统排版、印刷、物流、销售等环节制约,无法在时效性上与网媒抗衡。例如,在2014年马航370航班失联新闻报道时,网媒占据新闻首发和动态跟踪的绝对优势,由于事件不断进展,使得网媒在博得眼球、吸引注意方面大赚一笔。

1.1.2 内容性纸媒与网媒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内容的竞争,纸媒能否赢得读者、赢得哪些读者终归要拿内容说话。《人民日报》内容的权威性,就在读者群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这正是一个媒体独有的超越其他媒体的内在能力的表现,也正是纸媒的内容核心竞争力[1]。例如,我们关注到在播报马航370航班失联的全部网媒报道中,绝大多数网媒为保障报道准确性和内容性,均要援引《人民日报》等主流纸媒正式报道内容。再如:根据网络对2008年5月20日至6月20日的《云南日报》、《春城晚报》关于救灾重建报道的统计显示,并与网络内容进行对比,得出87.6%的网络相关报道来自纸媒的信息内容。

1.1.3 互动性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态势,本质上是单向性传播,能够产生和引领舆论,但无法掌握具体舆情,很难与读者达到互动效果,致使传统纸媒难以与时俱进不断自我突破创新和适应市场真实需求。例如,同样的一个报道,读者从网媒获悉后既能同他人在交谈中分享,还能通过互联网以新闻评论形式进行深入互动,产生网络舆情和舆论导向。从这一点上看,传统纸媒的劣势较为明显。

1.1.4 版权与成本问题版权是传统纸媒的重要组成,更是保障传统纸媒效益的法律武器。然而,在与网媒竞争过程中,传统纸媒固守版权,但却始终无法解决成本竞争问题。这也就是报业没落这一说法的最初来源之一。

1.1.5 区域限制传统纸媒有突出的区域特色,以网媒为首的新媒体是面向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因此很多具有区域特色的报道如不通过网媒传播则会限定在指定区域内,影响传播发展。

1.2 图书杂志方面比较

(1)从成本上看,网络杂志通过“软件+硬件”的方式将杂志成本无限降低,这里的软件是指杂志制作软件,可以无限复制以便降低成本;而硬件则是代表电子杂志的传播平台,比如我们现在可以用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是具备较高普及利用率的信息平台。相比之下,传统杂志的成本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总要高于对应的电子产品。

(2)相对于纸质杂志来说,网络产品更加易于管理,如一般性阅读软件采用注册管理机制,永久保存、不占空间。同样,对于图书而言,电子图书成功将实物与电子可视品进行转化,我们也就不必在厚厚的实体书籍管理存放上绞尽脑汁。

(3)网络图书杂志的扩展速度和广度远高于传统纸质图书杂志,电子化社会下的电子产品凸显智能特性,同时也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和要求。网络图书因其包含内容信息量大,甚至带有纸质产品没有的视频或影音资料,因而会更受欢迎。

(4)需要强调的是,在图书杂志方面,传统纸媒与网媒相互吸引、互助提升的特别关系。例如,网媒介入图书杂志时,最初以市面上成功的纸制图书杂志为底本,专门制作成为电子版本,以迎合特定群体需要。而对于某些在网络上成名的文章素材,也会有专门制作成为纸媒销售的成功经验,比如:《盗墓笔记》、《鬼吹灯》、《黑道风云》等图书就是将网络媒体红极一时的电子连载小说整合,再以纸制作品出版。另一方面,从审美角度,网媒在图片拍摄和呈现方面难以与带有实际质感的纸质图书杂志相比较和媲美。

1.3 比较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纸媒与新型传媒相比,虽然在传播方式和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但传统纸媒在专业化传媒队伍建设、品牌优势、出版传媒经验等方面仍然占据相对优势[2]。其成因在于:一是传统传媒占有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具有丰富的媒体策划和市场运作经验。二是传统传媒带有明确的区域竞争性,甚至带有地方特色。三是传统传媒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传媒的舆论导向、思想高度、高雅格调决定了其在消费群体中的声誉和地位。

同时,通过这种比较我们也不难看出,面对网媒的迅猛发展速度和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传统纸媒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挤压。

2 纸媒与网媒的关系界定

从大的层面来说,纸媒和网媒都是传播媒体,都担负着媒体应该担负的责任和道。媒体的总体力量相对薄弱,传媒业来自外部的威胁和压迫始终高于内部。网媒和纸媒,在作为社会公器的终极目标上互为补充、声援、掩护和支持,双方在此层面上就是唇齿相依和惺惺相惜的关系。纸媒和网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共存。[3]网媒促进纸媒深度发展,网络传播之“快”有快的好处,但纸媒传播之“慢”也并非是坏事。纸媒不能与网媒拼时效性,而应该发挥慢的优势。事实上,正因为网媒的不断壮大,恰好促进了纸媒深度报道的跨越前进。网媒传播的平民化和纸媒传播的精英化,正成为一种趋势。网媒不仅在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更改变了信息呈现的形式。

3 以纸媒为首传统出版媒体转型发展趋势探究

3.1 思路转变

纸媒需要具有变革意识,媒体平台不能仅局限于纸上,而是利用多渠道、多元化、多角度、多方式的全面发展。网媒起步和发展壮大为纸媒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平台和比照,作为传统的出版行业必须要摒弃单项发展思维,从产业链条调,产业结构合理优化开始,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出版专项发展规划。

3.2 媒介融合奠定发展基础

媒介融合是解决传统纸媒与网媒关系的最佳方案。媒介融合就其本质特征来讲就是互借优势。媒介融合是在新的传播技术不断推动和帮助之下,让传统纸媒与现代化新型传媒不断走向合作,利用各自的传播优势进行补短取长,将传统纸媒行业所具备的印刷、音频、视频、数字媒体等与新型网媒进行最大限度的融合,拓宽信息传播的广度,加深信息传播的宽度,抢占市场。

3.3 链条式产业化开创全新转型发展模式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仪器与医疗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国际公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黑龙江纺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