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造业精益管理

制造业精益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造业精益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制造业精益管理

制造业精益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益;库存管理;制造业

0.绪论

历史上,库存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但按精益生产的观点,库存是七大浪费之一,应尽可能的去除。如何减少库存乃至到“零库存”对于制造业成本节约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现代生产管理总是把库存控制放在重要的位置[1]。精益库存管理对于制造业而言,实施门槛相对较低,没有硬体设施与人才等软件准备的基础要求,而且兼具投资成本低收效快等优点,因此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从汽车巨头丰田公司到零售业霸主沃尔玛,都从精益库存管理的实施中获得巨大收益。中国作为制造第一大国,许多企业已开始认识到实施精益库存管理的重要性,并已付之于行动。

1.精益库存管理的基本理念

在制造业经营理论中,管理人员通常都保持一种观念:在现有生产基础条件下,不断提升产量,提升生产效率,就意味着生产成本降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品的销量已完全受市场操控,而非前端制造环节可以控制。因此,如何在不增加产量的条件下,降低成本来提升营收显得更为关键。精益库存管理基本理念就是针对制造业营运之中的库存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精打细算,在不增加产品售价的前提下,通过制造成本中库存成本的降低来提升营收。精益库存管理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利润,强调利润源于售价与成本差的“非成本主义”的观念[2],通过不断的库存现场与业务的改善,降低库存成本,提升企业盈利。

2.精益库存管理的应用条件

针对制造业而言,有许多系统改善与成本优化的方法。例如,利用全面质量管理与六西格玛来降低品质缺陷成本。而这些方法的应用都要求企业在内部建立最基本的推行小组这样的人才团队。而精益库存管理则具有硬件投资少、推行门槛低、理论易掌握的特点,只需要对库存现场运作的规范化与库存传递流程中对细节的改善,便可直接降低可见的库存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我国制造业组成中,中小企业总数在800万家左右,约占我国制造业总数的95%,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生产管理落后,员工素质低等问题[3],但是这些客观缺陷都不会阻碍精益库存管理的实施。只要各阶管理层的支持,全员参与,以及具备持续改善的信念,通过管理人员理论培训与不断实践,都可以实现精益库存管理。而且正因为我国制造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实施精益库存管理所能见到成效可谓立竿见影。

3.精益库存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方法

在制造业中开展精益库存管理,可以使用以下4个阶段进行。

3.1检视原料入料至产品生产中各个区域内的库存现场,标示中转库存

现场管理人员检讨各中转库存在货物运输流程中所需停顿的必要性。若判定为非必要之中转库存,管理人员安排区域净空,并警示物品不可存入空置区域。通过这个阶段的改善,车间内会释放出一些空置区域,然而生产具体运作则需要3到5周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待生产稳定后,就将看到库存空间的精简,而更为可观的是隐藏在背后这些释放库存管理成本的节省。

3.2工单数量合理性检视与确定,整合功能相同且流程相接之物料仓库

许多生产企业发料按照工单发料,而如果生产线无法及时消耗所有投入工单料件,则会在原料库与生产线间行成小型的原料库。针对这种现象,管理人员需要根据产量基准算出工单开立的合理数量,以此来消除原料与生产线间各类不必要的库存。呆滞原料保存成本降低与车间有效作业面积增加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效益。

3.3料帐运算电算化实施,确保料帐一致性

许多生产企业对于原料库,半成品库以及成品库都已具备料帐系统来进行维护,但是却忽略了实际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库料件发入工单后在生产现场的料帐管制。这个阶段就要求管理人员针对料件流动过程内未实现料帐电算化的部分进行层别并设计信息系统来维护并确保料帐一致性。让料件信息在企业内共享与交流,一套健全的信息网络系统可以大大提升料帐维护效率[4],消除查找料件,丢失料件等成本投入。

3.4提升生产线平衡率,消除生产车间在制品库存

产品在新产品试产时,各工作站生产节拍无法确保一致化,这将导致工作站与工作站间必然存在在制品库存。因此,管理者在产品进入大量投产后需要花费精力进行各工作站生产时间监控与调整,确保各站生产节拍趋于一致以达到较高的线平衡率,消除工作站间不必要的在制品库存。这个阶段完成后,除了可以增加车间有效作业区域面积外,更能节省在制品搬运,转运工具等不必要的成本投入,降低产品生产周期,这也是准时生产所提倡的改善方向。

昌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电子产品加工制造企业,2010年第四季度对年产量180万台笔记本主板加工车间实施以上各阶段的库存管理改善,全面推行精益库存管理,得到了巨大的收益。其中,原料库存面积减少135m2,库存精简幅度达55%,物料存储设施等硬件投入成本节省2.8万美元,库存管理员工节省18人,库存人力精简35%。更为难得的是通过精益库存管理的顺利推展将精益理念植入员工,使全员加强成本意识,精益已融入该企业文化,为企业未来追求卓越绩效铺平道路。

4.结论与展望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举足轻重。实施精益库存管理仅仅是中国企业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各企业利用管理科学在科学管理中的不断实践与努力探索,中国的制造业不仅会在“量”上继续前进,更将在“术”上不断突破,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从制造大国腾飞为制造强国。■

【参考文献】

[1]胡宗武.工业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0:143-149.

[2]蒋冬建.精益生产及其基本理念的研究[J].管理探索.2007,4:30-31.

制造业精益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益管理;精益生产;制造类企业

自19世纪末美国的福特汽车制造公司创造性的开始采取流水线生产后,这一大批量的生产管理形式一直是近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这种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管理方式取代了效率低下的单件生产方式,成为人类生产方式演变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极大的促进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发展进步,极大程度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日趋倾向于多元化、个性化,这时丰田公司率先提出了精益生产管理的概念,这一生产方式的显著特点是在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下进行成本少、效率高、质量有保证的生产活动。这一生产管理模式是继大批量生产模式后人类对生产模式进行的又一次变革。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到目前为止这一生产管理体系越来越完善,并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管饭的应用。

1 精益管理综述

1.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又称为丰田生产方式、准时化生产、精益制造,“精”代表精确、精良、均衡,“益”代表效益、效率等。精益生产主张消除一切形式的浪费,通过实现生产的准时化和均衡化来达到零库存、零等待,从而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这一生产方式最早是由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在日本的丰田汽车制造公司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后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一生产模式诞生于丰田汽车制造公司。当时进行考察的专家在参观了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之后,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是现代制造企业的努力方向,并认为其是当时最先进的一种生产方式。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在对这种生产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后,正式将其命名为“精益生产”。精益生产综合了小批量单件生产和大批量规模生产的优点,致力于在生产较多数量产品的同时,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品种多样、质量可靠的产品。

2.精益管理

随着精益生产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精益生产的范畴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生产系统,而是关注企业的每一个经营过程,这种广义的精益生产理论其实就是指精益管理。

所以精益管的实质就是广义的精益生产。在美国管理学大师詹姆斯所著的《改变未来的机器》一书中对于精益管理的叙述是这样的:精益管理就是通过以人为本,以团队为工作单位,由顾客来确定产品的价值结构后,根据客户的要求采用并行工程进行产品的研发,之后通过进行准时、适物、定量的供应和生产,生产出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并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的一种管理思想。企业在实施精益管理后,能过有效改善生产系统的柔性,并使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得到优化,使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产品变化速度快的要求,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更好地适应当今消费者个性化、多品种的消费需求。

2 制造企业实施精益管理的必要性

中国自“入世”成功后,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竞争对手遍布世界各地,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无论如何也无法在当今这个竞争异常残酷市场中存活。现在的市场因为竞争的存在充满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公司的产品价格、产品质量、实际产能等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要保证万无一失,因为企业的容错空间不再像以前那样大了。除了竞争的巨大压力外,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制造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源的价格一路走高,导致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而我国制造企业要想再这样的大环境下生存下来,就必须从自身入手,转变生产理念,实施精益管理,放弃之前的大批量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步向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过度,并不断地优化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每一个环节,消除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 精益管理在制造类企业中的应用

1.实施看板管理

制造类企业的产品是看的见、摸得着的实物,不像服务行业那样以服务为产品。因此制造企业都会有自己的生产系统,而看板管理正是现代制造业中常用的一种规范各个生产环节的管理方式,是精益管理体系中的一小部分。

看板就是一种用来传递信息、协调和控制各生产工序的工具,是指挥生产活动的媒介,一张卡片、一个信号牌、一个模板都可以成为看板,除此之外地面标示、标签、台车等也可以发挥看板的功能。根据用途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看板分为生产看板、临时看板、领取看板、加急看板等等,每种看板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例如领取看板就是引导员工领取生产资料的看板,生产看板就是用来指挥生产活动的看板。但总的来讲,看板管理主要用于生产活动中,用来协调各个生产环节,控制生产进度,同时人们还可以根据看板信息来计算出在制品的水量。企业加强看板管理,不仅可以协调各个生产环节的平衡率,还能够有效防止物料的搬运过量和生产过量,避免浪费想象的产生。

2.全面质量管理

对于全面质量管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在以最经济的水平生产出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的前提下进行市场调查,产品研发、生产,并最大程度的提高研发、生产过程的质量,将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个有效的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涉及范围,决定了这一管理内容的覆盖范围较广,包括研发设计过程、生产过程、使用过程三个方面的质量管理。

首先是研发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在制定这一目标时,工作人员应市场调查分析客户的实际需求,以此为标准,来设定产品的质量,另外最终确定产品的质量时最好要比客户的实际需求高一点。同时,还应保证技术文件的质量,这里说的质量文件包括产品的生产原料、生产工艺、技术图纸等依据设定的产品质量而确定的具体生产过程,这些东西都是质量设计的具体成果,是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依据,是保证产品最终质量的关键。另外,相关部门应将这一过程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这样有利于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和产品质量,且减少了设计过程的工作量,也简化了技术准备工作。

第二是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这一过程是产品的形成过程,是形成产品质量的基础。要保证这一过程的质量,企业应具备一个可以稳定生产合格品甚至是优制品的生产系统,要完成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面入手:

1)教导员工进行文明生产

2)组织质量检验工作。对各个生产工序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保证每一道生产工序的质量,避免不合格产品的进入下一道生产工序中,产生不增值的生产活动。另外,企业要针对这一环节做好检验工作,包括检验进场的生产原料、各工序的生产质量和产品的最终质量。

3)控制好各工序的生产质量。企业应成立质量控制管理点,分别负责相应工序的质量监督。各个工序质量是保证生产过程质量的基础,对于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直接的影响。另外,一旦某个工序出现质量问题,如不能及时被发现,流入下一道生产工序,不仅降低了生产过程的质量,出现不合格产品,还造成产品的返工,导致产生浪费。因此监督人员必须在产品进入到下一道工序之前发现问题。

第三实是使用过程的质量控制。这一过程指的是产品在出厂之前,为了验证产品的实际质量和使用效果,在企业内进行的检验产品实际应用的情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任务就是针对茶农品的实际应用情况,来完善企业的售前和售后服务,使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达到最优水平,并为产品的设计研发过程和生产过程提供改进意见。企业可以通过调查用户的使用效果和解决出厂产品问题、开展技术服务的方式来完成这一工作。

4 结语

随着人类科技的日新月异,制造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是驱动当今制造业发展的两大发动机。我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除了表现在科学技术上外,还表现在管理方式和水平的落后上。本文介绍的精益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有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严兵,顾克江.论精益生产方式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2, 07:37-39

制造业精益管理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源成本、融资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涨,市场需求放缓,企业的生存面临更多的挑战[1]。矿业市场低迷,竞争的加剧更是给矿车制造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矿车制造业越来越希望通过管理降低各项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在严峻的经营环境中求得生存。

A矿车制造企业,主要从事矿用车辆、工矿电机车以及产品备件的生产与销售。其产品除畅销国内矿山,还出口至海外市场。但是,公司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松散,加上全球矿业市场的低迷订单减少,企业近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的边缘。如何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利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成为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该企业为澳大利亚市场矿山配套生产矿用自卸车车斗,其主要竞争对手为当地一家车斗生产企业。如图1所示,是A企业的矿用车斗图形。

2.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基于上述介绍的A公司面临的成本压力,将从采购作业成本管理、设计作业成本管理、生产作业成本管理和物流作业成本管理五个方面,着手分析研究A公司降低成本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案。以下是分析和改进过程:

2.1采购作业成本管理

在A公司的矿用车斗的成本结构中,物料成本约占销售收入的50%-60%,所以降低采购成本,是降低产品成本的关键。矿用车斗的物料主要是钢板,全部采购于一家国外公司。矿用自卸车车斗由底板,前板,侧板和防护板等部分组成,均为钢板焊接而成。由于车斗的钢板全部来源于进口,原材料成本非常高,而且进口钢板需办理关税保函缴纳关税保证金和办理银行信用证更加大了财务成本。改进方案如下:

2.1.1国产钢板与进口钢板的价格存在差异。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分析、检验,最终采取关键部位使用进口钢板,非关键部位如司机室上的防砸板使用国产钢板的方案降低原材料成本。

2.1.2根据价格、服务和质量选择供应商,建立稳定、默契的供应系统,实行必要的招标采购,实现原材料供应的低成本和稳定化,实施适时适量采购,减少原材料库存、缩短提前期。

2.2设计作业成本管理

国外有资料表明,在成本起因上,80%的产品是在产品设计阶段。重型矿用自卸车主要用于矿山及重大建设工程的运输,车斗作为主要的承载体,需要装载重达几百吨的矿料或土方,受力十分复杂,需考虑不同情况下的刚度,强度和耐磨性等功能。因此,在保持现有车斗的刚度和强度,如何减轻车斗重量,节约原材料成本,成为精益设计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若在A公司运用精益设计成本管理理念,采用新的设计思路,在合理确定车斗的边界条件和载荷工况的前提下,对车斗的结构进行改进设计,将车斗的形状由矩形车斗改良为圆弧形车斗,将原材料重量降低了10%。实验证明圆弧形车斗在不影响车斗整体刚度,强度的前提下还提高了车斗的使用效率和延长了车斗的使用寿命。

产品在设计时应考虑到材料的合理利用,充分考虑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和经济性。企业在设计环节就要剔除不增值的活动和不必要的流程,同时需充分了解客户、供应商和现场的需求,力求一次就把设计工作做好,消除设计变更造成原材料和其他物料的浪费。

2.3生产作业成本管理

精益生产成本管理是在生产制造环节降低成本的活动,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讲,在所有的成本管理阶段中,生产成本管理无疑非常重要。生产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

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企业的精益生产成本管理。

(1)矿车车斗需要装载重达几百吨的矿料或土方,车斗底板需承受较强烈的物料碎石冲击和强烈的磨粒磨损作用,要求其具有高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和较高的冲击韧性。并且车斗采用的是钢板焊接组成的形式,车斗承载的载荷以及复杂的受力要求高水平的钢板焊接技术。这就要求企业优化焊接工艺。高水平的焊接工艺不但提高矿用车斗的质量、缩短焊接工时,还能降低人工成本。所以要加强对焊接职员的培训,监督培训项目的执行情况,并对职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工作考核。

(2)返工不但干扰了生产活动,还需要花费返工费用,造成资源和设备的极大浪费。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能降低返工率。聘请第三方监造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专业认证的第三方监造能满足顾客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产品的信心。将第三方监造服务实行外包制,有利于明晰各自的责任也利于缩减成本。

(3)工艺人员在工艺性审查时,除了审查其加工工艺性还需认真分析产品的经济性,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改进产品的设计结构。合理的工艺设计是缩短生产时间、提高车斗质量、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工艺套裁的方法。工艺套裁是在矿用车斗设计时,根据板材性能、尺寸规格和板材形状,在某个板材的余(废)料位置上先冲出另一板材,然后再将此处的余(废)料切掉,则可同时冲出两种零件。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材料,还能节约工装设计、制造费用和生产工时等。通过近一步优化工艺套裁方案,将钢板的材料利用率提高2%,达到更合理的用料。

(4)准时化生产强调适时适量生产必需的产品。准时化生产能消除非增值的等待时间、搬运时间,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严格控制工期,避免因延期产生的违约金。

2.4物流作业成本管理

企业物流系统一般可以按物流系统的时间顺序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等。准时化物流是指以最小的总费用,按客户要求,将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运、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准时化物流是企业物流的较高水准,它通过准时供应,减少生产环节以外的库存,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在销售物流中因矿用车斗的体积大,又是面向海外客户,所以销售物流包含陆运、河运和海运三种方式。如果生产较慢、物流延误没有按约定时间送达客户,则会产生一定的违约金,但是如果提前生产将会产生存储费用,提前发到港口又会产生滞港费用,所以必须在提前预定远洋轮,争取最优的运输价格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工期,避免因矿用车斗提前生产或延期发运产生不必要的费用。

3.研究结论与启示

制造业精益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施工全过程;造价管理;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TU7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加强施工造价管理,从业主的角度,可以节约投资,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益。从承包商的角度,可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施工阶段是项目寿命周期各阶段中投入最大的阶段,控制好本阶段的造价,对整个项目的造价控制意义重大。无须讳言,施工企业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长期以来普遍存在技术与经济分离的现象,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只重视技术工作,而缺乏经济观念;只重视施工及管理工作,极小考虑如何做才能降低工程造价。为此,当前迫切需解决的是提高工程造价效益为目的。

2 施工阶段存在主要问题

2.1 造价管理是时隐时现,对工程造价没有真正监控

目前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监理来实现的,在此阶段监理的内容包括人们常说的“三控”、“两管”、“一协调”,“二控即是质量控制、进度控制、造价控制;“两管”即是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一协调”即是组织协调。但从现状来看,现有的监理机构的从业人员一般都是监理工程师和从事施工技术的管理人员,主要对施工阶段的质量安全加以监督,即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质量和进度控制及施工过程中的一些组织协调。对合同管理及信息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均不到位,甚至有些脱节。而所谓理论上操纵的全方位,也仅仅是对中间付款,变更工程,决算审核时的分散管理。对工程质量问题尚未验收通过的有权提请建设单位暂缓付款,有待于进一步的严阵以待后才确认、管理、结算。就这一节点的控制对优化造价,改变事后审查为事前控制并无多大的意义,也就是说在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是时隐时现的,没有真正监控。所以说在施工阶段要强调全过程造价管理,即对目标、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2.2 建设单位对发包合同重视不够

有的业主对发包合同重视不够,仅与施工单位商定工程范围进度和质量等条款就签订合同,开工建设。由此会导致在工程竣工结算时,才发现原发包合同一无工程价款,二无结算要求,连设计变更也没有限制l的条款,合同对工程结算没有约束力,施工单位借此夸大施工难度,不断单项报告建设单位负责人签批增加工程和投资的条子。施工单位办理结算时,还会利用合同开口和其它漏洞高估多算,增加结算投资。

3 施工阶段造价管理采取的措施

在施工阶段,造价工程师应对施工组织设计认真审核,采用技术经济比较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审,把计划投资额作为投资控制的目标值,定期分析目标值与实际投资值之间产生偏差的原因,重点审核施工组织设计中因采用各种不合理施工措施所增加的费用。对于发生的工程变更,要仔细审查每一个子目的单价、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实行事前把关,主动监控,确保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具体措施讲述如下。

3.1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注重经济效益

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是成本控制的一个有力手段。许多单位虽然意识到控制工程成本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忽视了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其主要表现是先干后算,干了再算,以致在施工过程中,见步行步,成本如何,心中无数,到工程结算时才发现效益不佳。因此,要求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就要对拟施工的工程项目作全面细致的了解,掌握其关键内容及特性,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施工项目,其各项技术性能要求高,需要解决的施工问题亦多,为此,采用何种技术措施去解决施工中要解决的问题,施工方案又如何?其方式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拟定具体的施工方案时,就要做好技术及经济的比选工作,从而选定经济效益好的技术措施或施工方案。欲做到这一要求,对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讲,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外,了解和熟悉定额的内容和有关规定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我们选择一些施工措施与定额考虑不一致时,就有必要对其技术经济进行比选,从而做出取舍。

3.2 加强施工全过程工程造价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因此,其特点是时间长,具体涉及到工程造价的工作内容也是多方面的,现浅述如下。

编好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建安工程预算造价的文件。是施=I=单位编制施工计划,控制工程成本,进行施工准备活动的依据,同时也是施工单位收取进度款的依据。因此,在每个项目开工之前,就要认真准确地编制好施工图预算,当施工图预算编制或整理出来后,对本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主要材料用量及人工工日等就有一个全盘的了解,便可以此为据地进行部署施工,组织材料等各项施工活动,其编制准确与否,对采购材料的影响是较大的,尤其是对一些装饰材料,购多了造成浪费,材料购得不够,又要重新做计划再订购,既影响施工进度,通常又难以找到同一花式品种而影响到工程质量。

及时调整预算造价,也是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建设项目工期一般都较长,短的一年左右,而长的则需要几年甚至更长,在建设期内,无论是人工,材料还是机械或其它有关费用,都可能发生变化,此时,就应根据有关规定,及时调整预算造价,可利用政府或定额管理部门公布的调整系数,进行调整并按调整后的造价向建设单位计收工程进度款,同时可根据进度,支出情况作比较,及时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

重视工程变更的管理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工程变更制度。由于施工图设计所造成,或是施工使用等需要,对原图纸进行修改或设计变更等。在建设过程中是难免且经常发生的,而这些变化或多或少总会给施工单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现场管理人员,随时根据各种变化了的情况向建设单位提出签证,然后,将这些资料归档整理,为日后结算做好准备。要做好每个工程建设项目的预结算工作,最好都委派专人负责,同现场管理人员一起,从工程开工前的技术经济分析到施工图预算,从工程施工中的资料收集到变更签证,从工程竣工结算到资料积累都应实行专人专管,从而树立较为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制造业精益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产业 制造业 交易费用

生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西方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多年来,生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最早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他们认为生产业包括金融、法律服务、保险、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的行业。以后,随着对生产业研究的深入,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产业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标准。例如:Daniels把生产业认为成消费业以外的服务领域;Howells和Green认为生产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等等。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业,并把生产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命题,学者对此论述已有很多。例如:吕政等人使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陈宪,黄建锋 从分工的角度,考察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动态演进;张惠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逐渐融合的结论;马风华,李江帆对生产也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更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综上所述,关于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虽有很多,但是这些文献多是侧重于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或是之间的实证分析,而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演进关系的论述多是局部的某一个阶段或者宏观的泛而谈之,而且分析的方法也是介绍性质的较多,多没有深入展开。本文要做的是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论述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在各个阶段相互关系的演变进程。在具体研究工具的选择上,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交易费用这个分析工具。因为作者认为,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选择了诸如分工、技术进步、政府的作用等视角来解释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演进关系。诚然这些因素在生产业与制造业的演进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因素的作用效果最终都要归纳到生产企业与制造企业他们的“分与和”的动力机制上,正是由于无数个企业的行为才促成了整个产业的不断演进,而在分析企业的行为上,交易费用无疑是非常适合的工具,这一点科斯教授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给我们做了很好的阐释。

一、企业、交易费用视角下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演进,其本质就是制造业企业如何处理企业内部生产生产还是向市场构面生产的选择问题。本文选用交易费用作为分析两者的演进规律基于以下考虑。其一,现实的市场多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微观经济活动主要由企业和市场共同完成,信息的不完全性导致了市场交易成本的发生。而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来看,“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注定了成本收益是分析经济活动的主线。用交易成本的视角来研究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演进是符合这一逻辑思路的。另外,本文选择了企业作为两者关系的研究载体,而科斯教授用交易费用的工具来研究企业与市场边界问题获得成功的例子可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很好借鉴,从而保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用交易费用来分析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演进关系,我们采用的方法是首先用交易费用来分析与之相对应的企业活动,然后再推广到整个产业。如图:1所示,我们把由于生产部门存在于企业内部而给企业带来管理 上的成本叫做企业的协调成本。把制造业部门由于生产的需要而去市场上购买生产而付出的搜寻信息、讨价还价、起草契约、生产监督等事前事后的成本叫做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e点是临界点。从静态的视角看,在e点左侧时,生产内置于企业内部而付出的企业协调成本低于生产业独立存在于市场而使企业付出的市场交易成本;在e点右侧则相反。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两条曲线都是时刻变化的,其中任一条曲线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临界点的移动,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很好的分析生产存在状态发生改变时的各种情况,具体展开分析是下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演进路径分析

生产业在生产系统中角色的变化在工业时代是逐渐从充当“剂的管理功能转变为一种推动工业生产各阶段更高效运行以及增加产出价值的间接投入,而到后工业时代,生产性已成为新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来源和传播渠道,更多地发挥了战略功能和“推进器”的作用。如果说在上面的理论框架中已有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一些论述,那只能算作上是宏观层面上的,下面要展开的是在上述理论框架基础上的关于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演进关系的详细分析,即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交易费用为研究视角,按照内生、独立、融合的顺序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演进关系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

1.生产业内生于制造业的阶段

用交易费用来解释生产业内生于制造业的情况主要依靠的是上述理论框架中构建的分析图1,从图上来看,生产业内生于制造业的情况就是临界点左侧的情况,此时企业协调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产生此种形态的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其一,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以致对产品的要求标准也较低,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层次也较单一,比较容易满足的顾客需求致使企业也没有动力去提升产品的品质,在产品差异化中起主要作用的生产业还没有引起生产者的重视;其二,上述的宏观背景导致了企业的规模也不是很大,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也不太复杂,自然协调成本不会很高;其三,处于供方主导的市场形态,市场竞争注定是不充分的,而不充分的市场也注定了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诸多原因导致企业还没有动力把其内部的生产部分分离出去,从而就形成了生产业内生于制造业的产业形态。

2.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演进:从内生到独立

用交易费用来分析这个阶段的演进主要侧重于其动态的方面,即主要分析生产业从内生到独立于制造业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如图1所示,论述生产与制造业之间开始从内生走向独立,就是制造企业的企业协调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相交的临界点左移,两条曲线的变化无外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企业协调成本曲线:C不变而市场交易成本曲线:M下移。发生此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竞争参与者增多,市场竞争更加规范有序,国家相关的法律更加健全,最终导致企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搜寻信息的难度降低,对方违约成本提高从而自身的监督成本降低,综合导致市场交易费用降低;第二、市场交易成本曲线:M不变,而企业协调成本曲线:C上移。此种情况对应的是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变化,由于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外部竞争的加剧等因素导致企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分工越细,生产部门就会越多,企业的协调难度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企业的协调成本曲线上移;第三,两条曲线同时变动即市场交易成本曲线下移,企业协调成本曲线上移综合导致临界点左移。此种情况就是把上两种情况综合起来同时发生而已,不再赘述。在此需要单独列出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此产业演进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无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还是企业在市场上的交易都有革命性的影响,生产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企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为日益精细的分工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的提高为企业的市场交易提供了大大的便利,诸如此类,各种技术的革新大大的促进了生产业从制造业中分离的速度。

3.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演进:从独立到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产品附加值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而且人们对产品质量层次的关注超越了对其价格的关注。于此向对应,指导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再是生产成本而是产品的质量层次和差异化程度。企业为了争取顾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发展重心放在运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层次上面来,此时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力就变弱了。按照产业价值链理论,生产是导致产品差异化的根本原因,而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与众不同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生产部门,这也是为什么生产业不可能完全从制造业中分离出去的原因。而按照这个竞争趋势发展下去,我们可以预测到的是未来产品的竞争力就是其产品中生产的竞争力所在。当制造企业开始把视角转向生产的时候,制造企业又开始大力发展生产业也就会成为必然。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交融也会成为必然。

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从相对独立走向逐渐融合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现象,此种趋势广泛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西方的以前的一些制造业都呈现出服务化的特征。例如:IBM、GE等大型跨国制造业公司都大大加强了生产业的比重。目前我国正是生产业独立发展的繁荣时期,甚至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才处于逐渐分离的阶段。虽然在我国还不好找到明显的实例佐证这一产业新现象,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也会向融合的趋势发展。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随着人们对产品层次的要求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本依附于制造业的生产业开始了分离载又融合的产业演进历程。生产业重新走进制造业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产业的又一次升级。这其中应该也暗含了哲学上“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演进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只是为了更好的分析问题,三个阶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首尾相连的,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很多时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三、引导企业经营经营模式动力的变化导致了分析方法的改变。全文大部分用交易费用来分析是因为在我国引导企业经营模式即生产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内生与独立的过程是成本竞争为主要导向的,而导致生产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融合应该说是受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发展的。当然,两者都可以综合到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层面上来。

第四、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将会导致产业的重新分类。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产业间的技术融合,产业边界变得模糊,相互交叉,渗透,甚至形成新的产业的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9]。应该指出的是,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并不影响生产业与制造业独立的结果。与制造业融合的生产业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制造业企业选择融合的生产业肯定是与其产品核心竞争力最相关的生产业,每个制造业关注的核心竞争力不同,这导致了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的模式各种各样。同时,可以肯定的是,已经标准化了的生产业不会再被融合到制造业之中。

参考文献:

[1] 吕政 刘勇 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2] Browning,C.,Singelman,J. 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M]. Springfield,1975

[3] Daniels,W. Service Industries[M]. Great Brita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4] Howells,D.,Green,R. Loc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UK Services [J]. Progress inPlanning,1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