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的喂养及护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孕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
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优生优育的重要性,父母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尤其是母亲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具有直接的影响[1]。新生儿年龄尚小,机体各项器官、组织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低下,必须依靠父母的精心照顾和呵护才可以健康成长[2]。据相关调查结果分析,目前很多产妇对保健知识的需求意识以及需求程度逐渐提高,但是对于完善、系统的母婴保健知识相对缺乏,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了解甚少。我国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育儿经验匮乏,因此掌握完善、系统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为深入了解、分析孕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现状,更好的指导临床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对我院120例孕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20例产妇作为调查对象,年龄21~39岁,平均(26.8±1.7)岁,其中21~25岁年龄段者21例,25~30岁年龄段者60例,30~35岁者33例,35岁以上者6例。其中经产妇45例,初产妇75例;学历文化水平:文盲或半文盲者2例,小学学历者17例,初中学历者45例,高中或中专学历者32例,大学及本科以上学历者24例。
1.2方法 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20例孕产妇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由调查人员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指导每一位孕产妇独立完成答题,当场收回。本次调查问卷发放120份,当场收回120分,回收率为100%。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孕产妇获取新生儿护理知识的途径、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包括新生儿生理知识、新生儿喂养、新生儿疾病预防知识、新生儿皮肤护理、新生儿环境知识以及新生儿应急处理知识等。
1.3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χ2对统计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
2.1孕产妇获取新生儿护理知识的途径 根据调查分析,孕产妇可从电台、电视、报刊杂志、亲友间交流、互联网、专业机构等多种途径获取新生儿护理知识,其中获得最高知晓率的是通过电视媒体,占到70%,其次为医院(60.8%)、亲友家属(52.5%)、书刊(50.8%)、网络(41.7%)、报纸(40%)、妇幼机构(33.3%)、宣传栏(22.5%)、社区卫生服务站(15.8%)、疾病控制中心(9.2%),见表1。
2.2孕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了解、掌握情况 孕产妇对新生儿喂养知识了解程度较好,但是对于新生儿应急处理知识以及新生儿生理知识了解、掌握较少(见表2)。
3 讨论
经本次调查研究分析,大多数孕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知识都是一知半解,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了解存在很多误区。
3.1新生儿生理知识 很多孕产妇并不知道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女婴阴道出血、乳腺肿块、马牙等是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在看到新生儿出现这些这种状况后常常会出现不知所措、紧张、焦虑等状况。
3.2新生儿喂养 对于新生儿的成长发育而言,母乳是非常天然、营养价值最高的营养支持品,母乳喂养更适宜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增强婴幼儿抗感染能力,增强婴幼儿全身机体抵抗力。但是经本次研究调查分析,大多数孕产妇并没有很好的接受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甚至有的孕产妇错误的认为配方奶粉的营养成分更多,营养价值更高。也有的孕产妇担心母乳喂养会对自身身体恢复以及正常的休息产生很大影响,担心以后无法快速恢复体型。卢彤阳等研究表明,有43%孕产妇知道吮吸对乳汁分泌有刺激作用,有20%孕产妇可学会判断乳汁充足,有80%孕产妇知道纯母乳喂养。
3.3新生儿疾病预防知识 很多孕产妇对于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尤其体现在儿童预防接种方面,只有15%左右孕产妇知道免疫程序,20%孕产妇知道婴幼儿出生24h后应该接种何种疫苗。有67.9%孕产妇知道新生儿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筛查非常重要[3]。
3.4新生儿皮肤护理 经本次研究调查表明,有73.7%孕产妇知道应该采用婴儿专用护肤品,67.2%知道应用煮沸的温水给新生儿洗澡,68%孕产妇认为新生儿皮肤有红斑应属于正常现象,60%孕产妇知道新生儿脐部出现分泌物,应涂抹碘伏溶液。但是有88%孕产妇并不清楚正确的新生儿洗澡方法,有62%左右孕产妇认为新生儿每次大便后不需要清洗新生儿臀部[4]。由此可见,孕产妇关于新生儿皮肤护理方面的知识仍然比较缺乏。⑤新生儿环境知识。本次研究表明,有95%左右孕产妇知道新生儿居室应该保持空气新鲜,经常通气,有89%左右孕产妇知道新生儿睡床不应该过于柔软,有86%孕产妇知道新生儿不宜居住新装修的房间,但是有57%左右孕产妇不知道新生儿居室温度对于新生儿有很大危害,只有36%孕产妇知道监测新生儿体温,有70%左右产妇误以为宁捂勿冻对新生儿比较好。这些错误的认识极易导致对新生儿造成一些伤害。
3.5新生儿应急处理知识 很多孕产妇在新生儿出现嗜睡、发热、哭声无力、抽搐、皮肤苍白或青紫、食欲下降,拒绝吃奶等症状时,不知送医院就诊。应急处理知识匮乏,极易延误病情。
同时本次调查分析,孕产妇主要从电视媒体、报纸、医院等途径了解新生儿护理知识,从妇幼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控制中心等专业机构获取的新生儿护理知识较少。笔者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应积极开展发放宣传资料、集中授课、个别针对性指导、发放育儿健康手册、播放放录像以及24h咨询热线等多种教育宣传形式,教育形式应尽可能通俗易懂。同时应加大社区及有关机构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嘱咐产妇在孕期应积极学习健康、科学的育儿知识。待产妇出院后,应在社区医疗机构设立专门的新生儿保健热线电话,可能随时为广大孕产妇解答相关疑问,从而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凤梅,王成贤,张静,等.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J].职业与健康,2012,21(6):957-958.
[2]吴琼,何纳,顾萍,等.上海市某区女性流动人口对性病艾滋病卫生服务利用的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2,23(7):518-520.
【关键词】产妇家庭; 亲子课堂; 新生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128-01
随着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新的家庭成员诞生了,产妇及家属在欣喜的同时,对于育儿护理知识的缺乏也随之而来。针对此情、我科与2009年2月-12月成立了《产妇家庭亲子课堂培训班》(后面简称培训班),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培训辅导,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示范、一对一辅导实践,让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健康知识、母乳喂养的掌握有了实质性提高。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2009年2月-12月在我科分娩(包括顺产和剖宫产)、产妇和新生儿无哺乳禁忌症、产妇无产科并发症、营养状况良好、产后2-7天、母婴同室、新生儿胎龄37周-42周、体重>2500g-3999g、Apgar’s评分≥8分的产妇及家属纳入标准[1]。筛选出220例家庭参与产妇家庭亲子课堂的培训。
1.2方法:培训班时间为每周二-周五下午4-5点,用多媒体课件、布娃娃、新生儿衣服、尿布做教具,让有经验和有资质的责任护师,采用多媒体观摩、示范、一对一辅导实践的方式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培训辅导。培训班结束发放问卷调查,调查培训内容在培训前后产妇家庭的掌握程度。发放问卷调查220份,回收问卷调查220份,回收率100%,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培训班内容如下:
1.2.1正常新生儿生理特点[2] :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皮下脂肪少,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变化,注意保暖;皮肤:新生儿皮肤嫩,易损伤而发生感染,衣物应清洁;呼吸:新生儿腹式呼吸为主,呼吸浅快、每分钟20-40次;心率及血液循环:新生儿耗氧量大,心率较快、易波动、波动范围在每分钟90-160次,血液多集中在躯干和内脏,四肢易发冷、发绀;胃肠道:新生儿胃容量小,肠道容量大,哺乳应少量、多次,新生儿喷们括约肌不发达,易溢乳,缺乏淀粉酶,不能消化淀粉类物质;神经系统:新生儿大脑皮层及锥体束未发育成熟,哭闹时有肌强直、眼肌活动不协调、对明暗有感觉,有吸吮、吞咽、觅食、拥抱、握持等先天性反射活动;免疫: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败血症;其它特点: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新生儿出生2-3天可有乳腺肿大,女婴1周内阴道有白带及血性分泌物,新生儿肝内葡萄糖醛酰转换酶活性不足,出生2-3天可出现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2-3天摄入少易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
1.2.2母乳喂养指导:我院是爱婴医院。正常新生儿均提倡母乳喂养,对产妇及家庭母乳喂养指导有重要意义。产妇的营养、休息、家属关心、心情愉快是保证乳汁分泌十分重要的因素。结合多媒体图片观看,指导哺乳姿势、方法,哺乳时间原则按需哺乳,哺乳次数,间隔、持续时间由孩子的需要决定,每次哺乳时应吸空一侧再吸另一侧,哺乳后挤少许乳汁涂于上,保护免受损伤,哺乳后抱起孩子轻拍背部,排除空气,以防吐奶,每次哺乳时应吸空一侧再吸另一侧,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激发产妇喂哺热情。
1.2.3日常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在26-28℃,示范新生儿穿脱衣服、更换尿布、沐浴室观摩新生儿沐浴,沐浴后脐部护理,75%酒精消毒脐带残端、脐轮,沐浴用品清洁、柔软、专用,尿布、衣物易暴晒。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产妇家庭亲课堂培训班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示范训练、实践课程促进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成为妇产科发展趋势,加强家庭成员的凝聚力和维护身体安全的母婴照顾。目的主要是保障产妇、婴儿健康,满足产妇家庭全面掌握新生儿知识,认知水平,利于新生儿健康成长,是一种人性化护理服务。
通过产妇家庭亲子课堂培训班的开展激发产妇及家属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让健康教育具体化、多样化,浅显易懂,易于掌握。同时也增强了责任护士责任心,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生儿;安全;优质护理
新生儿期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个时期新生儿面临着诸多的风险,特别是出生后的7天。为了能安全度过这样的特殊时期,本文作者长期在母婴同室工作,现从优质护理的角度谈如下几点体会。
1 威胁新生儿安全的危险因素
1.1 环境 新生儿从母体中无菌的环境来到有菌的外界,他们的各个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对抗环境中污染的能力较差,如消毒隔离不严,势必增加感染的机会,甚至造成感染的流行。
1.2 母乳喂养有效率下降 母乳是婴儿最佳食物,有利于婴儿的发育,有利于婴儿抵抗力的增强。可是现在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及其他原因,导致母乳喂养率下降,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尤其是早产儿,在发达国家奶粉喂养的早产儿,患坏死性小肠炎者是完全用母乳喂养儿的10倍,母乳喂养18个月时的发育评分及8岁时的智商均高于奶粉喂养者【1】。人工喂养增加消化系统感染机会,由于母乳中含有SIgA、乳铁蛋白、游离脂肪酸及低聚乳糖等多功能和广谱的抑菌活性物,故母乳喂养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儿【2】。
1.3 护理人员知识的欠缺 新生儿的生理及病理表现界限不清楚,且病情变化很快,这样增加了护理人员观察的难度,使其可能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治,耽误了病情,这与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及知识的缺乏有着密切的关系。
1.4 忽略了新生儿的心理需求 新生儿的大脑虽然只有成人的25%,但已能接受环境的各种刺激而产生心理现象。新生儿作为人类与社会的未来和希望, 最初生命阶段的心理、生理发育, 对成人后的心理性格发育有深远影响【3】。所以, 只有对他们进行精心护理,才能使其身心健康。
1.5 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缺乏 产妇及家属因为护理知识的缺乏,使得新生儿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新生儿将面临更多的危险。
2 针对新生儿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环境的消毒隔离 胎儿在母体内生活,在恒温的无菌的环境中,得到母体的保护。出生后其生活环境骤然发生变化,从无菌环境进入外界环境,新生儿许多器官的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免疫力低,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工作人员是防止交叉感染各个相互依赖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医务人员的手是交叉感染的重要源头,医院严格按照6步洗手法要求工作人员,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细菌总数应≤200CFU/m ,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定时开窗通风。规定探视制度,在我院母婴室每个月均进行空气培养,基本合格,且均未发生感染的爆发流行。
2.2 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确保新生儿的健康为了能将母乳喂养成功率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我科采用了PDCA循环法【4】来进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1 计划阶段(P) 首先评估产妇分娩前后对母乳喂养知识的需求,根据其掌握的程度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计划内容,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管床护士进行孕产妇的宣教,护士长和护理班主任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层层落实。
2.2.2 执行阶段(D) 这是中心环节,针对计划阶段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首先做好入院宣教。分娩后重点做好早吸吮及帮助母婴皮肤接触,建立母子感情,使母亲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更能接受母乳喂养。指导正确哺乳及婴儿有效含接上,建立指导-合作型的护患关系模式,同时指导产妇如何预防奶胀及挤奶方法,建立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模式,以充分调动产妇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
2.2.3 检查阶段(C) 管床护士每天对产妇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定产妇是否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是否掌握正确的喂奶姿势,有无奶胀,是否学会了正确的挤奶手法。无母乳喂养禁忌症的母婴同室病房不能有奶瓶和奶粉。
2.2.4 处理阶段(D) 根据管床护士对产妇的评估及护士长的检查结果,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防范措施。PDCA循环法是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50年代提出的,它强调全民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运用了这个方法,增强了护士及产妇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了产妇及家属的喂养观念,这样的方法是有针对性的,更能被产妇及家属接受,同时也体现了本科室的人文关怀,将优质护理服务落到实处。
2.3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母婴室的护理人员对于新生儿的观察与处理能力欠缺,现在我科每个月都会组织学习,并且派护士轮流到新生儿科实践学习,增强其新生儿的疾病观察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护理操作基本功的训练,让弱小的生命健康地成长。
2.4 加强新生儿的心理护理
2.4.1 实行母婴同室 新生儿刚从母体娩出时,母亲的怀抱和哺乳会使他们产生在新世界生存的安全感, 使他们的心情平静、安稳。同时方便母乳喂养。
2.4.2 实施婴儿抚触 婴儿抚触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婴儿的皮肤进行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抚摩。研究表明, 抚触可通过β―内啡呔的释放、迷走神经张力的改变以及5―羟色胺的作用, 而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增强免疫力, 减少发病机率【5】,使父母及婴儿均处于一种轻松、健康的状态。
2.4.3 改善居室环境 新生儿对冷和热的感觉比痛觉灵敏, 其嗅觉也相当发达, 出生第二天即具有味觉形象, 所以应将新生儿室温度控制在22―24度, 相对湿度55―65%, 这样可刺激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并且在室内不同的方位放置一些红、黄、兰、绿等色彩鲜艳的气球、玩具、图片等,丰富环境, 这样即开阔了新生儿的视野, 也启发了大脑的思维,使之尽快适应环境变化, 这是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护理方式。
2.4.4 采取多种睡眠姿势 新生儿应避免过紧包裹,使其活动自由。睡眠时, 我们让其采取仰、侧、俯等多种睡眠姿势, 每1小时左右更换一次, 摆好头位, 舒展耳廓, 这样即锻炼了他们翻身、抬头能力, 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医护人员必需密切观察, 避免捂着口鼻, 影响呼吸, 同时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的日常生活护理。国外有学者认为, 早产儿避免采用俯卧位。
2.5 加强健康宣教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管床护士在床边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实行一对一的宣教,同时发放健康宣传单,加深认识。在产妇学校进行课堂讲授(可以利用实物),其中包括婴儿的基础护理、心理发育指导以及抚触等内容。
2.5.1 保温 新生儿的体表面积相对大,其散热大于产热,所以应注意保暖,室温一般要求在22―24℃,湿度要求在55―65%,如体温不升可采用辐射式保暖床、暖箱、热水袋或母体温度进行保温,注意避免烫伤。体温不稳定的新生儿不宜沐浴。因体温过低,如不采取积极的保温措施,则易发生新生儿硬肿症。
2.5.2 皮肤粘膜的护理 刚出生的新生儿,在体表会有一层胎脂,它有保温和防止感染的目的,清除时可用消毒植物油轻轻擦拭。待体温正常后可用38―40℃的温水进行沐浴。脐带在脱落以前避免沾水,每日用75%的乙醇进行消毒,以避免感染及保持干燥。勤换尿布,避免尿布疹的出现。
2.5.3 预防接种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5ug,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母亲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或病人,应同时接种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100IU.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0.1ml.
总结:新生儿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是从宫内逐渐过渡到外界生活的一个关键时期,除了要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做好基础护理外,还要满足他们的心理渴求,将医学模式逐步过渡到“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将优质护理的理念融入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促进新生儿全面健康地发育。
参考文献
[1]王琨.早产儿喂养的相关问题.临床军医杂志,2003,31(2):102
[2]金汉珍 .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科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7
[3]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 .第2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98-99
的产后访视旨在探讨社区产后访视增加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将2017年1月至2019年December期间居住在石景山区广东区并接受产后访视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两次家访,观察组接受两次家访收到三份家访材料和儿童健康。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control group、there were产妇异常情况57例,收入率为31.67%,and新生儿异常情况70例,收入率为38.89%。在观察组中,产妇异常情况16例,收入率为8.89%,新生儿异常情况22例,收入率为1222%。 结论 增加的 这个 数字 属于 产后 拜访 可以 有效地 改进 这个 产后 相关的 知识 和 新生儿 喂养 技能, 减少 他们的 拥有 疾病 和 新生儿 疾病 减少 这个 发生率 属于 异常,促进母婴健康。
产后访视次数。产妇。新生儿
的社区产后访问是妇幼保健人员对特定社区的访问,为产后妇女及其家庭提供科学指导。指导内容主要包括日常护理、合理喂养、观察孕妇产后情况等,可以积极促进母婴的长期健康[1,2]。对产后家庭的家访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他们还继续提供孕期保健服务,帮助孕妇和新生儿顺利度过产褥期。访问期间,医生向孕妇传授正确、科学的育儿知识,随时解决母婴喂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孕妇稳定情绪,增强对母乳喂养的信心。在这项研究中,360名孕妇和新生儿接受了两种产后家访比较两组产妇和新生儿异常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对产褥期母婴健康的影响。
。对照组180例,年龄20~40岁,平均31.53.4岁。有105名初产妇和75名绝经后妇女。分娩方式:阴道自然分娩139例,剖宫产41例。分娩:足月分娩172例,早产8例,过期分娩0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38例,高中、中专33例,初中及以下9例。观察组180例孕妇年龄21~40岁,平均32.33.1岁。有99名初产妇和81名绝经后妇女。分娩方式:阴道自然分娩134例,剖宫产46例。分娩:足月分娩176例,早产4例,过期分娩0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41例,高中、中专34例,初中及以下5例。所有产妇和新生儿均无明显异常,出院后恢复良好。有精神异常或不能执行或接受母乳喂养的产妇和新生儿被排除在外,多胞胎被排除在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
。第一次访视在出院后一周内,第二次访视为产后18~20天,第三次访视为产后28~30天。
(1)产妇:了解产妇分娩情况,是否有异常在怀孕和分娩期间,以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了解产妇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及特点。检查:(1)一般情况:精神、睡眠、饮食、排便、血压、体温、脉搏、心肺听诊。(2) 双侧乳房是否肿胀、是否皲裂、乳腺管是否通畅、乳房是否红肿、硬结以及分泌多少乳汁。(3) 子宫收缩恶露腹部或会阴伤口的特征、颜色、气味和愈合情况。(4) 对孕妇进行产后保健指导和计划生育指导,处理母乳喂养困难、产后便秘、痔疮、会阴或腹部伤口等问题。(5) 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子宫复旧穷人对于那些尚未从妊娠并发症和产后抑郁症中恢复的人,请他们的分娩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诊断和治疗。(2) 新生儿:观察了解新生儿情况,进行系统检查,如新生儿体温、呼吸、新生儿脐带、黄疸、排便、母乳喂养等,及时诊断问题[3]。观察湿疹、皮炎和黄染的发生时间和程度,检查口腔是否有念珠菌感染。此外,参观者还应询问新生儿的一般情况,了解他们的生长发育、睡眠质量、喂养时间、牛奶摄入量、尿液和尿液等。体重、体温、,测量新生儿头围和血压,观察其在安静状态下的各项表现是否正常。触摸按摩和脐部护理指导,每天给新生儿洗澡一次,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换衣服和尿布,同时做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工作。(3) 宣传教育内容:加强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教育,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对母乳喂养、营养、心理、健康、计划免疫和避孕方法进行指导。母乳喂养应根据婴儿的需要,每天不少于8次。来访人员应充分观察孕妇的母乳喂养过程一次,指导孕妇的母乳喂养技术,正确指导其母乳喂养姿势,包括接受姿势和挤奶方法,协助有母乳喂养困难的孕妇进行母乳喂养,通过宣传教育,让孕妇认识到母乳喂养是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最好的食品和饮料,质优价廉,喂养方便。最佳治疗时间为5~10min/次,每日2次,能积极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
。采用产后抑郁量表对产妇进行产后情绪筛查。评分>10分表示心情不好,评分>13分表示产后抑郁。产妇得分越高,抑郁越严重。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x2检验用于数据处理。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P
,结果如表1所示。
观察组在尿布性皮炎、脓疱疮或湿疹、新生儿黄疸、脐带异常、新生儿腹泻和新生儿中便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两组产妇异常情况比较[n(%)]
,在访问期间向孕妇及其家人普及产后保健知识、母乳喂养技能、新生儿护理等知识。产后访视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是医院护理服务的延伸。通过系统的访视护理,提高孕妇的自理意识,科学照顾新生儿[4],降低母婴发病率和死亡率,促进母婴健康。提妇保健指导可以确保从医院到家庭相关保健技能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根据每位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解决常见问题。产后过度紧张、失去控制、母乳不足或淤塞、皲裂、新生儿姿势不正确等原因往往对母乳喂养有很大影响。大多数皲裂是由错误的吮吸方法引起的。引导孕妇按需母乳喂养,不要在宝宝特别饿的时候喂宝宝,防止新生儿咬,经常按摩乳房刺激泌乳反射。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用轻轻抚摸婴儿的嘴唇,直到婴儿的嘴变宽,并迅速将婴儿移至乳房,下唇位于下方。婴儿暴露在口腔上方的乳晕多于暴露在口腔下方的乳晕。嘴宽,下唇向外,下巴靠近乳房。喂食时,首先是健康侧,然后是患侧,两侧的乳房交替进行。对于产后不良情绪严重的孕妇,访视医生需要合理协调家庭关系,给予她们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支持。
:有些新生儿出院后会不适应环境,如吐奶、脐带潮红、女婴阴道少量出血、红臀、湿疹等。这些问题可能是由正常情况、非倒置护理和清洁不足引起的。访视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指导,使孕妇及时掌握正确的新生儿护理方法和技巧。
、程忆文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过护理人员的连续上门护理指导,孕妇和新生儿在第一次就诊时存在的问题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就诊后显著减少。母乳喂养率也得到了显著改善[5]。医务人员的上门服务可以让孕妇感受到社区和医生的关怀,在离开医院后继续留在母乳喂养的氛围,增加她们的安全感,重建母乳喂养的信心,改善母乳喂养率,为确保六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打下坚实基础。在产后访视期间,除了常规的健康教育外,我们还注意信息反馈。在每次随访过程中,我们询问上次访视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或改善,孕妇及其家属是否有建议,并做好记录,以指导今后的随访。增加产后家庭探访的次数。探访医生可以重新评估孕妇和婴儿的健康状况,不断对孕妇进行生理和心理指导,指导孕妇产后及时进行康复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和胃肠蠕动,增加食欲,增强体质,从而促进产妇身体耐受,预防产褥感染晚期产后出血、产后静脉血栓形成、盆底功能障碍等产后并发症,降低孕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6]。
中心已将产后家庭的家访次数增加到3次,及时解决了产妇和新生儿在产褥期的各种问题,降低了自己与新生儿之间的患病风险,提高了产妇哺乳技能,树立了母乳喂养的信心,显著改善了依赖性关于纯母乳喂养和家庭对纯母乳喂养的支持,以及改善母乳喂养率,促进母婴健康。通过频繁有效的吸吮,新生儿可显著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促进子宫复旧。我们还发现,在第一次产后访视期间,有更多的产妇出现皲裂、乳腺炎、新生儿尿布性皮炎、湿疹、黄疸、脐带异常等问题。通过来访者的指导,上述问题在第二次和第三次访问后显著减少。综上所述,
表示,增加产后访视次数,访视过程中及时与孕妇及其家属沟通,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不利因素,使访视更具针对性和针对性,降低孕妇和新生儿异常的发生率,有利于母亲和婴儿的健康。
[1]刘立新、刘胜全、董鑫。社区产后访视促进母婴健康作用及访视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生(医学专业),2012,14(25):342-343.
[2]殷彩霞。产后访视对母婴健康影响的分析[J]。中国社区医生(医学专业),2012,14(30):36-37.
[3]谢明瑶。产后访视对产妇围产期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7,16(2):113-115.
,[4],陶君萍,陈萍,唐丽君,等.产后访视护理与管理对健康产妇和新生儿影响的观察[J]。医学前沿,2018,8(22):243-244.
妇产科(高丽颖) 对孕期接受围生期知识教育及未接受围生期知识教育的孕妇,其新生儿出生时的状况,母乳喂养情况,新生儿期患病情况进行观察分析,以了解围生期知识教育与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关系,通过围生期保健知识教育,提高产前保健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合理处理和干预,尽可能降低新生儿患病率、致残率及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07年7月~2008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及出生的活产儿共286例,在孕期接受围生期知识教育的198例为教育组,未受教育的88例为未教育组。教育组有妊娠高血压疾病2例,未教育组有轻度妊娠高血压疾病1例,前置胎盘和过期妊娠各1例,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方法:教育组孕妇于孕16周起由妇产科门诊人员建立孕妇保健卡,定期做产前检查,发放教育资料,接受系统围生期保健知识及母乳喂养知识教育,经3~6次课程知识讲座、培训,并指导做好乳房护理、孕期营养、保健及胎教等。对照组因各种原因未进行系统的围生期知识教育或产前临时来本院分娩者。产后的护理、母乳喂养指导及新生儿保健措施2组情况相同,由儿科门诊人员对新生儿出生情况建卡、登记、阿氏评分,由儿科和儿保科人员对1月内健康情况进行产后访视、登记,了解新生儿期患病情况及母乳喂养情况。不对2组对象和调查人员进行暗示或进行特定目的之说明。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
3.统计学处理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结果
出生时异常以新生儿窒息为主,新生儿疾病以新生儿腹泻为主,其次为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肺炎;未教育组出生异常和新生儿疾病比例均高于教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3,χ22=3.98,P0.05)。
讨论
本组观察显示,对孕妇进行围生期保健知识教育,可明显降低出生异常比例及新生儿期患病比例,本文2组出生异常比例及新生儿期患病比例分别为4.54 %(13/286)和5.59 %(16/286),与同期类似报道相近[1],但接受围生期保健知识教育组二者的比例分别为1.75 %(5/286)和2.45 %(7/286)而未接受教育组分别为2.79 %( 8/286)和3.15%(9 /2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未教育组出生时异常情况多因未接受围生期知识教育,未行产前定期检查,而出现本来可避免先天畸形儿出生的的情况。教育组5例出生异常全部为轻度窒息,原因为脐带脱垂、绕颈和打结所致,未教育组有6例为窒息,其原因除脐带异常外,还有因羊水早破时间过长、羊水过多、过期产、宫内发育迟缓、臀位,有些本可经产前检查发现,及时合理处理,而只因临时入院分娩而致;未教育组1例头颅血肿(因使用产钳所致),1例畸形(为尿道下裂,产前未能查出)。2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接受良好的保健措施,产后母、儿均无异常。表2 2组新生儿异常和疾病种类
剖宫产数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教育组剖宫产为择期剖宫产,而未教育组多为临时入院分娩所采取的临时决定。母乳喂养率在1月内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际比例仍以接受教育组高于未教育组,在今后的育儿保健中母乳喂养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明显。
接受系统的围生期保健知识教育,可大大提高自身保健意识,提高保健知识水平,自觉地坚持定期的产前检查,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及时合理的处理,提高母乳喂养率[2],从而,降低新生儿及儿童患病率,大大提高婴幼儿的健康状况,提高人类素质。
参考文献
1单晓光,何书香,徐柏荣.新生儿出生时的健康状况与新生儿疾病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1997,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