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病护理知识

精神病护理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病护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神病护理知识

精神病护理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护理体会;心理素质

1 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精神病患者行为紊乱、言语荒诞,尤其易发生攻击及自杀倾向,对环境易产生陌生感对医务人员易产生敌对情绪。我们在接触时一定要先认真了解他们的发病因素、家庭情况、生活习惯、职业、信仰等情况。然后要有亲人般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新病人还应耐心忍让他们的无理行为,用熟练的技巧加以约束,不断地安慰和体贴,使其情绪逐步稳定。精神病人由于某些病态的表现,可能是幼稚可笑的、愚蠢粗鲁的,甚至是缺乏道德伦理观念的,这些都是病人的症状,而不能降低病人的人格。作为这个专科的护士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美,不讲有损于患者人格的话,不能将他们看做是痴呆进行歧视、讽刺,给他们起别名叫代号。而应该热情地帮助他们,把他们当成正常朋友,按其年龄、性别、习惯、个性等分别给予适当的称呼和给予正常人的礼貌相待,尽量使病人受到应有的尊重,这样病人才会尊重我们、信任我们,才会把心里话倾诉给我们,使我们尽快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将护理记录写的真实可信,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2 敏锐的观察力

首先应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心理活动,以协助病人解除心理障碍,特别是精神科专业性很强,也很特别,必须掌握每个病人的内心活动,时刻观察病情变化及行为举止,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意外情况发生,在病情许可的前提下除心理治疗外应多开展一些有益的娱疗活动以便创造一个有利于康复的愉快环境,使其行为得到很快的规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3 建立病人的认知度

首先使患者了解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认识到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与否。(1)情绪的释放如倾诉、发泄、压抑、消遣、超脱、升华、自我惩罚等,指出哪些方法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哪些方式性质温和,哪些带有暴力性和破坏性,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释放方式。同时还要教会患者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2)了解愤怒情绪产生的原因,即问题的焦点是什么,以减轻刺激强度和它带来的情绪波动。(3)分析自己在愤怒时所作的决定是否正确。(4)认识愤怒带来的后果与危害。(5)改变认知、合理的情绪。(6)运用自我放松方式减轻焦虑。(7)选择正确的交流方式。(8)学会求助,扩大支持系统。

4 禁止对患者进行任何形式的人身侵犯

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不但丧失了自己保护的能力,而且在病态的影响下可能侵犯或冒犯医务人员,这时我们要正确对待,要具备一个专业护士的道德修养,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计较病人的言行,不施加任何形式的报复。即使在为了病人的安全及使得病人的治疗护理顺利进行而对其进行必要的约束保护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保护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症状缓解即给予解除约束,如果需要长时间的约束保护则要每隔2h松解约束带,协助活动肢体,保证肢体处于功能位,随时观察约束部位皮肤的血运情况。严格交接班,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精神病护理知识范文第2篇

深静脉置管术的目的是能快速建立起一个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静脉通道[1],用来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抢救危重患者、静脉化疗、给患者大量输液和肠外营养的补给等。深静脉

置管术的优点是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具有较好的弹性和输液品种较多等,因此临床应用广泛,效果较好[2]。但是如果护理不当,也会造成多种并发症,如感染、局部渗血、血肿和血栓等。本文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在本院接受深静脉置管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形成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6月入我科进行深静脉置管术的患者153例,年龄15~102岁;其中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66例。手术选用进口的抗菌导管(艾乐)作为静脉导管,根据治疗的情况确定选择单腔或是双腔导管。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的操作,包括选择穿刺点、穿刺点的消毒、穿刺和置管。本文的深静脉置管术包括股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其中股静脉穿刺15例、颈内静脉穿刺27例、锁骨下静脉穿刺111例。均为术后病人,或需要静脉高营养的或必须进行静脉补液的患者。

2.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术后,失败患者3例,成功率是98%;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共27例,占17.64%。,主要并发症为血胸、气胸、动脉误伤、堵塞导管、导管脱落和误伤神经组织等。

3.讨论

3.1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感染由于深静脉穿刺置管术需要将导管长时间地留置在体内,因此有很高的感染几率。有文献报道称,在美国,大约每年发生医源性导管的感染患者有200万例,在这中间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占1/3[3]。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发生的感染主要有因为长时间的留置导管在体内引发的静脉炎、无菌操作不符合要求、护理工作不合格和部分组织受到损伤等。其中由于导管原因引起的感染占大多数,主要途径包括患者自身皮肤所带细菌进入血管引起感染、导管洁净度不符合要求,受到污染使细菌进入血管引起感染、血行性传播和静脉输液引起的感染。

3.2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局部渗血渗液和血肿由于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静脉的附近往往伴随着动脉,所以医生一定要掌握好穿刺的部位,否则很可能误入动脉,这时往往会形成血肿,因此血肿的形成也提示医生误穿动脉或者血壁发生出血了。另外,如果患者有出血倾向,或者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的,局部渗血渗液和血肿发生率也较高,对于这部分患者,医生需要引起注意。参与本文研究的153例患者,发生局部渗血渗液和血肿的患者仅4例,占患者总数的2.6%,其症状为气胸。

3.3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导管堵塞和形成血栓导管堵塞也是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主要并发症,在穿刺后期容易发生。发生导管堵塞的原因有导管打折和扭曲、血凝块和输血、输高浓度的药物和血栓等,其中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导管顶端形成小血栓。血栓形成原因包括:封管方法错误、患者的体质因素即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管与患者发生排斥,再加上机械性刺激后引发局部的炎症,形成血栓。发生导管堵塞和血栓后就要重新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为了防止反复穿刺的发生,应当尽量延长导管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所用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输液时要合理安排顺序、注意药物的浓度、用药后要用生理盐水甚至肝素及时冲洗导管,防止发生导管堵塞和形成血栓,同时要注意切勿让血栓进入患者血管,发生危险。参与本文研究的153例患者,有5例出现导管阻塞,占所有患者总数的3.2%。

3.4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导管滑脱发生导管滑脱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过度活动、医务人员固定不当和其他意外情况。发生导管滑脱后,患者无法进行补充体液、检测中心静脉压甚至发生呼吸抑制等症状,后果严重,因此,应当严格避免导管滑脱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艳红. 血液透析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应用[J]. 大家健康( 学术版),2014,8(13):250-251.

精神病护理知识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 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2010年l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的效果及护理措施作分析;结果 治疗6周后,显效25例(41.67%),有效27例(45.00%),无效8例(13.33%),总有效率达86.67%(52/60);结论 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措施

糖尿病在临床中常常会发生并发症,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就是糖尿病附近神经病。本病宜属于中医的“痹证”、“血痹”等范畴。这种病症在临床中常呈现出肢体麻木,如虫行,肢体末端有疼痛症状,怕冷发凉,遇寒便剧痛,尤其是下肢,呈手套式分布。现对2010年l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的良好效果及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资料共计60例,均为2010年l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28~73岁,平均55.5±3.9岁。病程1~l7年。患者经肌电图检查提示双下肢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39例,四肢周围神经脱髓鞘损害14例,轴索损害3例,双下肢深感觉障碍4例。

1.2周围神经损害诊断标准

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电位在波动幅度上日趋降低,其下降幅度超过50%,则属于轴索损害,但是其传导速度逐渐降低或没有波动,其幅度低于50%,感觉传导和运动速度降低幅度超过50%,则认为是脱髓鞘病变,但是它的波动幅度逐渐降低或者没有波动。

1.3 治疗方法

患者应用常规西药降糖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如:盐酸丁咯地尔、前列腺素E、山莨菪碱、弥可保、格列齐特、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等。在进行西药治疗中搭配中药调理:红花10g、桃仁10g、银花藤20g、生附片丹参20g、桂枝10g、川芎10g、当归10g、黄芪60g。在用水煎熬后再经熏蒸,等到温度降低到能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把患肢放入其中浸泡,1天浸泡1次,1次30分钟。3个疗程为一个治疗周期,2个星期是一个疗程。

1.4护理方法

(1)糖尿病附近神经受到损害后,患者会有无力、麻木的感觉,脚跟不稳,为此患者很少活动,心理负担重,并伴随有焦虑、恐惧、缺乏信心等。所以,应该适当的做好辅导工作,让患者有足够的信心面对自己的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医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治疗的效果,所以医护人员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他们对病症的恐惧,同时家属要做好陪护工作,让患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 (2)让家属和患者了解有关于糖尿病方面的知识,同时掌握一些护理的方法,如血糖仪器的使用、防止患肢受感染、适量运动、适当饮食等。(3)中药在熏洗的时候要时刻留意药液的温度,过高则会烫伤皮肤,但是过低又会制约药物的效果。当熏洗结束后要马上用干毛巾将患肢上的水分擦拭干净,这是为了确保皮肤清洁[1]。 (4)若患者疼痛难耐,那么可服用止疼药,同时可以搭配针灸、理疗等。若患者有温觉障碍,那么患肢处应注意保暖,然而不能使用电热毯、暖炉或热水袋,这是为了避免脚部受到烫伤。患肢应适当按摩,从趾向上,1天4至8次。适当的参加运动。为防止烫伤,晚上洗脚时水温不能高于50℃。若患者的触觉不敏感,那么要经常修剪趾 (指)甲,同时在修剪完毕后要将其挫滑。

1.5疗效标准

显效:肢体疼痛和(或)感觉障碍基本消失或显着改善,肌电图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m/s以上或正常。有效:肢体疼痛和(或)感觉障碍有较好改善,肌电图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提高3~5m/s。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

2 结果

治疗6周后,显效25例(41.67%),有效27例(45.00%),无效8例(13.33%),总有效率达86.67%(52/60)。

3 讨论

糖尿病附近神经病变会使糖代谢异常,从而会直接制约神经组织,同时还会制约血管病变,这样其血流量就会随之增加,同时血管壁上会堆积大分子蛋白质,会有微血管增生、变性,官腔变小,管壁中糖蛋白、脂肪堆积等症状,使得微循环缺氧、缺血、受阻,神经也缺少原有的营养。中药不仅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还能够改善微循环,也就防止了附近神经缺氧缺血的情况,既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改善症状[2]。若患者出现糖尿病附近神经病变,那么要及早予以治疗,同时加强日常护理,恢复神经的功能。在经过精心、全面的护理后,能够提升病人的依从度,同时还增加了病症的康复率,有效的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汤正义,李向利,张炜,等. 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情况与有关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华内科学杂志,2003,42(12):868-869.

精神病护理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复方樟柳碱;青光眼;神经病变;护理

        樟柳碱是由茄科植物山莨菪分离的一种生物碱,化学结构与东莨菪碱相似,药理作用与阿托品类化合物相似。有缓解平滑肌痉挛、散瞳、抑制唾液分泌的作用,其毒性比东莨菪碱、阿托品低。我科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52例青光眼视神经病变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青光眼视神经病变患者5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8例,继发性青光眼9例。诊断筛选标准:青光眼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解除高眼压状态,眼压控制在18mmHg以内,并稳定2周;无复方樟柳碱注射禁忌症;注射区皮肤无炎症表现;患者知情同意。

        1.2治疗方法: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毫升,在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1次/天,14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0天,记录用药前视力、视野、眼底情况,大多数患者均采用3个疗程,如仍有眼底变化,可追加1个疗程[1]。

        1.3操作注意事项

        ①:协助患者取平卧位。

        ②注射器选择:用4号或4.5号针头。

        ③进针角度:45°角刺入皮下。

        ④护士在无菌技术操作下,在患眼颞浅动脉,摸其如有搏动感,则在其下方1.5厘米处,45°角刺入皮下,抽回血无,沿该动脉走向即可注药。护士缓缓推药,形成一个小皮丘。在推药过程中,要观察病人的情况,嘱病人勿紧张。推药毕,拔出针头,轻轻按压针孔处约5分钟,嘱患者卧床休息,告知患者头皮皮丘为正常现象,不要紧张,休息数分钟即可消失[2]。

        ⑤禁忌症:脑出血及眼出血急性期禁用;有普鲁卡因过敏史者禁用;心房纤颤患者禁用。

        1.4护理措施

        1.4.1心理护理:患者在进行眼部注射时,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因此,护理人员在注射前要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注射的目的、配合方法及操作的安全性,药物中含有局麻药不会引起疼痛等。必要时让其观看其他患者的注射过程,使患者获得安全感,消除其恐惧、焦虑心理。

        1.4.2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病人的局部皮肤是否肿胀、疼痛、皮下瘀血,必要时可局部冷敷;出现口干、视物模糊、面红等症状,嘱患者平卧位休息20-30分钟即可消失,如症状加重,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1.4.3操作后指导:告知患者药物作用较慢,要坚持按疗程进行治疗,增强治疗信心;注意预防感冒;规律进食,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定期复诊,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精神病护理知识范文第5篇

目前,临床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治疗等。然而,无论何种方法治疗过程中科学的临床护理都必须可少,其可以减轻患者压力,改善或者稳定患者情绪。因此,本文提出将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病护理中,为验证其临床效果及对应用规范指正而做出相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2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1岁至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7±2.5)。病程为1至18年,平均病程(7.9±0.6)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7例、偏执型精神病8例、情感障碍10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其它类型5例; 

观察组,23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3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1.7)。病程为1至17年,平均病程(8.1±1.8)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7例、偏执型精神病8例、情感障碍10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其它类型5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叮嘱患者按医嘱服用药物,定时做好血压、脉搏、呼吸等常规检查。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足够的睡眠,及时对症处理临件。对患者社会功能、生活情感、心理状态等方面做深入了解,并給予适当的指导。当患者情绪稳定出院后,叮嘱其定期到医院复查;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心理护理 

首先,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要想给予其足够的心理护理,与其建立有安全感、信任、依赖的护患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在此种状态下,护理人员才能真正打开患者心扉,与其进行深入化沟通。为此护理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护理水平,以更好的将工作完成; 

其次,患者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性格、病症、行为特点、实际病情都有各自特点。要想对患者制定出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就必须实时观察其情绪变化、,并做好记录,为计划内容提供依据; 

最后,患者情绪变化是其病情变化的风向标,一旦发现患者情绪出现波动,需第一时间通知主治医师给予治疗。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根据上述制定的针对性计划,给予相应情绪安抚、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与相应治疗措施。对其提出的疑虑,给予及时解答,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化提高治疗效果; 

(2)语言沟通 

上述所有的心理护理都必须建立在语言沟通的基础上,所以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语言沟通,具体如下: 

首先,信任是和精神病患者进行语言沟通的基础,然而要想与其建立信任、熟悉、融洽的关系,就必须在平时沟通中多采用积极向上的言语。禁止与精神病患者采用刺激性言语,如恐吓、威胁等等,需利用积极性言语一点一滴拉近相互之间距离; 

其次,通过鼓励性言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在日常护理中多对其进行言语鼓励,让其潜移默化的相信能够战胜疾病,以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 

再有,语言方面的态度、语气同样决定着沟通效果,在与精神病患者沟通时,需采用温和的语气。当患者出现不配合医生治疗的情况时,同样需要利用温和、亲切的语言来引导;

最后,患者的精神疾病类型、实际病情均不同,如果同一种语言方法沟通无效果,可以多变通几种语言方法; 

1.3 观察指标 

(1)以护理前后患者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作为观察指标。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低,则证明患者恢复情况越好; 

(2)以护理后患者BPRS(精神状态评定)评分作为观察指标,评分越低,证明患者精神状态越佳; 

(3)以护理后患者满意度比较作为观察指标。满意度情况调查,由医院自行制作调查问卷。将满意度情况分为四个等级,即: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患者数×100%; 

1.4 统计方法 

计算资料利用?检验(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如果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SAS、SDS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患者BPR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BPRS评分为42.61±2.1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评分63.66±6.23,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不满意0例、一般2例、满意13例、非常满意25例,总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中,不满意7例、一般7例、满意11例、非常满意15例,总满意度为65%。 

3.讨论 

精神病属于一种心理障碍疾病,患者的动作行为、意志、情感、认知等均可能出现异常变现,所以在治疗的切入点主要在于其心理。由此可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与语言沟通必不可少,通过鼓励、安慰等良好语言的沟通可以对患者起到暗示性作用,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科学的心理护理,可以促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以发泄,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将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病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SAS、SDS、BPRS评分,以及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韩翠萍.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5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