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 地方政府 应对策略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的侵袭。据官方统计,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2009年年末,中国北方部分省市接连遭遇暴雪天气,因降雪对城市安全、居民生活、公路运输、民航运营、农业设施的影响巨大。

近年来,自然灾害、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等相关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地方政府应增强突发事件的应对意识,不断优化应对策略。

处理突发事件上的常见弊端

突发事件应对是政府形象管理的关键点,对政府形象起着正面或负面的放大作用,也为政府形象塑造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所表现出的状况不容乐观。

1、设置媒体报道障碍

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的职能逐渐发生变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而是带有一定契约性的利益关系①。在突发事件中,尽管中央提倡各级地方政府要及时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但是某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更多关注其地方利益和官员政绩,往往会选择性地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并控制媒体的活动范围,审查媒体的报道内容,甚至回避媒体,出现瞒报、缓报、谎报、漏报现象。黑龙江省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即为典型案例。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起先瞒报的行为给一些不良动机的境外媒体可乘之机,造成流言、谣言的肆意蔓延,导致当地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2、宣传本位意识浓厚

一些地方政府误解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把新闻等同于宣传。什么是宣传?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宣传,从最广泛的涵义来说,就是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为的技巧。”什么是新闻?按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显然宣传与新闻存在差异,即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操控,新闻重沟通。②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媒体要客观报道事实,不允许掺杂传播者个人喜好,或褒扬或贬低。地方政府能否及时提供事实、与媒体开展良好的互动沟通,成为考验政府应对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3、信息传播技巧薄弱

信息时代,新技术的产生为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塑造良好形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些地方政府面对新媒体(网络、手机)的介入惶恐不安。如何与新媒体打好交道一时之间让一些地方政府摸不到头脑。面对突发事件,一些地方政府采取“躲猫猫”、“避重就轻”、“封堵”的方式与媒体周旋;一些地方政府忽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现状,没有掌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协同传播的技巧。

增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策略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迈克尔•里杰斯特曾提出著名的“3T”原则:Tell it your 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结合现状,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在“三畅通”――信息畅通、民意畅通、政策畅通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1、信息畅通 公开透明

魏永征教授指出,在信息公开的社会,政府的公开信息并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人们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包括各种媒体多元地获取信息,以验证政府渠道的信息,甚至识别政府信息中主观片面的东西,使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如果政府的权威部门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媒体没有给予及时关注,公众很可能会选择通过人际传播等方式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2009年年末北方雪灾,受灾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等地。遭灾的各地政府积极部署应对,通过媒体及时公开大量信息,包括受灾地区、受灾人数、死亡人数、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灾后交通运输情况、灾后安全工作部署情况等,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也避免了因信息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流言的产生。(见表一)

2、民意畅通 平等互动

民意指民众的意愿。信息时代,民众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提供的话语空间来实现意愿的表达。

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其实我每天几乎都上网,最长达到半小时到一小时。”“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政府工作做得好不好,方法是否得当,效果怎么样,民意自有评述。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尤为重要。

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发生后,通过华龙网、新华网重庆频道、人民网重庆视窗等各大网站,在线直播与出租车司机代表、出租车公司、市民代表、媒体面对面的交谈情况。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重庆市政府在解决罢运事件上确实为地方政府做出了示范。”③通过网上直播视频让网友参与到政府的突发事件处理中来,并认真听取网民的意见、建议,为事件的妥善解决提供了保障。

3、政策畅通 完善机制

近些年,突发事件发生频繁,如瓮安事件、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等。一些地方政府能够采取正确措施积极应对,随着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国家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建设,包括预警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相关责任问责机制等。■

参考文献

①张宇,《集权、分权与市场化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②展江,《新闻与宣传:貌合神离》,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③《重庆出租车罢运处理:“黄金48小时”如何把握》,中国新闻网,2008年12月30日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CMS100便携式气相色谱仪;消防;突发环境事件

Abstract:In this Paper, CMS100 Portable Gas Chromatograph was been use by fire control to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oxic and harmful gase,such as benzene. By the way ,There wonld be provide the technical basis for carry out the rescue work and minimize the dangers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Keyword:CMS100 portable gas chromatography; fire control;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目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期,突发环境事件一般都是有害物质泄露,导致大气、水体以及固体废物和放射性污染等,危害性强、影响面广,得不到有效处置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而事故发生后往往是公安消防救援队伍首先到达现场,展开救援,控制事态发展[1]。但是,要科学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要最大限度降低突发环境事故的危害性,就要对突发事件的污染物等有一定的了解。这就要求公安消防队伍要具备有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检测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仪器设备。

文章介绍了CMS100便携式气相色谱在消防救援应对突发有毒害气体泄露的应用。该仪器携带轻便,可现场快速分析样品,操作简单,准确性高。可为应急提供及时、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1)CMS100 便携式气相色谱仪,配置有微氩电离检测器(MAID),简易吹扫捕集仪,色谱工作站,采样袋(Tedlar )、 顶空瓶和内衬聚四氟乙烯膜的硅橡胶垫均为美国因福康公司生产(INFICON);微量进氧针10μl(上海飞鸽牌);色谱柱为,MXT200 30m×0.53mm ×3.0μm不锈钢毛细柱;高纯氩载气;苯标样(液)(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样品研究所,1000ug/mL、200ug/mL)。

2.2 实验步骤

(1) 色谱条件:MAID检测器温度250℃,柱温度70℃,载气压力为12psi;仪器条件:采样30S,干吹时间50S,平衡时间30S,热解吸时间4S ,抑制时间30S,图形持续时间200S,无分流热解吸进样,微型活性炭吸附管,单点外标法定量。

(2)曲线校准浓度点的配制:吸取苯标液5uL(200ug/mL)注入预先冲洗干净并充满纯氩气的气袋中(体积3L),平衡10分钟,得到标气浓度为104.49ppb。曲线浓度点可根据样品的大概范围来配制,让曲线点浓度尽量接近样品。

注:在吸取注射标样过程中,应先将注射器吸取0.5ul的空气,然后吸取一定体积的标样,之后再吸取1ul左右的空气,(使标样在注射器内上下有一小段空气柱),然后将标样注入气袋。

(3)精密度测试,吸取苯标液4uL(1000ug/mL)注入预先冲洗干净并充满纯氩气的气袋中(体积3L),平衡10分钟,得到标气浓度为417.97ppb.重复进样9次。

(4)准确度测试,吸取苯标样1uL(1000ug/mL)注入预先冲洗干净并充满纯氩气的气袋中(体积3L),平衡10分钟,得到标气浓度为104.49ppb.重复进样6次。

(5)样品分析:如果直接采气样分析时,打开仪器采气分析进气口和排气口即可。 如果使用气袋采集气体分析,则在气袋收集好气体后,用三通管将气袋和仪器相连接并打开气袋口(确保排气口为打开状态)。现场监测时一般使用仪器直接采样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精密度测试结果

表3-1 苯精密度测试数据

表3-2苯精密度测试统计结果

样品名 精密度测试均值 标准偏差S 相对标准偏差RSD%

苯 415.57 4.39 1.06

同一样品浓度重复进样6次,相对标准偏差为1.06%,根据仪器公司给出指标,基于单点校准,挥发性有机物分析精密度预期在7%RSD以内,而根据国标GB11737-89居住大气中苯、甲苯、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精密度在6%左右[2],故本方法精密度满足了分析的要求。

3.2准确性测试结果

表3-3苯准确性测试数据

表3-4苯准确性结果统计表

从准确度测试结果看,配制气体苯预期浓度值为104.49 PPB,相对误差在-2.1%~11.4%之间,绝对误差为-2.17~11.91之间。

图1 苯标准样品谱图

3.3 环境突发事件监测实例

表3-5某次运输苯罐车侧翻泄漏点下风口50米测试结果

表3-6某化工厂储苯罐泄漏点下风口50米测试结果

图2罐车侧翻泄漏点空气中苯色谱图

4、结论

(1)CMS便携式气相色谱仪主要是利用物质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外表法定量。通过对气体苯的精密度、准确度测试,精密度结果为相对标准偏差1.06%;配制气体苯预期浓度值为104.49 PPB对准确度进行测试,结果为:相对误差在-2.1%~11.4%之间,绝对误差为-2.17~11.91之间。根据仪器公司给出指标,分析相对偏差预期为实际值的10 至20%,基于单点校准,挥发性有机物分析精密度预期在7%RSD以内[3],故满足了分析的要求。

(2)该仪器轻便、操作简单、能快速准确、连续测试,除能测试苯外,还能监测甲苯、乙苯、二甲苯、卤代烃等空气中有毒害气体浓度变化。在环境突发事件中,能实时、准确地测试出有毒害气体浓度变化,为救援指挥、决策、救援工作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范娟,陈明,环保消防联动推进我国应急管理新发展[J],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2009,413:27-30.

[2] GB11737-89居住大气中苯、甲苯、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范文第3篇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混凝土砂石料适应性强的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以马来酸酐、甲基丙烯基醚、丙烯酸甲酯为原料进行共聚反应,制的对混凝土砂石料适应性强的聚羧酸减水剂。本工艺操作简单,减水率高,成本比较低,对混凝土砂石料适应性强,对混凝土坍落度有很好的保持性,而且能有效提高混凝土强度,通过大量试验验证,本产品可以消除由于混凝土砂石料含泥含粉量多,而对混凝土工作性及强度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聚羧酸减水剂;混凝土砂石料;抗泥型聚羧酸

中图分类号:TU528.0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成混凝土外加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对混凝土砂石料适应性强的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外加剂是混凝土及制品不可缺少的第五组分,对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性至关重要。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向高强、绿色、高性能方向发展,对混凝土外加剂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国内外加剂已经经历了从第一代木质素系,到第二代萘系磺酸盐、磺化三聚氰胺、氨基磺酸盐,再逐渐到第三代聚羧酸系的发展历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混凝土的砂石料对于混凝土外加剂的影响非常大,现在混凝土市场上应用的有干法河砂、天然河砂、水洗河砂、机制砂等;石子有卵石和碎石;不同的砂子含泥量、不同砂子的含石量、不同石子的含粉量都直接影响了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效果。现在混凝土所用砂石料供应比较紧张,实际应用中砂石料的质量更是不能保障,对砂石料含泥量和含粉量都比较敏感的普通聚羧酸减水剂满足不了现在的混凝土质量稳定的需求。

在专利CN102093519中公开了一种抗泥型聚羧酸超塑化剂的制备方法需要采用高温的酯化反应和聚合反应,两种反应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共聚反应,此方法要经过三次反应才能完成,此方法存在问题是转化率低、操作麻烦、酯化过程中用到易爆易燃危险品环己烷,存在不安全因素,制备此种聚羧酸减水剂的工艺可以大大简化。

在专利CN100575295C中公开了一种可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羧酸聚合物减水剂,此种方法在酯化反应中采用减压蒸馏、用到浓硫酸危险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

发明内容

对于混凝土外加剂实际应用中,砂石料质量的波动会引起外加剂不适应的现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于混凝土砂石料适应性强的聚羧酸减水剂制备的新工艺,用此工艺制备的聚羧酸减水剂具有混凝土砂石料适应性强、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小、减水率高等特性,且反应温度低、工艺操作简单。

本发明一种对混凝土砂石料适应性强的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1)向反应釜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随后投入马来酸酐并打开反应釜的搅拌装置,使马来酸酐完全溶解后,投入甲基丙烯基醚、丙烯酸甲酯,此时将反应体系温度升高至70~90℃。加入的马来酸酐:甲基丙烯基醚:丙烯酸甲酯的摩尔比为3~8:1:2~6,其中甲基丙烯基醚的分子量为1200~2400。生成的聚醚侧链的重均分子量为600~5000。

(2)待反应温度达到70~90℃后,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双氧水,其加入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0.2~8%,搅拌20min。

(3)加入一定量的巯基乙酸后,使反应温度保持在70~90℃,密闭反应1~4小时,加入的巯基乙酸的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0.1~2%。

(4)反应完毕后降温至30~55℃,加入3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总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5~20%,此时补水把聚羧酸减水剂的质量分数调节为40%。

本发明的聚羧酸系减水剂具有下列优点:

1、与现有采用聚乙二醇单甲醚原料的技术相比,本发明不必进行高温的酯化反应,大大节省了能耗及简化了工艺。

2、与现有的采用滴加原料的方法相比,本工艺是一次性投料方式,工艺操作进一步简化。

3、本工艺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减水率高,成本比较低,对混凝土砂石料适应性强,对混凝土坍落度有很好的保持性,而且能有效提高混凝土强度。

4、通过大量试验验证,本工艺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对不同品种的水泥有很强的适应性。

5、本工艺中所用到的原料不涉及易燃易爆的危险品,生产比较安全。

6、本工艺反应温度比较低,副反应少,转化率比较高,生产时间比较短,产品性能很高。

7、本发明绿色环保、原材料成本低、无任何物质排放、显著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实例1

在装有温度计、搅拌桨的四口烧瓶中,加入水80g,随后加入马来酸酐29.4g,打开搅拌装置,此时开始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搅拌15min后待马来酸酐完全溶解,加入甲基丙烯基醚(简称TPEG,分子量为2400)240g、丙烯酸甲酯51.6g,将反应体系温度升到70~75℃,待反应温度达到规定温度后,加入20g质量分数为20%的双氧水,搅拌20min,随后加入8g巯基乙酸,继续保持反应体系温度为70~75℃,密闭反应3h,反应完毕后,降温至40~45℃后,加入30%的氢氧化钠溶液45g,将溶液PH调节至6~7,加入392g水调节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产品1。

实例2

在装有温度计、搅拌桨的四口烧瓶中,加入水80g,随后加入马来酸酐29.4g,打开搅拌装置,此时开始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搅拌15min后待马来酸酐完全溶解,加入甲基丙烯基醚(简称TPEG,分子量为1200)120g、丙烯酸甲酯51.6g,将反应体系温度升到70~75℃,待反应温度达到规定温度后,加入10g质量分数为20%的双氧水,搅拌20min,随后加入5g巯基乙酸,继续保持反应体系温度为70~75℃,密闭反应3h,反应完毕后,降温至40~45℃后,加入30%的氢氧化钠溶液40g,将溶液PH调节至6~7,加入214g水调节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产品2。

实例3

在装有温度计、搅拌桨的四口烧瓶中,加入水80g,随后加入马来酸酐49g,打开搅拌装置,此时开始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搅拌15min后待马来酸酐完全溶解,加入甲基丙烯基醚(简称TPEG,分子量为2400)240g、丙烯酸甲酯25.8g,将反应体系温度升到70~75℃,待反应温度达到规定温度后,加入20g质量分数为20%的双氧水,搅拌20min,随后加入10g巯基乙酸,继续保持反应体系温度为70~75℃,密闭反应3h,反应完毕后,降温至40~45℃后,加入30%的氢氧化钠溶液40g,将溶液PH调节至6~7,加入387.2g水调节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产品3。

实例4

在装有温度计、搅拌桨的四口烧瓶中,加入水80g,随后加入马来酸酐29.4g,打开搅拌装置,此时开始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搅拌15min后待马来酸酐完全溶解,加入甲基丙烯基醚(简称TPEG,分子量为2400)240g、丙烯酸甲酯51.6g,将反应体系温度升到80~85℃,待反应温度达到规定温度后,加入20g质量分数为20%的双氧水,搅拌20min,随后加入8g巯基乙酸,继续保持反应体系温度为70~75℃,密闭反应3h,反应完毕后,降温至40~45℃后,加入30%的氢氧化钠溶液45g,将溶液PH调节至6~7,加入392g水调节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产品4。

实例5

在装有温度计、搅拌桨的四口烧瓶中,加入水80g,随后加入马来酸酐29.4g,打开搅拌装置,此时开始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搅拌15min后待马来酸酐完全溶解,加入甲基丙烯基醚(简称TPEG,分子量为1200)120g、丙烯酸甲酯51.6g,将反应体系温度升到80~85℃,待反应温度达到规定温度后,加入10g质量分数为20%的双氧水,搅拌20min,随后加入5g巯基乙酸,继续保持反应体系温度为70~75℃,密闭反应3h,反应完毕后,降温至40~45℃后,加入30%的氢氧化钠溶液40g,将溶液PH调节至6~7,加入214g水调节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产品5。

比较例1

将72.0甲基烯基聚氧乙烯醚(TPEG)、108.8g水放入四口烧瓶中,水浴搅拌加热至25℃。将3.87g甲基丙烯酸、5.88g马来酸酐、4.74g甲基丙烯磺酸钠加入14.49g水中配制成质量分数为50%的溶液。将1.35g亚硫酸钠加入12.15g水中配制成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大单体全部溶解后,加入2.45g过硫酸钾。搅拌五分钟后开始滴加单体溶液和还原剂溶液,滴加2.0小时,滴加结束后,恒温反应3.0小时。加入40%NaOH溶液6.6g,调节pH=6。制得浓度为40%减水剂比较例1。

比较例2

将72.0烯丙基聚乙二醇(APEG)、107.59g水放入四口烧瓶中,水浴搅拌加热至30℃。将5.17g甲基丙烯酸、7.8g衣康酸、9.48g甲基丙烯磺酸钠加入22.45g水中配制成质量分数为50%的溶液。将1.7g过硫酸钠加入15.3g水中配制成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大单体全部溶解后,加入0.74g亚硫酸氢钠。搅拌五分钟后开始滴加单体溶液和氧化剂溶液,滴加2.0小时,滴加结束后,恒温反应3.0小时。加入40%NaOH溶液7.2g,调节pH=6。制得浓度为40%减水剂比较例2。

实施效果

1.净浆流动度

试验测定了同掺量下四的净浆流动度。试验按照GB/T8077-2000《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进行,W/C=0.29,掺量为折固掺量。试验结果见表1:

表1不同水泥净浆流动性能结果

2.混凝土数据

表2 为实例混凝土数据:

表2 混凝土数据

参考文献: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范文第4篇

高校突发事件指的是由于自然、社会、历史、政治等原因,发生于高校内部或者虽发生于高校外部但直接作用于高校师生,多以高校大学生为主导,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导致高校师生人身、财产权益受损、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遭破坏等不良后果的危及公共安全、公共生活秩序的紧急事件。其特点为:诱因多样性;爆发瞬时性;迅速扩散性;结果危害性。

一、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校园安全维稳理念亟需更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园安全维稳工作出现了新状况,主要体现在校园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上。相比于先前的以自然灾害、突发传染病、学生群体斗殴滋事的表现形式,现阶段的校园突发事件多表现为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等。校园突发事件表现形式的改变是与互联网的兴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式家长观念息息相关的。高校辅导员由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管理学生体量大、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等原因,未能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校园安全维稳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使得在实际工作较为被动。

(二)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有待加强

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主要是指辅导员自身对于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每位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人数都在200人左右,加之突发事件只是非常规性的个别事件,往往使得辅导员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日常工作中不会针对突发事件的防范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实施相应的预防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事中处置能力较差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作为处理事件的直接责任人,身处事件处理第一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是评价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的重要依据。由于校园突发事件是低概率事件,使得多数辅导员对于处理突发事件缺乏实践经验,是多数辅导员工作能力的空白点。当突发事件发生,辅导员往往会慌了手脚乱了方寸、不知该如何应对,没有起到现场组织、有效缓解状况的作用,导致错失处理事件的最佳时机,甚至可能导致事态恶化。

(四)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善后恢复能力不足

很多辅导员将突发事件处理结束作为整件事情的终结,而忽视了事件结束后的相关善后恢复工作。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修复工作主要包括:对事件相关学生情绪平复和心理重建工作、网络舆情控制工作、以突发事件为契机的教育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相关的学生心理或多或少会受到冲击和影响,辅导员往往会忽视此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及时给予必要的疏导,造成不良后果。一些情况下,辅导员没有把握好有关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导致在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再次出现网络群体性事件,损害了学校、相关当事人的名誉和形象。另外,辅导员往往会错失通过对突发事件进行总结、反思,对其他学生进行校园安全维稳教育的良机。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的研究

(一)政策法规层面

目前我国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可以作为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依据,但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上缺乏有针对性的处理规范,致使现有法规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可操作性不强。

本文认为,应尽快颁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项法规。法规中,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给出准确定义,明确此项法规的适用范围,明晰在不同情况下突发事件主体各自的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的责任性质、责任类型,规范校园突发事件的赔偿标准,明确对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校园突发事件应采取的措施和处理方法,规范高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职责,强调对高校突发事件预防的重要性等等。

(二)高校管理层面

1.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完善,为辅导员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提供了方法指导和路径规划。平日里辅导员可以通过学习预案内容,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型、发生原因有较为清晰的认知,提升辅导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的处理方法也为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引,有利于增强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

2.强化对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培训

高校应强化对辅导员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而这种培训应具有实效性和权威性。首先,培训的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可以是规模较大的演习活动、覆盖受众范围较广的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训练,也可以是小范围的演练或方法操作。其次,培训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培训内容应包括校园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与处理流程,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某几种。再次,培训的频率应该较为频繁,培训周期应为一个月甚至更短,频繁的实际操作和演练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对于突发事件应对事项的熟练度。

3.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

本文在此提出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是包含了以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相关法规为依据,以理论学习提高和实际操作培训为途径,以组建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小组为保障,以明确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各部门间分工为侧重点,以辅导员和其他校园管理人员为操作主体的多方面、多层次体系式架构。

(三)辅导员自身层面

1.保持校园安全维稳工作理念的与时俱进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变化,辅导员应及时更新关于校园安全维稳的工作理念,改变以往只关注学生学业情况的观念,而应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理念。辅导员应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并要长期不懈的坚持。辅导员要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2.提升校园突发事件预防意识

虽然校园突发事件较其他常规性事务发生概率很小,但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很多校园突发事件通过有效的预防是可以予以避免的,所以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提升对此类事件的预防意识。不仅如此,辅导员应将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通过级队会、班会、与学生谈话、走访寝室等多种渠道向学生传播开来。

3.增强校园突发事件事中处理能力

高校辅导员应通过学习关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校园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提升自身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理论储备,通过积极参加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培训和实战演习来增强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理能力,通过与有经验的辅导员交流来储备应对类此事件的经验,通过主动参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构建来熟知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的处理流程。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来临,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建设也要跟上。本文根据地铁发生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了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框架,并对该框架的细节进行了思考和设计。

1 应对地铁突发事件的原则

近几年来世界上多起地铁突发事件发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及逃生技能较差,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往往行动混乱,导致疏散困难及踩踏事件。②地铁的结构设计、相关标识的设置及列车材料的选择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考虑不周。如地铁通道复杂,使人们难以疏散;有些地铁列车装饰材料燃烧后产生有毒烟雾等。③已有的安全、消防设施难以对付突发事件。④专业的救援、消防系统不能与地铁突发事件应对系统实现无缝衔接。

基于以上的所列举的原因,制定应对地铁突发事件的体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1 重视预防

谈及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体系,往往就会把重点放在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应对。但突发事件毕竟不是常态。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其实也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要意识到“预防”在构建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把预防突发事件纳入到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

1.2 以大系统的观点设计应对体系

以往地铁突发事件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单独某个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其正常运行涉及到多个环节。因此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构建要从系统和全局上综合加以考虑。

1.3 加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

面对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地铁需要配备先进监控系统、报警系统、消防系统等各项硬件设施。这是应对地铁突发事件的物质基础。然而从近几年来国内外地铁发生事故的案例来看,一些先进的硬件设施不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还需要从软件方面的建设入手使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作用。

1.4 重视指挥协调的作用

一个完善的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需要人来指挥、协调。一旦地铁发生突发事件,往往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调度指挥机构是十分必要的,以便在紧急状态下充分的调动各种人力、物力等资源,沟通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将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降低。

2 应对体系与运营状态的对应关系

一般而言,地铁运营系统存在着三种运营状态:正常运营状态、紧急运营状态和非正常运营状态。而地铁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 段进行配置,起到对不同阶段的突发事件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与三种运营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在地铁正常运营状态下,启动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子系统,对地铁的各种情况进行监控,对公众进行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自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地铁的各项软、硬件设施进行检查、完善、更新、维护。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由监控系统通过报警系统来启动突发事件紧急反应子系统。突发事件一经确认,地铁进入紧急运营状态。紧急反应子系统包括疏导人群、自动灭火系统、联络其他相关部门等环节。

突发事件发生的事后,需要快速恢复地铁正常运营状态,然而这时由于突发事件的影响,由紧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是需要过渡的。同时也要查找突发事件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突发事件事后恢复系统将协助完成这一步,使地铁重新正常运营。

3 应对体系的细节设计

3.1 地铁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子系统

目前进行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体系建设,往往把重点放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应对方面。笔者认为,为了保证地铁运营的正常进行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减少各种损失,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更多的是从预防入手,努力控制危险源,将各种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在事前降低至最低点。

3.1.1 完善地铁应对突发事件的硬件设施

在地铁的内部设施建设中,有些重要的设施易被忽视,而这些设施往往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起着重要作用。

地铁要有救援专用通道。救援通道与地铁通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没有专门的救援通道,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救援人员及相关的救援设备就无法及时地进入地铁进行救援。救援专用通道也可对站内的乘客进行分流,使其能尽快地疏导到安全区域。

从地铁100多年的历史教训来看,地铁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是火灾,因此地铁的消防设施是十分重要的。地铁消防设施一般包括列车上的灭火器,站厅及站台上的消防栓、灭火器、自动水喷淋装置,车站和区间隧道内的排烟装置、防淹门等。特别是在车站的出入口附近应设有与外部消防车接口的消防栓,方便外部救援力量的支援。这些设施要经常检查是否可用并及时更新。另外,可以设置安全屏护门等,可在发生火灾时起到阻隔火焰、控制烟气流动的作用;还可及时排除烟气,为乘客撤离和消防人员进入提供足够的通风量,为灾情的控制和人员逃生创造条件,并可避免爆炸发生时人群因为拥挤而发生意外的情况。

其它硬件设施还有列车监控系统、列车报警按钮、紧急报警电话、车门紧急解锁手柄、司机室与车厢通道门的紧急拉手、列车头部紧急疏散门、车站紧急停车按钮、车站智能烟感探头、车内的紧急照明、通风系统、供电系统和诱导疏散系统等。

3.1.2 进行突发事件的预演以及对公众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宣传和教育

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料和根本杜绝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应事先制定多套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力争把事故与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还需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

在公共场所加强宣传,唤起公众对突发事件的重视,让公众了解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自救的方法,这对于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3.1.3 社会支持体系

通过国家立法,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等,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地运作,形成全社会支持体系。这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突发事件的发生。

3.1.4 建立专门的地铁突发事件调度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突发事件演练,以及突发事件时的调度指挥;同时监督地铁运营公司内部的安全管理,定期对各种设施进行检测、更新,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突发事件的预防作用。

3.2 突发事件紧急反应子系统

整个紧急应对子系统涉及列车运营、人流疏导、启动防灾救援硬件设施和调度指挥等四个方面。

3.2.1 列车紧急运营状态

地铁列车可能会由于人为、自然灾害等原因进入紧急运营状态。这部分的预案已经比较成熟,在本文中不再详细叙述。

3.2.2 组织疏导人群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工作人员必须据实报道灾情,拦截其他乘客进站,及时疏散站内人群;同时立即中止本区间的列车运行,相邻隧道也应立即停止正常行车。以下根据突发事件发生地点的不同分别予以阐述。

1)站台或站厅发生突发事件:车站站台或站厅发生突发事件时,车站工作人员通过广播系统,通知车站滞留的乘客进行疏散,乘客可利用车站楼梯、出入口迅速撤至地面。相邻车站要对在该段区间隧道中行驶的列车下达停车或者返回的指令,以减少人员的伤亡。

2)列车在车站发生突发事件:列车在车站发生灾害时,司机、幸存乘客或车站工作人员应向控制中心报告,停止本站列车服务;车站工作人员通过广播系统对站台上滞留的乘客进行疏散,并及时拦截外部乘客进站;紧急调度指挥机构联系专业援助人员进行救援工作。

3)列车在站台附近发生突发事件:此时列车一般处于刚离站或即将到站的状态。一旦此时发生突发事件,司乘人员要及时向车站通报灾情,车站工作人员赶到站台做好组织疏散和救援准备工作。若事态不是很严重,司机可将车开至就近的站台,和车站工作人员一起组织乘客进行疏散。若列车烟雾较大,司机应立即断开外部电源,启用备用电源,维持车厢内的照明;同时,车站救援人员应立即开拖车将列车拖至站台,迅速开门疏散乘客。若灾情非常严重,则由车厢内幸存人员向车站通报。

4)列车在区间隧道中部发生突发事件:此时列车离两端站台的距离都较远,来不及将列车开往车站。车头发生灾害时,乘客在车停稳后从车尾下车后步行至后方车站;车尾发生灾害时,乘客从车头下车后步行至前方车站;列车中部发生灾害时,乘客从列车两端下车后步行至前、后方车站。此时,隧道通风系统迅速启动,排除烟气,并向乘客提供必要的新风,形成一定的迎面风速,帮助乘客安全撤离。

3.2.3 开启自动消防救援引导设施

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就是一项重要的硬件设施。在建立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不再是孤立的地铁火灾防治系统,而应纳入整个突发事件应对大系统。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的监控器、报警器,与突发事件应对系统整合。当监视器检测到发生意外时,报警器被激活。一并激活整合到大系统里的还有救援引导设施,同时灭火系统开始工作。以前独立的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反应过程将与整个突发事件应对系统完全同步。

3.2.4 联络相关部门进行协助

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不能仅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进行联络的主要任务由地铁突发事件调度指挥机构来承担。

3.3 突发事件事后恢复子系统

尽管突发事件的预防、紧急应对十分重要,但事后恢复正常运营也不能忽视。地铁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子系统包括:①突发事件的信息;②善后及重建;③突发事件事后评估及总结。

灾后重建和恢复通车是事后恢复子系统的主要任务。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车站、区间隧道、地铁列车等的受损情况进行详细的清查和评估,对受损区段的结构进行修复和重建,消除突发事件留下的安全隐患等工作,尽早恢复使用和通车。同时应立即调查突发事件的起因,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提出应吸取的教训和改进的措施,以对今后的地铁设计和防灾提供借鉴。

这里需要重点提出的是突发事件的信息。从近几年的经验看,突发事件给民众带来的心理恐慌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当发生突发事件后,地铁主管部门及运营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众相关信息,只有以这种管理意识和理念来指导应对突发事件,才能及时消除社会恐慌。如果一味地隐瞒,不仅仅侵犯了广大民众的知情权,也将不利于乘客的疏散、逃生和求援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新闻媒体要多做公共安全宣传,发生突发事件时,客观如实地对情况进行报导,事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 结语

中国争取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办权,这对我国来说是值得骄傲的,同时对我国的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此仍需在以下方面开展深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1)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应有利于突发事件时的逃生和救援。新建地铁的设计方案要考虑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对既有地铁可采取相关的改善措施,并及时总结,为今后的建设积累更多的经验。

(2)结合在地铁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收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对在非开放空间里人们的疏散模型进行研究。

(3)建立高效的应急联动反应机制。地铁是城市大交通的组成部分,地铁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要纳入到城市大交通应对体系中去,这对建立高效的应急联动反应机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铁民.地下工程安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

[2]范文毅,殷锡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9:79-86.

[3]何文凯,刘剑,王金桃.基于危机事前管理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6):14.

[4]蒋雅君,杨其新.对地铁火灾防治的新认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