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流行音乐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流程
1.选择。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众多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选择保障了教师选择的权利,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选择标准有结构性、一致性、完整性和适切性四个特征。在流行音乐引入音乐校本课程的教材选择上也要参照此标准。
2.整合。课程整合是超越不同知识体系,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知识体系统一联合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课程整合的方法有开发关联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两种。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了开发跨学科课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就可以与相关美术、语文内容整合,通过美术作品感受青花瓷的曼妙和美丽,通过语文朗读以及理解感受歌词的魅力和
意境。
3.改编。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具体的课堂情境。课程改编要着重考虑目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等五个方面,遵循遴选、二次创作、补充、拓展和创新等五个流程。
4.创编。课程创编是全新的课程单元开发,以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或者地方性专题为主。本文的课程创编是指教师创编有本校特色、符合学情的关于流行音乐的校本教材,在开发流行音乐引入校本课程时,重点关注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之间旋律、节奏、体裁及乐器等音乐要素的关联。
二、流行音乐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1.流行的时代性。流行音乐发展更新的速度非常快,“90后”和“00后”喜欢的流行音乐形式以及流行歌手会大不相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与时俱进,了解新生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歌手,把握学生的喜好,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流行音乐在促进学生审美提高中的作用。
2.内容的相似性。许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在主题、体裁、旋律、结构、节奏上与教材中的古典音乐或者民族音乐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相似点,将合适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鉴赏音乐。
3.形式的多样性。流行音乐不应该只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词,它还包括通俗钢琴曲、经典影视音乐和影视歌曲、轻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流行音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经典作品。
4.目标的统一性。创编校本课程也好,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也好,都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准确达到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流行音乐引入校本课程的课内尝试
1.以“熟”引入,激发兴趣
教材上的歌曲虽然经典动听,但毕竟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太远,学生难免觉得陈旧;流行音乐则以其新鲜的视听体验吸引着学生,使学生能积极且精神饱满地去学习。尝试导入学生们熟知的流行音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新知的信心,是创编音乐校本课程的有效尝试。例如,女子组合SHE的《不想长大》一歌,采用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中第一乐章最脍炙人口的主题当作副歌主旋律,再加上大量的管弦乐编曲,让整首歌极具欧洲宫廷感,气势非凡。根据这个特点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以流行音乐推动学生主动关注学习古典音乐,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再如,进行人音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欣赏印度音乐的教学,如果只是空泛地谈论印度音乐的特点和风土人情,学生不感兴趣,也不容易明白,这时引入孙燕姿的《神奇》,就能够拉进学生与教材音乐的距离。
2.以“情”抒情,寻找共鸣
将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与课本歌曲或欣赏曲相融合,让学生产生“美感共鸣”,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欣赏课《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以其唯美动听、充满梦幻的意境表达了歌者对爱情的伤悲、思念和向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歌手费玉清和蔡琴的真情演唱,分析其音色特点和情感抒发的区别,再欣赏课本中的民族唱法,让学生从不同演唱者带来的不同体验中,加深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欣赏完《爱我中华》《走向复兴》《多情的土地》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欣赏《我的中国心》《国家》等同题材的流行音乐作品,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
3.以“生”为本,提高审美
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这就导致了他们对流行音乐的认知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关于流行音乐的引入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随时调整和更新,这样既吻合了流行音乐的时代特征,也满足了不同阶段学生的兴趣。
4.以“今”通古,开阔视野
歌曲《北京一夜》《新贵妃醉酒》和人音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所讲的京腔京韵在主题和演唱技巧上类似,通过聆听和演唱,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京剧。周杰伦创作的《夜曲》,与肖邦的《B大调夜曲第3号》相融合,但他并不是将古典乐及歌曲旋律融合,而是与背景音乐融合,细细聆听,就会发现除了歌声和吉他声外,还有古典钢琴乐在跳动。这样的编曲创作,不仅让音乐作品拥有如诗般的浪漫画面,也让学生们更了解肖邦和他的作品。
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校本课程,让音乐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音乐,是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应该做一名称职合格的音乐向导,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在茫茫乐海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情趣,充分享受美妙音乐带来的
关键词:人格发展;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194-01
音乐是甘泉,是人们的精神食粮。音乐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音乐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音乐在开启人类智慧中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音乐有益于陶冶情操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由于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它能使人体细胞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起着一种细胞按摩作用。同时,音乐可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对边缘系统和网状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陶冶人的情操,促进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柏拉图就说过:“节奏和和声比什么都更能深入人的心灵,比什么都扣人心弦。人人知道,当我们的耳朵感受音乐旋律时,我们的精神就会起变化。”当人们聆听音乐,可以触发内心积极性的情感,使消极性情感得以宣泄,使之身心愉快,精神焕发,心境良好。一首优美舒缓的曲子,能够使心灵得到放松,能够抚平烦躁、不安、焦虑、易怒等消极的心理状态;而一首激昂的进行曲,能够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消除疲惫,催人奋进。
二、音乐有益于性格形成
“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性格决定良好的行为方式,从而对个人命运起到重要影响。音乐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
在对万名音乐爱好者所作的调查中显示,古典音乐爱好者安静、友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聪明但不善运动,待人接物略显沉而爵士乐爱好者则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好和平、崇尚自由、天性友好。可见,不同性格类型的群体偏好的音乐形式也不尽相同。而同时,在对非音乐爱好者的调查中显示,让性格暴躁的人听古典音乐一段时间后,被调查者的行为方式就变得友好;而让性格较孤僻的人听爵士乐一段时间后,其自闭的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说明,音乐对于人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藉由声音,从耳朵传递于脑部,通过其旋律及抽象的感染力,填补心中的沟壑,改善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从而使优良的性格品质得以发展,而恶劣的性格特征得到抑制。
三、音乐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水平
音乐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美”是音乐的灵魂,因而也有人说,音乐即是美。音乐美的展现方式有美的音色、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结构;音乐还有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心灵;音乐更能创造出美的意境。在当今社会,审美水平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无法感受美的人,必然无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参与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去。而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之上,通过引起联想,产生共鸣,将人的感觉、情绪、想象和意志等内容综合起来,形成精神上的东西,从而让人获得审美感受能力。
四、音乐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天赋,目前,我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及教学方法上主要体现了左脑的教育,轻情感意志培养,重智力因素的作用;轻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轻直观感觉和形象思维的作用等,影响了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智力深层的开发及培养,而适当的音乐教育则可弥补这一缺陷,使右脑功能得以充分开发。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在我国,许多成功人士热爱音乐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小提琴给李四光的科学脑袋中输进了新鲜血液,梁思成、华罗庚、钱学森等对音乐也都很有研究。许多事例证明,音乐对智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开启作用,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机能。创造活动、创造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而人的创造力是以丰富的想象力的发展为前提的,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音乐教育具有发展人的想象力的功能,因此,在形成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的同时,培养一定的音乐创造能力,唤起人们创造的热忱,有助于个人人格和精神的全面发展。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自幼酷爱音乐,具有很高的音乐素养,这对他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大有裨益。他在谈到物理学的研究时,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还认为,艺术使他比从物理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从艺术中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他紧张地思索光量子假说和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拉起心爱的小提琴。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引导着他在科学的王国里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据统计,世界各大领域的1000位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产生创造灵感。在科学创造思维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逻辑性、实证性和艺术思维的超前性、自由性是相互交织、融合、相辅相成的。
五、音乐教育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人们的精神负担大大加重。持续紧张的学习、工作和各种消极情绪的积累难免对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而建立在表现欲基础上的各种音乐活动能够疏导情绪,使人的情感得以平衡。达尔文是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会演奏小提琴,他曾这样说过:“我每周至少要听一次音乐,只有这样,我脑子里那些现在已衰弱的部分,就可以保持它们的生命力。”由此可见,音乐教育能够促使人的紧张情绪得以放松,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如果,在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之余听上一首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那清新、和谐、柔美、明朗的旋律,仿佛将人们引入鸟语花香、树林草地的田园境界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大自然美妙的景色,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紧张的情绪,陶醉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使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在现代人治疗疾病中,音乐疗法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早已运用多年,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人们需要音乐,就像沉寂的大地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足见音乐活动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六、音乐素质的提高影响智力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