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和艺术的关系

文化和艺术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和艺术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和艺术的关系

文化和艺术的关系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和”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之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可以提高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现代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基于此,必须在设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选修课,把“和谐化设计”新理念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并采用“和而不同”的教学方法,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

论文关键词:“和”文化;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和谐化设计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魁宝,它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乃至艺术活动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对于增强当代中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的“和谐化设计”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

要自觉地把中国传统“和”文化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必须了解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李瑞环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中国传统“和”文化源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金文中的“和”字。早在西周末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和”文化逐渐成了诸子百家的共识。汉代以后,“和”的思想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可见,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文化理念。目前,“和”文化已经蕴藏着政通人和、内和外顺、和以处事、和衷共济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包含着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和合等多种涵义。概括起来,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和为贵”的价值取向

“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特色。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孔子看来,“和”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孟子进一步强调“人和”即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除了儒家十分重视“和”的价值之外,佛道墨是诸家都极力推崇“和”的思想。佛家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强调生态和谐、社会和谐、人自身和谐。道家特别强调“天和”即生态和谐的重要性。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乐优于人乐,天和重于人和。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也十分重视“和”文化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不仅具有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认同。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明确指出:“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

2.“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

要把握中国传统“和”文化精神必须认识“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有所谓“和同之辩”。在古人看来,“和”不等于“同”。“同”即简单的同一、类同;“和”即许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国语·郑语》中记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和谐才能产生新生物,而类同则不能继续发展。世界的存在方式是“和而不同”的,世界发展的根源也在于“和而不同”。唯物辩证法认为,“和”与“同”相区别,而与“不同”紧密相联。“不同”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和而不同”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主张多样性;二是主张协调性;三是主张统一性。“和而不同”不仅是一种哲学价值观,而且是一种伦理价值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能否做到“和而不同”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道德价值标准。在为人处世方面,小人只知道盲目附和,投上所好,丧失原则性;而君子则不盲从,敢于坚持原则,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力求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不仅是一种道德价值标准,而且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价值标准。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正是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才构成了美好的世界;正是多种不同颜色的和谐统一才构成了美丽的图画;正是各种不同音调的和谐统一才构成了优美的音乐。“和而不同”是一切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价值标准。

3.“中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包括“中和”思维与“包容”思维。所谓“中和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采取执中适度、不偏不倚的思维方式。“中和思维”最早可追溯到《周易》。《易传》中关于“中和”的论述不下三十处。其中,“凡吉占都是因为能‘正中’、‘得中’、‘中正’、‘黄中通理’等。”[2]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为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采取“适度”的原则,反对“过”与“不及”。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庸”是最高道德尺度。孔子明确提出了“中庸之德”的观点。以美学的视角看,“中和”是最高的审美尺度。“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主张执两用中,强调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国传统“和”文化不仅推崇中和思维,而且推崇包容思维。所谓“包容思维”,是指在各种文化交流中采用兼收并蓄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道家、佛家、墨家等诸多学派的思想以及其他外来文化而形成的。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现时代,中国人民必须树立“包容思维”,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才能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 转贴于  二、中国传统“和”文化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中国传统“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应用价值,把它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把中国传统“和”文化应用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呢·必须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中国传统“和”文化教育

现代设计艺术离不开传统文化。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设计者必定不是优秀的设计者;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必定不是优秀的作品。因此,必须重视对当代中国设计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前面讲过,“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魁宝,加强对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传统“和”文化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普遍缺少传统文化修养,严重制约了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对他们的中国传统“和”文化教育势在必行。首先,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在设计艺术课程设置中,除了专业课之外,应当开设若干门传统文化选修课,包括“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设计思想史”等。通过这些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和”文化教育,使他们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觉树立“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价值标准和“中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2.要加强“和谐化设计”新理念的培养

把中国传统“和”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和谐化设计”新理念。必须加强对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和谐化设计”新理念的培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提高设计艺术水平。所谓“和谐化设计”,是指在现代设计过程中,坚持以“和”文化为指导,在处理人、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调和其对立与矛盾,使之获得动态平衡,建构一个有机协调的统一整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的实用和审美的双重需求。“和谐化设计”是中国传统“和”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有机结合。“和”文化是“和谐化设计”的思想文化基础,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和谐化设计”的科学技术基础;和谐的设计关系是“和谐化设计”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广大受众”是“和谐化设计”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是和谐化设计的核心理念。“和谐化设计”新理念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超越,它具有民族性、现代性、整体性、人本性、科学性等基本特点。为了提高当代设计艺术类大学的综合素质和设计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和谐化设计”新理念的培育,使他们牢固掌握“和谐化设计”的基本内涵和特点,自觉地处理好几种关系,实现设计和谐化。首先,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实现个性化与共性化的有机结合。“和而不同”是“和谐化设计”的精髓,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做到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本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实现设计内容与设计形式的有机结合。它要求在设计中,既要注重设计的道德内容,强化设计的教化功能,又要注重设计的艺术形式,强化设计的审美功能,把设计的教化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再次,要处理好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实现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现代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设计首先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品具有实用性;同时,现代设计还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别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设计品具有审美功能。因此,必须注重现代设计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结合。

文化和艺术的关系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观察温阳益心法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防治AS的机制。方法 将72只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及温阳益心复方低、中、高剂量组。采用高脂饲料喂饲及腹腔注射维生素D方法建立大鼠AS模型,制模成功后给予相应的药物6周,分别测定各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RP和IL-6均明显升高(P

【关键词】 温阳益心法;动脉粥样硬化;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大鼠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recautionary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warming yang and supplementing heart qi on inflammaory factors levels in atherosclerosis rat serum. Method 72 rats were pided into 6 groups randomly:normal group, model group, simvastatin group and three groups with different dos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 animal model of AS was established by injecting vitamine E in high fat-fed rats. When the model was established successfully, corresponding medicine were supplied for 6 weeks and then the contents of CRP and IL-6 in rat serum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CRP and IL-6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odel groups than the normal group (P

Key words:the treatment of warming yang and supplementing heart qi;atherosclerosis;CRP;IL-6;rat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是由多种危险因素损伤内皮而发生的一系列炎性反应,内皮细胞(EC)损伤是最早的启动环节。研究发现,EC通过分泌炎症介质或调节白细胞在其表面的粘附而具备潜在的炎症作用[1],并在引发和扩大动脉炎症反应中起了关键的作用。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作为重要的炎症免疫因子,参与了A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既往研究表明,CRP和IL-6是AS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重要的预测因子,CRP和IL-6水平的高低与疾病的预后及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紧密相关[2]。课题组前期对温阳益心法治疗冠心病作用机理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证实温阳益心法具有降脂、保护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3]。本实验旨在观察温阳益心法对AS大鼠血清CRP和IL-6的影响,探讨本法抗AS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雄性Wistar大白鼠72只,体重(200±20)g,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编号:黑动字第P00102004。参考文献[4-5]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和腹腔注射大剂量维生素D的复合方法,建立AS大鼠模型。

1.2 药物

温阳益心复方由人参、黄芪、桂枝、薤白、半夏、川芎等药材组成。按处方比例称取中药材,浸泡2~3 h,共煎煮2遍,每遍煮30 min,分别过滤煎液,合并2次煎液备用(含原药材3.51 g/mL)。高、低剂量组各在此浓度基础上浓缩或稀释1倍。辛伐他汀,5 mg/片,海南海灵制药厂有限公司,批号040614,实验前研磨,生理盐水溶解后,制成浓度为1 mg/2 mL悬液备用。胆固醇,上海生物化学试剂公司,批号050312;丙基硫氧嘧啶,上海复星朝晖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31021082;胆酸钠,上海久福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40928;维生素D3 注射液,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41107。

1.3 分组、给药及取材

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辛伐他汀对照组及温阳益心复方低、中、高剂量组。空白组普通基础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动物高脂饲料(2%胆固醇、10%猪油、0.2%丙基硫氧嘧啶、0.5%胆酸钠、87.3%基础饲料)喂养。4周后,禁食12 h大鼠内眦眶静脉取血,抽查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高脂饲料喂养各组大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之后,各治疗组分别开始灌胃用药。空白组、模型组大鼠每日灌服生理盐水10 mL/kg,西药对照组灌服辛伐他汀悬液5 mg/kg,高、中、低剂量中药治疗组根据公式计算给药量,dB=dA×RB/RA×(WA/WB)1/3。其中dB表示大鼠公斤体重剂量(mg/kg);dA表示人的公斤体重剂量(mg/kg),RA为人的体型系数0.1,RB为大鼠的体型系数0.09,WA表示人体重(kg),WB表示大鼠体重(kg)。根据每只大鼠的公斤体重计算其给药量,并根据其体重变化调整用药剂量,连续给药6周。末次灌胃给药前12 h,各组大鼠禁食。晨起空腹,3%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注射麻醉,眶静脉取血测定血脂、CRP、IL-6,按测定指标分装不同试管中。之后,剪开腹部正中皮肤及肌肉,分离并摘取胸主动脉组织。

1.4 组织形态学观察

将摘取的胸主动脉置于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常规酒精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度5 μm。进行HE染色。染色结果:细胞核呈紫蓝色,细胞浆呈粉红色,红细胞呈桔红色。光镜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1.5 血清CRP和IL-6的测定

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CRP和IL-6含量。试剂盒IL-6,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CRP,美国B.D公司产品,进口分装。BIORAD酶标仪450 nm处读取各孔的OD值。最后根据标准品浓度和OD值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样品含量。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组织形态学改变

光镜下可见空白组胸主动脉壁层次清晰,血管内膜光滑,中膜无增生,不伴有炎性浸润。模型组血管壁内膜粗糙有纤维斑块形成,可见大量泡沫细胞,伴见炎性细胞浸润,有的粥样斑块突出管腔,中膜平滑肌增生。温阳益心复方高剂量组血管内膜光滑,仅见局部内皮粗糙。

2.2 温阳益心法对AS大鼠血清CRP和IL-6的影响

(见表1)表1 各组大鼠血清CRP、IL-6含量比较(略)注:与空白组比较,P

3 讨论

温阳益心复方针对冠心病心阳不足、血瘀痰阻病机而设。立法组方以补为通,补中寓通,通补兼施。方中药物配伍重在温补心阳治病之本,兼顾活血化痰祛病之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冠心病是AS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AS发展到一定程度,冠状动脉狭窄逐渐加重,若病情持续发展,狭窄部分形成血凝块、粥样斑块破裂或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因此,防治和消退AS是治疗冠心病的根本措施。本实验观察了温阳益心法对AS炎性因子的干预作用,以期为其防治冠心病提供实验依据。

IL-6、CRP作为重要的炎症免疫因子,参与了A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IL-6在急性反应期的主要功效是刺激肝细胞产生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是CRP;CRP通过促进单核细胞向血管壁粘附,促进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生,激活内皮细胞NF-κB等机制,从而促进AS的形成与发展。既往的研究表明,IL-6和CRP水平的高低与疾病的预后及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紧密相关[2]。本实验光镜下显示,空白组血管内膜光滑,中膜无增生,不伴有炎性浸润。模型组血管壁内膜粗糙,有纤维斑块形成;温阳益心复方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粗糙,管壁增厚;西药对照组部分血管内皮粗糙,中膜平滑肌纤维轻度增生;温阳益心复方高剂量组血管内膜仅见局部内皮粗糙。模型组及温阳益心复方中药组主动脉形态改变证实高脂、高胆固醇喂养大鼠,AS造模成功,温阳益心法能有效防治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实验结果还显示,模型组以及用药组的CRP、IL-6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模型组最为明显,提示模型组炎症反应程度最重。西药对照组、温阳益心复方高剂量组IL-6、CRP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提示温阳益心复方与辛伐他汀均能干预AS的炎症反应。说明温阳益心法通过显著降低血清IL-6、CRP含量,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起到抗AS的作用。温阳益心复方低剂量组CRP上升较高,推测可能由于温阳益心复方低剂量组对血脂的调节作用不理想,药物作用浓度不够,对AS无干预作用。另外,本实验中CRP值未升到很高,可能原因是: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本实验于第10周时检测CRP的水平,它的高峰期已过;本实验CRP的检测灵敏度较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低,给实验结果带来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也鲁.动脉粥样硬化——一种慢性炎症过程[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2):93-95.

[2] Bermudez EA, Rifai A.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in circulating interleukin-6, C-reactive protein, and tradi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women[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2,22:1668-1673.

[3] 曹洪欣,殷惠军,张 腾.温心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1):39.

[4] 杨鹏远,芮耀诚.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实验模型的建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7):802-804.

文化和艺术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唢呐艺术 文化内涵 理论思考

中国唢呐艺术在不同地域体现着各异的风土民情和文化风格,唢呐作品的音乐情趣与情绪,随着演绎的内容和场合的变更诠释出不同的音乐情感,给听众以新异的音乐体验。中国唢呐艺术源自民间,随着现代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唢呐演奏也被以艺术演奏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各类艺术作品势如破竹般涌现,为大众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

一、中国唢呐艺术的文化内涵

(一)唢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唢呐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其发源地是在波斯、阿拉伯地区。唢呐艺术的流传范围极为广范,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其自产生至流传的时间跨度较大,且中国唢呐艺术在各个地区都有较为广泛的流传,但多活跃在民间,多以民俗活动的形式呈现。唢呐在形态、艺术表现上都有较明显的特征,由于其发声响亮、携带方便、应用场合多以民众日常的民俗、生活息息相关,因而被大众熟知和喜爱,至今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发展环境锦绣勃勃。

(二)唢呐艺术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范畴

唢呐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有着明显的关联和具体体现:主要体现在节庆和民俗文化中,例如:农村的婚丧嫁娶、节庆祭典等内容。人们通过唢呐演奏来表达不同的情思。从意识形态范畴来说,唢呐艺术与中国伦理文化体现及文化情感确有关系。中国人尤其重视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体现,唢呐艺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场合与民俗文化中都有直接的情感表达。唢呐演奏的曲目内容也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如:乐曲《婚礼曲》《抬花轿》等,唢呐艺术是最能表达华夏民众文化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

(三)唢呐艺术传统文化的行为价值呈现

唢呐艺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在行为价值的呈现上体现着较为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唢呐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行为价值也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扩展。对比传统的唢呐艺术,现代唢呐艺术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大大拓宽。作曲技法的创作延伸,演奏技法的创新应用,更有制作专家在唢呐形态和制造工艺上所进行的大胆创造性的加工、改良(如加键唢呐、活芯唢呐),都力求在音色和音质上更能达到演奏“乐趣”,便于技艺精湛者在演奏形式和技术上有所突破,达到更高的艺术追求,丰富听众的视听感受,既符合现代人的艺术和审美追求,也体现现代唢呐艺术表演形式上的突破。

二、中国唢呐艺术的时展的理论思考

(一)注重唢呐艺术的技艺传承

中国唢呐艺术特有的技艺传承特点,是传统的口传心授。在漫长的一段时间里,从事唢呐工作或教育的民间艺人、演艺团体和专业音乐院校的工作者,逐渐抛弃传统的“比葫芦画瓢”法,以规范严谨的教学体系取而代之。艺术家们对唢呐艺术文化内涵的技艺传承及在传承中与时俱进,体现了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情感及对艺术传承的责任,这将是我国传统文化研究更深层次的理论价值。通过文化情感研究传统技艺,讲述传统技艺的发展历程,以较为细致化深入化的理论成果推动唢呐艺术的久远发展。

(二)注重唢呐艺术的艺术情感深化

唢呐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可见其艺术情感的体现并没有被时间所冲淡,反而其文化情感正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人们能够从民俗文化、现代艺术审美的角度对唢呐艺术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唢呐艺术的表现,人们可感受其音乐情感以及对历史文化内容的传承,尤其在艺术作品的呈现中,人们透过或强劲激昂,或含蓄深沉、或悲怆伤感的情绪,捕捉艺术气息,进入艺术情境。

(三)注重唢呐艺术的艺术形式现代性演绎

中国唢呐艺术的发展应当与时俱进,让唢呐艺术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在表演形式上,唢呐艺术可以实现与其他乐器结合,重奏或合奏以使得音乐层次分明、音色多元化;唢呐作品的伴奏音乐可突破以往的民族乐器或小乐队的伴奏模式,采用钢琴,以期达到音乐对比强烈突出主奏乐器情绪等等;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现代化与多样化,能够带动大众的艺术、文化情感,丰富艺术视野,并为艺术理论的研究、艺术融合和探索实践等带来更多的挖掘空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下中国唢呐艺术的发展,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深层次地挖掘其文化内涵性,用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唢呐艺术,实现唢呐艺术的现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大鹏.唢呐艺术魅力浅谈[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11).

[2]孙荣伟.当代中国唢呐艺术的发展现状及理论思考[J].艺术探索,2013,(12).

文化和艺术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公共艺术 环境空间 人文精神

公共艺术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的景观空间要素。它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色彩等对城市空间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公共艺术设计及其相关环境因素的形成,不仅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城市环境设计领域中,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大地艺术、装饰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由于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正越来越成为一门新兴而富于生命的学科。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无不关注城市文化艺术与环境建设,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

一、公共艺术含义与环境空间的对应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必将对改善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体,它不仅是高度物质文明的体现,而且还是人们寻觅的一个未来精神生活的空间。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但要求艺术家在改造时空的活动中发现新的造型和空间元素,而且要求观赏者所有的感官同时参与和感应。公共艺术又是一种纯粹赋予物体以形式和结构的载体,或者说是形式的创造活动和美学活动。作为一种试图赋予物质观察和文化现实秩序的创新行为,它始终关联着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它给予社会的物质秩序和文化秩序创造富有美感的形式和结构,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以及审美的需求。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是第一性的。在强调公共艺术作品的空间感的同时,拓展其时间感和流动感。它是将生活世界的各种因素,反映在空间形态、界面、构件等感觉体上。人们在置身这个空间环境时,由于形式与内容的结构相似而使公共艺术形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便产生方向感,由方向感产生了认同感,使得公共艺术确立了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关联,从而产生归属感。

公共艺术为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视的形态,而人们的活动又遍布生存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公共艺术随着人的活动而扩展成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环境形态。

公共艺术所置身的场所空间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关系,是艺术家的创造与公众互动构成对话的领域。置身于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因为它直接向公众展示。与公众构成一个共同的场所空间,因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于生活之中,显示其社会化的本质倾向。所以,一方面公共艺术作为场所的存在,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人们审视生活的意义提供了一种角度,使观赏者感悟到其中的文脉与美感。另一方面,公共艺术设计有赖于场所因素,是一种整合性的艺术创作。

二、公共艺术的百分比制度

现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发展公共艺术上采取了“百分比制度”的有效做法,它的基本含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它的做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公共工程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第一,确立公共艺术基本的审美标准以及在环境中的存在比例与投资比例。按照公共艺术城市化的审美标准实施规范,现代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中的比例为60%或7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上都采用“百分比艺术建设”的措施,即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制定出公共工程建设基金,用于环境艺术的建设。因此,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的美化载体,所形成的形态必然有着城市化的审美烙印。第二,组合与引导包括公共艺术社会化的运作机制,公共艺术是整体社会完整系统的一部分,在社会系统规划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担负着具体的社会实用功能,公共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必须服从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这样就需要加强公共艺术与历史的关联性研究,通过对历史与艺术的探讨,了解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三、公共艺术与人文精神价值

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形式形成与环境的有效联系,体现了公共艺术的文化哲学态度与精神。公共艺术是介于纯艺术与设计之间的综合性艺术。从公共艺术的本质属性来看,体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很多好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引起人们审美的想象;很多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新的媒介、混合媒介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识。特别是公共艺术的目的性与功能性并存于设计,因而所产生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所以,公共艺术形式的表达实际上是对环境文化哲学态度与精神的综合表达,是一种设计文化。

随着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已从纯粹意识形态的纪念性、宣传性而转向对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开始关注到环境艺术与地域文化及其生态环境的关系;强调设计对现实文化整体的关注与对话,开始了对城市环境及公共设施形态的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的参与。

结语

由于公共艺术不仅仅是把艺术设计展现于公共艺术空间,此外,它还要求艺术设计具有与社会大众进行对话的可能。一方面,公共艺术要能够产生与大众沟通的艺术语言及展示形态。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不一定都要求具有观念上的前卫性,它同样可以表达人类恒常的理性与普通情怀。在多层次与多元化的文化时代,公共艺术具有较为独特和明显的文化价值,恰恰是它与所在的文化背景一道,被社会公众引申出更广泛的话题,并载入公共文化生活的视觉记忆的核心中,体现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公共参与性”,体现出公共艺术与社会所产生的双向互动性。从另一角度来看,公共艺术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以艺术表达方式去传达公共社会领域的各种意向、价值观念及审美态度等。公共艺术所要强调的公共精神的基本态度,是力求在具有社会理性与道德理想的公众之间,恪守必不可少的“大众认同”。这种“大众认同”是公共艺术精神的内涵所决定的,也是公共艺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条件。因此公共艺术必须体现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

[1]韩巍.形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邹文.美术社会观——当代美术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文化和艺术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间艺术 语境 新生 衍变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2年度陕西省教育厅项目“榆林民间艺术创作活动在榆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12JK0364)。

中国的民间艺术是十分珍贵和重要的,它是农民群众历经千百年创造的优良传统文化,凝聚着各民族农民的精神养分,它也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影响着特定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它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民族文化的根本“基因”,彰显民族核心心理的部分。民间艺术一直承担着民族认同的“物证”,一直充当着衍生文化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情感源泉。民间艺术是根植于中国农耕文明社会并生存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它的精神内涵密切关联着广大农民和农耕文明。从文化角度讲,民间艺术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但同时它也包含有极多封建性的、迷信的、落后的成分。而这些成分或许正是某种民间艺术具有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原因。诸如民间剪纸、纸扎、面花等。 然而,时代转换,当下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农耕文明没落,封建观念的解体以及现代文明兴起,迫使民间艺术转型。

民间艺术的生存危机

民间艺术现在遇到了生存危机,事实上,它的生存困境是由民间艺术的生存土壤——社会环境的变迁造成的。这一变迁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正视民间艺术的衰落,抛弃失落之情,树立科学发展观观念,把握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和特征,顺应其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得以重构,生发新的功能,焕发新的时代魅力和精神内涵。中国当下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之中,社会经济、民众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生存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需求也都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作用受到挑战,面临被遗弃的威胁。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冲击。因而,民间艺术迫切需要变革,在应对环境变化和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迎合时代的价值观念,寻求变革,构筑新的符合当代民众审美、价值需求的部分。这种时代式的变化对民间艺术自身来说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造成民间艺术主体重心的位移,“新兴”类别的出现造成的付出丧失“传统”的代价,民间艺术面临自我消减的危机;另一方面,一些优良元素,在保持传统范式的基础上,顺应发展潮流,扩展其所关注的视野,丰富内涵,注入新的活力,获得新生。

民间艺术的新生及方式

民间艺术的变革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要尊重我们的文化遗产,尽量保存它们原有的物质性和积极价值,同时却大力发展它们新的精神内涵,使得一些民间艺术的文化功能发生嬗变,产生一些具有新价值的文化功能,匹配于它的时代精神。诸如我们受现代社会强调多元、模糊、解构、个性等观念的影响和启示,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积极探索。在秉承民间剪纸艺术基本“构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解构,我们剥离掉传统剪纸艺术,宣扬、肯定祛病魔、通鬼神、祈富贵等封建落后的巫术性表现主题,让它回归艺术表现本体,焕发它纯粹的艺术表现魅力。这样,剪纸失去了神性和灵气,但它却获得了现世普通人的平凡性和现实性,一下子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放弃保守的传统制约,剪纸人得以“解放”,他们仅以个人、随性、无意图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后作品却呈现出了以往不曾有的面貌,异彩纷呈、个性张扬、艺术表现性极强。诚然,这应当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欲得先舍。这是一种泯灭传统原则和范式后的无方向,一种离开制约的彻底的“自由”,通过这种自由,每个人展示着他自己的处境和个体的生命意义,将其赋予在创作之中,使作品获得现代式的“艺术价值”。个体总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摆脱运动式的“统领”中心,从而民间艺人可以通过一种自己的语言来创作自己及自己的世界,而他的作品也不再具有永恒性,作品的意义存在于不断解释和再解释之中,构筑着艺术的丰富性和多义性。

同样,民间艺术价值的再创造还依附于我们对它的重新阐述。自诞生以来,民间艺术并不仅仅以“最为古老”的面貌出现,而是处于历史维度之中,在遵循“血脉”系统的基础下,以动态的物质方式显现,因而它的意义总是变化的。这个变化所依托的基础是当事人底实生活的变化。一个人无可选择地降生在某时某地,这一点是被动的、不自觉的,一旦他通过教育成为某一文化的一分子时,他就发生了与文化的联系,而后他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双重价值的人:一方面,他必须接受一定的文化传统和规范,有意无意地成为这种文化的遗产载体;另一方面,他又总是依照当下的现实目标去自觉地、主动地干预传统、阐述传统、调整传统、丰富或破坏传统。这就是对传统价值的延伸或者再创造。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人在活动中总是对已经存在的事象作随时的调整,以便符合他的利益或是影响、修正或改变处境,实现自己的目标。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个体中,还发生在一个集团、一个阶层乃至整个社会中。在民间艺术的再创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行动,以便使得这种创造更加明显、剧烈一点,匹配于当下社会变革的速度。

在民间艺术的方式上则是复杂和多样的,一方面依然保证经典的呈现,避免文化言路的断裂而导致的艺术的衰败;另一方面,我们改变它们的存在方式,以便引起和恢复民众对它们的关注以及由此而发的感受。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我们通常称这种方式就是使传统艺术对象陌生化,让人们产生兴趣、引起注意,再而给予关注,引起思考。例如有人将科技作为创作灵感的激发物,这种“新灵知主义”在当代艺术中相当普遍。科学与艺术、社会关系与高科技日益紧密结合,人们崇尚科技,运用科技的一切成果为自己提供新的艺术创作素材,努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制成作品,或利用电脑进行制作,如剪纸动画的产生,树立在广场中的金属传统吉祥图案以及原生歌曲的声乐化艺术包装等等。陌生化方式是对传统民俗的大众化审美的重构性实践(生产),并把这种“审美重构”界定为民俗——从“祛魅”到“还魅”的活动。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艺术的精神性意义总是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中发生的。只有在变革中,民间艺术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产生“亮点”,获得大众情感的回归,与大众的生活再度发生联系,衍生出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新生。

民间艺术在新时代中的精神衍变

民间艺术自有一套特殊的生态系统,它能完成自我解构和重新链接。民间艺术能否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主要是看其自生态系统能否有序、健康运转,并且能与社会大系统协调发展,看它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包括观念、审美、价值认同,也就是民间艺术精神。如若不能,生态系统则自行消解问题部分,并生发符合新需求的部分。与传统社会相比,在现代民间艺术精神的引领驱动下,新生的民间艺术可能在类型上、造型上、材质上、工艺上都发生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是自然的、符合规律的,新生物亦是符合当代人们需求的、具有时代精神内涵的。归根结底,民间艺术的物质形态是由精神内涵所统领的,社会语境的嬗变生发出新的精神指向,民间艺术的生存价值正是不断向此靠拢的。依附于其上的精神内涵发生衍变,以一种特殊方形进行并驱动民间艺术自我更新。

民间艺术总是与它所处的时生联系的。艺术是从头至尾彻底都是表现人类底实生活的,因为艺术是和人类底实生活结合的一种文化形态。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人们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在这个地方贮存下情感和关系,便会赋予这个地方某种意义。在人地关系中,“地方”不仅具有地理上的含义,还有人文、社会心理的内涵,包括民众审美。因而,民艺产生于民众生活,并与民众发生感情。民众和民间艺术成为互生的共同体。诚然,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底实生活的变化产生各种社会需要,促使传统的艺术文化功能发生了退化和消亡、衍变、拓展,也促使新文化事象生发、转演。实际上,今天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艺术文化事象,也正是因为它们在今天能满足现代人需求的社会生活功能。这种变化正是民间艺术体现时代精神而自我更新的结果,它们就是这个时代精神的代表。鲁迅说:“凡有美术,皆足以徵表一时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就是此意。当下的民间艺术精神在改变了的时代价值的指领下回归本体,审视旧的价值尺度,并对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各种关系重新加以判断,如对民间艺术与生活、民间艺术与非艺术、民间艺术的传达过程与作品门类的关系等,从而归根结底对“民间艺术是民众生活的体现”这个本体论问题进行回答,在新时代社会语境中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