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合规文化学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衔接;延伸;架构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入门概论性课程,也是该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的旅游相关专业都开设这一课程,取用的名称也多不同,如有《旅游学概论》、《旅游概论》、《旅游学导论》、《旅游学基础》等。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正是由于其基础性地位,导致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频繁的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或理论发生交叉、冲突,教师在教学中深感这一问题的困扰,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多未有体会,但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却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专业课程科目的增加,这种交叉和冲突现象会越来越突出。这种现象和问题,迫使笔者探究解决之道,并最终付诸于文字,以期与同行交流切磋。
一、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架构思维的提出
《旅游学概论》使用的教材,目前多以李天元主编的第六版《旅游学概论》为主。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旅游活动、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的相关特征及基本规律展开。该专业的后续课程,实际也多是围绕着以上内容展开,是以上内容的深化和细化。知识内容上的延续与递进,不仅仅是逻辑的需要,更为该专业学生学习扎实的知识所必需。但是,这种延续与递进,就为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与延伸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显然,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衔接与延伸,势必然造成知识内容上的重复,造成学生重复性的学习。这种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失败。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理论框架就未真正建立,如此以来,该专业理论框架体系的建立则将更加举步维坚。知识内容的重复和理论框架体系的混乱,可能会导致某些学生甚至怀疑这个专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鉴于此,笔者认为做好该课程与其他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与延伸,并探索出与之相符的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方法,已成为必须和当务之急。
二、衔接与延伸式教学内容的架构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与基础的《旅游学概论》课程,内容上的衔接和延伸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或者说,该课程衔接与延伸教学内容的架构主要从两点入手。一是,从专业宏观角度,从专业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大背景角度而言,要做好内容上衔接与延伸的架构。这一种架构,我们称之为外部衔接与延伸,或称为外延上的衔接与延伸。
该课程涉及到的大的学科知识内容是极广泛的,大致涉及到:管理学、经营学、经济学、营销学、资源学、地理学、文化学、产业学、策划学、规划学、设计、服务学、法律法规、心理学、美学、统计学、财务学、会计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环境学、历史学等等学科内容。与以上学科知识内容衔接延伸架构的原则,就是要把握好以下这些关系:总括与分支、宏观与微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就是说,旅游学概论中所涉及到的旅游历史、旅游资源、旅游规划、旅游交通、旅游管理、旅游经营、旅游文化、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环境等等方面的各个知识内容,隶属于相应的大背景知识,或者说只是所属领域的分支。如旅游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旅游资源是资源学的一个分支;旅游文化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旅游规划是规划学的一个分支等等。
我们以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为例,再做进一步说明:学习旅游历史,首先应尽可能的掌握或通读中外历史,然后再将旅游历史放入历史长河中,进行专门性系统性学习。同样,学习旅游管理与经营,应首先将管理学经营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去学习旅游管理与经营的专门知识体系。旅游历史与历史学、旅游管理经营与管理经营学,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课程科目,但在知识体系上是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关系,就是一种天然的衔接和延伸,是任何人都无法将之割裂的一种衔接关系。历史学是旅游历史的基础,旅游历史必须在历史学浩瀚的材料中剪辑编撰。管理经营学不仅是旅游管理经营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市场管理、文化事业管理等等管理知识领域的基础。管理经营的原理、方法、原则、理论核心等等内容,是旅游管理经营知识的源头,它们支撑着旅游管理经营知识体系框架的建立,也规定和左右着旅游管理经营理论框架体系发展的方向。
按照上述思路推导下去,我们容易得到这样一个共识:我们仅学括性的宏观知识就已够用,再学习与其衔接的分支知识似乎成为多余。这种“共识”显然是片面的,在此,我们仍旧以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为例,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应当看到,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虽然与历史学、管理经营学有天然的衔接,但也是历史学、管理经营学的延伸。衔接与延伸是齐头并进的,旅游历史是历史学的延伸,但与历史学又不相同或大不相同。旅游历史是研究旅游、总结旅游的专门化的历史。旅游管理与经营与之类似,是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专门性知识,是适合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专门性知识的集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只学习历史学、管理经营学,不学习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方面的知识,或者说用历史学与管理经营学课程分别替代旅游历史与旅游管理经营课程,后果是严重的。倘若将这种观点推导下去,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或者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不用再学习旅游历史、旅游管理方面的专门知识就可以精通了。反过来也一样,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习了旅游历史、旅游管理,就可以达到历史学、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了。
从专业微观角度,做好《旅游学概论》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与延伸,是做好该课程衔接与延伸教学内容上架构的另一个切入点,这一种架构,我们称之为内部衔接与延伸,或称为内涵上的衔接与延伸。
《旅游学概论》内涵上的衔接与延伸,主要指该课程知识内容与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程度。以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旅游规划为例,这些知识内容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解中都会涉及到,在后续课程《旅游资源学》《旅游文化学》《旅游规划学》等相关课程中,同样还会作专门讲解。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对这些知识内容作哪些讲解、哪些重点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等等,必须要与相关的后续课程做好衔接和延伸。否则,在《旅游学概论》中多讲了,就必然造成其他相关后续课程讲解中的重复。若是少讲了,其他相关后续课程讲解中就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或无法正确理解的可能。
三、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方法的架构
对于《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如下教学架构方法寻求解决。一是,局部调整法,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通常将《旅游学概论》课程放在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讲授。这虽然凸显了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但从衔接与延伸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这种安排并不十分完美。从该课程外延上的衔接与延伸角度来看,实际上,管理学、美学、文化学、资源学、经营学等等相关课程,应作为该专业的先行课程,或作为该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是极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将这些课程放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授之前进行讲解十分必要。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同,专业培养方案也不尽相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也是随着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专业名称虽然相同,但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却有一定差异或差异较大。有些学校可能会设置管理学、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的学校可能将文化学或文化资源学作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一点毫无疑问,限于学生学习时间,无论哪种学校,都不可能将管理学、经营学、文化学、资源学、美学、规划学等等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全部列入学生培养方案中,只能将其一种或几种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到培养方案中。对于纳入到该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如众多学校通常都将管理学纳入到专业培养方案中),应放在第一学期讲授,应放在《旅游学概论》讲授之前先行讲授。
对于无法或没有纳入到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又与《旅游学概论》课程具有天然衔接性的课程,就需要教师采取简介讲授法去衔接与延伸,这就是《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教学架构的第二个方法。以历史学和《旅游学概论》中的旅游历史为例,可以较充分说明这种方法。旅游历史的学习,必须要结合旅游发生发展的大背景来讲解,如结合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人口、地理位置等等进行讲解。而这些知识内容,是历史学的内容体系。如果让学生通读历史,或者教师通讲历史,这都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除了布置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外,最有效的办法应是教师首先对中外历史作最简化的简要介绍,只要做到让学生掌握了历史大背景、串联起历史大线索、回忆起历史大事件,这就基本达到再讲解旅游历史的要求了。
教学是双向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以学生能动的掌握和实践利用为最终目的。因此,让学生自主进行衔接与延伸的锻炼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教学架构的第三个方法:自主式衔接法。以交通学和旅游交通为例,教师可只讲授旅游交通方法的知识内容,对于交通法规、交通线路、交通布局、交通管理、交通工具、交通文化等等知识内容,教师既不作专门讲授,也不进行提纲式简要介绍,可作为作业或作为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理解、自主总结,并最终与旅游交通进行知识上的衔接与延伸,厘清交通与旅游交通知识上衔接与延伸的关系。为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可选取合适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自主衔接延伸的效果,当然这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有效方法之一。
大队领导班子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自身学习,认识履行岗位职责,团结协助,做到分工不分家,顾大局,识大体、抓大事、议大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身先士卒、爱岗敬业,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二、以提高民警素质为长远目标,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要继续开展大走访活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要巩固大走访活动成果,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科学文化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岗位技能学习和警体素质、警务技能锻炼,突出抓好法制理念教育、奉献精神教育、廉洁从政教育、文明执法教育,努力提高民警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是要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建立廉政建设长效机制。要坚持抓好纪律作风建设这一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五个严禁”和“六个严禁”,严格管理队伍,用正确的导向教育人、引导人和激励人。同时要抓住廉洁执法的正、反典型,敢抓敢管,要坚持上级机关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管理,及时处理群众投诉,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把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工作引向深入。
三是要继续开展“三基一化”和“四建四树”活动,加强规范化管理。要继续按照“三基一化”和“四建四树”工作的标准,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为工作目标,全面落实值班备勤制度、首问接待制度、接处警制度、内务管理等各项制度,整章建制,切实加强队伍的规范化建设。
四是要继续抓好从优待警工作,认真做好“警心”工程。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及时疏导化解民警的思想问题,力所能及的解决民警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业绩突出的民警及时挖掘闪光点,推为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工作环境,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
三、以构建和谐社会,深入城管工作
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落实民警驻社区工作制度。要采取有效形式,用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城管队员依法行政,深入中队和社区,及时掌握城管工作动态,减少协助执法工作被动局面。要实行重大行动、重大情况提前介入制度,注意将各种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城管执法工作减少难度,扫清障碍。要更好的发挥工作职能,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切实有效保障城管综合执法。
四、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加大打击力度
要认真履行专业职能,把查处打击“发卡族”、流浪乞讨和破坏城市公用设施等损害市容秩序的各类违法犯罪作为工作重点,与城管执法大队密切配合,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专项行动,加大路面巡查力度,采取重点路段、重点区域重点防控,重点蹲守,采取穿制服和便衣结合巡逻的多种实行,并积极发动群众,深挖线索,切实有效的打击“发卡族”、流浪乞讨等违法行为的幕后操纵者。
一、把握发展定位,
形成和确立适应学校特色的办学思想
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结合办学实际,按照“找准位置,鲜明个陛,彰显特色”的原则,提出科学、切实可行、具有本校特色和创新意识的办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规划和重大决策,不断优化学校办学环境,加强办学体系建设,以坚定的信念、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实现办学追求,这也是新时期学校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出发点和思想基础。
二、提升管理水平,构建卓有成效的干部和教师管理的激励体制
1.干部队伍建设
学校干部承担着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是学校日常事务工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其工作能力的强弱、能动性发挥的好坏,是能否做好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
因此,要建立以“完善用人、完善奖惩、完善关怀”为核心的一套机制,来引领、调动和激励学校干部,使其从“想干事”转变为“愿干事”;营造一种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和善于总结的氛围,使其从“想干事”提升到“会干事”;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工作平台,使其从“会干事”跨越到“干成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日常管理的核心和骨干。
2.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师德建设。抓好、抓实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
二是建立常态化的继续教育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按照老、中、青教师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型的培训及教研活动。对于青年教师,上岗前要进行任教学科教学所必需的专业基本技能考核。对于在岗的青年教师,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技能训练和实用性、创造陛技能训练,让每个教师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性的基本功。对于中老年教师,要以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主,努力打造一支学术型、专家型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是创新教师选拔机制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全面推行“一线创优”,抓好优质课、优秀科研成果、优秀课外辅导教师、技能能手以及优秀教案、课件等评优工作,打造名师工程,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发挥名师的孵化、辐射、示范作用。要在保证师资队伍整体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建立淘汰制和面向全社会的、开放性的竞争上岗制度,改进绩效管理分配制度,动态拉开、拉大教师收入分配水平,从而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
三、优化教育管理,大力推进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改革、优化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完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将文化知识考核与实际动手能力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想品德与文化学业结合起来。实行学生奖学金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其次,坚持具有实质性效果的听课和评课制度,把对教师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的考评结合起来,将考评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职称评聘以及绩效工资结合起来。最后,寻找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结合点,利用信息技术对日常教学、评估进行数据化、规范化管理。
二是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课程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载体,学校应创设全面发展与个陛发展相统一的教育。在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中融合品德、审美、信息、生活等课程,积极推进有利于素养提升的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竞赛、讲座等。同时,学校应积极探索国际化课程改革,加大学科教学与教育国际化理念的整合力度,自主开发与国际接轨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国际教育课程体系。
四、树立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治校
一是全面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将法治思维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要改变过去依靠权力、运用行政手段的“家长式”管理思维和手段,坚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章程进行管理。一方面,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相关法规,依法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依法保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二是抓好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工作。制度建设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和学校管理的重要抓手,是体现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制度建设既要体现中央、省、市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又要符合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在建设内容上要涵盖学校思想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课程管理、特色学校建设、人才管理、后勤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做到兼容并蓄,全而不繁。同时,学校要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有章必循,执行必严,奖惩分明,真正依法开展教学管理活动。
五、善用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是物质文化。学校要结合当前精神文化创建的要求,科学规划学校的基本建设,合理配置设施设备;充分发挥教育设施、设备、媒介和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的育人作用,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二是精神文化。学校要建构能够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不断提升学校形象,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来构筑发展愿景,激发师生的进取精神,塑造共同价值。
三是活动文化。学校要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的内容,立足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分别在文化、历史、文学、科技、艺术等领域,开展一系列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接受教育。
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教师待遇和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改善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条件,配置教研活动设备,增加科研活动经费,不断改善教师物质待遇和生活环境,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办公条件,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教育根本在立志
书院见于唐代末年,在唐代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藏书、校书之所;还有一种是民间设立的供人们读书治学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皇权的更替,政治上新兴的科举制度取代六朝以来的门阀世族。书院文化逐渐兴盛,逐步具有讲学、祭祀、藏书之功能。以秉承师道尊严,知行合一,传承儒家思想,完善人伦道德教育为己任,无论官办、民办,皆为社会、为家国培养经世栋梁之才。今日研究与借鉴书院文化可以为当代教育提供一种有益的参照。
孔子广收弟子,创办私学,一生志在传道、弘道,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他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对象不分长幼、贵贱、尊卑。后世的书院对学生门徒也大多没有身份、地域限制,甚至能突破地域界限,成为士人、儒生之间切磋学问、相互砥砺的学术平台。一些名师、大儒主持的书院往往会吸引全国各地学子前来问学、论辩,形成了一批以书院为枢纽的文化学术中心,保持着清高的学术品质。
古代书院多建造在环境清幽的佳处,教育内容上以传道育人为目的,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其学规就是完全秉承封建伦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孔孟之道奠定了儒家学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书院文化继往开来的多是“与天地合德”的仁爱之道。仁、义、礼、智、信、忠、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维系着封建王朝世世代代的伦常纲理。
翻阅《中国书院学规集成》(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主编),纵览各大学院学规,无一不是“立志第一”。 中国几千年的儒学传统教育其根本在立志。立志的根本是志于道,天地之道、圣贤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志向远大,将来其成就必定广博。
传统书院追求的是自身修养和自我道德完善,书院对学生、门徒言传身教的是家庭孝悌之道、见利思义之理,口传心授的是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及笃行,循序渐进的书香之气熏习和温养的是温、良、恭、俭、让的儒雅气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一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治世栋梁之才。
北大哲学系著名国学大师楼宇烈教授认为,传统书院精神首推为人之道,强调一个人如何立志。他说他自己是上个世纪50年代就进入北大,他记得第一次进入哲学系时被老师励志要成为哲学家,教育系的学生被励志要成为教育家。那个时候不论中学、大学,师长们谆谆教导学生们是立志当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非今日之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人生修养道德第一课为立志,立志做一个人格独立、捍卫人性尊严、追求自我完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谦谦君子。
从心所欲不逾矩
书院发展至今,继承发扬古圣先贤的智慧,传承与创新书院文化,对为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楼宇烈教授言简意赅总结书院教育之“为人之道、为学之方”的主旨,成为儒家精神的符号与载体。书院精神与儒家精神是同质的,不论官办、民办书院,抑或是私塾学堂,大多沿袭儒家经典为核心教材,经史子集依次研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主体教学内容(后传说《乐》经被秦始皇烧毁,流 传下来只有剩下的五经)。到了宋代,朱熹又将《礼记》、《中庸》与《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规定为书院必读的经史读本。孔子提倡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学为本、自由讲学、问难与论辩,充分体现了以学为本位的书院精神,“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观点的提出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动性。
“重师友、立课程、读经典、正文体”,这些治学之道、为学之方今天听起来仍然亲切,古代的儒生、士人们多追求的修身齐家,温良恭俭的仁厚品质,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读书人家都希望自己家庭或家族能成为书香门第、文化世家。结合眼下的时髦词汇,书院在理念上应该是相当先进的产物,它有着务本、创新、和谐、自由、的元素。
朱熹是承载书院兴衰的关键人物,他曾先后恢复了白鹿洞、岳麓、湘西精舍三所著名的书院,并创办了寒泉精舍、云谷晖庵草堂、竹林精舍四所书院。朱熹往来60多所学院讲学,他指导学生读书的原则、方法有6项: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急用力。倘若一介儒生能够循序渐进、不温不火将《四书》、《五经》、《六艺》斟字酌句、细细品读,那么他将终生受益,且散发着恢弘正道、高山仰止的大家风范。
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的吴国富教授,特别针对传统书院的“祭祀”功能发表精彩演讲:“天地决定了人间的道,而先圣先贤得到了天地间的道,以之统率人间,祭祀先圣先贤,就是尊重道,尊重天地。”敬先贤、敬典籍、敬师长、敬学业、敬学友为一切道德之根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只有尊重天地、尊重凝结人类智慧的“道”,才能认真去读圣贤之书。“天命”与“道”的本质内涵就在这里得到延伸。
“观古以鉴今,无古不成金”,今人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能把历史当成一面镜子来反观、反省自己。如果能从内涵丰富的书院文化之中,提炼与现代教育接轨的精神品质,显然大有裨益。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希望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一种温良恭俭、仁义忠厚的道德人格,面对逆境,能够安贫乐道、宠辱不惊,用生命实践着儒家文化精神,表现出富贵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铮铮风骨。
作者题记
一、基础英语课程和旅游英语课程设置情况
(一)基础英语课程设置情况
基于教育部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学校将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做了以下设置:开设时间为第一学年,共128个学时。分为两个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每学期16周。课程内容主要为以专题为单元的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译这几个方面的训练。 (二)旅游英语课程设置情况旅游英语培养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熟悉酒店管理、旅游业务、导游技能方面的基本知识,适应涉外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相关行业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外语人才。
旅游英语课程设置以旅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所要求的核心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由旅行社、酒店、旅游企事业单位相关行业的专家、教学骨干组成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的调研和行业分析,依照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和归纳。
本课程设置根据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所需的能力确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参照导游资格考试标准,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泛读、英语语音为前期英语基础课程,旅游概论、导游概论、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文化为后续旅游知识课程,满足涉外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相关行业工作对人才的需求。此外还有马列课程、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为主的公共课程和到相关旅行社、旅游公司、涉外酒店等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训部分共同构建了旅游英语的课程体系。
二、基础英语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本校开设的基础英语课程注重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英语技能的训练,在“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方面稍显不足。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应该学习产生、发展这种语言的文化本身,通过了解语言产生、发展的文化环境可以促进对语言惯用法、语言内涵意义的理解,促进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双向互动。
(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
1、教材版本陈旧、内容脱离实际。旅游英语选用的多是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没有地域特色。随着旅游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教材中的教学材料、案例远远落后于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尤其是相关实训教材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旅游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沿用了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讲解语法点、词汇及练习,以考试为中心,而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教学手段也就是制作PPT进行讲解,忽略了课堂上“旅游环境”的创造,让学生体验模拟“旅游业务实训”,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3、教师复合知识欠缺。讲授旅游英语的多为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基础很好,但对旅游知识了解不多。
在授课中容易形成注重英语语法、词汇的讲解和训练,忽视旅游业务知识的讲解或是旅游业务知识的讲解不能深入浅出,讲解得不透彻,不便于学生理解。而旅游英语的课程很多是英语和旅游的结合,既要求老师有很好的英语基础,也要有一定的旅游实践经验,这样在授课中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英语和旅游双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是“复合型”教师。
4、顶岗实习不等于实训教学。学校认为安排了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就完成了实训教学,或是由于实践经费有限只能这样安排。然而顶岗实习只能解决工作中的动手问题,并不等于实训教学。现在旅游英语的实习很多是到酒店或旅行社做一些很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学习到的实践经验有限,影响了实训的效果,不便于学生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的理解。
三、基础英语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一)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建议在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同时,可开设英美文化、影视欣赏、英语演讲、跨文化交际等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