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危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糖尿病足;老年;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b)-0154-03

糖尿病足(DF)多见于老年糖尿病(DM)患者,混合型DF占45%~60%,缺血型DF约占10%,神经型DF占25%~44%。早期预防能够降低DF高危人群的发病率,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降低老年DF患者的截肢率[1]。明确DF高危因素有助于改善早期预防效果,对于老年DF患者,应注意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清创换药、抗感染及给予支持治疗,并运用护理干预措施。该分析了老年DM患者出现DF的高危因素及DF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院2014年2月―2016年7月收治的119例DM患者,119例的症状、血糖、糖耐量试验结果及HbAlc水平均符合2010年ADA制定的诊断标准,119例中合并有DF的患者为61例。61例的症状包括肢端麻木、发凉、刺痛或疼痛,下肢感觉消失或感觉迟钝,间歇跛行或鸭步行走,下蹲或起立困难,足部出现感染、糜烂、血泡、水泡、溃疡及坏疽等症状,伴有血管病变或神经病变。119例的一般资料完备,年龄均≥65岁,可与医护人员沟通,愿意配合临床研究。排除一般资料缺失、足部病变的原因为静脉曲张、滥用药物及酗酒者,血红蛋白133 umol/L、AST及ALT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心功能严重损伤者。将61例DF患者作为DF组,将另外58例未合并DF的DM患者作为单纯DM组。DF组中男47例,女14例;年龄为66~89岁,平均(78.4±6.1)岁;单纯DM组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为65~90岁,平均(77.2±5.8)岁。

1.2 方法

为了明确DF高危因素,回顾分析了DF组、单纯DM组的临床资料,包括DM病程、BMI、吸烟史、DM家族史,HbAlc、UA(尿酸)、TG(三酰甘油)、TC(胆固醇)、FIB(血纤维蛋白原),DN(DM肾病)、脑血管病、高血压、DR(DM视网膜病变)、ASO(动脉硬化闭塞)、DPN(周围神经病变)。对于DF组中的61例,应用了以下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老年DF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知晓程度较低,自理能力较差,住院时间长、医疗开支大,还可能出现截肢风险,因此容易导致社会功能及家庭功能缺失,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应运用心理干预措施及实施健康教育。护士与老年患者交谈时要认真聆听,利用沟通技巧引导老年患者宣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注意关心、理解老年患者,使患者能够放松心理,同时指导老年患者的同事、朋友、家属等给予精神鼓励,必要时可照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提供经济支持。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环境,尽量调低治疗仪器或器械的音量,避免老年患者看到医护人员抢救其他患者,以减少心理应急源,还可以鼓励老年患者参加集体性活动,如联谊会等,使老年患者能够互相学习、互相支持[2]。实施健康教育时可采用一对一形式或小组教育形式,针对老年人的认知特点,在进行小组教育时采用了小游戏、看图说话、放映幻灯片等方法,使老年患者在相对轻松的教育形式中有效掌握DF防治知识。在进行一对一指导时,可采用示教法、食物模型及DF护理箱等告知日常保健措施、足部护理方法。

1.2.2 饮食护理及运动干预调整老年患者的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早餐、中餐及晚餐所提供的热量约占1/3,主食以250~350 g为宜,蛋白质提供的热量应占20%左右,脂肪应占30%。严格限制甜饮料、冰淇淋、蜜糖及果糖等的摄入。合并肾病的患者限制主食、豆类及豆制品中植物蛋白,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量,以免加重血管粥样硬化、冠心病及高血压,尽量用植物油替代动物油。如需要增加给药剂量或社会活动、体力活动强度增加时,需要对饮食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以免出现营养不良或低血糖症状。鼓励患者多摄入豆类食物、绿叶蔬菜,少油少盐,禁烟忌酒,多摄入矿物质、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D,以减轻骨质疏松及神经炎症。在运动干预方面,应选择下肢无需负重的锻炼方式,在运动时应穿着透气性好、柔软及松紧适宜的鞋袜,要注意鞋的密闭性和透气性,或穿着糖尿病定制鞋。足部溃疡严重时,需要保护好伤口,注意卧床休息,采取力所能及的运动方式进行活动,以健侧肢体活动为主,病情有所好转时可在床上屈伸下肢,将患肢抬高30°~40°,锻炼足部功能,以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及避免DF病情加重。

1.2.3 对症护理 配合医生完成全身治疗,如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压,应用抗生素等,每天检查老年患者的足部是否出现鸡眼、红肿胼胝、水泡裂口、特殊隆起等症状。指导患者按摩足部,按摩时应避免用力揉搓,皮肤无破损时可采用温水泡脚,水温控制在37 °C左右,时间10~20 min。如足部皮肤较为干燥,可涂抹适量护肤油,足趾间不可涂抹。有足部溃疡,应进行伤口评估,评估患者的全身及局部状况,进行Wagner分级,及时清创,选择适当的敷料,保持伤口基底温暖湿润,促进伤口愈合。注意观察伤口渗液情况,避免伤口周围皮肤浸渍。注意相对禁忌症(严重下肢缺血)。如有严重下肢缺血,应评估病情,给予血管重建。告知患者伤口愈合后应每1~3个月进行足部再评估,选择合适的鞋袜,特制的鞋具,预防溃疡复发。

1.3 统计方法

将两组老年DM患者的基础资料录入SPSS22.0中,吸烟史、DM家族史、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等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HbAlc、UA、TG及FIB等计量资料的描述形式为(x±s),采用χ2检验、t检验,P

2 结果

DF组、单纯DM组的临床资料对比见表1,两组的高血压史、吸烟史、TC及BMI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研究在对比单纯DM组与DF组的资料后发现,两组的DM病程、HbAlc值、UA值、TG值、FIB值及DM家族史等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引发DF的高危因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DM病程较长时,血管及神经受到高糖损害的时间也就越长,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反应更严重,因此可增加DF的发生率,DF还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有家族史的DM患者出现DF的概率较大[3]。HbAlc持续升高可严重影响血液微循环,造成肢体末端缺氧或灌注不足,TG升高提示血脂代谢紊乱,在血脂代谢过程长期处于紊乱状态时,不但会严重损害血管的氧化应激能力,致使血液出现高凝问题,还可能引起血管病变及DF。UA及FIB升高时,提示DM患者的代谢机制遭到进一步破坏,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无法正常交换营养物质,造成组织细胞难以吸收营养物质及正常排出代谢产物,进而导致肢端出现缺血、水肿症状,增加细菌感染发生率及引发DF[4-5]。此外,该研究还证实了脑血管病、DR、ASO、DN、DPN均与DF的发生存在关联。在DM患者出现神经病变或血管病变时,可引起供血障碍,并导致肢体远端血运异常、血管透明变性、增生大量内皮细胞,造成管腔变窄,进而加重肢体远端的缺氧、缺血状态,从而引起DF。如老年DM患者出现DF,应及早进行护理干预,通过心理干预、饮食干预及运动干预等控制病情,延缓病理生理变化,同时应强化DF对症护理,避免足部组织破坏及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预防发生截肢。为该研究的61例老年DF患者提供上述护理干预后Wagner分级明显改善,提示DF病情得到有效缓解。综上,诱发老年DM患者出现DF的因素包括病程延长、神经及血管病变等,为缓解DF患者的病情,需要做好护理干预工作。

[参考文献]

[1] 康烁,田素斋,高俊香,等.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2):242-246.

[2] 佘敦敏,朱妍,冯尚勇,等.血清25羟维生素D_3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4,7(3):240-243.

[3] 刘宁,叶小珍,卢斌,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胰岛α细胞及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1):57-61.

[4] 张名扬,吕肖锋,张微微,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对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784-787.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跌倒的发生率。方法 对102例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中发生过跌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跌倒原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发生率为14.7%(15例),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跌倒(20.0%),跌倒原因自身和环境因素(33.3%),其次为药物不良反应(46.7%)。 结论 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患者在医院住院时间,少则数月,多则几年,甚至数十年。很多长期住院患者由于与外界环境接触少,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机体功能状态明显衰退,另外,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所致副作用,特别是老年病人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反应慢,更加容易发生跌倒,导致严重的身体损伤和自信心受挫。因此,探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及护男理干预措施,对避免纠纷,提高老年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我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102例。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老年精神病诊断标准。(2)年龄≥60 a。共入组102例,其中15例发生过跌倒,发生率为14.7%。

1.2 方法 对发生过跌倒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跌倒原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2 结果

2.1 跌倒患者资料 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60a~76a,平均68a;疾病种类:阿尔茨海默3例(20.0%),精神分裂症6例(40.0%),器质性精神障碍1例(6.7%),心境障碍?躁狂发作2例(13.3%),心境障碍?抑郁发作2例(13.3%),癫痫性精神病1例(6.7%);服用药物:氯丙嗪、氯硝西泮、喹硫平、利培酮。

2.2 跌倒后损伤情况 左股骨颈镶嵌性骨折2例,右手桡骨骨折1例,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或皮下血肿。上述骨折病例男性骨折1例,女性骨折2例。除1.例愈合不良需要轮椅外,其余无明显不良后果。

3 跌倒危险因素分析

3.1 病区环境因素 病室陈旧环境布局不合理,病室内无厕所,卫生间置于走廊的一角,走廊内扶手,地面较光滑,浴室内无扶手,在集中洗澡时工作人员配备不足,这些因素都极易引起跌倒的发生。

3.2 生理因素 老年人由于下肢髋、膝、踝的退行性关节炎,导致步态和肌肉关节僵硬,腰背脊柱的劳损退变使脊柱对下肢的重新调整代偿能力下降,老年过程导致的骨质疏松是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女性患者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和代偿性骨质增生,易引起跌倒。

3.3 药物因素 老年患者服用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药,影响平衡功能,容易跌倒。如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常会引起性低血压,抗癫痫药易发生共济失调,扩血管降压药导致血管扩张,心排出量减少,脑供血及供氧不足,容易出现头晕跌倒。老年人由于下肢髋、膝、踝的退行性关节炎,导致步态和肌肉关节

3.4 疾病因素 精神症状不稳定,兴奋、冲动、行为紊乱及木僵均易导致患者跌倒。

3.5 其它因素 住院患者每日进餐、洗澡、洗脚等集体活动时间段,较易因拥挤而致跌倒现象增加。有些患者夜间上厕所,往往没睡醒,时睁时闭着眼睛走路,容易跌倒;智力受损亦为跌倒的重要因素。

4 护理干预措施

4.1 评估危险因素 确立高危人群 对高龄体虚能活动,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视力下降,排尿排便频繁,经常卧床及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在患者入院时即填写跌倒高危评估表来确立高危人群,并在患者一览表、床头做醒目的警示标记,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避免意外受伤。

4.2 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 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病室的光线要充足,夜间病房开小夜灯。地面材料应防滑、平整、干燥,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合适,病区做清洁工作时及时提醒患者注意行走安全,厕所、洗漱间、浴室需增设防滑垫,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浴室安装竖向抓杆,便于站立时借力。

4.3 安全管理

4.3.1 对护理人员进行防范跌倒的教育,树立防跌倒意识,并通过真实事例敲响每个人的警钟,增加主动护理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范,提高判断力和预先性,不定时巡视病房,及时观察每个患者的动态变化。

4.3.2 发现患者步态不稳、地面滑,应及时给予扶助病负责交班,特别是对高危病人,应给予特别关注,及时检查病人衣着,如鞋子能否防滑,裤子是否过长,夜间使用护栏。

4.3.3 做好就餐管理,组织病人有序就坐,由工作人员分配食物,禁止病人四处走动,防止病人拥挤抢食,防范出现跌倒、噎食。

4.3.4 洗漱管理,病人洗澡时,为病人调节好水温,协助擦洗,防止病人烫伤、跌倒,晨5晚洗漱时,安排专人守护,及时托干地面。

4.3.5 就寝前提醒病人先排便,减少因夜间如厕未完全清醒时可能发生的跌倒,易尿床的病人由夜班护士定时叫醒,协助如厕。对于夜间行走不稳或躯体情况差的患者,可安置在靠近厕所的房间,必要时配备便椅或给予搀扶。

4.4 用药护理 服用氯丙嗪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并嘱咐患者改变时动作缓慢,对服用降压、降血糖及镇静催眠类药物时做好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对于遵医嘱使用有跌倒危险的药物及意识模糊的患者,需要有人陪伴左右,并放置护栏,调低床的高度。

4.5 健康教育 向高危人群讲授跌倒不良后果及预防措施,并将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张贴在每个病区的醒目位置,指导病人行走时抓好扶手,穿合适的鞋子,变换要慢,生活起居要做到3个30s,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后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研究表明,预防跌倒意识越强,则预防跌倒的行为越好,指导病员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做操、晒太阳,增强体质。

5 小结

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不仅要遵循一般护理原则,而且更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加强生活护理,密切观察早期用药反应,正确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积极为其创造一个安静、舒适、优雅、安全的疗养环境,同时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防护及相关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减少住院期间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危重症;急救;护理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主要病原菌是柯萨奇病毒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以手、足、口腔部位出现疱疹或水疱为特征,重者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引发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水肿。有文献报道HFMD流行时伴随较高的死亡率[1]。2008年4月21日至5月24日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危重患儿23例,经积极抢救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23例,年龄5个月~3岁,女6例,男17例,发病时间为3~5天,机械通气14例,机械通气天数1~20天。

1.2 临床表现 患儿有持续高热、肛温39 ℃~40 ℃,昏迷、抽搐、口吐白沫,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呼吸急促或不规则,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减弱或消失。

2 急救和护理

2.1 做好急救的各项准备工作 (1)物品:每个床单元基本配置:监护仪;吸引装置、给氧装置、多功能插座;输液泵两台,注射泵两台,呼吸机一台,简易呼吸器一个;床头柜用物;电极片、吸氧管、吸痰管、约束带。另备小儿喉镜两副,气管插管用物,除颤仪,心电图机,眼底镜,亚低温治疗仪,冰帽等。(2)药物:镇痛、镇静、激素类、止血剂、血管活性药物和常用抢救药。

2.2 外观预测指标在护理方面的重要性 本组EV71感染危重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变化快,临床物理检查是预测病情的主要手段,血压、脉搏常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脉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反映呼吸功能,且患儿多存在四肢末梢循环差,手足发冷表现明显。应尽早筛选出患儿病情加剧的发生,缩短患者与抢救的时间差。

2.3 抢救措施 (1)氧疗;(2)大剂量激素冲击;(3)丙球使用;(4)抗病毒;(5)改善末梢循环(多巴胺,654-2 );(6)脱水降颅压;(7)危重患儿CPR机械通气。

2.4 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儿情况给予吸氧吸痰,有14例患儿紧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持续正压机械通气,插管时多数有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涌出,量多稀薄,不提倡早期气道湿化,按需吸痰,经过机械通气治疗,患儿缺氧症状改善。(2)迅速建立至少两路静脉通道:患儿末梢循环差,四肢浅表静脉很难一次穿刺成功,且输液速度受限,最好采用颈外静脉和腋静脉穿刺,以保证药物输注,待病情稍改善再行深静脉留置。(3)持续心电、肛温等监测:早期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减轻腹胀,留置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4)降温与保暖:肛温在39 ℃~40 ℃有14例。早期脑部低温,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耗氧量,给予冰帽使用,注意保护好双耳以免冻伤,同时遵医嘱给予鼻饲退热剂或冰盐水灌肠。有10例取得较好效果,4例无效再使用亚低温治疗仪,保持肛温在37.5 ℃同时做好四肢保暖给予按摩和温水泡手脚。(5)液体管理:应用微量泵输液,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在血压稳定的情况下,3~4 ml/(kg·h),晶体胶体交替输入。(6):头肩抬高15°~30°,保持中位。(7)病情和药物的观察:①观察神志、瞳孔变化。每日进行GLS评分,以判断愈后情况;②心率血压的变化有10例患者出现心搏骤停,有2例连续出现3次心搏骤停,经积极的CPR抢救,使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救治,有2例患儿在机械通气吸痰的时候心率持续下降40次(由120次/min下降到80次/min)左右,无创血氧饱和度下降到80%左右,然后采用双人操作吸痰,并用简易呼吸器膨肺,在20 s内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心率恢复至110~120次/min;③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单路输液,并观察血压和微循环改善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调整剂量,保持输液通畅以免外渗引起局部坏死;④监测血糖的变化:每两小时测血糖一次,必要时应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8)消毒隔离:空气消毒机每日三次,每次2 h,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患者排泄物用1 000 mg/L有效氯浸泡30 min倾倒,专人专护床边隔离。

3 结果

23例患儿,上机14例,CPR 3例,死亡3例,放弃1例,在治疗2例,成功脱机8例,病危17例。

4 讨论

EV71病毒感染不仅引起手足口病,而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肺水肿、循环衰竭,且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1~2岁幼儿发病率较高[2]。病情变化迅速,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急救,我们体会到:首先要求ICU护士要有独到的急救意识,敏捷的思维,对患者的观察要有预见性,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特殊的敏感性,真正做到瞬间判断,正确估计,果断处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医护人员要相互交流配合默契。总之,ICU护士必须提高对危重患者病情的鉴别的能力,赢得抢救患者的黄金时机,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危重患者;护理记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86-02

危重患者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对病危、病重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真实记录[1],其书写质量是衡量护理文书质量的重要资料,也是最有可能涉及医患纠纷隐患的部分[2]。现将2012年11月―2013年8月病案中150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2年11月―2013年8月病案中150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依据河南省《医疗机构病历书写规范》、2011年《医疗机构表格式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我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2 结果

病案中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书写有问题共计146份,主要问题大致有6大类。

3讨论

3.1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字迹潦草、任意涂改、涂刮,诊断简写或诊断前后书写错误,修正诊断后未记录改正。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写为“冠心病”;“一氧化碳中毒”简写为“CO中毒”;诊断为“急性脑栓塞”而护理单中错记为“急性脑梗塞”。

3.1.2入院时病情评估不全面,如脑血管患者“口角向右歪斜、伸舌不配合、浅感觉减退、左侧肢体活动受限”无记录。

3.1.3医护记录不一致,如医生记录“口唇轻度紫绀”,护理记录“口唇紫绀”;医生记录“患者为嗜睡状”,护理记录“患者为浅昏迷状”;医嘱“卧床休息”,护理记录“绝对卧床休息”。

3.1.4医护抢救记录不符,病情发生变化时护士未及时记录,入院时医师有抢救记录而护理单无记录,如:“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给予抢救,立即采取脱水降颅压、留置导尿、重症监护”等措施护理单无记录;医师记录“患者头晕,调整硝酸甘油滴数,症状缓解”,护理单无记录。

3.1.5护理单前后记录自相矛盾,如前面记录为 “神志清、口角向右歪斜”,后面记录为“神志不清、口角向左歪斜”。

3.1.6病情发生变化时未采取护理措施或采取护理措施后无效果评价,如“血压208113mmHg、215107mmHg”未采取护理措施,“咳嗽后气喘给予沙丁胺醇气雾剂后”,无“用药效果”记录。

3.2原因分析

3.2.1 150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护士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危重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2.2护士责任心不强,工作粗心大意,马虎应付,个别护士对工作缺乏责任感,书写护理记录单时不专心、不认真,导致错写、漏写或少写。

3.2.3医护沟通、协调不到位,医生和护士对事物的判断不一致,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不及时沟通很容易造成记录不一致。

3.2.4管理者对护理文书书写的质量重视不到位,尤其是如今以表格护理文书书写为主,不重视病危护理文书书写各个环节的监控,临床工作中重操作轻书写,对于错记、漏记或记录不全的现象未及时纠正。

3.2.5缺乏经验及专科知识,部分年轻护士工作经验少,专科护理知识不足,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差,不能客观、真实、全面、准确地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及护理等。

3.3对策

3.3.1护士应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诊疗护理常规、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的学习,并落实在工作中。让每一位护士认识到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举证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记录患者情况,确保护理记录的法律效力[3]。

3.3.2加强医、护、患沟通,避免医护记录不符,护士发现医护记录不一致时,要主动与医生核实,避免因医护双方在收集患者资料过程中,信息来源的误差而产生医护记录不符,同时护士要深入病房,多与患者沟通,客观真实的收集资料,才能做到记录准确、真实[4]。

3.3.3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护理管理者要以网络、讲课、外出进修等多种形式对护士进行培训,加强专科知识学习,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对护理文书书写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讨论分析、积极采取整改措施。

3.3.4护理部、护士长、科室质控小组要经常对护理文书书写进行检查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改。护理记录不能自相矛盾,要遵循客观事实的原则,不能主观臆断,做到前后呼应,确保记录连续性、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医疗机构表格式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豫卫医〔2011〕106号

[2] 闫素芝,蒋建芳,许硕葵.484份死亡病案中危重患者护理记录缺陷分析与对策[J].中国病案,2013,14(8):10-11.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动脉气囊反搏;护理;危重症冠心病;并发症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一种左心室机械辅助循环装置,主要是通过减少心肌耗氧及改善冠状动脉灌注为心脏提供生理学的支持。自1962年Moulopoulus等提出主动脉球囊的概念起,IABP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合理应用IABP进行辅助,可显著症冠心病患者病死率[1-2]。但在IABP使用中,约10%~15%的患者会出现出血、栓塞、感染等并发症[3],部分患者躁动可致IABP无法正常工作。而通过细致观察护理,能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顺利通过置管期,提高抢救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2012年8月~2013年8月应用我院急诊ICU收住的IABP治疗的冠心病危重患者4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15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16例,冠心病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保护性使用17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7±13)岁。

1.2 IABP应用方法 经左(或右)股动脉穿刺置入IABP导管,根据患者身高选择不同大小球囊导管,在导管室透视下放置球囊导管,若床旁放置,测量胸骨角经脐至穿刺点距离,估测导管置入深度。导管置入后连接Datascope 98型主动脉球囊反搏机,以心电图触发模式1:1反搏(心电图信号不佳者改用压力触发模式),每小时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中心腔(肝素5000IU+生理盐水500ml)。待血流动力学稳定24h后考虑逐渐降低反搏比例撤离。拔出导管后股动脉穿刺点压迫30min,加压包扎24h。

1.3 护理措施与方法

1.3.1 心理护理 在应用IABP前反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其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讲解术中如何配合,教会患者如何放松。

1.3.2 岗前培训 使用前请工程师为所有护理人员授课,使每位医务工作者掌握IABP的相关知识。

1.3.3 IABP监测 ①选择最佳心电图导联:连接一个“R”波向上的最佳ECG导联,并贴牢电极片避免脱落或接触不良,确保QRS波幅>0.5mV。②保证传感压力腔通畅:每30min 进行一次加压冲管(每次5ml),持续时间≥15s,每12h更换1次肝素盐水,各种导管保持通畅,防牵拉,防打折。③常见报警及处理方法:常见性报警和警告性报警,包括触发、漏气、导管位置、驱动位置、低反搏压、氮气不足等。

1.4 术后护理

1.4.1 护理 应用IABP治疗患者要绝对卧床,使用气垫床,取平卧或半卧位(小于45°),穿刺侧肢体伸直,避免屈髋、屈膝,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避免导管打折、扭曲,影响反搏。翻身时给予轴向翻身,1人负责穿刺侧肢体,1人负责固定各种导管,避免肢体弯曲。骶尾部、足跟部每1h按摩1次,预防压疮发生。

1.4.2 心电、压力监测 观察心率、心律及QRS波变化,注意有无出现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或严重心律失常。准确观察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反搏压与波型变化。

1.4.3 凝血指标 每(2-4)h监测一次活化凝血时间(ACT),据此调整肝素用量,使ACT值保持在正常值的(1.5~2)倍,即ACT>180 s;保持血小板≥150×109/L。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穿刺部位渗血、牙龈出血、咳痰带血、血尿等。

1.4.4 尿量变化 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及24h出入量,留置尿管并保持通畅,定期复查肾功能。

1.4.5 足背动脉监测 确定双足背动脉搏动处并做标记,半小时观察记录1次双侧肢体温度、颜色、动脉搏动情况。若肢体的温度低,颜色发白,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需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4.6 防止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穿刺处清洁干燥,每天更换敷料一次,如有渗血随时更换。遵医嘱按时应用抗生素,防止局部及全身感染的发生。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及血象变化,如有感染征象,应注意排除IABP插管引起的感染,并予相应处理。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IABP辅助时间48-120 h,中位辅助时间62 h。术后心肌缺血、缺氧明显改善,左心功能逐渐恢复,监护室停留时间2-30 d,平均(3.9±2.2)d;术后出院时间5-28 d,平均(12.5±6.7)d;40例(83.3%)有效,死亡8例(16.7%)。

2.2 不良反应及处理

共发生不良反应15例(83.3%),①出血并发症5例:血肿1例,经及时压迫包扎处理后好转。②球囊管移位2例,通知医生及时重新调整球囊管位置后好转。 ③ 3例患者由于病情重,均有不同程度的躁动,致电极片接触不良,引起IABP终止启动。给予心理疏导、适当镇静、及时更换电极片后IABP恢复正常。

3.讨论

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方式,是重症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有效的救治措施。本组重症冠心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IABP的病死率为16.7%,明显低于相关报道的接近30%[5]。IABP的应用极大提高了重症心血管患者的生存率,但并发症问题仍很突出。IABP能否改善患者预后与护理质量有很大关系,本组患者经过严格护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3.1连续监测和有效反搏

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律、心率变化以及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变。监护仪报警上下限调节适宜。留置深静脉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测定经皮氧饱和度,记录24 h出入量。观察动脉压力曲线图判定IABP的有效性[6],并根据病情调整正性肌力药物和扩血管药物的使用剂量。反搏通常以心电触发方式为主,选择R波高尖、T波低平的导联,电极片牢固,不可放置在骨隆突处,必要时先备皮。避免信号干扰,防止导联线或电极脱落。当心率>150次/分或

3.2、转运和心理护理

患者采取平卧位或半卧位(30℃),注意保暖。置管下肢避免弯曲。作好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术前准备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时置管肢体伸直,与身体纵轴一致;每2小时行下肢被动功能锻炼。妥善固定外露导管,防也导管扭曲、受压稚移位,确保反搏有效。基于本组患者携带IABP在病房、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之间转运流程的增加,转运期间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保证IABP泵蓄电池电量、氦气充足,确保导管连接紧密牢固,妥善固定导管,预留足够长度。专人负责推送IABP机器,尽量保持机器与病床纵轴一致,机器离床不得超出30 cm,床位医师及责任护士陪护,随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7]。

3.3 下肢缺血或栓塞的护理

每1小时观察术侧下肢血运,包括肢端颜色、温度、感觉。观察时与对侧下肢做比较。如发现术肢有苍白、疼痛、冰凉、麻木、足背动脉搏动弱等现象,应考虑肢体缺血。每次搬动病人后应检查气囊导管的位置并观察反搏波形。加强肢体护理,可每2~4小时做肢体被动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注意保暖,可以适当提高室内温度,但勿使用热水袋加温,因为皮温升高会更加加重术肢的缺血及缺氧。对于躁动不安使用约束带者应加强观察,防止应病人躁动后引起局部压力过高导致回血,一旦发生,应立即回抽血液,并使用肝素加压冲管,必要时使用镇静类药物,约束带松紧适宜,每2小时放松1次,保持肢体末梢血运良好,处于功能位。为保持管路通畅,应随时观察导管连接处有无血液反流,保持管中无血,以防血栓形成[8]。

3.4出血及血肿的护理

有效抗凝治疗是IABP使用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出血的护理也是十分关键的。护理关键点为应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可采用静脉留置针;如需采集动脉血,尽量从球囊导管中抽取血标本。在进行动、静脉穿刺尤其是动脉穿刺之后,必须延长压迫血管的时间。若为上肢,应避免在穿刺侧反复进行血压的测鼋,以免造成血管的渗血。临床观察: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评估病人的脉搏、呼吸、血压;观察伤口处敷料有无渗血,及时更换;严密观察有无突然出现神志模糊、肢体活动不利等表现,警惕颅内出血可能;观察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观察伤口有无出血,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注意有无呕吐咖啡色液体、解柏油样便及血尿等情况。一旦发现出血征象应立即告知医生,及时给予相应措施。观察穿刺部位周围皮下有无隐性出血,可用皮尺测量大腿腿围并进行对照,如发现血肿可以用不褪色的记号笔在血肿边缘做好标记,及时发现血肿扩大倾向,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出血[9]。

3.5感染的护理

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严格无菌操作是首要原则,在进行插管、更换敷料、拔管等操作时,都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接触病人前后要仔细洗手。预防穿刺处感染,穿刺部位用3 M透明敷贴代替传统的纱布敷料以便于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或化脓情况。更换方法为由下向上掀,消毒导管穿刺处周围皮肤,观察有无渗血渗液,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若污染则随时更换,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安排病人入住监护病房,减少或限制探视;每日观察体温变化,监测血常规变化,根据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增加病人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以增加抵抗力,减少感染发生可能。

综上所述,IABP的有效应用依赖于护理工作的细致认真,对患者的严格护理能够使患者顺利度过置管期,了解IABP的工作原理和相关并发症,作好IABP的术前配合和术后监护,及时地观察相关指标的变化,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提高危重症冠心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沈冬焱,万晦.在心脏手术围术鹈中积极应用IABP[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3,19(5):302-303.

[2]Khan AL,Flett M,Yalamarthi S,et a1.The role of the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counterpulsation(IABP)in emergency[J].Surgeon,2003,1(5):279-282,

[3] 刘焱,叶苓,梁涛.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病人的护理诊断及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6):295-297.

[4]莫安胜,林辉,陆卫军.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循环联合冠脉血运重建治疗急重症冠心病的疗效分析[J].微创医学,2009,4(6):630-632

[5]郭晓萍,齐书英.冠心病危重症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护理干预[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J].2013, 5(1):64-65

[6]郭加强.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1.

[7]彭彩虹,康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重症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6):720-722.

[8]须慧华.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12(10):1237-1238

[9]杨明珠.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现代护理,2007,13(17):1588-1589.

作者简介:

蒋琳 ,本科学历 ,职称:护师,职务: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