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币政策的特征

货币政策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政策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货币政策的特征

货币政策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反应;货币政策;Panel Data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1-0081-07

一、引 言

1998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和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为主要标志,实现了货币政策由以“贷款规模控制”为主要工具的直接调控转变到以“利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为主要工具的间接调控,银行贷款作为货币信用创造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成为影响货币供给总量这一中介目标的关键。目前我国融资结构仍是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对间接调控型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银行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其决策过程必然与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资产负债结构、规模等个体特征存在密切的关系。

我国从1979年金融体系改革开始,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乡信用社和外资(包含中外合资)银行组成的商业银行体系。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经历了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商业化”改革和公司治理机制改革三个阶段以后,逐渐转变为现在以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探索我国银行商业化道路。受建立和发展过程的影响,各类银行的经营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也不相同。因此,研究对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差异对探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和完善银行内外部监管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情况进行了研究。Kashyap and Stein[1-2]通过调查个体银行的季度数据识别美国货币政策调整过程中的信贷供给变动情况,发现对于流动性较差的小银行,货币政策对其信贷的影响较强,而对于大银行或流动性较强的银行,货币政策对其信贷的影响较弱。M.Ehrmann等[3]运用1999年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11个国家的银行Panel Data数据,使用广义矩估计(generalized moment method,GMM)方法对比研究了欧洲地区各个国家银行贷款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整个欧洲地区还是在单个国家,货币紧缩后银行贷款均显著收缩,而且流动性是影响欧洲银行对货币政策反应的重要特征,流动性弱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相对强烈。Gambacorta[4]使用1986―1998年Panel Data方法对意大利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货币紧缩后,具有较高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的小银行更容易从外部融资,就贷款而言,规模不是影响银行货币政策冲击反应的主要因素,而银行流动性却是一个影响银行贷款的主要因素。我国学者刘斌[5]运用我国16家商业银行实际数据,从分机构和总量两方面研究资本充足率要求对我国贷款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约束对贷款、产出及物价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对我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以来,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考虑到数据来源、政策因素及地方经济因素对分析的影响,本文主要对贷款占总贷款2/3左右的两大类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差异进行研究。

二、 我国融资结构、贷款结构及增速特征分析

1.我国融资结构变动特征分析

虽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股票发行、配股、发行短期融资券等为主的企业直接融资形式不断增加,但其融资增加额与贷款增加额相比,比重小、波动大。在1998―2007年期间,除2007年直接融资增加额与贷款增加额的比例达到36.18%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4%―16%的范围内,其中有五年低于10%。可见,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目前仍是我国的主要融资方式,其变动对促进GDP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人民币贷款结构特征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贷款是人民币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在总贷款中所占比例从1998年的61.96%下降到2007年的46.43%,股份制商业银行却从1998年的5.92%上升到2007年的18.41%,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在总贷款中所占比例变动不大,基本上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因此本文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主要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特征进行分析。

3.贷款增长率特征分析

1998年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要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不考虑2000年和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引起的贷款增长率下降,2001―2003年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达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的2―4倍,2005年以来,受国有银行贷款意愿增强的影响,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相对下降,但仍达到四大国有银行贷款增长率的1.5倍以上。同时,2005年以后贷款增长率曲线的变动也反映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基数较大,增长率的较小变动对股份制银行增长率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近年来贷款总量增长率的上升主要是由四大国有银行贷款增长率上升引起。

三、 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的主要特征指标

为了后面进一步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角度研究了影响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影响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主要特征指标的描述形式。假设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

A=R+Bb+L=D+Q+E (1)

其中,A表示总资产,R表示准备金,D表示存款,满足R≥τD(这里τ表示法定准备金率),Bb是债券投资,L是贷款,债券和贷款组合情况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目标和利率进行决策,Q是其他资金来源,E是资本净额,按照资本监管的要求,必须满足E≥θA(这里假设所有资产的风险系数均为1,θ是在该假设前提下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当ΔR+ΔBb+ΔL>ΔD+ΔE时,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同业拆借、发行债券等方式,到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融入资金,ΔQ为正值;当ΔR+ΔBb+ΔL

1.银行规模特征的描述

银行的总资产是反映银行规模的主要指标,为了消除绝对值指标对分析的影响,本文借鉴国外相关文献[3―5],采用如下公式计量:

Sizeit=logAit-1N∑Nj=1logAjt i =1, 2, …, N(2)

其中,Sizeit和Ait 分别表示银行i在t时期的规模和资产,N 表示商业银行个数。该项指标是与平均水平相比的相对指标,指标值越大,表示银行规模越大。一般来说,银行的规模越大,其筹资能力越强,其贷款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不敏感。

2.银行流动性特征的描述

银行的流动性反映的是银行的支付能力。本文的银行流动性特征定义为银行是否能在一定的期限内以合理的价格得到用于增加贷款的资金,如果银行 i 的贷款Lit在资产Ait中所占的比例高,其他资产所占的比例就低,表示流动性较弱,因此用贷款在资产中的占比反映流动性。具体表达形式如下:

Liqit=LitAit-1N∑Nj=NLjtAjti=1, 2, …, N(3)

其中,Liqit表示银行i的流动性水平,如银行贷款在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小,在货币紧缩时,通过压缩其他资产占比获得信贷资金的空间大,因此如果该项指标较小,表示银行i与平均水平相比流动性较强。

3.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特征的描述

银行资本充足程度指的是商业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程度,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出于数据的可得性考虑,本文利用银行i的资本净额Eit与资产Ait的比例来反映。具体形式如下:

Capit=EitAit-1N∑Nj=1EjtAjti=1, 2, …, N(4)

其中,Capit表示银行i在t期的资本充足程度。上式中的资本充足程度指标与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最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对资本充足率的定义是“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不同,只是资本净额与资产比值,但是它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用其反映资本充足程度。如果该项指标较大,表示银行 i 与平均水平相比资本充足程度较高。

4.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特征的对比

表1给出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8―2007年间上述各特征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均值的计算公式:i=1T∑Tt=1Yit;标准差的计算公式:σi=1T∑Tt=1(Yit-t)2。这里i代表第i个商业银行,T=10。可以看出,规模超出平均水平的商业银行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而深圳发展银行的规模最小;根据规模的标准差可以看出,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的波动较大,结合这两家银行的相关指标可以看出,近年来这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速度较快。从流动性指标均值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深圳发展银行贷款在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较高,流动性水平相对较低;从流动性指标标准差可以看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的流动性指标波动较大,其中工商银行主要是因为不良资产剥离引起,而民生银行和农业银行主要是贷款在资产中所占比例增加较快引起。从资本充足程度指标的均值来看,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兴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较高;从资本充足程度指标的标准差来看,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指标波动幅度最大。

四、我国商业银行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的Panel Data模型及分析

1.带有银行个体特征的货币信贷计量模型

根据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CC-LM模型中的三个市场――信贷市场、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中有两个市场均衡,第三个市场一定均衡。现假设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那么商品市场也是均衡的。根据Bernanke、Blinder[6]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模型,在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存在如下关系:

L(rL,rB,Y)=λ(rL,rB)×(1-τ)×m(rB)×R(5)

这里L(•)表示贷款总量,rL表示贷款利率,rB表示债券利率,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λ(•)表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τ表示存款准备金率,m(•)表示货币乘数,R表示准备金。

基于此,本文建立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对货币政策反应的Panel Data模型,考虑到金融方面一般以增量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因此除了利率因素外,其他变量均采取对数差分形式。

ΔlnLit=β0+β1ΔlnLi,t-1+β2ΔlnRt+

β3Δ/mYt+

β4ΔrLt+∑3k=1β5,k(Zit,k×lnRt)+β6ΔrBt+εit(6)

其中,Zit,k (k=1,2,3) 分别表示银行i在t期的规模Size、流动性水平Liq以及资产充足程度Cap。

2.变量的选取和平稳性检验

(1)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取

本文构造的模型使用我国14个主要的全国性商业银行1998―2007年的年度Panel Data数据。1998年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使占有市场60%以上份额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按照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信贷投放总量的决策,同时受外资银行进入和国内银行间竞争加剧的影响,各家商业银行逐渐吸收国际先进银行管理经验,对内部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本文主要对1998―2007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按照前面的划分,本文分别对14家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构建了3个Panel Data模型。由于样本区间较短,而且同类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大体一致,因此对各类银行建立了Panel Data不变参数模型。本文模型所用到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金融统计》、中国经济信息网(cei.省略)、bankscope数据库、2007年各主要商业银行公开披露的年报,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以最后披露的数据为准,所有计算均采用EViews 5.0软件。

由于对数差分后的指标基本上反映的是增长率变动情况,考虑到数据长度原因,本文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采用增长率指标替代(6)式中的对数差分形式。用贷款增长率表示贷款变动情况,记为LR;考虑到CPI与GDP增长率一样都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且通过实证对比发现贷款增长率对CPI的反应更显著,因此本文采用年度CPI增长率表示通货膨胀率对贷款增量的影响因素,记为π;选择基础货币增长率表示存款准备金的变动情况,记为MBR;采用一年期贷款利率表示利率的变动,记为rL;反应银行特征的指标采用前面按公式(2)、(3)、(4)计算的规模Size、流动性水平Liq以及资产充足水平Cap。考虑到四大国有银行两次不良资产剥离以及2004年末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而引起的银行贷款增长率异常变动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中加入了哑变量dum1、dum2、dum3。其中哑变量dum1刻画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以及当时出现的贷款增长率异常反应、由于受1999年4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以及“惜贷”影响,2000年各主要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均出现了异常波动,其中股份制银行贷款增长率很高,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较低。因此在设置哑变量dum1的时候,将2000年设为1,其他年份为0。哑变量dum2刻画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过程中发生的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出现的贷款增长率异常、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2003―2007年的贷款变动情况来看,最终披露的数据已经统一将股改上市剥离贷款对贷款余额的影响追述调整到2004年。因此在设置反映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影响的哑变量dum2时,将2004年设为1,其他年份设为0。哑变量dum3刻画资本充足率办法出台后商业银行经营方式改变对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的影响。

(2)数据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使用不变参数的panel data 模型,因此,对于非个体的宏观经济指标的平稳性检验使用的是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对于反映个体情况的指标使用的是基于Panel Data 模型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反映个体情况的贷款增长率LR、规模Size、流动性水平Liq以及资产充足水平Cap均为I(0) 平稳序列,反映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状况的基础货币增长率MBR、一年期贷款利率rL、通货膨胀率π均为 I(1) 序列。

3.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建立了贷款增长率对基础货币、贷款基准利率的反应模型。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LRj,it=βj,0+∑4k=1βj,kXj,it,k+∑3s=1∑4k=1θj,s,k(dumj,it,s×Xj,it,k)+∑3h=1∑4k=1φj,it,h(Zj,it,h×Xj,it,k)+εj,it(7)

其中,j=1,2,3,分别代表14家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个Panel Data 模型。Xj,it,k中k =1, 2, 3, 4时,分别代表LRj,it-1,MBRj,it,πj,it,rLj,it-1;dumj,it,s中s =1, 2, 3时,分别代表前面数据来源部分介绍的三个哑变量;Zj,it,h中h =1, 2, 3时,分别代表商业银行结构特征变量Sizej,it,Liqj,it,Capj,it。

系数向量βj,k分别反映上期贷款增长率、当期基础货币增长率、当期通货膨胀率、上期贷款利率对本期贷款增长率的影响;θj,k分别反映1998―2007年期间发生的三次对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异常波动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和管理措施对各解释变量系数的影响;φj,k分别反映影响各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主要特征变量对各解释变量系数的影响。本文分别估计了14家最大的商业银行(代表商业银行总体状况)、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代表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不带特征变量的货币政策信贷模型和带有特征变量的货币政策信贷模型,其结果如表2所示。

Pooled EGLS (Cross-section weights)

注:括号中为t统计量,因表格所限,乘积项的解释变量的下标省略了,可参见相关宏观指标项,“―”表示不包含此项。

4.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差异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方向与货币政策调控方向一致,股份制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程度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表2中模型1、模型4、模型7分别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增长率、贷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的总体反应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增长率的总体反应系数说明基础货币供给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其贷款增长率分别提高0.69、0.38、0.83个百分点;对上期贷款利率的反应系数说明上期贷款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其贷款增长率分别下降6.49、4.77、7.6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各类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指标的反应与货币政策意图是完全一致的,不存在“逆向反应”的现象,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增长率、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变量的反应明显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这与1998年以后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的过程完全一致。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量不良贷款的出现使各商业银行加强了贷款风险的控制,2000年前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了明显的“惜贷”现象,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借此时机,快速占领市场,贷款增长率大幅增加,在当时信贷紧缺的背景下,央行并没有加以控制。经过几年的调整,同时在宏观经济层面向好的背景下,从2002年以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渐放松贷款条件,增加贷款投放,信贷市场竞争加剧,但是从贷款增长率来看,股份制银行的贷款增长率仍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2)商业银行个体特征指标影响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信贷反应强度

表2中模型2、模型5、模型8分别在模型1、模型4、模型7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特征指标与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乘积项加入到模型中估计得到的,反映了商业银行特征指标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强度的影响。从表2中可以看出,带有商业银行个体特征的模型拟合优度均高于不带商业银行个体特征的模型,说明商业银行的个体特征可以部分解释不同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强度差异。模型2反映的是总体上商业银行个体特征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影响。其中,规模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30,流动性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04,说明规模较小的银行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信贷反应强于规模较大的银行,而流动性水平较高的银行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信贷反应强于流动性水平相对较低的银行。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普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贷款增长率对基础货币增长率的反应也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型5反映的是四大家国有商业银行个体特征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影响。其中,资本充足水平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11,说明资本充足水平较高的银行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信贷反应强于资本充足水平较低的银行。在模型5的估计过程中发现规模和流动性与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乘积项系数不显著,说明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这两个特征指标不是影响其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差异的原因。而资本充足水平与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显著,也说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近年来,各家银行采用经济资本管理手段,有效地将包括信贷的资产结构调整和资本充足性管理结合起来,使资本充足率成为约束银行资产规模和结构的重要指标。模型8反映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体特征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影响。其中,规模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55,流动性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06,这两项系数的绝对值均高于模型2,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流动性特征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影响高于商业银行总体的平均水平。对比模型5、模型8,发现影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特征完全不同,说明两类银行在信贷决策时考虑的因素不同。由于1998―2007年期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转变经营机制的过程中,结合央行、银监会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参考国外先进银行的最新管理经验,其经营管理方式具有跨越式转变。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目标比较一致,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标。因此,影响两类银行的银行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另外,从上面分析过程中发现,与国外研究成果不同的是,规模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具有负向影响,这是由于在1998―2007年期间,我国基本属于流动性充足或过剩的阶段,规模不是影响其融资成本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近几年来规模较小的银行大力拓展信贷市场,提高信贷占比的现实情况。

(3)商业银行个体特征指标影响贷款利率的信贷反应强度

表2中模型3、模型6、模型9分别在模型1、模型4、模型7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特征指标与贷款利率的乘积项加入到模型中估计得到的,反映了商业银行特征指标对贷款利率信贷反应强度的影响。

对比模型3、模型6、模型9和模型2、模型5、模型8,发现各类银行特征对贷款利率信贷反应和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方向一致,说明在1998―2007年期间,各类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具有一致的反应。从总体上看,模型小、流动性水平高的银行反应相对敏感。股份制商业银行与总体情况类似。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同,资本充足水平对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影响明显。

(4)《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具有一定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模型5中哑变量dum3和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51,模型6中哑变量dum3和贷款利率乘积项的系数为-1.28,说明在2005―2007年期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较之前的反应幅度有所下降。概括起来,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

①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8%的监管要求达不到限制其缩减贷款的目的。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过程中,为了使准备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上市要求,政府对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商业银行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另外,实现股份制改革的商业银行在市场上融入大量的资金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高。

② 虽然从2004年开始央行针对信贷过剩,出台多项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是刚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为追求上市初期良好的市场业绩表现和保持市场份额,依靠其充足的流动性,贷款投放意愿仍然较强。

③ 股改过程中不良贷款剥离引起的贷款总量基数下降,也提高了该期间贷款增长率,影响了贷款增长对货币政策反应的估计。

五、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1998―2007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基本与货币政策实施意图一致,不存在“逆向反应”的现象,但是受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机制的影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很大的差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反应相对敏感。

通过在模型中加入银行结构特征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流动性特征是影响其对货币政策反应的主要特征,规模越大,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弱;流动性越强,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强。

而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其大体相当的市场地位和相对过剩的流动性水平,规模和流动性特征指标不是影响其对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差异的主要特征,而资本充足水平特征则对其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影响显著,资本充足水平越高,其对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越明显。

就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与14家商业银行估计结果类似,规模和流动性特征是影响其对货币政策反应的主要特征,规模越大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弱,流动性越强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强。

另外,本文通过在模型中加入虚拟变量dum3发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具有一定影响。

鉴于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机制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的重要影响,本文认为深化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对提高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基础货币在信贷调控中的作用不断降低,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价水平,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成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Kashyap, Anil K.,Stein, Jeremy C.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Bank Balance Sheets[Z].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Elsevier,1995,(42):151-195.

[2] Kashyap, Anil K.,Stein, Jeremy C.What Do a Million Observations on Banks Say about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0,90(3):407-428.

[3] M.Ehrmann,L.Gambacorta, P.Jorge Martinez-Pages, Sevestre and A.Worms.Financial Systems,the Role of Banks in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in the Euro Area[R].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2001,No.105.

[4] Leonardo Gambacorta.Bank-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The Case of Italy[R].Working Paper,2001,Series 103, European Central Bank.

[5] 刘斌.资本充足率对信贷、经济及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5,(8).

[6] Bernanke B.,Blinder, A.Credit, 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78):435-439.

[7] Suzuki, Tomoya.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in Japan:Resolving the Supply Versus Demand Puzzle[J].Applied Economics,2004,(36):2385-2396.

[8] 刘斌.资本充足率对我国贷款和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11).

[9] 江其务.论新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J].金融研究,2001,(2).

[10] 2000―2007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DB/OL].中国人民银行网站(pbc.省略).

The Research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nd itsCredit Responses to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Model

Liu Jinye1,Gu Yu2

(School of Management ,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China )

货币政策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TVP-VAR;模型;货币供应量;利率;时变性

一、引言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因此其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是学者的研究重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在经济生活中对大众的导向作用也日趋强化,因此正确衡量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便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进行了区域上及时间上的非对称效应研究。在国外研究中,自Sims(1980)将VAR模型用于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后,学者们开始大量使用该模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冲击响应研究,但这些研究使用的VAR模型的参数多是固定不变。而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模型的参数也在变化,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学者们对传统VAR模型进行了扩展,一种参数可变化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开始用于实践。Nakajima(2011)通过建立两个结构一致的TVP-VAR模型分别衡量了以中期和长期利率为货币政策变量的货币政策有效性。PatrickImam(2013)通过建立一个包含通胀率、失业率和政策利率的三变量TVC-VAR模型,衡量了美国等五个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并认为这五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均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而在国内,目前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大多仍基于固定系数的VAR模型,只有少数学者开始运用TVP-VAR来衡量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邓创(2014)运用TVP-VAR模型,以实际同业拆借利率等三种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变量,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通胀、产出及失业的影响,认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胀和经济波动的调控效果呈现明显的弱化趋势,但对失业率的调控却没有明显变化。刘傲琼(2013)通过TVP-FVAR模型,研究以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为代表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性,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力度变小且滞后时间延长。上述研究运用最新的TVP-VAR模型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特征,较好地适应了现实经济环境的变化,但其研究的都是货币政策对我国整体经济情况调控效果的变化。而我们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也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因此,本文旨在从东中西部三个代表省份出发,运用TVP-VAR模型研究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于各省份有效性的时变特征,从较微观的角度观察货币政策有效性。同时通过观察不同省份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是否有差异还可以验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区域效应,进而为综合研究货币政策的时变性及区域效应提供思路。

二、模型选取

为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否随着时间推进发生改变,本文选取TVP-VAR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之后采用MCMC算法估计参数。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为包含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或利率增长率)、各省的经济产出及通胀率三个变量的TVP-VAR模型。目前已有较成熟的算法及程序对该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及后续脉冲响应分析,模型的介绍和程序详见Nakajima等文献。本文选取货币供应量M2和利率i作为货币政策变量,以此衡量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在调控宏观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大小,同时为研究不同地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性,本文选取北京、湖南、甘肃三个数据较为完整的省或直辖市分别代表东中西部,用其产出及通货膨胀率作为宏观经济变量来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及平稳性等约束,数据具体形式为:M2选取其季度同比增长率的一阶差分dm2,利率i选取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加权平均利率季度数据的一阶差分di,三个省市的产出为当季gdp值取对数后的一阶差分:dlbjgdp(北京),dlhngdp(湖南),dlgsgdp(甘肃),三个省市的通胀率是各自cpi季度同比增长率的一阶差分:dbjcpi(北京),dhncpi(湖南),dgscpi(甘肃)。所有数据取一阶差分后均在1%水平下通过平稳性检验。原始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样本区间为1999Q2-2014Q4。

三、基于TV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根据既有文献,我们选择一个滞后两期的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与脉冲响应分析。每个省市建立两个分别以dm2和di为货币政策变量的模型,因此共有六个TVP-VAR模型。首先,我们在MATLAB(R2013a)中对六个模型分别进行10000次MCMC抽样模拟。表一是不同模型抽样模拟的结果(甘肃的未在文中列出。)根据表一,可知Geweke诊断值均小于1.96(95%置信区间的临界值),Inef值最大为31.59,表明我们的10000次MCMC抽样模拟是可信的。1.各省市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特征分析此部分在上述模型基础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冲击大小为各个数据样本的随机波动率的平均值,并选定1999Q2、2003Q2、2014Q2三个时间点进行冲击对比分析。图一显示了以利率di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dm2作为货币政策变量时对北京市通胀率dbjcpi和经济产出dbjgdp的冲击影响。由于各省市的实证结果差异不大,限于篇幅,此处未列出湖南省与甘肃省的相关结果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要。下面,我们对各省市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特征进行分析。图一北京市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特征首先,从上图可以看出,在1999Q2、2003Q2和2014Q2三个时点分别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无论是以dm2还是di作为政策变量,货币政策冲击对各省市dbjcpi和dlbjgdp都没有明显的时变特征,三个时点的脉冲响应曲线几乎重合。然而,当把各图中的纵坐标刻度缩小2个数量级后,三个时点的脉冲响应曲线的确表现出了分离的特征,但是鉴于峰值太大,因此综合来看,各样本省市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时变特征。其次,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对各省市通胀和产出的调控效果大致相同:(1)利率di对北京和湖南的通胀和产出的调控作用呈现出比较大的波动,即并不是在初期就可以呈现出应有的逆向调控效果,如在对北京dbjcpi的冲击影响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利率冲击发生后的滞后一期时达到最大的正向反应,而在滞后两期时才表现出了最大的逆向调控效果。而dm2对北京dbjcpi和dlbjgdp的调控效果则较稳定,其中,dm2对北京dbjcpi的冲击影响在滞后一期就达到了最大的正向调控效果,dm2对北京dbjgdp的冲击影响在开始呈现逆向调控效果,但在滞后两期时呈现最大的正向调控效果,之后仍较为波动。但总的来看,从北京市的样本出发,货币供应量比利率对经济的调控效果更稳定。对湖南的分析结果也可以得出相似结论。(2)di对甘肃省dgscpi呈现出了预期的逆向调控效果,而且dm2对甘肃省dgscpi也呈现出预期的正向调控效果。但是,不论di还是dm2,它们对甘肃省通胀dgscpi和产出dlgsgdp的调控却呈现出比较大的波动。其实,结合北京市和湖南省情况来看,货币政策对通胀率的调控效果也比对经济产出的调控效果更明显,因此,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通胀的影响比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更大。第三,各样本省市的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由于货币政策变量选取的同是利率di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dm2,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的时间点相同,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出不同省份的经济变量对相同货币政策的反应情况。从dm2对不同省份通胀率的调控来看,dm2冲击对北京市dbjcpi的影响使得dbjcpi在滞后一期时达到最大的正向调控效果为0.21,对湖南省dhncpi的影响使得dhncpi在滞后两期时达到最大的正向调控效果0.33,对甘肃省dgscpi的影响使得dgscpi在滞后一期达到最大正向调控效果0.2,因此不同省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存在差异的。从dm2对不同省份的经济产出的调控来看,三个省份虽然都是在冲击发生后的滞后两期时达到最大的正向调控效果,但最大值也有所不同。用利率di冲击分析不同省份的经济变量的反应状况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综合来看,我们从上述三幅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的确存在区域差异。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包含货币政策变量、通胀率和产出三变量的TVP-VAR模型,选取东中西部三个省市进行研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不论是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还是利率为货币政策变量来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北京、湖南、甘肃三个省市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时变特征。而在邓创(2014)的研究中,通过选取三种利率为货币政策变量研究最终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随时间发生了明显的弱化趋势。二者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本文分析的是单个省市的样本,而该文献则研究我国整体的情况,具体差异分析可在未来进行深入探究。2.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变量比利率对经济的调控效果更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利率改革并不到位,利率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仍有待提升。根据本文对北京、湖南、甘肃三省市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可知货币供应量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效果优于利率,利率的调控效果更容易出现不稳定性。3.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变量对于统一的货币政策的反应并不一致,也印证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确实存在区域差异,这也和许多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首先,在使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货币供应量发挥的效力仍然比利率大,因此,为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的效力,在利率改革上,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价格型工具,疏导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利率在调控宏观经济上发挥更大的效力。其次,虽然本文得到的结论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时变特征,但是,由于本文选取样本较少,因此,未来可进一步深化对多个省份的研究,并且联系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邹 瑾 张静娴 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Nakajima.J.Time-varyingparameterVARmodelwithstochasticvolatility:Anoverviewofmethodologyandempiricalapplications[J].MonetaryandEconomicStudies.2011(3).

[2]PatrickImam.ShockfromGraying:IstheDemographicShiftWeakeningMonetaryPolicyEffectiveness[J].IMFWorkingPaper,2013(9).

[3]邓创、席旭文.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应的时变特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7).

[4]刘傲琼.基于时变参数因子VAR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3(6).

[5]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7).

货币政策的特征范文第3篇

这一理念实际上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学派理念的影响。该理论认为规则的经济政策不会对实际经济行动产生影响。只有当经济体系受到预料之外的冲击时,才会使实际产量偏离其正常轨道。

中国近期的货币政策操作似乎有点这种味道,一方面坚持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又强调保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结果令市场无从预期。

货币经济学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有一定的科学原则和共识出现。美联储理事Mishkin曾总结为如下九条原则:1、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2、价格稳定具有极大的收益;3、在失业与通胀之间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4、预期在通胀的决定中和货币政策的传导中扮演关键角色;5、在高通胀时期,实际利率需要提高,例如泰勒规则;6、货币政策受困于时间不一致问题;7、中央银行的独立有助于改善货币政策的效率;8、对一个强的名义锚的承诺对于取得好的货币政策结果非常重要;9、金融摩擦在商业周期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西方国家近年来纷纷推行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即是对货币经济学这些科学原则的体现。

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追求多个目标,既要关注通胀,又要考虑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就业等问题,还要推动金融改革。之所以如此,中国货币当局认为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轨过程中,资源类商品以及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会对货币价格和数量带来额外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币值的不稳定,所以不宜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

同时,中国转轨与新兴的特征使得经济增长和就业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中国出口导向的经济特征使得维持汇率稳定也成为中央银行的一个目标。可以预见,如此多的目标必将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多目标的权衡也将导致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无法预期,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将更加考验决策者的智慧,需要更大的“艺术”成分。

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政策当局应该简化政策目标,提高市场对政策的预期性。货币政策作为一种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它解决的是短期问题,不是长期问题。作为短期问题,它假定资本存量是固定的,而在长期,投资会导致资本存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属于长期问题,货币政策解决的是短期问题,经济增长自然不应该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也说明货币政策不能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在1995年以前,我国实施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直到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才确立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调整以后,无论是经济增长率的波动,还是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均明显下降,经济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货币政策的特征范文第4篇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脱离常态,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受到冲击。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法,经验检验了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计量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流动性这两个微观特征变量对信贷供给有显著影响,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变动的作用明显,而中央银行货币净投放政策效果不大,货币政策变量与商业银行微观特征变量的交叉项系数不显著,可能原因是经济刺激政策、金融创新及影子银行扭曲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信贷渠道;信贷供给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1004806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一方面,为稳定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水平,我国中央银行在危机爆发后就采取经济刺激政策,将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新增贷款作为中介目标,指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另一方面,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先后通过向金融体系注资,以实施大规模的救助计划,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降低了这些国际的基准利率水平,导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热钱大量涌入我国。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我国中央银行被动通过外汇占款调整基础货币供给,加上反危机措施增加的大量市场流动性通过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市场,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经济货币化程度(M2/GDP)不断提高,从危机前的15跃升至2013年的195。国内集聚的流动性在调整过程中造成了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上涨。为了抑制这种上升的势头,中央银行又开始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来降低信贷供给水平。在此之后不久,为抑制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又进行了反向调整,造成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受到质疑。那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究竟如何,其传导机制是否有效就成为值得研究的热点问题。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政策工具引起经济中各中介变量发生连锁反应,进而引导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变化的传导渠道和作用机理。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但是其影响机制在理论界尚未达到共识。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经济学界对货币传导渠道提出以下几种主要代表性观点,即:货币渠道、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金融资产价格渠道。由于货币政策在执行中,各种渠道的传导条件有所差异,加之,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各有不同,因此,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货币政策所借助的传导渠道各不相同。当前,我国经济交织在金融危机与经济金融改革之中,货币政策的任何调整和变动都会对经济的运行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我国现阶段,通过商业银行信贷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方式,因此,对商业银行信贷渠道进行研究,是能否有效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Bernanke和 Blinder[

Symbolq@@ ]较早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银行信贷渠道观点,认为中央银行如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会降低商业银行贷款的能力,在假定商业银行只有贷款和债券两种资产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市场利率水平上升,投资需求下降,经济产出水平随之下滑。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货币政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商业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在我国是否依然存在和有效值得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文献综述

Bernanke和Blinder[

Symbolq@@ ]通过构建IS-LM信贷模型,提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具有直接影响,称为信贷渠道。信贷渠道是指除货币供给和利率效应以外的传导机制,它是通过银行资产水平及其组合的改变来实现的,并同时反映在银行负债方,又被称为“资产负债渠道”。不同于货币渠道,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从银行体系收缩准备金和存款,将减少银行可贷资金的来源,最终导致银行贷款的减少和产出的下降。其中一个关键假设是,中央银行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后,商业银行不能利用其它资金来源,如发行银行存单(CDs)和新的股份来补充所减少的存款,否则商业银行可以冲销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资金供给的紧缩效果。Kashyap[

Symbolr@@ ]提出商业银行信贷渠道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在银行资产方银行贷款和证券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在此条件下,紧缩性货币政策才能够引起银行贷款的下降,否则,银行可以通过出售所持有的证券,抵消或者缓解货币紧缩对银行贷款供给的下调压力。二是在企业的负债方,银行贷款与非银行资金来源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只有这样,银行贷款的下降才能够引起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否则,企业从银行外获得资金,使货币紧缩引起的贷款下降,对企业的活动失去紧缩效果。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而金融危机的出现导致一些条件发生异化。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来源出现了较大变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我国银行业信贷史无前例地在2009年出现爆发式增长。根据公开数据,在不考虑中国光大银行和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IPO的情况下,银行业在2010年通过配股和公开发行等方式募集了约1 800亿元的资金。在2009年和2011年商业银行还分别发行了2 681亿元和2 924亿元的次级债。这些融资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信贷能力,显著削弱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其带来的影响。在通货膨胀高企和银行存款利率固定的情况下,许多储蓄者和投资者为了保值增值,将资金投向银行理财产品和互联网金融上的各种产品,给商业银行流动性带来了巨大压力,金融“脱媒”现象十分严重,最终还造成了2013年的“钱荒”事件,大大降低了银行信贷供给的能力。

其次,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大型央企和国企对利率价格并不敏感,非国有企业及中小企业更为敏感,它们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更大[

Symbols@@ -

Symbolt@@ ]。银行贷款和其他外源性融资虽然不能相互替代,但是这些企业很难从银行借到贷款,其中许多企业都依靠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方式进行融资。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央银行不断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进行信贷倾斜。对国企和央企来说,它们是各大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和资源,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信贷供给下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仍会保持较大的融资力度。因此,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波动性和为企业信贷供给的结构矛盾给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带来了不确定性。

为了试图研究银行信贷渠道是否存在,一些学者在实证研究中最开始使用宏观数据,但是货币渠道和银行信贷渠道运行机制是同一方向,这些研究受到不能克服识别问题的批评。因此,在Kashyap和Stein[

Symbolu@@ ]使用美国银行数据解释信贷渠道问题后,许多研究就开始使用微观数据。银行规模、资本水平和流动性大小是银行从信贷渠道隔离自身的重要因素,所以常常在文献中采用。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银行通过自身实力防止储备用尽。规模更大、资本实力更雄厚和流动性更强的银行能在较小的风险下增加储备应对存款的下降。Ciccarelli等研究了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的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机制,发现欧洲国家地区银行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高于美国,美国是通过公司资产负债渠道传递货币政策对市场活动的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同样采用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他国银行信贷渠道效应的是存在的。本文在进行实证检验时也将采用银行面板数据进行检验,以克服识别问题的出现。

国内一些学者对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赵琪认为我国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还不成熟,CC-LM模型中金融资产的三种形式(货币、债券和银行贷款)在我国普遍存在,并且贷款占有重要地位,在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受到阻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时,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前提并没有受到多少削弱,因此,信贷渠道理论符合我国实际。战明华和许月丽以产权异质性条件下的信贷配给作为前提条件,认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独立信贷渠道的作用是微弱的,而获取信贷配给处于相对优势的国有投资受到信贷变化的影响更大。闫丽瑞和田祥宇[9]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我国在2001―2011年这十年期间,资产价格渠道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刘书祥和吴昊天[

Symbolq@@ 0]认为对银行信贷渠道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的一个难点是所谓的证据识别问题,即银行贷款的下降究竟是由银行信贷资金供给减少引起的,还是因为产出下降导致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下降产生的。饶品贵和姜国华认为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微观机制,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受到的冲击更大,企业以商业信用作为替代银行信贷的融资方式以弥补资金缺口。张作云认为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输入金融风险的概率增大,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面临更大挑战。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学者对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研究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结论。中央银行在采取增加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回收流动性的紧缩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大力开发表外业务规避紧缩政策带来的影响。一方面,通过发行收益率高于存款的理财产品和从同业拆借市场筹措资金;另一方面,为了协助地方政府实施投资刺激政策,以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形式对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融资。这样一来,国内产出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不但不会下降,还会出现上升。银行理财产品和同业拆借资金不受存款准备金限制,现在我国的银行监管机制对银行筹集资金的能力的限制不如危机前那么大,因此,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其他融资方式推高社会融资规模不断上升的同时,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却在不断下降,传统信贷在金融市场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小。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各种证券化产品和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对经济的影响逐步扩大。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影子银行体系不受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在我国金融市场存在金融压抑的情况下,一些银行的信托理财、资产证券化产品体现了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已经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首先,影子银行的快速增长导致银行出现“脱媒”现象,银行存款大量流失造成了如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存款的流失减少了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其次,影子银行体系内的金融资产也是对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能够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综上所述,银行贷款的下降并不能说明完全是由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的,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和政府主导的反危机措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由于解释变量包含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不可观测面板效应与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相关,使得标准估计量不具有一致性。因此,包含独立变量滞后值的一般需采用动态面板方法如一阶差分和系统GMM。本文的样本数据时间观测值多于截面观测值,动态面板有偏变得不重要,可以采用面板工具估计方法,并用内生性变量的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银行流动性变量、规模变量和收益变量是非外生变量,因此,其他变量被看做外生变量。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表2列出了回归结果。

表2中第(1)、(3)、(5)列分别估计了利率水平、货币净投放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判断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供给影响的异质性是否依赖于资产规模、流动性水平和资产收益率等银行微观特征的,本文增加了货币政策变量和银行微观特征的交叉项。第(2)、(4)、(6)列则分别估计了利率水平、货币净投放和存款准备金率与银行特征变量交叉项的变化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

表2中的第(1)列中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当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之后的两个季度,商业银行会提高银行信贷的供给,也就是说银行信贷具有逆经济周期性。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同业拆借利率上升时(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对银行信贷增长形成滞后减速影响。通货膨胀率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在市场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抑制信贷供给。从银行微观特征各系数来看,银行规模指标系数为负,而流动性系数为正,本文选取的样本中资产规模较小的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就是说在金融危机后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国有大型银行的信贷增长速度更快,而流动性更高的金融机构也有更大的放贷空间。因此,任何会影响银行规模和流动性的货币政策的出台会在信贷供给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2)列的估计结果显示,利率指标及其与银行特征变量的交叉项系数皆不显著,表明不存在银行信贷渠道。

第(3)列和第(4)列是为了测试中央银行货币净投放及其与银行规模特征变量交叉项对信贷供给产生的影响。第(3)列估计结果显示中央银行净投放变量系数为较小的负值。中央银行向银行间市场投放或吸纳流动性主要是为了控制商业银行流动性,从估计结果来看,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对商业银行信贷产生的效果不明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相对于银行信贷规模较小,并且公开市场操作较为灵活,净投放资金和净回笼资金操作相互交织,对于信贷供给的滞后影响不显著。第(4)列中央银行净投放变量系数和交叉项系数都不显著。

第(5)列和第(6)列是为了检验中央银行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第(5)列估计结果显示存款准备金率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能够降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来源,进而减少信贷供给。第(6)列估计结果显示存款准备金率和其中两个交叉项系数都不显著。

对此,本文的解释是:第一,选取样本都是具有政府国有或大型企业集团背景的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这种公司资本结构弱化了资产规模对信贷供给的限制,削弱了流动性水平和资产收益率在货币政策发生变化情况下的约束作用。第二,在经济强刺激政策和地方政府主导的运动式投资驱动下,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出现了非正常增长。在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银行大规模释放贷款也符合其利润最大化的要求。第三,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金融创新和发展壮大的影子银行对传统信贷造成了较大冲击。

四、主要结论

本文采用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货币政策对不同银行规模、资产收益率和流动性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结论显示银行规模和流动性都是决定银行信贷的重要特征变量。金融危机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增加更快,信贷空间更大的高流动性商业银行也会更多地进行信贷投放。商业银行在给企业融资过程中,不仅仅考虑各自的微观特征,同时还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上升的利率水平增加银行贷款成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这两种货币政策会对信贷供给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货币净投放操作的作用效果有限。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与银行微观特征系数的交叉项系数不显著,可能原因是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刺激政策,以及我国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和日益壮大的影子银行扭曲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1]Bernanke,B. S. , Blinder,A.S.Credit,Money,and Aggregate Demand[R].NBER Working Paper,No.2534,1988.435-439.

[2]Kashyap,A. K., Stein ,J. C. , Wilcox,D. W. Monetary Policy and Credit Conditions:Evidence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External Finance[R].NBER Working Paper,No.4015. 1992.78-98.

[3]杨咸月.大、中、小企业货币紧缩效应及其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0):3-30.

[4]胡育蓉,朱恩涛,龚金泉.货币政策立场如何影响企业风险承担――传导机制与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2014,(1):39-55

[5]Kashyap ,A. K. , Stein,JC.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Bank Balance Sheets[R].NBER Working Paper,No. 4821,1994.151-195.

[6]Ciccarelli,M.,Maddaloni,A., Peydró,J.L.Trusting the Bankers:A New Look at 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R].Working Paper,No.1228,2010.

[7]赵琪.货币、信贷与总需求:基于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0):38-42.

[8]战明华,许月丽.公司融资结构调整、部门异质性与中国信贷渠道的存在性[J].财经研究,2010,(12):72-82.

[9]闫丽瑞,田祥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宏观经济研究,2012,(3):99-105.

[10]刘书祥,吴昊天.货币政策冲击与银行信贷行为的差异――基于银行信贷渠道理论的一种解释[J].宏观经济研究,2013,(9):46-56.

货币政策的特征范文第5篇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bankingsystem)是传统银行之外能够从事多种金融业务的机构的总和。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最新定义,影子银行即位于传统银行监督管理的灰色地带,有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或监管套利等不良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站在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影子银行是一种信用中介体系,它主要包括实体与业务活动,其运行的范围是传统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市场经济。各国根据本国的金融体系特征及管理模式成立不同形式的影子银行,而我国的影子银行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是功能是对银行融资进行补充。而在广义角度讲,影子银行是一种位于传统银行以外的金融体系模式,其主要面向信用中介机构与业务的调控。受自身信用风险缺失与平衡化特征的影响,影子银行金融体系的风险有所增加,其货币期限与货币的流通可以相互转换,不受传统银行的多层控制。

二、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1.传统利率传导途径方面

在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下,利率传导大致表现为以下途径:消极的货币政策iIY,说明传统银行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结果是造成实际利率上升,使得企业经营成本增大、投资热度下降,进而拉低总需求和总产出。当中央银行采用传统利率传导途径时,贷款利率提高,企业为降低筹资成本便会考虑从其他途径获取资金。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信托贷款与委托贷款等,这使得企业投资额中银行贷款所占的份额减少,从而造成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此外,由于市场资金的供需紧张,造成影子银行利率高于普通银行利率,直接影响了官方利率的调整和货币政策的顺利推进。

2.信用传导途径方面

影子银行的出现对传统的信用传导途径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银行信贷途径与资产负债表途径。传统的银行信贷传导大致表现为以下途径:消极的货币政策银行存款银行贷款IY。由此可知,消极的货币政策会造成银行存款减少,银行可用贷款金额降低,从而导致投资与总产出减少。在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可借贷资金减少,企业可以选择影子银行来完成资金的筹集。目前我国实施的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信贷传导机制,其可以作为央行调控市场经济的工具,但是影子银行的存在使得银行信贷传导机制效力受限,并且由于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部分活动不受监管调控,导致货币扩张系数被无节制放大,从而降低了银行对货币量的控制力。资产负债表途径大致如下:消极的货币政策股价企业净资产事前机会主义行为事后机会主义行为贷款IY。该途径与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相似,企业可以从银行之外的多种途径筹集资金,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总投资额,导致银行实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受阻。信贷审批不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与控制机制不合理,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进建议

针对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体系本身的缺陷,可以通过完善货币传导机制与货币中介目标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1.完善货币传导机制

由于信贷传导机制是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种机制下的控制主体是商业银行,但是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却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作用,削弱了中央通过资产负债规模影响信贷供给的传导效应。考虑到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的信贷具有一定的取代作用,因此在影子银行得到快速发展的状况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该注重对利率的调整,同时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对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的控制,以提高银行信贷量,进而达到控制影子银行体系货币量的目的。

2.完善货币中介目标

货币中介目标针对的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间环节,我国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选择,其能够促进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而影子银行的存在导致社会融资远超过银行信贷量,直接降低了货币政策的实行效果。为此,央行及有关监管部门应该重新定义社会融资总量为货币中介目标,对银行借贷、社会融资进行调控监管,同时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优化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从而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