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政策的时滞

财政政策的时滞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政策的时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政策的时滞

财政政策的时滞范文第1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杠杆较之金融杠杆作用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条件,相互补充的。财政杠杆较之金融杠杆具有更强的控制性和时滞性,而金融杠杆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时效性,财政杠杆对调整产业结构更为有利,而金融杠杆对调节企业行为更为有效;财政杠杆偏重于解决分配的公平问题,而金融杠杆侧重于解决分配的效率问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是由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一方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客观基础。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坚持“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和均衡性的货币政策,做到财政分配总规模的大体平衡;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包括税收杠杆、补贴杠杆、预算杠杆、公开市场业务和利率杠杆等;加速包括金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在内的市场建设,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建立在市场行为之上。

2006年我国应选择的财政货币政策

2005年我国实行了“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模式,经过2005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协调。从财政政策来看,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货币政策总体上也属于稳中偏紧型。央行已连续第二年调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目标,2003年初制定的广义货币年度增长率目标为21%(年中调低至18%),2004年初定为17%,2005年进一步调低至15%。从中可以看出,2005年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在总体取向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的配合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因此,2006年我们应该掌握以下原则:

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主要作用。2006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要求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由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应该是对社会公平的维护和对经济增长机制的调整。一方面,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四项改革,促进公平与和谐;继续改革个人所得税相关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此改善投资消费关系;深化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出口退税制等方面的改革,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货币政策着眼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2006年我国金融业对外资开放在即,银监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有硬性的要求,中国的银行业呈现出一个“松货币,紧信贷”的局面。因此,央行的政策重点应放在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抚平经济波动、维护经济基本稳定上。

近年来,在国际资本流入规模不断扩大、外贸顺差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对外价格稳定的任务应优先于保持人民币国内价格的稳定。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以后,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不减,体现为人民币兑美元一直呈逐渐上升的态势。截至2005年10月中旬,人民币汇率与汇率改革时升值2%的水平相比,进一步上升了0.3%,境外给人民币汇率带来的压力依然很大。与此同时,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出现抬头之势。在这种条件下,维持人民币对外价格的稳定关系到外部需求的利用,从而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紧密相关。而国内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这就需要货币政策做好反周期操作,抑制不稳定因素。

财政政策的时滞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村社会保障

农业财政政策是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政策的总和。通过运用农业财政政策,为我国“三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持。财政支农政策的存在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重要性以适应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而现行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体系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迫在眉睫。

一、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调整、创新,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以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显现,但该体系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财政农业绝对两周增加,相对量趋于下降。表现在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呈现出下降、徘徊和增长缓慢的趋势。二是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1.财政支持对象不合理;2.农业内部支持结构不合理。三是财政农业投入体制不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渠道较多,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面、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重复投入等问题,这种投入体制使整体目标不明确,有限的资金无法形成合力。四是财政支农力度小一些。这必然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影响到农业的均衡发展。

二、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

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必须立足稳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这两个主要目标,不仅要保持必要的支出增长幅度,体现公共财政资源分配向农村倾斜;而且要合理确定支出重点,优化支出结构,有效配嚣公共财政资源。

(一)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展望

1.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倾斜力度。

加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立公共财政与WTO框架相适应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切实加大国家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2.建立规范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积极创新财政支持和民办公主的机制,规范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3.着力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省直管县”、“乡财县管”财政体制和方式改革试点范围,完善县乡财政收入体系,加强县乡财政管理。

4.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统一城乡税制的目标是:强化城乡税收协调,公平城乡税负,规范和统一城乡税收管理体制,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税制结构,最终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与工商业、城市居民适用税制的完全统一。在税收政策上体现对“三农”的扶持,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投入。转贴于

(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具体措施

1.稳定农业投入政策,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必须建立在用法律、法规进行制约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依法投资,真正落实。同时,各级对农业的投资总额、投资方向、资金匹配额都应制定具体标准和办法,以分清责任,强化对农业的投入。要积极利用政策作用,引导集体、农民和其他有关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2.改革农业补贴政策。

要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政策法规,使财政对农业补贴成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要改变目前国家对农业补贴绝对额逐年减少、相对数明显下降的状况,逐步增加对农业的补贴额度。

3.利用好财政贴息政策。

财政贴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财政补贴方式,是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相配合的一种形式,它既能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又能发挥银行信贷资金的优势,它是在市场基础上维持有效率的农业需要。目前,我国的财政贴息只要用于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贴息。但因为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是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全部政策性贷款的需要,故还有必要对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进行贴息。财政通过贴息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资到农业上,以解决当前农业投资整体资金不够的问题。但应注意的是,按照wI’o规则,财政贴息是属于应予减让的政策,这一数额不宜过大。

4.整合农业税收政策。

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税费改革,建立新的农业税制,然后做好新农业税制试点的配套改革。

5.加强财政扶贫开发的力度。

首先以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加强对贫困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然后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移民开发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运销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支持贫困人口教育和医疗卫生。

财政政策的时滞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支农政策;资金整合;政策绩效;西部欠发达地区;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70-04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课题,为统筹城乡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和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必然有一个资源的采集、分配和使用过程,其中势必涉及到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和产出。自2006年浙江省关于财政支农资金规范化改革的文件出台以来,各县级部门都着手进行了财政支农的试点改革,以促进本县市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例如浙江省永康市在财政支农改革中,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在加强支农资金管理上,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集中财力扶优扶强各类优势农业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当然,永康市财政支农政策实施绩效的考察、分析和评估仅仅是单个的案例,其政策的制定、执行、延续或终止都有其存在的特殊性。换句话说,永康市作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个县级市,在财政支农资金改革上树立了典型,但只能体现和反映其一个市的情况,并不能代表东部其他县市乃至整个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状况。如何在特殊性中发现其一般性从而推而广之;如何在特殊性间找到其共性从而,力求实现以小见大,达到“一沙一世界”的目的,才是我们此项研究的题中之义,义中之本。

1.调查地概况及考察后的评价

本调查研究地――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全市本地人口55.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4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4%,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县市。但就工业在全年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却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县市。这种农业与工业在人口分布和产业发展上的失调,导致了较大的城乡收入差别。近年来,市政府逐年加大对“三农”资金投入,2006年支农支出总量27 000万元,2003年至2006年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自2005年被列为浙江省财政支农整合试点市以来,在支农资金改革上取得一些主要成效如下:

1.1 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作用――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高绩效的管理强调用相同或更少的资源生产或提供较高质量的所要求的产品或服务。具体表现为政府政策制定目标的导向性作用。所谓政策目标,就是公共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政策目标,政策方案就无法确定,政策执行也会陷入困境。正如约翰•C•古德曼和艾德温•G•都兰在《公共政策经济学:一个微观的视角》中明确指出的那样:“一项政策如果是有益于社会整体的,该项政策是好的政策。”①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整个生态农业项目推进过程中,自政府最先设定“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的目标后,经过几番论证和协商,制定了相应的文件和配套制度,通过试点最终逐步推广。这其中为了激励成员积极参与和主动改进,政府采取了许多奖励性的措施,例如,对无公害蔬菜园地的基础设计给予资金的投入;对单个农户给予资金上的补助等。

这里永康市生态农业的发展集中体现了政府绩效管理的目标导向性作用,强调明确的目标,即赞成高绩效组织的人们正逐步形成以完成任务为主的思想而不再集中精力搞计划。他们的任务一般通过关心组织目标的人的广泛参与来确定。对于任务的描述和编制过程使人们看清了该组织诱人的前景和评估组织工作的框架。

1.2 财政支农政策的杠杆作用――走产业农业发展之路

绩效管理的关键是体现系统化的管理,而这种管理行为的系统化又通过各种政策实施来加以实际的体现。具体而言,政策制定之前必须考虑到项目设计的方方面面,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成本――收益;政策制定的内容又必须体现系统化的管理思维,即通过对某一个方面的指导、管理和控制,不仅能使当下的情况有所改善,并由此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永康市鹅肥肝的产业化链条是在农户与企业之间搭建的一座桥梁:养殖户一开始把家养的雏鹅卖给企业,企业在初步的筛选中培育一批种鹅,种鹅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商品鹅的生产,因此在整个养鹅生产过程中,设计了一套严格的饲料喂养管理和鹅肥肝加工程序,之后把种鹅产下的蛋仍旧让农户来进行哺育;而对种鹅进行深加工转变为商品投入市场。

这种系统化的政府绩效管理,以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为平台,以切实提高支农资金整体效益为目的,在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利害关系人各自的收益。

1.3 财政支农政策的品牌效应――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政府绩效管理环节中无论是最初的绩效评估还是后来的绩效衡量和绩效追踪,都会考虑到收益目标的实现程度,即政府绩效管理在强调明确目标的同时也不忽视强调效果。根据这一规划或任务说明,高绩效组织明确规定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达到具体结果目标。

案例一:特色农业的品牌打造

永康市新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1999年2月成立以来,在推行方山柿规模发展的同时,坚持走品牌之路,2000年2月就注册了“方山”牌商标。自2005年开始永康市政府积极组织以“城乡互动办展会”为理念的农展会,并且进一步扩大展会规模,探索建立周边县市农产品来永参展机制,构建区域农产品交流平台。2006年永康方山柿在金华举办的第二届华东地区农交会上获金奖。目前,永康市有浙江省农产品名牌三个(今年新增加伟丰、真方宗2个名牌),金华名牌7个,浙江著名商标1个。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掀起“政府再造”运动,把政府推向市场,要求政府师法企业,主要改变政府传统的管制模式,学习企业管理中的营销策略。这种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战略正是此种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典型案例。根据本县市的实际,抓取有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加以扶持,特别是在品种培育、技术加工、产品包装、活动宣传等方面,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如今“方山柿”不仅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是知名的品牌,而这种质量上的信誉又带来了产量上的保证。

1.4 财政支农政策的“乘数”效应――走多效农业发展之路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管理中,这乘数效应是管理者所追求的。比如一个促进销售计划的实施,我们希望这个计划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我们往往发现,如果没有其他的策略实施的配套,乘数效应很难实现。这里面,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

从(图2)可以看出,“方山柿”的扶持发展,带来了其他产业的多效收益。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当地农业的发展,政府给予众多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农户培育优质的方山柿,不仅在质量上打造了享誉国内外的“方山柿”商标,而且也为农户打开了产销的大门,每年销量是稳中有升。产量上的攀升,除把一部分优质的柿子现成出售外,余留的柿子还可以进一步深加工,做成不同形状的柿饼附上精美的包装来拓宽食品加工业的路子。再者,大批的柿树种植,提高了树种覆盖面积,促进了“森林村庄”的建设。同时,永康方山柿被誉为“天下第一柿”的美称,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围绕“生态农家”为主题的点子吸引了不少来此观光的游客。这里以“方山柿”为例,多效农业的发展思路,使政府在绩效管理中走出了一条“百花齐放”的路子。

2.考察后的经验借鉴:一个关于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哲学问题思考

从政策实施的绩效来看,此套管理模式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依据资金规模来整合项目,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政府出台一系列持续的扶持政策,各部门拟定实施计划来申报项目,通过上级部门和专家的联审来确定扶持项目,并对项目实施的过程进行监督和对项目的完结进行绩效考核,最终来拨付资金开展各项目。

当然,我们说这种模式只是以永康市为例的部分县市的改革模式,是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即在考虑当时当下的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开出的对症下药的药方。但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换句话说,从永康市这个具体案例中,我们也可以归结出政府绩效管理普遍性的东西,由东部发达地区的局部县市推广至整个东部地区乃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即如何把特殊性应用于普遍性;或者把永康市的成功经验应用于另外一个县市,我们可以在比较两者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归结出彼此的共性,来加以借鉴实施,即如何把一种特殊性应用于另一种特殊性。

2.1 转变传统的财政支农理念――大胆创新、勇于尝试

传统理念的转变,这里主要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所谓现代农业,就是要改变传统农业中低投入,低产出的现状;实现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形态,保证农产品数量多,质量好,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生态农业。

具体而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理念的转变首先表现在消费者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上。坚持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促进结构调整的优质化,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督,保障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生产,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优质。改变过去优的不多,多的不优的状况。

其次,新理念表现为由农业扶持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模式的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政府财力已经初步具备了提供对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关键是如何把农业从内部的一产向二、三产延伸,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

最后,这种新理念还表现为农业产销上由传统的零散经营向集中协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的转变。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分散化、个体化生产经营的农民,越来越经受着市场、自然和技术三重风险和压力,在众多的风险和压力下,广大农户需要适应市场要求,在一家一户生产的不平衡发展中,建立起利益共同体。

毋庸置疑,思想理念上的转变固然重要,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发展状况,我们决不能忽视两者间的历史差距。相比东部发达地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在诸多方面与如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存在更大的差距。在具体的引导、实施过程中,我们更需要考虑到西部自身的发展状况。例如,农民观念落后,综合素质低下。再如,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总体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不仅教育设施陈旧不堪,而且面临着师资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

2.2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权力与责任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是指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督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具体来说,包括官方决策者(这里指政府行政机关),非官方参与者(这里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以及公民个人)。通过官方与非官方的利益博弈来达到政策上的平衡。这里根据永康市支农资金整合改革的具体案例,主要从政府绩效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作为重要的政策主体之一政府的职能定位及各部门之间的统筹与分工。

一般而言,政府职能涉及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四大块内容。随着政府对公共领域的逐步重视,如今针对公共服务这一块提出了“构建服务性政府”的口号。政府履行职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之内,政府工作必须在阳光下进行,达到公开、透明。只有政府了解了基层群众的情况,它才能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只有人民了解政府作为的真实情况,人民才能给政府以有力的支持和合理的批评。正如总理在答记者问中所说那样: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其次,这种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关键在于如何推进公共财政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除政府自身定位外,还必须考虑到上下级政府间或同级部门间的职能定位,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权力与责任,实现各部门的通力合作,达到“统而有力,分而有序”的目标,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每一项政策高效且有序地运行。以永康市财政支农资金改革为例,政府绩效管理真正实现了“统与分”的有机结合,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各项资金,涉及到具体的分支项目仍交付各职能部门来加以开展落实,这样不仅做大了项目,保证了项目的质量,而且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有效利用率,避免了资金投入上“分散、重复、无效”的状况。

在全球化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政府职能的定位必须在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东部发达地区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通过创建一系列制度安排来加以规范,在提供必要公共产品的基础上来弥补市场供应的不足。简言之,政府的职能定位不是要去做大事,而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2.3 优化项目结构――整合资金办大事

政策客体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社会问题既是一种客观条件,又是一种主观定义。根据绩效管理的主要着手点,项目和资金作为公共政策所直接指向的对象,在整个政策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我们主要从项目和资金两个方面来分析、总结管理中的可供借鉴之处。

项目和资金在整个政府绩效管理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大因素。前期项目的整合以资金规模为依据,后期项目的整合又实现了完美的资金整合。因此,对现有农业项目进行整合,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能够归并的支出事项建议由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在这个方面,永康市财政支农项目的申报由财政部门牵头,与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国土资源局、一体办联合下发通知,统筹安排年度农业扶持项目申报工作,统一项目申报范围、申报要求、申报程序、申报时间和申报主管部门,由各镇(街)集中向申报部门和财政部门实施项目申报。项目申报结束后,财政与主管部门组织人员对上报项目实地勘察,确定扶持项目,下达资金补助计划。下达计划时制定项目主管单位、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支持环节和补助标准,下半年统一组织人员进行项目验收,依据验收结果来拨付补助资金,从而达到“统一计划、落实责任”。

除项目结构优化和支农资金整合外,我们也必须学会合理安排支农资金投入的先后顺序,将优先的政府财力运用到支农工作急需所用之处。主张先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基本需要,后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发展;先保证纯公共产品,后提供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龙头企业、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以及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支持。选择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支持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包括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给予财政贴息、对农户的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建设和污染处理给予财政补助等。

但统一的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于所有的地区发展,特别在现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当务之急是如何提高资金投入的量与质。在资金来源上,建议一则保证中央和省市政府对中西部农村增加投入的长效机制;一则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在资金的流向上,建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严禁杜绝资金的截留、挪用或浪费。尽量把资金优先投入条件较好、具备一定实力的村镇,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能力,强化其对周围乡村的辐射、带动功能。

2.4 实施制度创新――提高农村管理的规范性

公共政策的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皆可归为公共政策环境。这种政策环境既有内环境,又有外环境,严强教授称之为“环境超系统”。前者说明政策间的差异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的合理性;后者说明政策间必然会有政策核心的共通性、评价标准的普世性、运行过程的阶段性和规律性等。从公共政策环境创设的角度,这里建议通过内外制度的构建,来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通畅,提高农村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而实现支农工作长效且稳定的开展。

这种制度上的构建,既是是来自于内部的规范和调节,又是延伸至外部的保障和约束。内部管理上,特别是支农资金的预算管理上,需完善创新资金管理机制,即在实行支农资金整合以后,及时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外部管理上,需注重公共政策系统的开放性,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通畅,搭建有多元主体参与制定公共政策的制度平台。在一个政策系统中,除重要的官方决策者外,非官方参与者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成功的绩效管理需要在利益共享者之间进行公开的建设性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的交流渠道,使利益共享者参与不断进行的改进过程。有效的交流能提供向着达到所要求的结果和完成任务的方向进展的信息。此外,公开的交流容易使人发现新的思想,节约决策时间、降低决策资本。

制度上的创新和构建也需遵守时间上的与时俱进,地理上的因地制宜。在尊重两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境遇的同时,我们可以分阶段、有步骤的借鉴东部地区发展经验,或者在局部区域事先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根据中西部地区资金投入过小、经费缺口较大的问题,建议从制度上完善投资制度,优化财政支农结构。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自身硬件的升级,来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

注 释:

①John C.Goodman and Edwin G.Dolan, Economics of Public Policy:The Micro View(3rd Edition)[M].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85:8.

参考文献:

[1]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

[2]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3]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2.

[4](美)马克•波波维奇.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财政政策的时滞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材料检测;质量控制

Municip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testing and quality control Study

Luo Mingzhe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mmon overview of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the test project,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the quality control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Key words: Municip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testing; quality control

市政工程的建筑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材料性质和检测项目及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一、影响市政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材料检测不及时,不严格,漏检、错装,使不合格的材料当作合格材料使用,造成不应有的质量隐患。

材料供应无计划、堆放不规范、无标识牌、混堆,加上管理不善,当水泥、钢材等材料产生受潮、变质、锈蚀时,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

对填筑路基的土质材料缺乏土壤调查,判断失误,采用的CBR 值达不到规范要求。

施工材料特别是钢筋未按设计图纸的规定要求采购,焊接(搭接)、焊缝不合格也未及时检测控制,极易造成质量事故。

材料半成品构件(如涵管、预制大梁)未及时进行检测就直接安装在构造物上,易造成意想不到的质量事故。

二、市政工程常用的材料性质和检测项目

市政工程常用材料的基本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密实度、吸收率、抗冻性、导热性等)、力学性质(如抗压、抗拉、抗弯、抗剪等强度)和工艺性质。修建市政工程首先要把好材料关,合格优质的材料加上成熟的工艺和熟练的技能,就能确保市政工程质量。对市政工程建设常用的钢材、水泥、砂、碎石、回填土、沥青等,首先要知道材料必检的项目,才能对材料合格与否作出准确的判断,以下列出几种常用材料的必检项目:a、钢筋原材料:拉力试验、冷弯试验、缩性试验;b、钢筋焊接(搭接焊):抗拉试验;c、水泥(常规五大指标):细度、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安定性、强度;d、砂:级配、含泥量、细度模数;e、碎石:压碎值、含泥量、针片状含量、级配;f、回填土料:液塑限试验、击实、GBR 试验;g、沥青(常规三大指标):针人度、软化点和延度。

三、市政工程质量控制

控制是一定的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对所控制的对象采取的计划、监督、检查、引导和纠正,使其处于稳定状态的连续管理行为。所以对市政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有:

1、质量控制要有明确的控制主体。

质量的控制主体是项目经理部,为了实施项目质量控制,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组织起质量管理小组或专职质量检查管理人员,负责项目质量的监督、检查、指导和验收。将专职质检管理人员设在项目经理部,正是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

2、项目质量管理要有明确的目标。

工程总的质量目标已由工程承包合同或任务书所明确规定。为了实现总目标还必须有许多分目标,分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具体步骤。所谓确定的目标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要求被控对象要按预定的轨道和方向进行;二是控制活动不能超出一定的资源限定条件。所以在明确整个工程的质量目标后,项目经理部在制定质量管理计划时,就要以标为依据,对实施工程过程中的瞒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灼分析,制定保证实现目标质量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经济的计划、措施和采取相应的技术标准。

3、项目质量控制要按预定的计划和技术标准实施。

控制活动其实质就是检查施工中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预定的计划、技术标准相比较是否存在偏差,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是否采取有力的整改措施,所以没有计划和标准,就无法进行控制。实际施工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准备搞优质工程却没有计划和措施;准备克服某项质量通病却没有预定的标准;甚至有了计划和标准也不执行,施工中只凭经验和想当然,这样工程质量的控制就失去了意义。项目质量控制就是要将人们的质量管理活动纳入到按计划和技术标准进行中来,变不自觉的行动为自觉的行动。

四、市政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

市政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可以依据“TQC”中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管理的理论和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一般性的分析,明确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容。

工作质量的控制。在项目质量控制中,人、机、料、法、环这五大要素,人是决定的因素。管理、施工及操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工程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人员素质高低对丁程质量影响的表现形式就是工作质量,因此对工作质量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因此要通过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这样才能在质量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自觉行动,才能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个个重视质量的风气,同时要实行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这样才能提高工作质量,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工程所用原材物料的质量控制。工程所用原材物料是形成工程实体的原料,也是工程质量形成的基本要素。保证原材物料按质、按量供应和使用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对原材物料的质量控制应采用“三把关,四检验”的制度,即材料供应人员把关,技术质量检验人员把关,操作使用人员把关;检规格,检验品种,检验质量,检验数量。

产生直接影响,但不能忽视它的间接影响。所以在工程方案的确定中,选用先进的、可靠的、适用的、符合技术要求的设备,对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对带有计量的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使其达到额定的性能,以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

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最基本的内容是工序质量的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并消除制约因素,使工序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工序质量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不稳定性是因人工操作所致,而不确定性是指市政工程施工不象工业产品的工序那样可以事先确定。

产成品保护养护的质量控制。施工周期长和多工种交叉作业的存在,决定丁市政工程施工产成品保护的重要性。分项工程的完成对单位工程来说仅仅是产品完成过程中的一个工序,对已完成分项工程的保护养护对整个工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严格按照规范及操作要求保护养护好已完成的分项工程。

五、结束语

要控制好市政工程项目工程质量,就要赋予项目经理相应的权利,明确其相应的职责,要提高全员素质和质量意识,这样才能确保工程材料的质量。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利华《浅谈原材料的检验程序》[J]当代建设2009(1).

财政政策的时滞范文第5篇

根据工作安排,现就对**市财政支持养老发展政策落实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财政支持养老服务发展情况

我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把养老服务工作纳入民生工程,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保障老年人权益。2019年上级补助养老服务发展资金**万元,其中公办养老机构适老化改造**万元,养老服务定向财力补助**万元;本级财政补助养老服务发展资金620.35万元,其中敬老院消防改造和维修经费116.9万元,农村养老服务三级阵地建设49.19万元,居家养老服务127.9万元,公办敬老院办公及人员经费124.36万元,老年人组织42万元福高龄补贴160万元。

2020年上级补助养老服务发展资金387万元,其中公办养老机构改造提升224万元,定向财力补助157万元,特困人员供养中心建设6万元;本级财政共计补助607.69万元,其中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66万元,高龄补贴330万元,特困失能老人生活补助55.69万元,特困人员中心建设14万元,老年人组织42万元。

二、本级留成福彩公益金安排使用情况

2019年,上级下达福彩公益金分成**万元,支出215万元,主要用于高龄补贴、社会福利中心等相关经费;

截止2020年8月31日,上级下达福彩公益金分成**万元,支出295万元,主要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养老信息平台建设。目前福彩公益金滚存结余137万元,将用于敬老院等相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