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财政补助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看病难看病贵;影响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7-0084-04
切实解决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这一症结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是有针对性地破解难题的起始环节。
1.医德失位是首要因素
目前,80%以上的医患纠纷是因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引起的。由服务态度引发医患纠纷,深层原因是医务人员没有能正确认知和履行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表现为医德“失位”,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上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利益矛盾大量涌现,现存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明显减弱,新的价值观念正在形成之中,二是主观上由于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和现实的医院生存发展问题,医务工作在注入经营理念,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削弱甚至忽视了医疗卫生的社会福利性和服务性。因而,伴随医疗卫生事业“转型”的是医德的“失位”,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务工作是否要坚持和恪守医德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出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德如何定位的问题。
医务工作注入经营理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但注入经营理念不能淡忘甚至忽视医务工作的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务工作的效率效益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医务工作的良好服务和医疗质量为前提条件的。医疗服务利润链表明,医疗服务的利润增长与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相关,当病人的信任度上升5%,医院的利润将会上升25%以上[1]。因此,在医院经营理念中最重要的应当是如何赢得病人的信任,这是保持医疗市场份额,取得经营效益的最重要环节。而病人的信任度与病人对医疗结果的满意度相关,只有病人对医疗结果以及医疗服务、医疗价格感到满意,才会产生信任度。并且这种信任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不断地波动。因此,医务工作中注入经营理念,不但不应动摇医德观念,相反应当强化“无德不医”,在忠实承担和履行医务工作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通过提高医疗质量,赢得病人的满意和信任,获得真正的效益。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首先必须从提高医德水平着眼,始终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树立良好医德,规范医疗服务,既要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适宜的医疗服务流程,及时消除或减少患者在获得医疗服务时心理和经济上的压力,又要直接参与协调和解决患者从门诊到住院、会诊、转院等就诊环节,保证患者的医疗护理信息能及时随着患者的转移而转移,保持对患者热情而周到的连续性医疗服务。
2.医技欠缺是重要因素
医技水平与医疗效果直接相关,医技水平高,医疗效果好,患者信得过,医务人员自然有威信。如果学业不专,医技不佳,即使出于良好动机,也会给医疗效果带来副作用,使病人承受更多痛苦和经济负担。而医生因责任心欠缺造成的医技事故,对患者的伤害则无异于谋财害命。
对由医技原因造成“看病难看病贵”要作具体分析,有些是由于对医技钻研不够或责任心不强等主观原因造成对患者疾病的误诊,丧失治疗时机;有些是由于医疗行为本身存在未知性和风险性等客观原因造成疾病诊断困难,医治无术甚至误诊。从患者来说,常常对医技和医疗效果抱有较高期望,甚至产生一些误区:医技已高度发达,进了医院也就进了生命保险箱;医技再高也能花钱买,只要肯花钱就能治好病,这从根本上忽视了医疗行为具有高科技、高风险的特点。医患双方都要理性对待“看病难看病贵”,善于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分析和处理医患矛盾问题。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从提高医技水平着眼,直接影响医技水平的深层原因是医学人才资源问题,不仅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存在人才结构性矛盾。要从地域卫生发展考虑医卫人才的层次分布和年龄、学历结构,充分认识当前存在着农村医学人才匮乏,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不足,卫生管理人才素质不高的问题。同时,加大医卫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医卫人才的配置标准,利用现有医技人才优势和医学教育资源,并通过调整、分流、在职教育、业务培训等方式更好地提高和发挥医卫人才的医技水平,从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医价偏高是直接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对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机制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全额拨款变为差额拨款,大部分医疗机构逐渐实行自收自支,自负赢亏。而医疗服务走向市场直接带来的是医疗服务价格的不断攀升,医疗服务总费用增长异常迅速。198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14⒊2亿元,2004年达到7590亿元,200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比1980年增长53倍。同时,个人支付比例逐年大幅递增,1980年居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4.51元;2004年居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583.9元,比1980年增长40.24倍,[2]老百姓对医疗费用不堪重负。另外,在医疗服务费用支出构成上存在着药品与检查费用过大的问题,患者及其家属在支出检查和治疗费用后,如果没有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没有能挽救生命时,常常会因对医疗服务质量不满而迁怒于医疗服务价格和收费。再加上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没有随着医疗改革而转变,仍摆脱不了医疗卫生事业具有“福利性”享有“全额拨款”的影响,对医疗服务收费产生了许多误解,埋怨看病难看病贵。
合理控制医疗服务价格,直接关系到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和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靠福利政策的支撑和国家财政的补贴,长期维持较低水平的医疗服务价格,抑制了医院和医护人员改进医疗服务的积极性,导致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问题成为顽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理念渗入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价格成为调节医疗服务需求和质量的杠杆。但是,由于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长期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目前的医疗服务价格仍然存在既不反映医疗服务价值,也不反映医疗服务供需关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医疗服务总费用上涨过快和医技服务价格偏低并存;国家财政补贴不足、医疗单位收入补偿机制不健全与卫生医疗资源浪费并存;医疗服务价格趋向合理成本与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高低不一并存。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自1997年以来连续21次降低政府定价药品价格,总额达到数百亿元。同时,进一步规范企业自主定价药品和医用耗材的价格行为,加强医生用药管理,健全医院内部药品价格管理制度等,并倡导“以技养医”,取消药品加价,让“以药养医”走向终结。但在医疗服务价格控制上,完全依靠政府行政管理将会造成医疗服务费用该降的降不下来,该升的升不上去,市场失灵,比价失衡现象长期存在。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从调控医疗服务价格着眼,适应市场经济,尊重价值规律,顺应小康社会建设和医学科技发展而导致的医疗费用不断上升的“刚性趋势”,分阶段对医价实施合理调控,逐步达到按医疗服务平均成本收费;努力控制医疗服务总费用,合理分担医疗卫生财务,减少医疗服务支出的浪费;逐步调整医疗服务收入结构,提高医技劳务收费标准,体现医疗服务中的技术价值;引导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逐步分等定价,形成合理的等级差价和质量差价;规范特殊医疗服务行为,满足特殊医疗服务需求,发挥医疗机构的主体作用和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益,从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4.医改滞后是复杂因素
国务院课题组关于医改总体上是“不成功”的结论给人以深刻启示,使令人困惑的“看病难看病贵”社会问题有了相对合理的解释。国家发改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在回顾“十五”期间存在问题时,毫不避讳地指出:“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事实上,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大改革改到今天,医疗卫生行业在总体上仍然属于计划经济的模式,仍然具有垄断特征,仍然难以提高公共支出效率。同时,医改的深入必然涉及医保部门、医疗机构以及患者之间利益的再分配,势必会增加医患之间、医患与医保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磨擦,转嫁给老百姓的则是“看病难看病贵”。“难”与“贵”是患者需求与医疗资源有限矛盾的反应,是主体的医疗需求一时难以满足,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的外在表现,也是医患利益得不到有效整合的结果。“看病难看病贵”的背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方利益冲突问题。因此,必须正视“看病难看病贵”中医患双方的利益问题,探究在看病上聚焦为“难”与“贵”的原由,通过医疗体制改革的正确举措,化解利益冲突,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举措层出不穷:病人选医生、单病种限价、医疗价格全面调整、药品21次降价、反商业贿赂等,但收效甚微,至今仍然没有走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泥潭。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缺乏正确认识,没有能合理配置和使用医疗卫生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广泛的社会服务性,同时也体现了集福利性质和经济性质于一体的特点。早在1996年国家就将医疗卫生事业定性为给予一定优惠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再也不是纯福利性质。将医院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客观上加剧了医院间的竞争,医院和医务人员不得不接受在医疗市场竞争中自己养活自己的事实。现在国家对医院的投入不到医院开支的5-10%,[3]90%以上要靠医院自己挣,“以药养医”成为无奈的选择,这难免会导致医疗费用上涨,而付费的压力则直接降临在患者头上。原来看病享有劳保和公费医疗的患者,现在面临“大病统筹”、“自己承担部分或全部医疗费”,凡是特需医疗费用全部自行负担,从内心深处难以消除卫生事业具有福利性,看病无需自己掏腰包的情结。改革开放以来,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上升很快,从1980年占卫生总费用的1/5一直攀升到目前的3/5左右。由于医疗消费具有或然性,决定了医疗消费的非自愿性。在现实中,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与卫生资源使用不合理并存。2003年卫生总费用达6623.3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左右上升到2003年的5.65%,而同期,政府的卫生支出却从36.2%下降到17.2%,平均每年降低约1个百分点。[4]
二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期望值过高,医院至今仍没有摆脱在历史福利性和现实经营性形成的夹缝中生存的窘境。医疗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各方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各方从自身利益考虑,对医改抱有过高期望。在实际进程中碰到了重重阻力,在卫生资源配置上,市场经济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医院分类管理目标由于私立医院和社会团体医院没有形成气候,对公立医院难以形成竞争局面而无法落到实处;在国家财政补助减少,医院运营成本增加,高提现象严重,逼迫卫生组织市场化的情况下,要切断药品与医院在经济利益上的联系非常困难。医、药、保三方联动改革的设想,在具体操作和协调上显得主次不清,疏堵失当,客观上形成了“三驾骑分头拉车”的尴尬局面。
三是没有能建立合理的利益运行机制。应承认和保护医务人员合理的利益追求,并建立合理的利益获取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不仅要保证医务人员与他人一样有获取利益的平等机会,而且要充分考虑医务工作高技术、高风险的职业特征,享有相应的待遇和报酬。同时,还应有必要的手段,不断激发医务人员对更高目标的追求,形成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但人们习惯于从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以社会效益、服务至上的思路考虑医务人员的利益问题,使医务人员的待遇与他们的付出相比不太相称,与其他高收入阶层反差较大,客观上受到利益失衡的困扰。从事医务工作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强度,而医务人员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在利益失衡的矛盾中,道德约束的力量不可避免地要打折扣。少数医护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对待病人态度冷漠、语言生硬;开大处方、拿回扣、收红包等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如毒瘤一样顽强存在,这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是卫生财务负担不公,老百姓缺乏应有的医疗保障。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医疗保障机制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真正内因。在2006年初召开的中国医院协会报告会上,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长期积累造成的。特别是源于经济原因,导致48.9%的群众有病不敢上医院,城镇有29.6%、农村有65%应住院的患者不能住院。[5]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调查结果显示:近3年内农民因看不起病,在家死亡的占到了78.6%。[6]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解决,将使全面建设和谐、富裕、公平的小康社会成为一句空话,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变得渺茫,并且容易埋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应重视提高老百姓医疗保障水平。目前,医保水平和管理能力比较低下,一是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较小,仅限于城镇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约占人口的五分之一,职工家属、在校学生和非城镇职工人群没有被纳入医疗保障制度之中,农村合作医疗刚刚起步。二是医疗保险金额过低,参加医保的城镇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每年仅有几百元,住院病人个人一般要承担30%-50%,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更低,每人每年仅几十元,广大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极其沉重。农村贫困人口中有两个50%:50%的贫困是因病致贫和返贫;50%的农民因贫困而看不起病住不起院。三是医保制度的设计本身有不合理之处。目前,实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是由国家、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筹集保险金。“以收定支”和低工资制度决定了医保资金的筹集与支出的矛盾将日益严重。因此,医保资金筹集量要与医疗费用增长幅度相匹配。医疗费用每年至少是以11%的比例递增,医保资金的筹集量也应相应增加,否则就会入不敷出。同时,要加强对医保资金的监管,防止老百姓“活命钱”的流失。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卫生的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要合理配置和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建立合理的利益运行和激励机制,有效缓和现实中医、患、保之间的利益矛盾。要借鉴国外医保实践的成功经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在逐步达到全民医保和提高老百姓医疗保障水平的同时,促进基层社区和乡村医疗服务协同发展,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世胜.现代医院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创新[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