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实现奋力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注入了持久活力。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推进,得益于非公经济政策法规体系的逐步健全,也得益于生产要素流动和沿海产业转移的加快,这些都是促进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
但是,当前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和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观念转变难。对非公经济认识不到位,对推进非公经济发展存在思想顾虑,缺乏大发展、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思想解放不到位,发展思路不开阔,支持力度不到位,服务意识不到位。少数职能部门对待非公企业管得多帮助少,说得多做的少,没有把非公经济发展真正当作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政策落实难。许多好的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有打折扣和打水漂的现象。200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至今仍有多条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200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以下简称1号文件)下发后,少数地方和部门存在以传达代替贯彻、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缺少具体配套措施,执行不到位。企业家说:“1号文件象春风,春风何时到我家?”文件宣传力度也不够,知晓度很低,根据省工商联发放的调查问卷统计,没有看过1号文件的企业家占44.6%,24.4%的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文件。
环境优化难。少数部门收费随意性大,收费标准弹性大,如农产品做一次理化指标检测需2000多元,而且要求一季度测一次;一只压力表只需25-28元,检测费则需50元。少数部门乱检查,同样一种产品,同一个部门层层抽样检查,企业敢怒不敢言。更有少数垄断部门利用特权扰乱市场秩序,如对非公有制企业电力工程指定安装队伍、指定设备、指定品牌,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又排斥了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生产要素获取难。资金短缺是头号难题,由于国家信贷规模的压缩和融资渠道的单一,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资金供给严重不足。2007年1-9月份,全省小企业的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21.79%,不少企业不得已背负沉重的代价进行地下借贷,发展历程十分艰辛。非公有制企业不仅缺乏人才,用工难也十分普遍。据统计,2006年我省企业用工缺口就达到40万人。此外,电力、土地等要素供给与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成为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实现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破除发展难题,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
1、解放思想,在认识上有新突破。进一步冲破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依然存在的有形和无形的认识障碍,进一步完善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措施,进一步营造关心、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缩小差距的捷径,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安徽崛起的必经之路,从而在加快发展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凡是沿海发达地区执行的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我们都要敢于学,敢于用,“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真正做到“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
2、加强管理,在环境优化上有新突破。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治乱减负工作,突出抓好对乱收、乱罚、乱查现象和不正当竞争的治理与查处。解决执法部门超编问题,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乱收乱罚现象。建议由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牵头,对各行业企业的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列出收费清单,不在清单之列的费用,企业可以拒缴。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家评议政府部门工作制度,每年末省政府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家对职能部门进行评议打分,对前3名给予奖励,对连续两年位于后3名的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其改进服务。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 农民工市民化 制度创新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与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在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壮大的同时,农民工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现在,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中国农民工也进入了全面市民化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这是中国在转型时期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逆市民化”现象
与其他国家乡城人口流动过程不同的是,中国劳动力的转移与市民化是分两个步骤进行的:第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化就业,即形成农民工,第二是农民工实现由农民到城市市民的转化,即市民化。因此所谓农民工市民化就是指借助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使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力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这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农民工出现后所产生的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本出路。
目前,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是:一方面既有的改革已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扫清了各种障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城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民工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是没有完成的改革为农民工的市民化设置了各种障碍,农民工的就业城镇化与身份市民化发生了严重的偏离,致使农民工市民化不能有序进行,而且稳定性较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城镇的农民工只好游离于城镇社会与农村社会的边缘。目前这种边缘化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1)工作性质边缘化;(2)居住分布边缘化;(3)社会地位边缘化;(4)经济地位边缘化;(5)社会心态边缘化;(6)继承性边缘化。基于这样的背景,农民工进不能融入城市,退不甘回到农村,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最后也只能是非自愿返乡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乡-城人口流动中的“逆市民化”现象。
世界各国乡-城人口流动的历史表明: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先后(同时)实现职业与身份的转变,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的趋势,也是城市化与市民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我国农民工目前这种“逆市民化”的现象,显然与我国深层次的双重二元结构紧密相关。在我国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中国农村出现了空前的人口工业化、人口城镇化的趋势,是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二元结构矛盾的缓解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但是,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不仅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二元结构,而且还存在体制方面的二元结构,为保障国家工业化、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要求而人为设置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仍然在发挥、或者在变相地起作用。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尽管能够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却不能解决劳动者就业变化与身份转化二者之间出现的分离后面的一系列的问题。换言之,就业安排与身份转化是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发生的,非公有制经济缺乏使农民工能够在城市就业同时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内生机制和能力。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成为一种体制外的就业,这与城市市民在非公经济中就业存在本质的差别。
二、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方面存在的障碍
为什么要关注非公有经济发展与农民工市民化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在于我国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农民非农化就业的主要载体。表1的数据显示,城镇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吸纳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13,895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7,298万人,平均每年减少439.8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2,348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1,97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641.8万人,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同期中国就业人数一共增加11,076万人,平均每年增长738.4万人,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了新增就业人口的86.87%。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部分企业的倒闭破产,以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的就业容量出现了大规模的收缩。因此,在城镇人口的就业都无法满足的基础上,这些企业已经无法大规模地吸纳农民工就业。但是这一时期是中国农民工人数迅速增长的时期(见图1),因此,不断增长的农民工只能选择在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在90年代以前,农民工主要是在乡镇企业就业。这一时期的乡镇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产权不清晰的现象,随着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大多实行转制;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面临二次创业,就业容量迅速缩小,这一时期农民工大规模跨区域就业载体主要由城镇非公有制经济承担。基于这样的背景,可以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要就业载体。
尽管非公有制经济为农民工主要的就业载体,但是,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农民工向市民化的转化。就业载体的不稳定是其首要原因。目前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给农民工的工作多是“生存型”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农民工既没有时间、精力与财力去实现自身的提高与发展,而且这种“生存型”的工作位于劳动力市场的低端领域,发展起点低,职业升迁困难。另一方面,在现行的制度环境中,非公有制经济无法提供给农民工长期而又稳定的就业预期,因此,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与技能的积极性受到压制;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使用农民工只从短期效益出发,不注。重农民工的培训与提升,因此农民工始终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产业领域,无法形成长期而又稳定的城市就业预期,只能游离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不能有续而又稳定地实现市民化。
其次,非公有制经济还没有成为农民工的市民化载体。所谓市民化载体是指借助于就业载体的推动,实现农民工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并融入城市生活的环境。因此,这种市民化载体包括了农民工的就业载体、平均的社会保障水平、社会的认可与平等的国民待遇等。但是,目前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难以达到这样的层次:(1)非公有制经济无力将农民工的工资维持在与城镇居民平均的水平上,只
好将其压低在当地生存水平附近,这一基本事实使得农民工无法维持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生活:(2)非公有制企业没有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台法权益,不仅工资水平低并经常拖欠,而且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和尊严、平等择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居住等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3)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偏见,使得在其就业的员工“低人一等”,在加上城市居民对农民工观念上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与行为上狭隘的歧视,这就使得目前的农民工很难融人城市的主流生活;(4)现有的非公经济无法实现农民工身份的转变,现行的政策在给与非公有制经济自行招聘人才的同时并没有给与其相应地安排员工当地落户的权力。显然,非公有制经济内部也缺乏保障农民工市民化的内生机制。
从发达国家乡-城人口流动过程来看,只要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流动人口一般都能够顺利地在当地安居乐业。那么非公有制经济在承担农民工就业载体的同时为什么不能有续、稳定地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这其中既有非公有制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也与目前体制环境有关系:
1、政府扶持国有经济的内生偏好制约非公有制经济顺利发展。虽然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但是政府的理性选择仍然是必须扶持国有经济,主要表现在使国有企业在市场准入、税费负担、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金融资源的获得与其他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具有优先权,并在制度上对非公有制经济形成挤压,这就使得不同所有制经济在经济政策方面不能“一视同仁”,使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2、政府官员的有限支持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正常发展。政府官员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有追其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是以符合自身利益为前提。因此,地方官员在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上出现了悖论,该保护的不保护,该制止的不制止。一方面是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力,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案例日益增多,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对个体户、小企业滥施罚扣的现象时常发生;但在另一方面官员为了追求地方GDP的增长与推卸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义务,默许非公有制企业侵犯其员工的合法权益,导致许多非公有制企业无视甚至损害农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权利,致使劳资关系矛盾日益加大,农民工无法顺利融八城镇。
显然,发展的不足,使非公有制经济无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有力地支撑农民工市民化;不规范的企业行为,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在侵害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使农民工自身市民化的能力受到了钳制。
三、非公经济发展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内在关系
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这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是农民工的主要就业载体,顺势而为地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在经济上也具有可能性。
1、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是源自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益之外,也应当考虑相关当事人的利益,即影响与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利益。纵观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企业从一开始产生,就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并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在上个世纪30-60年代,企业强调的经济责任,即要为实现企业所有者、股东的利润最大化负责,这时的企业理念是股东个人利益至上,企业经营者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保护问题的兴起,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市场经济规则与市场经济内在的基本矛盾――劳资矛盾与社会道德,这就使得劳工问题、劳动权益保护等成了世界性的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运动也就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话题。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与应对的巨大挑战。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不管是公有制还是非公有制的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都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就意味着,企业在追求利润、追求企业扩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的合法权益,包括农民工融入市民社会的合理要求。
2、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是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一些农民工所在企业都存在认识的误区。他们认为,由于中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民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不必承担他们在医疗、工伤、住房等方面的保险支出,并且缺乏对由农民工转换而来的新产业工人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再加上地方政府监管职责的缺位,这就使得农民工收入长期过低、社会保障不到位,甚至是工资都被长时间拖欠。不但如此,有的企业还把给予农民工平等权力与企业劳动生产率对立起来。但是,就非公有制企业而言,过多追求企业利润的短期行为,而忽略农民工的发展与市民化,这实际上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市场与技术等多方面的竞争,如果单纯拘泥于劳动密集与产品的低成本优势,而忽略了人的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肯定难以持续。2004年爆发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民工荒”,就是企业长期忽略了农民工的权益与发展而导致的农民工用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但能促进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开发,而且也有利于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能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改进服务管理,从而激活企业的激励、竞争机制,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3、企业给予正常待遇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出发点。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并不是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去承担企业以外的责任,而是要求企业改变用农民工的理念,正视农民工的权益,重视农民工的发展。实际上,只有企业能给予农民工正常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障与升迁机会,农民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来逐步增强市民化的能力,从而有续与稳定地实现市民化。目前,要给予农民工正常的待遇首先就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充分尊重农民工的价值,根据来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水平、消费水平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心理成本等因素的变化相应地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其次要坚决杜绝企业拖欠农民工资的现象,保证工资如期发放:第三要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与行业要求,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和职业病防治措施;第四要保证农民工的基本福利,按照城镇社会一般水平
的要求为农民工办理基本的社会保险,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基本的保障;最后要注重农民工的培训与提升,为农民工向上的流动提供创作必要的条件。
4、通过制度创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基础的能力。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首先是党和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和制度已经基本形成,并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第二是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自身素质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第三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从原来数量扩张的阶段进入加快发展、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并将进一步实行良性互动。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既是生力军,也是主力军之一。
因此,随着政策完善、制度创新与企业素质提高的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必将迅猛发展,自身的实力也将日益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公有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必将相应增强,能够保障农民工的正常待遇,重视农民工的发展,给予农民工在城市长期而又稳定的就业预期,提供农民工融八城市主流生活的机会,在巩固农民工就业载体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基础的制度创新
要想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一方面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需要营造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环境,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从而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稳定、有序地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具体而言,这些制度创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
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给予他们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土地与税收等方面公平的待遇,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这首先就需要市场准入平等化,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国民待遇”,真正落实党和国家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八的政策,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更多的领域,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其次需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与金融支持平等化。要逐步改变政府对公有制经济的“父爱贷款”,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开发适合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架起非公有制企业与银行信贷的桥梁;同时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第三是需要财税支持的平等化,通过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支持政策,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公平待遇,为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2、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
对个体私营企业财产权和收益权的保护,是充分释放非公有制经济潜能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设施,但这只能由政府提供。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产权和收益权经常受到两个方面的侵害:来自民间的是对企业资产与生产成果的盗抢破坏,来自政府部门则是以撕毁合同剥夺企业的经营权来剥夺个体和私有产权。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这首先需要尽快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法制建设,充分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与收益权,使侵害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的行为得到法律制裁。其次需要建立政府行政约束机制,从根本上制止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以及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和其他不当干预。
3、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是主体,政府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因此必须建立与完善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推动政府由“全能政府”、“管制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转变,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首先需要建立合理的政商关系,明确政府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其次需要通过宏观调控与严格的市场监管措施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与金融环境,保障正常的市场次序;第三需要大力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评估、中介、法律等服务,从而减少企业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市场交易的成功率;第四需要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第五需要政府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城市公用等设施建设步伐,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4、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企业的生产与组织形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会采取不同的生产与组织形势,并不断进化。目前,在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企业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不容否认,在私营企业初创阶段,家族企业的家族经营制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家族企业经营制在经营机制与管理制度上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与缺陷也日益明显。因此需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将非公有经济体制的优势与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制度上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当然,我们也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客观情况和现实阶段,探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方向的制度创新模式:总体上应以公司制作为制度创新的选择,一些发展态势较好的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向现代股份公司制转变;部分中小企业应参照《公司法》,调整内部组织机制,向有限责任公司制靠拢;分散的个体、私营家族企业根据各自特色考虑向股份台作模式靠拢。
5、统一平等的社会制度
统一平等的社会制度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基础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目前,完善统一平等的社会制度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政府必须给予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社会地位,正视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尤其是对从其从业人员的歧视;另一方面是非公有制企业必须给予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要通过不断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消除约束农民工融入城镇主流生活的二元户籍制度,创新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从而提升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推动农民工与城镇社会的融合等。
一、加强调查研究。
县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促进全县非公经济发展。切实围绕非公经济发展的难点、热点开展调研,通过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和实地专访,找出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组织开展了优化发展软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发展”课题调研,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召开企业业主座谈会、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详细了解,组织全县30多个执法部门召开优化发展环境座谈会,形成了转变思想观念,发挥职能作用,为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专题调研报告报县委,引起了县委的高度重视,采纳了调研报告的许多建议,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县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3个文件,为新的非公企业入驻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目前,全县按工商局注册统计:内资企业有158家,其中国有企业45家,集体企业37家,公司企业75家,其他企业1家;按经贸局摸底调查统计:工业企业有50家,其中规模企业27家、劳动用工人数1500余人,规模以下企业14家,建企业9家。全县企业从业人员近7000余人,新培育出了贵州一天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华龙科技油茶有限责任公司、鼎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的企业。
民有、民治、民享的经济。这就要求政协充分利用宣传、提案、协商、监督以及民主评议等方式和手段,非公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民本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工作中,县政协通过广泛宣传,引导社会正确看待非公有制经济,正确看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起非公有制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观念,树立起一切合法经营所得的私有财产都应该得到保护的观念,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思想和舆论环境。一是通过主席会议视察、常委会会议和委员视察等形式,关心和支持非公企业发展。去年以来,县政协先后视察了山海有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县云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县玉水一壶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华龙科技油茶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丰盛种羊基地、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解企业存在困难和问题,对企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以视察报告的形式向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切实为企业的发展鼓与呼,以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开展相关活动,广泛宣传非公企业,营造良好全社会关心、支持非公企业的营造良好氛围。2009年4月,县政协举办“县非公有制经济论坛”邀请省、州知名非公经济业主3人作专题讲座,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总结经验,研究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举措,探索实现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县级行政执法部门股级以上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基层商(协)会会长、县属非公企业负责人及部分个体工商户代表听取了讲座。三是通过民主监督的形式,监督有关发展非公经济政策的落实。为加快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使非公经济人士放心、放胆谋发展,县政协深入有关部门进行督查,促使有关部门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四是积极为非公企业开展协调服务。县政协班子由一名副主席兼任全县非公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经常到企业了解情况,适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如民营企业槽渡河水电开发公司在投资开发水电项目,工程进度缓慢,为此,县政协主席率队前往南宁广西利业集团总部,就如何加快我县槽渡河流域水电开发等问题,与集团高层领导进行沟通、磋商,并形成共识,促使河湾电站河湾大桥、拉安电站进场公路顺利动工修建,推进了县水电开发的进程。
现已有陶瓷、宾馆建设、旅游开发、五金加工及温州商人投资集团等客商到考察,政协班子成员还参与县委、县政府组成的招商和旅游推介小分队赴江西庐山、安徽黄山、广州、广西河池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旅游推介活动。很多项目已意向性签约,部分项目已开始实施。引进龙鑫有色金属冶炼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多次为该公司协调土地和水、电、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并已于2007年10月底建成了第一期投资550万元、年产750吨的金属锑及回收贵金属生产线,该企业预计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可解决就业人员110人,实现税收500万元。
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个别部门对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为此,县政协及时协调关系,确保企业顺利办理相关业务,使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为非公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发挥智力优势。
组织经济界别中非公经济政协委员参与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和审议,一是鼓励经济界别中非公经济政协委员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每年的两会”期间。帮助和指导他撰写提案,向党委、政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递交提案的形式参政议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撰写了关于完善“一站式”服务的建议》等一批提案,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并采纳。二是发挥经济界别中非公经济政协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他外出考察学习,扩大了与外界交往,加强经贸合作、技术交流,引进资金、人才、先进管理经验等,通过“以商招商”方式,先后引进了油茶、绿茶种植项目、千亩金银花、千亩精品提子种植项目,此外,还引进毛织厂、电子厂、编织厂等劳动密集型项目10余个,吸纳大批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上万人,仅平湖镇一个毛织厂就吸纳就业人员400多人。
三、主动配合协调。
一、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差距演变的总体趋势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所有制改革的演变
第一阶段(1978-1991年)改革探索阶段。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私营经济作补充”的经济政策,是所有制结构的初步调整时期,在理论上实现了由对立论向合作论的转变。
第二阶段(1992-现在)市场化改革加速阶段。中国进入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阶段。所有制改革在两条战线上展开。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公有经济和国有经济的改革,把国有企业改造成为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之在市场中同公有经济和国有经济展开竞争,促进市场经济机制有效运行。
2、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趋势
一般以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综合性指标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状态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从总体上来看是趋于扩大的趋势。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呈现出上升趋势,基尼系数处在0.3以下,80年代中期以后超过0.3以上,1990年代初在0.37左右,1990年代中期以后上升至0.40以上。
二、所有制结构演变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互动性分析
1、所有制改革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1)所有制结构变动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所有制改革对农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非农产业的发展起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所有制改革在农村的实施,这一时期农村非农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中的大量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改变了农村的就业结构。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农村中大量的劳动力,改变了农村的就业结构。农民收入差距逐渐由有限的家庭经营收入差距转向收入差别更大的非农收入差别,这是造成同一地区内农户收入水平逐渐拉大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快速上升到1990年的0.31。
(2)所有制结构变动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异与不同所有制单位的比重、就业状况以及工资水平相关联。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国有经济占总人口就业比重迅速下降,非国有经济比重开始上升,城镇居民就业领域从过去的单一的公有制扩展到非公有制领域。从1978到2002年间,国有经济就业人数7451万下降到7163万人,由78%下降至29%;集体经济就业人数由2048万人下降至1122万人,由22%下降为4.5%。其它经济就业人数从无到有,2002年就业人数为16495万人,就业份额达到66.5%。从我国和各转型国家情况看,工资收入是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1978-2002各所有制单位的工资性收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平均工资增长最为迅速,集体经济增长比较缓慢。1978年城镇职工国有单位工资为644元,集体单位为506元。2002年,城镇职工国有单位平均工资为14577元,集体单位平均为8678元,其它经济从无到有,平均工资14574元。
(3)所有制结构变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所有制改革在农村和城镇的进程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总体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具体来说,从1978年到1984年,农村的价格改革和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加,而尚未全面展开,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不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缩小。从1984年到1994年,全面展开,非国有经济的较快发展(同国有经济相比),城乡收入差距急剧扩大。从1994年到1997年,国家采取了一些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措施,农村非农产业的较快发展(同农业相比)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有所下降。但从1997年开始,城乡收入差距重新扩大,并达到新的高点。
(4)所有制结构变动影响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在我国,各地区由于资源环境和历史因素等影响,居民收入一直存在差距,区域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所有制改革是渐进式的,是由沿海向内地、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拉开,改革进程上的快慢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上的差异。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沿海东部地区发展迅速,它们吸纳就业的比重快速上升,改变了居民的收入比重,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农村和城市东中西部的差距日益扩大,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改革由沿海向内地横向推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的自由度加强,缩小了区域之间改革速度的差距,使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别和收入差距缩小。
(5)所有制结构变动影响居民的行业收入差距。在我国,不同的行业所属的所有制不同,由于行业性质不同,它的产权性质、收入分配方式不同,导致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工资增长最快的行业主要是一些垄断行业和投机性行业,如国有垄断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而农、林、牧、渔业的工资水平一直都在低位徘徊,增长率也最低。这些收入最高的于国有垄断行业职工工资一直居高不下,加之公有制单位和非公有制单位的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都在飞速发展,这导致城镇居民收入继续扩大。
2、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逐渐拉大也促进所有制改革的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与我们所有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为了缩小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政府加大力度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改革。针对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的问题,政府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计划”,希望能平衡区域发展。针对国有企业下岗工人问题,政府切实提出处理好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政府放宽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门槛性限制,取消农业税,完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无不证明了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将逐渐带动政府日益完善我国所有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合理化。
三、实现所有制演变与收入差距变动良性互动的建议
1、政府在所有制改革中要采用均衡政策
在所有制改革中要注意农村和城市、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之间改革的进程。既要重视城市的改革,也要重视农村的发展。在农村中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加强和完善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避免由于产权不清而打击农民工作的积极性。在城市中要发展非公有制,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妥善安置好下岗工人的生活问题,推进企业向混合所有制发展。此外,要加快改革向各个地区开展,避免由于渐进式的改革带来地区间发展水平的落差,从而造成地区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
2、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节,制定具体的调节政策和相应的辅助政策
(1)税收制度。需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税收系统,开征遗产税、赋予税、消费税等税种,并加大对偷税漏税的打击力度。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一方面结构调整使下岗人员增多,职工货币收入增幅下降,导致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增多。要坚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10月份,全区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1.1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3.98亿元、上交税金5.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3%、36.2%、47.8%。全区乡镇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2.89亿元、完成增加值19.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5.72亿元、上交税金1.5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43.0%, 43.7%、49.5%、46.1%。预计20__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52.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68.9亿元、上交税金6.2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0%、20%、35.1%。
二、主要措施与成效
1、贯彻落实民营经济政策措施,浓厚发展氛围。
我局把“企业服务年”活动与促进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围绕服务企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中小企业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省、市出台的鼓励全民创业、扶持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接受广大创业者对落实创业优惠政策的监督。配合相关部门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有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全民创业政策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地各部门加大政策贯彻落实力度,确保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利用恳谈会、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及创业者的要求建议,开展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等工作。配合人大、政协对全民创业和发展民营经济方面的问题开展调研。结合我区实际,完善《袁州区支持全民创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惠政策》,为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加强中小企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意见。
2、实施“千百十工程”和成长工程,使企业做大做强。
为使民营企业在政府的关心扶持下快速成长,我局每年通过挑选一批高成长性的企业,扶持其壮大。采取了健全工作机制、调度分析机制和考核机制等措施,对列入“千百十工程”和成长工程的非公有制企业进行重点跟踪、重点扶持,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近年来,催生了明月钛业、远大生物工程、霏欧凰等3家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及金鼎混凝土、洪渝达等30家营业收入超500万元企业。
3、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省、市中小企业培训工程要求,深入中小企业开展培训需求调查,结合培训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开展企业培训活动。针对部分乡镇统计人员变动的实际,我局以个别辅导和以会代训形式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干好民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年初举办了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员对民营经济管理和中小企业统计等知识进行讲解和培训,人员达到100多人;积极配合工业园开展了园区企业工人技能培训班,培训人数达5300余人;同时还推荐了百神药业、济民可信等企业管理人员及干部等10多人参加省、市举办的各项内容的培训班,使全区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受到企业的普遍赞誉。
4、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资金难题。
为破解企业资金紧缺的难题,我局积极组织人员主动深入企业了解掌握其融资需求,认真配合省、市开展融资性担保机构调查摸底工作,并积极与省财政担保中心协调配合,加大对全区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力度,今年以来袁州区担保分公司已为远大化工、霏欧凰、雪岭木业等企业担保20__万元。同时积极配合市、区级相关部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通过现场洽谈、场外推介,一批企业与银行签约,有效地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难题。5月份,我局与工业园、工信委等有关部门一起筹备并成功举办了银企联谊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信用联社发放小企业贷款金额1450多万元。同时积极为明月钛业争取省级扩建技改扶持资金服务,主动为其收集、整理报审相关资料手续。
5、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继续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按照区委部署,制定了“重大 项目推进年”和“创业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向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征求在思想观念、优化环境、转变作风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方案,认真抓好落实。二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先后制定完善了“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加强机关年度考核,进一步推进机关正规化、制度化建设,有效地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三是加强调查研究。6月下旬,局领导带队到各乡镇和重点企业,就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乡镇工业用地建设及乡镇工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和提供服务提供了依据。对全区担保机构进行调查摸底,基本掌握了全区担保行业发展情况。四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成立了招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不间断地外出,与财政局一起引进了爱敬油化有限公司与飓风化工合作项目,并对福建晋江富永雨具有限公司投资宜春洪鑫公司洽谈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同时开展了抗洪救灾、结对帮扶、维稳集中行动月等工作,积极帮助水江新村村落实防汛救灾措施,想尽办法为挂点帮扶村新村村筹措5000元添置了损毁的办公设备,为挂点的水江村新村村和新农村建设挂点的小洞村解决水泥30吨。
一年来,我局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主要是:民营经济管理部门职能弱化,经费、人员、必要的办公条件难以保证;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服务手段和措施缺乏创新;对全区中小企业的指导、服务、协调还不完全到位,尤其是融资方面,这些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三、20__年工作打算
指导思想:以继续解放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以推动民营经济和乡镇工业加快发展为主线,狠抓项目建设、服务体系、科技创新等重点工作,努力在加快发展、做大总量、提升层次、发展模式上实现突破。
发展目标:全区民营经济户数达到1.8万户,同比增长5%,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6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2.68亿元、上交税金7.8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20%、25%;从业人员达17.48万人,同比增长8%;乡镇工业增加值完成33.12亿元,同比增长40%。
1、抓增长,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全民创业为导向,以招商引资为手段,抓重点,实现项目建设的新突破,不断壮大民营经济总量。一是走出去引进来,坚持引资和选资相结合,拓宽引资渠道,积极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招商项目。二是沉下去抓上手,继续坚持各级领导层层抓重点项目的责任制和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制度,促进招商项目尽快落地建设。三是抓典型带整体,重点扶持济民可信、百神药业、远大化工等10个已投产项目做大做强;协调推进济民二期、赣丰锂业、百神二期等10个在建项目建设完工投产;跟进服务河南双汇等10个有意向性重大项目早日签订合同。
2、抓骨干,继续促进做优做强。一是加快实施中小企业“千百十”成长工程,继续对列入“千百十成长工程”的10个非公企业进行重点跟踪、重点扶持,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其做大做强。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培育医药、化工、新型建材、机电、食品等支柱产业,使其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三是加强统计分析预测,继续加强民营经济和乡镇工业运行分析,对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强调研,继续做好非公经济重点非公企业的统计直报工作。
3、抓服务,推进服务平台建设。一是继续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协作,积极起好银企桥梁作用,努力搭好银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省担保公司袁州区分公司、区担保所及各担保公司的作用,切实缓解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二是继续组织开展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培训。三是加快西村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彬江、三阳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促进洪塘家俱、新坊钽铌、寨下化工等产业特色板块形成规模。四是千方百计跑项目,不遗余力争资金,力争在项目资金争取方面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