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注射室;护理;常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18-01由于注射室系医院临床的服务窗口,而护理人员也同患者直接接触,所以也是临床护理纠纷比较多发的环节 [1][2] 。而我院地处市中心,并且患者也相对集中,同时层次也较为复杂。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广大患者对医疗服务也有了较高的要求与期待。怎样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我院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12月以来门诊注射室日常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并加以分析,旨在探讨相应的对策。报道如下。

1 注射室的常见问题

1.1 注射时的疼痛分析与对策

注射疼痛能够令人产生不快的感觉,以及情绪上出现波动。而注射室的临床护理环节中,也为护患双方均需要面对的一类常见问题。怎样针对疼痛的产生分析其不同原因,从而正确的应用临床操作技能与技巧,来帮助患者尽量避免疼痛以及减轻疼痛,已经成了护理工作当中最重要的问题。

1.2 操作人员未能熟练掌握无痛的注射技巧

1.2.1 需严格依据两快一慢的方法来进行注射

即进针与拔针均要快,而推药时则要慢,遇到不合作治疗的患者,需尽量在对其注射前先将患者固定好,以避免由于患者出现注射时的挣扎,避免快速推药导致患者疼痛。

1.2.2 应用按压方法进行穴位注射

患者臀部的环跳穴,其位置是股骨大转子的最高点同骶管裂孔的连线中外协与内扔的交界处。于臀部进行肌肉注射的操作过程,需以左手的拇指采取适当的指力来按压环跳穴,并同时对其进行肌肉的注射,这样能够显著减轻其注射部位产生的疼痛感。经实践证明,对环跳穴按压来减轻患者注射疼痛,此方法对很大一部分患者均有显著效果 [3][4] 。

1.2.3 采取皮内注射的改良方法

有多种药物在使用前均需进行皮内的注射试验,同时皮内注射也为患者感觉最丰富的区域。其方法为:首先选择患者前臂的掌侧腕横纹其上三横指的中点处,进行常规的消毒皮肤后抽取药液,应驱尽注射器的内部空气,以左手握住患者手臂,并将左手拇指放在消毒范围的下端,注意不能够绷紧皮肤,以右手将注射器针尖的斜面向上同皮肤贴紧,尽量呈平行状,并维持此姿势不动,以左手的拇指轻轻往下拉紧患者皮肤,并随着皮肤的弹性,将针尖的斜面刺进皮内,在放松左手的拇指同时,以右手再顺势将注射器放平,以左手拇指将针栓固定,并注入0.1ml的药液,同时使局部能够隆起一个圆形皮丘,待隆起皮肤逐渐变白并且显露毛孔。该方法能够减轻患者于皮内注射时出现的疼痛强度[5][6]。

1.3 由于患者紧张,能够导致局部的肌肉收缩,以致增加在注射时产生的疼痛:

一部分患者在肌注前会产生一些紧张情绪,从而导致局部的肌肉收缩,不仅进针难,而且增加注射时产生的疼痛。尽量分散患者注意力能够有效减少其注射时产生的疼痛。并针对处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尽量采取不同方法。其中婴幼儿多采用其有兴趣的玩具与饰物以及食品来分散其注意力[年龄稍大的儿童则采取夸奖以及激励的方法,同患儿沟通,使患儿对护士能够产生信赖感,以消除其紧张情绪;而对待成人则需同患者谈话以分散注意力,其谈话内容需以生动有趣为主,同时也可以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1.4 一部分药品因其特性致使注射的疼痛加重

较强刺激性的如硫酸镁与胸腺肽等相关药物,而维生素与黄体酮等该类的药物也不宜吸收,能够导致患者出现显著的疼痛。对患者进行该类药物注射这类时,还需选择有较厚肌肉,以及离大血管的和大神经均较远的部位,而且还要特别需要注意其注射深度。假如注射过浅,其药物则在脂肪层内,吸收不仅较差,同时会导致其脂肪液化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合适的部位与适宜的深度,能够让药物迅速的达到治疗效果,并减少该药对患者产生的疼痛。

1.5 多种药物同时注射

当剂量较大,并且药物集中起来,既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更易造成患者皮肤局部的硬结,从而引起局部的疼痛发生,尤其婴幼儿,其肌肉层薄,较易出现此类情况。针对该类情况,经常予以分药物及分部位的注射,不仅注射到其局部的药量较少,而且避免了硬结出现,同时还还避免出现药物配伍的禁忌。

2 潜在问题:

多数患者的注射时间不具有规律性,同时护理人员也较少,经常出现患者在排队等待的情况。患者如果久等,不仅耽误治疗,还容易引起患者的烦躁与无助以及不满等情绪,此类负性情绪经常能够导致更深层次的护患冲突以及潜在的纠纷因素。所以针对该类情况,采取弹性排班的方法,注射高峰期对岗位增派2人,能够缓解患者等待与拥挤等情况[还能够同时缓解患者其负性情绪。

3 结果

患者均能够得到满意的护理服务,门诊护理工作者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4 结论

综上所述,门诊注射室的日常护理工作,应以满足患者所需为根本原则,不仅需要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还需注重自身规范及保护,从而为患者创造优质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林风梅,黄瑛.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处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4):74-75.

[2]高文华.浅谈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中常见问题及防范[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1):83-83.

[3]张勤鸣.健康教育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2):30-31.

[4]耿艳慧.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12):70-71.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范文第2篇

(一)专业培养目标

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我国医疗护理事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基本护理专业知识、护理操作技能,能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性质

“老年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老年医学中的一个学科,同时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本课程是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定位

“老年护理学”属于护理学专业中临床阶段中的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考查课程。

(四)教学内容

“老年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探讨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现存、潜在的各种健康问题的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等。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老年护理的进展,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的变化,老年人的保健与健康促进,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护理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等几个方面的专科知识及操作方法。

(五)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与前期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使学生不仅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和各类老年人常见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六)教学难点

如何将抽象、复杂的老年人各种护理技巧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何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理论及技能并与临床有机结合。

(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老化的概念,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老年人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内容,老年人安全用药原则。(2)熟悉老年人各系统的老化特征,日常生活护理要点,心理变化特征。(3)了解国内外老年护理的发展现状。

2.能力目标:能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和护理,能够应用护理程序为老年期常见疾病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3.素质目标:具有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的博爱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学情分析

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系高职护理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程度的医学临床知识和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思路灵活,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耐性、求知欲、自制力较普通大专学生差。

三、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教学过程体现开放性、科学性、职业性、实践性。

2.设计思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学用一致,“教、学、做”合一。

(二)内容的选取

1.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

2.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1)总论。任务一:绪论;任务二:老年人的健康评估。(2)各系统、组织老化性改变及相关问题护理。任务一:老年人认知与感知的护理;任务二:老年人营养与排泄的护理;任务三:老年人清洁与舒适的护理;任务四:老年人休息与活动的护理。(3)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一:老年期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二:老年期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护理。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用较为通用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讨论法以外,笔者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改革:

1.以抢答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选代表进行抢答,最后优胜组给与加平时成绩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方案设计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阐述设计方案并解答学生疑问,以非参与小组长和教师评分方式选出优胜组给予平时成绩加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

(一)教学考核

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含课堂提问10%、学习态度15%、出勤率5%、单元自测10%。

(二)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督导组、教学组、自我反省等多种途径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普外科 临床 问题 探讨

普外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主要分为血管外科、肝胆外科和胃肠外科,常见疾病类型为血管、胃肠、肝脏、胰腺、胆道、甲状腺以及部分外伤。收治的病人病情不一,发病机制复杂,且部分病人情况危急、合并症多,多接受外科手术,在临床治疗期间难免出现问题。

1手术操作问题

普外科常见手术问题有手术方法或切口方式选择错误,手术适应症选择不当等;主治医生常因个人疏忽或经验不足等造成此类错误,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影响疗效。临床诊断是治疗的导向,探查或诊断失误也将影响临床疗效,甚至引发不良后果。另外,在术中操作失误或操作时间过长都能导致术中大出血、术后感染等不良并发症。因此,主治医生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熟练的手术技巧,在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规范步骤、合理用药、仔细检查。

传统手术创伤性较大,微创手术越发为患者所接受。腹腔镜在普外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如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可部分替代开腹手术治疗肠梗阻、慢性疼痛,操作简便,创伤小,且术后再粘连可能性小,效果理想。可根据医院条件以及病人具体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2术后感染问题

2.1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普外科临床中常见感染,原因主要包括手术种类、切口类型、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切口越大,手术时间越长,对人体的创伤性越大,细菌与伤口接触的机会越多,且术后病人身体虚弱,体抗力下降,从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的几率也越大。预防切口感染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无菌操作,包括术前消菌准备、术中无菌操作、术后消毒换药等。根据医院本身条件,制定无菌操作流程与计划,定期进行规范操作;(2)加强特殊病人的切口护理。如对于呼吸系统感染病人,在手术前应给予合理的内科治疗,引流痰液以控制感染;术后应进行防肺不张的相关护理如咳嗽、深呼吸等。(3)合理选用抗生素。在普外科手术过程中,抗生素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有效预防内源性感染。而内源性感染是切口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切口感染率作用明显,但术前或术后长期使用抗生素都不是有效的抗感染措施。应根据病人切口位置与切口类型选择最合适的窄谱抗生素,切忌乱用滥用,并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2.2切口脂肪化:切口脂肪化也是普外手术后常见问题。主要症状:(1)术后一周左右切口皮下组织游离,许多淡黄色液体渗出,可观察到漂浮的脂肪滴;(2)切口周围组织无红肿、无化脓;(3)游出液涂片镜检发现许多脂肪粒、小量炎细胞;(4)行二次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现象。

3临床护理问题

术前病人常存在不安、紧张、排斥、惧怕甚至绝望等心理,该问题多因病人对手术排斥、对所患疾病认识不足等。同时部分护士对心理护理不够重视,常忽略病人的心理需求,甚至有护士对部分疾病病理知识掌握不足,不能很好地为其答疑解惑,缓解不良情绪,甚至可能因护理人员生疏回答导致病人盲目地猜测病情,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等,从而病人的依从性和配合度受到影响。另外,环境对病人也有影响,温度和湿度不适当会降低病人的体征平稳度。

以CPN即临床护理路径为主要依据,使病人自入院到出院全程接受由专业医护人员对特定的诊断与手术制定相应有序、合理的护理计划,能有效护理质量,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提高病人满意程度。(1)术前准备:医护工作者在手术前应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使其了解自身病情与手术的可行性,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其对治疗的信任度;对病人说明注意事项,耐心解答其疑问,最大限度地消除病人对自身病情的疑虑,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生存意识,提高病人手术配合度;术前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舒适护理。(2)术中工作:手术室内温度25度,湿度65%为宜,保证环境的舒适性。手术时,护士积极配合术者,动作尽量轻柔,麻醉时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言语艺术,注意稳定的情绪。同时严密观察手术操作与病人症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并处理。

4多种临床应用

4.1导尿管的应用:在普外科临床中,多用双腔气囊导尿管给病人留置导尿。它具有操作简便、稳固性强的优点,不仅能避免患者术后尿管脱出,解决需长期卧床病人排尿难的问题,而且能防止急危重病人尿失禁刺激皮肤,引发感染。注意事项:操作前要保证无菌环境,导尿管要足够,在置入时动作要轻缓,严格规范操作,避免刺激或损伤尿道。定期对留置尿管病人进行尿管护理(2次/天),及时更换引流袋(1次/天)。同时积极宣教,叮嘱病人亲属护理事项,保持会洁净,尽力减小细菌繁殖及污染的可能,减少尿管留置时间。若情况允许,嘱咐病人多喝水,定时排尿,促其排尿功能尽快恢复。

4.2头孢他啶的应用:头孢他啶是注射用第蔓代头孢菌索类抗生索,有普遍高效、毒性低、耐酶性高等优点,在普外科临床应用中日渐广泛。它多用于敏感细菌引发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胆道系统以及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性疾病,在普外科多用于术后,没有明显过敏或肾毒性不良反应。卫生部(卫办医发[2008]48号)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头颈外科手术、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等的防感染药剂只能是第一代头孢菌素,经口咽部黏膜切口的大手术中,第一代头孢菌素与甲硝唑联用。

5结论

普外科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在手术前后或术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临床问题,如临床护理、手术操作和术后切口感染等,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流程,执行规范化无菌操作,确保手术顺利,尽量避免问题的出现,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永福.普外科临床常见问题浅析[J].甘肃科技纵横,2011,40(6):172-173.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范文第4篇

【摘要】探讨护理人员出诊120急救的常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继而提高急救水平。

【关键词】出诊;问题;方案

120急救即院前急救,它对于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20又是医院的窗口科室,所肩负的责任也相对重大。120急救包括对急救病人的现场抢救、途中监护和安全转运。由于院外呼救病人具有突发性、病情的复杂性和病情变化的不可预测性,病人及家属往往渴望立即得到救治、希望被关注、导致易产生恐惧和易怒等心理[1]。因此,出诊护士在出诊工作中遇到常见的问题时该如何处置,成为出诊工作的重点。下面就出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1 常见问题

1.1 出诊前的问题

1.1.1 呼救电话接听问题 接线员接听急救呼叫电话时,没有掌握呼救病人的详细信息:如呼救地点、联系电话、病人病情,导致出诊地点错误或延时到达,错过救治病人的最佳时间。甚至由于个别急救电话接线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急救意识、私自换班、连续工作24小时甚至48小时,导致身体太疲倦,以致于夜间急救电话接后没通知相关人员出诊便睡觉;或者听错呼救地点;或者调错出诊医护人员。以上种种原因都延误了院外呼救病人的抢救时机,易引起医患纠纷。

1.1.2 出诊抢救物资准备不齐全 出诊护士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未认真检查急救箱内的物品,使用后未及时补充,导致急救箱内药品、急救器材准备不充分或缺失,如无口咽通气管、无氧气,无颈托,无注射器等。急救车内设备简陋,缺乏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高端急救设备。

1.1.3 急救反应迟缓 按卫生部的要求,急救反应的时间为5-10min内做好准备迅速出诊[1]。但个别出诊护士工作懒散,急救意识不强,没有时间紧迫感;同时多人次呼救,二线、三线班护士出诊不及时,致出诊迟缓;急救车辆车况差,地处山区,路途遥远且路况颠簸,未能在短时间内或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导致病人延时救治。

1.2 出诊后的问题

1.2.1 护士急救能力欠佳 表现在急救技术不熟练,专业技术不过硬,急救药品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导致急救动作迟缓,直接影响“120”急救的水平。

1.2.2 护士专科护理知识欠缺 出诊护士在临床工作时间短,未进行规范化专业培训,无临床经验,对病人的病情危重程度不能正确识别,预后、转归及可能出现的危险毫无预见性,未能对病人及家属交代详细;未能正确指导某些危、重症病人的搬运,如:不能正确指导家属搬运脊椎骨折的病人,导致脊柱损伤,病情进一步加重。

1.2.3 护士沟通、交流能力欠缺 表现在主动关心病人不够,不注意说话方式、语气,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回答得过于简单、态度生硬;或缺乏耐心,未把疾病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病人及家属;或护士超越职责范围告知病人病情,与医生所述病情不相符。

1.2.4 忽视病例的书写和相关签字 病人的病例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医患之间的凭证,病例无论对病人还是对医护人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但个别医护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抢救后的病人没有病情变化及用药的详细记录;或记录不准确,医生与护士记录时间不一致;或者因抢救病人未及时书写记录:记录不详细,关键体征遗漏,语言描述不确切,抢救记录书写不规范,过于简单等;对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及执行各项侵袭性操作没履行相关签字手续,为以后的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

1.2.5 出诊人员责任心不强 表现在医生忽视对病人行体格检查,导致病情判断失误,错失抢救良机;出诊返回途中,医护人员坐驾驶室,对病人的痛苦视而不见,忽视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一旦病人的病情加重,就不能及时发现,也不能及时处理,容易引发纠纷。

1.2.6 转运途中的问题 出诊返回途中未对病人妥善固定,途中颠簸导致病人摔出担架,造成继发性损伤,加重病情。

1.2.7 救护车辆途中出故障,滞留院外,延误病人的抢救时机。

1.2.8 医护人员晕车,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不仔细,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处理或处理动作缓慢,导致病情恶化。

2 针对以上出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本文作者根据自身体验,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2.1 加强呼救电话接线员的管理

增强接线员的急救意识,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严禁接线员私自调班连续值班48小时或以上;接听电话要详细询问,记录好呼救地点,仔细到门牌号或村、组,以及所在地附近有无明显的建筑或自然标志性特征,呼救人的联系电话、病人病情;建立“120”急救登记本、做好医护人员未到现场前的救护指导,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出诊。

2.2 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医德建设 加强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如急诊工作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岗位职责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列等,以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制观念,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使服务态度得到改善[1]。履行疾病风险告知义务、签字手续,认真书写医疗文书,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以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2.3 加强急救车中急救药品、器材的管理 急救车中各类抢救药品及器材要准备完善,位置固定,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消毒、更新,确保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并由专人管理登记在册,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保障院外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4 提高、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护患沟通,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

医护人员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服务理念,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履行告知义务,交待病情做到实事求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医疗急救活动中,护士要善于观察和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多了解病人的需求,遇事能换位思考;在病人产生疑问或有过激言行时,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并予以谅解;不属于护士解释的范围不要随意解释;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严守“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急救用药过程中,应复述医嘱一遍,无误后方可执行,尽可能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2.5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培养护士综合处理问题能力

对急救人员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演练,对常用的急救仪器操作每月进行抽查[1]。出诊护士必须在临床工作5年以上,经规范化专业培训并持续不断地学习、掌握与急救护理相关的业务技术知识、操作规程及护理技能,掌握急救药品的用药途径,药理作用、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医院应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并激发每个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通过一系列的在职培训,提高护士的急救能力、对病情的判断能力以及与病人、家属的沟通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1]。

2.6 加强急救车辆管理 医院管理者应重视车辆管理,专人专车,定时保养,出现故障及时维修,随时保持车辆处于良好备用状态;更新车辆及设备。

2.7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应重视院前急救工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实行岗位责任制。

2.8 出诊返回途中,医护人员与病人同行并妥善固定病人,仔细检查,确保安全。

2.9 护士长弹性排班 护士长掌握弹性排班方法,除保证正常出诊班次外,设置二、三线出诊人员,通讯工具保持24h联络,以便同时多人次呼救时,能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出诊。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尿管留置;常见临床护理对策;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09-02

留置尿管常见问题有尿路感染、引流不畅、自行脱落、拔管困难、尿道狭窄、膀胱痉挛或挛缩等,但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泌尿系感染。现把长期留置尿管病人出现的并发症和采取的相应临床对策报告如下。

1 临床常见问题

1.1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约占整个医院感染的40%。有2%~4% 的患者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病死率可高达13%~30%。80%的医院内泌尿道感染与导尿有关。因正常情况下,尿道是一个无菌环境,完整的黏膜是防止细菌侵入泌尿系统的有力屏障,导尿管的插入,常导致尿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尿道黏膜的天然屏障。且导尿管是人体的异物,刺激尿道及膀胱黏膜,削弱了膀胱及尿道对细菌的防御作用,同时的防御机制,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从而引起感染[3]。

1.2 脱落:

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如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尿管脱落,其主要原因多为自行拔脱、气囊破裂、气囊注水不足。

1.3 拔管难:

造成拔管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尿管末端形成尿素结石:导尿管作为异物长期滞留于膀胱内与尿液接触,易将尿素结石盐沉积于尿管末端,形成尿素结石,最长见于长期卧床的患者。(2)气囊回缩不良,体积增大,同时伴有尿素结石。(3)盲目拔管,致尿道痉挛,导致拔管困难。(4)气囊活塞失灵,导致气囊内液体不能抽出,引起拔管困难。

1.4 膀胱痉挛或挛缩:

气囊对膀胱三角区的压迫刺激,尿管的部分堵塞、泌尿系感染等也是较为常见的因素。另外,长期留置尿管,使膀胱长期处于空虚状态,膀胱逼尿肌废用性萎缩,导致膀胱挛缩。

1.5 尿道狭窄:

均发生于男性,由于尿管长期压迫尿道口致使局部缺血坏死。还有与尿管材料、尿道损伤、反复感染等有密切关系。

1.6 血尿:

在临床工作中,往往由于个体差异、疾病影响因素导致置管长度不当而引起尿道损伤,或气囊回缩较差,拔管时致使尿道黏膜出血;第一次过快过多,引起撤退性膀胱出血。

2处理对策

2.1 尿路感染:(1)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留置尿管并发尿路感染的关键。尽量缩短操作时间,避免反复多次插试尿管。(2)合理选择尿管:选择光滑和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根据尿道内径于尿管直径的相关联系选择合适的导尿管。(3)避免反复插管,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可使感染率明显降低。(4)每日清洁尿道口2次,可在导尿管与尿道连接处喷洁悠神等。每3天至1周更换引流袋能更好地控制尿路感染。(5)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鼓励多喝水约 2000~3000ml。

2.2 尿管脱出:

把好尿管质量关,规范操作程序,气囊内注水不宜过少,一般成人常规注入10~20 ml,儿童5~8ml,前列腺增生患者8~10ml。笔者的经验,在气囊里可以注入少量的生理盐水,把尿管固定于一侧大腿外侧,避免尿管来回移动,减轻尿管对尿道口的摩擦,减少水囊摩擦,避免引起脱管。

2.3 拔管困难:(1)留置尿管期间多饮水,以稀释尿液,冲洗膀胱(可用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24万u+碳酸氢钠20ml,庆大有杀菌消炎作用,碳酸氢钠在泌尿系不但提高抗生素的疗效,还可以抑制尿素、尿酸形成尿管结石或膀胱结石)。(2)如仍不能拔除,可将体外部分剪除,将尿管推入膀胱内,然后行膀胱大力碎石术。(3)对于气囊内的水或气不能完全抽出者,可用注射器向气囊内注入盐水或空气,直至气囊破裂;也可在超声定位下行膀胱细针穿刺刺破气囊,或经尿管末端插入导丝,刺破气囊。(4)用20ml注射器在抽取气囊内液体或气体时,感觉有负压后,再向气囊内推注液体或气体0.4~0.5ml,然后将导尿管拔除,可提高拔管成功率。

2.4 膀胱痉挛或挛缩:注意气囊注水不要太多, 常规8~10ml。膀胱冲洗时液体温度不宜过低,以20℃~30℃为宜。注意配合心理疗法,放松技巧,转移分散注意力,对缓解膀胱痉挛能起到一定作用。

2.5 尿道狭窄:留置尿管期间定期更换尿管摆放位置,使尿管压力不长期作用在一个位置尤其可将尿管固定在下腹方向,使尿道口受力在海绵体丰富的部位。如尿道狭窄形成,则定期行尿道扩张,必要时行尿道口切开术。

2.6 血尿:

第一次不可超过1000ml,正常可每1-2 h1次,或插管困难时选择型号小、较坚韧的尿管,或冲洗膀胱时,速度要慢,压力要低。或导尿时尿道口注入利多卡因注射液或凝胶,减轻疼痛而引起的尿道括约肌痉挛,减轻对尿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而导致的出血,利于插管成功。留置球囊尿管实际插入的长度为18.5~25 cm。经膀胱镜检测尿道长度为15.2~19.2cm,此数据与书中男性尿道长度基本相符。尿道的长度与身高、体型及的长短等有关。患者在无状态下,最长为10cm,最短5 cm,多见6~8 cm。因球囊经充液固定后比原所占面积大,为使球囊部分确实在膀胱区内充液固定,插管过程中需见尿后再进5~8cm,然后轻拉尿管至拉不出为止,使球囊部分正好嵌在尿道内口处,能有效地预防尿道损伤,从减少出血,也杜绝尿道狭窄发生的几率。

3 结论

留置导尿是一项侵入性操作,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活动中,在操作和护理过程中,临床医师或护士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留置导尿的健康宣教,取得理解和配合。插管时动作要轻、稳、慢,切勿粗暴用力,熟悉男性和女性尿道的生理特点,了解气囊导尿管的结构,重视插管、留管、拔管的每一个过程,熟练插管技术,要具备细心、耐心和爱心,加强工作责任心,帮助患者消除长期留置尿管而产生的自卑、焦虑、尴尬、沮丧、孤独等不良心理变化、充分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参考文献

[1]吴素红,周再生,田敏.细菌性尿路感染易感因素、菌种及耐药性研究.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11(1):34-36.

[2]翁心华.现代感染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78:178.

[3]周淑群,周定球,刘滨.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患者感染生物被膜菌及药敏分析.抗感染学,2009,6(1):37-39.

[4]黄芳.留置气囊导尿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当代医学,2008,(145):115-116.

[5]李玉梅.Foley S尿管应用不当致尿道裂伤3例.中国医药导报,2009,6(12):2.

[6]严艳,魏敏,刘巧玲.双腔导尿管留置导尿致尿路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4):471.

[7]刘秀丽,张录,王红宇,等.谈如何防止留置尿管患者泌尿系统感染.中国医药指南,2009,7(3):135-136.

[8]林世红,黄琦.留置气囊尿管拔管方法的探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3):810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