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病理学重点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据最新统计,到2015年末,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据中华护理学会披露,目前中国护士短缺至少达一百万人。以浙江省为例:目前该省有注册护士10.13万人,和医生人数相当。根据1978年国家制定的“医生与护理人员1∶2配比”来计算浙江省护士缺口至少达到10万。
一、目前中职护理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给予重点扶持。目前全国护理教育院校数量、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是由于体制、编制的制约,各医院能提供的护士岗位数量严重不足[岗位的学历要求也逐年提高,导致中职、高职等低学历层次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职护理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边缘地区贫困地区,就业环境差收入低,很难吸引本科护理毕业生就业,中职高职的存在能够缓解这些地区医务人员不足的压力。还有很多的乡镇卫生院、社区、诊所等地方的从业人员也多以中职护理毕业生为主,中职护理的存在完善了护士人才结构,缓解了护理人员不足的压力,在现阶段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二、中职护理课程开设情况,及病理学的开课现状
按照国家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现行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临床课。中职学生年纪小,底子薄,文化课不能丢,思想课不能少,身体锻炼很重要,中职课程设置时必须开始相当数量的文化课、思想课、体育课等等课程[同时要参加护士执照考试还必须有不下于十个月的临床实习,而中职学制只有三年,这就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的课时压缩了很多。护士最终的工作是走向临床,所以专业临床课的课时也不能少,最终导致包括病理学在内的专业基础课课时大量压缩。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为一本教材,同时很多学校的病理课课时由原来的一百多节减少到几十节。当前中职学生,在应试教育中成绩大多数并不突出,学习基础较差。而病理学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抽象思维应用广泛。课时的减少,难点知识没有时间和空间展开讲解,病理学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不想学习、不会学习,“60分万岁”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市场。专业基础课没有学好,专业临床课理解起来就困难,学生学习能力不能提高,无法真正掌握全部的学习要点。这样的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差,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受限,医疗水平无法提高。怎样利用有限的课时开设好病理课,优化病理学教学,提高中职护理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成为了病理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中职护理中病理学教学该如何开展
3.1根据中职护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选取合适教材,优化教学效果
制定教学计划时突出总论,精简各论。病理学总论后期专业临床课中学习的疾病的基础,总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等都应作为重点内容讲清讲透。在各论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病因和病理临床联系上,为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奠定理论基础,改变传统病理学侧重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的教学理念,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底子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教材是教学工作的依托,选取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效果提升显得尤为重要。病理学的很多教材基本都是为临床专业编写的,侧重于病理变化,发病机制等内容的阐述,内容深,难度大。适合护理专业的教材较少,适合中职护理的简单易懂的病理教材就更加难得,所以在选取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中职护理的专业需求,同时在讲解时做适当的内容取舍。
3.2学会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病理学注重讲授病变器官的形态变化,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在课堂展示大量的病理图片,使学生对于病变器官的形态有更加形象的认识。而flas的使用可将抽象的概念、理论、病理过程及疾病的发生机制等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动态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加入可案例法,PBL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中职学生年纪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语调不能过于平淡一致,讲解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同时要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多举例,帮助学生类比记忆。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十分重要一门桥梁课。病理课教学效果提升能够中提升职护理毕业生专业能力,帮助中职护理毕业生更好的适应临床需求改善就业。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护理毕业生,是病理学教师们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生;外科护理;自学能力;培养策略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现有知识架构的基础上,通过一定学习手段和方法,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中职外科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不仅内容比较丰富,而且知识体系的整体性较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加强中职学生外科护理学自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影响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因素分析
1.提高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性
进入职校以后,中职生所面临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中职生本身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学习普遍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突然之间面临大量涌入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会使他们感到无从适应,甚至不堪重负,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就会导致他们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锻炼中职生自学能力,增强中职生学习信心,将对中职生的学习起到很大帮助。另外,对于中职外科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知识并不是唯一目的,养成独立查阅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具备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也是一个现代外科护理人才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
2.影响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因素
影响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以下两点:一是当前中职院校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加之教师主观上缺少“授人以渔”的意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使得学生自学能力根本得不到锻炼的机会。二是中职生自身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习惯于课堂听课、记笔记、死记硬背等传统学习方式,而主动钻研精神与自主思考能力比较欠缺。
二、中职学生外科护理学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1.转变学习观念
当今世界,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能够在教师那里得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才是现代化医学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授人以渔”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真正成长为一名与时俱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2.引导课前预习
外科护理并非一门独立学科,其与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学生只有提前了解这些学科知识,才能保证课堂听课质量与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前预习指导,事先将要讲授的知识点及所需参考的资料告知学生,让学生借助图书室、计算机房等资源库进行知识的自主检索与学习,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适当扩充知识面,丰富讲课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传授更多知识。
3.做好课堂互动
中职外科护理专业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医学专业知识,学生学习过程中极易遭受打击和挫折,长此以往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对此,教师要灵活组织课堂教学,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和思考空间,特别是增加一定的课堂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学习信心,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热情。例如,在课堂提问方面,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对于后进生可以多次提问、降低难度,并给予适当表扬和激励;对于尖子生可以少量提问、增加问题深度和广度,引导其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4.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深入浅出地完成教学讲解活动,将以往“满堂灌”式的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个完整的疾病分为多个步骤进行讲解,首先讲解病因、临床症状、护理方法等,然后适当设疑,让学生结合具体病例,独自进行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切实提高学生对护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5.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对于外科护理教学而言,传授知识不是唯一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要求。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重点知识,教师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自学。比如教材中讲解比较细致的一些重点知识,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先自学一遍,然后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通过实例进行进一步精讲,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紧跟时展步伐,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外科护理专业人才。因此,教师要强化“授人以渔”的意识,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使其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为今后顺利完成外科护理专业学习及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医用化学 学习兴趣
医用化学是培养医疗卫生类技能型人才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很多知识对后期生物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后,中职教育目标为培养实用性中等卫生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就既要掌握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必需的专业技能。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
目前中职在校学生大部分为中考结束后,因为多种原因不能继续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普遍情况是化学基础差,底子薄,掌握的化学知识非常的有限。还有一部分学生自身认知能力不够,综合知识素质一般,对知识在量的积累上严重的不足,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都比较费力,加之化学本身较为枯燥乏味,学习兴趣如果提不起来,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是非常困难的。
二、改进教学方法
当今的教育方式,必须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师应加强智能培养,使学生既掌握医用化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又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学说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也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分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会应用,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课程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就非常重要了。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按照课本讲解,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局面,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会慢慢丧失学习的兴趣,根据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一是直观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通过外部的感觉来教授一切知识,如果某种东西能够同时用好几种感官去接受,就应当用多种感官去接受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基础化学知识的抽象问题,我们用大量的直观教学法。例如:模型、图片等,特别是对于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通过模型,学生很容易接受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二是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基础相差比较大的学生都能有进步?在开始的教学中我总想面面俱到,总想把什么都教给学生,结果效果并不好。经过认真思索及长期实践,我在上课尽可能使用启发式。例如,每一章节要求学生必须提前预习,上课前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你认为本节内容的难点、重点是什么?这样,能让基础好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也让基础差点的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薄弱处,上课就会更加认真。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跟上教师的思路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要改变落后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必须发展新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根据医用化学学科的特点,我们认真整理和制作幻灯片,开发和引进电视系列教材,这些教学工具的应用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比较少,我们一直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掌握重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查阅有关文献,学会自己获取知识的本领。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摸清学生的底子,有针对性的施行教育。现在的中职学生中,初中毕业生的化学底子普遍差,高中毕业生的基础相对较好,应该区别对待,进行施教。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竟基本功不扎实,学习成绩非常一般,所以不要太高估他们的基础,备课时应充分考虑,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心理学上讲,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上好第一节课,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一是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谈起,充分挖掘身边的化学常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是结合常见的临床知识,渗透必需的化学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比如溶液的渗透压,对护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每天都要面对住院病人输液,临床上大量输入等渗溶液,少量输入高渗溶液,防止发生细胞的“皱缩现象”,禁止输入低渗溶液,防止发生“溶血现象”。这些化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医用化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重视化学知识在医学学习上的重要性;三是展望化学发展前景,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与医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化学能够促进医学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化学理论比较抽象,研究对象是微观世界的微粒,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的想象去理解,因为中职生年龄小,综合知识掌握和理解能力很有限,尽可能的用直观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的多。可以采用自制教具、自己制作flas片、从网上下载等方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难理解的东西直观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人常说“给人一口不如授人以技”,中职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善于与人沟通,只不过是学习方法不对,影响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学习成绩提不高,学习兴趣越来越缺乏,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如果能够让学生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很快,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高了。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总是不到位,对所学知识缺乏有效的总结,所以我就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基本概念中的关键词,准确掌握每一个基本概念。然后在当堂课结束前让学生自己总结当堂课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并提出应掌握的重点知识。把学习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逐步习惯自己分析问题,自己总结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