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网络是一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它给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使教师学生都改变了观念,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也改变了体育课堂,使体育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推动了校园群体活动的开展。

1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逐渐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足不出户,借助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时事情况、风土人情、交通旅游、天气资讯、体育赛事等等,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已逐渐离不开网络。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体育文化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助网络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2.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王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仕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网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

3. 1网络更新了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它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使帐育老师不断努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学习并运用网络教学技术。并且它使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网络教学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思想,需要体育教师将眼光放远,认真学习网络体育教学技术、制作网络体育教学课件,真正去网络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体育教学素材与资料,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网络教学使得体育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强,在网络教学中,课前体育教师依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自定体育学习的顺序、结构等,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即时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辅导,随时一对一,一对多的复习指导,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 2网络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的兴趣提高,热情高长。借助网络技术,将体育的的一些经典赛事和技术动作进行采集,通过电脑界面亲切,图文并茂,声像同步表现出,大大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如在讲授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时,可以很快的介绍其动作技术要求,结合动态的图形,使f生很快就了解技术动作运行方向,不断的重复观看技术动作,并进行模仿技术练习,很快的掌握动作,这些是体育教师课堂无法做到的,在网络中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了。还有在进行篮球裁判法教学时,借助网络进行裁判规则讲评,了解基本的裁判规则后,结合激烈的现场篮球比赛,辅以及时的规则讲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变得不再枯燥,发挥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因而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趣味。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网络体育教学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自己独自进行练习,老师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变成以自我学习为主。例如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学期的体育的授课计划、体育考核项目、以及体育各项考核的标准,考核时间和每次课的任务,学生就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并加强课后练习。这样学生的体育锻炼就变得有计划、有目标,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程学习任务。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 3网络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首先使体育知识传授方式发生了改变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确定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其次,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再根据需要取材,完成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体育网页。其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整体课程计划,其次是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接下来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特点,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依靠课前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其次体育知识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体育知识传授。网络体育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是计算机和丰富的网络世界。其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中,学生登陆体育教师的体育网页学习知识,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相关体育知识资料、在网上就学习的问题和同学相互交流。例如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学习多种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守战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战术、在网络中通过动漫或FLAS日形式进行演练,体会自己设计战术的合理性,带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尝试动手动脑通过实战演练去解决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体育的一些技术动作一时不能理解,可以看提示,看示范分析,也可以呼叫老师请求个别帮助。总之通过网络体育学习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使体育教学变为体力与脑力并重,同时整个网络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强加的成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体育自主学习。

3. 4网络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开展

群体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不完整的,离开了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活动就失去了凝聚力,就失去了它吸引人的魅力,所以开展好群体活动,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好群体活动成为了学校体育部门研究工作之一。

群体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宣传和动员,而网络是一种最好的宣传工具。目前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大多数的信息都来源于网络,群体活动的宣传公布于网络中,学生可以了解,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另外校园体育群体活动直接参与者毕竟是少数,观众和支持者才是主体。目前有些学校就利用现代科技,对学校的重大体育群体活动,进行现场转播或采集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群体或动开展的情况,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例如每年一次的大型校运动会,通过网络使学生了解各项比赛比赛进行的情况,从而决定自己支持的对象,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群体活动的热情,有利于推广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4.充分利用网络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4. 1建立专题性体育网页,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是有限,再加上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学习效果未必理想。制作优秀的体育新闻网页、体育学习网页、体育宣传专题网页,在校园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校园网,在线学习体育知识,在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体会于网络中,进行共享。这样通过学习、网上探究、师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加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 2建立名师BBS论坛,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意

根据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安排体育教师坐客BBS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可以讨论如下主题:“你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与老师共评球赛”,“你是怎样看待你的健康”等。通过讨论,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体育老师和同学们,体育老师会对学生的观点做评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学生借鉴。这样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共同促进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4. 3创建体育教师个人网站,适应学生发展、加强师生合作关系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范文第2篇

网络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战略

当前,在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浪潮中,网络媒体和网络文化日益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地位,网络文化竞争的重要性和综合效应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竞争中日益凸显。网络文化的重要性在于网络作为一种文化介质和文化场域对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广泛渗透,从而使得网络时代的文化范型具有不同于前网络时代的诸多构成形态与影响效力。

第一,网络文化不仅是文化本身的问题,它切实地关涉到网络文化时代的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多位一体”综合发展,在新型网络文化的发展和提升中关系到文化与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多元综合发展。例如,网络问政、网络社区、网络文化产业等体现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对网络政治、网络社会、网络经济的转型与发展起推动作用。因此,网络文化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关系到基于网络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提升与软实力构建。

第二,网络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化发展中的某一个单独的子构件,而是对文化各部分构件都具有广泛的融合、承载、体现。例如,就公认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传媒和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文化软实力构件而言,网络文化以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强势融入,使得它们在表现、运作、途径等多方面发生转变与提升。在网络时代的崛起下,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文化形象建构等也逐步朝“网络时代”迈进。

第三,网络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参与性、传播互动性、信息便捷性和公众影响力,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的强势文化媒体和文化介质。

第四,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网络日益成为西方国家和霸权势力对他国进行信息侵扰、文化侵蚀、社会组织、经济扩张的主要战场和主要手段,网络秩序、网络安全、网络实力的构建处于国际竞争与对抗、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文化建设与管理中的重点和焦点。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地位与意义,切实把“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作为我国国家战略、文化战略中的一个重点,突出网络文化在文化软实力中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实质内涵

网络文化软实力是在网络文化平台和网络信息空间中,通过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而体现的,它可以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网络文化竞争力、控制力、吸引力、影响力等,使得国家或地区在文化竞争和文化发展中取得优势,并进一步推动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实力的发酵和提升。根据网络文化本身的特性及其在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功能,网络文化软实力主要包含和体现于如下维度: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新力、网络文化安全力、网络文化感召力。它们构成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构成网络文化软实力目标层得以实现的主要支撑,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起着重要的发酵和推动作用。

第一,网络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性标度,网络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于承载一种新的文化生产范式和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部分,并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生产方式的表现是:生产主体使用的劳动工具从物品形态向电子形态转变,劳动对象由实物变为虚拟,人和自然空间的关系变为了人和数字空间的关系,生产力占有的劳动资料从实物变为了电子网络。网络时代带来了新的以网络文化基础为承载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例如网络出版、网络视频、网络广告等诸多领域;北京、上海等文化生产力较为发达的地区,其网络文化生产年增加值已经占到逾百亿元的显著比重。网络文化产业成为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内容生产的主要增长极之一,体现出强于其他文化生产领域的发展态势,也将成为未来文化生产力推进和增长的重要构成。

第二,网络文化传播力。文化的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是增强文化互动和交流、增强文化内容输出并发挥其影响力、感召力的不可或缺的维度。诚如有研究者指出,“在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网络媒介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崛起,对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效果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一是数字网络传播成为媒介传播中具有广泛受众与覆盖度的主流媒介传播方式;二是网络传播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介的高度互动性、即时性、群体性等特征,其文化传播产生着深入而多方位的社会文化效果,对相关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具有强效关联后果;三是网络媒体以其强大的“媒介融合”效能对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其他媒体形态形成多媒介、全媒体的整合;四是全球化的互联网体系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全球化、传播全球化也带来现实的挑战和要求。网络传播以其对文化传播的重大影响乃至重构,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与模式,成为文化软实力中的新兴关键要素。

第三,网络文化服务力。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关系到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文化学习中所需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丰富性、优质性,关系到公共的文化软环境对各种文化信息需求的满足能力、服务能力,关系到文化环境体系的吸引力和对文化再生产的保障力。我国在当前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完备,而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为文化服务力和文化信息保障力的提升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许多国家或地区都高度重视新兴网络文化在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新世纪以来欧洲委员会启动的eContent、eContentplus(2005-2008)等项目,旨在让欧洲范围内的数字内容变得更易于获得和使用。互联网的崛起、网络服务基础环境的完善、各种基于数字应用的文化服务,有效改善着公众获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也为文化服务力的提升提供着具有战略性、未来性的发展方向。

第四,网络文化创新力。文化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而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及其强效的内在活力,不断推动着文化表现载体、文化表达形式、文化内容形态、文化媒介、文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创新,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文化实践创新的主要来源和场域之一。移动互联网、数字模拟、网络互动及多媒体等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和催生着新兴网络文化内容和产品的不断创新,而网络文化的网众参与和群体性文化书写也极大地释放着文化主体的创造力。尤其在当前网络新媒介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在我国强调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双轮融合战略背景下,网络文化与文化形态、文化介质、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成为推进文化创新的有力抓手。

第五,网络文化安全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文化信息的控制能力、对文化安全的维护能力,这其中国家对其文化信息流、文化内容的有效引控是其文化安全和文化自的基本保障之一。网络文化是国际国内各种力量进行信息干预、社会动员、文化侵蚀的新空间和主要战场,“网络帝国主义”、“带宽殖民主义”等现象和机制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安全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对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形成新的威胁和风险因素。强效的互联网枢纽地位和网络文化信息控制,增强着国家和地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监测、引导等能力,增强着对信息时代“信息权力”的掌握和分配、应用,成为维护文化信息安全、掌握文化信息空间的主动权、引领文化软力量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第六,网络文化感召力。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其是否拥有强有力的感召力,进而产生约瑟夫·奈对“软力量”所界定的“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所愿的能力”。当前,网络文化产品和数字内容成为文化接受和文化消费中日益重要的对象,优秀的网络文化创作和文化精品、文化经典成为文化软实力构建和发散中必需的文化承载,例如韩国在其“文化立国”战略中对数字网络化内容的重视。我国的文化战略也必须把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作为塑造民族精神家园、加强文化价值的传承发扬、提升文化认同度的重要构成,在网络文化中实现从文化经济、文化工业维度向文化品质、文化价值维度的转变和提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网络内容中心。

在数字信息时代的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网络文化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对文化软实力的模式和构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和转型作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能只把网络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子构件,而要充分重视其全局性的渗透、融合作用以及时代性的突出地位,通过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加速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高效、科学发展。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范文第3篇

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不断吸收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经过高校教师、学生的再加工、共享、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受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较大,是大学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有一定的个性品格,蕴藏着历届师生对学校的宏观认知,是历届师生的精神纽带和精神传承。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融合多元文化,对多元文化的深入认识、理解、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实质上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经典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优秀文化的传承,是高校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的自主选择和共同趋势。

2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特点分析

(1)各类文化资源信息化程度加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校园文化传播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要求应该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提供和传播学生需要的文化资源。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园文化传播的方向就应该与学生需求的目标方向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更加有序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

(2)校园文化利于学生优秀素养养成。大学生在思想上已经变得更加自由、独立,个性化的表现越来越明显,个体间的差异性逐渐凸现出来。校园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正是大学生个性张扬、综合素养提高的过程。当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被大学生在校园中传播时,对于参与者和旁观者来说都有一定的育人效果,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产生精神层面上的深远影响。

(3)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难点。每一项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是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沉淀,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也需要长时间的尝试和摸索,并不是几次实践就有效果的。在如今的校园中,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没有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只是停留在表层。这种表象的工作对于现在趋于理性的学生吸引力很小,而且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建设在城市的郊区,距离市中心文化区较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文化气息较少。这些都导致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很难传承。

3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策略

(1)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共享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在校园网上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最合适的方式,设计相应的模块和相关活动,使校园网络平台的传统文化传播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如今网络已经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等资源,用先进的方式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

(2)手机是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的方式在校园进行传统文化传播。武汉理工大学郑少山在398名本科生中进行了调查:发现平均每人每月上网流量4956.3M(含wifi),约75%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2小时。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别是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更是让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随着4G网络时代的到来,相信这个信息传播阵地必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大学生使用手机或电脑上网获取知识,以及日常交流娱乐已经成为一种必要方式。现在手机已经形成了一种无线终端,如果学校在校园内增加不收费无线局域网访问服务,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就可登陆网页浏览文化知识,时间一长,就可以塑造一个健康的文化性网站。加强对移动网络环境下传统文化在校园网络传播特点研究,更加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给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产品,是进行校园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工作。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文化传播,影响,提升策略

1 新媒体概述

我们知道传统媒体指的是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而新媒体指的则是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光纤技术等产生的新技术。比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等,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使得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丰富了文化的传播途径,另一方面,也使得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同种类的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2 新媒体作用于文化传播力影响的方式

2.1 优化整合传统的文化传播系统

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播过程是从口口相传,到借助纸张等进行传承,直到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在各种新型的信息技术的作用之下,文化传播已经可以借助多媒体、触摸屏、互联网等渠道进行传播,这样一方面扩展了文化传播的途径,另一方面还使得文化传播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新媒体在很多方面都打破了传统。而且,我们逐渐意识到一个事实,人们已经越来越依赖利用手机和电脑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因此报纸等纸质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冷静的对待新媒体的产生。正是因为新媒体的出现,文化传播的效率被大大的提高,人们的参与性也在逐渐的提高。也可以说,新媒体对于整合文化传播方式并对其优化提供了巨大的作用。

2.2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交流传播方式

新媒体一出现就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这有很大一方面取决于新媒体对人们信息的保护。因为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看法时,可以匿名。在网站进行注册时用的都是自己的昵称,并不需要实名注册,这样隐私性大大增加,所以人们才能够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进行不断的交流,使得文化能够不断的进行高质量的传播。另外,由于近年来自媒体的流行,个体传播的时代来临。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主角,每个人都能够大胆的在镜头前向人们展示自己,无数的草根明星涌现。为人们带来无数的正能量,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加

繁荣。

2.3 为文化多元化带来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新媒体拥有良好的用户交互模式,能够以直观便捷的方式满足用户的需求,使用户可以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新媒体在发展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就拿当下时兴的3D技术而言,3D技术突破了以往2D的局限,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使人们能够更加立体,形象的对文化进行感知,通过科学技术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新媒体产生的新文化形式势必会导致多元文化不断的进行碰撞和交流,而这既是机遇同时又是

挑战。

3 借助新媒体提升文化传播力的策略

3.1 利用新媒体建立与时俱进的文化观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底蕴。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可以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公众价值观的逐渐变化,以及新旧文化的不断碰撞使得传统文化也在遭受冲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并且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进行约束,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需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还应当创立起一种与时俱进拥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文化观,通过这些方式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增强我国人民的凝聚力。

3.2 利用新媒体进行文化重组

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区域,一个种族的文化体系,它反映的是此地域或者种族生活方式或者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所以文化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在利用新媒体对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在进行着激烈的碰撞,文化之间必然具备着差异性,而新媒体需要做的就是对文化进行重组,不断的发现外来文化的优点,加以借鉴。同时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剔除与我们国家不相适应的文化,吸收对我们有利的文化,剔除不利文化,这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性,做到了与时俱进。同时也利用重组的功能,发展了我国的文化。

4 小结

新媒体的涌现使文化的传播方式得到了改变,同时也使得文化的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广泛。从整体上来说新媒体对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作用。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对新媒体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利用新媒体吸收先进有利的文化,摒弃文化之中的糟粕,不断的丰富以及壮大我国的文化,逐渐树立起一种与时俱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本文在对新媒体进行介绍之后,对如何利用新媒体对文化传播进行提升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起到积极

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宜君,王建磊.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当代传播,2012(1):46-48.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范文第5篇

移动互联网的“长尾”理论和“病毒式营销”方式不仅仅可以解释网络参与者的数量增加和参与深度加深,同时也与新文化经济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文化传播现象多种多样,如何准确认识其本质并把握其发展方向,需要研究其形成的外部推动力---技术上的创新,更需要依据其内在的变化,理清新的文化产品发展的脉络。对文化大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大大加深对文化产品传播模式的理解,从而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测和相应的准备。

二、文化大数据的传播

同时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断不加深,移动互联网产生了海量的文化大数据。这些文化大数据无法在常规的时间内用传统的软件工具和技术标准对其内容进行各种处理,如抓取、传输、存储和处理。从文化产品传播方面看,大数据可以成为文化产品传播行为的显微镜,拥有文化产品的人的传播行为和社会状态被广泛记录,并通过进一步提取、整合与分析,形成可视化的数据,产生巨大的价值[4]。文化大数据的社会意义在于人类将进入智能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更加智能,人与人之间有关的文化产品的合作,任务之间的对接会更精确,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会更低。在传统的文化产品传播工作中,数据采集方式不仅需要科学地确定调查对象,还需要通过标准化的报表进行数据采集、汇总和分析。[5]然而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每一个文化产品的购买者、欣赏者、传播者都可以通过手持平台多渠道、多角度的通过评论、传播等行为产生文化大数据,如对某一著名的电影作品,往往通过微信中朋友圈的传播和评论,可以很快的影响其众多潜在观影者对于电影的态度,买票看电影还是等待看影视的光盘,甚至由于不良的评价,取消对电影的欣赏态度。对这些正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海量的、即时的电子化大数据。四、文化大数据的分析文化大数据发展趋势中所增加的大部分数据都是在自然环境下产生的非结构型数据,如网络言论、图片、视频等不受控的东西,从纷杂的信息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统计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所面临的挑战。在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外部、不完整数据集的探索与发现,形成观点与交互,实现宏观预测,这正是大数据应用的体现[6]。而研究如何能够从非结构型的文化大数据中抽象出有效地信息,或者说智能的融合大数据,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