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

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

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急诊患者;疼痛;护理;应对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74-0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机构开始重视患者疼痛的有效控制与处理,很多医院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患者疼痛的处理,特别是急诊科室[1]。急诊患者在入院的时候,常常由于各种创伤与疾病而产生疼痛。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260例急诊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260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96例,女性患者64例;年龄在21-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急性肠胃炎59例,心绞痛41例,肾绞痛44例,头痛38例,外伤疼痛70例,其他疼痛8例。

1.2 护理应对方法

1.2.1 疼痛程度判断

护理人员应当重视急诊患者疼痛程度的判断,只有准确判断患者的疼痛程度,才能够针对性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对于急诊患者疼痛程度的判断,主要在于护理人员主动询问、认真聆听急诊患者对于自身疼痛症状以及位置的陈述。急诊患者中,儿童患者与老年患者是两个比较特殊的病患群体。老年患者,由于自身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疼痛感对于神经系统造成的刺激与年轻患者相比较而言,要下降很多,并且由于教育程度、文化水平较低,导致一部分老年患者无法准确的陈述自身的疼痛症状以及位置,不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儿童患者,由于年龄较小,还不具备准确陈述自身疼痛症状及位置的能力。因此,护理人员在对这类患者进行疼痛控制的时候,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定时进行巡察,实时了解与掌握老年、儿童急诊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对疼痛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对于一些使用了镇痛剂的患者,但是疼痛症状没有减轻,甚至加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实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一些学者认为,急腹症患者在进行诊断之前,不能够给予镇痛剂,这一观点受到了普遍的质疑,相关报道中显示,急腹症患者在进行诊断之前,给予患者适量的阿片类镇痛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烦躁等一系列不良情绪,便于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有利于急腹症患者的治疗。

1.2.2 提高患者对于镇痛药物的认知水平

临床治疗中,一些急诊患者由于担忧使用镇痛药物之后会上瘾,所以对于镇痛药物的使用犹豫不决,不愿意告知医护人员自身的疼痛情况,以此避免镇痛剂的使用。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主动的向急诊患者耐心的进行解释,主要在于对一些比较简单的镇痛剂药理作用对患者进行讲解,例如:短期使用阿片类镇痛剂,不会对药物产生生理依赖性与心理依赖性。实际上,在应对急诊患者的疼痛时使用镇痛剂导致的药物成瘾性的概率几乎为零。一些急诊患者为了减轻自身的疼痛,盲目使用镇痛剂,导致出现药物成瘾性;还有一部分急诊患者对于医生开出的镇痛剂处方不满意,要求增大镇痛剂的使用量。对于此类急诊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实时关注他们疼痛症状的变化,协助主治医生对转折的疼痛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对镇痛剂用药方式进行合理的制定。

1.2.3 镇痛剂的副作用与药理作用

芬太尼、盐酸二氢吗啡酮、吗啡以及其它各类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都是急诊科室中常用的镇痛药物,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急诊患者疼痛程度与原因对药物进行合理的使用。护理人员在对急诊患者使用镇痛剂的时候,应当实时观察急诊患者疼痛程度有无改善,有利于医生为急诊患者下一步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在使用阿片类镇痛剂的时候,常常会伴有便秘、呕吐、恶心、呼吸抑制以及镇静等一系列副作用;过量使用盐酸哌替啶,会对急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其中,阿片类药物副作用最为严重的为呼吸抑制,一般发生在首次应用阿片类药物且过量使用的急诊患者身上,在起到止痛作用的同时,还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抑制。当急诊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的时候,应当对其缓慢静脉滴注1:10纳洛酮稀释液进行治疗;对于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应当对其进行气管切开。镇静与嗜睡主要出现于首次或者多次使用阿片类止痛剂之后,主要的处理方法就是将给药间隔时间拉长或者减少个别药物的使用剂量,还可以对患者使用血浆半衰期比较短的药物。

1.2.4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急诊过程中,应当积极、合理配合医生的救治工作,特别是在急诊患者数量比较多的医疗中心或者大型医院的急诊部门。由于单纯使用镇痛剂并无法完全消除急诊患者的疼痛感,所以护理人员应当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安慰,积极、主动的与急诊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根据患者的病情向患者讲解相关的知识,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实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针对患者的病情,将本院治疗成功的案例介绍给患者,加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2 结果

本组260例急诊患者经过良好的护理与正确的应对措施,疼痛症状显著减轻,全部痊愈出院。

3 结论

相关的文献报道中明确提出,78%的急诊患者在入院的时候,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2]。有效的应对与处理急诊患者的疼痛,主要在于急诊科室医护人员迅速、准确的对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判断,对止痛药物的使用进行合理的控制,还要给予急诊疼痛患者心理慰藉与精心护理。

本组260例急诊患者经过良好的护理与正确的应对措施处理,疼痛感显著减轻,均痊愈出院。与李红芳[3]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良好的护理与正确的急诊应对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急诊患者的疼痛感,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为其他科室的治疗与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红玉.急诊患者疼痛的护理应对[J].中国临床康复,2009,42:124-125.

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范文第2篇

戎腊仙

扬州东方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 目的 就舒适护理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间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舒适护理。 结果 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情况的满意程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二者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舒适护理;骨折患者;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12-01

舒适护理模式也被称为“萧氏双C护理模式”,它强调除了要日常护理好患者的生活之外,还应该让患者在心理、生理上都能够达到最佳的状态,进而提高临床服务质量,使之能够较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治疗。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就舒适护理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间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范围在24-64岁,平均年龄为(37.2±3.45)岁。90例患者为机动车撞伤,10例患者为坠落伤。

1.2 方法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舒适护理,具体作法如下:

1.2.1 护理服务中融入人文关怀 ①护士应该对老年患者及其家属起到表率作用,如对护士上班时接听传呼、科室电话及坐、行、立等方面进行规范;同时,对护士的谈吐、头发、表情、衣着、指甲、饰品、化妆也有具体的要求。②加强舒适护理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尽量提高护士的服务水平。同时。护理人员要理解老年患者到医院就诊的那种渴望被关怀、被关心的焦急悲观心态,还要体贴患者,对潜在的问题和现存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如要用敬语“您”,“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请走好”,“您好”、“大娘”、“大爷”等,主动为患者倒水。

1.2.2 心理护理 骨折患者通常精神紧张、疼痛剧烈难忍,护理人员要注意做好他们的心理护理,同时注意交谈沟通的艺术和技巧。病人的倾诉是维持心理平衡、减轻心理压力及病痛的一种手段,护士要耐心倾听病人对疾病的陈述,与患者说话时时要采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非语言信息给予响应,表明自己在认真倾听,必要的插话要简明而适时,当病人将话题扯太远时,应适用适当的语言使之归入正题,和患者沟通时,充分发挥语言的治疗作用。此外,护士要尊重病人隐私,为其保守秘密,不得取笑病人,要做到无差异地对待所有的患者,要换位思考,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当骨折患者在向护理人员倾述时,应该运用同情的眼神、微笑、点头等面部表情予以回应,让患者及其家属感觉到亲切感。

1.2.3 加强护患沟通 建立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协调是平衡,沟通是保障。架好病人与医院之间的桥梁,只有桥梁稳固了才能使运输得以保障。只有用真诚和耐心与患者沟通,与患者达成共识,才能搭起患者理解和支持的桥梁,才能把医院建成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的温馨家园。

1.2.4 术后处理 术后对骨折患者进行常规抗生素处理,记录引流量,放置负压引流,处理时间大概在2-3天。

1.2.5 预防和治疗便秘 有的骨折患者由于卧床肠蠕动减慢和肠麻痹等原因,使之出现了排便困难和腹胀的问题。因此,应该在术后一周内,每日都采用40ml开塞露+500-800ml生理盐水来对患者进行灌肠,以便使得患者排便通畅、肠蠕动恢复。对于骨折患者进行诊断时,应该基于X片检查、临床检查、患者症状特征、年龄、病程、病史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那些过敏体质、且同时并发有免疫功能低下、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系统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医护人员要务必小心。

2 结 果

由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中有24例对护理评价为满意,20例为较满意,6例为不满意;实验组有40例对护理评价为满意,9例为较满意,1例为不满意。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情况的满意程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二者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舒适护理是现代护理工作发展的一个新高度,达到拓展护理理念的范畴,也将现代护理实践和理论进一步丰富。从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舒适护理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较好,使得护理工作变得更加完美、更加让患者及其家属满意,能够对患者的护理需求在最大限度上进行满足。

总之,舒适护理对于对骨折患者治疗极为有效,能够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恐惧、焦虑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值得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本华,鲁开红,陈树祥.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护理[J].工企医刊,2011,21(06):14-23.

[2] 梁锋,荣卫平,吴群,王丽.77例骨盆骨折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西南军医,2012,34(04):112-116.

[3] 陆萍,韩春燕,强怡雯,冯明光.骨盆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杂志,2013,41(10):109-114.

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儿;急性阑尾炎;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75-01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55例,女37例,年龄1~12岁。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87例,弥漫性腹膜炎5例。体温在37~40℃之间。临床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固定的压痛点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一旦明确诊断均宜手术。

2 手术适应范围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寄生虫引起的阑尾炎.

(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3 护理方法

3.1术前准备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病情急、重,而小儿一般不会主动诉说病情,也不能正确描述。只能根据家长陈述病史、B超、X线透视、摄片、影像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诊断。小儿阑尾炎的症状多不明显,常因哭闹及检查不合作影响诊断。且小儿阑尾炎易发生穿孔,使病情恶化。病程稍长发炎的阑尾可能被大网膜包裹并与周围肠管粘连形成阑尾脓肿。 小儿手术前最关键的是禁食禁饮。由于小儿自控力差,容易哭闹,因此与家长沟通尤其重要,使其配合完成各项术前准备,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3.2饮食护理

准备手术的患儿应予以禁饮,禁食,卧床休息,取半卧位;并做好静脉输液的护理,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诊断未明确的腹痛:禁用吗啡或哌替啶,禁用泻药及灌肠。以免肠蠕动加快,肠内压升高,导致阑尾穿孔或炎症扩散。

3.3心里护理

稳定患儿情绪,做好解释工作,向患儿、家属介绍急性阑尾炎的相关知识,让其知道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之配合治疗和护理

3.4容易误诊为阑尾炎的内科疾病

(1)胃肠型上感,(2)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3)肠痉挛,(4)急性肠炎,(5)白血病,(6)消化性溃疡,(7)过敏性紫癜,(8)肾病综合征等等

3.5患儿病房应干净、整洁、安静,空气流通。以利于患儿休息。

4 术后护理

患儿回病房后按不同的麻醉方式,安置。一般情况下,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患儿可低枕和去枕平 卧 ; 腰椎麻醉的去枕平卧位应持续6----12小时,以防止脑脊液外漏,引发头痛。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且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有助于炎性液体流至盆腔,便于引流和防止隔下感染。术后1---2天禁食,静脉输液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待肠鸣音恢复、排气后进饮食。但一周内忌牛奶或豆制品以免腹胀,置腹腔引流管者,要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受压、折叠;防止患儿抓脱。翻身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引流管,避免导管脱出。注意观察引流管的引流量、颜色及性状并每日更换引流袋,必要时做细菌培养。注意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如有渗出及时换药,必要时涂抹氧化锌软膏加以保护。引流管多在术后48------72小时酌情拔除。

5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5.1 出血:阑尾系膜的结扎线松脱,引起系膜血管出血。表现为腹痛、腹胀和失血性休克等症状。一旦发生出血表现应立即输血补液,紧急再次手术止血。

5.2粘连性肠梗阻:是阑尾炎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与局部炎症重、手术损伤、切口异物、术后 卧 床等多种原因有关。阑尾炎术后24小时可起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同时可增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5.3切口感染:在化脓或穿孔性急性阑尾炎中多见。临床表现为,术后2---3天体温升高,切口胀痛或跳痛,局部红肿、压痛等。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先行试穿抽出脓液,或于波动处拆除缝线,排除脓液,放置引流,定期换药。并遵医嘱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短期可愈合。

5.4阑尾残株炎:阑尾残断保留超过1CM时,或粪石残留,术后残株可炎症复发,仍表现为阑尾炎的症状。应行钡剂灌肠透视检查以明确诊断。症状重者应再次手术切除阑尾残株炎。

5.5粪瘘:很少见,原因有多种,阑尾残端单纯结扎,其结扎线脱落;盲肠原为结核、癌症等。粪瘘发生时如已局限化,不至发生弥漫性腹膜炎,类似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表现。如为非结核或肿瘤病变,一般经非手术资料治疗粪瘘可闭合自愈。

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范文第4篇

120急救所接触的都是急重症患者,发病非常紧急,病情严重,患者距离医院的距离不确定,交通条件存在很多的未知因素,这些不仅给紧急救助带来了困难,更给患者的及时接送治疗带来很多的危急情况,也给医患关系非常紧张的当代医疗救治带来各种纠纷。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纠纷困扰着现代120急救机制,影响着医患关系和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幸福。研究120急救护理中的常见纠纷,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生命健康安全,降低各种纠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1.2.0急救护理中出现的纠纷隐患分析

1.没有严格遵守急救护理制度和程序

120急救不同于医院救治,患者的病情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家属对患者病情和病因的认识与陈述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急救设备和医护条件与医院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差距,造成急救护理不能够像医院救治那样方便全面。同时,都是突发事件,很多患者病情非常危急,不能迅速做出准确诊断和处理,需要快速送入医院进行全面诊断,这些都会给急诊护理带来诸多的挑战。而且,120出诊的医护人员在实际紧急救治过程中不能严格遵守急救护理制度,或者在操作程序上容易出现问题,不能严格遵循相的规章和程序进行施救,造成病情延误和失去最佳救治机会。另外,120进行院前急救需要和医院急诊科护理做好全面有效交接,这样才能保障接诊和救治迅速衔接。但是,一些急救未能交接到位,是影响救治、造成纠纷事件。还有,呼救接听时非常关键,因为急救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各不相同,且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等特点,如果不能仔细接听呼救者提供的病情、病因、地点、时间、特征、危重程度,也就不能做出最为及时的准备和处理,耽误急救进程。

2.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不强

120急救护理本身具有特殊性,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护理技能。有些急救护理人员不能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或者缺乏相应的沟通心理与技巧,不能充分考虑患者家属的焦急心理和激动情绪,态度生硬,或者病情及安抚语言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属的误解与不满,激发他们的不良情绪,造成纠纷事件的发生。其次,护理人员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护理技能,如果不能做到熟练迅速有效,也会耽误病情,影响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比如,深静脉穿刺、包扎止血固定、心肺复苏操作不够娴熟,或者在急救过程中不能与专业主治医生做好衔接配合,影响及时诊断和救治的黄金时间,耽误病情或者激怒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引发医患纠纷。

3.急救转运过程路况和路程影响

急救患者的地点不确定,路程和路况都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会给转运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影响患者的病情和救治时间。转运患者是急救工作的重要一环,在转运医院的过程中,因为路况不好或者驾驶员的驾驶技能等因素,造成转运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颠簸问题。很容易给患者造成继发伤,造成输液中断,加重病情,造成医患纠纷。还有患者距离医院路程过远,交通拥堵等原因都会造成转运时间延长,影响患者的病情,加重病情,导致纠纷发生。

二、急救护理纠纷有效的防范措施分析

1.提升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与急救能力

医院急救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急救能力关系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造成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减少急救护理纠纷,保障急救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的专业护理能力。做好教育宣传培训,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让每个医护人员都能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聘请专业人培养急救护士的业务素质,让他们掌握过硬的护理能力,各种急救和护理都能做到规范到位,以此组建一支敬岗爱业、医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护士队伍。

2.强化沟通技巧培训,做好非医疗心理安抚

护理人员的沟通方式和交流能力是事关重要,很多的患者和家属心理和情绪波动非常大,情绪自控能力处于最弱状态,需要护理人员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减少纠纷事件的发生。通过培训,让护理人员能够掌握温和的语言,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角度做好解释和安抚,让患者及家属能够平静心理。这样既有利于减少纠纷,更有利于配合急救,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治疗信心。

3.完善并严格落实急救管理制度

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程序进行护理,对于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散漫等行为,除了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还要做好强化培训,并进行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坚决要调离岗位或者解除聘任关系。做好模拟训练,熟悉相关程序和操作,确保每个护理人员都能依照相关程序准确操作,减少医患纠纷,提升生命救治质量。

总之,120急救关系群众的生命安全,关系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一定是一个紧急医疗接送救治体制相对完善的社会,120急救关系每个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承担着救治黄金时间争夺的核心任务。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减少各种医患纠纷,提升救助质量。

参考文献

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临床特征;护理干预

抑郁障碍是精神病科最为普遍的精神障碍之一, 因其发病率高, 致残率高及对患者自身、家庭危害性大, 受到精神病科临床和全社会的重点关注。临床资料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老年抑郁症患者在住院的精神科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 其临床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显得更加复杂。如何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更为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促进老年抑郁症患者早期康复, 尽早实现临床治愈, 对改善远期愈后, 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 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为对象。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②汉密顿抑郁量表(HMD)17项评分>18分。③排除脑器性疾病及双向障碍患者。共入组观察48例, 其中男19例, 女29例, 年龄在62~85岁之间, 平均年龄73.50岁, 平均病病程1年~5年。

1. 2 方法 对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护理干预等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2 临床特征

2. 1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早期诊断率、早期识别率较低。这些患者的初期症状多以躯体不适感为首发症状, 如躯体某部位的疼痛, 僵硬麻木感, 关节痛;心血管症状为头痛头晕, 心悸胸闷;胃肠道症状为食欲降低, 胃部不适, 烧灼感, 腹胀腹泻;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烦躁, 入睡困难。患者反复就诊于综合医院, 反复做胃镜、CT、磁共振等多项检查无阳性结果, 待综合医院的医生建议患者到精神科就诊时, 抑郁症状已变得相当严重。

2. 2 老年抑郁症患者因年龄、体质等因素的影响, 多合并有慢性躯体疾病, 从而影响临床治疗的进程, 病情更加复杂化。临床资料显示, 抑郁症并发的慢性躯体疾病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脑卒中、乙型肝炎、癫痫、肾功能衰竭, 老年痴呆、恶性肿瘤等。国内2010年曾有调查显示, 躯体疾病与抑郁症共病的发生率, 糖尿病为11%, 癌症为15%, 心肌梗死为20%, 帕金森症为40%~60%。

2. 3 因受躯体疾病影响, 老年抑郁症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时, 药物起效时间相对延迟, 住院周期延长, 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据临床观察, 常规的抗抑郁药物治疗起效时间在10~14 d, 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药物起效时间在20~30 d或更长时间, 导致治疗的依从性降低, 病程延长。因临床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时, 须同时兼顾患者的躯体疾病用药, 兼顾不同种类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良反应, 加药剂量缓慢, 避免联合用药。选择患者耐受性好, 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较少的新型抗抑郁剂如帕罗西汀、米氮平等缓慢加量。

2. 4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远期疗效不稳定, 抑郁症状反复发作, 致残率高。因伴发慢性躯体疾病迁延不愈, 影响抑郁症临床症状的改善, 使得情绪症状伴随躯体疾病起伏波动。同时, 抑郁症状不能完全缓解, 将会增加患者复发的风险, 导致躯体疾病恶化, 致残率和死亡率增加, 患者自残和自杀的风险增加等。因此患者家庭和社会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3 护理干预

3. 1 心理干预 ①支持性心理护理。尊重患者人格及社会阅历, 认真倾听患者的陈述, 让患者在宽松融洽的氛围中坦陈内心体验, 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适时给予安慰与指导, 以减轻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②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针对不同个案的具体情况, 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指出其存在的心理问题, 每周2~3次, 每次30 min, 对有悲观情绪、自杀倾向的患者, 给予心理疏导, 帮助其认识自身价值, 不断完善自我, 树立信心。③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康复治疗, 住院期间给予感情上的支持, 对于自理能力下降的患者, 给予必要的协助, 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防摔伤, 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亲人的支持。

3. 2 认知行为治疗 ①向老年抑郁症患者介绍认知行为治疗的概念, 认知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主要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心理行为应对方式, 来促进患者自我调节负面情绪, 自觉矫正不良行为,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②帮助患者纠正对自身疾病的负性认知倾向和不良应对方式, 矫正不良的行为个性。通过认知策略, 教会患者如何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关注积极想法。通过认知重组, 将功能不良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现实的、可信的、积极的思维模式[1]。

3. 3 康复治疗 再应用抗抑郁剂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取得了确定的疗效。经颅磁刺激治疗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 由储能电容向刺激线圈放电产生强大的变化的磁场, 线圈周围的快速变化的磁场可通过颅骨在颅内感应出电流, 无损无痛地刺激大脑局部神经。适当的刺激可以调节大脑神经功能, 通过触突反射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活动, 改善抑郁反应, 临床治疗效果确定。rTMS一个疗程为20次, 治疗时间为上午9~11点, 每次治疗使用30个治疗序列, 每个序列连续刺激5s, 序列间隔50 s, 每次治疗总量共计1500个刺激, 1次/d, 观察4周。

3. 4 健康教育指导 ①向患者讲解抑郁症的相关知识, 如抑郁症的危害性, 治疗的重要性, 临床治疗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②教育患者培养符合生物学规律的作息时间, 遵从医嘱按时按量的服药习惯。③积极参与以增加社交活动为目的的各种活动, 开阔视野, 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④培养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体育锻炼。

4 结果

疗效及临床安全性评定:疗效指标采用HAMD和MADRS进行评定;安全性评估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 在基线及治疗后第1、2、4、6周评定。按HAMD17项总分及减分率来衡量临床疗效, 总分≤7分为痊愈, 减分率≥50%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