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

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

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小学是孩子们进行深入学习的关键时期,为了保障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要更好地应对学校的突发事件,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中小学校学生的年龄小,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比较弱,为此,学校的领导以及教师就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及时应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校园突发事件概述

突发事件是指发生的速度特别快,让人难以预料到,并且发生后让人猝不及防,必须采用一些特别的方法才能解决的事件。

校园的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突发性特点,中小学突发事件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方式都是不确定的,这样就会导致学校老师和领导的防范困难。第二,危害性特点,突发性的事件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它造成的最后结果往往都是有害的,从轻的方面说会扰乱学校老师的课堂教学,使同学们不能按时上课,还会对学校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重的方面说,则会对学校的老师、领导、学生造成生命威胁,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长久的发展。第三,复杂性特点,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不单单是一个原因,并且在突发事件的发展中出现的状况也是复杂多变的。

校园的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学校方面的管理不善,防范措施做得不到位,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工作;也可能是学生自己的原因,由于学生淘气、性格倔强等造成的突发事件;还有可能是社会大的方面引发的学校的突发事件等。

二、中小学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的教育发展,更好地应对校园的突发性事件,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快速地解决,具体措施有:

1.国家和高校加强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重视

一方面,学校及各级领导应该加强对中小学校中的突发事件的重视,对于学校的教学进行监督,不断增加对应对突发性事件准备工作的费用投入,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更多的同学可以有机会加入到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演练中去,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学的正常开展,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应对突发性事件解决办法的培训,使教师很好地掌握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方法,提高其应变能力,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为同学们讲解突发性事件的解决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良好的课堂,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2.进行应急演练,加强学生应急能力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应急能力,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切实加入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演练教学。安排全体学生进行突发事件演练,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教导学生如何去做,让学生不要惊慌失措,使事态更加严重。在演练过程中教师可以请专门的人员进行演练,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再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感受当中的氛围,让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更好地应对。

3.加强大众共同应对的程度

学校要为了应对突发性事件成立一个专业的解决突发事件的小队,小队的人员由学校的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相关的领导、保安人员等组成,为了加强应对能力,还要成立地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小队,这个小队的人员由地区保安人员、消防人员、公安人员、医护人员、心理导师等组成,这样可以在事件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减少人身伤害,将损失减到最小。

三、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更加重视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小学校一些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为了保证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范,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应对和解决,国家和高校加强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重视,进行应急演练,加强学生应急能力,加强大众共同应对的程度,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赵笑菲.美国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5):107-110.

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 突发事件 征兆及其监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01-02

1 校园突发事件征兆概述

1.1 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的定义

校园突发事件征兆是指:校园里的突发事件发生前所显示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和迹象,可以借助这些情况和迹象大致判断事情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学生自杀前情绪不稳定现象、学生集体罢餐前群发短信、学生打架或群殴事件前纠集很多同学等其他前兆。

1.2 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的特征

1.2.1 多因素性

校园突发事件诱发的因素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且很多无法准确预知,因而突发事件的征兆就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1.2.2 非线性

影响校园突发事件的不仅有多种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一般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即为非线性的关系。如社会的动作会影响到学校以及学生的行为,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并不等同于各个因素分别作用时结果的线性叠加。

1.2.3 导向性

恰当的各种校园突发事件的征兆往往给出了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有用的信息,可以为有效解决危机提供可靠的依据和线索,从而使人财物等向既定的目标靠近。

1.2.4 不确定性

社会现象往往受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外部因素的发展常常受到人为等各种因素的干扰,一般都带有不确定性,在突发事件尤甚。突发事件的机制不像自然界或技术领域中的机制那样界限与条理分明,往往具有综合性,因而具有不确定性。

1.2.5 隐蔽性

学校的人群密度较大,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而当代的大学生喜欢追求个性,且相对于教师,学生更喜欢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尽管高校具有较完善严格的各项规章制度,但管理不是万能的,这就造成了发生在校园的突发事件前的征兆一般是不易显露出来的。

1.3 监测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的意义

1.3.1 防患于未然

这是对突发危机的预先准备,是对未来各种情况的预测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亡羊而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与其在事故发生之后再采取措施来弥补,不如在其之前就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防范,这样就可以避免突发的灾难,可以使得未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1.3.2 监测本身和预测结果并不是目的,监测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的作用体现在被决策者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决策。预测的结果及监测分析过程中得到的各种有关未来的信息可作为决策时的有效依据。

1.3.3 对大众而言,监测过程本身就具有宣传和鼓动的作用,往往能帮助学校的决策者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预测结果即使不精确,也因其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而帮助决策者实现其既定目标。

1.3.4 监测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的作用不完全在于得到精确的结果。由于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监测结果不易准确,但这并不能把监测视为浪费时间的无用工作。在监测时对征兆的分析过程之中,随着监测者和决策者交流的深入,二者对监测对象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可得到许多未来可能发生事情的有价值的看法以及有预见性地解决问题的启示和方法。

1.3.5 减少或者避免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损失。学校作为社会的特殊机构,面对各种潜在的危机时,如何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避免、控制和解决危机,对保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障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3.6 可以提高学校各个方面的突发事件意识。一个学校如果各个方面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2 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的监测

2.1 监测征兆的手段和方法

监测是科学决策和现代管理的基础,也是信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很多情况下,科学预测与信息监测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很大一部分监测方法,也是信息研究常用的方法。

2.1.1 线索法。线索有言语线索、行为线索以及环境线索等。言语、行为以及其相应的环境,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观察和留心突发事件前的各种线索和信息,可以有效监测征兆。如在自杀行动之前,想要自杀的人不管是在言语、行为以及产生言语和行为的环境,都会显露出极为明显的警讯。

2.1.2 技术法。监测的技术方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专家评估法或者直观判断法,这种方法的监测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测者(专家)的技术和技巧。技术方法主要包括:专家会议、交叉影响、抽样调查等。

2.1.3 历史类推法。通过不同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类推出其他的相似性,从而预测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存在类似的可能性的方法。事物发展有各自的规律性,但其间又有许多相似之处。类推法不是一种严格的预测方法,它是探索性预测方法中的比较典型的一种。

2.1.4 因果分析法。这是一种查找问题根源的基本办法,追根溯源的因果分析法是查找问题原因的根本方法。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深层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能够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和关键。

2.2 如何组织和落实

2.2.1 稳定是一切突发事件征兆监测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在整个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的监测过程中要正确理解“稳定压倒一切”这句话的政治含义,要将各种突发事件导致的失态上升到“国家稳定”的政治高度,这是做好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监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2.2 建立学校突发事件征兆监测及预防体系

建立一支由学校领导、征兆监测工作者、保卫处、学校有关部门等组成的机构,从大局出发、从战略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学校突发事件征兆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校突发事件征兆监测工作有制度上、政策上和组织上的保障。

2.2.3 校园突发事件征兆监测工作者应具有一定的素质

生活经验、专业素质和技巧、镇静的心理品质、创造性和灵活性、快速的心理反应等各个方面是合格校园突发事件监测工作者必备的。校园突发事件监测工作者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工作,反思不足;多参加危机干预培训及案例交流;多上网,了解网上的案例等。

2.2.4 经常摸排,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向分管领导反馈信息,宁可小题大作,不可大事化小,经分管领导同意,经常与家长联系,工作有备案,建立重点、特殊学生档案,经常跟踪。

2.2.5 分发挥各班级、团体中主要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的作用,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业务指导。另外,辅导员要有暗线即“殊别信息员”,尽量安排诚实可靠的同学。

2.3 怎样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3.1 监测征兆的基本原理

征兆的监测是根据各种因素判断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科学的监测可以从以下几条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依存性原理。事物之间都有其相互依存的关系,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称为事物的关联性。在监测过程中,常常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研究,对监测对象做出某种判断。

(2)系统性原理。监测过程中要强调监测对象内在与外在的系统性,要突出系统的功能和系统的完整性,缺乏系统观点的监测,将导致顾此失彼的决策。

(3)可能性原理。监测对象的发展有各种各样的可能,而不是只存在单一的可能性。对监测对象所做的监测,实际上是对它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预测。

(4)类似性原理。将监测对象与类似的已知事物的发展状况相类比,从而推测监测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

2.3.2 建立突发事件三级预防体系

(1)班级一级预防。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关心同学,加强思想和感情上的联系和沟通,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向班主任、政治辅导员报告,把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创造条件对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熟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问题,及时汇报院系(年级组),配合院系(年级组)进行危机干预,并协助院系(年级组)作好家长的工作。

(2)院系(年级组)二级预防。院系(年级组)学生政工干部、班主任要以学生发展为工作之本,了解学校突发事件征兆监测的重要性。要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深入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在发现或得知学生有异常心理或行为表现时,立即找学生及其周围同学谈话了解相关情况,并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由相关部门或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3)学校三级预防。学校要将大学生危机教育纳入学生培养中,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教职员工人人关心突发事件征兆监测的氛围。如发现处于危机状态需要立即干预的学生或事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确保学校工作正常运作。

2.3.3 由于学校突发事件的征兆具有隐蔽性、多因素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从而使征兆监测的结果具有局限性,决策者不能完全按照监测结果去决策。同时,要求学校突发事件征兆监测工作者要从决策者的角度出发,尽量考虑全面,尽可能得到实用可行的监测结果。监测者不仅要依靠历史经验,还需要拥有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远见的判断力。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论高校危机管理.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吴建勋.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3] 秦子文.高校突发事件干预机制研究.武汉科技大学,2007.

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突发性事件;高校教育作用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简介:刘婷(1991―),女,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8403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突发性事件和危机频繁发生,校园危机也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频繁发生的校园的危机不仅可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同时对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更可能促使其价值观偏离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导向,这也容易产生威胁校园稳定的因素,爆发校园突发性事件。基于此,校园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危机管理也不能单凭借技术性的“硬性”管理过程,更是一个预防和控制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步入歧途的“柔性”管理过程。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角度预防和控制校园危机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研究。

[BT(1]2[ZK(]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中的预警作用[ZK)][BT)]

高校突发性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很难预测到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前兆中的敏感性,在危机来临前有所察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辨别能力应对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出来。预警控制阶段是突发性事件的第一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控制阶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2.1导向功能

《礼记・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高校作为一个组织系统,通过组织系统制定高校突发事件预案,未雨绸缪,可以做到有备无患。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控制阶段具有导向功能,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具代表性的根本功能,也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功能。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即大学生危机意识的导向功能、行为规范的导向功能。

高校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高校大学生一直处于象牙塔被牢牢的保护着,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的危机意识教育的欠缺,是社会事件中的敏感群体,当危机事件爆发时,高校大学生的反应都是不知所措,无法应对。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可以达到“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的效果。在2008年上海商学院发生的火灾事例很好的说明对高校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11月14日,该校一个寝室着火,由于大火来势凶猛,寝室门无法打开,4名女生为了逃生,慌忙从6楼寝室阳台跳下,当场身亡,这也是今年来发生过的最惨烈的校园突发事件。上海商学院学生寝室着火事件给我们带来惨痛的教训,这也充分暴露了高校大学生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危机意识的缺乏。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后,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要从容应对,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首当其冲的是狠抓突发事件发生的危机意识教育。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危机,加强大学生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的意识培养,就可以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征兆产生一定的敏感性,变被动为主动,尽可能地将危机消除在潜伏期和萌芽状态,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特别是在学生日常的管理和教育方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其生活中忧患意识,提高其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预防管理中的价值最大化。

2.2信息的收集及反馈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收集与反馈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通过传播系统进行快速的回报并进行信息反馈,为危机治理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支持[1]。反馈功能具体表现在:①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工作,为高校突发事件危机前的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我们要足够重视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潜在危机,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视角的信息来源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学生情况。另外,学校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项目和模拟演练活动,2006年8月31日,教育部首次在清华大学举办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3300余名新生参加演练[2]。②依托高校对危机防控信息的,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提供舆论支持。贺拉斯曾经说过:“舆论有时是正确的,但有时是错误的,舆论究其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1种,高校危机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新闻媒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完整、不准确,再加上大学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敏感性、活跃性特点,无可避免加大高校校园危机的负面信息传播,如果这种负面信息在传播中被强化,将不利于校园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更会导致危机的扩散。所以,舆论引导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有利于高校设置权威的信息传播途径,树立起学校正面形象,因此,积极引导危机处理时期舆论正确导向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

[BT(1]3[ZK(]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阶段的价值功能[ZK)][BT)]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阶段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发挥心理干预功能、发挥宣传和引导功能、发挥动员功能以及发挥沟通功能等方面。

3.1心理干预功能

心理干预是针对社会公众和有关人员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其施加影响,并使之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行为[3]。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中有2个作用,其一调节高校大学生在面临危机时的心理适应度。高校大学生在危机突然来临时,由于缺乏危机防范意识,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无从下手不知训措,在心理上也会受到巨大冲击,个性心理脆弱,挫折耐受力低下,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发挥其感化作用,通过宣传和教育,促使高校大学生注重提高其自身修养以及对突发性事件形成的一个正确认识,而不是一昧的去反抗抵触,如果身边有同学滋长了这种情绪,需要被高校管理者加以重视,及时纠正其错误的想法和观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舒缓其心理压力,克服大学生应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恐慌失措。第二,协调高校内部各个组织,建立完善的校园危机干预体系,发挥集体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合力。“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中的作用在于将高校各个组织、部门的工作者集中、聚集起来,齐心协力为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贡献力量,使集体的力量达到最大化。

3.2沟通功能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内部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事件版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信息的不透明,致使校园危机管理工作难以展开,甚至给高校师生带来极大的恐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与高校组织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这种危机时刻,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功能,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正面的宣传和引导,有利于及时反馈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沟通功能:①要充分利用校内媒体的沟通功能。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BBS等及时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让师生充分了解危机进展的动态和真实状况,有利于增强师生战胜高校突发事件的信心,增强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抵御风险的能力。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沟通功能。通过党团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及时、准确地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稳定师生情绪,化解校园危机。例如,2003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发生校园爆炸案之后,校方及时信息、加上实时的宣传和引导,促使校园秩序迅速地恢复正常,保持了校园环境的稳定。在事件中北京大学充分利用校园网和校园BBS,及时正式公告,宣布在校园爆炸案中的人员伤亡已经财产破坏情况,及时缓解了校园危机恐怖紧张的气氛,缓解了校园危机。

4.1制度整合功能

整合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使多个不同的部分在保持其特性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5]。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后管理时期的制度整合功能具体表现为:(1)通过信息的及时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把握高校突发事件近期的动态,归纳出目前高校突发事件的显著特点及工作难点,达到完善高校各项工作制度的目的。高校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长期发展,因此在危机事件得到基本控制和解决之后,高校就需要把危机管理的重心放在恢复教学及管理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危机爆发时,学校不可避免的会陷入一阵恐慌混乱,高校大学生可能就会忽略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状态,形成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推动高校突发事件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2)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高校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让高校工作者和学生清楚认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

4.2精神动力功能

精神动力功能是指把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期形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精神动力加以整合,使各种精神动力从多样性走向统一,形成动力合力,成为推动事件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质:(1)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居于核心地位;(2)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危机事件的出现,会给高校师生的道德观念及信念造成一定的冲击,让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失衡,从而导致一系列负面情绪的出现,如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此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要通过课堂、讲座、集会、活动等方式,来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坚定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稳定功能――基于危机管理视角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9(5).

[2] 张丽.如何加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1):26~29.

[3] 杨小玲,周天梅.论心理干预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意义和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3(4).

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第4篇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自杀等突发事件日益增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数量持续上升,己成当前严重影响高校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十五年来我国各类高校典型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类型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各类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校园环境。

关键词: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规律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不断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各种矛盾也纷纷进入校园,高校学生由于自身因素,或学校管理因素,或因特殊的自然因素,或因高校外界各种因素的介入,校园安全问题受到严峻挑战。各种类型的学生突发事件屡屡出现,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针对潜在的危险信号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一般来说,突发事件是指人类社会不能预料或难以预料而突然发生的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目前,我国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相关表述尚未形成统一意识,主要有高校突发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等若干种表述。笔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中涉及的主体包括教职工、学生或其他与学校有密切关系的人员。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既可能是事件的组织参与者,也可能是事件受害者),发生在学校内外,由于人为因素、政治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或其他因素引发的,在事先不能预料或难以预料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对学生的人身精神造成伤害的、对学生的财产造成损失的、对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造成损害的,具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2.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公共突发事件的一种,因此,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公共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扩散性等特点,此外由于高校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还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有知识、有理想,但由于他们思想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不够全面,容易冲动,遇事不能理性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抵抗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心理承受压力较弱,缺乏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从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升级和质变。

(2)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群体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一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在校生都在万人以上,学生住宿相对集中,情绪、行为容易互相影响。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影响,有些地区还把众多大学校园建设在同一地区,形成“大学城”,这又使得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爆发的概率升高。一旦某个高校学生发生突发事件,不但会影响本校学生的参与,还可能引发其他校园学生的参与,往往会引发一些在独立情况下不会发生的行为。这些容易导致从众群体行为的发生,继而发生大规模的。

(3)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形成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较弱,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较差,他们对于新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嗅觉性,在思想行为上也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得非常敏感,容易卷进关注与参与的漩涡。

(4)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复杂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首先是诱发事件原因的复杂性。既有学生自身个性心理因素引发的自杀事件,又有家庭成长环境、社会不良环境引发的刑事犯罪;既有暴雨、台风等引发的自然灾害,也有高校设施不完善导致的安全事故。其次是事件应对中的复杂性。在一些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学生家长大闹学校,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引发他人围观聚集、社会媒体关注,这都给学生事件妥善处理带来了不小的复杂性。如果事件处理不及时,还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事件更为复杂。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

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收集了1999~2015年间全国20个省113个典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如下: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1)政治稳定事件,含各种原因导致的。

(2)大学生自杀事件,学生采取跳楼、上吊等结束自己生命的形式。

(3)社会治安事件,包括学生参与或受害的抢劫、、盗窃、斗殴等事件。

(4)意外事故事件,包括火灾、意外受伤,交通事故、溺水等事件。

(5)猝死事件,因身体原因导致的学生突然死亡事件。

(6)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学校里爆发的传染病、食品中毒等事件。

(7)自然灾害事件,主要指暴雨、地震、台风等引发的导致学生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事件。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大学生自杀事件、意外事故事件、社会治安事件这三类所占事件总数的比例较高,三者合计达到了75.22%,而大学生自杀事件则超过了30%,排在各类学生突发事件的第一位。可见大学生自杀事件是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的最易发、多发事件。此外,意外事故事件占26.55%,社会治安事件占18.58%,这两类也都超过了案例总数的10%。

2.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发生时间上,5月、6月、7月、11月、12月是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高发月份,发生比例均超过了10%。5月份是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占34起自杀事件总数的20.59%。

(2)自杀形式分析。自杀形式上,跳楼是我国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形式,达到了70.59%。其次为服毒、跳湖(海)。跳楼之所以成为大学生自杀的首选方式,是因为简便易行,死亡迅速,痛苦相对其他形式较少。

(3)性别分析。34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女生人数略高于男生。女生18人,占比为52.94%,男生16人,占比47.06%。

3.意外事故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在全部案例中,因发生火灾、交通意外等事故的案例有30起,发生数量位居第二位。

(1)发生时间分析。10月是意外事故发生最多的月份,达到了23.33%。其次是4月份、5月份。2月份、7月份、8月份为寒暑假期,意外事故发生数量相对较少。

(2)发生类型分析。在意外事故的类型中,火灾发生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6.67%。其次为交通事故和高空(楼)跌落,分别为16.67%。设施缺失损坏为10.00%,排在第三位。

4.社会治安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社会治安事件,包括大学生是事件的实施者或是受害者的抢劫、、盗窃、斗殴等事件。

(1)发生时间分析。经过统计,5月份发生的治安类事件最多,达到了23.81%,其次为4月份,达到了14.29%。2月、3月、7月、12月份也是高发月份,发生比例均在9%以上。

(2)类型分析。在掌握的资料中,学生为实施者对其他学生进行人身伤害的案件共有14起,达到了66.67%,而社会人员为实施者的人身伤害事件只有5起,只占总数的23.81%。这说明我国高校总体上是安全的,社会闲杂人等很少进入学校实施人身伤害等犯罪活动。

5.政治稳定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对10起政治稳定事件的发生时间进行总结后发现,4月、5月、6月、7月、10月均有此类事件发生,其中4月份发生3起,5月、6月、7月各发生2起。

(2)类型分析。在10起政治稳定事件中,因对外国不满爆发的反日等游行示威事件有6起,因对学校管理存在不满导致的有3起,还有因与城管发生矛盾导致的1起。因此,高校应教育引导学生理国,教育学生不组织、参与非法集合示威等活动。

6.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9起公共卫生事件中,3月份、4月份、7月份各有1起发生,9月份、11月份各有三起发生。由此可见,9月、11月容易多发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2)类型分析。在这些公共卫生事件当中,8起因食物中毒引发,1起因甲型H1N1流感病例引发。因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应对机制,所以,传染病在高校大规模爆发概率较低。但学校应加强食堂卫生监管及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加强对食物中毒事件的防范,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

7.身体原因猝死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6起学生猝死事件中,5月、9月、11月、12月各有1起,6月份有2起。6月份是毕业季,学生经常聚会喝酒,加上天气炎热,容易诱发身体疾病。此外,季节转换时也应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学生注意休息,提醒有既往病史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2)类型分析。在这些猝死事件中,2名学生在睡眠中猝死,1名学生注射头孢类药物后饮酒猝死,3名学生在参加运动活动时猝死。通过这些案例,高校应增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用药常识,在军训、运动会及各类比赛前做好体检工作,在比赛进行中做好医疗救助工作,防止学生发生意外。

8.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此次统计中,共有3起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别发生在5月、7月、8月。近年来我国高校都加大了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夏季暴雨、台风多发季节仍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风险。

(2)类型分析。在这3起事件中,因地震引发的事件1起,因暴雨引发的事件1起,因台风引发的事件1起。这些自然灾害造成了人员被困、校舍损坏,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组织好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危险的能力。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范的若干措施

根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规律的研究,笔者认为做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范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规律,做好多发季节的防范工作。通过研究发现,4月、5月、6月、9月、10月、11月、12月是各类突发事件的高发月份,高校要按照突发事件发生规律,有的放矢的提前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工作,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2.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类型规律,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处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治疗;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使学生认真遵守学生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医疗常识等知识,加强学生的危机教育,提高学生面对危险时的应对能力。此外高校应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治理,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3.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建立学生突发事件防范长效机制。高校应加大对学生突发事件防范工作的投入力度,组建一支具备安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丰富,技能突出的专业化队伍,建立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全面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和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新仓.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及防范机制的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2]楼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04

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突发治安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标准体系

目前阶段高校制定应急处理标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在2006年1月8日正式并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促使了各个高校纷纷开始进行应急机制的建设和健全,从而提升自身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紧急处理能力,将高校内部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有效地预防并及时地解决,从而使得校园内师生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让高校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高校应该树立平安校园的管理思想,编制和完善适合本校状况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度,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以此作为处理的标准。但是从目前的阶段来看,很多高校在指定了应急预案制度之后就弃之不顾,只有在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才想起要套用其中的工作流程,高校对应急预案的内容动态管理能力非常差,很多原预案内容并没有随着治安事件发生性质的变化或者变动而改善,这导致很多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预案制度早就已经陈旧和过时,操作性已经大大降低,所以仅仅依靠应急预案来进行应急处理标准体系的构建是远远不足以应对社会的复杂动态形势的,应急预案的实施应该仅仅是应急处置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具备教育、引导、规范和操作的功能,应急预案的内容应该侧重于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响应和处理,而且这些操作流程仅仅靠书面表述是难以达到应用的效果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如果缺乏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和体制、日常高校突发治安安全事件的演练,那么在真正地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高校安保人员大多会手忙脚乱、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最佳的处置时机被延误,造成严重的、惨痛的社会效果。

举例来说,某高校校门口出现一个手持60厘米长、4厘米宽的尖刀的歹徒,其先是踢翻校门口停放的禁止机动车停放的标牌,然后挥舞着尖刀冲向校园主干道,安保人员一面追赶歹徒,一面用对讲机呼叫队友进行增援,在距离校门口300米的地方4名安保人员堵住了歹徒,但是由于安保人员没有携带任何安保设备,只能赤手空拳应对歹徒,被堵住的歹徒开始疯狂地向安保人员砍杀,其中三名安保人员先后中刀倒地,此时一名学生抓住机会将歹徒踢倒在地,随后接到报案的民警赶到现场制服了歹徒,但是手上的安保人员中两名因为伤势过重,不幸殉职。这样的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是非常惨痛的。

现在高校内部人员流动大、开放性高、治安形势日益复杂,高校的治安管理维护和校园安全工作应该以很强的针对性,当前很多高校的校园安全和治安维护工作只要依靠的是校园内的保安,大多数的保安接受的安全培训较少,对于相应的器械操作也不熟练,在应对紧急突发事件上的应对能力还非常差。我国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要求全国各个高校在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消防演练,借此提升全校师生的安全管理意识,使得他们在遇到火灾的时候能够提升自身的自救能力,并让校园内火灾事件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由此也可以窥知相关的安全演练对于提升校园内部的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治安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对策建议

首先,应该构筑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体系框架。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具有社会性和普遍性特点,国外不少的专家已经意识到这方面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在针对应急处置阶段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理论界认同度最高的模型主要有四个:芬克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的4R模型、危机管理专家米特洛夫提出的五阶段模型以及三阶段模型。笔者认为三阶段模型对于我国高校来说非常适用,它将突发事件的管理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在顺序和逻辑上都比较清晰,能够将应急处理的全过程囊括其中,在处理的手段上具有很大的弹性,也符合中国人在处理事件上的习惯和习俗。该模型保持了标准体系在级别维度和性质维度上的完整性,而对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应该主要集中在校园突发治安安全事件的应急内容维度的研究上。所以我们应该结合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工作的特点来对校园事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内容维度为主线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的框架体系。

其次,要建设健全应急处置组织体系和建设专门的组织机构。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频发的阶段,常设的校园突发事件处理机构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应急处置应该秉承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在管理内容上应该实施全员参与、各有分工的管理体系,在责任追究制度之下进行健全的应急处理体制的构建。每个高校应该专门设置一个部门来负责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各个院长和主管应该对应急事件的处理承担不可推卸的职责。

再次,注重应急预案的演练,实施责任共担。在处置紧急预案的工作中,应急预案的演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检验应急能力和提升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校安全教学和维护稳定的重要举措。学校各个院系和部门应该从提升安全综合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治安安全事件应急演练的重要性。只有经常性的应急演练才能够让全校的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升,在现实的管理中因为频繁演练而取得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平时多演练,事发时候承受的损失才能降低。全校的全体师生都应该参与到演练之中来,和学校共同承担责任,为学校的安定和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要完善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各分院也应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门机构,并赋予其特别权力,负责监管本分院安全状况;校园突发治安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计划应通过相应规章制度加以确定,将危机经费纳入学校发展计划,明确有关部门责任,加强主管部门的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姜传胜,邓云峰,贾海江,王晶晶.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理论思辨与实践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