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性事件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成因;特点;法制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13-02
doi: 10. 3969/j.issn.1671-5918.2015.05-007
[本刊网址]http://
一、前言
高校一直是一个相对封闭与平和的教书育人场所,对于一些学生突发性事件缺乏较好的防范与应对措施。这是因为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往往是由一些不可预知或不可控因素引发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或危害。这些与高校整体教学氛围非常不相称的突发性事件,已经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高校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在分析这些突发性事件的成因,并努力提高自身的预防与处置能力,对其进行法制化管理,为这些突发性事件提供一个法律框架,让高校实现依法治校的管理目标。
二、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相关概述
(一)基本概念。在高校内部,由于一些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各种因素引发的不可预知或不可控事件,都可以称之为突发性事件。它们一般不以高校管理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会对学生、学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往往具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即突发性、普遍性、危害性、规律性等。造成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诱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教育资源的匮乏和管理方式的滞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等。
(二)几种类型。根据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诱因与危害结果以及学生具体行为,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这么几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第二种就是政治类突发事件。第三种就是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第四种就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第五种就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其中,第二和第四类属于公共性突发事件,往往需要政府行政强制干预,第五类则属于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问题,应该由学校通过强化自身的行政管理工作来解决。第一及第三类突发事件,则属于法律的研究范畴,在此,我们针对这类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进行法制化管理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制对策。
三、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法制化管理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必要性。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管理工作中有不少突出的问题存在。这就使得强化法制化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必要性。具体来说,我国高校的学生突发事件协调机构不够集中,缺乏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协调部门,一旦发生学生突发性事件,很难有较高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一些高校根本就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生突发性事件领导或协调小组或机构,有些也只是临时性质的管理机构,无法有一个综合性的决策能力。有时还因为相关的行政领导做出的主观决策带有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从而让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情况走人更为恶化的地步。同时,高校还缺乏统一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一旦发生了较为复杂的突发性事件,各个单位无法很好的协调和配合,指挥工作很容易出现疏漏或配合不紧密的情况。因此,高校必须通过法制化的管理手段来强化对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指挥协调功能。此外,还有些高校的保障体制不够健全,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危情应急预案,但是,在学生突发性事件处理之后又会被闲置在一边,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加之一些高校的应急救护设备设施还不够齐全,整体的学生突发性事件救援能力严重不足。
(二)紧迫性。现行法律法规还不够规范与完善,这也充分体现了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进行法制化管理的紧迫性。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时间较短,整体的法治化程度并不高。一些法律法规看似内容丰富,实则较为零散,无法发挥出整体效能,也无法应对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各个方面。一些诸如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原则与标准等都没有明确的提及。当高校发生了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时候,高校往往根据一些现行的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处理,无法很好的起到危机前期预警功能。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相关法律建设还处于空白状态,很多突发事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还有些高校对于学生的突发性事件处理方式较为落后,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化的突发性问题。
四、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法制化管理的具体对策
鉴于以上的一些现行法律缺位,高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法制化应对措施,从而在发生一些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制化管理来提高高校的应急能力,让这些学生突发性事件有一个更为可靠的法律依据与法律保障。
(一)高校应该进一步强化法制教育工作。为了积极应对各类学生突发性事件,高校就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消除此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高校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各种突发性事件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编写一些突发事件预防处理手册,并引导师生树立起高度的法律意识。高校还可以制定一个可操作的学生突发性事件预防预警、控制处理到补救恢复阶段的突发事件管理策略,提高高校全体人员的突发性事件应急能力。
(二)高校应该加大日常教育管理力度。高校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它应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就需要他们以学生为本,围绕着学生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因此,各个高校就应该依法管理,尤其是在制定一些规章制度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并进行细化与完善,引导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让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处于一种法制化的框架之下。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的时候,学生可以有一个高度责任感,从法律的角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
关键词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2-149-1
所谓应急管理工作,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突发性的事件。这些时间的发生时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是人们在事发之前无法预测到的。正因为事发之前无法预测到,所以也就没有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然而,由于突发事件的危害性性比较大,做好事后的应急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纵观世界各国,应急管理工作无不是国家的重点工作。无论是对应急管理工作工作过程的研究、还是对实际应对办法的实践,亦或者是对专门工作人员的培养与训练,都是各个国家极度重视的问题,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电力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然而,出于各种原因,我国地区电力系统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现如今,我国地区供电局应急管理工作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构建和完善供电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做好供电应急管理工作,是摆在地区供电局面前亟待解决的工作。
1 供电突发事件的特征
造成供电突发性事件的原因有许多,既包括自然原因,如雷雨或者冰雪天气导致电力设备受损,也包括认为原因,如认为引起的火灾,因或者认为的毁坏供电设备。而供电突发性事件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1)供电突发事件难以预测。导致供电突发事件的原因往往是非正常的,是非常偶然的,毫无规律可循。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这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毫无心理准备。2)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供电突发事件的第二个特征和第一个特征是相关联的,正是由于这类突发事件的难以预测性,供电局工作人员也很难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其进行预防。3)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供电突发事件往往是在一个很大面积的区域内发生的,电力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的支柱性产业。一旦大面积停电,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无法进行,损失及其严重。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曾有过的大面积停电事件,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对稳定的社会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基于此,建设完善的供电应急管理体系,做好供电应急管理工作,积极应对供电突发事件迫在眉睫。
2 我国地区供电局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2.1 应急机制不完善
通过上文对供电应急突发事件的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造成此类突发性时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少有同一个原因造成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这也就决定了地区供电局应急机制应该是逐渐进行完善的。每一次突发事件发生后,供电局应总结事件发生的原因,对现有的应急机制进行完善。而我国部门地区供电局的应急机制及其不完善,针对比较单一,不能很好的处理不同原因造成的突发性事件。由于应急事件发生很紧急,需要供电局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默契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将损失降到最低。然而,由于应急机制的不完善,很多工作人员把应急事件当成普通的停电事件对待,在分工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导致损失加大。
2.2 应急培训与演习缺少制度化
很多地区供电局对应急物资的存储、管理以及对应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手忙脚乱,方寸大失。应急人员的反应速度对于应急工作完成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只有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应急工作人员能够从容以对,有条不紊的做好每一步工作,才能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应急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虽然有的地区供电局也会在平时进行模拟,然而大多是流于形式,很多工作人员在模拟突发事件过程中不能高度紧张起来,只是应付而已。没有相应的评估和手段,应急演习毫无价值可言。
2.3 应急设备不完善
有些地区供电局出于侥幸心理,减少对应急设备的财政投入,使得现有的应急设备非常落后,一旦发生供电应急事件,这些设备丝毫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3 完善地区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
3.1 组织体系建设
一个好的应急管理体系,应该有好的组织建设。地区各供电局应搞好与应急管理工作相关的组织建设,首先,应明确哪些部门是负责应急工作的,只有大的范围明确了,才可以从宏观上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分配。明确负责应急工作的相关部门后,要明确规定各个部分的主要工作,哪个部门负责指挥工作,哪个部门负责抢险工作,哪个部门负责物资运输工作,只有将责任具体到各个部门,才不至于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每个部门应专门成立负责人员,具体负责本部门人员的训练,制定符合本部门的相关制度。认真对待供电局平时组织的应急演习,制定专门的评价机制对本部门应急人员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在应急演习中也要对各个部分的分工合作能力进行培训,以更好的应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供电突发性事件。
3.2 预案体系建设
所谓的预案体系建设,也就是说供电局应根据以往发生过的各种突发性事件,通过分析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制定出专门针对此类原因的预案,为后来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针对不同的情况,预案也分为不同的种类,有综合性预案,专项预案,以及现成预案。在运用这些预案的时候,要结合现场的具体情况,对预案进行适当的改变,不能一成不变的将预案运用到后来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中。
3.3 保障体系的建设
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突发事件现成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变化,救援人员也可能无法控制现场局面,这时保障人员应时刻做好救援准备。否则现场局面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于供电突发事件的顺利解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33.
关键词:应急物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应急物流的定义
关于应急物流的定义,学界尚未有统一的认知,主流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具体措施的实施方面将其定位为在特殊的危机情况下的物流措施集成;二是为了满足突发性的物资流动需求而做出的实体流动过程;三是从物流运作角度将其理解为突发事件背景之下的物流运作模式。
应急物流和常规物流在目标上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常规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追求运作效率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应急物流因其“应急”这一特性,在经济活动当中还体现出社会公共服务的特性,通常借由高效率的实现来体现出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灾难损失的最小化。
结合各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应急物流是为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以追求时间效用最大化、灾难损失最小化的特殊物流活动。
二、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灾难应急法律法规方面。为了应对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灾难性事件,世界各国都纷纷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在危机关头有法可依,例如美国的《国家紧急状态法》、韩国的《传染病预防法》和俄罗斯的《联邦公民卫生流行病防疫法》等[1]。我国目前为止针对公共突发性事件制定的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领域,对非自然灾害领域的划分认定以及应急处理等尚缺乏明确有效的法律规定。
我国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规定了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等7种自然灾害,截止到2010年9月,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与自然灾害有关的法律文件达12项[2],但大多是对自然灾害的纲领性文件和宏观管理调控方案,在具体实施上缺乏明确的组织职能确定及划分、作业流程制定、责任归属、物资调配权限确认等重要方面。通常我国发生公共突发性事件后,各级政府就会成立相应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以行政强制力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导和法律约束,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出现部门衔接不畅,信息不全,浪费严重,效率低等问题。
(二)应急物流组织机制方面。各政府部门成立的危机领导小组所调派的人员通常都是从各单位临时抽调的,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调拨等职能也往往分散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3],缺乏长效应急机制,无法充分发挥物流专业人员在应急物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军用物资和民用物资的调拨流程和途径也有差异,军地分割,造成在应急物流组织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综合统筹,需要协调的地区、部门和单位众多,沟通成本高,沟通效率低,缺乏系统化指挥。最后,我国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大多以军队和政府力量处理为主,民间的人力、物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危机物流表现出缺乏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征。
(三)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方面。我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信息的即时沟通和分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危机物流调配中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还远远不够,从危机爆发前的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到救灾过程中的物资信息实时更新以及伤亡人员的就医和丧葬安排,到灾后安抚和重建工作的地区间、部门间配合,无一不需要高效的信息传递。我国在应对汶川地震时就曾出现就在初期物资匮乏,后期供应过多,浪费严重,以及物资种类和时间上供需不均等问题。
三、加强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灾难应急法律法规。一方面健全立法,对已经成文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具体操作方案,提升法规制度在应急事件当中的实际指导作用,包括明确各项紧急物资的调用权限,妥善处理各种运输能力在救灾工作当中的地位和功能,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征用做出明确规定等;对尚未触及的公共突发性危害领域尽快补充立法,保证各项灾难应急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保证在灾难处理当中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严格执法,加强对自然灾害及非自然灾害的责任认定及处理措施,严格对应急物资的使用权限和用途的监管和调控,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杜绝在危机时刻由于法律落实问题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完善应急物流组织机制。我国可参考国外实践经验,整合军队、政府和社会物流结构,建立一个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用常态化的组织机构代替临时的危机处理小组,将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作为一项常态工作,加强对应急物资调配、储存、运输等工作的日常协调与配合,保证在危机时刻确保整体物流运作的高效和顺畅。
在应急物流处理中适当扩大民间物流所占的比重,扩充物资补充渠道,将市场化、社会化的物流管理方法融入危机物流之中,以取代单纯依靠行政强制力的应急物流组织,取长补短,互相补充。
(三)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在危机处理当中,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传递的高效性、准确性是确保应急物流活动得以协调统筹的关键因素。我国应加强对统一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用正规高效的沟通渠道弥补临时性沟通的不足,做到共享信息,快速响应,打破以地区、部门为疆界的信息壁垒,建成国家级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中心,科学统筹和分析信息,提升信息的时间价值。
(四)加强应急物流知识的科普教育。危机物流作为应急处理中重要的一环,应当和其他灾难科普知识一样,纳入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当中,不仅从制度上将危机物流看成一种常态,同时向公民传递正确的应急物流有关知识,从思想上了解各种突发性危机以及危机物流,帮助公民在危机发生时能够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贡献自身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形成对政府应急物流组织的社会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正确实施和各项应急措施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等.应急物流.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7.
[2]李宁,等.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法律体系的数量差异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12,21(4).
[关键词]应急物流 风险 风险评估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在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须需要大量的应急物流活动,解决和处理突发事件及其带来的损害,以免灾害变成灾难。
自2003年“非典”爆发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国家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对应急管理的研究也进入了实证分析的阶段。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目前,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在组织协调、供应链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有效的缩短了应急响应时问,降低了社会成本。以往这些应急物流虽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采用风险分析研究少见,本文从风险的视角研究应急物流的风险评估体系。
一、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应急物流风险是指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 包括所有风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 是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
应急风险评估体系由应急物流风险识别、应急物流风险估算和应急物流风险对策组成。其中,应急物流风险识别主要阐述事件发生环境、原因及事件特征,是判断风险和风险对策的前提;应急物流风险估算主要是根据根据风险识别中的内容,通过估算模型,定量或定性估算事件发生的强度、后期发生概率及事件损失等后果,是风险评估体系的核心与重点;应急物流风险对策主要是回答如何通过应急物流使物资安全、快捷、有效达到指定区域,以及为决策者提供权衡风险的大小,做出物流方案,是降低应急物流风险的科学依据。
二、应急物流风险识别体系构建
风险识别体系构建是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的第一阶段,主要由事件种类、事件原因和事件特征三部分构成。
1.事件种类
对突发事件的分类,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其给出了不同的划分方法。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应急物流按照突发性事件所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三类:突发自然灾害、突发疫情和突发社会危害。
(1)突发自然灾害,主要包括火山、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汶川大地震、2008年雪凝自然灾害,印尼海啸等。
(2)突发疫情。突发疫情可分为人群疫情和动物疫情,人群疫情主要是由细菌、病毒等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所引发,如2003年的SARS病毒、2009年的甲型HINI流感等;动物疫情主要是病害对动物造成危害所引发,如2001年英国爆发的口蹄疫、2004年我国爆发的禽流感等。
(3)突发社会危害。突发社会危害包括突发事故灾难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其中,突发事故灾难包括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公共设施及设备事故等,如山西煤矿事故、丰田“召回门”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如美国的“9•11”事件、俄罗斯地铁爆炸案等。
2.事件原因
尽管突发事件总是通过偶然的形式出现,令人难以预料,措手不及,但实践表明在这种偶然性背后,总是潜藏着深刻的必然性,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在这些突发事件中,有难以驾驭的自然灾害易于造成突发事件,有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因素易于导致突发事件,有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易于诱起突发事件,有群众思想觉悟的差异易于产生突发事件,也许是其中一个因素所造成的,更有可能是多个因素造成的。
3.事件特征
突发事件的形式和种类很多,而且几乎每一次事件的发生,由于环境和原因各异,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对突发事件给出以下的特征描述:突然性主要考虑事件发生事件;社会性主要考虑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及影响;经济性主要考虑经济损耗;危害性主要考虑对道路交通等救援渠道的损害。
三、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
1.评估体系建立原则
指标体系构建是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根据突发事件的特征与原因,在设计应急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选取有代表性并能反映应急物流风险本质特征的指标。系统性与代表性的结合使得所选指标能够便于操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能基本反映应急物流风险的实际情况。
第二,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确保评价结果合理的基础。对于指标的涵义、内容等也必须科学明确,删除意义较小的指标,确保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另外,也要考虑到该指标体系在现实条件下的可操作性。设置的指标应当简洁实用、意义明确,为研究应急物流的风险及其抗风险能力提供依据。
第三,独立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选取应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时,要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独立性的指标,删除具有明显相关性的指标。选取的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应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上具有可比性,指标的范围以及同一指标上的定义区间、数量化标准等应该保持一致,这样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资料,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作用。
第四,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到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的结合。在建立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时,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对系统的变化过程进行评价,并依据所得的系统风险水平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是用来反映应急物流风险的量的属性,可以用具体的数值表达。通过对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能够充分利用定量指标的信息,反映出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实质的目的。
2.应急物流评估指标体系
应急物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以特定事件应急物流等级作为目标层,等级高低表示应急物流风险的发小;准则层主要是稳定性、技术性及协调性的总体反映,因此三个指标也成为准则层的批判依据;指标层则根据实际需要,划分不同等级的指标层。以风险识别系统为基础,以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原则,本文建立了应急物流评估指标体系。
目标层:应急物流风险评估目标
准则层:稳定性、技术性和协调性。其中稳定性主要是考虑突发事件地区具体环境反映;技术性主要是考虑物流技术和设施的具体反映;协调性主要考虑的应急物流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指标层:稳定性准则层指标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水平、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等四个指标;技术性准则层指标包括应急物流仓储、应急物流运输、应急物流配送、应急物流信息、应急物流技术熟练度、应急物流技术创新程度;协调性准则层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组织情况、协作沟通、决策水平。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准则层,其指标来源于统计数据、设施比较及专家评分。
3.风险等级
本文采用5等级划分: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可以用最大隶属法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越高说明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越大,应急物流效果越不理想。
四、应急物流风险对策
应急物流风险对策是根据风险评估体系估算的结果,做出降低风险的决策,其主要包括应急物流技术完善措施、应急物流政策保障机制、应急物流资源优化措施等。其中,应急物流技术完善措施主要包括仓储、运输、配送等技术设施筹备、设计和完善;应急物流政策保障机制主要从政府角度出发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应急物流的有效进行;应急物流资源优化措施主要考虑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的配置情况安排。
参考文献:
[1] 王丰,姜玉宏,王进. 应急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模型研究;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75-02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工农业生产大省,近年来也多次遭受突发事件:宁安市突发洪水并引发泥石流事件、大兴安岭地区北部暴雪山火双重灾害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鸡西七台河等地煤矿频频出现大规模矿难等。针对各种危害严重的突发事件,黑龙江省政府确立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全面考量突发因素,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标准管理,组织各类型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和分级
美国将其定义为“由美国总统宣布的、在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下,在美国的任何地方发生的需要联邦政府介入,提供补充性援助,以协助州和地方政府挽救生命、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及财产或减轻、转移灾难所带来威胁的重大事件。”我国政府对于突发事件所给出的标准定义是“突然发生,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简而言之,突发事件可理解为包括战争、动员、紧急状态的各种突发的紧急事件。对比国内外学者对突发事件的定义范畴,国际上通常将恐怖事件、国土安全等列入突发事件研究对象,而我国则将其作了一定的范围限制,仅指自然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分类与分级:
2006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事件分为如下四类,表1所示:
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和蓝色进行预警和分级管理。根据“重心下移”的分级管理原则,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分别由发生地省级、市级和县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
二、应急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应急管理定义:为了降低灾难性事件的危害,基于对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所产生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的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地应对、控制和处理的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应急管理内涵:包括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预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即通过管理和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化;第二层是在假定突发事件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突发事件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第二阶段,准备的目标是保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主要集中在发展应急操作计划及系统上。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预案编制、建立预警系统、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第三阶段,响应的目的,是通过发挥预警、疏散、搜寻和营救以及提供避难所和医疗服务等紧急事务功能,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四阶段,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情况分析、预案实施、展开救援行动、进行事态控制。恢复工作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突发事件影响地区恢复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继续努力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要求立即开展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事故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长期恢复工作包括重建和再发展,以及实施安全减灾计划。恢复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影响评估、清理现场、常态恢复、预案评审。
三、中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
中国应急管理的内容可以称为“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应急管理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二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统一指挥、各方协作、任务明确、责任清晰、主要结合本地特征的应急管理体制;三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运行机制,对突发事件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四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法制,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和分类制定应急预案,从而形成响应应急预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最终形成针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今后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应可以做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有章可循、依法办事。
一个完整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当包括四个方面:机制、体制、法制及在此三者基础上构建的应急预案。体制是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现实系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而机制是促进体制运行的一套可操作规范和方法;法制是应急管理体制的法律保障;而预案是在体制、机制、法制基础上构建的应对策略。
四、案例分析
根据国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主要采用整体观照、统计学和总结归纳概括等方法,结合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经验、特点,进一步分析、总结可以得出以下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分为六个子系统:1、信息采集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括各类应急保障信息的采集,经常发生突发事件的重点地区防御信息采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完成海量数据的采集,已经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综合信息采集;2、信息分析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括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数据信息分析,以及与突发事件的历史数据对比分析;3、信息预警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括对数据的分析情况进行预警,同时对突发事件的影响作出预评估;4、决策处理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括根据预警分析情况,针对突发性事件迅速开展决策分析工作,并能够对决策过程的结果进行预判;5、危机处理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括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信息应该及时公开,提高信息传播的途径,针对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信息,并及时对反馈信息进行整理;6、评估处理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括对突发性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为重建、恢复提供保障,并对结果进行评测,得出此次突发性事件的评测数据,为以后的突发事件提供数据分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