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骨科护理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腰围是骨科常用支具中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制动、支持、保护腰部及减轻腰椎负荷,广泛被应用于腰腿痛病人和腰椎手术后病人。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部分病人使用腰围时随意性较强,缺乏相关配戴知识,甚至因此造成腰部新的损伤和劳损。为此,我院骨科2012年开展骨科配戴腰围病人健康知识规范宣教,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骨科需要配戴腰围的108例病人,其中腰腿痛病人保守治疗77例,骨科手术(腰椎疾病)病人31例。所用腰围均为河北省安平县惠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2 规范健康教育方法
2.1 护士为病人选择合适的腰围。
2.2 护士教会病人配戴腰围的方法 正确的配戴部位为上方须达到肋下缘,下方覆盖整个腰骶部,最后将弹力带向前方粘贴束紧,松紧以病人自感绷紧又不妨碍呼吸为宜[1],护士做演示,让病人试戴学会为止。
2.3 告知病人配戴腰围目的及注意事项 不应该因不习惯而过早自行摘除,或过度依赖腰围而长期配戴,树立良好的遵医行为;告知病人手术后及急性期坚持配戴腰围,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卧床休息时摘下,可使腰部软组织放松,恢复期、较久站立或较长时间以固定姿势坐着(如乘车外出)时应戴上腰围,卧床休息、牵引、睡眠时应摘下,腰痛逐渐减轻、消退应及时解除腰围,整个使用时间以3-6周为宜,最长不超过3个月;告知病人复诊时间及骨科电话:如腰痛症状加重应及时就诊,或遵医嘱随诊。
2.4 现场演示 教会病人功能训练的方法,告知病人配戴腰围期间,应加强腰背肌功能的锻炼,以防止或减轻腰肌的萎缩。护士带领病人学会锻炼腰背肌的方法(倒走、背飞、三点式、五点式等),原则为由简及繁,由多到少,先慢后快,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先局部后整体,循序渐进[2]。对于手术后、严重腰椎骨折、脱位等病人,腰部活动要按医嘱进行。
2.5 制作图像及文字资料 将配戴腰围的相关知识及功能训练腰背肌的方法(倒走、背飞、三点式、五点式等)制作成光碟,播放给病人观看,直至学会训练方法;制作相关知识文字资料,包括科室电话,发放给患者,便于患者出院后学习及掌握。
3 结 果
通过对108例配戴腰围患者健康教育规范指导,病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腰围正确使用率明显提高,后期随访病人对我科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
4 讨 论
4.1 为骨科配戴腰围病人提供健康需求创造了良好途径 骨科配戴腰围病人要保证治疗及固定效果,需要病人具备良好的相关知识和遵医行为。遵医行为是病人对医疗处方的医从性,即病人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我院从2009年,陆续将健康教育内容引入到配戴腰围护理中,主要采用护士现场讲解、发放资料、光碟播放、现场演示及电话随访等途径进行,鼓励病人掌握相关知识,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最后形成良好遵医行为,为病人病情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4.2 突出了健康教育的多样化 以往护士在健康宣教中,多采用语言宣传及文字资料发放方式,临床实践证明:许多病人文化及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以及对健康教育方式的个人喜好,影响了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针对骨科配戴腰围不同健康需求的病人,护士采取了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可以吸引病人努力学习相关知识,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4.3 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骨科配戴腰围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功能锻炼;骨科卧床患者;干预
随着以车代步的时代到来,车祸致患者下肢骨折的发生率越来越多。骨折恢复的时间长、早期肿胀、疼痛,后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症状较常见,由于骨折后疼痛、对功能锻炼知识缺乏、依从性差等原因,致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功能锻炼又称练功疗法,古称导引。它是通过肢体运动来预防和治疗某些损伤性疾病,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方法[1]。因此,对骨科卧床患者术前术后进行早期的功炼的指导,有效干预,临床意义重大。我科自2015年8月开始,建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活动提高卧床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起到了明显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骨折卧床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13~75岁;胫腓骨骨折26例、腰椎骨折8例、股骨颈骨折12例、跟骨骨折及踝关节骨折14例。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 我科于2015年8月成立“骨力圈”,共10位成员,设立辅导员1名、圈长1名、圈员8名,在活动汇总根据分工完成任务。按照品管圈的步骤制定计划表,计划用12 w的时间完成进程。
1.2.2分析发现,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护士功能锻炼形式不佳、科室宣传手册不全、康复器具缺乏、病房环境等原因成为功能锻炼的困难点。
1.2.3护理干预
1.2.3.1护士干预 ①加强功能锻炼相关知识的学习,组织功能锻炼相关知识学习6余次。 ②落实功能锻炼责任到人,由单一的康复指导,过渡到科内护士人人具备康复指导的能力,能独立胜任卧床患者的功能锻炼指导工作。③医护查房一体化,责任护士每周二次跟随主管医生查房,既能了解分管患者的治疗、护理、功能锻炼等情况,对提升护士的专业知识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④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讲解。⑤对每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知识宣教和功能锻炼方法指导,之后请患者或陪护复述主要内容,演示锻炼方法,督促完成锻炼内容,检查记录每天完成的情况.督促患者按要求完成锻炼内容。
1.2.3.2患者干预 ①加强功能锻炼的相关知识普及,了解功能锻炼的目的及重要性。②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方法的掌握,腰背肌锻炼(桥式运动、飞燕式运动),下肢锻炼(髋部外展、直腿抬高、屈髋屈膝、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泵运动) ,功能锻炼前,患者在充分自我评估,再有医护人员评估后,共同选择相应的功能锻炼的方法作为日常练习,每日的锻炼频次为早、中、晚各一组,每组每个动作20~30次,每天的锻炼强度以不产生疼痛,不过度疲劳为宜。③固定陪护家属,共同完成每日的锻炼。
1.2.3.3科室干预 ①科室录制《患者功能锻炼视频》,功能锻炼手册发放。②制定腰椎骨折、胫腓骨骨折、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表挂于患者床尾。③责任护士借助康复器具,辅助功能锻炼,如CPM机。
2 结果
通过2个月的运行,进行效果确认,再次进行问卷调查60例卧床患者,其中46例对功能锻炼掌握到位,目标达成率为;患者和医生对疾病的恢复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见表1。
3 讨论
对于骨科患者而言,躺在床上静养不如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唤醒身体各部分机体组织,使身体逐渐适应当前的环境[4]。所以需要不断的强化对骨科患者的知识和教育工作,需要让每例患者都认识到康复训练对其自身恢复的重要价值,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康复训练手段[5]。骨科患者在其术后进行功能训练的依从性非常低,这不利于患者的恢复。最近这些年,品管圈逐渐被应用到了临床医学当中,成为一种辅助患者治疗后护理的有效干预手段。所以笔者将品管圈干预原则应用到对骨科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当中,观察其对于提升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骨科患者大部分伤势都很严重,再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患者一般都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这样就较容易发生褥疮和压疮。而一旦出现这种疾病,那么患者就会非常痛苦,对患者的病情不利,延长了恢复期。而品管圈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圈内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员可采取多种方法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恰当的针对性工作,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措施。在提升患者锻炼依从性的基础上也提升了其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可以更好的改善护患关系。
综上,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合理的品管圈管理功能能够有效促进骨科患者术后的锻炼依从性,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甘玉云,王永荣,江尚燕,等.品管工具在提高骨科患者功能锻炼方法掌握率中应用效果[J].临床护理杂志,2014,12(05):264-265.
[2]高晓红.浅谈品管圈在降低骨科患者模具使用不良反应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4,11(09):235-236.
[3]昌子艳,贾思锋,刘君,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骨科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缺失率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32(02):236-237.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浙江310003)
【摘要】
在创伤骨科病房中,创伤骨科病人住院时间长,在治疗和康复整个过程中常常遭受疼痛所带来的忧虑、焦躁、无法入睡、血压升高等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变化,严重影响其治愈效果。因此,病人一方面进行舒适、安全的身体疼痛护理,减少治疗过程产生生理疼痛。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减轻睡眠障碍以及忧虑、抑郁和紧张等心理障碍。本文结合我们的工作经验,综述了创伤骨科护理存在的问题、和创伤骨科护理中疼痛护理具体方法和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护理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疼痛护理; 创伤骨科病房; 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069-02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疼痛是创伤骨科病人的常见不适现象,常常给他们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疼痛。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创伤骨科病人实施疼痛护理方法。疼痛护理的本质是以病人为核心,给予病人一种舒畅、安全和满意的护理服务,以达到缓解病人疼痛度的目的。因此,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护理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本文对创伤骨科护理存在的问题、创伤骨科护理中疼痛护理具体方法和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护理中的意义进行阐述。
1创伤骨科护理存在的问题
1.1护士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的护士年龄大多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第一,她们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当面对突发性的事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的推断力,没有合适的应急方法和有效的紧急护理方法。第二,没有扎实的护理理论专业知识。护理没有认真学习骨科无痛理论培训课程。
1.2医院的护理制度不健全。医院对护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部分护理没有实施医院有效的护理措施,引发了一些不良后果。
1.3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护士对病人及家人的态度冷漠,与其缺乏沟通,并且护理服务差,记录的病情不完整、不规范,严重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
1.4护士对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学会功能康复锻炼技能。有些护士对创伤骨科病人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病人缺乏自我护理的相关知识,影响病情恢复进度。
2在创伤骨科病房中开展疼痛护理工作的具体方法
2.1加强护士对疼痛护理知识的学习,组建疼痛护理监督小组:
加强护士对疼痛的基本概念,疼痛评估方法,疼痛护理方法,镇痛药物的类型、作用及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应熟练掌握镇痛泵和疼痛护理记录单的规范使用。组建创伤骨科病房中的疼痛护理监督小组,由专人负责疼痛护理管理。主要工作职责是:指导和检查护士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疼痛护理工作。
2.2对疼痛程度进行合理评估:
有研究表明,创伤骨科病人感受疼痛程度与他们的对疼痛的认识以及心理忍受能力有关。病人对疼痛和疼痛诊治有关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过高评估手术后的疼痛,会造成病人紧张、忧虑和畏惧等负性情绪,刺激大脑神经对中枢调节,抑制内源性抑痛物质的分泌,促使抗镇痛物质或致痛物质的产生,加强病人对手术后疼痛的敏感。因此需要对疼痛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估。使用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表来评估疼痛。制定和实施疼痛评估的次数、方法和疼痛问询方法,仔细、规范书写疼痛评估护理单(包括评估时间、部位、原因、疼痛评分、延续时间、睡眠状况、情绪状态等方面),以便实施下一步疼痛护理措施。
2.3实施疼痛护理措施:
疼痛护理主要包括非药物疼痛护理方法和药物镇痛方法。
非药物疼痛护理方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2.3.1心理护理。加强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针对不同的患者使用合适的沟通内容,详细讲述护理服务内容,引导他们掌握自我排除手术前紧张、忧虑害和恐惧等负性情,帮助其缓解紧张、忧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安慰病人及其家属,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疼痛治疗。治疗手术结束后不应在病人面前随便讨论病人病情,防止病人听到后产生悲观的心理而提高他们对疼痛的反应。
2.3.2健康教育护理。加强病人对病情和治疗情况的了解,告诉病人有关疼痛产生机理和后果,使他们认识到疼痛对人体是有害的,疼痛可以缓解甚至避免的,准确地告诉其疼痛程度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引导病人进行自我护理。详细记录病人手术后疼痛部分、节律和不良反应等。
2.3.3疼痛舒适护理。使用按摩皮肤、听音乐、深呼吸、热敷、冷敷等方法,分散注意力,缓解病人的疼痛度。听音乐可以让病人释放抑郁和忧虑等负性情绪,稳定血压,减少疼痛,使病人更加舒适、轻松。深呼吸可以降低因肌肉收缩所引起疼痛感。冰敷可以缓解病人伤肢局部水肿和出血。热敷可以缓解病肢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供,缓解疼痛。
2.3.4护理。引导和协助病人使用合适疼痛和合理制动,减少病人疼痛。创伤骨科病人早期疼痛强度较大,需要合理制动能够明显缓解疼痛,减少部分软组织受伤。另外针对有肢体胀肿的病人,需要抬高其伤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2.3.5环境护理。需保持干净、安静、空气新鲜的病房环境,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条件适宜,为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使病人能够更好的休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我科采取神经阻疼痛泵、静脉镇痛泵、静脉注射镇痛药或口服镇痛药等多种镇痛模式。根据疼痛评分采取相应的镇痛方式,主要内容如下:非药物疼痛护理(疼痛评分小于3分);非药物、镇痛药物等结合的疼痛护理方法(疼痛评分在4-6分之间);非药物、强镇痛药物等结合的疼痛护理方法(疼痛评分大于7分)。
3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重大意义
疼痛是创伤骨科病人最为常见的不适现象,创伤、手术中、手术后固定肢体、调整合适、功能锻炼等过程都会给病人带来疼痛。研究表明,在疼痛程度测试中,骨科病人疼痛程度很高。因此,采取舒适、安全和满意的疼痛护理,能够缓解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疼痛,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在创伤骨科病房中实施疼痛护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环节,为了加强护士疼痛护理意识,缓解或者解除病人疼痛,让病人在无痛或者轻度疼痛的状态下得到治疗,促使病人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改善病人伤肢的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开展无痛创伤骨科病房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对创伤骨科病房中实施疼痛护理方法,可以缓解创伤骨科病人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芳,翁留宁.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4):20-22.
关键词:风险管理;小儿骨科;护理
小儿骨科收治的患儿由于年龄较低、认知能力和耐受能力较差,相对其安全意识也较弱,加之沟通困难等情况,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使得护理中存在了大量的不安全因素。如护理工作中稍有疏忽,将有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后果,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和护理质量[1]。我院通过在小儿骨科护理中开展风险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骨科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小儿患在123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81例,女42例,年龄为8月龄~14岁。另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骨科收治135例儿童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8例,女47例,年龄为7月龄~14岁。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病情、病程相似,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开展风险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
1.2.1风险因素分析 开展风险管理模式前,需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发生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发现,造成小儿骨科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①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骨科护理相关知识,尤其是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其对于护理过程中复杂多变的病情较难判断[2],尤其是当患儿不愿意配合时,其更容易疏忽一些隐秘性较高的风险因素;②护理人员由于疏忽或存在侥幸心理,对于日常操作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造成患者出现各类并发症或者其他可避免的病情变 化[3];③由于小儿骨科收治的患儿年龄较低,基本都存在着紧张、焦躁等不良状态,常常哭闹不止,如护理人员不能耐心与之沟通争取到患儿的配合,极易对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引发护患纠纷等问题;④部分骨科患儿由于治疗的需要需绝对卧床休息,但患儿年龄较小,很难长时间保持卧床,其家长存在侥幸心理帮助其下床或坐起玩耍等,极易造成治疗效果下降,延缓康复时长。
1.2.2风险管理措施 ①通过开展培训、讲座、实习等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风险意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操作水平和责任意识,增强其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应对护理过程中突发状况的能力。②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和家属的沟通,护理人员在与患儿沟通时,应保持和蔼的态度,耐心与之相沟通。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和喜欢,使用儿童喜欢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通过给予患汗睦、激励等方式,提高患儿的自信心和治疗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还要注意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了解患儿的生活喜欢和喜好,适当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相关知识的教育,避免出现意外;③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按照相关操作流程进行日常规范化操作,不定期安排专职人员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操作进行检查。通过开展和完善绩效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④严格执行交接班规则,交接班时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患者的病情,仔细查阅患者临床病例。⑤严格要求护理人员严格书写相关各类护理文书,对护理和治疗过程严重记录,保证文书记录的真实、准确、客观;⑥注重医疗环境的管理,对于容易发生意外的地区要重点设置警示标志,保持水房、走廊、卫生间等地面干燥。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和环境整洁,为迎合儿童的喜欢,可张贴色彩鲜艳的图片,并为患儿准备玩具、图书等物品,用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和打发日常治疗时间。
1.3观察指标 对患儿治疗期间潜在风险和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计算其发生率。同时针对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程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儿潜在风险发生率和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潜在风险发生率和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
2.2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随着人们近年来文化、生活水平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4],其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也日益严格,进而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加强医院风险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对于保证护理安全、减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儿骨科由于其收治患者的特殊性,使医疗风险始终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同时其具有着风险高、类型复杂、后果严重等特点[5]。患儿年龄小,使其治疗过程存在了较多的不安定因素,使日常护理人员工作量明显增大,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多,因此应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以减少护理过程中发生风险事件的可能性[6]。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操作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技能操作水平和责任意识,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绩效考核等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护理人员能够主动查找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并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理。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给予小儿骨科患而风险管理,有效的提高了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质量,降低了患儿及家属的护理投诉率和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有效的缓解了日益紧张的护患关系。
4 结论
在小儿骨科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降低患儿护理过程中潜在风险和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4,4(6):17-19.
[2]韦素清.从护理风险管理程序谈临床管理思路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7):67-68.
[3]朱秀芳.探析风险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1):45-46.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需接受骨科手术患者46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含男234例,女228例;年龄为20~71岁,平均年龄为(49.7±5.4)岁;手术位置:265例为四肢,108例为脊柱,52例为盆骨,37例为颅骨;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231例)和对照组(231例)。其中观察组含男116例,女115例;年龄为21~71岁,平均年龄为(49.9±5.6)岁;手术位置:132例为四肢,55例为脊柱,25例为盆骨,19例为颅骨。对照组含男118例,女113例;年龄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49.5±5.1)岁;手术位置:133例为四肢,53例为脊柱,27例为盆骨,18例为颅骨。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手术位置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包括统一安排术中个护理人员工作范围及职责,以及讲解术中需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力度,给予全面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主要包括:
①手术前1d,对患者进行访视以及整体病情评估。仔细阅读患者病历,对其病史、家族史以及各脏器功能等进行全面了解,并为其做相关术前饮食指导,例如术前8h禁食,术前2h禁水等。
②术前对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教育。术前为患者普及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其危害性,叮嘱其注意个人卫生。并为患者做心理指导,帮助其正视疾病及手术,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③手术以及操作流程均进一步规范化。通过讲座及交流学习等方式,加强对手术室内护理工作人员规范化培训,增强规范意识,统一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规范流程,对容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术中操作进行特别强调,工作中需注意避免。制定严格工作制度,并通过日常监督及定期考核等形式实施。
④严格指导医护人员保持手卫生,需按照七步洗手法对手部进行仔细清洁。避免手术室内大量人员频繁走动,并保持手术室卫生,术中产生垃圾及时清理,室内定时通风消毒,确保空气新鲜。
⑤对患者手术位置及方式实施安全管理。术前对切口部位皮肤进行仔细准备,术中所需器材以及耗材等需规范化消毒,并加强对手术切口护理工作管理。
⑥对易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接受骨科手术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手术室内危险因素,并对其特别关注。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情况。
1.4感染标准:发热体温高于38℃;经血培养检查结果阳性数≥1,且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阳性;患者可能合并有低血压或者寒颤等症状;引流管所引出液体呈脓性,术后手术切口长期不愈合。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x珋±s)表示,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外科骨科手术具有复杂性及侵袭性等特点,患者术中手术切口较大,失血量较多,在术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相对较高,这将使患者自身的病情进一步加重,不利于术后恢复,并加重患者医疗经济负担,严重者甚至导致其死亡,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管控,特别是强化手术室中的护理管理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国内外AliuO等人在此方面的报道较少,需采取何种措施降低骨科手术医院感染发生率,值得深入思考。本文结合我院近年来实施的相关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更好地服务骨科手术患者,避免其发生医院感染。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符合国外Togh-erL等人的报道结果。表明使用全面规范化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有效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各类不规范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和如下因素有关:
①患者了解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会提升其对医院感染的重视度,且使其在住院整个过程中,都有意识预防医院感染。患者个人卫生情况得到良好保持,会大大避免其因自身卫生因素导致的感染。同时,患者本身对疾病以及手术过程等进行详细了解,会减轻其心理恐惧、忧虑等负面情绪,有助于提高其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及战胜疾病信心,利于术后恢复。
②加强医院感染危害等宣教,使手术室护理人员确切认识预防医院感染重要性。专业技能统一培训,可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工作质量。同时,完善手术室护理管理各制度,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自觉性及负责程度。
③医护人员手卫生于整个手术过程中十分重要,如其手部清洁不彻底,会直接将细菌等带入手术室,极有可能造成患者发生感染。通过对手术设施进行严格消毒,能有效避免患者发生外源型细菌感染。尽量控制手术中室内人员走动,可降低致病菌落入手术切口中的几率,进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