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交际礼仪文化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又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中西两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却又截然不同的文化。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最直接、最前沿的体现便是对日常交际上的影响。语言文化中西文化差异日常交际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情感与传输信息的中介,掌握一门外语是为了与其他国家更好的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和相互了解。然而许多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好地掌握了英语的语言知识、标准的语音语调,但却忽略了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和了解。由于中西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差异很大,所以在使用英语交流中一定要以文化为指导。否则,就会出现说话不合时宜、方式不妥、或表达不合习惯等错误,因此产生交流障碍甚至误解。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中西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影响的实例。1.当有你不熟悉的英语本族人在某种场合与你搭讪聊天时,在中国文化背景影响下你一定第一反应是想知道他叫什么,甚至想询问他的年龄等。千万不要说:“Who are you?”或者“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等唐突的问题。而应更合时宜的说:“Nice to meet you。”或者“How do you do?”因为“Who are you?”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往往表驳斥和质问。如果这样搭讪,会使对方既迷惑又尴尬。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善意地询问对方的年龄、家庭等个人问题是表示关心和亲切。但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不熟悉的人之间是绝对不适宜问及此类私人问题的,他们认为此类问题涉及个人隐私,轻易谈及是相当不礼貌的。2.路上熟人见面,我们多会关切地问“你去哪儿呀?”“你吃过了吗?”但是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人讲,这样打招呼简直不可思议,会使对方产生误会“Are you going to invite me for a meal?”3.当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我们会说“不用谢。”但是在英语对话中一定不要应答为:“No thanks.”而应为:“You are welcome.”“My pleasure.”“Not at all.”“Don’t mention it.”等等。当别人向你表示赞扬时我们会说“哪里,哪里!”表示你的含蓄和谦虚。但西方文化中,你最好说“Thank you very much!”否则,别人会认为他真心实意地夸奖你,你却这么虚伪,对他的赞赏不以为然。4.在购物时,听到商店售货说“您想要些什么?”会让中国人听起来很舒服,很热情。但售货员决不要对英语本族人说:“What do you want?”而应说:“Can I help you?”或“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否则顾客会很反感,觉得售货员不懂礼数.5.在社交活动中,选择恰当的称呼语至关重要。中国文化强调随和、亲切或者是谦卑。在姓氏前往往冠以“老”“小”等词。如“老张”“小王”;在姓氏后往往带上职位,如“王经理”“刘主任”“张老师”。但西方国家极少如此称呼,而只是在姓前面加“Mr.”或“Mrs.”“Ms.”“Miss.”中国人尊称长者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但是对于西方人,这种尊重是难以接受的。他们多会感到惊愕“I am sorry. I am not your aunt.”6.在家宴上,中国人为了表示好客和周到,总喜欢为客人夹菜说“别客气,多吃点。”,祝酒干杯说“喝干,喝干。”但是西方人做客往往充分善待自己,想吃就吃,想喝就喝。“The food is really nice.”“Can I have some more beer?”“I am very full, thank you.”等等。对于中国式的夹菜很不适应,对于不醉不归的好客就更受不了了。中国人在西方人家做客也要注意不必太拘谨。对于主人的招呼喜欢的就说“Yes, please.”不喜欢的就说“It’s OK,I’ll help myself. Thank you.”家宴结束后,中国人处于好客总刻意挽留客人“多坐一会吧。”。对于西方客人最好不要这样客套,否则客人出于礼貌就真的一直呆下去。送客时,中国人往往关切地说“慢走哇”,“小心点呀”。对此西方人只会感到不理解而想“I am not a baby, I can take care of myself.”。要说“Good-bye.”“Thank you for your coming.”等等。7.当在表达中涉及否定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英语的否定使用既广泛又灵活,与中文相比,在语言逻辑上有很大差异。对问句“You aren’t a fool,are you?”如回答“Yes!”则表示“我是个傻瓜!”“All the students are not here.”如果站在中文的角度去理解成“所有的学生都不在这儿。”就错了。可见不应机械地把中文表达习惯强加到英语中。为了避免犯表达上的错误,建议学习者记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英语中完全否定通常用no,none,never,neither,nor等词来表达;在否定句中出现的all,both,every,each等词只表达部分否定,也叫不完全否定。在否定方面另一个中西差异体现在否定词的转移问题上。如“我认为你不能理解这个故事。”就不能遵循中文习惯说成“I think you can not understand this story.”而应说成“I don’t think you can understand this story.”8.在你向西方人倾诉一件发生在你身上不幸的事时,对方往往会说“I am so sorry”。有些英语学习者站在中文文化的角度会客气的表示“It is not your fault.”就会让听者哭笑不得。同样的,如向人打听情况、问路、请人让路等时候要说“Excuse me,…”这或许许多学习者都知道。但当咳嗽、清嗓子或需起身离开时,英语学习者不习惯说“Excuse me.”而容易让西方人觉得你不懂礼貌,没修养。9.在打电话时,英语学习者往往出现中文逻辑下的英语“Hello, I am Wang Li, I am looking for Tom….”其实应该说“Hello, this is Wang Li. Can I talk to Tom, please?”10.英语学习者在介绍身边人给西方人认识时,总习惯的说“He is…she is…”而不能更恰当的用“This is…that is…”在谈及人物时总不能清晰地分辨“he”或“she”,这也是受到中文语音中没有他、她性别区分的影响。当然因社会、文化、语言背景的差异,需要我们在用英语交流中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能做语言学习的有心人,充分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我们就一定能正确地理解语言差异,说出既流利又地道的英语,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关键词】初中英语 关注 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无法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背景教学,尤其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和应用交际过程中因文化障碍而屡屡出现歧义、误解、用语失误现象,影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地注重语言教学,还应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渗透,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感知力和鉴别力,消除文化交际障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隐私观念方面的差异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人讲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个人隐私观念较为薄弱。中国人在见面寒暄时,往往会以询问对方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情况、工作收入等方面来表示自己的关心,而西方人却比较注重个人隐私,忌讳向别人过多地透露自己的事情,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因此,我们在与西方人交际时,要避免使用“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What's your income”、“What is your weight”等有关隐私习惯的用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2.问候语的差异
中国人问候朋友、熟人时常以“你吃饭了吗”“最近忙什么呢”“准备去哪儿”开始话题。对西方人来说,这些问候方式常会使他们感到茫然,甚至产生误解,他们会认为你在探听他们的私事。实际上,西方人在见面时常以天气、交通、健康状况以及爱好等话题进行问候,如“What's the wither like today?”、“How do you do?”等。
3.餐桌礼仪上的差异
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人餐桌中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差异中最明显的差异。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中,往往会很热情地向客人互相敬酒,吃饭时给客人夹菜,用各种方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会很客气地对客人说:“没什么好吃的,请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但是,在西方国家,主人比较尊重客人的个人习惯,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也不会勉强客人吃什么,比较随意,主人通常会说一句“Help yourself, please.”
二、加强中西文化差异教学的主要措施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可以增强学生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如“What's your name”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但是对于其具体的交际用法却甚少解释。事实上,西方人在交际谈话时会先介绍自己,在洽谈一些问题需要知道对方的名字时,会说“May I know you name?”、“Your name, please”,不会直接询问“What's your name”。在学习时,教师可以比较中西方介绍用语方面的差异,避免交际误解。又如,学习Unit 7 I'd like some noodles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当别人询问要喝点或吃点什么时,中国人往往习惯推辞一番,会说“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客套话,但在西方,若你想要,就不需客气推辞,直接说“Yes, please!”若不想要,说声“No, thanks!”即可。通过比较,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技能,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渗透词汇文化知识教学,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往往可以深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渗透词汇文化知识,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介绍,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不同的思想理念,感受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异域文化风情,从而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fat”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含有“赞美恭维”之意,人们常说某个不可多得的好东西是块“肥肉”,某个求之不得的差使是“肥缺”,对成年人说“fat”,表示“发福”,对成年女性说“fat”表示“丰满”,对小孩说“fat”,含胖嘟嘟之意,表示“可爱”。但是在西方国家,“fat”一词会让他们感到反感和沮丧,尤其是英美人最忌讳“fat”一词,他们认为“fat”是毫无价值的东西,含有“废物”之意。因而,若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差异,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语用错误,在交际时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冲突。
3.注重课外文化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重课外文化知识的积累,鼓励学生通过更多的机会了解、学习西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21century》《时代周刊》等反映当代西方社会的书刊、报纸等读物,以增强对西方文化的感性认识,拓宽西方文化视野;积极开展英语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排练英语小品、进行英语情景交际、角色扮演等活动,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观看英语影视作品等,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理解语言内容,洞悉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商务英语翻译是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完成关系着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友好往来,同时也是展示我国企业文化和素质的重要渠道。基于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上出现了多样化的差异,这必然会给商务英语的翻译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做国际商务翻译工作时,能够准确地传达不同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以减少文化差异对译文理解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就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文化差异影响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
关键词:
商务英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体现,商务英语也不例外,因为国际商务活动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无论是奈达的“意义相当”和“文体相当”论,还是方梦之的翻译四层次论,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商务英语翻译,同文学翻译、科技翻译一样,都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的跨文化交际形式,其中的文化因素不可忽略。笔者从商务英语中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入手,分析商务英语语境下文化因素的表现方式和翻译策略。文化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每一类文化都有其不同之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因为不同的教育经历、社会和工作经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同。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事物认识的差异
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的国度,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同,有时甚至出现相反的意思,因此,做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对这些敏感的词汇格外注意。例如,由我国生产的著名电池“白象”,翻译为英语应为“lion”,很受消费者认可。但是,如果翻译为“WhiteElephant”,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就会把这个看成很一般的东西,失去了品牌的含义。将“亚洲四小龙”译为英语就是“FourAsianTigers”。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看来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是邪恶的怪物。
二、风俗习惯的差异
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的国家历史发展的独特性,而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造就了风俗习惯的不同,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对这一点额外注意。如在西方一些国家,蓝色往往代表着忧郁的意思,美国人就把心情不好的星期一看作“BlueMonday”,还有一些国家如埃及人和比利时人把蓝色看成了倒霉的颜色。但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商标“蓝鸟”(BlueBird)不能理解为“伤心的鸟”,这是因为“bluebird”在西方的文化含义是“幸福”,当然,乘坐“Blue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就很少知道自己身在“幸福”中了,大概只是知道自己坐着世界名牌汽车,考虑的只是自己的身份象征而已,更不会联想到“忧郁”、“倒霉”了。又如,“十三”被西方人看作不吉利的数字,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缘于基督教传说,所以对“十三”这个数字非常避讳,中国人对此却不大在乎。
三、商务礼仪的差异
在商务贸易往来中需要重视商务礼仪,良好的商务礼仪修养可以给对方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促进双方的友好沟通与交往。各国的商务礼仪是受本国文化影响的,因此,中西方的商务礼仪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中国人在商务贸易中为了表示客气和热情对给对方发烟或者敬酒,但是西方人却不太喜欢,因为他们认为吸烟对身体的伤害较大,应该避免吸烟。其次,中西双方在接受旁人赞美时的表态也是不同的,中国人对于别人的赞美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大方的接受。商务礼仪关系着商务往来双方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了解各国不同的商务文化能够有助于在商务活动中采用正确的商务礼仪,促进双方友好沟通,为商贸的成功奠定情感基础。
综上分析,商务英语翻者需要在充分理解文本含义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运用必要的逻辑推理和引申,翻译出文本思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因此,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减少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
首先提高专业素养,重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的翻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商务贸易的成功与否,因此,翻译人员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性的敏感度是商务英语翻译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只有当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意识,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商务文化、礼仪文化等,才有可能使翻译到位,促进正常的商务往来,因此,翻译人员在每一次的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都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翻译前要翻阅各种资料准确把握对方的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礼仪文化等。在此基础上,翻译人员翻译时可以较好的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尊重对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保障不会因为文化冲突而使双方关系不和谐。
其次掌握翻译的技巧
翻译是传播信息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传播者、传播渠道及被传播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普通传播过程相比,操作者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文化转化码,以达到两种语言所表达含义的一致,所以翻译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如针对某些特有词汇,可以进行恰当的释义性翻译,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商务英语句子结构,努力做到句式规范,体裁正式。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按照原文上下意思、逻辑关系以及译文句法特点和表达习惯,有时增添原文字面没有呈现但现实内容已包含的词汇,或者减去原文虽有但译文说话表达用不着的词汇。如“所有现金盈利,均须缴纳所得税”翻译为“Allcashbonusshallbesubjecttoincometax”等。
最后避免本土文化失语,寻找中西文化契合点
商务英语翻译的实践过程,既是一个吸纳、融化外国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扭转本土文化被西方文化殖民的尴尬“失语”局面的过程。面对文化差异,译者应当力求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点,在表达上寻求对等语,避免简单使用同一语而掩盖本土文化的话语权。其实,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并不妨碍商务英语的译者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寻找一个契合点。如果这个契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是最理想的。即便很难找到理想中的契合点,译者也应采用灵活的方法,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地接近,或是通过其他手法使带有异国情调的元素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比如,将商标“zephyr(西风)”翻译成“和风”。而面向社会征集英文商标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厂家最终选定的是“GoBelieve”,也是找准了中西文化切入点的例子,“GoBelieve”不仅发音上与“狗不理”契合,而且足以让英美人产生值得信赖的美好感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要在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的基础上,不断学习英语翻译的理论知识,避免本土文化失语,寻找中西文化契合点,加强英语翻译实践操作,逐步摸索出商务英语翻译的工作技巧,把因为翻译失误和商务合作不愉快导致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作为语言工作者和翻译爱好者,不仅要积极吸收外国、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而且要肩负起维护和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学颖.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信息对等与文化色彩[J].科技创新导报,2009(15):142-143.
[2]赵翔.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与文化差异[J].考试周刊,2009(10):43-44.
[3]翁凤翔.当代国际商务英语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果教师为了教语言而教语言,而忽视语言中所包含和传递的文化知识的教学,必然使教学过程单调乏味,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没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或掌握一门外语,还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该语言与外界进行沟通,汲取知识,获取信息。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呢?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表现为不同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而这些文化差异会造成交际障碍,只有理解和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才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这种障碍,使交往获得成功。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相应的文化因素,以跨文化意识进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当今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下面就简单介绍下我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内容和策略。
一、语用失误案例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往往把学习词汇和语法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只注意词、句的理解,而很少注意篇章的理解,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在用英语的交流中常会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跨文化语用失误是异文化冲突的常见现象,具体来说,“说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交际规则、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不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做语用失误。”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会导致交际失败,会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
例1:几年前,我们学校请了一位名叫Steve的外教,在Steve的一次口语课堂上,Steve讲课讲得非常生动精彩,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听课,课堂上笑声不断,突然Steve幽默地问了学生一句:My lesson isn’t boring,is it?学生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Yes. 这时只见Steve面露不悦,表情有一些尴尬。其实,学生们回答“Yes”本意是想表达“是的,不单调。”但由于对英语中反意问句的回答没有掌握好,回答错误,被误解为“不,很单调。”对英语中反意问句的回答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2:当别人患了感冒,我们不能依照国内的习惯说:“You should drink some water.”“Put on more clothes.”“Take some medicine.”等。这种劝告性的关心中国人普遍可以接受,而对强调个性独立的欧美人来讲,无异于“教训”,是不易被接受的。我们应该学习欧美人的习惯,只笼统地说:“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就可以了。
例3:当我们想向他人提出建议把门打开时,我们不要说“Why don't you open the door?”它虽然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 not open the door?”来表达。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分析语用失误案例,把语用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既学好语言知识,又了解和掌握了语用知识,以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包括:中西方交际行为方式的主要差异,中西方在处理主要社会关系上的差异,汉英姓名和称谓的异同比较,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主要差异,汉英中常见的成语、谚语、俚语、委婉语及禁忌语的对比。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还应不断渗透相应国家的文化,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我经常有意识地将中西方文化差异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下面就列举一些我在教学中渗透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
1. 餐桌礼仪差异: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除了饮食结构外,更大的差别是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作为主人(host),中国人总是面对一桌佳肴却说粗茶淡饭(homely fare),招待不周;用餐时则一个劲地劝菜敬酒,大声说笑等。这些行为会让外国朋友感到不安,因为这全然不同于他们的餐桌礼仪。西方人崇尚节约,讨厌饭桌上的浪费,在宴请时,主人不会为客人夹菜,而是让客人自行选择,建议客人“Please help yourself.”或“Make yourself at home.”。
2. 送礼礼节差异:中国人送礼的礼节比较复杂,走亲访友一般都要赠送礼物。人们比较注重礼物的数量和价格。一般来说,礼物越贵越好,而且要双数,因为双数吉利。中国人接受礼物时为了表示礼貌,往往再三推迟后才接受,并放在不被注意的角落,以表示重情不重礼。西方人送礼不在乎贵重和数量,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尤其是亲手制作的礼物是最珍贵的。主人收到礼物要马上“识货”,立刻开包,还要说“It’s very nice.”“I really like it.”“That is just what I wanted.”等表示对礼物赞赏的话,否则就是失礼的行为。在送礼物时, 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 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
3. 交谈禁忌差异:中国人的隐私保护概念不如西方人强,中国人聊天的话题几乎无所不包,甚至包括西方人不愿涉及的隐私方面的话题,如年龄、工资、价格等,见面聊天时,问及年龄是为了能够适当称呼彼此,以示尊重。英美国家人士对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个人隐私问题比较反感,避免问“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What’s your religion?”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语法上都是正确的,可是提问的内容涉及英美人的私事,使他们误解中国人爱干涉他人的私事, 从而造成文化障碍。
4. 其他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三、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应向学生介绍相关英语国家当时的社会背景知识,包括与语言本身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与社会文化有关的背景知识。如何将背景知识贯穿于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介绍英语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切实把握中西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别。如学习“Thanksgiving Day”,可以从西方宗教文化角度和感恩节的来源等方面来提升该词组的内涵,再补充一些关于西方人如何过感恩节的知识来加深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当课文出现music话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介绍音乐的派别和风格。可以着重介绍美国音乐的发展是如何从blues经历country music,jazz,rock music,rap,hip hop发展到现代音乐,特别要介绍一下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并播放几首优美动听的乡村歌曲, 如卡彭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约翰·丹佛的《Country Road》和《Taking Me Home》等歌曲。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四、对学生实施跨文化交际教育的策略
1. 创设交际语境,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际场景。教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境,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融于语言使用的活动中。可以在课堂内加入大量的以学生为主导的练习方式,如角色扮演、对话、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交际能力。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可以看到、听到纯正的现场语言交际,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
3.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强化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视情况开展口语培训班、英语口语技能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广播和英语角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异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师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M].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跨文化差异 中职 英语教育 语言
语言是树,文化则是根,而渗透其中的思想和感情则是枝叶。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民族文化差异的背后包含着人文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随着社会对中职生英语要求的不断升级,不仅要掌握语言技能,还得深刻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但中职生缺乏生活阅历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势必会造成学习障碍。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素,增强中西方文化对照,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浸透文化气息,扩展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得体有效地同外国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
本文将从习俗与礼仪、称谓和历史文化三方面探讨中外文化的差异和在中职教学中如何有效消除文化隔膜。
一、中外文化在习俗与礼仪上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交际习俗与礼仪,习俗的差异是由人们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如果不了解日常言语交际的惯用准则,常会造成交际失误。例如在中国最常见的打招呼的方式是“去哪儿?”,“干吗去?”,“吃饭了吗?”。在西方人们则说“How are you?”;“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
所以在进行Nice people ,Nice places(陈琳,中职课改国家规划新教材:英语(基础模块))这课教学时,讲到招呼用语,我会特意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场合。尤其是营销专业的学生,不能见人就问:“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你从哪里来?) 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因为在西方国家,这些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等正式场合才使用。同时还须注意西方人在日常谈话时对隐私的忌讳。将“七不问”交际补充到教学中,让学生引以为戒。
中西餐饮礼仪也有很大差异。中国传统宴会,要求主人主动积极--敦促客人尽情吃喝。客人们也会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更有一套详细程序,从座次安排到敬酒顺序都有具体规定。而西式宴会,多是自助餐: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主人在宴客时只需说:“Help yourself to something”(请自便)。替他人取菜,向别人劝酒是用餐禁忌。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把课堂设计成模拟餐厅和客房,并进行角色扮演,创设具体情境:如电话接线员订餐服务、迎宾员迎宾就坐服务和餐厅服务员点菜服务等语境,在训练中体会中外习俗和餐饮的差异,熟练掌握职场礼仪,尽快进入职场角色,做到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二、中外文化在称谓上的差异
中外文化在称谓上也有很大差异。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极不礼貌,如小孩子一般称呼爷爷奶奶时直呼其名,而不是grandpa和grandma。再如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Mary,一个准爸爸可能会给女儿取名Mary。美国有家刊物曾专门就称呼问题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人们在实际工作中85%的称呼是只喊名字。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
在英语中不能说“Teacher Zhao,”Engineer Sun等,而应Mr、Mrs、Miss 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等。例如:Professor Brown布朗教授, Captain Green格林船长、Doctor Thompson汤姆森医生、等。再如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喜欢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以示亲近。而用英语称呼时,一般不论男人还是女人,直呼其名即可。
在授课中,我注重对称谓方面的差异具体讲述。如在执教Family Tree一单元时,我会举例讲述中外文化在称谓方面的差异,特别是酒店专业,针对他们对称呼礼仪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比如在讲述Mr、Mrs和Miss时,再加上 Ms的用法和区别;再如接待老顾客时最好不是简单的使用“Good morning,Sir 、Madam。”而应记住名字,使顾客感到宾至如归。
三、中外文化在历史文化的差异
英国是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是“挥金如土”。
再如在中国古代,人们把龙(dragon)和凤(phoenix)作为皇权的传统象征。龙代表帝王,凤代表后妃,两者都是富贵的象征。时至今日,龙仍作为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常说家长“望子成龙”,即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给男孩子起名字也常用“龙”字,如“龙翔”、“龙龙”等。而西方人却认为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
于是,在教学中我会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做英译汉和汉译英翻译练习,设计情境对话,汉语成语和西方谚语“对对碰”,尽力避免因文化隔膜造成的非英非汉式杂糅语言。
因此,为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隔膜,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可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要注重创造良好的英语课堂环境,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浓郁英语文化背景的情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其次,在组织课堂活动时,突出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进入规定情境,并尽量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言语交际的环境准确地使用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