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M2 M1 准货币 信贷规模 VAR模型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2月份,我国贷款总额为64.7万亿元,新增6200亿元,同比减少907亿元,较2013年1月份环比下降42%。与信贷增速减缓趋势相反,截至2012年底,我国货币供应量余额为97.4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为排名第二的美国的1.5倍。随着货币供应量持续上升,截止2013年2月,我国货币供应量余额达到99.86万亿,逼近100万亿,仍居世界第一位,同比增长15.2%。由2002年初的16万亿增至如今的近100万亿,十多年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5倍。我国货币是否超发?货币供应量增速与国内贷款增长为何经常出现背离,且差距趋于扩大?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货币的内外生性评定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判。在此情况下,研究信贷规模和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而加强对信贷规模指标的关注和调控,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效应,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简单基本理论说明与文献综述
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相关理论早有研究,本文仅对涉及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说明。
(一)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1、货币供应量对信贷规模的影响
货币存量和信贷规模是社会公众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从货币供求的来看,信贷属于货币需求方面,货币供应量属于货币供给方面。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虽处于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中,但从长期来看两者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可从货币供求变化的角度来考察货币供应量变化对信贷的影响。作为货币需求的一部分,信贷的变化受到货币供应量变动和其他货币需求变动的双重影响,当其它货币需求保持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会使信贷规模作同方向的变化(刘小铭,2008)。当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也可能被其它货币需求的变化所抵消,从而对信贷规模不产生明显影响;同时,信贷规模的变化也可能由货币供应量以外的其它因素所影响。
2、信贷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广义货币供应量主要由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乘数决定。中央银行并不直接向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主要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信用工具的创造;二是信用的创造,即扩大信贷规模,进而扩大货币供应量。于是,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改变货币供应量。
(二)文献综述
由上述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可知,两者各自的变化均可能引起对方发生相应变化,但信贷规模只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渠道之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并不一定均是由信贷规模变化引起的。
目前,许多学者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部分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单向影响信贷规模。刘小铭、沈利生(2008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是信贷规模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且同时存在即期因果关系,任何状态下货币供应量的误差修正效应均高于信贷规模。庞菁菁、石柱鲜(2011年)基于SVAR模型,对1999年1月—2010年6月间我国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关系进行分时段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时段1999年1月—2007年1月,M1是信贷规模的格兰杰原因,而M2不是信贷规模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在第二时段2007年2月——2010年6月,M2是信贷规模的格兰杰原因,而M1不是信贷规模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这意味着我国信贷规模逐步市场化。
然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信贷规模单向影响货币供应量。吴培新(2008)运用1988年—2006年的季度数据,建立了VAR模型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如下结论:货币供应量M2与信贷规模间存在由信贷规模到货币供应量M2的单向Granger 因果关系,认为M2或许是信贷规模的变量。沈昊驹、周松月(2011年)发现在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四个主要因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财政收支、国际储备)中,信贷规模的拟合度最高,是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原因。蔡高媛(2012年)认为,从长期来看信贷规模对货币供应量有较大的正向影响。
已有文献资料多侧重于研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孰优孰劣,较少涉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仅研究广义货币供应量M2或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信贷规模的关系。为了更好的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有必要对信贷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析信贷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间Granger 因果关系如何,分析与货币供应量的哪个层次关系更为密切。
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实证方法分析货币供应量与信贷的关系,并且进一步细分,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出发,探究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的关系,从而判定哪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的关系最为紧密,以期深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认识,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相关工具的选取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二、实证分析
根据本文的目的,选取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准货币(ZHB)、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XD)等变量,以2000年1月—2013年2月的158个月度数据为(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中国统计年鉴等)基础,研究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准货币(ZHB)、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XD)等变量均为时间序列数据,为降低异方差,对以上变量取对数,分别为LNM1、LNM2、LNZHB、LNXD。为防止“伪回归”的出现,本文首先采用ADF检验方法对所有数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序列的平稳性。使用Eviews软件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的ADF统计量绝对值均小于临界值的绝对值,即序列存在单位根,所有变量都是非平稳的; 而其一阶差分的ADF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相应的临界值的绝对值,即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即DLNM2、DL-NM1、DLNZHB、DLNXD均为平稳序列,说明这些变量均为一阶单整I(1)。
(二)协整检验
本文选择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检验信贷与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对数值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由于Johansen 协整检验结果对滞后阶数较敏感,应取拟合变量关系最佳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然后根据施瓦茨和赤池信息准则,选择最佳滞后阶数为2。
进行协整检验前,首先生成数据组(LNXD,LNM2)、(LNXD,LNM1)、(LNXD,LNZHB),分别对以上三个数据组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表2为滞后阶数为2时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由表2可得,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的迹统计量,三个数据组的迹统计量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拒绝不存在协整向量的原假设和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向量的原假设,说明三组数据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
(三)Granger因果检验
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进一步研究信贷规模和各个层次货币之间的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
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知,在滞后期为2期、5%的显著性水平下,M2是信贷的格兰杰原因,信贷不是M2的格兰杰原因;而M1、准货币和信贷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以上结果表明,M2、M1、准货币的变化均能引起信贷规模的变化,而信贷规模的变化仅能引起M1、准货币的变化,而不能引起M2的变化。说明M2过去的行为影响信贷规模的当前行为,信贷规模和M1、准货币过去行为在相互影响着彼此的当前行为。
(四)脉冲响应分析
为识别外生冲击对变量的传导过程和机制,笔者对变量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图1为M1、M2、ZHB对XD变动的脉冲响应图,图2为XD对M1、M2、ZHB的变动的响应图。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纵轴分别表示相应变量的变化。
由图1可知,在单位XD的正向冲击下:M1对XD冲击的脉冲响应呈先反向后正向的趋势,第二期达到反向峰值约-0.005,影响逐渐消失;M2对XD冲击的响应呈先正向后同向的趋势,第二期达正向峰值约0.0015,从第四期趋于零;ZHB对XD冲击的脉冲响应呈先正向后反向的趋势,第二期达正向峰值约0.003,第三期达反向峰值约0.001,第四期便趋于零,影响的时间较短。
由图2可知,在单位M1、M2、ZHB的正向冲击下:XD对M1冲击的响应呈先同向后反向最后正向的响应方向,第一期产生最大影响约0.003,第三期达到反向峰值约-0.001,影响逐渐消失,响应程度相比同期M2弱;XD对M2变动的脉冲响应最为显著,响应的方向为同向,第一期时达最大约0.006,以后各期影响程度逐渐削弱;XD对ZHB冲击的脉冲响应在第一期约0.004,第六期几乎为零,以后趋于零。
纵观图1、图2可知:相比ZHB,信贷对M1的影响较大,且影响的时间最长,M2和ZHB的响应方向大体一致。信贷XD对M2、准货币ZHB冲击的脉冲响应响应方向大体一致,仅响应程度和响应时间不同,这是因为准货币在M2中所占比重较高,从2000年以来准货币在M2中的占比达65%左右;相比M1、ZHB对信贷规模的影响,M2对信贷规模的影响时间较长且影响程度较大。说明信贷规模与M2的关系较为紧密,将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
四、结论
本文使用因果关系检验、Johansen 协整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下的脉冲响应等经济计量方法对2000年1月—2013年2月我国信贷规模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相互关系进行探析,结论如下:
(1)从因果关系方面来看,只存在从广义货币供应量到信贷的单向 Granger 因果关系;信贷、准货币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存在双向的 Granger因果关系。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有助于对未来信贷规模的预测,而信贷规模的变化则无助于对未来货币供应量的预测,即从信贷到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派生机制较弱。
(2)我国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间存在协整关系。虽然短期内可能存在非均衡状态,误差修正项会使系统逐渐趋于其长期均衡状态。
(3)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来看,信贷规模对狭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最大,对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准货币ZHB的影响程度相近。
我国货币供应量对信贷规模有显著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几乎会引起信贷规模相同幅度的变化,货币供应量到信贷规模的传导是有效的。从各个层次来看,信贷创造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时M1也会影响信贷规模,准货币的变化同样会引起信贷规模的变化,最终广义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关系最为紧密,对其影响最大且影响时间最长。因此,制定有关解决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时,应重视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化对信贷规模的影响。控制住货币供应量也就意味着抓住了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关键,同时,也表明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相结合,更能发挥货币政策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刘小铭,沈利生.我国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2008(23)
[2]庞菁菁,石柱鲜.基于SVAR模型的货币政策——对信贷规模的影响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5)
[3]吴培新.我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J].经济学动态,2008(8)
[4]沈昊驹,周松月.我国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1(8)
[5]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8)
[6]Granger,C.W.J.,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s by Econometric Models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J].Econometric,1969(37)
[7]Lütkepohl,H.,Introduction to Multiple Time Series Analysis [M]. SpingerVerlag,Berlin,1991
关键词: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32-02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理论基础课之一,由于其理论比较抽象,课程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方法就是其重要方式之一,它的采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案例教学是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案例分析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先于其他专业课程开设。对于首次接触大量经济学专业名词的学生而言, 感觉其理论,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较为抽象。通过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例如,在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可以让学生就当前的中央投入4万亿用于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政策进行讨论,分析这一政策的原因,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的相关理论。引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2.案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往往是学生最头疼的。通过案例教学这一载体,这一难题可以有效解决。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途径,经济学案例教学要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要以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枯燥生硬的苦差成其乐融融的求知欲。以“消费者行为理论”部分的教学为例,按原来的教学模式对其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时,由于该理论包含了较多的心理分析和专门术语,许多学生感到难以掌握和运用。而如果从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问题入手,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商品的需求和购买为例,则可以通过更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
3.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壑,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开展内容复杂、知识涵盖面广、关系国计民生的综合案例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要求同学们用IS―LM模型分析中国通货膨胀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等问题。同学们运用所学过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创造力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之后,大家都反映对枯燥的经济理论越来越感兴趣了,并且进一步了解了的国家的政策,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有助于师生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互动中,活动的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尤其是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 具体形式也多种多样。形式不同, 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形式。
1.课堂穿插案例。这是案例教学中最普通、最常用的方式,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消化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教师既可以采用经典的传统案例,也可以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选取新案例。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案例多来自国外,对于这类案例选取时要考虑到中国当前的经济实际。实施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案例材料,学生个人阅读,课堂分析讨论,教师总结。
2.章节总结时分析案例。这一阶段的案例可以确定为问题型的小案例。教师在某一章节的授课结束时,为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本章基本理论知识而选取的案例。具体方式可以是由教师提出一个小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此章节或相关问题的理解。
3.综合案例讨论。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结束以后,有意识地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这一形式适合于某一章或几章教学内容结束以后,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涉及内容复杂、头绪多的实际案例的能力。如在讲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等章节的基本理论以后,就可以针对去年中国呈现的通货膨胀和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等综合性案例讨论和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等等,在运用中强化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三、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相互配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要注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相互配合。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要求学生首先掌握理论的要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案例讨论,一定要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否则,案例讨论难以展开,即使勉强为之也很肤浅,分析不到问题的实质,收效甚微。因此,知识传授是主要的、先行的环节,要扎实学好基本理论,不可忽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作用,为案例而案例。
2.西方经济学理论学习与中国的现实案例相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与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的,与中国现实情况和历史文化背景有较大差异,目前我们国家也缺乏系统的、本土化的案例。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案例,一方面,要引用西方国家的现有案例,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收集、编写以中国经济发展为背景的本土经济学案例,更多地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以便较好地将所学“ 西方经济学” 原理与中国的经济实践结合起来。
3.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数理模型之间的关系。经济学与其他的社会科学不一样,它更多地用数理模型说明社会经济问题,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命题的正确性,注重数理推导和计量检验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案例教学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学生容易感兴趣,也容易接受,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案例教学迎合学生口味而忽视经济学的逻辑严密性、抽象性,忽视对数理方法的训练,而是应该主张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配以大量的经济数理练习,通过规范严格的训练,让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
4.要突出案例教学的特点问题。突出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为了强调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相对独立的地位,强调以专业化标准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力求把学生已有的理论素养、知识文化转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教学的双方带到矛盾的冲突之中,把枯燥单调的理论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解变为师生的教学互动,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教师的讲解不再是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告诉学生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兹.西方经济学小品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李晓西.宏观经济学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付泳,林军.对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思考[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论文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对策
一、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现状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普通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经济与管理类专业都把货币银行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教与学,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货币、信用、银行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和方法等。
从普通高校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来看,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按先后顺序大致如下: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率、金融市场简介、金融机构体系简介、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等。教学中一般把重点发在货币、信用、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与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章节上,教学内容主要限于货币与银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按上述内容体系来安排教学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以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局限于货币与银行的教学内容更显得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落后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
二、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区分度不够
目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的一个缺陷在于,在教学实践中对金融专业学生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之间的教学内容上区分度不够。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和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作为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的地位有些共性,但也有不同的意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课程以后,还会学习国际金融课程。而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一般不会再学习金融学中的其他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掌握与市场、单位和个人分配关系密切相关的金融实践的内容,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策,而对于金融理论的部分可不作太高要求。所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全面一些,但深度要求却要比金融专业低一些,即应在教学中全面地了解现代金融体系及其运行的基本原理,使他们对货币银行学有清晰和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不应仅陷于货币与银行体系的运行。
究其原因,与我国的传统有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金融体系还不太健全,很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没有建立或者是依附于四大国有银行,多种金融市场没有建立或者刚刚建立,社会融资基本依靠银行融资,其他融资渠道基本还处于萌芽状态。在这种状况下,金融问题基本上就是货币、银行和信贷的管理。所以,在我国传统上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中,就基本上是以货币、银行和信贷为主要内容了。
(二)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度高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的地方,特别是在宏观金融部分。例如,目前经济管理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关于通货膨胀等内容与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再例如,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也与宏观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
考察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找到答案,在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有相关内容,而且这些相关内容在两门课程中都属于重要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年来的教学评估,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自然会有相关内容的重复。
(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够
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内容所占比重过大。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货币银行学主要是了解各种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机构的作用、行为,以及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而在目前的货币银行学内容中,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等内容所占篇幅过大,偏重于宏观金融,以及货币政策等,这在当前国外经管类专业的同类课程中,一般也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3~5]二是现代内容相对缺乏。比如利率理论部分忽视了利率的计算和结构;在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中缺乏现代金融中介基本理论分析,也缺乏对一些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运行的分析;在金融市场部分缺乏资产定价基础和选择行为理论。
(四)教材建设的滞后
新教材建设和推广的滞后也是金融学教学内容调整滞后的原因之一。在对高校教学评估、专业评估中有一项内容就是使用优秀教材,但是各机构以前评出的优秀教材不一定随实践和理论发展进行调整,实际上,很多机构评出的“优秀教材”在内容上是过时的,“优秀”也只代表过去的优秀,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的优秀。其次是部分教师自身所接受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就是传统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对策,如果调整教学内容,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补足新的知识,而且要更换原有的教案,这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导致了教材建设的滞后。
(五)教学内容改革的动力不足
查阅相关教学改革的文献,大都是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比较重视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则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量化考核中,每年必须完成的科研量化考核是一个硬约束,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职称评审、各级人才项目资助中基本上都是以科研为导向。虽然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但教学效果评价比较困难,取决于多种难以量化的因素以及难以由教师自己控制的因素因此,教师的选择大多是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科研为重,而不愿意把太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研究中去,从而造成教学内容滞后于金融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现状。
三、经管类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安排上区分不同专业
针对不同是专业,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有所侧重。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金融市场的理论和应用,特别是国际经济市场的理论与应用,应该是重点内容,但这些知识往往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金融理论与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从学校来说,应该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到国外学习。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通过优化教师的配置,对这些新的教学内容确实有困难的教师,应尽量避免安排这样的课程,而相应地安排能够胜任的教师承担本课程,尽量发挥所有教师的专长,扬长避短。
(二)依据学科发展规律和专业特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在教授金融理论时,重点不是要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在知识点上可以相对全面,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不是很深奥的理论知识对策,而适当扩展金融知识面、增加贴近现实的案例等,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金融意识。同时,在应用性方面,则应要做相应地加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部分涉及到货币的职能、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经济均衡。这些都是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都有所涉猎。在本门课程中,可以采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而不用陷于理论知识点的反复讲解。货币政策部分包括货币政策的功能定位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如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最终目标等,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主要关注现实中的货币政策的运用,如面对通货膨胀,该如何运用货币政策等。其次是删减传统内容,货币的起源、发展和货币制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来说可以删除,只要在货币理论部分介绍货币职能就可以。
二是金融市场部分。金融市场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基本结构及各类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和工具,教学内容必须涵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工具。第一,要增加货币市场及其子市场、资本市场及其子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金融市场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而言,外汇市场的介绍还应有所加强。第二,增加信用与风险的内容,特别是金融危机。
三是金融价格部分。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金融价格行为理论可以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是与利率相关的计算和利率结构、各种有价证券的定价、资产选择行为等内容。从国外的教材来看,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特别予以强调。对于现代金融的金融期权和远期协议等内容,可以对其基本内容加以介绍,拓展知识面。而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与西方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可以适当删减。
四是金融机构部分。金融机构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各类金融机构的功能及基本业务,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存款性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专业)银行、储蓄机构和信用合作机构)、非存款性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机构、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以及金融调控与监管机构。第一,增加金融中介的介绍,我国的银行业改革过程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目前我国银行中介机构已呈现多元化格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有三家已经上市,城市银行中也有几家已经成为上市银行对策,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这些都是新近出现的,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科书中所涉甚少。而对于商业银行部分关于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等内容可以删除,商业银行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集中在其业务和功能定位上。第二,增加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介绍,特别是对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储蓄与合作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基本业务的介绍,这一部分是目前的教学中普遍缺少的。
(三)加强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中,一方面是紧跟理论发展的前沿,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超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因此,有必要紧跟发达国家的前沿理论,保持货币银行学教学的前瞻性,随着理论的发展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吸收现代经济理论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是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要适当超前于我国的实践。我国正处于转型期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超前的理论作指导。因此,货币银行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应该随实践和理论发展适时作出调整,适当超前于本国实践的发展。
(四)理顺教学改革的思路,加快教学改革
学校不仅要重视科研,也要从制度上建立推进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一是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强有力支撑。学校可以设立相应政策,引导教师把科研融入到教学改革当中。二是加大教研教改支持力度。对于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及实施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三是依托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加快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戴国强.货币银行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斯坦利G.埃金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斯坦利.G.伊肯思.金融学——投资、机构与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经营对策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理论与改革历程
1.1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理论
利率市场化的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利率放松管制,是让市场自主决定利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但中央银行并非完全将权力放开,而是通过间接调控,形成资金利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由此反映的机制。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水平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市场化是政府加大了市场决定的比重,并不是利率完全市场化,它仍然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指导,其基础利率仍为金融市场的同业拆借利率。
利率市场化应包含3个方面:
(1)利率决定权在商业银行手中。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市场化的核心内容是我国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其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是金融市场,所以它的价格机制是影响整个资源配置效率最重要的因素。商业银行是一种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而没有定价权,会使商业银行无法改善经营成效,不能提高经营效率。商业银行是传导我国货币政策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定价权,商业银行不能很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这会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低下,不能高效执行。
(2)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中央银行不再直接决定利率,而是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按价值规律进行自发调节,让市场决定利率。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够准确计算出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而市场却能够合理地确定利率的数量、期限、风险结构。
(3)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利率的管理不再是由中央银行的规定去实现,而是中央银行根据前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运用一定金融资源调节基准利率来管理调控市场利率水平。简言之,中央银行是通过货币政策来间接地调控利率水平,只有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这三者是货币当局所能直接决定的。中央银行不再像以往直接干预利率水平,而是间接地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调控利率水平,将利率的管理交给市场,让市场依据供求关系直接作用于利率水平。
1.2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2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的机遇和挑战
2.1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有着重大影响,它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利率市场化既能够给商业银行充满活力,又能够让商业银行面临诸多困难。其中,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包括:
2.2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让利率能够更加合理地根据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确定下来,这是商业银行在资金市场上不断竞争的结果。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包括:
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加剧,利润减少。利率市场化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这迫使银行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以此在市场增强自身竞争力,这会大大减少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挑战银行的经营能力。
利率市场化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利率风险,而且可能会引发一些金融腐败。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不断随着市场的供求关系不断变动,这会使得利率的期限结构更加复杂,利率的不确定性会让商业银行的盈亏与预期值偏差过大。同时,商业银行可以自行制定存贷款利率这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平等的利率价格,会导致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稳定。
3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应采取的对策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下,我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只有采用正确的经营策略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上快速发展。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措施应包括这几个方面:
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专业人才团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只有商业银行内有足够的人才,银行才能有足够力量开发探索科学的发展道路。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吸收和培养人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参考文献:
[1]吴富林.中国市场化达到什么程度.经济学家,2012(4):70-76.
[2]易刚.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研究,2009(1):1-14.
(上接第173页)这就使得我国的对外汇率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种制约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我国对对外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其主要的发展态势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我国金融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越来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金融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例如增加了兑换业务等,为金融创新也带来了条件,而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也意识到了这一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金融业务创新,尽量满足用户的金融需求,以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的范围,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其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政府加大对金融市场相关体制改革的力度,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大自身金融的创新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因此可以说,金融市场制度的改革是推动商业银行不断进行进入创新的一个重要动因。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是当下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要求,同时也是商业银行金融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对其金融业务进行创新,以进一步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为今后经济效益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对国内外金融市场进行一定的调查分析,为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提供科学的保障。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只有加大对自身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才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生存下去,进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浅论及建议.商,2014(20).
关键词:Mundell-Fleming模型;国际资本流动性;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1.引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Mundell-Fleming模型的假设条件作了扩展,从一个小国家并且资本完全流动修改为一个大国并有考虑不同的资本流动性,揭示了在不同资本流动性下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与Mundell-Fleming模型是不同的。
1.1 基本理论
Mundell-Fleming模型是“IS-LM”模型在开放经济中的形式,它考虑了宏观经济的三个方面:(1)国内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2)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3)外汇市场均衡(BP曲线)。
IS曲线:
GDP=G+I+C+X-M(1)
其中GDP由国民收入Y表示,C代表消费,取决于可支配收入Yd,表达为:
C=a+b(Y-t0+Tr)(2)
其中a是自主性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G、t0和Tr分别代表政府购买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I代表私人投资:
I=e-dr(3)
其中,e为自主性投资,r代表的是本国利率水平。
X-M为净出口,取决于本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和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水平,净出口需求可表达为:
X-M=q-γY+nEPfP(4)
其中,q代表自主性净出口,γ代表边际进口倾向,n代表实际汇率的变动引发净出口的变化率。E代表直接标价法下的名义汇率水平,EPfP代表实际汇率水平。
通过计算可得,开放经济下的IS曲线的表达式为:
r=1d(a+e+g+q-bt0+bTr+nEPfP)-1-b+γdY(5)
从IS曲线的推导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当一些基础影响因素变化时,整个IS曲线就会移动,这些因素包括:(1)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2)居民消费和国内投资的增加或减少;(3)进口或出口的增加或减少。
LM曲线:
根据LM曲线,它代表货币市场均衡下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
货币需求:
Md=L1(Y)+L2(r)=kY-hr(6)
其中L1(Y)称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L2(r)称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k和h均为参数,代表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以及对利率的敏感度。
货币供给:
Ms=MP(7)
其中货币供给量M是外生决定的,它是由中央银行所独立控制的政策变量。
所以另Ms=Md可得:
r=khY-1h(MP)(8)
当一些基础的因素变化时整个LM曲线会移动。这些因素包括: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国内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货币需求的增加或减少。
BP曲线:
根据开放经济下的外部市场均衡原理,一国的对外均衡即是一国对外的国际收支账户保持平衡,即
BP=X-M-F=0(9)
其中,X-M代表净出口,F代表净资本流出。
由于净资本流出与世界均衡利率和本国利率之间的差额成正比,假定这一函数为线性,
F=σ(rw-r)(10)
其中,rw代表世界利率,σ为参数,代表资本流动对利率的敏感度,将(4)和(10)代入(9)就可得到BP曲线的表达式为:
r=γσY+(rw-nσ・EPfP-qσ)(12)
BP曲线代表了所有外汇市场均衡时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如果其他一些基础影响因素变化了,整个BP曲线就会变动,这些因素包括:(1)进口或出口的增加或减少;(2)资本流动导致的变化。
1.2 Mundell-Fleming模型
Mundell-Fleming模型认为,在该国是小国且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如果是固定汇率制则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如果是浮动汇率制则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如果一个国家资本是完全流动的,那么该国资金可以在世界资金市场上自由的流进流出,不会对世界均衡利率产生影响,所以BP曲线是水平的。
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在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收入增加,LM曲线右移,IS-LM的交点由E变到K,国际收支赤字。本国货币贬值使得外汇汇率下降,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政府不得不干预外汇市场,央行将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本国货币,这将使得LM曲线左移,经济又回落到E,国民收入无变化,货币政策无效。
在浮动汇率制下,本国货币贬值不会引起政府干预因为浮动汇率允许货币的波动。货币贬值使得出口增加,曲线向右移,经济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国民收入增加,外币汇率上升,但是利率不变,货币政策有效。
图1固定汇率制
图2浮动汇率制
2.模型的拓展
2.1 假设
Mundell-Fleming模型假设该国是一个小国且资本是完全流动的,事实上,一个国家的资本完全流动并不常见,很多时候都是不完全流动甚至有时完全不流动。完全流动与完全不流动是两种极端情形,不完全流动是比较常见的情形。
这里,我们拓展了Mundell-Fleming模型的假设条件。假设该国是一个大国并且讨论不同资本流动性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将讨论三种资本流动(1)资本完全流动(我们已经在前一节中讨论过);(2)资本不完全流动;(3)资本不完全流动。
2.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1)资本不完全流动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图3固定汇率制
图4浮动汇率制
如果一个国家资本不完全流动,BP曲线是向上倾斜的,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向右移动,此时IS-LM曲线的交点由E变到K,国际收支赤字,这会使本国货币贬值。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不得不干预外汇市场。央行从外汇市场买入本国货币,并使外汇储备减少。这就使得LM曲线左移,经济又回落到原来的均衡点。国民收入不变,货币政策无效。
如果是浮动汇率制的话,货币贬值不会引起政府的干预因为浮动汇率允许货币的波动。货币贬值会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IS和BP曲线向右移,经济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E′,国民收入增加,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2)资本完全不流动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如果一个国家资本完全不流动,BP曲线是垂直的,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右移。IS-LM曲线的交点由E变到K,国际收支赤字,这使得本币贬值。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不得不干预外汇市场,买入本国货币并使外汇储备减少。这使得LM曲线左移。经济又回到原来的均衡点,货币政策无效。
在浮动汇率制下,本币贬值不会引起政府的干预因为浮动汇率允许货币的波动。本币贬值使得出口增加,进口减少。IS和BP曲线向右移,经济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国民收入增加,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图5固定汇率制
图6浮动汇率制
3.结论
Ping han已经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作了类似的研究,她的结论是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资本流动性有关。如果资本完全流动,在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是强有效的,在浮动汇率制下是无效的。如果资本不完全流动,在两种汇率制下财政政策都是强有效的。如果资本完全不流动,在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在浮动汇率制下是有效的。
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没有收到资本流动性的影响。无论是资本完全流动,资本不完全流动还是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形下,如果是固定汇率制,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而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Ping Han.(2014).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under Different Capital Mobility.Accounting and Finance Research.3(1):111-115.
[2]武肃.大国经济自生能力的理论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5(167):43-45.
[3]牛政科.IS-LM-BP图形分析的数学推导[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128-134.
[4]王吕,李浩.扩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分析-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J].武汉金融,2005,(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