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事件的定义

突发事件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突发事件的定义

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民知情权;保障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258-01

1 对突发事件与知情权的解读

1.1 关于突发事件的涵义与特征

对于突发事件,在国际上与其相近似的概念是“Public Emergency”,欧洲人权法院将其解释为“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机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欧洲人权委员会认为它必须是现实和迫在眉睫的。影响波及整个国家、全社会生活继续受到威胁、危机或危险必须是异常的,已至于采取正常措施或限制办法已明显不足以控制局势。 在我国,非典疫情没有爆发之前,我国法律体系并没有对“突发事件”作出明确的界定,公民也没有对突发事件给予高度的重视。而在最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可以说是立法上对突发事件做了明确的界定。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突发事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突发性:突发性可以说是突发事件最显而易见的特征,突发事件的发生让人猝不及防,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其爆发的时间、地点、方式、种类以及影响人们的生活程度远远超乎人们想象。例如,我国的“非典”疫情,美国的“9・11”事件。它们的发生让人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具有突然性以及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对于事件的爆发,要求人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作出最有效的应对。

(2)紧迫性:在突发事件爆发之时,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突发事件在时间上的紧迫性特点,由于它的爆发给人们带来巨大的震撼,是人们所不能想象的,要求人们必须对突发事件作出最快的反应,否则,它带来的后果就不堪想象,将会给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带来巨大灾难。

(3)广泛性:这意味着突发事件在爆发的范围上具有广泛性。由于突发事件的爆发难以预测,爆发时又具有紧迫性,致使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控制局面,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覆盖性较强,影响范围广泛。

1.2 知情权的涵义

知情权一词源于英文“the right to know”,由于翻译的不同,有的称为“了解权或知悉权”。作为一项法律上的基本权利,学者们普遍认为知情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指出“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所享有的对于国家机关、公共机构或者其他公民、法人、非法人组织要求公开信息的权利,以及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不受妨害地获得各类信息的自由。” 我们从这个广义的定义可以看出,广义的知情权不仅包括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知情权,即公法上的知情权,还包括平等主体之间的知情权,即私法上的知情权。而对于狭义的定义,“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对国家机关要求公开某些信息的权利,和不受妨害地获得国家机关公开的信息的自由”。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狭义的知情权就是所谓的公法上的知情权。本文所采用的也正是狭义上的知情权。

2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对公民知情权保障的价值分析

公民知情权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格外的耀眼,在信息时代,人们要是失去了信息,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眼睛。尤其是在国家、社会、公民面对突发事件时又是那么的重要。在这危机关头我们来谈知情权就更容易理解其深刻的涵义,也更容易把握对知情权保障的价值。

首先,从公民自身权益角度来看,在突发事件中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同时就是在保障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有位学者说过“责备人民在权利上睡着,应先让人民知其有权利;责备人民违反义务,应先让其知义务所在。” 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的实现结果在于获得某些信息,可以说知情权的实现是其他权益保障的前提,也正是这些信息对于公民其他权益的保障起了基础性作用。这种基础性的作用在国家发生突发事件时犹为重要。我们知道,突发事件来临之快,范围之广以及结果之严重,往往使人们陷入恐慌,在慌乱之中不但难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保障自己的权益,而且极容易因听信谣言而失去保护自己权益的最佳时机。政府通过可靠、准确的信息来满足公民对突发事件的认识,满足公民“知”的权利,这样,公民可以在信息真实、信息对等的条件下保障自己的权益。

3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中保障公民知情权的构想

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已成为当今国家的基本理念。保障公民知情权是国家建设中的应有之义。公民知情权在国家发生突发事件时的重要性也凸显知情权的重要法律地位。那么,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如何保障公民知情权就显得尤其必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政府与公民之外的选择――新闻媒体的介入。在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新闻媒体具有传递信息的使命,同时它的及时性、公开性以及高效性,使得新闻媒体一方面作为保障公民知情权的手段,另一方面使得新闻媒体承担了舆论导向作用。

对于政府而言,新闻媒体一方面是在作为政府权力的监督角色,而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利用新闻媒体来协调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政府应当给予新闻媒体更大的报道新闻自由的权利,因为新闻媒体的自由度越大,获得的信息就越多,传递给公民的信息也就越多,公民了解突发事件的信息越多,越支持政府的行为,最后就越容易解决突发事件。

当然,政府对于新闻媒体的报道还是有一定限制的,比如,政府要明确新闻媒体报道信息的范围,规定新闻媒体报道信息的程序,坚决杜绝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夸大信息或者传递不真实信息,误导公民。新闻媒体应当独立的承担自己的角色,既不能受公民小道消息的影响,也不能仅仅成为政府的工具,要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寻找到适当的位置,为突发事件的解决起到应有的作用。

4 结语

突发事件一词现在已经不为人们所陌生,正是由于其发生的突然、范围的广泛,后果的严重,在它发生的过程当中,人们更加呼吁要保障自己的知情权。这一特殊时期的知情权一方面保障了公民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仍坚信随着我国民主与法治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逐渐成熟,以及公民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对待今后的突发事件,我们公民的知情权会得到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37.

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管理

引言

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常态性基础工作,是科学预防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然而,由于目前客观存在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标准、程序、时限不统一等因素,有时会出现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连和信息共享,延误了突发事件处置。同时,突发事件信息披露缺失和滞后,导致公众获取信息不及时、渠道杂乱,甚至存在恶意炒作渲染和以讹传讹,增加处置突发事件的难度。因此,如何整合资源,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已成为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的重要课题。

1、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的定义

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是指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为基础,利用相关信息技术和方法.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处理、存储、传播和应用,从而为应急指挥决策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和广大公众提供足够、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以便有效地开展应急管理,合理规划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

2、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的特点

应急管理的目的是阻止或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因此需要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以便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所以,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呈现出至少如下几个特点。

2.1数据量大:应急管理不仅受灾害和紧急事件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影响,还与灾害发生地的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当地的警力、医疗等应急人员和物资量有密切关系。

2.2覆盖面广:涉及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环保、市政、安全生产、工商、气象、地质、防汛等众多部门和行业以及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在应急中,需要做出关于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物资调度和通讯指挥等影响整个城市的决策和行动。

2.3时效性强: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和严峻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反应。才能阻止或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因此,它比其他信息资源更具有时效性。

3、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有效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做好突发事件信息工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各企业一项日常性的重要工作,在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中,完善信息平台、健全网络、及时公开、适时引导和提高公众应急综合素质是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的关键环节。

3.1整合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通讯信息网络系统、卫星电话或无线对讲等系统,实现突发事件现场视音频信号接入,实现可视遥控指挥。对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立足现状,完善常态下应急值守通讯系统,采用现代高科技装备,建立视频通信网络。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逐步完善各类应急专家、队伍、物资、装备数据库及预案、危险源管理、避难场所数据库等,作为应急信息平台的基础支撑。逐步统一信息报告标准、时限,实现信息共享。依托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企业,建设以公众为终端的通信网络平台,确保在非常态下能第一时间预警信息,常态下应急管理工作其他相关信息,为快速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供重要保证。

3.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急信息网络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业逐步健全应急日常管理机构,设置专兼职信息员,但由于相关部门之间信息系统不能做到充分共享及相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造成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延误时机。因此,完善应急信息员网络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当务之急。一是整合各部门现有信息员队伍,做到“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突发事件、重大紧急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后,事发地信息员首先报至当地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二是壮大信息员队伍。可以从各新闻媒体一线记者、志愿者、派出所干警及企业安全员中聘请熟悉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工作、有责任心的人员担任信息员,及时、准确上报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及可能引起突发公共事件的苗头性信息,并协助做好应急管理宣传工作。三是加强信息员培训,不断提高信息员队伍素质。使其能够第一时间上报消息,第一时间组织转移撤离,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3.3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制度

“突发”决定“紧急”,“紧急”考验“应急”。突发事件发生后,任何涉及危机事件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外界评判组织处理危机的主要根据。因此首先要及时向社会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信息和处置工作进展情况,随时解答社会公众疑问,取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宣传报道要及时、准确、真实性,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其次,重视网络的宣传舆论导向作用。既要充分发挥网络正面宣传功能,又要加强网络管理,探索实施“专业化”管理,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和网络管理人员对网络进行专职监管,及时消除网络负面影响,在应急处置工作中争得主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央视第一时间汶川地震消息,实施直播全覆盖。用客观、高效、透明的报道第一时间赢得电视媒体的话语权,第一时间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并及时进行权威,对地震流言及时辟谣,稳定了人心。

3.4普及公众应急管理意识

目前,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仍然薄弱,这是导致现阶段安全事故频发、灾害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中,一名11岁的英国女孩,凭借在小学课本里学到的一点关于地震与海啸的常识,拯救了100多人。无论是整合信息资源,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群众自身防灾减灾意识尤为重要。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以及画册、挂图、板报等多种载体,大力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不断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结论

新时期、新形势下应急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加强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同时,应认真研究制定适应社会管理新要求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新模式,增强工作自觉性,切实做好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10月

[2]谭晓林.切实做好新时期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 [EB/OL].2012-03-21

[3]菅强.中国突发事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1-1

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可靠性

安全和可靠性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安全第一”是乘客的基本需求和首要标准,也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永恒的主题。运营安全和可靠性水平综合反映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输服务质量,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实现顺畅、高效运营的前提。高运营可靠性不仅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追求的目标,也是满足乘客需求、获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听到地铁出现故障,就容易和地铁安全问题挂上钩。其实,这是很容易引起混淆的两个概念。安全同事故及突发事件相对应, 而故障同可靠性相对应。一般来说,有些故障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日常保障及维护来降低它的发生率。就事故和突发事件而言,理论上是可以通过规章制度以及处置措施予以防范和杜绝的。

城市轨道交通日常运营管理中,涉及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事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恐怖袭击、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原因发生的火灾、爆炸等灾难性重大事件,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一般情况下,发生突发事件的概率很低。二是由于客流波动、技术设备故障、运营组织等原因,引起列车运行延误、列车运行中断等列车运行“大间隔”故障,造成乘客的出行延误。相比较而言,故障的发生率是很高的,但是一般不会引起地铁的安全问题,只是降低了地铁运营的可靠性。因此,理清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一些基本定义及其相互关系,对确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对策很重要。

1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可靠性是反映地铁系统正常运营情况的总体概念。然而从后果及造成的影响看,运营安全与可靠性则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运营中发生的安全问题除了造成列车运行延误、运营生产中断外,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设施设备破坏等重大问题;而运营中的可靠性问题则主要涉及运营生产的稳定、运输质量的好坏。因此,加强和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可靠性,首先要从引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可靠性事件的原因出发,科学地对运营安全和可靠性进行定义。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因素统称为事件。根据其发生的原因、特点以及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可分为故障、事故和突发事件三类。

1) 故障

故障是因设备质量原因或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须人工干预或维修的事件,根据表现和影响程度可分为轻微故障、一般故障和严重故障。轻微故障可以迅速排除,一般不会影响运营可靠性;一般故障将造成短时间的列车运行秩序混乱,部分列车运行延误;严重故障则会导致较长时间的运营中断,严重影响系统运营可靠性。按照设备类型和原因,故障又可分为列车车辆故障、线路故障、供电系统故障、通号系统故障、环控设备故障、车站客运设施故障等。

2) 事故

事故是因故障或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而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影响可靠性或危及运营安全的事件。事故根据其表现、影响程度与范围,可分为一般事故、险性事故、大事故、重大事故等;按其专业性质可分为行车事故、客运组织事故、电力传输事故等。

3)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由故障、事故或其他原因(人为、环境、社会事件等)引起的、突然发生的、严重影响或可能影响运营安全与秩序的事件。突发事件根据其影响程度与范围可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险性突发事件、大突发事件和严重突发事件等;根据其引发原因又可分为运营引发突发事件、外来人员引发突发事件、环境引发突发事件等。

故障、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关系如图1所示。事故中,有部分是由于故障引起的,突发事件中又有部分是由故障和事故所引起。一般地,故障、事故、突发事件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日常运营过程中的发生概率有很大差别。故障可以认为是多发事件,大部分故障不会对运营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但会影响运营的可靠性,降低运营质量。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概率较小,严重的事故和突发事件可以认为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事故和突发事件对运营安全造成极大危害,甚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处置和预防不同的事件种类时,应有相应的侧重点。对于一般性的故障,应侧重于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运营管理的优化等;而对于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严重事故或突发事件,则应侧重预防和应急处置。

2 影响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1) 技术设备

技术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营安全和可靠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包含了以下主要设备:线路及车站、车辆及车辆段、通信信号、供电、环控设施、售检票以及防灾监控报警设备等。只有各项技术设备协同可靠工作,才能保证列车安全高效地完成运输任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一般采用了高可靠性的元件、设备和软件,而且构成的系统具有“故障导向安全”的特征,使整个系统具有应对设备故障及突发事件的高度安全性。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站间距离相对较短,列车种类单一,因此为了保持列车运行秩序稳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动调整列车的运行状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一般不设置配线,列车在车站正线上办理客运作业,如果一列车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列车的正常运营。因此,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设备维护和管理是十分关键的。

2) 网络的运输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运输能力体现了运输效率。提高网络的运输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乘客出行要求,安全高效地完成输送任务。网络的运输能力主要影响轨道交通运行系统的可靠性,列车一旦发生延误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线路的正常运行,而且会影响到网络中其他列车的正常运行。正是因为地铁运行延误具有传播性,在发生列车运行延误时,列车到达晚点或者取消车次都会降低线路与车站等设备的通过能力,限制系统设备能力的充分利用。特别是在客流高峰时段的运行延误,将导致更大的能力损失,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提高网络的运输能力,减少列车的运行延误对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

3) 运营组织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应为乘客提供满意的出行服务,良好的运营组织是这种供给的前提和保证。在一定的网络结构和设备条件下,采用的运营方案应针对客流变化的情况,有利于提高网络系统的整体运输能力,适应客流需求,增加运营效益和运营可靠性,满足乘客在出行安全、舒适、准时等方面的要求。

4) 突发事件

除了系统本身可能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因素外,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也是影响运营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将会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运营中断,产生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人为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提高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途径

1)加强人员培训和系统设备的日常维护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包含土建、车辆、供电设备、通讯信号、运营管理等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的复杂大系统。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贯穿了从工程的前期决策、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的全过程。对每个有不同岗位要求的工作人员而言,高质量地完成本岗位的工作要求,是保证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高效运营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培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所依赖的交通设施,虽然采用了较高的可靠性标准,列车运行控制软硬件系统也采用了冗余设计来增强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但在长期复杂多变的外界因素干扰下,仍然难以保证运营设施与设备不产生功能失效,因而系统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生随机故障在所难免。为了降低故障发生率,就需要对系统的各种设施设备做好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早解决,最大程度地消除发生故障的隐患,从而保证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

2)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

为了保证轨道交通系统中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故障、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应尽可能地利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科技手段。如采用高技术支持的信息管理、应急处置系统等来确保各种事件发生时的信息传输通畅以及应对措施的有效实施;采用列车运行智能化调度系统,减少因人工疏忽所引发的各种故障或事故;采用线网综合运营协调系统,保证网络中各车辆的高效、安全、可靠运行。

3)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通过安全设计、操作、维护、检查等措施,可以预防事故、降低风险,但达不到绝对的安全。因此需制定在发生轨道交通事故后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并尽快排除事故,保护乘客和员工的人身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设施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低程度。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各种不同的紧急情况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不仅可以指导各类人员的日常培训和演习,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而且还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混乱而延误事故救援,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预案演练时,可以与公安、消防、医院、公交等系统的相关部门实行联合演习,增加演练的实战性,更好地掌握演练技巧。

参考文献

[1] 施毓凤,杨 晟,孙力彤.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问题[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2):26.

[2] 陈 铁,管旭日,孙力彤.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6.

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第4篇

Abstract: Enterprise is not only a for-profit entity, as well a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bearing human society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 review corporate social roles, and require companies to assume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y.Therefore how to promote the enterprise to disclosur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accurately and timely is the research topic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scholars for many year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emergency,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content and form of China's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hoping to improv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突发事件

Key words: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information disclosure;emergency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67-02

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Oliver shelton在1924年最先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国际上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

国际上与我国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定义有所区别,但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责任概念中存在一些共性的内容,即选取的出发点均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且都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是除经济责任以外企业需要承担的福利和伦理活动。

1.2 突发事件的相关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而学界对此概念的认知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突发事件(或危机、灾难、紧急情况)是指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急需快速作出决策的紧急公共事件。[5]

企业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从社会中获取经济利益,相应也需承担同等的社会责任,这部分社会责任涵盖社会、环境、经济三个方面。尤其当企业面临突发性事件,例如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时,企业更需进行这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1.3 合法性理论与社会责任 合法性理论认为,企业并没有内在的存在的权利,这个权利是由社会赋予的,且只有在公司的价值观系统被认为与所在社区的价值观相一致时,社会才赋予公司合法性。[1]现代社会中,组织只有遵守理性的(或科学的)规定和法律或者类似于法律的框架,才有可能被认为是合法的。当公司违背了所在社区的价值观时,合法性将被撤销,随之而来的是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少,劳动力供给和资金供给受到限制,公司的现金流受到影响。[1]合法性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者的任何社会响应必须伴随着信息披露,没有公开披露的行动不能有效改变外部团体对企业合法性的看法;公司的社会责任行动必须予以公开披露,才能影响公司的合法性。[1]合法性理论也在一定方面证实了一旦企业发生相关的突发事件,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价值观,企业必须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以使企业获得合法性。

2 突发事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2012年起,麦当劳过期产品加工出售、立顿茶叶上禁用农药超标、修正药业“毒胶囊”、白酒塑化剂事件、速成鸡事件等突发事件都表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尤其是由于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等所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使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不断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供给和需求也出现了迅速增加的趋势。

衡量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时,不能光注重诚信、遵纪守法、关爱员工、投身慈善等方面,发生突发事件时企业的表现也是一个重要考量指标。从对突发事件的应变中,一方面可以看出一个企业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及时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展现一个企业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对突发事件的积极应对,不仅拷问的是我们社会的良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企业的良心。

因此企业有必要根据社会群体的需求迅速建立起制度化和成熟化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同时这也利于提高企业形象,与企业各利益相关群体建立起和谐关系。

3 突发事件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发源于美国,发展于法国和英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状况与企业规模、公司绩效、披露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起步较晚,而且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不够重视,利益相关者、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度也不高,导致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意识不强、重视度欠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实社会的需要,我国企业杜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问题也逐渐提上日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对于突发事件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仍存在一些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

3.1 信息披露的内容 总体来说,企业社会信息披露内容不统一不全面,以定性信息披露为主。信息披露内容集中在公司的治理结构、经营业绩和公司股利分红方面。对于环境保护,上市公司主要是从环保投入、废弃物排放标准的执行和对循环经济的实践等方面进行定量披露。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定量披露则主要集中在建设和谐社会,帮困扶贫、捐资助学、赈灾捐款、新农村建设、关注弱势和特殊群体、创造就业等方面。[4]而对于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披露,则显得过于简陋。如从苏丹红、老油门到最新的速成鸡事件,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中的百胜集团,在其官方主页中关于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主要以抗震救灾为主,而对于速成鸡事件中的相关社会责任信息在其中并无体现。这也体现了企业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会有选择性的披露那些有利于企业正面形象的信息,而对于一些负面的信息则尽可能的不予以披露。这种有选择性的忽略并无法解决事件本身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特别是负面信息产生的舆情环境可以至一个企业与死地,三鹿奶粉事件是这一案例的典型。而由于参与者舆论的个人素质和参与目的的差别性,这就容易造成舆情言论和意见的随意性、偏激性和不实性,这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正视问题,积极采取整改措施,同时将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及时披露出来,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正确、及时的信息,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3.2 信息披露的形式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模式不规范、不固定。通常的信息披露主要以社会责任报告报告、董事会报告和报表附注形式披露。但对于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披露,例如发生类似的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时,企业一般会通过公关部门以新闻稿的形式向公众进行相关的说明,但这种经过美化和刻意斟酌过的语言往往无法准确传达相关信息。突发事件中对于信息披露方式的选择原则有及时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企业可以通过多种传播途径来满足这几个原则,达到信息披露的目的。微薄、官网、媒体都利于将此类信息迅速传达到利益相关者中,但要切实的消除一些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要注意信息披露的正式性。可以鼓励企业将类似的突发事件中相关的信息以正式的报告形式进行披露,具体的格式内容可以参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些内容和要求,增强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4 提高突发事件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对策

4.1 提高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度 社区、政府、员工、消费者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普遍认为企业所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足。来自股东的反应也是公司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公司董事会规模及结构与其税收、保值和信息披露等社会责任履行有显著关系,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专家董事的人数及比重的增加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社会责任意识较强并且愿意与外界进行沟通的企业就会利用年报等媒介进行信息披露,而社会责任不强的企业就会侵占社会资源、破坏环境,这时就需要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督管理和规制。

4.2 强化政府职能作用 我国在经过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后,政府提出了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维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理念,但是要想让企业改变逐利的本性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且与西方国家中政府履行单一的监管职能不同,我国政府身兼监管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角色,而国有企业不仅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及其信息披露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的监督职能将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4.3 完善应对突发事件时信息披露的制度 我国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取自愿与强制披露相结合方式进行告知披露,尽快完善此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立法工作和准则制定工作。针对部分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会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采取强制披露,其他方面则采取自愿披露。

4.4 发挥媒体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作用 在面对类似的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的触觉是敏锐而迅速的。新闻媒体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冲到事件发生地,获取第一手材料。所以对于媒体利益相关者来说,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企业的相关信息,而是会自动自发的搜寻遗漏的信息。因此媒体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媒体利益相关者也有一定的不可控性,一旦散发错误的信息,很可能会造成误导社会大众的局面。因此,企业在面临突发事件中,需要正确对待媒体利益相关者,及时与其进行信息沟通,将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协助者。

参考文献:

[1]Magnesa V.Strategic Posture,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J].Accounting,Auditing&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6,19(4):540-563.

[2]Lindblom C K.The Implications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For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Disclosure[J].Accounting Conference,1994.

[3]周新玲,吕雅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12(6).

[4]张宁.突发事件下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研究—以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为例[J].桂海论丛,2008.

[5]澳·罗伯特·希斯,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2004.

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突发事件 辅导员 职责

高校突发事件的界定

突发事件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和流行的新闻词汇,高校突发事件可以看作突发事件概念的一个子集,即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及高校在校学生有关的突发事件。高校突发事件是“高校内突然发生的,并可能迅速演化为较大规模和影响、将危及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事件。”,是“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的行为主体或主要的介入者是高校在校学生。综上,我们可以将高校突发事件定义为:由于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在高校范围内所引发的,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对高校学生本人的心理、生理及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乃至社会安定造成伤害、损害、冲击等一系列负面影响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分类

从以上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界定可以看出,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因此参照不同的标准对高校突发事件作出不同的分类,有利于突发事件的预防及事件发生后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按突发事件所属的领域划分,可分为如下几类: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2、突发政治性事件,如1999年美导弹误炸我驻南联盟使馆发生后的示威,游行、2005年在全国各大城市发生的反日游行活动。3、刑事案件与安全事件,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北大学生食堂爆炸案等恶性刑事案件;4、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事件,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5、因学校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因教学管理、后勤管理而引发的罢课、罢浴,具有对抗性过激行为的舍区闹事、破坏公物等事件。

按事件作用的对象可以分为个体性突发事件和群起性突发事件。所谓个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单独的大学生个体身上的突发事件,如自杀、个人意外伤害及刑事案件伤害。群体性突发事件则指涉及在3人以上的突发事件,如群体性食物中毒、大范围的罢餐、集体外出活动中出现的交通意外等活动。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职责

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首创于清华大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但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在一段时期内辅导员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近年高校在扩招后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的出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再次得以体现。为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作出了明确了说明,指出辅导员应“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明确了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职责。

突发事件中辅导员的具体职责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只是指出辅导员要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并没有明确的细则,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借鉴以往处置相关类似事件的经验明确突发事件中辅导员的具体职责。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即平时的日常管理、沟通与事件发生时的临场处置。

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多,往往能够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并掌握个别学生的个体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通过进课堂、进网络、进心灵的“三进”活动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了解到学生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与思想方向。做好这些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其益处在于可以及时发现不良苗头,防患于未然。要搞好这些日常的工作就必须具有以下三种能力:热爱学生、把握学生需求、倾听学生的能力;深入学生,熟悉青年学生特点、知晓学生的能力;以情感人、真心地关心学生、帮他们克服与解决前进道路上困难的能力。

一些事件确实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通过日常的工作能够掌握或者避免的,如突发自然灾害、突发疫病、意外伤害等情况,在这类情况下就学要辅导员在遵照学校既有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前提下,拥有良好的应变能力与临场处置能力。

首先,及时到场履行职责。学校发生突发事件,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赴到场、坚守岗位、绝不能推卸责任、擅自离岗,以免延误处置问题的最佳时机,造成更坏的结果和恶劣的影响。

其次,全面快速了解信息。到达事发现场后,辅导员可以结合平时所掌握的信息,从各种蛛丝蚂迹中判断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而快速了解事件的情况,对于偶发性突发事件则要求辅导员在现场调研,及时向当事学生或有关人员了解事件的简要经过,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赢得时间。

第三,及时主动汇报情况。有些突发事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辅导员处置职权有限,在了解情况、控制现场后要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取得到上级指示,在没有进一步指示前绝对不能贸然行事。

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着主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承担着稳定现场、危机处理与信息通报的责任,为更加科学、合理、有序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前期保证。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一线力量,辅导员在处置高校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辅导员应不辱使命,在突发事件处理中践行时代赋予的光荣职责。

参考文献:

1“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特点及成因探析”李佐卫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6月第四卷

2. 张平, 尹跃进《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5月第28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