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经济政策举措

新经济政策举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经济政策举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经济政策举措

新经济政策举措范文第1篇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3.9%,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5、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能力方面,欧洲远远落后于美国,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1998年,欧盟15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1.8%,而美国为2.8%。同时,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研发和成果商品化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市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设立欧洲研究区,以减少研究力量的分散,鼓励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

新经济政策举措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 发展 启示

引言

美国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历经50年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但是面临着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美国哈佛大学Jorgenson教授和BEA局长Landefeld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在他人共同研究的基础上,于2006年建立了美国国民核算体系的新框架(NEW ARCHITECTURE FOR THE U.S.NATIONAL ACCOUNTS,本文中简称NA)。NA作为BEA的国民收入与生产账户(NIPAs)2003基准化的一个调整。新框架的范围被严格限定在现存的市场账户,并专注于提供一个整合的、完整的和一致的账户体系。Jorgenson(2009)在《收入与财富评论》杂志上对NA又进行了一次完整修订,使之更能够适应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等新的经济形势,同时也和2008SNA取得一致。美国经济分析局在2013年7月已经部分推行NA,比如把研发、电影版税等纳入GDP核算体系。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新的核算标准的国家。

NA的主要贡献

(一)旧体系的修订起因

美国经济核算账户体系由于不需要像SNA那样考虑国际通用性,因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拥有了一些世界上较完善的经济核算账户。这些账户被定期更新,为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在美国战后快速发展,以及应对各种危机的过程中,表现良好。但是,美国国民核算账户体系是为了解决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更多关注经济运行状态和维持经济的增长。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加剧,新经济、创新经济的涌现,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的陡然增加,美国的经济也不能够有效地抵抗外部和内部经济环境突变带来的冲击。与此相适应的是,美国货币和财政政策也已经从维持经济稳定到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方向进行转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研究新的理论模型,定义新概念、发展新的统计或指数方法、扩大数据采集范围、提高数据采集的质量和时效等。因此,美国的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很多数据使用者纷纷建议对这些账户进行修订。

(二)旧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少整合。为了满足不同的政策和分析需要,这些账户的某些组成部分是独立编制的。比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编制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账户;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编制生产力统计账户和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编制其它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他们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包容的。美国账户的不完整、不一致和缺口的存在降低了其用于分析的价值。尤其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矛盾更加突出。

2.范围和结构。从一开始,就有人建议扩展这些账户的范围来包括非市场活动。美国账户的创始人之一Kuznets认识到了只专注于市场活动,而把住户生产、研发、知识产权等和其它更广泛的非市场活动,以及有生产价值和产生回报的资产排除在外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理解战后经济增长的源泉,广大学者开发了多种补充序列。

3.概念和方法。美国账户在核算美国经济时所采用的概念和方法更新太快,以至于与更新较慢的国家间的可比性受到了影响。同时美国的账户系统和SNA也存在很多不一致。

(三)新账户体系(NA)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设计

NA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从总体上讲,主要为了适应经济的全球化,以IT为标志的“新经济”,研发、创意和知识产权为标志的创新经济、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到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提高以生活水平评价的经济增长的质量五个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以期实现为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提供最好的核算服务。

NA最重要的扩展包含对分析经济增长和生产率重要的无形资产,例如研发支出和住户生产一类的非市场活动,以及以所有权方式对国际交易或与微观账户相联系的宏观账户进行记录等。NA同时拥有现价和不变价的投入产出数据的一系列生产、收入和积累账户和高度一致的各个分行业的数据和汇总数据。

1.全球化的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对统计部门提出更多的要求,需要为政策制定者提供该国地区之间依存度越来越高的世界经济的准确数据。全球化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的相互依赖,跨国公司的激增,技术的国际间转移,国内市场对国际贸易的与日俱增的依赖,货币、财政和监管政策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政策上的相互依赖导致对统计标准一致性的迫切要求。这些工作包括协调、规范、修订现有的国民核算账户体系(SNA)和国际收支平衡手册(BPM),国际间数据传播标准以及一系列对国际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核算等的指导手册。

NA的优势在于弥补使用传统的数据收集方法和现有的国民账户体系之间的差距,从而满足经济变化需求。比如,为了提供跨国公司对经济影响评价所需要的数据,通常要求统计部门直接对公司的外国子公司的海外活动数据调查,同时开发可供选择的核算账户体系。

NA是在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NIPAs)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的全球化直接发映在BEA的国际账户体系中。该体系包括记录进口、出口和来自国外收入交易记录等国外交易经常性账户。NA中涉及到核算经济全球化对美国经济影响的账户包括:国外交易经常账户、国外交易资本账户和美国国际状况账户。

2.新经济的适应。软件和硬件对于信息技术而言都是比较重要的,这点反映在巨额的软件支出上。NA采用BEA的核算方法,对三类软件进行区分——预装的、定制的和自主化的软件。预装软件是以标准化的形式销售或认证的,以包装的形式配送或是从互联网下载的电子文件。定制软件是按照特定用户的需要设计的,并辅之以分析,设计和编程等所需的定制服务。1998年以来,BEA对来自BLS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所有预装软件采用匹配模型价格指数。BEA采用编程人员的工资数据来核算自主化软件和定制软件的价格。定制软件和自主化软件的价格采用预装软件的价格和编程人员工资的加权平均来核算,并人为地设定编程人员工资占75%的权重,预装软件的价格占25%的权重。

NA中整合的行业数据和汇总数据对于美国经济增长源泉核算作用明显,而且容易进一步分解分析。比如,可以揭示美国1995年后,有多少产出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来自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等IT投资品的生产效用的提升而引致的。

3.创新经济的适应。NA将研究与开发支出、创意投入等认为是投资,而不是消费,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将来会产生预期收益,而不是仅仅产生当期收益;而且研发等的收益可由其所有者来分配,这就使得研发支出具有经济资产的属性。长期以来,经济学者力图将研究开发视为创新、增长和经济福利的源泉,并因此将研发驱动的经济称为技术驱动型经济或者创新经济。

NA对创新经济的重要扩展包括人力资本(Jorgenson,1996),研究与开发支出(Christensen和Jorgenson,1996),和自然资源(Wright,1990)。更近期的研究成果还对管理革新的价值和其它无形资本的重要性给予了关注(Corrado,2005)。所有这些资产对于增长的重要性是明确的,然而在这些资产上的投资通常是由个人或是公司使用资本完成的,这些形成的资产很少被买卖。其结果是尽管这些都是用于生产的经济资产,但是通常被作为非市场资产对待,其原因是这些资产不存在显著的第三方市场和附属的市场价格。NA如同针对耐用消费品和政府资本的处理一样,通过研究改进账户体系使其包括研发支出和其它无形资本,以改进这些账户的估价基础。在原则上,NA将未给研发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的研发不归为固定资产,而是记作中间消耗。除非直接计算出研发的市场价值,否则NA就按照包括失败研发的成本在内的成本总额确定其价值。

研究与开发支出是1993SNA没能解决的问题之一。该问题在联合国统计委员会“1993SNA增补修订问题清单”44项议题中位列第9号,属于“非金融资产”类别。2009年12月的2008年SNA中已经将研究和开发支出归为非金融类投资。2008SNA在这点上和NA是一致的。

4.经济增长的来源。经济增长的来源对估计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的投资和劳动服务,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可以估计经济增长的潜力。NA中对不变价国内收入和生产账户的基本革新是,引入用户成本公式来虚拟资本服务的租金。SNA传统上以市场租金来做此虚拟,但是市场租金的数据在范围上受到限制,不能满足一个整合的和一致的美国国民经济账户对资本服务的需求。Jorgenson(2008)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来源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解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原因。

NA将GDP分为消费品和投资品产出等。为了构建GDP的数量指数,NA首先将产出在消费品和投资品之间进行分配。投资品包括耐用品和建筑物,消费品包括非耐用品和服务。NA构建消费者,机构和政府的耐用品服务,以及机构和政府不动产的价格和数量指数,作为虚拟的资本服务价值的一部分。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价格和数量采用环比的Fisher理想指数,来构建GDP的价格和数量指数。NA将GDI定义为包括劳动收入和资产收入等项目。GDI中劳动收入的数量指数构建是根据工作时间和每小时劳动报酬的数据。同样使用环比的Fisher理想数量指数构建劳动收入的价格和数量指数。核算不变价的资本收入、财产报酬、折旧和资本资产需要资本品的价格和数量数据。通过联合劳动和资本收入指数来构建GDI的价格数量指数。劳动和资本的权重是劳动和资本收入在GDI中的相应比例。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不变价GDP与不变价GDI的比率。多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可以被解释为使用投入去生产产出的效用增加,或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出所需投入成本的下降。它是预测经济增长预期的最重要指标。NA中整合的行业数据和汇总数据对于美国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明显,而且容易在行业层面进一步分解,得到各个行业的生产率。

5.经济增长的质量。NA中净支出的数量指数是关于社会福利的一个核算;Weitzman(1976,2003)建议,其包括当期消费的数量和未来消费的净增量。相似的,净收入的数量指数是关于经济创造的劳动和财产收入的一个核算。不变价支出与不变价收入的比率称作生活水平(Level of Living),一个产生于当期和未来消费的福利数量指数,其与劳动和资本服务的供应形式相对应。生活水平的高低就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从而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四)NA的创新

NA探讨了国家汇总层面和基于市场交易的账户。针对国民经济账户的主要创新有:

1.虚拟租金价格。基于Jorgenson(1963)提出的用户成本公式,系统化地利用了资本和资产的虚拟租金价格,这是NA整合BEA的NIPAs和BLS生产率账户的关键所在。为了在投资品生产和资本收入间获得一致性,NA虚拟了住户、机构和政府的资本收入,以及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的资本收入。对于居住用房,NA采取BEA根据出租用房的租金价值来虚拟自有住房租金价值的方法来处理。这一推算是基于市场租金价格。NA根据市场价格来推算耐用消费品,以及非营利机构拥有的耐用品和不动产的价值。

NA将耐用消费品的投资从住户消费中扣除,但是将其与相应资产服务的虚拟租金价值一道纳入GDP核算。NA对于非营利机构和政府部门持有的资产采取相似的处理。由于对等地处理住户、政府和企业部门的投资品生产和资本收入,NA中核算的GDP比NIPAs中核算的GDP高10%左右,其中美国这次的调整主要涉及研发、知识产权等,高出3%左右。

2.NA的所有账户都以现价和不变价来体现。NIPAs提供现价和不变价GDP,以及现价GDI,而国内收入和生产账户提供现价和不变价GDI,以及定义为不变价GDP和GDI比率的多要素生产率。国内收入和生产账户提供了Jorgenson(2001)提出的美国经济增长来源分析所需的数据。经济增长的来源是劳动和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以及生产率的增长。

NA还包括一个整合的收入和支出账户。收入包括要素服务销售获得的收益,加上来自国外的收支净额,以及来自国外的净税收和转移支付。支出包括以市场计价的个人和政府支出,加上来自国内资本账户的净储蓄。NA中的这一整合账户的优势是部门间的付款互相抵消了,较大程度地简化了账户结构。为了将收入分解为支出和净储蓄的数据,NA提供了现价和不变价的收入和支出账户。经济增长的使用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净储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净储蓄来自国内资本账户和国外交易资本账户,其等于总储蓄减去折旧。NA将生活水平定义为净支出与净收入的比率。这就是当前消费和当期累积的未来消费与资本和劳动服务创造的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NA的国内资本账户中投资包括私人国内投资、政府投资,以及住户和非盈利机构购买耐用品的支出,其都以市场价来估价。国内资本账户提供财富变化的数据,其等于净储蓄和资产重估价值之和。这为反映在国内收入和生产账户以及收入和支出账户中的当期经济活动,和反映在财富账户中的财富累积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内在联系。这些账户的边界在NA的整个国民经济核算模型账户中保持一致。

(五)NA的应用

NA的建立更多地是为了经济政策的制定,为了将政策从维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向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进行转变。

第一,比较明显的是NA能够对经济长期运行的趋势进行准确和一致的估计,尤其是对真实的GDP、生产率、通货膨胀,以及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的源泉。

第二,财政政策的制定高度依赖诸如潜在GDP、物价指数和生产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测,这些预测通常和它们近期的趋势密切相关。因此,明确这些指标的历史数据尤为重要。NA引进研发、创意、IT等时大幅提升了真实GDP的增长速度,当然也使很多研究者和政府工作人员对生产率和潜在GDP增长的估计提高。几乎所有的财政决策流程是基于和服从于收入和产出的预测。因此,NA的改进提升了政策制定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三,NA也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新架构中的不变价和现价数据是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等的测算基础。这直接影响到很多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判断。比如,计算机、软件和通讯设备价格快速下降使预测的通货膨胀率降低,但是使预测的潜在的真实GDP提高,这样就引导美国政府制定通货紧缩的政策。

第四,NA增进了对账户之间的关键关系的理解。这种关键关系能够影响政策制定者,或者通过影响研究这些问题的经济学家进而影响政策制定者,这样能够产生不同的改进且更加有希望的经济政策。当然,货币、财政和日常政策的制定者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的信息,但是NA提供的更宽更深入的数据能够在制定更加精确的政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NA对中国国民核算体系修订的启示

中国于2002年《中国经济核算体系》,期间国民核算制度方法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随着国际最新的2008SNA的,以及美国近年采取的各种核算方法的调整,中国的核算方法也需要进行修订,形成新的文本。美国的上述实践对中国的启示如下:

首先,中国执行“人才兴国”、“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和“创新经济”等重大发展战略,无疑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这些战略不仅要落实在具体的政策上,更要反映在统计监测和各级政府的统计工作中。即,中国的国民核算体系也应该相应进行调整,不仅仅要符合2008SNA的规范,也应该效仿美国的NA,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合决策者需要的核算方法和体系。

其次,增长必须保证质量。信息技术、创意产业等研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在于其数量扩张,更在于其自身质量和对其他行业质量的提升。中国目前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质量没有实质性进展,这种变相的数量型扩张通常导致产能过剩,同时这种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中国现有的核算方法没能体现出这方面的数据,也无法进行预测,更谈不上为政策的调整做出提前的研判。应该效仿NA中的不变价和现价的账户结构以及分行业分质量等级的核算数据模式。

再次,研究与开发支出等进行资本化。将研究和开发支出计作固定资本形成,并鼓励各级政府开展重点工作。美国在NA的研究基础上率先采纳并践行这一举措。美国BEA已把研发支出纳入2012年投入产出表和2013年国民收入与支出账户的核算与编制工作。将研究与开发支出纳入GDP统计,尽管面临着各种技术困难,但符合当代世界经济由传统的要素投入推动增长向创新主导增长转型的趋势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6)

2.Corrado Carol,John Haltiwanger, and Daniel Sichel, eds. Measuring capital in the new econom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3.Jorgenson,Dale W., Mun S. Ho, and Kevin J. Stiroh .A Retrospective Look at the U.S. Productivity Growth Resurg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ume 22, Number 1 Winter 2008

4.Jorgenson,D. W..Empirical Studies of Depreciation.Economic Inquiry,1996,34

5.Jorgenson,D.W..The Embodiment Hypothesi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6,74

6.Jorgenson,D.W..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placement and Depreciation, in W.Sellykaerts,Econometrics and Economic Theory,1973

7.Jorgenson,D.W..A New Architecture for the U.S. National Accounts.Richard and Nancy Ruggles Memorial Lecture.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Series 55,No. 1,March 2009

新经济政策举措范文第3篇

经济增长与汇率变化

美元汇率水平支撑的四个主要指标为:相对生产力、相对贸易条件、相对财政状况以及国外资产净额。目前美国经济在生产力水平上占有相对优势,并成为经济依托的重要保障。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尽管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减缓,但美国生产率增长依然达到4.3%的水平,是1983年增长4.5%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从1973~1995年生产率增长的平均水平为1.5%。这不仅表明美国企业结构的活力,也显示美国企业改革的效果,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的结构与效益产生了巨大作用与推动。2003年上半年,美国制造业状况的有所缓解与生产率的稳定增长,直接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继续提高。美国劳工部2003年8月初公布,2003年第二季度美国劳动生产力增长幅度达到5.7%,从而可以看出,10年经济增长积累的有利局面继续维持着美国经济相对稳定增长,虽然环境与条件变化已经使美国经济政策层面的矛盾扩大、阻力上升,但经济实质的变化依然继续可以保障维持经济。即使强势美元货币政策难以实现经济的动力作用,美国货币政策的组合变化与调整,已经是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并会牵制经济增长水平。

经济是汇率的依托,汇率是经济的信心。美国货币政策的作用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十分显著,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效果愈加明显。1991年4月美国经济开始步入增长期,直至2001年3月持续了120个月的增长周期,年均经济增长为3.09%;同期汇率水平,以美元兑日元汇率为例,平均汇率为1:127.17;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美元货币政策产生的汇率影响具有不同变化。

美国经济增长环境利好状况,使得美国货币政策的强劲明显突出;而美国经济增长环境相对恶化,使得美国货币政策强中显弱,政策强势与技术弱化结合浑浊。1991~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与美元兑日元汇率水平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经济在1997~1999年相对较高增长时期,增长水平在3.9~4.4%,同期美元兑日元汇率在120~130日元相对较高水平;而在2000~2003年,美国经济相对走弱时期,美元兑日元汇率不仅跳跃幅度扩大,而且美元有所贬值扩大。因此可以看出,经济基础依然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支持因素,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时期,经济状况对货币政策的强势起到积极有效依托作用,直接拉动货币投资信心的持续稳定向上。美国经济增长的持续强劲给予美元充裕的强劲空间,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双赤字与政策矛盾

投资环境脆弱,经济环境与政策支持度减弱,是影响美国经济政策组合和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美国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美国经济金融政策也呈现重大转变:经济政策已经抑制通货膨胀转向刺激经济增长,财政政策由扩张转向紧缩,利率政策由大幅调整转向基本稳定,美元兑日元货币为重点转向美元兑欧元的货币重点,货币趋紧明显。货币政策趋紧可以有效抑制通货紧缩,保持弱汇率可以为宏观经济增长目标创造必要的保障,但也影响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匹配与协调。美国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趋紧的货币政策――双紧政策取向,不利于经济复苏。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保障密切相关,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已经是改善美国宏观环境和经济结构的重要保证,新经济主导与传统经济的稳定辅助,已经使美国经济的质量和内涵发生重大转变,并使美国经济具有较强的调节与承受力。但随着经济的周期的转换和结构性矛盾的突起,尤其是政治性因素的影响上升,局部战争和冲突以及恐怖活动的加剧,美国财政状况也急剧变化。根据白宫的预测,2002年美国财政赤字将为1060亿美元,2003年为800亿美元,经济调控依托明显减弱;2003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财政赤字数据更是美国自身和全球关注的焦点,美国公布的财政赤字状况是直接影响美元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财政部报告显示,2003年7月份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达54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92亿美元上涨86%,2002~2003财政年度前10个月,美国的财政赤字已达创纪录的3240亿美元,十分不利于美国经济复苏的环境与条件支持。

伴随汇率、财政等经济矛盾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贸易赤字,过去30多年中,美国国际贸易的增速是GDP增速的两倍多,1960年美国贸易占GDP的比重为7%,而今已经达到20%以上。国际贸易增长伴随国际资本流动而增加,并在汇率变化中成为美国货币政策制定中考虑的重要因素。随着美国经济问题的凸显,美国贸易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经济结构性矛盾压力加重。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贸易逆差从1996年的1910亿美元直线上升到2002年的4850亿美元,预计今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将会达到5000亿美元以上,更为悲观预计明年将为60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5%。巨额贸易逆差的连年上涨,在美国经济不同状态中具有不同影响;美国经济繁荣时获益突出,同时也埋下经济结构性风险隐患;而全球对美国贸易的依赖与依存,进一步加大美国经济结构性扭曲扩张,贸易逆差的获利效益已经转变为心理的隐忧和负担。面对国内经济的收缩,消费心理抑制性明显,贸易结构长期不均衡进一步加大恶化与打击经济信心和内耗加大,使信心和心理的隐忧变为实际的冲击。美国货币政策强势导向与美元贬值不断加剧的现实的不一致和不谐和,已经表明美国明显缓解贸易逆差的需求意向,以及贸易逆差对经济影响和心理冲击的严重性与复杂性。

经济前景与汇率走势

从目前美国经济形势看,美国经济前景并不乐观,看似强劲的经济增长现状与预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宏观与微观的不谐和,不仅是美国经济波动不定的表象,更是经济政策艰难与困惑的反应。因此,从短期或中期看,美国经济具有再度恶化的风险,理由在于三点:

1、政治因素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已经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和即将出现的美国大选,从政治角度对美国经济具有影响。首先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大幅上升到3.1%的增长水平,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支撑因素,是战争中的国防开支与消耗,进而使国防对GDP的贡献度达到1.75%,为整体比例的一半多,经济增长突发性因素的影响,更加大经济不确定性。尽管目前人们对美国未来经济增长抱有乐观强劲预期,但经济实际表现中,难有积极支持,失业率的不断增加,企业盈利的弱化以及政策支持性的减弱,都使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并不足。其次是美国大选,现任政府连任的渴望将会使其加大经济改革举措与调整力度,但主观意志难有支撑,财政赤字连连上升,不仅使政策调整与回旋余地弱化,而且在信心和心理上给予经济打击更大。在美国大选前夕,投票者是以国民经济切身利益选举执政总统,美国国民对经济悲观扩大,不利于现任政府的继续执政。初步调查显示,对美国经济状况“较差”的人数已经达到近10年来最多,不仅与2000年美国国民经济信心十足形成巨大反差,而且也已经达到1991~1992年来的最悲观状态。美国现任政府有可能因为经济而失去选票,经济将会受到进一步冲击与破坏。

2、结构因素的压力。美元强势在经济周期旺盛繁荣时期的积极作用与意义十分突出,而在经济下降或者衰退中的效果与影响则形成包袱乃至阻力。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制造业下降中的企业压力较大,美元汇价过高使得制造商无法与外国同行开展有效竞争,进而导致制造业收缩严重;但美元贬值将使出口产品相对便宜,因而利于刺激和推动出口,使制造商获利空间加大,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循环与改革;美元强势与美元贬值利弊均有。美元贬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低于经济损失。强势美元有损于贸易,但却对经济具有保障与维持作用。目前美国债务赤字巨大,每天都需要来自其它国家上十亿美元资金弥补赤字缺口,而一旦资金流入速度减弱,必将对美国经济形成压力与风险。而经常项目是一个被广泛用于衡量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指标,而美国以外资大量流入弥补经常项目赤字为策略,在经济不景气时突显矛盾不均衡。

因此,从短期看,美国经济依然处于波动不定状态,经济复苏的国际对比性将有利于美国经济暂时的增长,今年经济增长温和,经济增长水平在2%左右,但经济矛盾积累和经济风险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明年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但如果从美国经济政策或阻力角度分析,美国政治意志的变化与影响,尤其是不能排除美国经济政策混乱局面的出现,利率、汇率以及整体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调或失控,将会使美国经济再现衰退,乃至出现危机的可能,并引起美元较大的波动,进而牵动国际市场的震荡。

依据美国经济层面的变化预期,美元汇率的波动调整将愈加艰难。在经济不景气、不确定中,美元强势货币政策将会继续是美国指导影响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但效率与作用将会淡化,对美元汇率的影响将出现几种可能前景。

其一是美元面临较大的震荡性。由于美国经济的不确定,乃至大选现任政府的失落,将直接可能导致美国经济理念和抉择的失落,经济再度恶化或可能出现的风险危机,都将进一步打击美元资产信心,美元大幅度贬值,不仅使自身经济受到损失与打击,而且将牵动国际金融市场的震荡乃至危机。美元资产超值20%~30%的论点,将会使美元进一步大幅走跌,其兑欧元和日元汇率将可能走跌至1.25~1.30美元和100~105日元,但这是最坏的预期,可能性也相对较小,但不能排除这种风险。

新经济政策举措范文第4篇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遏止经济过快下滑,中央及时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同时强调,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长远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很大。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形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保持清醒头脑,做好应对更大困难的长期准备。

今年的时间即将过半,保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也到了关键阶段。如何研判经济形势以及其中潜藏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实现今年的改革发展目标?我们约请有关专家撰写了一组文章,从今天起陆续在“经济形势专家谈”栏目刊出。

经济形势研判

我国一季度和4月的国民经济运行指标统计结果已陆续公布。应当说,统计结果大致符合原来的预计,扩张性宏观政策的效力正在显现。

从采购经理指数、经济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和汽车销售量、住房成交量、铁路运量、港口吞吐量以及投资(包括新开工项目)、消费的数据看,都是向好的,有利于恢复和增强信心;用电量、工业增加值在1—3月明显上升后4月小幅回调,这尚待观察是否为窄幅波动现象,还不足以动摇总体回升态势;外贸出口形势仍然严峻,但月环比的降幅已明显收窄;信贷增量非常大,同时物价已处于低位,表明通胀压力消解,而通缩亦有望得到积极防范。在物价继续负增长、未形成企稳局面之前,我们还不必担心通胀方面的问题。

从“龙头指标”gdp增速看,尚“比较难看”,处于增长6.1%的较低位,与年度8%左右的增长目标存在差距。但与去年从13%跌到四季度的6.8%相比较,下跌速率已明显减慢。财政收入数据则可谓“非常难看”,1—4月累计同比降低9.9%(同比减少2257亿元),与年度增长8%的目标相距甚远。具体分析,累计降幅较大的原因除了经济增长率走低、企业效益下滑、政策性减税较多(含出口退税大幅增加),还有物价下降导致以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减少以及去年同期结转自上一年的收入比重较高等。同时应当指出,今年一季度也有成品油税费改革使国内消费税大幅增长38.5%的因素。如果把去年和今年同期不可比的因素都作剔除,那么,纯因经济下滑带来的减收因素,粗估应有1000多亿元,这凸显了由经济低迷所带来的财政困难。我国财政运行已明显进入一个“过几年紧日子”的新阶段。但为大局服务,财政收支安排仍需积极而稳妥地实施总量扩张,并特别注重引导和支持结构优化。

从企业层面看,部分大企业情况好转,一般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困难还在延续,但企业的预期已有所好转。

总的来看,我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滑入低迷阶段的宏观经济运行,正在接近底部或正在完成触底,如不出现极大的意外,当扩张性政策对冲净尽经济自身的下滑惯性后,国民经济有望在今年由“前低”转入“后高”,即实现触底后的回升。同时,也应看到,在一季度6.1%的gdp增长速度基础上,要达到年度8%左右的gdp增长目标,有关方面的工作任务将是很艰巨的。

前瞻与应对

结合世界经济的最新动态看,高外贸依存度情况下无法独善其身的中国经济,在下一阶段仍然具有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但随着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态势出现企稳迹象,这种不确定性已不像先前那么大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相机抉择”的原定框架不应改变。今年二季度后两个月的主要指标演变情况十分关键,需要对其密切跟踪观察,作“好”与“坏”两个方向上的准备。

首先,从“坏”的方向考虑,宁可把下一阶段的局面想得坏一些,把困难想得大一点。假设二季度末主要指标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则有必要启动预案,给已实施的扩张性政策加码。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这个决心不应晚于6月末下定,因为那时有关部门应已能估计出二季度和上半年主要指标的大致模样;否则就要等待三季度数据,那时再下决心就嫌晚了。从我们自己的调控经验看,1998年实行预算调整方案、启动积极财政政策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后,在1999年,当一季度数据表明投资增长率明显偏低时,又曾实行给扩张性政策加码的预算调整方案,把年初安排的当年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规模提升到1100亿元;在20xx年,当二季度看清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带来的负面影响后,再一次实行增强扩张力度的预算调整方案,把年初安排的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规模提升到1500亿元。今年,我们也有必要防患于未然,搞好政策储备预案。当然,其中需要动用的手段,不一定是单一的 增发国债。

新经济政策举措范文第5篇



[摘要]产业链条实则是从实体层面进行考察的,煤炭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条的上游;而从价值层面来看则更具有系统性,即在价值链条的逆向转导下,我国煤炭市场行情走低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特征包括:内涵发展成为趋势、全面内控成为要求、成本控制成为关键。财务管理措施包括:建立全过程的资金管控机制、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

[关键词]煤炭市场行情;特征;财务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6-0053-02

煤炭市场行情仍从价格波动层面反映出来。从目前煤炭市场价格走势可以看出,从2012年起价格明显处于走低态势。从现有的数据分析中可以预测,这一态势还将持续较长时间。那么,为何我国煤炭市场行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落落。笔者认为,对于问题的回答唯有在整体视阈下来给予解决。所谓“整体视阈”可以理解为,在产业链条的基础上来考察目前形式的发展。不难理解,产业链条实则是从实体层面进行考察的,煤炭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条的上游;而从价值层面来看则更具有系统性,即在价值链条的逆向转导下,我国煤炭市场行情走低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现就个人思考做如下分析。

1煤炭市场行情动态演变逻辑分析

在构建财务管理措施之前,首先需要就煤炭市场行情的动态演化逻辑进行构建。构建的思路仍然围绕着价值链条的逆向传导展开。

1.1制造业的市场环境分析

我国制造业是供电企业的主要客户,从阶段平均用电水平能得出当前制造业的总体发展信息。不难知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深刻影响到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发展,这也从政策层面做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规划。然而,伴随着我国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体经济却存在着产品滞销、产能过剩的劣势。从而,在二者叠加效应的放大的情况下,最终使得制造业资金链条日益紧缩,不得不面临萎缩再生产的现实。这一现实,就从产业经济发展领域制约了对煤电的需求额度,也就在价值链逆向传导下影响到煤炭企业的产品销售前景。

1.2制造业的融资环境分析

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融资偏好也深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制造业在融资中处于尴尬的境地。之所以这样,可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往往属于高耗能产业,其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对象范围;二是制造业的融资数额又呈现出量大的特征,这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是难以被金融机构所接受的。因此,在缺少外源性资金供给支持的背景下,也使得制造业处于萎缩再生产态势之下,也就导致了煤炭企业产品市场需求的降低。

1.3其他方面的环境分析

从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目标驱动下,也在行政层面影响到煤炭企业各项事业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开采煤炭数量的配额限制。这不仅具有保护市场价格的作用,也对资源的可持续开采提供了规制机制。

以上逻辑不仅在系统性上证明了煤炭行业市场行情变化的现有趋势,也为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措施提供了价值取向。

2逻辑驱动下的特征解读

那么如何在上述逻辑下来解读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特征呢?不难看出,对这一特征的解读将深化对财务管理措施构建的理解。

2.1内涵发展成为趋势

“内涵发展”的定义较为宽泛,很难对其下一个具有收敛性质的概念界定。这里的内涵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产能结构。从价值逆向传导的角度来看,煤炭企业须根据下游市场环境合理建立自身的产能结构,从而在资金预算、控制等诸多方面严控产能过剩。二是提高全员生产率。煤炭企业仍然处于制造业类型,并且其作为资源指向型企业将面临着金融机构的放贷歧视。因此,应在生产效率上下工夫,通过提升全员生产率来降低可变成本的发生金额。

2.2全面内控成为要求

从组织资源范畴来看待全面内控,实则是对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由于各煤炭企业往往以集团公司的形态存在,这就使得内部控制不仅存在于集团公司的整体层面,还存在于各事业部单元的分系统层面之上。但无论范围如何缩减,都须遵循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同心圆运动。这样一来,全面控制的关键就演变为以财务管理为主导的动态过程。

2.3成本控制成为关键

成本控制的目标在于,从工程技术领域减少对资金的耗费,而增大企业生产的性价比。不难看出,这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从目前企业的实践可得,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成为常态。这样一来,就从价值领域和实体领域双重保障了煤炭企业的内涵发展要求。

上述三个方面是应对当前行业动态的举措,其关键仍在于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

3对财务管理的挑战

这里需要深入考察煤炭企业目前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挑战,该挑战主要体现在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方面。通过对其所面临挑战的考察,将为具体的财务管理模式构建提供思路。

3.1目前资金预算面临的挑战

资金预算的准确性与否将关系到企业整体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煤炭企业历来重视这一点。但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煤炭企业难以及时、充分获取下游产业的经营状况信息,更无法获得下游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从而,在确定生产经营目标时,往往从自我需要出发而导致资金预算事实上存在着偏差。考察事业部发现,其在利益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往往存在的寻求资金支持的强烈诉求,而在缺乏资金统筹的背景下,又直接导致了资金预算的偏差。

3.2目前资金监管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在针对资金使用监管上,主要关注其的流向、流量和效益性等方面。目前的主要挑战仍在于,缺乏对资金使用效益性的监管。如何在这一领域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呢?这在煤炭企业内都未给予很好的解决,也许与国有企业的历史固有意识有关。

3.3目前资金回笼面临的挑战

资金回笼包含了对利润的一种收回,但在现有宏观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不仅面临着议价地位降低的态势,也不得不接受三角债的事实。因此,面对这一挑战在现有的措施安排下,较难克服。

4应对挑战的措施构建

4.1建立全过程的资金管控机制

按照企业资金的流动环节,可以把它分为3个阶段:①资金准备。②资金使用。资金使用包括在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等全过程上的使用。③资金回笼。

4.2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是企业的成本中心。这一地位就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对成本的控制程度进行评估。从资金使用上来看,则体现为应对其使用效益展开评价。因此,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便成为必然。

4.3建立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环节,应建立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这不仅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作为成本中心的地位的要求,还是企业财务目标管理的内在要求。并且,企业还应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强化企业资金监管意识和力度。

参考文献:

[1]刘丽霞.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财会信报,2011(6).

[2]李海清.加强供电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5).

[3]赵奕凌.西部县域工业发展资金缺损的机制分析与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