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政策解读

经济政策解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政策解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政策解读

经济政策解读范文第1篇

一、跨境人民币相关政策解读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试点工作,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已经涵盖货物和服务贸易结算、境外人民币融资、我国企业对境外直接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多个领域,总体上呈现出“经常项目优先、涉及人民币对外支付的业务优先”的政策取向。这既符合货币开放的一般规律,也是当前我国宏观货币形势的要求。

(一)货物贸易结算

在货物贸易结算方面,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最大优势在于取消了外币结算必须进行的核销环节。在对货物进出口报关以人民币申报时,试点企业无须向海关提供外汇核销单和打印报关单证明联,只需在报关单“币制”栏填写“人民币”。同时,试点企业也可按照同样的方式异地报关,无须向海关提供外汇核销单和打印报关单证明联。相应的,在出口退税环节,对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贸易,出口试点企业申请退(免)税时无须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人民银行通过管理系统向国家税务总局提供企业的人民币收付信息,供国家税务总局在进行出口退(免)税审核时使用。在国际收支申报方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涉及的国际收支交易应按照外汇局现行规定办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其中涉及居民对非居民的人民币负债,暂按现行外债统计监测的有关规定办理登记,但不纳入外债管理业务管理。

值得强调的是,如果企业已经用外币完成报关后,仍可选择人民币进行结算,只需在办理人民币收、付款手续时,注明“外币报关人民币结算”字样和相应的外币报关单号,并如实填写“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款说明”即可,同时境内结算银行将企业申报的信息报送人民银行管理信息系统。

(二)境外人民币融资

在境外人民币融资方面,根据人民银行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制度,境内银行可以为境外企业和银行提供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和账户融资。但向境外企业提供贸易融资,贸易融资金额以试点企业与境外企业之间的贸易合同金额为限。向境外银行提供人民币账户融资,期限不能超过1个月,融资金额以上年各项存款的1%为上限。此外,境内银行可为境内机构境外投资企业或项目提供人民币项目贷款,通过境外分行或行放贷的,可调拨或融出人民币资金,并于15日内向所在地人民银行备案。

(三)境外直接投资

在境内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方面,目前的政策主要明确了以下原则:一是以便利企业为宗旨,坚持“事后管理”的原则,即明确银行以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证书或文件为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主要依据,并要求银行切实履行风险防范职责。监管部门则从主要从事后监管的角度,对银行、企业的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业务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罚,督促银行切实履行交易真实性审核、信息报送、反洗钱等职责,监督企业依法开展业务活动。二是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的原则。相关管理办法建立了人民银行、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人民银行和商务部定期交换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审批信息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实际收付信息。人民银行跨境业务信息报送系统(RCPMIS系统)每日与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传输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人民币或外汇跨境收付信息。在具体办理的过程中,境内机构应当明确拟用人民币投资的金额。首次办理前期费用汇出或境外直接投资时,需向外管局进行登记。境内机构累计汇出的前期费用不得超过其向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申报的中方投资总额的15%。如确因需要,前期费用超过15%的,应当向所在地外汇局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银行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向境内企业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相关办理流程见图1:

二、香港地区人民币业务相关情况

作为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香港地区人民币业务在开展试点以来发展迅速。这既得益于香港地区发达的金融市场和人民币业务的配套政策,也得益于大陆与香港之间的特殊经贸关系。

从人民币业务的配套政策看,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长在2010年~2011年财政年度的财政预算案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区域人民币结算中心,推动人民币债券业务,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产品的目标。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10年2月11日“香港人民币业务的监管原则及操作安排的诠译”,进一步简化人民币在港处理程序及促进企业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继人民银行在2010年6月22日宣布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计划后,香港金融管理局在7月19日发出最新指引,再一步放宽个人和企业在港的人民币业务,包括:个人及企业的人民币账户资金转拨不再设限,银行可按照香港银行惯例与常规,为企业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此外,在人民币投资理财产品、人民币兑换、汇款、银行卡和支票服务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必将香港的人民币业务平台推上一个新台阶。

从香港地区人民币业务发展情况看,至2011年4月末,与我国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达126个,其中香港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实际收付累计结算量占比为68.5%(见图2)。在人民币存款方面,2010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增至3 150亿元,首度突破1 000亿元大关,较年初增长4倍。预计2011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将进一步增长。在人民币债券的发行方面,近来的发展明显提速。在开展人民币结算以前的历年中,由中资银行、财政部、中资银行在港机构和企业等共发行人民币债券38个,总金额为759亿人民币,但自2010年7月开始,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超过350亿元。总之,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办以来,香港地区业务发展平稳有序,人民币存款余额稳步增长,现钞回流安全顺畅。除受市场对人民币币值走势预期的影响,存款、兑换和汇款业务出现阶段性波动外,未发现大规模炒卖、投机人民币的迹象,各项业务总体保持了平稳有序的发展趋势。

三、中信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融服务

本质上看,人民币结算和外汇结算只是币种的转换,相关的金融服务并没有原则差异。所需强调的是,在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人民币和外汇利率差异较大的环境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内地和香港市场的差异,通过选择合理的金融服务方案降低财务成本。

在结算方面,银行可以提供的服务包括:货物贸易结算、服务贸易结算;资本项目结算包括人民币直接投资,具体结算种类分为信用证、汇款、保函、托收,特色业务为转口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广东地区)。在融资方面,相关产品包括:人民币海外代付、海外偿付、订单融资、福费廷、保理;特色融资产品为跨境三合一、人民币内保外贷、外保内贷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银团贷款、海外项目融资。账户及同业服务包括人民币非居民账户服务;人民币同业定期存款;购售业务;同业跨境人民币资金清算、转汇和结算业务等。值得一提的是,利用中信银行的海外子行,我们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海外人民币金融服务,包括海外人民币存、贷款;海外国际结算;海外资金衍生产品;海外现金管理服务;海外企业发债等投融资安排。

在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的关心下,在客户的支持下,中信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截止2011年4月底,中信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已达996亿元,实际收付业务量达800亿,业务市场份额为9.50%,同业排名位列第3位(见图3)。已经与全球51家境外参加行发生了人民币结算、清算的往来,已为港澳、东盟、欧美、非洲、大洋洲、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成功办理了跨境人民币业务。为境外参加行开立人民币清算账户32个,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人民币清算渠道。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继续按照“3S”――专业、快捷、灵活的外汇服务理念,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

四、对进出口企业的建议

经济政策解读范文第2篇

(1)本文研究了适用于辽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的环境经济政策,从基础理论、辽河流域现有水污染防治环境经济政策及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2)基础理论部分详细叙述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环境经济政策的概念、理论依据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针对辽河流域,将其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分为流域尺度和控制单元尺度进行研究。

(3)在流域尺度上,综合完善财政政策、调整工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推行生态补偿、协调跨行政区流域管理、扩大流域治理投融资渠道,保证流域内控制单元之间的公平、公正、合理。在完善财政政策中,提出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力度、推行绿色信贷、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改进、开展节能减排项目;在调整工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中提出以开发区域、限制性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划分流域,对划分的流域内工业企业进行统一规划;推行生态补偿中提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细化生态补偿的方式和资金筹措渠道、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建立生态补偿的保证制度、上下游政府协同监管;在协调跨行政区流域管理中,提出明确地方政府治理的职责、跨行政区管辖权让渡、构建信息沟通反馈机制、改进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在扩大流域治理投融资渠道中提出吸纳多样化的投融资主体、创新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市场体制、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在控制单元尺度上,综合点源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水源地及重要生境保护、构建保障措施,保证控制单元内各种类型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在点源污染治理中提出节水控源,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广泛开展清洁生产活动、采取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严格排放标准、促使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在面源污染治理中提出推广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于高氮类化肥与杀虫剂征收使用税、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布局、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督力度、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范围;在水源地及重要生境保护中提出加强水库水源地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更有力的监督;构建保障措施中提出完善法规标准、推动环境保护税的立法进程、完善政府问责机制、强化公众参与。

(4)通过通过对2005-201 5年辽宁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值分析,辽河流域环境一一经济系统日趋协调,“十一五”、“十二五”推行的环境经济政策己初见成效,本文在“十三五”环境经济政策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在辽河流域是适用的,并将使得辽河流域环境经济协调度向高协调度发展。

经济政策解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正文:

经济新闻从其发展前景来看是很有前途和潜力的,它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出现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必然,也是新闻现代意识的体现。客观形势要求新闻报道在反映社会性经济问题时,增加理性的思考,从多侧面多角度全面考察经济事实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但是作为经济新闻,它应服务于大众,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它。"以人为本"的报道与创作,无不要求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学会打造经济新闻的立体化模式。

一、 开拓角度,宏观取材

社会主义经济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四个领域,然而,经济新闻在报道具体经济工作时,往往容易就生产谈生产,与其他三个领域很少联系。因此说到经济新闻,有人就会把它与农业"四季歌"、工业"三部曲"联系起来,认为经济新闻就是"政策条文+措施办法+数字效果"的计划报表式的报道,象八股文一样枯燥无味。经济新闻要进一步开拓新角度,不断扩大报道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已经把整个社会的经济行机制和领域联成一体,因此,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确立宏观经济意识。确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头脑,敢于并善于抓住经济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开拓新的角度,才能使经济新闻报道有重大突破,取得更佳宣传与传播效果。

二、 理性分析,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所谓新闻的分析性,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种报道形式。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1. 理性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通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三、 以人为本,贴近读者

人是社会的主体。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新闻,多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人的欲望与需要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归宿。人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尺度。经济新闻同样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树立人为本的思想

当今时代是竞争的时代,经济新闻也有其竞争性,还有把握住人的心理,才能赢取更多的读者。这就要求每个经济新闻工作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让自己的报道吸引更多的读者。经济报道应以人为中心,把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求充分地表达出来,抓住经济主体人的一切活动,把写人与写企业发展、经济演变共同融于新闻中,让读者在读经济新闻的过程中感觉是在与人对话。

2.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匠心独运

经济报道应以明晰、生动、准确、迅速见长。既要避免因报道蜻蜓点水、掠影而言之无物,又要避免因报道枯燥冗长,严辞艰深而拒人千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群众,将经济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经济新闻采写中,处理业务性与新闻性这对矛盾时,新闻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业务于新闻性。有些记者把大量经济学术语堆砌在报道中,以为这就是以深度见长的经济报道,结果适得其反。专业术语的业务性很强,许多外行人对它十分陌生,如果我们在写新闻时注意用通俗的描写,就会使读者顺利地接受我们地宣传。运用好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专业术语是经济报道贴近读者的重要手段。

作为经济新闻就用精确的数字和人物生动的语言表达经济主体。着力刻经济主体的内心世界,报道内容充满生活气息,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取得视觉效果,把最有趣的东西传达给读者,让他们对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有所感应,进而有所悟、有所知,以引起读者对经济新闻的兴趣。

3.以经济新闻的实用性和服务性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作为经济新闻,要想充分展现其真实性和服务性的一面,把最前沿的东西写出来,必须带领读者"回归新闻现场"。这个现场,是企业的生产现场、职工的生活现场、企业家的调研现场,把最有趣的东西传达给读者,让他们对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有所感应,进而吸引读者。

经济政策解读范文第4篇

企业报虽然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个别方面看它在经济报道中还存着一些不足,一些报道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报道多为表面性和直观性的经济成果,受众看了不解渴。对一些经济活动中热点、难点等方面的问题触及不深,缺少围绕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面跟进式的宣传报道。而有些报道,形式上缺乏特色,内容上更是枯燥、乏味。因此,笔者以为,企业报应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加强经济活动的宣传报道。

一、跟进经济发展形势,强化经营新理念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的转型调整必然要冲击一些固有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企业职工群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用竞争理念、时效理念、信息观念取代固有的、落后的观念和做法,维护企业利益,关心企业发展。对此,企业报应及时洞察经济发展形势和企业面临的问题,大力宣传经济政策,强化政策解读,把国家层面上的经济政策与企业的发展策略有机地结合加以宣传,使大家知政策、明道理,使职工群众加深对政策层面及企业的认知,形成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经营管理观念。例如,作为铁路行业报纸的内蒙古铁道报,在报道中增加了“经济政策解读”“热点问题面对面”等内容。特别是“热点问题面对面”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高度关注。2014年9、10月份呼铁局干部职工围绕安全生产、运输效率、后勤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议、意见112条。内蒙古铁道报通过“热点问题面对面”版块,用一个整版共对1万多字建议、意见的内容进行了刊发。其中“关于办公用品、耗材统一采购政策问题”“关于有关设备配件招投标问题”“关于恢复T6301旅客列车时刻问题”“关于建议优化12306购票系统问题”“关于优化乌吉线47091次通勤列车运行图问题”一经见报引起强烈反响,铁路局干部职工纷纷就问题解决后给企业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泛开展讨论,随后所提问题得到有关部门的解决。

由于内蒙古铁道报拓展了经济报道的内容,才引起了干部职工的高度关注,使经济报道变得“有形、有情”,让职工能够感受得到、融得进来,不再枯燥,其发挥的作用,是将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主动关心企业、热爱企业内力调动起来。

二、服务企业经济建设,版面中突出中心位置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这是企业报新闻宣传的主攻点和落脚点,是经济工作更是政治工作。也就是说,牢固树立经济报道为先的意识,突出经济报道思想。在报纸版面安排上经济报道要有一定的分量,重要经济新闻及时刊发,并占据突出的位置。副刊、职工生活类版面要紧扣职工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做文章。2014年,动车开行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也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梦想;他对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内蒙古铁道报抓住这一重大题材,在2014年12月8日头版头条实时刊发了《冲刺,为了内蒙古的动车梦》,从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关心关注、视察指导动车开行工作,到呼铁局众志成城,动车开行前的技术联调联试及具备的开行条件,都一一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并在同期副刊版上图文并茂、详尽地报道了动车建设、开行准备情况和铁路各系统职工的辛勤付出,凸显了经济报道的作用和效果。

树立专栏意识,强化专栏设计,发挥专栏作用。报道中要着力组织好各种专栏,精心编改、设计,强化经济报道内容。特别是运输企业类的报纸更要增设“经营管理之我见”“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等贴近实际贴近职工,针对性强的专栏。同时采取职工群众最容易接受的征文活动方式,开展企业经济建设“献计献策”征文活动,增强经济宣传的群众效应。

三、善用他山之石,为企业经营打好战

企业经济活动植根于社会经济生活,企业更离不开市场。企业报要适当刊登一些社会经济新闻,扩大经济报道的覆盖面,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特别是与己相关的市场及企业出现的大量新事物、先进经营管理方式,对本企业的许多职工来说,或者一知半解,或者知之甚少,所以加强这方面的报道是十分必要的。对此,要搞好生产和经济活动的结合报道,让职工了解和吸收他人经验,善用他山之石。例如铁路企业的中心工作是运输生产,这是铁路行业报纸报道的重点。宣传报道中既要报道内部经济活动,也要注重报道与铁路运输生产相关的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情况,使经济报道内容充实、广泛。这样经过对相关行业的报道,使企业可以在生产经营中获得更加广泛的信息,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努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潮头。

四、用典型人物引领,助推企业发展

企业报的经济报道反映效果怎样、效果如何是常见的,离开了这个基本的报道内容就失去了报道的意义。但是,只满足于效果的报道,往往重复“成绩斐然”“效果显著”等“标语式”的报道,使经济报道陷入简单化、概念化、俗套化,让人看着乏味,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而多反映“怎样取得”是报道的重点,笔触要落在经济活动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报道。让大家知晓成效取得来之不易,真正起到传播经验、发挥正能量的作用,激励企业干部职工奋发进取的精神,凸显经济报道的自身价值。

当然,这类经济报道文章不宜过长,尤其是消息,不可面面俱到。一般只要讲清效果就行了,而对重点经济项目、重点工程则可以采取连续报道,多方面反映干部职工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作用,让经济新闻有人、有物、有画面感,使一些干巴巴的经济数字与生动活泼的内容结合起来,让数字与劳动者汗水同放异彩。例如内蒙古铁道报在头版头条开设了“点赞呼铁”栏目,2014年组织刊发了反映市场营销的《出彩,源于付出》、铁路行车安全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备检修的《车辆“心脏”保健师》、铁路建设的《筑梦新丝路》等方面的典型新闻人物,使经济报道变得鲜活灵动,增强了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助推了企业经济发展。

经济政策解读范文第5篇

1、财政档案的科学管理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含量日新月异、技术手段飞速发展的时代,谁能够掌握更多更新的信息,谁就能够掌握竞争的先机。而财政档案作为一种经济信息,如实记录了财政管理过程、国家发展历史和各种经济动态,对做好当前的经济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财政档案的科学管理是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每隔五年,我国都要制定和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有关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头等大事,是对我国经济政策的权威性解读。在制定计划之前,首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对国家在规定时期内的经济状况、财政管理过程进行研究,明确中国的经济现状,总结经济发展规律,而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载体就是财政档案,通过解读和分析财政档案,能够了解到各部门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各级单位的财政实况、国家财政经费在各部门的运行使用状况等等,这些第一手的真实信息,能够准确的衡量国家的财政状况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为制定出更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政策奠定基础。

二、现阶段我国财政档案不符合科学管理的问题

1、硬件设施不符合工作要求

在我国的大部分财政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经费较少,办公设备都比较落后,例如计算机配备不齐全,影印机、碎纸机等机器设施缺乏,用于存放和管理档案的空间不够,没有用于进行监管的仪器设备,工作室潮湿,应急设施缺乏等等,这些实际问题都会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2、财政档案管理程序和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各地方财政局的档案管理大多是采用本单位的自有模式,没有一套详细的规范程序,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存有很多工作误差,例如档案的采集、借阅、整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工作制度陈旧,不能符合当前的实际要求,档案中的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缺乏参考性等,这些管理漏洞不利于档案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尤其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偏差。

3、财政档案工作人员素质不能实现科学管理目标

财政档案的管理工作受到的重视较少,因此人员配备和工作素质都不够完善,专业的管理人员较少,甚至有的部门财政管理工作是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这容易使档案管理工作出现断档,针对科学管理工作的上岗学习和技能培训基本没有,对财政档案科学管理的研究和投入不足,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档案的科学管理。

4、财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低

当前是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时代,对档案管理同样提出了要求,但与其他部门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相比,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例如对档案信息化利用的开发程度不够,没有实现同系统不同层级之间、不同系统的职能单位之间对档案信息的交流和借鉴,电子档案的录入所占比例不高,大部分还是传统纸质档案,不便于管理和查阅,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和使用与工作实际有差距,不能满足工作需求。

三、实现财政档案科学管理的有效路径

1、提高对财政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经费投入

领导必须重视财政档案的管理工作,将财政管理工作纳入单位的重要工作事项来布置和研究,要积极配备先进的机器设备,加大对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要对档案管理的空间、环境、应急设施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完善,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到位,要加强对档案的网络和信息监控,保证档案的信息严密。

2、完善财政档案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对制度的贯彻落实进行严格要求,要采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要对原有的工作程序进行检查,减少工作中的拖沓环节,对不符合规定的操作行为要进行严格禁止,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并要求各业务部门对档案收集工作予以重视,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整理,各单位要采取适当的奖惩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责任感,切实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能。

3、提升财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技能水平

财政档案的作用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全面优化,要积极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符合工作要求的岗位人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档案管理强化训练,落实上岗培训制度,定期聘请上级单位的档案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授课,积极组织档案管理工作的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与相关单位进行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研究等,以提升人员素质来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4、提升财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