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危机管理;情报融合;应急决策
1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机问题也不断涌现。无论是无法预料的天灾亦或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人祸,突发事件所瞬时释放出的破坏性能量都可能给地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物质与精神上双重的破坏与损失,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七大、十报告中已明确提出“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等旨在消弭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中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指示【1-2】。而“十三五”规划中更是着重强调了突发性公共危机攻关决策问题的战略意义。回顾大量案例不难发现,突发事件危机应对全流程中,情报问题是制约城市危机管理质量的关键,对危机情报的获取过滤、加工研判贯穿着突发事件应对的各个环节(预警识别-决策应对-恢复评估)。然而面对突发事件本身的诱因复杂、演化规律模糊、孕灾情景多变、应灾条件差异较大等客观属性,如何将多平台、多形态、多信源、高冲突的数据、信息按照最优准则采集加工、分析过滤、融合优化以完成危机应对所需的情报支撑,如何在多元的危机情景下界定各环节的危机情报需求并提供有效的关键情报服务,如何支持情报不完备的情况下合乎规律的扩充危机情报网络以保证事件研判、危机决策合理开展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任何单一维度的情报服务手段都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根据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复杂任务属性,诉诸于多层次危机情报外部特征归一化采集清洗、冲突的危机情报内容定性研判,多元需求对象的情报服务范式,非失察性情报的知识化总结已逐渐成为城市突发事件危机情报保障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而这本身需要借鉴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统筹学、情报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交互的去完成任务求解,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提升突发事件应急中的危机决策情报保障效率,探索多模态危机情报的融合应用体系,以期为综合的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多模态情报采集处理、融合应用等实践问题贡献绵薄之力。
2研究现状综述
有关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流程中情报问题的研究热度一直未曾衰减,更随着近年来新媒体新技术新概念的出现成熟而不断吐故纳新。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危机情报的处理技术层面:Dug⁃gan从危机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细分的视角,提出了危机信息传播模式,该模式创造性的定义了影响危机信息传播的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进而揭示出危机信息传播的一般过程【3】。陈凌、辛立艳揭示公共危机决策过程中,信息采集要素、信息分析、信息利用等信息处理手段的作用机理,并在全面分析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信息保障体系模式基础上,探索性构建了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信息保障平台【4-5】。Balisa等提出的面向洪涝自然灾害的危机预警系统架构,该系统基于泛在信息空间(CIS)思想,为洪涝灾害的预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6】。裘江南等从突发事件作用机制出发刻画危机应对过程的不同维度知识需求,建立面向突发事件及其链式关系知识的表示模型【7】。孙振喜等探讨了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政府危机决策的信息管理机制建设,探索新技术条件下对我国危机信息管理的新思路【8】。Barrientos采用从急救中心及突发事件举报中心等部门获取的真实数据,试图对危机事件的发生的频率及危机事件的时空分布加以分析揭示【9】。王传清构建了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模型架构,以期从根本上克服各级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沟通障碍问题【10】。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危机情报应用的机制范式层面:Militello等学者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过程中信息流的控制与利用问题进行思辨式讨论,描述出危机管理事中的信息沟通与应用机制【11】。朱晓峰等学者在梳理政府危机决策一般过程的同时,构筑出针对政府公共危机决策的政务信息采集模型【12】。袁莉探讨了应急管理中情报融合的基本涵义,分析基于web的3种应急管理情报融合模式的特点及框架,并提出我国应急管理情报融合的对策建议【13】。沙勇忠、李文娟从问题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由要素论、过程论、功能论、方法论和系统论所构成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EPFMS分析框架,并对其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14】。Comfort对公共危机的事后恢复中如何有效的获得有利的决策情报支撑展开了相关的讨论【15】。宋丹、高峰认为危机应急管理必须根植于情报服务,以建立危机情报服务中心为媒介将专业化的情报服务理念嵌入到危机管理流程中【16】。李纲等学者将“智慧城市”概念引入到危机事件管理中,提出“智慧应急体系”的情报需求与实践流程,探索危机情报的智慧化联动机制【17-18】。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各类前沿信息处理技术、创新性危机情报管理模式均已渗透到危机情报保障的研究中,但是在突发事件管控的不同阶段,不同管控主体的情报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另外危机情报的载体形式、内容质量等本征属性也具有较大差别,只有有效地将各种模态的危机情报进行融合,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过程海量情报处理与利用中的诸多现实问题。
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的多模态危机情报融合体系
情报融合概念起源于美国军方的声纳信号处理系统,主要技术特点是利用多传感器获取关于对象和环境的全视角信息描述,强调技术和算法的结合。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情报融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文献【19】将危机情报融合定义为救援方法、资源配置、决策主体、基础数据等系列整合利用的过程。笔者认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情报服务是一个由低阶事实向高阶知识不断进化的过程,糅杂着人文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双重因素。危机情报服务既要满足于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情报需求,又要考虑不同服务对象的异质属性和认知差异,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应急背景输出不同的情报产品,融合的最终目的要消弭危机情报的外显格式不一致、负载内容复杂、救灾经验隐晦、服务目标多维等“多模态”特征。本文所构建的融合体系也将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①面向异构屏蔽的多模态危机数据级融合;②面向内容分析的多模态危机信息级融合;③面向救灾经验增值的危机知识级融合。33.1多模态危机数据级融合框架危机管理过程中,大量碎片式的数据是产生危机情报的源头,因此对危机数据的采集清洗是获得危机情报的基础工作。网络泛在时代条件下,突发事件的危机数据来源具有繁杂多元特性,所包含的海量数据从社交媒体、文献检索、网络采集等常规来源获得的文本、音频、视频,到遥测/传感等新型设备所产生的射频、电磁、气温等多种不规则模态。无论数据的易用程度亦或数据结构的序化完整性都无法直接完成危机决策。随着大数据处理技术的相对成熟,为危机管理中产生的征兆型数据、事实型数据、调研型数据、共时型数据的深度描述与同质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手段。具有高度容错功效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使得记录、存储大规模危机数据提供条件。Falcons、Sindice等关联数据搜索引擎的出现让突发事件应对相关的危机全数据采集成为可能。Map-Reduce计算模式的投影算法、自然连接运算能满足非关系型危机数据的分布处理需要,支撑起组分异质型数据的融合处理。多模态危机数据级融合方向包括三方面。(1)首先需要设计出原始数据的标引规范来满足跨时空的异构数据传递共享需要。针对危机数据的载体多样化,必须诉诸于情报学思想中统一描述协议,将异源异构危机数据特征降维描述,使得各应急救援部门所掌握的危机数据在统一的标引空间内流动。(2)其次需构建能在海量数据中准确定位采集出支撑描述型真实数据的搜索引擎,突发事件的表征性数据呈碎片化分布在各种基建性硬件设备中,应急过程的高度不确定和时间高度紧迫特性要求迅速获取到一手危机数据来开展后续工作,以关联数据为核心技术的搜索引擎能够在统一的数据框架下实现异构数据的相关性互联,满足海量危机数据定位采集的需要。(3)危机数据蕴含大量低价值密度的征兆性危机濒发特征,在以往数据分析处理实践中,效率低下的软硬件设备无法胜任对全数据分析处理的任务,从而导致海量数据蕴含的预警征兆流失,但随着云存储、Map-Reduce等技术的成熟与推广,对于危机数据的存储、分析变为可能。构建分布式危机数据集成池在兼容保存海量危机数据的同时挖掘出其中隐藏的跨域危机特征,实现“数据垃圾”的再利用。图1多模态危机数据级融合框架对危机数据的加工处理可谓是危机情报融合的初级阶段,其根本目的是屏蔽原始数据异构性,实现数据互通易用而非苛求数据的高度精准,在大数据处理思维的引导下,危机事实的数据总体量化、非结构型数据的高度利用才变为可能(参见图1)。33.2多模态危机信息级融合框架经过清洗聚合,混沌状态的海量危机数据递进为表征突发事件部分运动规律和存在特征的危机信息,但对危机管理决策支撑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显然不够强劲。因为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伴随着信息稀疏与信息爆炸的矛盾局面。一方面,大量井喷式呈现的信息超出了决策组织处理的有限边界,形成信息超载。另一方面危机信息(基础信息、实时信息)的质量却芜杂粗糙,信息内容充斥着高冲突、不确定、强相关等种种趋势,出现了决策者现有信息不能进行有效解读处理的情况。首先由于多模态数据处理的有限精度以及复杂多变的信息应用情景引起的信息误差、信息随机性变化易使危机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产生偏离,导致所提供的信息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危机决策问题。其次当以往相似危机储备积累的基础信息、当次危机产生的事实信息与不断更新的危机信息对同一现象产生不同视角的描述时,信息之间就产生了冲突,迫使决策者在信息混沌状态下做出分析判断。另外在真实危机案例中,信息通常存在相关与互补特性,对其有效的揭示将实现危机信息使用功能的扩充和提高,反之,基于孤立的危机信息做出决策也必将片面局限。多模态危机信息级的融合包括以下方向。(1)不确定危机信息定性扩展。突发事件应急阶段,相较于信息爆炸,危机信息稀缺的局面更难于应对。在信息超载的条件下,情报人员能够用专业技能与技术手段抽丝剥茧的创造生产出真实可靠的决策信息,而信息稀缺条件下的决策只能依赖决策人的经验和自有知识储备。面对数量稀疏且不确定危机信息,只有立即通过相关相似已发案例的检索比对,扩展还原出零散危机信息的内容全貌而进行决策支持,否则被动等待理想信息占有局面必定贻误战机,坐失决策良机。(2)高冲突危机信息消歧。新媒体广泛应用的环境下,公民记者可以不受限制的信息。尤其是当突发事件初期,各种谣言在网络和现实中相互震荡,内容高度冲突的信息给危机决策工作带来极大困扰。情报服务方需借助证据修正、决策树、神经网络等方法对高冲突危机信息的合取算子加以赋权运算,通过理性思维与经验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消除高冲突危机信息的歧义。(3)强相关危机信息耦合。突发事件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孤立的,但事实上,伴生性与仿生性才是突发事件的常态表现。横向上,某一类型的突发事件可以搅动起其他类型危机事件的出现,例如2011年的日本福岛地震致使其核电站泄露,污染周边海域进而引发谣言酿成中国群众抢盐的。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地震突发事件的类型经过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演变序列。看似无关的危机信息集中极有可能蕴含着貌似荒谬而又满足数理支撑的规则,此类规则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环境下即可被触发,引起伴生性危机事件。纵向上,一些突发事件总是与已发案例有着高度相似重叠,能给当前应急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有必要对危机信息的内容关联性报以足够重视。利用数据挖掘的聚类与关联规则等方法发掘危机信息的横向纵向关联耦合,以此丰富危机信息的内容深度与广度。(4)危机信息内容的可视化呈现。在突发事件的管控过程中,无法苛求应急决策人员具备高度专业的信息接收能力,而让决策者“读懂”危机信息时情报服务的根本目的,对于庞杂的信息内容,需采用既富有专业性又不失用户友好的可视化化展示方案来满足不同知识结构决策人员的认知风格(参见图2)。通过多种数学方法和技术工具定性融合包括多级知识突显维度的危机信息,消除信息不确定性、扩大信息关联范围、提高冲突信息耦合度、增强信息可靠性,使得融合后的危机信息与决策者的认知规律相耦合,提升信息可控性。33.3多模态危机知识级融合框架完整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案例能够产生大量的危机应对经验与反思,汇总形成言表或意会的危机知识。将危机事件中蕴含的规律以显性的方式表现分析、积累传递具有深刻意义。突发事件案例征兆性知识、正反两方面危机决策知识、灾后恢复知识的深度总结有利于同类异源的濒发危机预警,匹配推理式决策,后续工作的顺利落实等。但正如前文所言,危机知识的共同化、表出化、内在化、异质化差异决定了危机知识总结与发现工作开展的极端困难。对以往经验的知识化总结不利是我国目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模态危机知识级的融合包括以下方向。(1)危机知识库构建策略。知识库是知识获取、知识描述、知识发现的基石,因此多模态危机知识级融合的首要工作是建设具有高端知识管理性能的危机知识库。知识库的主要功能应包括国内外已发危机案例的按类长期保存,危机管理所涉猎的各类专家信息存储,已发事件的危机决策人员认知过程和决策经验的显性化调研备份,和各子库之间的互调用规则。(2)危机知识描述模型。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产生不同类型的危机知识,为同类事件的预警和危机应对提供借鉴。但危机管理流程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危机知识结构层次多元模糊,为了实现危机知识的通用性、可扩展性和共享性,需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别构建危机知识描述模型,包括突发事件的自然属性描述、时间维度的事件演化进程和方向描述、应急救援过程描述、危机决策者隐性经验描述等。图3多模态危机知识级融合框架(3)危机知识推理。知识的一个重要属性即知识间的关联性。无论是盘旋于脑海中的命题形态或者是被客观表述的载体附着形态,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节点。同理,危机知识节点只有与其他相关知识节点有机结合形成危机知识系统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而危机知识系统中,知识之间的耦合、分化、突显、传递都遵循着相应的规律,因此基于知识运动规律的危机知识推理不但能够扩充危机知识的结构维度,更有助于危机知识被应急人员更好的吸收应用。鉴于近年来语义描述工具和方法的逐步成熟,采用语义本体、语义标签等工具有助于融合危机知识的描述模型语义化标注,约束公理的规范化,实现危机知识的在生产(参见图3)。33.4危机情报融合产品的应用随着突发事件发展演进的不同阶段,危机管理的情报需求也大相径庭,如预警阶段的危机事件前兆、基础案例情报需求,应对决策阶段的事实型、经验型情报需求等。被知识化的危机信息,只有在接洽的时域空间中才被激活为发挥作用的情报。危机情报应用阶段的核心研究对象由信息客体转移至决策者主体,情报服务只能在明晰突发事件应对的需求本征,适应决策者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效能。诚然,危机应急管理作为非结构化问题,并无固定模式可循,但就危机情报应用环节而言,克服情报滞后、失真、失效三个障碍永远是其核心问题。这不仅需要情报质量的准确可靠,更需要情报传递工作有的放矢、对情报服务的质量准确评估纠正不足,需要建设跨部门、跨地域、跨时域的情报联动服务平台。上文中的融合结果形成危机情报产品,但面对应用目标的多维度,在危机情报应用工作流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对突发事件多阶段危机管理的情报需求加以界定,以“情景-应对”机制协同推送契合危机情报到各个节点,建设多系统多部门联动的危机情报服务平台,合理设计基于危机决管理效用的情报服务评价模型等工作都是危机情报融合产品有效使用的保障。只有通过多目标的多范式情报服务,多种模态的危机情报流才能够优化配置在应急管理的各工作流中,发挥出最大的势能(参见图4)。
4结语
[关键词] 国外; 高校; 应急管理; 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105- 02
1 背景介绍
所谓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高校及其主管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管理机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应急措施,预防事件的发生或减轻事件的危害,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1]。
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危机管理理论开始发展,随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也逐步受到重视。国外(主要指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对校园危机产生和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较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应属美国学者Lemer等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和专门分享交流高校突发事件信息的校园危机反应网站[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关注校园危机的学者愈来愈多,并研究了校园危机的应对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许多西方国家政府将高校突发事件作为重要公共事务之一,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举措以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2 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2.1 美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美国高校已经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应急管理体系,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应急预案方面,美国各高校根据联邦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针对各级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案中的方法和措施科学、具体,责任明确,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第二,在应急体制方面,美国已经建立了比较高效的“联邦—州—市(县)—高校” 的分级管理体制,并在高校应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在应急机制方面,美国高校的应急机制遵循统一管理、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等原则,建立起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应急机制。第四,在应急法制方面,美国注重校园安全立法、注重制定学校应急管理政策、注重制定应急管理制度和办法,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具体、翔实、责任分明的应对法案,使高校应急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第五,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政府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恢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美国有一套系统完善的校园危机恢复计划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危机评估、短期恢复、重建以及恢复管理等。
2.2 日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安全,日本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也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之上。1961年后,日本出台了多项应对灾害策略的基本法,在此基础上,各大高校纷纷制定防灾应急制度,确保应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日本校园的危机教育比较普及,2003年,千叶理科大学在日本首次设置了危机管理学系,此后,危机管理课程也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并积极地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据调查显示,76%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突发性危机教育,67%的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学习如何防范和处理突发性事件。而在应急机构设置上,日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采取公共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度,学校通过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可以有效地对学校突发事件进行有序的应急管理,更好地保障学校师生的自身利益和生命安全[3]。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有一套完善的应对校园危机的预防系统。这套预防措施系统在经费、制度、设施等方面为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提供了保障。日本政府不仅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提供经费支持,还有专门的应对计划,应对计划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并予以执行。此外,日本的校园有可作为避难所的指示牌,有助于高校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安全的场所避难。
2.3 英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英国高校校园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较为完善,但由于受判例法的影响太过深刻,立法数量远远不及美国,立法进程也较为缓慢。而比起日本在高校内专门设置的安全管理委员会,英国并无专门的大学生危机事件应对处理机构,英国高校一般是在危机发生后成立临时性的处理机构,比如“紧急内阁委员会”等,来处理相关事务。此外,英国高校均设有安全部门,由全职保安在各校区24小时执勤巡逻,确保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且高校内所有辅导员都接受过专门的校园危机预警与应对机制方案训练,这对减少突发事件的伤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国还有无政府组织的,专门负责加强精神健康教育并预防儿童、大学生自杀的慈善机构,此类慈善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减少高校的自杀现象,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4]。
3 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美国、日本和英国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都非常重视,它们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然,有成功的经验也会有失败的教训,所以,我国要积极借鉴它们的经验,并汲取它们在失败中的教训,不断地完善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通过对美国、日本和英国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了解,可以得出对我国的启示,简单归纳如下:第一,它们都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法律保障,我国必须加强针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立法,让校园应急管理有法可依。第二,高校可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一方面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另一方面有效应对、妥善处置高校突发事件,保障高校正常秩序。第三,加快相关学科建设,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此方面可学习日本的做法,专门成立相关的学系和专业。第四,动员全校力量,积极调动师生、辅导员、全校员工的力量,众志成城,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贡献力量。第五,我国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行为一般是重视事后总结,忽视事前准备。所以,要做好事前预防,不仅要在高校内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还要成立专门负责加强精神健康教育并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慈善机构,保障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由于心理危机导致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4 结 论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鉴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及其破坏性,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刻不容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等国情与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国内外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上也会存在不同之处。所以,我们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不仅仅认真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我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此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广大师生员工和各种社会力量今后的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思佳,李晶.高等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5).
[2]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4).
关键词:柔性能力;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随机能力规划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4-0127-04
Abstract: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ollowing literatures: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First, relevant definitions of flexibility are reviewed. The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teratures are analyzed. Finally,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researching capacity flexibility from a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applying robust optimization; adjusting objective functio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flexibility i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Key words: capacity flexibility; disruption risk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1引言
随着供应链长度和复杂度的增加,供应链面对突发事件更加脆弱[1]。事实也表明供应链越来越多地受到突发事件干扰:1997年,丰田的一个刹车供应商工厂发生火灾,直接导致丰田在日本的18家工厂关闭两周;2012年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日本众多企业停止运营数周甚至数月,致使这些企业的上游供应商订单锐减,下游制造商的生产也受到干扰。
突发事件给供应链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Hendricks和Singhal基于827个中断公告分析了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股票收益低于行业基准33%~40%[2]。巨大的损失激发了对此类风险的管理,即应急管理。吴军等指出近些年,特别是“9·11”事件之后,供应链应急管理引起了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3]。应急管理研究涵盖多个视角,有些研究构建综合的应急管理概念框架及管理机制,有些研究关注鲁棒供应链结构设计,有些研究则侧重于具体的应急管理战略。
在众多应急管理战略中,柔性能力是减缓和控制供应链中断风险的一项重要战略[1]。Sheffi和Rice指出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中断风险,需要弹性供应链,而柔性是构建弹性供应链的方式之一[4]。虽然柔性能力对于供应链应急管理极其重要,但相对于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的丰富程度而言,从柔性能力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的研究比较缺乏和分散。本文的目的是对基于柔性能力的应急管理研究进行分析,理清该问题的研究和相关文献的关系,并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柔性能力相关概念界定
2.1制造柔性
在运营管理领域中,柔性的概念始于制造柔性。Slack较早对制造柔性的概念进行分析,将柔性定义为系统拥有多种状态的能力。这里的状态具体指产品种类、产量水平、质量水平、产品交付时间等。从而将柔性分为5类:新产品柔性、产品组合柔性、质量柔性、数量柔性和交付柔性[5]。Sethi和Sethi进一步将柔性定义为系统通过改变自身状态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即对环境的适应性。并且将柔性种类扩展到三个层级(组件级、制造系统级、综合级)共11个种类[6]。
制造柔性将柔性的概念局限在企业内部及生产环境中,关注的是运作层面的柔性。随着企业外包的发展,管理和协调整个供应链的必要性越来越显著,关于柔性的研究随之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供应链层面,从运作层面扩展到战略层面。
2.2供应链柔性
关于供应链柔性,最初的研究是基于制造柔性,将企业层面的柔性元素扩展到供应链层面。比如将制造柔性中的路径柔性扩展到供应链中,相当于双源或多源采购的概念。而有些研究脱离制造柔性,将重点放在合作关系耐久性上。例如Das和Abdel-Malek将供应链柔性定义为买卖双方关系在供应条件变化情况下所具有的弹性[7]。这类概念主要基于现有的供应链结构而言,不考虑条件发生变化时供应链重组问题。而实际上,面对环境变化时,供应链是可以通过重组来应对的,比如,诺基亚公司在供应商Philips发生火灾后,迅速寻找其他供应商来替代,这就是重组供应链的一个实例,于是Lummus等提出了一个供应链柔性概念模型,该模型包括5个元素:运作系统柔性、物流过程柔性、供应网络柔性、组织设计柔性、信息系统柔性。其中供应网络柔性就是指重组供应链的能力[8]。
2.3柔性能力
供应链柔性内涵丰富且所含要素众多,本文将聚焦于能力方面的柔性,即供应链基于能力的灵活运作来适应变化的环境。这里的能力不单单指狭隘意义上的生产能力,而是泛指供应链为最终顾客提品和服务的能力。
在供应链环境下,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柔性:一种方式是能力本身不具备柔性,但是可以通过供应链运作战略(如采购战略、库存战略)赋予柔性;另一种方式是能力本身的柔性。本文关注的主要是能力本身的柔性。能力本身的柔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数量柔性(volume flexibility)和组合柔性(mix flexibility)。如果一种能力可以用来生产或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从而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将这种能力在多种产品和服务间进行分配,这样的能力具有组合柔性。数量柔性不同于组合柔性,具有数量柔性的能力只能用来生产或提供一种产品和服务,但是它生产或提品和服务的数量可以超过或低于本身的能力水平[9]。
3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及与相关研究的关系
基于柔性能力对供应链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即通过供应链成员相互合作对柔性能力进行获取和分配,从而减缓和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中断风险。它与三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和随机能力规划。柔性能力应急问题是这三方面研究的交叉点。
3.1柔性能力应急与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笼统地讲,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包括事前中断风险管理和事后应急恢复两个部分。Kleinforfer和Saad给出了中断风险管理的SAM分析框架,即:识别风险源及脆弱点、评估风险、减缓风险[10]。基于该框架,本文将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分为4个部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如图2所示)。
柔性能力应急问题属于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的范畴。风险减缓,即降低中断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减弱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而应急恢复,即对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链中断进行积极应对,减少损害并尽快恢复[11]。
Tang和Tomlin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减弱风险负面影响两个角度提出风险减缓策略。在减弱风险负面影响方面,提出增加供应链柔性的策略:多供应商策略、柔性合同策略、柔性流程策略、柔性产品策略、柔性定价策略。其中的柔性流程策略与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1]。Goyal和Netessine关注需求风险的减缓,分析能力组合柔性和数量柔性对减缓需求风险的作用,并研究如何在不同柔性种类间进行选择[9]。Sheffi和Rice将供应链迅速从中断风险恢复的能力视作供应链弹性,而柔性是构建供应链弹性的方式之一,考虑到供应链必要元素,主要柔性种类有供应及采购柔性、转换柔性、分配及面向顾客柔性、控制系统柔性、企业文化柔性。其中的转换柔性与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4]。Tomlin分析了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两种应急管理战略,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采用何种应急管理战略,受到成本、供应商特点以及企业风险态度的影响。其中,供应商能力起到最重要作用,能力数量柔性使得采用应急采购策略成为可能[12]。
柔性已被视作供应链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的重要元素。一些重要的研究已经对柔性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尤其是定性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具体到柔性能力,相关研究并不丰富,现有的研究也大都从企业视角出发,从供应链角度分析柔性能力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则相对较少。
3.2柔性能力应急与供应链柔性
柔性能力是供应链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柔性能力应急的研究与供应链柔性研究也密切相关。Jack和Raturi研究了数量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的数量柔性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如冗余能力、缓冲库存、劳工柔性等,也来源于企业外部,而外部来源就是指企业利用供应链战略来获取数量柔性,如外包、供应和配送网络、战略联盟等[13]。Sánchez和Pérez进一步研究了供应链柔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他们将供应链柔性分为三个层面:车间层面、企业层面和供应链层面。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层面的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都是正相关关系,其中供应链层面的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更强[14]。Graves和Tomlin研究了供应链中的工艺流程柔性。工艺流程柔性是指一个生产设施可以生产多种产品的能力,与本文中的组合柔性概念是一致的。研究指出当工艺流程柔性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供应链时,会产生两种低效性,即流动性低效和阶段跨越性低效,为了克服两种低效,并不需要完全柔性结构,链式柔性结构可以实现与完全柔性结构近似的效果[15]。
上述关于供应链柔性的研究对于研究柔性能力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如何将柔性能力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供应链层面,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研究柔性能力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3.3柔性能力应急与随机能力规划
柔性能力应急与随机能力规划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考虑不确定条件下能力投资及分配问题。随机能力规划文献中有一部分仅研究专用能力,也有一部分考虑到柔性能力。考虑柔性能力的随机能力规划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4总结与展望
柔性能力作为供应链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虽逐渐受到企业和研究人员的重视,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基于柔性能力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是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和随机能力规划三方面研究的交叉点。通过对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及与上述三种研究之间关系的分析,总结出柔性能力应急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从供应链视角出发的柔性能力应急研究。目前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大部分是从企业视角出发,而供应链应急管理需要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协调,因而需要将柔性能力问题的研究视角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供应链,相应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柔性能力构建在供应链哪些节点上,不同节点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柔性能力规划决策如何受到供应链参数的影响,企业内部的柔性能力规划决策在供应链范围内是否依然成立等。
(2)鲁棒优化方法在柔性能力应急研究中的应用。供应链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是概率小危害性大,不同于日常风险。关于柔性能力应对日常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优化方法主要是随机规划方法,这种方法在处理日常风险时是适用的。但当考虑突发事件风险时,随机规划的优化结果波动会较大,这种情况下,鲁棒优化方法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方法,因此可尝试鲁棒优化方法在柔性能力应急问题中的应用。
(3)柔性能力应急问题优化目标的调整。目前关于柔性能力在风险应对中的应用,大部分针对的是日常风险,常以成本或利润作为优化目标。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成本和利润将不再是首要考虑目标,首要考虑的因素可能是中断损失、恢复时间、偏离成本、缺货率等,可以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对柔性能力应急问题的优化目标进行调整。
(4)不同类型柔性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和关系研究。关于柔性能力的研究中,组合柔性占据大部分。而除了组合柔性,数量柔性也是柔性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数量柔性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也应得到重视。此外,关于供应链柔性的研究已经将供应链柔性维度做了较全面的划分,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柔性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应急管理中柔性能力与这些不同类型柔性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ang C,Tomlin B.The Power of Flexibility for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6(1):12-27.
[2]Hendricks K B,Singhal V 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on Long-Run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and Equity Risk of the Firm[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14(1):35-52.
[3]吴军,李健,汪寿阳.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06,9(6):1-12.
[4]Sheffi Y,Rice J B.A Supply Chain View of the Resilient Enterpris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5,47(1):41-48.
[5]Slack N.Flexibility as a Manufacturing Obj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83,3(3):4-13.
[6]Sethi A,Sethi S.Flexibility in Manufacturing: A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0,2(4):289-328.
[7]Das S K,Abdel-Malek L.Modeling the Flexibility of Order Quantities and Lead-times in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5(2):171-181.
[8]Lummus R R,Duclos L K,Vokurka R J.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Building a New Model[J].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2003,4(4):1-14.
[9]Goyal M,Netessine S.Volume Flexibility, Product Flexibility, or Both: The Role of Demand Correlation and Product Substitution[J].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1,13(2):180-193.
[10]Kleindorfer P R,Saad G H.Managing Disruption Risks in Supply Chains[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14(1):53-68.
[11]Sodhi M S,Son B G,Tang C S.Researchers’ Perspectives o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2,21(1):1-13.
[12]Tomlin B.On the Value of Mitiga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5):639-657.
[13]Jack E P,Raturi A.Sources of Volume Flexibility and Their Impact 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5):519-548.
[14]Sánchez A M,Pérez M P.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 Conceptual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5,25(7):681-700.
[15]Graves S C,Tomlin B T.Process Flexibility in Supply Chain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7):907-919.
[16]Netessine S,Dobson G,Shumsky R A.Flexible Service Capacity: Optimal Investment and the Impact of Demand Correlation[J].Operations Research,2002,50(2):375-388.
[17]Bish E K,Wang Q.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Resources: Considering Pricing and Correlated Demands[J].Operations Research,2004,52(6):954-964.
[18]Anupindi R,Jiang L.Capacity Investment under Postponement Strategies, Market Competition, and Demand Uncertainty[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11):1876-1890.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24-0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联系紧密化趋势加快,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就更加频繁,并成为世界上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课题。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组织形式和管理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的应急管理比任何常规管理都能更考验政府的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政府应急管理策略的研究。主要策略有:
一、重点加强统一领导和总体协调机构建设
加强中央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统一领导,总体协调职能,并在组织结构上予以落实,这是当务之急。目前应当重点在决策,协调和日常管理等环节上加强应急组织机构建设,机构的名称、级别、形式可以灵活,但职责、经费、机构和人员一定要明确并保持相对稳定。
(一)建议国务院设立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急管理委员会可作为长设领导机构,并通过会议形式发挥决策和处置的方针政策,决策指挥和总体协调。
(二)设立管理机构处理日常事物。该机构应为应急管理委员会的长设办事机构,同时应为负责日常性应急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的主要功能不应是直接处置突发事件,也不应替代其他职能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能,而是负责日常性应急管理事物和应急响应活动的具体协调工作。
(三)抓紧开发建设中枢应急信息系统。与加强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职能相配套,建议抓紧开发建设辅助应急决策和指挥的中枢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收集个部门、各个地区、各种组织、新闻媒体和各国提供的重大灾害风险信息数据;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在处置国家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作为中央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通讯平台,联络枢纽和参谋助手,为危机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保障。
(四)组织专家委员会。应急专家委员会应包括专业领域的相关专家和危机管理专家,包括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法律专家等。
二、建立以应对能力为主要依据的分级响应机制
应当根据事发地政府是否有足够的应付能力,来确定应急响应行动的级别和程序。如果省级政府有能力应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就应当由其负责组织应急处置工作,中央部门可予以技术、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援助,强化属地管理责任;省级政府感到无力对付或危机规模跨省时,再升级到由中央政府负责组织应对;对于已经发生或经监测预测认为可能发生的跨部门,跨省区的重大突发事件,直接由中央政府负责组织应对。
三、建立平战结合的应急保障机制
在信息保障方面,建议国家统一规划有线、无线通讯专用号段,统一各级应急指挥,救援队伍,后勤保障等应急单位的应急电话号码;平时封闭,紧急时启动,并与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固定或移动通讯工具建立无缝连接或自动转接关系。
在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应当实施分类管理。应组织对政府应急部门和大型高危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应急专业培训,以提高应急工作能力和效率,并吸收专家为政府应急工作提供专业咨询。消防、公安、急救、医疗等专业队伍和单位,要以提高现场工作效率为中心,熟练掌握救灾抢险技术和装备。
在物资保障方面,建立应急物资目录和标准,对政府应急物资储备进行规划,明确综合经济调控部门对中长期和年度物资储备计划进行统一管理协调的职责,结合调运方案,科学布点,避免多头重复储备造成浪费。
在财政保障方面,各级财政应设立一定额度的应急准备金,专用于应急支出,当年未使用完的结转下年使用,每年预算应将准备金补足,并保障日常应急管理费用主要用于通讯系统整和、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应急计划、预案和标准规范编制审定等。
四、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减灾防灾体系
在中央政府层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将各部门,各地区减灾规划项目实施,应急体系建立和应急管理能力,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将防范和应急管理风险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体系,宣传普及防灾知识;采取措施强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为单位的先期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 统一编制应急管理的术语和定义
建议组织法律、行政、技术和实际操作部门的专家,对应急管理专业术语和定义进行标准化研究,以界定全国统一适用的应急术语,编码和规范,为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水平提供专业支持。
参考文献:
[1]邹东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依法处置与人权保障[J].贵州社会科学,2007,(06).
关键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广西城市 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解决对策
一、引言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的重要过渡时期,社会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如社会矛盾、经济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等等,从而导致城市突发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城市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它是推动国家发展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文明,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城市中是否安定,直接影响到社会是否稳定。研究发现,广西各个城市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表现出运行管理机制较混乱,管理基础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当前城市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特别重视对广西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确保城市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事件发生前的预警系统和响应协调机制不完善
应急管理专业机构在广西城市已经建成,虽然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效果也不太突显。原因是:一方面,这些工作没有连续性,通常缺乏动态分析潜在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即缺乏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进行预控制;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急救部署中,需临时组织跨部门合作,这使得人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相关工作,且还需要协调与原部门之间的关系、门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等,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急管理的效率。
(二)未建立完善的信息传播管理机制
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中,因为对信息和监管制度缺乏合理的奖惩,且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政府工作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多保持沉默,即对上层领导或外界抱有“报喜不报忧”心态,因此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很难实现信息的通畅传播。有些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应急事件过程中,有选择性地或推迟信息。甚至有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会选择封锁消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府人员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管理的有效性方面可信度较低。
(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机制不健全
相关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由于应急管理决策理念更新较慢,应急决策技术更新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导致做出的行政指令或行政指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决策时,多数决策者仅仅依靠传统的独断的思路,导致应急管理决策带有一定的个人感情因素,对外界咨询机构提供的决策建议持有排斥心态。因此应急管理决策在实施时无法确保其科学有效性,导致决策的效果与计划不相符合,使得决策面临的风险提高。因此,为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决策质量,需要重视咨询机构和专家组提供的建议,确保应急管理决策向着自动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努力,同时需要参考群众和媒体提供的宝贵建议,确保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效果。
(四)未形成健全的突发事件调查、评估、责任与整改制度
广西各大城市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所进行的应急管理评估,多由政府部门临时组建的事件评估小组实施,由于采取该评估方式,评估结果势必会对有关部门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对自身利益的损害,很容易出现评估中弄虚作假,无法真实的评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责任的情况。此外,由上级部门组成评估小组的方式,虽然与责任部门自身评估相比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有直接的领导责任,因此仍然无法真正实现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真实、客观的评估。
三、完善广西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对策
研究发现,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突发事件前的管理、事件发生后的应对和处理措施以及事件处理后的分析学习过程,这三个过程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针对广西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表现出来的问题,建议建立和完善以下运行机制:预警机制、信息传播机制、决策机制、评估与监督机制等。
(一)完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顾名思义,主要是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采取监督、管控,从而确保降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危害。预警机制,主要是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掌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从而建立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预警系统。社会燃烧理论认为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与自然环境中发生的燃烧现象是相类似的。预警机制可认为是对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的因素进行监督控制,在这些因素由量变逐渐向质变发生前或者在发生质变的初期,及时采取措施进干预和处理。研究发现,引起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对事件因素的监控措施也有所不同,例如,针对自然因素或者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者之间交互作用,而导致发生的突发事件,可以采用观测仪器设备和监测技术得到相应的资料数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从而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判断、预报、统计、科研并进行其他应急管理工作。同时,根据以前对安全事件监测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可能发生的突发安全事件的强度、范围等,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建立通畅的信息传播机制
其一,是在应急管理相关部门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传播机制,从而确保能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有效地搜集信息。例如,以突发禽流感为例,首先,应建立禽流感的信息搜集系统,对禽流感的传播做到有效的监控,具体作法是:第一,对可能传播病毒的候鸟设立监测点,并对其越冬和迁徙状况进行监视;第二,对可能感染的禽类,需要安排相应的人员驻点进行观察,以建立禽类传播病毒的预防机制;第三,在城市各分区设立可能感染人员监测点,对发现感染的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避免病态继续恶化。
其二,建立完善的民众、传媒信息须知平台。第一,定期举办新闻会,政府部门应针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举行信息公开会,向城市居民、民众公布准确的信息,从而消除居民之间散播的虚假信息;第二,利用新闻媒体向民众传输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以方便民众了解事件的最近进展,减少民众间出现的恐慌,最大限度的降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
(三)构建科学的应急管理决策机制
在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应急管理决策是应急管理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广西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应重视构建应急管理决策系统。针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开展的应急管理决策,其实质是对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决策。由于无法有效地预测突发事件何时发生、规模多大、持续时间多长,甚至连后续影响也难以预估,因此针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制定的应急管理决策是非程序化的决策。构建科学的应急管理决策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应急管理决策机构。应急管理决策机构是完善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决策的重要环节之一,应明确决策机构的权力和责任,遵循属地管理和领导统一管理相互协调的基本原则,对城市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做出相应的决策。
第二,应急管理决策者。由于决策者是应急管理决策的主要人员,他对应急管理决策负全部责任,因此需要提高应急管理决策者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提升决策者的决策理念和水平,以减少决策失误。
第三,决策技术平台和决策咨询机构。决策技术平台和决策咨询机构组成了应急管理决策的支撑系统,它为应急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保障。首先需要重视应急管理决策咨询机构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作用。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决策技术平台,从而推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决策向理论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前进。
针对广西城市突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对策,对降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对民众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应对广西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需要完善预警机制、建立通畅的信息传输机制、构建科学的应急管理决策机制,最终实现社会和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